台灣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反核,美國的國家學院(National Academies)院士和諾貝爾獎得主擁核。這都是民主常態,事屬自然。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美國這些科學家沒有因為換了執政黨就換了自己的立場。
說中研院士反核,其實並不恰當,因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有231人,寫聯名信的只是其中48位,而且是主張公投,未必反核。說美國院士擁核,也不恰當,因為美國的國家學院(一共有4個學院)成員以千計,擁核與反核的都很多。
光環加持影響有限
有了光環,講話的分貝就不一樣。然而分貝是一回事,實質影響又是一回事。2004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諾貝爾經濟獎得主與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相繼批評布希(經濟獎得主批布希的伊拉克政策,和平獎得主批布希的環保政策)。結果兩人的意見都被選戰的煙硝遮蓋了,布希照樣連任。
1996年大選,民主黨的柯林頓爭取到7位諾獎得主為其預算背書,共和黨的杜爾找到4位,結果柯林頓勝選。2004年,共和黨的布希找到6位諾獎得主批判對手凱瑞的租稅計畫,凱瑞卻找到10位為自己背書,結果布希勝選。可見人多未必有用。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曾統計,某年,諾獎得主聯名支持的計有「同性戀除罪化;提高最低工資;批評布希政府把科學政治化;限制美國總統對無核國家發動核武攻擊;免費在網路上使用某些學術研究成果;支持中東國家的科學研究」等等,不及備載。可是究竟有多大作用?普立茲獎得主蓋伯(Leslie Gelb,此君先做教授,後做《紐約時報》記者,當選過紐約市「年度最佳父親」)說,40年來,他看遍了這種動作,「沒看過決策者因此改變心意的」;而且掌權者「十之八九根本沒有看到報紙上這種請願廣告」。
聯名請願沒什麼效果,不如一對一的闢室密談。布希在回憶錄Decision Points中透露,他決定攻打伊拉克,重要原因之一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魏瑟爾(Elie Weisel,與達賴喇嘛一道獲得美國「國會金質獎章」)當面對他說:「總統先生,你有道德責任對邪惡採取行動」。
物理獎得主安德森(Philip Anderson)一語中的:請願書上常有電影明星、運動名將,「難道他們一定比其他人更了解飢荒等議題?」
中研院院士連署要求核四公投,旋即遭核能專家聯名斥之為「脫離本行專業,以外行者擅自主張台灣核電未來」。這讓人想起,幾個月前,美國一封擁核聯名信受到重視,CNN稱之為「科學家擁核的最強力表現」,因為這封信出自4位全球頂尖的氣候與能源專家之手,分別是James Hansen、Ken Caldeira、Kerry Emanuel、Tom Wigley。
收信人是「世界各國領導人」;信函主旨是「請發展安全的核電系統」;結論是「為了全人類的環境,擁抱核能是唯一途徑」,否則燃燒石油或煤所排放的二氣化碳「將使地球陷入再也無法翻轉的命運」。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史丹福大學著名的擁核教授Burton Richter說,這無異是4把槍對著德國總理梅克爾女士,「妳關掉核電廠實在是大錯特錯」。
車諾堡核電廠意外後,美國有不少人聯名請願,希望勿因噎廢食。連署人包括Luis Alvarez(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坦計畫」領導人物之一)等8位諾獎得主。
目前最著名的擁核諾獎得主,當推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他宣布重啟核電前不久,9位諾獎得主聯名反核,可惜9個打不過一個。這是憲法賦予行政部門的權力,未見9人號召學生進占國會。
前後院長立場丕變
中英文谷歌裡,依然有中研院環境與能源研究小組在2008年的結論:「核四應照原訂計畫完工運轉……至於核一、核二廠等……有繼續存在的必要」。為這個結論背書的是「諾獎得主、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中研院長翁啟惠則說,報告發表前,他「已看過並簽名同意批准建言報告」。
前後兩任院長何以當年擁核,如今立場丕變?是政治風向變了,還是覺今是而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