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學年大專新生數預估驟減二萬多人。教育部長吳思華針對高等教育的一○五大限,表示要勇敢掀開壓力鍋,把大學倒閉潮導致的教授失業,變成高級人力重新分配的轉機。教育部將在今年底前成立專案辦公室,轉介適合教師到產業界,協助產業升級,創造雙贏。
吳部長係企管專家,勇於任事面對問題,提出對策,值得肯定。台灣大學教育問題不少,大學院校高達一百六十二所,二十多年間毫無規畫機制,專科升格科技學院、科技大學,綜合大學與科技大學混淆不清。一味設立碩士班、博士班,大學生比比皆是,平均素質令人不敢恭維。碩士、博士等比式增加,企業與大學供需失調,潛在性失業,學非所用,廿二K應運而生。世代正義、學生運動等,或多或少與此有關。博士畢業生,大學之外沒有容身之處,國外,博士六成以上在大學之外任職,國內卻不及三成。流浪助理教授充斥其間,怨聲載道,許多不合理要求成為常態。
政策失敗後遺症不可輕估,由大學教育規畫、執行的失當,暴露無遺。雖然政府積極鼓勵各大學院校招攬外籍生、中國大陸生,但對大學院校實質協助,十分有限。
目前大學教授平均年齡上升,一度盲目的補助及升等方案,大量製造論文,卻與公共政策、企業需求等,差距甚遠。大學教師如果因為大學退場,欲轉介到民間企業、研究機關、政府部門,專長及實務經驗有待加強。
吳部長表示,高級人力重新分配方案包括由企業成立研究中心、獎勵輔導教師創業、轉進公部門、海外授課。這些構思如何化成行動,有待仔細規畫。
以轉任企業為例,不必侷限研究中心,非研究部門也可考慮,否則自我設限。國內研發經費以政府部門為主,政府資助的基金、財團法人,例如工業研究院、資策會、中華經濟研究院等。民間大型智庫、研究中心,屈指可數。除了特定產業大型公司,例如台積電、鴻海等,研究中心經費、人力等比較充裕之外,其他能夠容納博士級研究人員的民間部門,鳳毛鱗角。政府有必要透過各種政策,鼓勵大型企業或企業家,與大學院校合作,或自行設立研究中心,從事應用研究及公共政策。
轉進公部門更是談何容易,十之八九公務員須考試及格,少數約聘人員或行政法人、財團法人,能夠晉用博士、助理教授級人員,坦然而言,渺不可行。自行創業,各級政府均有一套獎勵措施,似乎沒有必要再為大學教師另外制定新法。
海外教學各憑本事,不少優秀大學教師被中國大陸、國外學校高薪挖角,政府部門能夠著力有限。誠如若干學者表示,教師也要靠自己努力突圍,不能光靠別人。
對於教育部面對問題、欲提出解決問題措施,並主動協調其他部會,規畫高級人力重分配,讓台灣順利轉型成知識型社會。以研究知識資本專長的吳部長,主動出擊,各大學院校、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科技部、經濟部等,均責無旁貸。大學退場及轉介教師,相關部門一起努力。但是大學教師均學有專精,高級知識分子,有限政府趨勢,以充實自己、自求多福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