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重要幕僚林蔚
林蔚,字蔚文,1889年出生于浙江黄岩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自1928年出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 后,他一直在蒋介石身边担任参谋与幕僚,被蒋视为助手和心腹之一。抗战期间,两度(1938年4月~1939年3月、1942年9月~1944年11月) 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成为侍一处五位主任(钱大钧、林蔚、张治中、贺耀组、商震)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被誉为蒋介石的“幕 僚”专家。
“确信万无一失者,方可任用”
蒋介石对自己的侍从参谋人员有着一套独特而苛刻的用人标准:首先是出身,即此人是否为黄埔军校出身,或者是否已在某统治集团中服务年限较长,然 后按照“黄、浙、陆、一”(即黄埔军校毕业、浙江人、陆军大学毕业、第一军出身)的标准甄选任用;其次是保荐人,即要看此人是什么人的保荐;第三是他要凭 自己的经验召见来人,亲自观察,即使黄埔军校各期毕业学生也不例外;最后是仪表,即此人是否俊朗不凡、仪表堂堂,是否具有抽烟的嗜好等,此点为蒋介石所特 别注意。经过种种考核他认为满意,才做最后的决定,正如其所说:“确信万无一失者,方可任用。”林蔚因是浙江人,又是陆大毕业,同时具有较强的军事技术专 长,于是被蒋看中,被任命为南京警备司令部警备第一师参谋长,从此与蒋介石发生了直接关系。二次北伐开始后,蒋介石又调他到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部任参 谋处处长,在处理工作的过程中,林蔚特有的军事分析和参谋业务才能逐步显示出来,并得到了蒋的认同。
熟知秘书学
处理日常事务得心应手
毕业于日本陆军大学第四期的林蔚,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幕僚“专家”,在军界资历较深。追随蒋介石之前,他就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不仅精通现代 战争理论,而且擅长秘书、幕僚、参谋业务。在国民党军中,大多数将领都认为林蔚是一个细致有为的参谋人才,他工作谨慎稳重且长于谋划,办事精细认真又不辞 劳苦。
1930年2月,林蔚调任参谋本部第二厅厅长。5月,一场决定蒋介石政治命运的生死大战——中原大战爆发了,蒋不敢掉以轻心,总要亲临前线督 战。此时的林蔚则紧跟在蒋的旁边,有条不紊地昼夜谋划,全力辅佐蒋对阎、冯作战。期间他表现出的细致周全、谨慎稳重的幕僚作风,深得蒋之嘉许,更为蒋所信 任。
1935年4月,国民政府欲对所属陆海空军将领授衔,授衔工作对蒋介石来说是一件头疼的工作,因为当时的国民党军队主要是由各地方实力派拼凑而 成的,部队之间派系纷杂、山头林立。蒋介石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将授衔工作交给了林蔚处理。林在权衡利弊、照顾各个派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娴熟的参谋业务 及踏实认真办事精神,不徇私情,最终完成了较为棘手的授衔工作。
林蔚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一套自己当参谋、幕僚的经验。他常说当参谋“要有战略眼光,遇事要抓住重点,要任劳任怨。”同时要能揣摩上司的心意,明了上司重大决策的意思,逢时献策。也正源于此,林蔚越来越得到蒋介石的重用。
精通厚黑学
斡旋各派将领游刃有余
林蔚喜怒而不形于色,很少有人见其发怒,即使在激烈的会议争执时,他也会轻言细语,委婉而不离其宗,言辞动听而不失态。凭着多年“幕僚”的丰富经验,林蔚也善于谋人谋己,懂得见风使舵,预留地步,常能因缘际会,水到渠成,成为蒋介石集团中的“幕僚”人物的典型。
作为蒋介石的心腹,林蔚一直担任着上层幕僚及各种副职。自中原大战到抗战期间,哪里“吃紧”,他就被蒋派到哪里去协助处理战事。而且每次出马, 他都只当副官、当参谋长,总是以“管家婆”、“老好人”的形象出现,他总能与他的主官及其周围的人相处得很好,包括陈诚在内的国民党同僚,都尊称他为林蔚 公。
1927年2月,林蔚被调至第十七军任参谋长,十七军是以曹万顺为军长的闽军,旧时军队派系观念强,山头思想严重。作为一个外来的人,林蔚是很 容易遭到排斥的。但由于他精通现代战争理论,参谋业务娴熟,再加上他对人态度温和,处事圆滑,因而在第十七军参谋长任上游刃有余。
抗战期间,林蔚曾先后任桂林“行营”参谋长、军委会桂林办公厅副主任及军令部次长,但他同李济深、何应钦等主官的关系依然处得很好。
1948年,为支援徐州地区被围的国民党黄百韬第七兵团,参谋本部决定从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抽出其所属陈诚系第十、第十八军等组成第十二兵 团,以胡琏为司令,但华中“剿匪”总司令白崇禧不同意,不让调动。危急之时,蒋介石只好让老好人林蔚出面解决,林蔚一边劝白,一边同在上海养病的陈诚通 融。经过林的斡旋,改任黄维为十二兵团司令,白、陈二人才都同意把该兵团调至淮海战场。
深谙心理学
揣测老蒋意图恰到好处
林蔚不像钱大钧那样活跃,为人处世一向低调。随蒋到各地活动时,也不像钱大钧那样,专在蒋的生活安排上,处处殷勤,讲求纤巧,而是注重于作战计 划的建议及制定。相比之下,林蔚更工于心计,对蒋的用人标准及重要意图常能预为窥测,对蒋的特点也摸得很清楚,所以遇机一撮即合,成为蒋介石的左右手。
1930年,中原大战结束后,阎、冯、桂联盟纷纷瓦解,蒋则趁机收拢改编各派军队,他派林蔚赴河南负责编遣归顺的西北军的梁冠英第一军。林蔚按 照“官高兵少”(即对归顺的西北军将领,官可以给得很大,但兵员编得很少)的原则,给梁冠英以第二十五路军兼第三十一军长的高职,但该部的兵力却只有一个 师、一个旅、手枪团及炮兵团等,约合2万人。对其他部队的改编,他亦同样办理,这正好迎合了蒋介石的心意。
1933年,在第四次“围剿”红军战斗中遭到惨败的陈诚,受到何应钦、顾祝同及杨永泰等人的大肆攻讦,蒋介石对之亦有所责难。陈诚觉得威信扫 地,无颜见人,遂打电报给蒋介石辞去本兼各职,并从抚州回南昌私寓,闭门不出,甚至不去谒蒋,任凭同僚对他攻击。后来蒋准备发动第五次“围剿”,召见陈诚 要起用他时,陈诚坚不肯见。善于揣测的林蔚知道陈诚不肯见蒋介石,是心中有气,并不是真不想见;而蒋介石之所以责难陈诚主要是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并非真的 责怪陈诚。为了迎合老蒋的“圣意”,他便出面解决了蒋、陈的僵局。
王信霞
2010年10月21日 来源: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