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和一位過去指導的學生聊到民進黨的處境,那位學生以一部美劇的劇情比喻,我覺得頗為傳神。在劇中,美國亞特蘭大市的一個城區,因爆發致命傳染病被強制隔離。一位獨立媒體人不客氣地質問負責隔離工作的警官:「如果有人逃出隔離區時,你會開槍嗎?」
同樣的場景,不斷發生在新舊政府交接之際。過去,每當政府在處理主權難題,在野的民進黨,只需要質問。開了槍就批莽撞,不開槍就批軟弱;但現在,局面不再相同,即將上台的民進黨,指觸板機,面臨「要不要開槍」的選擇。
要不要在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及「一個中國」原則下,彎下腰來參加WHA?要魚還是要熊掌?要面子還是要裡子?民進黨從質問者,變成了被質問者。
筆者認為,民進黨選擇在「抗議中出席」,雖然再度被外界譏笑又是一個髮夾彎,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是,台灣到底有多少「選項」?若大陸當局堅持不對「一中原則」讓步,難道未來台灣就真的要自絕於國際組織嗎?
兩岸在國際會議就名稱交手的紀錄,可說「族繁不及備載」,但在現實考量下,台灣最好的選擇,就是「抗議中參與」;而準行政院發言人童振源「參與不代表接受WHO祕書處立場」的聲明,也是在「形勢比人強」的現實屋簷下,不得不低的頭。
否則,若悍然退出不參加,則不只WHA,可預見的,其他所有的國際組織,台灣都將面臨同樣的困境。
這一點,民進黨以顧「裡子」為先,表態參加,再在被畫花的臉上打個「抗議粉」美顏一下,已是眾壞選項中「相對不壞」的選項了。這一點,「髮夾彎」之類的嘲笑歸嘲笑,在政府實質有限的選項中,民進黨終究選了一個相對正確的選項。
然而如果真要「挑剔一點」,民進黨既然決定彎下腰桿,放下面子,選擇顧台灣的裡子,就不必再繼續抱怨「準前朝」。一會兒綠委要控「叛國罪」,一會兒準發言人又抱怨新政府參與國際被設了「政治框架」。
這些抱怨,都無解於一個最直接的事實,那就是,如果馬政府算叛國,那跟進參加的蔡政府不也是叛國嗎?而所謂政治框架,也不是別人要設就能設的,最後要不要走進這個框架裡,決定者還是蔡英文自己。
「政治框架」當然一直存在,馬英九執政時的政治框架是九二共識。但話說回來,現在蔡英文上台,「九二共識」變成了「2758號決議文」,框架變得更限縮了,這一點蔡政府不能怪馬政府,因為這不就是不接受九二共識的可預料結果嗎?
蔡英文代表著新民意,她有正當性去決定要不要承認九二共識,但是代價是什麼?民進黨也不用推給前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