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化後的天皇是培養軍國主義的土壤
日本的民族性格無疑是根植於日本的歷史與環境,日本皇族的神話由來即是如此。 在日本古代傳說中,日本民族以天照大神為始祖,是太陽民族,就是日本的國土也是由天照大神創造出來的,所以古代的日本人認為日本是神國,這無疑是由古老的自然崇拜而逐漸演變過來。 儒家學者又把對於天照大神的崇拜轉變為對天照大神的子孫進行崇拜,這就是日本天皇的由來。 在日本大和皇朝建立並得到鞏固以後,為了強化其權威性,建立起“八色之姓”的等級制度,其中,最高等級為“真人”,明顯來自於道家文化,而且只有天皇及皇族才有資格成為“真人”。 據日本歷史學家考證,天皇一詞就是來源於中國道教中的“玉皇大帝”,而在《日本書紀》中關於第四十代天武天皇的封號“天渟中原瀛真人”則就更明顯體現了道教的特徵。 所以,日本的天皇制度儘管來自於其本土文化,但形成制度化還是與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有關的,從以後的歷史發展中可以看到,天皇制度本身正是軍國主義出現的土壤。
神道教成就軍國主義的廣泛傳播
神道教與天皇從根源上看是出於同門的,都是來源於對自然的崇拜,只不過是神道教與神靈崇拜更為緊密而已。 由於思維的習慣因素,那時在形象化的聯想方面異常豐富,在抽象思維方面能力依然比較低下。 所以他們面對外來世界的科學知識,仍然不能根據事物本身的表象來推斷出事物的本質特徵,依然只有借助於原始的“擬人化”想像。 用這種主體與客體渾然一體的思維特點,也就是“以己度物”的思維來看待萬物,結果會得出“萬物有靈”的必然結論,同時,以這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生死問題,也因為靈魂的觀念而產生對於靈魂的恐懼感,進而發展到對於靈魂的崇拜。 神道教本身與日本天皇一樣,都是日本古老文化傳統的延續,本無正義與邪惡之分,然而,正是這樣一個很普通的文化傳統,在後來卻被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所利用,他們利用神道思想在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不顧神道教思想的本來面目及根源,把對外擴張主義及忠君思想強加於日本人民,從而把神道教思想淪為其推行軍國主義的工具。
日本封建社會長久存在的藩閥兼併戰爭傳統
日本也是一個封建國家,與中國的高度的中央集權不同,日本的封建領主擁有很強的自主性,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不強,地方各藩閥為爭奪土地和財富,互相之間進行征伐戰爭。 這種歷史模式和西歐的封建社會很相似,但日本控制政權的是大名、將軍階層,他們手握兵權,經常發生衝突,從而導致日本社會“戰國時代”幕府的形成。 明治天皇是通過地方強藩的支持,進行全國統一戰爭而奪取政權的,在鞏固政權的過程中,明治天皇大量運用武力進行鎮壓。 日後的擴張主義政策正是這種歷史傳統的延續,終於給世界造成巨大的災難。
島國領主經濟是日本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
日本的經濟形式是分散的小農經濟,它與中國的傳統經濟結構有所區別,更類似於西歐的封建領主制下的“城堡經濟模式”,相對分散獨立的經濟和隔絕的島國地理造成日本生產力的滯後。 神道教和天皇制度的物質載體日本軍國主義的物質根源-島國領主經濟總是供應不足,讓日本的軍國主義者永遠不滿足。小股的海盜對中國海岸騷擾,搶奪財物,在中日之間的記錄幾乎沒有間斷。
島國經濟又造成了日本民族的相對排外性、日本文化的自卑心理,以戰爭勝利來尋求自我肯定,對外戰爭的需求間歇性的發作。 而南京大屠殺是這種發作的登峰造極之境,是人類永遠難忘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