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爭上流
商業週刊967期封面故事「力爭上流」,提及二個「偉人」『力爭上流』的故事。一則是「一個貧窮小孩從觀察魚兒逆水而上體認『立志向上』」,指的是「蔣介石」。一則是「三級貧富擠身成為一國總統的努力路程」,指的是「陳水扁」。
吐嘈王小時候讀過「魚兒往上游」,少不更事,沒有感動,當然知道那是「造神」運動,如今教科書用「阿扁與阿珍」替代「魚兒往上游」的勵志文章,現在的學子,不知有何感覺?「阿扁與阿珍」的成功,我們要學的是動機?過程?還是意義?勵志文章是教育,教育是十年數木百年樹人的事業,但國家機器,經營這種良心事業,並沒有因「本土執政」而變得比較「誠實」。台灣近20年的民主運動,幫權貴「騙人」與更前面的20年,只有過之而無不及。
吐嘈王因「少無大志」,見證了「老無所成」,「尤不得人」。但年近耳順,所見「上流」者,「衣冠楚楚」、「尚惡之流」也,吐嘈王的嗤之以鼻。而「下流小民」者,「默默行善如流水而下,曉得明理」者,才是吐嘈王的「感動」!近日媒體登載,有曾被選為好人好事楷模之醫師,涉嫌販賣嬰兒,同日媒體也報導,社會有人為收養棄嬰,而變賣房地產者。何者為「力爭上流」?何者使人「為之動容」?可惜使人感動的故事,被討論的如此短,以後也會越來越少!
資本主義的美國,勵志教育第一課教的是「誠實」(華盛頓砍蘋果樹),而非「力爭上流」,有其道理。因為「力爭上流」不用教,人「自然」會往高處爬,但沒有建立「人類共同的普世價值」,就會成為台灣現在及未來的「本土新文化」-「成者為王侯、敗者為流寇」。因為「力爭上流」,如「阿扁與阿珍」的成就,排除了:誠實、奉獻、犧牲、成全別人的美德,這就是為「本土文化」的主流價值。李登輝近日聲稱,貪腐不等於是本土,和陳水劃清界線,吐嘈王很驚訝:「陳水的行為,不是其來有自,他的不誠實,和李登輝的『反台獨』謊言,如出一轍」,不是嗎?」「動態道德說」、「有比誠實更高的道德標準說」、這些上流人的上流話,已經顛覆傳統的「中原文化」不是嗎?
商業週刊967期封面故事,總編輯(王文靜)轉載了左派作家「郭沫若」的話,極為精採,也截錄如下:
「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有這麼一段,談到大成功後的李自成:進了北京以後,李自成便進了皇宮,丞相牛金星所忙的是籌備登極大典,將軍劉宗敏所忙的是搜括贓款。幾十萬的士兵卻屯積在京城裡搶掠民財盡情享樂……。往昔嚴明的軍紀,如『不得藏白金』,『馬騰入田苗者斬』,『犯淫劫者立時梟磔,或割掌,或割勢』,『夜四鼓蓐食以聽令騎射』等等,被一一置諸腦後,忘得一乾二凈。
四十天後,清兵入關,李自成親自出征,結果卻是『倉惶而逃,倉惶而敗,倉惶而返』。他的大順王朝也跟著灰飛煙滅。這是一堂警世課,後來,『甲申三百年祭』被毛澤東指名要全共產黨幹部細心研讀,要大家避免重蹈李自成『暴得大權就不可一世』的覆轍。」
後毛澤東時期,共產黨自己造神運動,謊話千遍成了「真理」,共犯結構明知「天怒人怨」,但權力來自「毛主席」,只有喊「毛主席萬歲」的份,一直到毛澤東「歸西」,「毛主席是神還是真理」,那「天怒人怨」何處宣洩?終於「四人幫」成了「代罪羔羊」,概括承受了毛澤東的「遺債」。所以中共鬥四人幫,其實就是鞭「毛主席」的屍於無形。(李登輝平反228就是鞭屍「蔣介石」於無形。)
人是「階級動物」,與權力共處就須「共構」,否則就被邊緣,不要說最高權力中心,任何團體都是這個模型,「共構」並非「絕對負面」的「共犯結構」,也可以是正面的「共善結構」。這就要看權力源頭是善是惡了!但悲哀的是:「人無橫財不富,馬無野草不肥」及「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到目前為止,這好像是整個歷史演繹(時間的實驗室)的結論。
該刊總編輯王文靜在總編輯的話中用:「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作結論,敘述第一家人,對小違規,不加檢討制止,終釀成大禍。吐嘈王反觀:「大德不保者,始不拘小節」。「宿命」一點說:「八字不夠重者,無福消受大運」。第一伉儷、第一親家,從貧困、發奮、力爭上流、美夢成真到變成「午夜夢魘」,豈是「不矜細行,終累大德」了得?說穿了,「品德」增進要能跟得上「富貴」累積,富貴才能持久,否則「李自成」的下場,殷鑑不遠
請問台灣子民:第一家庭賴以為生的榮辱,重要?還是這塊土地子子孫孫賴以為榮的傳統價值重要?很明顯,我們重踏歷史的覆轍,強迫自己相信自己所造的「神」,而放棄,普世都知道的「價值」。當杜正勝把「魚兒往上游」的勵志教材,改成「阿扁與阿珍」時,吐嘈王就對下一代的教育不樂觀。因為「魚兒往上游」的勵志教材產生「李登輝」「陳水扁」「李遠哲」「杜正勝」這些「上流人」。「阿扁與阿珍」的故事,又會教出「什麼樣的上流人」?比「許純美」還「上流」的「人」?
吐嘈王的個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