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步浩在毛主席家裏做客 毛主席與楊步浩及鄉親們看節目
原題:給毛主席"代耕"的楊步浩
初識楊步浩
1969年,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洪流中,我從首都北京來到了中國革命的聖 地延安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由于北京知青普通話講得比較標準,1971年延安革命紀念館從兩萬多北京知青中選拔20名擔任講解員工作,我有幸 成為其中之一。當時,招收我們的紀念館政工組長說,咱們單位還有兩位60多歲的老幹部,一位是毛主席在延安時期的棗園鄉鄉長楊成福;另一位就是在大生產運 動中給毛主席代耕的陜甘寧邊區勞動英雄楊步浩。
我到紀念館工作後,領導首先安排去鳳凰山麓、楊家嶺、棗園、王家坪革命舊址參觀,熟悉、了解今後的工作。在王家坪革命舊址我見到了勞動英雄楊步浩。楊老 個子不高,穿一身黑布棉衣服,頭上係個白毛巾,典型的陜北老農的裝束。膚色紫紅,滿臉皺紋,一說話就愛笑,眼睛瞇成一條縫,看得出楊老是個很實在、和藹可 親的老人。同楊老握手時感覺老人的手指較粗,手掌很厚實,知道楊老曾飽受苦難,又是能吃苦很能幹的一個人。楊老很健談,但一口濃重的陜北口音,讓我這個北 京來的知青聽不大懂,只好由本地的講解員為我們新來的講解員做翻譯。他給我們講了當年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領導同志在延安時的一些情況以及在大生產運動中他是 如何為毛主席代耕的,還有新中國成立後,他去北京看望毛主席的情景,說到在毛主席家裏,一頓飯吃了八個饃饃九碗飯,毛主席說,好,能吃就能幹,然後毛主席 又給楊步浩削蘋果吃,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講完後,楊老又拿出他當年與毛主席合影的照片給大家看,由于在一個單位工作時間長了,對楊步浩的了解也慢慢 多了起來。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鬥倒了地主老財,受苦的窮人翻身做了主人。土改時,楊步浩分到一個山頭約八十坰地, 這才結束了他給別人打工的苦日子。在自己的土地上精耕細作,逐步過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吃米不忘種谷人,翻身感謝共產黨。為了支援抗戰,早日打敗 日本鬼子。楊步浩起五更睡半夜,加勁生產。他種的小麥、谷子長得格外好,曾被選為邊區農展會的展品。他不僅自己生產搞得好,年年多打糧,多交救國公糧,而 且領導全村搞變工互助,發展牲畜,組織婦紡,打井抗旱,辦學,植樹、備荒、安置移民難民。為了增加勞動力,開發荒地,他主動回到老家橫山動員鄉親移民到延 安周圍開荒種地。在他的帶動下,延安縣川口區六鄉成為遠近聞名的模范鄉。1943年,楊步浩被延安縣推選為勞動英雄。
代耕為了報恩
1942年正月,楊步浩去南泥灣359旅駐地,王震旅長親自接待,並告訴大家“毛主席也有生產任務,也要同戰士一樣開荒種地。”楊步浩聽了,心想,毛主席為咱受苦人翻身解放,能過上好日子操碎了心,每天都要謀劃抗日大事,咋能讓他也去生產呢?于是就產生了替毛主席代耕的念頭。
回來後,楊步浩向延安縣政府提出了為毛主席代耕。由于楊步浩態度堅決、誠懇,延安縣政府同意了他的請求,並寫信報告給毛主席。端午節剛過,小麥就黃了 梢,沉甸甸的麥穗在微風中不住地點頭彎腰,像是給主人報告豐收的喜訊。開鐮收割後,楊步浩將碾打的第一場麥子揚了又揚,曬了又曬,親自趕著毛驢,送到楊家 嶺,為毛主席代交一石公糧。毛主席親切地接見了他。當問到為什麼要為中央的同志代耕時,楊步浩含著熱淚講述了自己的苦難身世。最後懇切地說:“吃米不忘種 谷人,我現在翻身過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記共產黨和您的恩情呀!”毛澤東深為他的真摯之情所感動,不住地誇讚道:這才是無產階級鬧革命呀!
在毛主席的關懷鼓勵下,楊步浩的覺悟和思想境界大大提高,入了黨,當了村幹部。他深刻地認識到,一人富不算富,只有全莊、全鄉、全區、全縣乃
至全邊區農民都富起來,才能更好地支援抗戰。因此,不僅他自己努力生產,多打糧食,而且積極幫助有困難的農戶發展生產,熱心興辦對集體有益的事業,從不 計較個人得失,而且樂于吃虧,在廣大群眾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是大家公認的信得過、靠得住的模范帶頭人。1945年1月,在陜甘寧邊區召開的群英會上,楊步 浩被選為甲等勞動英雄,受獎五萬元。
全國解放後,楊步浩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仍在農村默默耕耘為新中國的繁榮富強努力奮鬥。1952 年,延安地區組織老區人民參觀團赴京參觀國營農場,楊步浩被推薦為代表之一。到北京後,他寫信給中央辦公廳,要求見見毛主席。沒過幾天,毛主席就派車將他 接到家裏,作為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熱情招待,親自給他倒水端飯,而且一再要他不要拘束,吃飽喝好。
毛主席詳細閱讀楊步浩帶去的延安縣的匯報材料,不清楚的地方又同楊步浩交談。毛主席對老區人民的生活極
為關切,一再要他回去後向延安人民表示感謝和問好。臨行時,特意給楊步浩換了一身嶄新的灰布棉衣,一起合影留念,而且送給他充足的路費。
1954年,在一次耕地時,楊步浩的一只胳膊骨折了,接好後仍使不上勁,幹重體力勞動有了困難。他給毛主席寫了信,告知了自己的情況,毛主席給西北局、 陜西省委寫了信,要求安排好老英雄的工作。黨和延安縣政府十分關心老英雄的生活,決定讓他離開農村,到縣種子公司工作。種子公司是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的, 他再三考慮後,同意了組織上的安排。在延安種子公司工作期間,由于他熟悉農業生產,知道推廣優良品種的重要性,經常深入農村宣傳動員。對于籽種的更新換 代,為奪取農業豐收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毛主席惦記著老朋友
1961年困難時期,毛主席仍惦念延安時期的老朋友,托人給楊步浩捎來幾斤白糖、兩瓶酒和兩塊布料。見物倍思人,又燃起了楊步浩二次進京看望毛主席的強 烈願望。他先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說:“主席,我很想念您老人家,很想去看看您,不知您有空沒有?”不久,毛主席就回信說:“我同意,你跟地方上商量一 下,只要地方上同意,我沒有什麼意見。”
經延安縣委討論後,楊步浩進京的願望實現了。他高興得幾夜都沒有睡好,同老伴精心縫制了幾個白粗布小口袋,裝上了延安最好的小米、綠豆、瓜子、幹菜,于國慶前夕到了首都北京。
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親切會見了老英雄。之後,又把他請到中南海家裏,設家宴款待,又同他長時間交談。了解延安的變化,感謝延安人民的問候。
隨著來延安參觀的外賓和國內遊客的大量增加,宣傳延安時期的光輝歷史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戰鬥業績的任務日益繁重,許多外賓都提出要同歷史的見證人 見面交談。為了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教育,適應外事工作的需要,1970年楊步浩這位延安時期作出過突出貢獻的老英雄,從“五七”幹校調到延安革命紀念館工 作,具體安排在原軍委與總部舊址——王家坪,介紹他同領袖的親切往來,講述他同老一輩革命家令人難以忘懷的往事,生動、具體地介紹老一輩革命家的音容笑 貌,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使人們在感慨萬端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1977年7月6日淩晨,延河暴發了千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大水從楊步浩居住的窯背上漫過,楊步浩及老伴、兒媳、一個孫子四人遇難,終年72歲。楊步浩葬于當年毛主席在王家坪舊居的後山,墳前立有石碑。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3年03月18日 09:20:34
來源: 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