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報告提到「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後,大陸推動兩岸政治對話的態度愈發積極。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久前還稱,兩岸政治分歧終究要逐步解決,不能代代相傳;國台辦主任張志軍隨後也表示,兩岸關係只經不政難以持續。北京高層似乎相當期待兩岸應共同承擔歷史責任,盡速開啟兩岸政治談判。
兩岸學界與民間智庫早已常態化的討論兩岸政治定位問題。去年至今,紅藍綠代表齊聚的台北會談、北京會談與兩岸和平論壇,就圍繞著兩岸和平協議、政治定位、軍事互信機制與涉外事務等主題,論述廣泛而深入。不過,兩岸二軌對話因少了官方授權,總有隔靴搔癢之感。大陸官方期望兩岸結束敵對狀態,加速展開政治談判,卻不曾正面回應馬英九總統有關「兩岸主權互不承認,兩岸治權互不否認」的說法。台灣「兩岸統合學會」建議制定「第三憲法」,載明兩岸共同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主權,相互宣示主權重疊並接受彼此憲政治權,北京同樣也未公開表態。
馬英九總統近期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提到對兩岸政治關係看法,說明了他的態度仍受內外環境變數的牽引。就內部因素而言,台灣確有不少人質疑兩岸和平協議是為鋪陳兩岸政治統一,馬總統主張以全民公投決定兩岸政治談判,顯示他很在意「傾中賣台」的無形壓力。日前南寧召開第九次國共論壇,雙方達成19項共識涉及的都是兩岸經貿文化合作與交流,完全未提政治對話議題。
兩岸政治談判的外部壓力,主要還是美國態度影響馬政府的意願。近月來,美方對兩岸政治關係走向的表態增多。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處長司徒文最近以「台灣戰略地位」的演講就強調,台灣人民若決定與大陸統一,美將不再對台提供援助。美國務院前亞太助卿坎貝爾10月中也對馬政府警示,台灣不宜單方面與大陸維繫良好的政治關係,多元化對台灣最有利。
檢視馬英九執政迄今的相關民意調查,台灣民意支持兩岸領導人建立直接溝通管道的比例,始終維持在5成上下。去年7月「未來事件交易所」公布的調查也印證,台灣近6成民眾主張無須迴避與大陸政治協商。經驗顯示,這樣的民調數據或反映出,多數台灣民眾並不反對兩岸政治談判,但基本前提是兩岸必須維持對等與尊嚴。
兩岸和平發展是兩岸「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完成統一」的過程,也是汪道涵先生倡議的兩岸「共同締造」期。台灣民意若無法接受北京對「一個中國」與「一中框架」的定義,兩岸政治對話無異緣木求魚。兩岸各自憲法在「主權宣示」上既屬重疊,表示兩岸都不贊同與對方分離,但也反對對方獨占「整個中國」主權。因此,未來的兩岸和平發展必須符合雙方共同接受「主權宣示重疊」,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主權與領土的基本要件。兩岸若無「主權不可分離」的共識,相互間又不接受對方為憲政秩序主體,兩岸和平發展將永遠存在恐懼、猜忌與懷疑。
大陸與其敦促馬政府進行兩岸政治對話,不如直接訴諸台灣民意,藉著展現政治善意爭取台灣民心。過去幾年,大陸以兩岸經貿合作降低敵意的做法,雖有助於台灣民眾建立兩岸互助共贏的觀念,但對台灣人提升對大陸的政治認同,助益不大。北京對台展現政治善意的方式其實很多,適時宣示「台灣不獨立,大陸不動武」、台灣民眾入境免簽計畫、設立兩岸熱線電話與台海非軍事區等,都必然強化兩岸人民間的政治認同感。
習近平曾宣揚「兩岸一家人」的理念,也期望兩岸共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圓夢,當然也可以思考跨過藍綠政黨,以誠心和善意爭取台灣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