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一座城市的顯揚,通常需要繫於某些轟轟烈烈的歷史事件,或是若干豪傑高士的流風遺韻,例如林肯的蓋茨堡或蘇東坡的杭州城。但是在當代,臺北的城市印象,卻不是單獨被某個人、某一件事情所定義;而是靠市民的共同努力,塑造出屬於臺北的獨特氛圍。
前幾天報端介紹了新加坡作家李承璋先生的文章,他生動地描寫出臺北的捷運文化、公車秩序,還有臺灣人溫情、熱心又好禮的個性。身為臺北市民的一份子,看到遠方來客的肯定,我也跟大家一樣感到欣慰。尤其,當臺北的捷運路網已經超過一百公里、每日總運量高達一五○萬人次時,我們的車廂、車站環境,仍能像十幾年前捷運剛通車時一樣整潔;而隨著路線擴展、不斷新增的「捷運族」人口,也都樂融融地加入,形成守護「捷運文化」的百萬大軍,這確實是一件值得我們自豪的事情。
不過,從李先生的文章裡,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尚可努力的地方:譬如他寫到,在捷運車廂裡不小心坐上博愛座的人,「周圍的人都會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著他,最後他也不好意思的站起來」。我期待有一天,當我們在捷運上向人讓位時,首先考慮的,不是旁人責難的眼光,而是對受助者發乎於誠的體貼和關懷。在約莫半年多前,我也曾讀到另一篇投書,感嘆一位公車司機沿路向乘客問候、道早安,但搭車的學子、上班族卻只有少數人回應。或許,當下次我們上下公車時,都可以不再害羞、朗聲向駕駛員們回一聲「早安」和「謝謝」!我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若能隨時響起人們互相肯定、感謝跟打氣的聲音,不但市民的心情會更開朗,整個城市也能洋溢著積極的「正能量」。
當然,我也曾經聽過別人批評,臺北人的「好禮」、「守秩序」通常只停留在捷運系統中,只要一出了捷運站,各色車輛依舊奪路爭先、毫不相讓。我非常期盼,每一個臺北人,都能把我們在捷運上養成的「禮讓體貼、相互尊重」風氣帶出閘口,帶到這個城市的每一條道路、每一個角落。
現代的城市英雄不是哪一張面孔、或哪一個個人,而是一群又一群的身影,共同營造了一種瀰漫每個城市角落的文明氛圍。
希望下一次,當新加坡的李先生再度造訪時,能夠在臺灣的各個城市發現更多欣喜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