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黨魂:人民英烈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劉伯堅
 瀏覽646|回應1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戰史今日3.21:劉伯堅壯烈犧牲
  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

    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

    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

    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詳。

    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

    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

    這首題為《帶鐐行》的詩是著名革命烈士劉伯堅在英勇就義前寫下的。

    劉伯堅,1895年1月生于四川省平昌縣,早年曾就讀于川東高等師范學校、成都高等師范學堂。1920年赴歐洲勤工儉學,先後在法國、比利時一邊做工一邊學習。這期間,他閱讀了大量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認真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1921年,他與周恩來、趙世炎、陳延年、李富春、李維漢、聶榮臻等人發起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曾任中共旅比(利時)支部書記、中共旅歐總支部書記。1923年,劉伯堅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為中共旅莫支部和旅莫共青團負責人。

    1926年劉伯堅回國,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應邀到馮玉祥部任國民軍第二集團軍(即原西北軍)總政治部副部長,推動馮玉祥部接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綱領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並舉行著名的“五原誓師”,配合南方國民革命軍進行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北伐戰爭。

    大革命失敗後,馮玉祥投向國民黨蔣介石。劉伯堅被迫離開馮部後,先後從武漢到上海,做黨的秘密工作,曾任中共湖北省委組織部長、江蘇省委常委、宣傳部長。1928年,再次被黨派往蘇聯,先後在莫斯科軍政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軍事。同年,出席了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930年下半年,劉伯堅結束了在蘇聯的學習,回國後從上海轉道江西,到中央革命根據地工作,先後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主任、中革軍委秘書長、中革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歷次反“圍剿”鬥爭。

    1931年底,在中革軍委領導下,劉伯堅參與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寧都起義的組織、策劃和聯絡工作,為寧都起義成功舉行作出了重要貢獻。隨後,他擔任由起義部隊改編的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按照黨中央和中革軍委的要求,劉伯堅等在紅五軍團建立起黨的組織,按照紅軍的建軍原則,對部隊實施革命的政治教育和多方面的政治工作,使這支起義部隊很快成長為紅軍的一支勁旅。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出發長徵,劉伯堅奉命留在中央蘇區堅持鬥爭,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他積極組織留守部隊,在于都河多處架橋,為主力部隊做好後勤保障工作,護送中央紅軍主力渡河長徵。新中國成立後,葉劍英同志曾賦詩懷念當年劉伯堅于都河惜別之情:“紅軍抗日事長徵,夜渡鄄都濺濺鳴。梁上伯堅來擊築,荊卿豪氣漸離情。”

    1935年3月4日,劉伯堅率部隊轉移突圍時,在激烈的戰鬥中身中數彈,不幸負傷被捕。他在獄中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弟被俘時就決定一死以殉主義並為中國民族解放流血”,“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一切聽之而已”,囑咐妻子和家人:“最重要的諸兒要繼續我的志向,為中國民族的解放努力流血,繼續我未完成的光榮事業。”1935年3月21日,劉伯堅大義凜然,視死如歸,高呼著“中國共產黨萬歲”的口號,壯烈犧牲在江西省大余縣金蓮山刑場,時年40歲。

 劉伯堅在贛南的日子?

    1934年8月,劉伯堅調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駐在于都。同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徵後,劉伯堅奉命留守贛南,在中央蘇區堅持敵後遊擊戰爭。

    在紅軍出發的日子?,劉伯堅不分白天黑夜,戰鬥在于都河畔,指揮戰士架設渡橋,以便部隊順利通過于都河。在河邊,劉伯堅深情地與戰友依依惜別,互道珍重。葉劍英後來曾賦詩懷念當年劉伯堅于都送別的情景:

紅軍抗日事長徵,
夜渡于都濺濺鳴。
梁上伯堅來擊築,
荊卿豪氣漸離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3911866
 回應文章
劉伯堅在贛南的日子?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紅軍實施戰略轉移 奉命留守贛南鬥爭

1934年8月,劉伯堅調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駐在于都。同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徵後,劉伯堅奉命留守贛南,在中央蘇區堅持敵後遊擊戰爭。

在紅軍出發的日子?,劉伯堅不分白天黑夜,戰鬥在于都河畔,指揮戰士架設渡橋,以便部隊順利通過于都河。在河邊,劉伯堅深情地與戰友依依惜別,互道珍重。葉劍英後來曾賦詩懷念當年劉伯堅于都送別的情景:

紅軍抗日事長徵,
夜渡于都濺濺鳴。
梁上伯堅來擊築,
荊卿豪氣漸離情。

紅軍主力部隊長徵出發以後,蔣介石調集十幾萬大軍包圍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由于敵我力量懸殊和當時的中央分局領導人行動方針上的失誤,根據地迅速縮小,環境日趨險惡,紅軍留守部隊屢遭嚴重損失。到1934年11月,寧都、瑞金、于都、會昌在不到一個半月的時間?相繼失守,國民黨軍對根據地人民實施瘋狂的報復,大肆屠殺蘇區幹部和革命群眾,燒毀人民房屋,搶奪人民財產。同時,敵人採取堡壘封鎖政策將蘇區分割為許多小塊,企圖將留下的紅軍包圍在狹小地區,然後分區“清剿”。

在這危急關頭,劉伯堅提出疏散部隊,以保存實力,開展遊擊戰爭以打擊敵人的主張,但沒有被中央分局領導人所接受。此時,在部隊中,甚至在軍區領導幹部中出現了“悲觀失望”的逃跑主義思想,還連續發生了幾起驚惶逃跑的事件。12月中旬,部隊攻佔了安遠縣城,繳獲約三千余擔戰利品。軍區派供給部長袁瑤芳率領一排戰士到安遠押運回隊,歸途中,遇到少數敵人,袁瑤芳就驚慌失措地逃跑了,一排戰士無人指揮,三千多擔戰利品輕易地被敵人奪去。劉伯堅對袁瑤芳驚慌逃跑事件十分氣憤,當即草擬了一份《關于開展反驚惶逃跑與悲觀失望的鬥爭的報告大綱》,供黨的支部與小組會討論。

1935年初,中央分局和中央辦事處以及贛南軍區都被敵人包圍在于都南部狹小地帶。這時,中央分局書記項英接到遵義會議以後新的黨中央“立即改變組織方式和鬥爭方式,使之與遊擊戰爭的環境相適應”的指示。于是,分局做出部隊分成數路,向外突圍的決定。

信豐受傷被俘 大余凜然就義

1935年3月,劉伯堅與贛南省委書記阮嘯仙、省軍區司令員蔡會文、少共書記陳丕顯等,率省委、省蘇、軍區獨立六團以及中央工農劇社、紅色中華報社的工作人員二千余人,開始向油山突圍。3月4日,劉伯堅在塘村附近鴨婆坑山上,指揮部隊突圍。在戰鬥中,劉伯堅為掩護戰士,不幸左腿受了重傷,失去行動能力,最終落入了敵人的魔掌。

起初,劉伯堅被關押在塘村,第二天被轉押到信豐縣(原登賢縣)粵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隨後被押往粵軍第一軍軍部所在地大余,關押在大余縣監獄。11日,移囚“綏靖公署”候審室。從監獄到候審室,相距不過數百米,但敵人想從精神上瓦解劉伯堅的鬥志,又企圖在群眾中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特意給劉伯堅釘上沉重的腳鐐和手銬,從監獄後門出去,押經大余縣城最熱鬧的青菜街(現建國街)。面對眾鄉親,劉伯堅大義凜然、氣宇軒昂地吟誦他的著名詩篇《帶鐐行》:

帶鐐長街行,蹣跚復蹣跚,
市人爭矚目,我心無愧怍。
帶鐐長街行,鐐聲何鏗鏘,
市人皆驚訝,我心自安祥。
帶鐐長街行,志氣愈軒昂,
拼作階下囚,工農齊解放。

後來,這首詩與夏明翰烈士的壯麗詩篇《只要主義真》合璧為一,被譜寫成《就義歌》廣為傳唱。

劉伯堅自被捕的那一天起,就決定一死以殉主義。他在獄中先後寫了三封遺書(其中一封失傳)給陜西的兄嫂。信中表達了他的心志:“弟在塘村被俘時就決定一死以殉主義並為中國民族解放流血。”“生是為中國,死是為中國,一切聽之而已。”劉伯堅將兒子虎生、豹生、熊生托付給兄嫂:“我為中國革命沒有一文錢的私產,把三個幼兒的養育都要累著諸兄嫂。我四川的家聽說久已破產又被抄沒過,人口死亡殆盡,我已八年不通信了。為著中國民族就為不了家和個人,諸兄嫂明達當能了解,不至(致)說弟這一生窮苦,是沒有用處。”並囑咐:“諸兒受高小教育至十八歲後即入工廠做工,非到有自給的能力不要結婚,到三十歲結婚亦不為遲,以免早生子女自累累人。”

劉伯堅安排好了後事,亦作好了為革命犧牲的準備,內心是坦蕩的,但他思念紅軍、思念戰友、思念親人的心,一刻也沒有平息。這一心跡,在他的獄中詩《移獄》、《獄中月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1935年3月21日(劉伯堅誤記為20日)是劉伯堅最後的日子,他向敵人要來了筆墨,給王叔振寫了最後一封信:

叔振同志:

我的絕命書及遺囑,你必能見著。我直寄陜西鳳笙大嫂及五、六諸兄嫂。

你不要傷心,望你無論如何要為中國革命努力,不要脫離革命戰線,並要用盡一切的力量,教養虎、豹、熊三幼兒成人,繼續我的光榮革命的事業。

我葬在大余梅關附近。

十二時快到了,就要上殺場,不能再寫了。致以最後的革命的敬禮!

劉伯堅 三月二十日

于大余

令劉伯堅沒有想到的是,妻子王叔振竟未能見到這一絕筆書。就在劉伯堅犧牲前後幾天,一個風雪之夜,福建省蘇維埃政府保衛局幾名“左”傾錯誤的執行者,把曾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秘書、機要科科長的王叔振,帶到閩西長汀縣四都鄉西面的姜畬坑,錯誤地秘密殺害了。

劉伯堅寫完最後一封信後,就被敵人押至大余縣金蓮山上。隨著三聲槍響,這位無畏的共產主義戰士壯烈犧牲,時年四十歲。

人民沒有忘記劉伯堅。解放後,為了紀念劉伯堅,黨和政府在他犧牲的江西贛南大余縣金蓮山上修建了烈士的墓地,他的英雄詩篇《帶鐐行》、《移獄》、《獄中月夜》被刻成詩碑,鑲嵌在墓壁上。1992年,黨和政府又在劉伯堅烈士墓前塑了一座劉伯堅像。塑像再現了劉伯堅旅莫斯科時期的形象,像座用黑色大理石砌築,正面鐫刻國家主席楊尚昆手書“劉伯堅烈士永垂不朽”九個金色大字,背面刻有烈士遺詩《帶鐐行》。平臺周圍遍植松柏,四季常春,表達了贛南人民對這位革命先驅的無限懷念和崇敬。(王檢生)
2007年11月05日  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391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