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硬要去中國化,成嗎 ?
吐嘈王將「文化」定義為一地區上的人,長時間為了適應客觀的環境而在食、衣、住、行、育、樂、等等方面所具有的獨特行為、思想、 宗教或文物總稱為「文化」。如上述,「文化」形成的要件:土地、人、時間、獨特的行為、思想、宗教或文物。歷史只是文化的一環,不等於文化。
台灣這塊土地,最早的住民是屬「 南人種」的阿美、泰雅、卑南、、、等的種族。後有中國大陸的移民,(明朝就有文字記載),屬「 漢人」,接下來有「西班牙」、「荷蘭」的殖民、再來清末又是「滿民族」統制、「大和民族」的「外來政權」統治、、、,接下來五十年,「大陸外省族群」又統治台灣,將「中原文化」繼續影響移植台灣。綜觀上述,台灣這塊土地、經時間、客觀環境所發展出的行為、思想、文物所孕育出的「台灣文化」已和「中國文化」有顯然的區別(從兩岸現在用詞遣字為例就可發現),更何況兩岸有近四十年隔絕!這種雖年輕但也值得驕傲的文化,實在沒有自卑的道理。
孫中山為了恢復民族自信,創了「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名詞,政治上意義重。嚴格說在學術上「中華民族」非-民族名稱,他包括「漢、滿、蒙、回、藏、苗、等」各族。「中華文化」如稱「中原文化」比較少政治味。(中原文化或中華文化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筆者對讀者意識很不放心,特別提醒)。
比如我們常說「美國是個民族的大熔爐」,所以其文化也包括了各個民族文化。沒有人懷疑這種論述。因為除了最早期英國移民帶來的歐洲文化外,還有 「亞洲文化」、「非洲文化」。除了文字(即使文字),美國人的許多文化和英國有很顯然的差異。美國獨立當初,並沒有『去英國(文)化』,以示『美國』獨立於英國。
台灣由於近十幾年,民主政治的躍進,使這塊土地佔人口佔大部份的客家、閩南族群,取得政權,這些族群自尊心,從歷史的悲情中得以釋放,而且享有時光燧道上從所未有的地位,那種得來不易又恐消失的不安全感,才會有『確保江山』『當家作主千萬年』的 本能反應。於是從切割「族群」、切割「文化」方面的論述,希望能從切斷「學術上、 理論上、存在上」的事實,達到「政治」上的獨立目的。於是用「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區別」的論戰,欲將台灣文化去中國化。 該等論述對「台灣文化的形成」,比我專業,我完全贊同,但兩者有別=兩者不同?日本、韓國有其本國文化,它們過去文字從漢字演變過來, 完全去漢字,是近40年的事(40年前我去日本、韓國,街上常見漢字)。好比異族通婚,孕育了更美好的子孫後,將漢字完全從文字中去除,這是文化演進也好,自尊心作祟也好,但走過匯入中國文化的那段美好時光隧道,就憑空消失?
請問:「台灣文化」去除「南島文化」、「 中原文化」、「滿文化」、「日本文化」、「歐洲西風文化」後剩下什麼?文字?語言?哲學?科學? 宗教?我沒有矮化「台灣文化」的意思,我是從邏輯上分析「台灣文化包括中國文化」的操作太過政治,台灣百姓或許無知,但政治人物不該「吃定」台灣百姓無知。
我認為我們台灣的民主文化,人本(個人主義)文化 、生活(流行)文化、已是領先甚至刷新了固有的「中原文化」,如果有歷史觀,我們是在「中原文化」演進中扮演蛻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重要角色,如視「中原文化」為毒蛇猛獸,欲除之而後快,只凸顯了對「台灣自己文化」的沒有自信,極端自卑所反射出的自大。
台灣獨立與否與「文化」沒有必然關係,「 台語教學」、『台字羅馬化』就是要凸顯「去中國化」,這是無功、殘害國家幼苗的荒唐行為,這種行為比當初過度禁「方言」(為方便溝通,統一語言,而非為去台灣文化)錯的更離譜。
一個民族如果不能獨立,也能保有他的文化,比如西藏、香港、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如能獨立,也沒有必要拋棄(也無法拋棄)原有文化,比如美國,大英國協成員(以生為央格魯薩克遜種族為傲),對台灣是否應獨立,可以討論,但用切斷血源,否定文化淵源的手段以為可以達到「獨立建國」的目的,執政者不是把百姓當白疵,就是執政者自己騙自己,如以上皆非,則用這種「『稚』囊團」治國,我們能不心寒?
最後,我不敢斷言台灣獨立是否成功,但我敢斷言,即使台灣獨立建國成功,這塊土地要否定中原文化,也必定無功,就算去除了所有有形的中原文化,但割除不了時光隧道中,某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 海峽對岸,許多生命飄洋過海來到這島討生活,他們不是「野人」,他們帶來的不只是生命, 還有伴隨生命的無形中原文化,不是嬤?
2004年11月13日首次上載 30th Dec. 2015 修改再上載
背景音效 取自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IKu4ZPZyqM 台灣先民之歌 請點連結欣賞影音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