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政治,"統一"真的很難!唉!
最近看到一個字,讓人不禁感慨萬千!一個字都這麼難"統一",更何況是一個十幾億人口的國家!
是什麼字呢?製造晶圓晶片的原料"矽"字也,老共稱之為"硅"。
"矽"的英文是silicon,來自拉丁文silex,silicis,意思是燧石(火石),元素週期表中的化學符號為"Si",於1831年由蘇格蘭化學家Thomas Tomson創造了這個名詞。
根據原創者原則,Tomson先生若是將之取名為 "shit",它就是"shit",不管你高興不高興。開個玩笑!
西元1871年,清朝徐壽出版的"化學鑑原"中,創造了新字"矽"作為silicon的音譯中文;中華民國成立後,當時的教育部於1933年公布"化學命名原則",採用 "矽" 為正式譯名,其中寫道『Silicon舊譯一作硅,一作矽,硅由日名"珪素"孳演而成,因為固體,故改王旁為石;於義既無可取,不如用諧音之矽。』
中共將"矽"改名為"硅"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科學院於1953年召開化學物質命名擴大座談會,會後不久審查小組成員陶坤於中科院"化學通報"期刊中,宣布將矽字改為硅字;在註解中他陳述了更改的理由:『矽音夕,與硒、烯、醯、錫不易分辨。』
"硅"字來源於日本。
1837年,羽田川榕庵的日本第一部西方化學譯著『舍密開宗』,以"珪土"作為矽元素的名稱。該書譯自荷蘭語詞彙keiaarde(燧石土),專門找了玉字旁的"珪" (音 "規")作為譯名,後來又改為"珪素"。20世紀初傳入中國,由於"珪"屬於固態非金屬元素,改採用石字旁的寫法"硅"。
到了民國初年,因世界以英語譯名silicon為主流,國際通行的化學符號為"Si",讀音為 "夕"很明顯是符合現實;當時"硅"字也是有讀音為"夕"的,但因字形導致也有人讀 "規",而造成很大程度的溝通混亂。
從常理和一般邏輯來說,在當時英語作為世界通行語的現實,採取"矽"字以及"夕"讀音是很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而且中國人有一種有邊讀邊的習慣,若採用"硅"字容易造成溝通上混淆。且無論矽或硅都是新發明的字,基本上沒有歷史因素造成取捨困難。
老共為何取難捨易?
中共這種取捨行為和推行簡體字的宗旨完全背離,令人不解!
我個人的判斷,老共當年的心態就像近年以騙術馳名的台灣垃圾黨一樣,拿閩南語當作寶貝硬生生地解釋為所謂的"母語";就是刻意製造與前朝有所不同,在表面自尊心暗地自卑心作祟下,以政治力躲在學術背後指點操作的結果。
實事求是,有一說一,當年的土共一切都是以政治掛帥的。
凡是以政治掛帥的社會都會產生"民粹"現象,逐漸出現文化傳續的衰弱和貧乏。你看看,台灣本來音樂、影視和藝術蓬勃發展,垃圾黨開始主導台灣社會後,便開始一路向衰而且走向低俗自嗨了。近來更是無可奈何,用力找了一個外來創作者,填補自己易碎的玻璃心,並嘲笑對岸是玻璃心。
可笑!當年楊林唱玻璃心的時候,李登輝都是坐1/3板凳的,標準的俗辣。
中國大陸地大物博地傑人靈,至今卻也製造不了一個足夠經典的通俗藝術代表,正是政治力長期主導民間藝術的結果;造就廣為人知的"潛規則"文化也不意外,拿演藝人員當作後宮看待,還以為沒人知道這是誅殺文化的主因!
另外還有一個讓人忍俊不住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美式橄欖球,是為美國本土商業價值最大的職業運動項目,每年的冠軍總決賽稱為Super Bowl,全球華人都知道的"超級盃"。
大陸竟然翻譯為"超級碗",實在讓人無語。
你簡單地查一下各地中文節目,或者直接看維基百科,都能輕鬆找到"超級盃"這個名詞;Bowl當然可以翻譯為"碗",但也常常出現為"獎盃"的意思。碗和盃,取捨很困難嗎?要有多麼缺心眼才會選"碗"啊?
還有,"G8"是工業八大國組織,為"G7"衍生而來;我必須說,中文一定要讀"居-艾-特",因為讀"居八"很難聽不雅讓人說不出口,所以順帶"G7"會讀成"居-雖-分",也就是用英語原發音來讀,這是生活常識而無關對錯!這也顯示出自我認知意識的高低,英文稱之為sence。
"統一"不是喊口號
今天說的這些,重點當然不是"矽"或"硅"字,使用哪個字都不會影響任何人的智商,重要的是其隱含的意識形態和所衍生出來的現象。
如果談這個沒有意義,就代表秦始皇被公認的功績是一個誤會!?
政治人物或國家機器如果不是站在監督和引導的客觀立場,去對待科學、學術、文化、藝術和傳媒等等領域,而是企圖親自參與並主導之,以外行領導內行且又拿又吃,只想從中占便宜享盡特權,恐怕失去的不只是人心而已!
想要達成形式上的統一並不是太難,我也相信總有一天就會來臨的!
但是,就像老蔣當年喊的"光復大陸"口號一樣,讓人看到老共的意識形態始終駐足不前;當今訊息光速時代,與其大喊口號掩飾不堪以及欺上瞞下,不如實事求是以數據和真相爭取認同,督促各部門和階層的官員實事地用功調研和考據,多用腦袋感受吧!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