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了一代偉人毛澤東。
雖然他在我們心中是一個大英雄,是一個歷史偉人。但是,我對毛主席這樣一個偉人,不敢說真正的瞭解,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就是毛澤東的成長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哺育。從毛主席孩提時留給父親的一首詩來看,主席具有儒家典型的功利色彩。這首詩是: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在他八十三年的生命旅程裡,不管是他的生活瑣事,還是行軍打仗,以及他的領導藝術以及治國方略,我們都可以清晰的覺察到,他的為人處事方法已深深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毛澤東誕生於清末,那時候作為國學的儒家思想居於正統地位,因此毛澤東從小就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毛澤東是中國最後一代受過傳統國學系統教育的知識份子,從《三字經》到“四書五經”,毛澤東走過了很長一段傳統知識份子的思想文化歷程。直到24歲知道馬克思之前,所讀的書主要是儒家的經典,接受的基本上都是舊學的傳統教育,毛澤東已經在傳統文化的思想背景和精神氛圍中,初步形成了一種具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色彩的文化心理。除了儒學之外,毛主席後來還研讀了“法、道、墨”以及“程朱理學”,尤其重視《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鑒》,毛主席對這些史書都是反復研讀的。這些為他畢生的探索奠定了堅實的傳統文化根基。對傳統文化如此瞭解,如此熱愛,又長期浸潤其間,思想不受其影響是絕無可能的。
對於洋文化,主席一慣的主張的是:只有中國人自己最瞭解自己,所以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外來先進的文化必須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有生命力,否則就是教條的。在我國土地革命時期,我黨存在著以李立三和王明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以及後來李德和博古的“左傾盲動主義”,這些左傾上的錯誤給工農紅軍帶來了毀滅性的損失。究其原因,就是生搬馬列主義,硬套蘇聯革命經驗,從根本上犯的都是教條主義錯誤。倒是毛主席用中國人的哲學智慧和實際的革命經驗,在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關頭,幾次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這也是中國文化和洋文化在革命實踐中的一次真正較量,以中國文化勝利結束,結果是把毛主席推上中國革命政治領導的核心,新中國從此開始一步步的朝我們走來!
既然中國文化能在中國革命中爆發出如此巨大的能量,我們有必要研究一下毛主席都汲取了哪些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和營養。以供一些有為人士學習借鑒和參考。特別提醒那些胸懷大志的朋友,對照一下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的原因,看看自己還缺少什麼?今後應該怎麼做?
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毛主席的薰陶:
儒家“內聖外王”的思想:“內勝外王”的意思是只有加強對內心道德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聖,也只有在內聖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這種思想以“修己”為起點,而以“治人”為終點。 “治人”必先“修己”。在孔子的思想中,“內聖”和“外王”是相互統一的,內聖是基礎,外王是目的,只有加強對內心道德的不斷修養,才能成為“仁人”、“君子”,才能達到內聖,也只有在內聖的基礎之上,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
中國傳統人生哲學對毛澤東影響最大的核心觀念莫過於“內勝外王”思想,在這一影響下,青年毛澤東就一直把“內聖”做為自己的追求,他把傳統的“修身然後平天下”的“內聖外王”之道,簡化為“自我實現”。這種自我價值實現後體現的人生追求,鼓噪著昂揚亢奮的進取精神。毛澤東把它接受過來,使他立志成就“內聖外王”之業,即做聖賢、豪傑的思想變得更為堅定。他說:“聖賢、豪傑之所以稱,乃其精神及身體之能力發達最高之謂。”這與他對“自我實現”的解釋———“人類之目的在實現自我而已。實現自我者,即充分發達吾人身體及精神之能力至於最高之謂”《毛澤東早期文稿》。
正因為如此, 1936年長征順利完成時,毛主席在革命發展樂觀的形勢下,即興寫出了《沁園春·雪》,其中“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與1925年所作的《沁園春·長沙》中“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一呼一應,“外王”的理想與“立德、立功、立言”的決心一覽無餘。
那我們首先看一看這位偉人是怎麼修煉“內聖”的。
1.珍惜時間,熱愛學習,學以致用。《禮記·儒行》 “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 意思是 廣泛地學習永不滿足,身體力行永不懈怠。子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學如不及,猶恐失之”,意思是時間向流水一樣一去不返,學習要不分晝夜,生怕學不全,還落下點什麼。
毛主席說:“我一生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
毛主席教育孩子說:“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儒家關於珍惜時間和學習的論述,太多了,這裡不再一一介紹。如果說中國人珍惜時間,是個愛學習、會學習的民族,那一定和儒家的教育思想的影響有關。毛主席熱愛學習,毛主席說“有了雄心壯志,還得抓緊時間,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活到老,學到老,暇不掩卷,孜孜不倦,求學進知,活學活用。他是學問大師,他博覽群書,他使那些不學無術的政客相形見絀。學以致用,使毛主席成為集“政治家、軍事家、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詩人”於一身的世界偉人。
警世:現在有些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學習,或者學些以“厚黑學”為代表的跑偏理論,用來貽害人民,卻把時間白白浪費到了吃喝請送、拉關係、泡小姐上了。
2. 遠大的抱負,堅定的信仰。立場堅定,達觀處世。儒家宣導人應該有遠大的理想,立志為善,濟世救民。立有“三立”,既:“立功”、“立德”、“立言”,在這“為天下蒼生謀利益的志向”的統領下,“三立”之間是互相作用、互相促進、互為因果的。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也是建立在仁義基礎上的。
毛主席從小立下的志向是:翻天覆地,改造社會。
毛主席說“人有時是要講點精神的。”
毛主席生於亂世。而早期受到的教育正是當時的國學,既儒學。所以毛主席看到更多的是人民的疾苦,看到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拯救蒼生於水火,這正是毛主席的立志方向,為此也開始了慢慢的人生求索。如果說毛主席信仰什麼?那絕對不是馬列主義,馬列主義只是毛主席實現信仰的一個工具而已。毛主席信仰的是“仁義”,他蔑視權貴,同情弱者,為的是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這一理想堅定不移,風雨之中不動搖,艱難險阻擋不住,順風順水志更堅。主席追求信仰的過程,也實現了儒家的“立功”、“立德”和“立言”,為我們的子孫後代及全人類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警世:我想問一下現在的一些精蠅們,你們立了什麼志向?是求權還是斂財?一些人總想成為人上人,但另一些人總想著幫助別人;一些人要把別人踐踏在腳下他才活得舒服,但另一些人看到別人受苦他就難受。毛澤東看不得社會上有人壓榨別人,更容不得人吃人。
3.艱苦樸素、克勤克儉。孔曰:“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表面看,這句話中,孔子只講了吃與住。聯繫這句話的上下文,其實是說人生在世,要將有限的精力用到實現遠大志向上去,而不要無節制地追求物質享受。《孟子》:“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毛主席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子曰“ 愛學出勤奮,勤奮出天才”。主席對待工作學習,可謂三更起,五更睡,經常通宵達旦,在艱苦的戰爭歲月,從未中斷學習,如果說在戰爭年代,艱苦樸素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可是革命勝利了,毛主席依然保持了克勤克儉的優良傳統,穿打補丁的衣服,吃一頓紅燒肉就算改善伙食,靠交房租度日,到死也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
警世:現在有些人,除了比吃比喝比排場比女人比汽車比住宅比出國,你們還會什麼?有困難就躲,有好處就上嗎?
4.面對困難,堅韌剛毅,百折不撓。孔子曰:“君子之學,非為通也,為窮而不困,憂而意不衰也,知禍福終始而心不惑也。”釋意:君子學習,並不是為了通達顯赫,為的是能做到雖然貧窮而不困惑,遇到憂患而廣施仁義的意志卻堅定不衰。荀子“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這句話,也突出了“?”對於我們事業成功和理想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毛主席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毛主席說:“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
毛主席說:“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
毛主席一生堅定自己的信念,從未動搖過。從毛主席晚年來看,雖然主席握有了絕對權利,但並沒有形成腐敗的官僚思想,而保持固有的清廉本色,堅決的與廣大人民站在一起,足以證明:主席學習戰鬥,在困難面前不低頭,以苦為樂,絕對不是為了一己之前途,而心系的是為人民大眾謀幸福。
警世:現在有些人也夠堅定的,為了權錢,真是連死都不怕!
5.真誠和忠誠。一說到“忠”,就會產生爭議,很多人就會和封建社會的忠君思想聯繫在一起,對孔子進行批判,殊不知“忠”字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時時體現著,對家庭的忠,對事業的忠,對朋友的忠,對百姓的忠…。“忠”,讓我們的人生有了追求,生活變得有情有意,“忠”也是我們個人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形成的基礎。
定公問曰:“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從這句話我們看到,忠誠地服務於他人並不是一種特定的利他主義,或者根據特定等級或身份地位而應盡的絕對義務。與此相反,這種(社會)關係體現了(關係)雙方的特權和限制——正是‘禮’在終極意義上對‘道’的追求,而不是關係雙方的純粹存在或者欲求,才是規範性的。如果這種關係沒有按照‘道’的規定進行,那麼,人們就可以阻止、批評,甚或解除這種關係。”
“男女別生焉,父子親生焉,君臣義生焉。父聖,子仁,夫智,婦信,君義,臣忠。聖生仁,智率信,義使忠。故夫夫,婦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此六者各行其職,而訕誇蔑由作也。”男女有了分別,然後父子有愛,然後君臣有義。父親聖明,兒子仁義;丈夫明智,妻子真誠;君主道義,臣子忠信。聖明生出仁愛,明知率領真誠;道義役使忠信。所以丈夫像丈夫,妻子像妻子,父親像父親,兒子像兒子,君主像君主,臣下像臣下,這六個人倫各行其職,譭謗狂言就不會發作了。在這裡,孔子把君主放在聖人的高度,就是說對君主道德的要求要達到聖人的程度,否則就沒有資格做君主。這也自然成了歷代明君自檢的機制。對約束統治者的行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所謂道,就是忠於人民而取信於神靈。上邊的人想著怎樣對人民有利,這就是忠;祝史真誠禱告,就是信。……人民,是神靈的主人,所以聖王先取信於民而後致力於禱告求神。從這句話看,孔子的關於君臣的忠和義,實際是一種對等關係,體現的是一種君臣平等,上下一心,仁者愛人的“民本”思想。
孔子在君臣的關係中,說得很明確的一句話是:“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道不同不相為謀”。這與法家關於君臣關係的理解不同,法家人物商鞅,就多次改變自己的價值觀,以求適應秦孝公。在孔子那裡,君臣交往的刻度在此。這也是 “公義”的體現——既天下,天下不是哪一個君主的天下。效忠,是有條件的效忠,這就是公道公義。比較而言,法家的“效忠”則是利之所在,為利所驅動。關於對國學儒家的扭曲,歷史上一直就沒有停止過,但是只要我們抓住儒學“仁愛”、“天下為公”的核心本質,把儒學觀點放在規範道德的層面去理解,那些偽儒、犬儒自然也就沒有藏身之地。還有一個秘密告訴大家,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大最著名的一個憤青。
毛主席一生證明瞭他忠於人民;毛主席也要求人民“學習雷鋒好榜樣,忠於革命忠於黨”;而人民呼應到:“永遠忠於毛主席 ,忠於毛澤東思想, 終於黨”!
毛主席的一生有著赤子般的率真和坦誠,從不掩蓋自己的觀點和情感。他忠誠於人民,忠誠於信仰,忠誠於集體事業。他的真誠和忠誠,讓一切在他面前玩弄權術陰謀的政客顯得黯然失色,猥瑣不堪。
警世:請問一些精蠅們,你們現在忠於什麼?那一定是非“錢”莫屬!爹親娘親沒有錢親。而對人民呢?你們欺騙、貪婪、虛偽、狡詐、惡毒…,無所不用其極。
6. 自信樂觀,公而忘私,無所畏懼。孔子儒學教化之道在“公道-仁德”。這是儒學理論之核心。“公”是政治目標,“仁”是倫理目標。後來朱熹是這樣解釋的:“或問仁與公之別,朱子曰:仁在內,公在外“。又曰:惟仁然後能公。又曰:仁是本有之理;公是克己工夫極至處;故惟仁然後能公,理甚分明”。子曰:“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釋意:有仁德的人沒有憂煩,只有快樂,真正有高度智慧的人,也沒有什麼解不開的難題,他們堅定仁愛不動搖,只要公義存在,心胸必昭然坦蕩,一生無所畏懼。
毛主席說:“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躍”,“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
毛主席說:“我們的一切權利屬於人民”,因此誕生了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人民政府,人民銀行,人民公社,人民商場,人民鐵路,人民郵政,人民日報,人民軍隊……
毛澤東不是一個封閉的自我,不是一個自私的個體。毛澤東是人民大眾的共同命運,他的生命與人民大眾的生命是連在一起的。他走後,沒有給兒女留下地位和財富,也沒有從私情出發給他們留下權力保護。他的確已沒有私心和特權觀念,完全把自己和家庭看成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一員了。走的正行的端,這讓主席一生無所畏懼。尤其是對敵人,他一輩子都不知道什麼是害怕,從未把敵人放在眼裡。在毛主席看來,凡是不講仁義,與老百姓為敵的統治者都是短命的,不長久的。只有實行仁義,站在老百姓一邊,才是不可戰勝的。既儒學講的,“得到多助,失道寡助”。毛主席甚至自信的發出“一切帝國主義和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警世:對精蠅一問:不說公而忘私,公私分明你們做到了嗎?做人不好好做,偏偏當貓去抓老鼠,你不怕貓急眼咬你嗎?不擇手段的撈好處,你們活得安穩嗎?極度自私和貪欲的背後,你們置國家、人民的利益和生命於不顧,把法律玩弄在股掌之間,你們真是缺大德啊!
7.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意思是”只有克制約束自己的行為和欲望,才能照著禮法的標準去貫徹執行,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不在於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意思是“尊重賢德的人寬容普通人,褒獎善行德能的人而同情缺乏能力的人”。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意思是“ 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意思是“做人要嚴格地要求和責備自己,而對別人則採取寬容的態度,在責備和批評別人的時候應該儘量能夠做到和緩寬厚,這樣,就自然不會招致怨恨了”。
毛主席不但用“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要求自己,還用這句話要求教育黨員幹部。
毛主席從不讓步於邪惡,從不徇私,從不招集小人,也從不放縱下屬。這就在無形中樹立起了自己的威信,也才能使各種規章制度落實到實處,讓那些想徇私枉法、欺上瞞下的人膽寒。而對待別人的錯誤,毛主席從來不一棒子打死,而是以思想教育為主,給其改過自新的機會。
警世:以“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這句話來看,現在精英中小人還真多啊,官越大好象越是這樣。放縱自己的貪欲去要求別人,大家都這樣做,腐敗也就成了你我心之肚明的事了。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8.義氣。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捨生取義”、“捨己為人”。荀子的“ 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這句話強調,“義”是脫離利並高於利而存在的。
毛主席:“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裡埃”.
毛主席履行的是天下大義,他一生都在給弱者撐腰,和強敵戰鬥。
毛主席好打抱不平,不畏強暴,扶弱濟貧,俠骨柔腸。作為領袖。這都是建立主席仁愛基礎上的,豪無利己可言。這正是主席宣導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他不能忍受高高在上,也從不媚俗,從不作秀,從不自欺欺人。他能夠調動最大多數人的積極性,誠懇地團結人民群眾為共同的目標而奮鬥。
警世:現在全社會好象沒什麼人講義氣了,恃強淩弱,見死不救的精神好象被徹底發揚光大。如果講,恐怕也只剩下先利而後義的恥辱了。
9.誠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對“信”的說法,在《論語》中多次見到。“信”在儒學中,並不是獨立的,它需要與“道”同在。不符合“道”的“信”沒有價值。孔子幾乎把建立在“道”基礎上的“信”推到極端的高度,以至於在國家政治管理中,將“信”的重要性置於“足食”、“足兵”之前。《顏淵》第十二: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孔子把誠信對於一個國家作用,看的比軍隊和糧食都重要。
毛主席說:“言必信,行必果”。
毛主席在對待誠信問題上是非常認真的,幾乎達到了苛求的程度。對國家、對人民、對朋友甚至對待俘虜,都是講誠信的。並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長期的革命鬥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政治誠信思想,也留下很多膾炙人口的感人故事。
警世:“信”和“義”是中國人幾千來的傳統美德,即使在改朝換代、兵荒馬亂的年代,也得到了完整的傳乘,深深的紮根於炎黃子孫的心裡,歷來是被人們歌詠稱道的人倫準則,民間有“無信不立”、“有情有義”的說法。 “信”和“義”也被毛主席視為人之常情,甚至根本就不用說的事情,可是在這個社會主義特色強大威力的打壓下,中國人民心中的誠信、仁義被連根拔掉了,難道連誠信和仁義也會過時嗎?資本主義國家不講誠信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個社會不亂才怪!
10.胸懷坦蕩,善惡分明。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意思是“仁者不是愛所有的人,而是愛當愛之人;仁者不是恨所有的人,而是恨當恨之人”,要旨歸於“公正”。 問:“好善而惡惡,天下之同情。若稍有些子私心,則好惡之情發出來便失其正。惟仁者心中渾是正理,見人之善者則好之,見不善者則惡之。或好或惡,皆因人之有善惡,而吾心廓然大公,絕無私系,故見得善惡十分分明,而好惡無不當理,故謂之能好能惡”。曰:“程子之言約而盡。公者,心之平也;正者,理之得也。一言之中,體用備矣”。關於“公正”,朱熹解釋說:“今人多連看‘公正’二字,其實公自是公,正自是正,這兩個字相少不得。公是心裡公,正是好惡得來當理。苟公而不正,則其好惡必不能皆當乎理;正而不公,則切切然於事物之間求其是,而心卻不公”。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毛主席教導別人:做人要光明磊落,心底無私天地寬,
毛主席說:“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毛主席說:“臉醜不是醜,魂醜才是醜”、“凡是敵人堅持的,我們就要反對”。
毛主席認為:對敵人的半點憐憫都是對自己人的犯罪。
毛主席胸懷坦蕩,是非清楚,愛恨分明而又富於人情味,踏實細緻而氣吞山河。他的領袖風格,既平易近人,又恢宏大度。毛主席把不公的社會和腐朽的制度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對於頑固不化的敵人,堅決予以消滅之,而對待投誠的俘虜,能重用的重用,能改造的改造,只要不再害人,甚至給錢後放其回家;而對待自己的同志,主張思想工作優先,本著“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
警世: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的人都變的小心眼了,敏於計較,一句話不對可能就招致人嫉恨,人心變得高度敏感,警惕性那是相當高。這是為什麼呢?肯定是見不得人的事太多,心靈晦暗。活得累不累啊?
如果說現在的人到了“好壞不分,豬狗不如的地步”,可能多少有點冤枉。不是有作家說嗎?“說你對你就對,不對也對,說你不對你就不對,對也不對”。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唯權錢是理,善惡是非都不分了。只要有錢,犯多大的罪都可以擺平;只要有人什麼都敢做;只要有權,錢就可以大把的撈。現在不但可以用權錢欺負人,甚至還可以買命。錢能讓父子反目,夫妻離婚,朋友結怨。貪汙叫本事,認真叫僵化,勞模是傻子,英雄是瘋子……好象一切的一切都是反的。悲哀啊…不知所云…
11.仁愛。仁義,總是指向公道的;仁義與公道,是價值相聯的不同表述。《二程粹言》有論:“仁道難名,惟公近之”。又說:“公者,仁之理;恕者,仁之施;愛者,仁之用。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意思是說脫離“公義”的仁道,不算是真正的仁道,公心公平公正,是仁的基礎,要用包容的心去施行“仁”,仁的功德是愛,志士仁人決不應為了自己活命而做出損害仁義的事情,而是寧可犧牲自己也要恪守仁義的原則。“崇仁勵義”,也是將仁和義二者並提。
毛主席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毛主席說: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一貫的有益於廣大群眾,一貫的有益於青年,一貫的有益於革命,艱苦奮鬥幾十年如一日,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呵!
毛主席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
毛主席的仁愛之心正是建立在公道基礎上,他說僅解放了弱者的肉體,那還不是真正的解放。他教導弱者應該自尊自強,作社會人生的主人公;他也解放強者,讓強者明白生活的意義不是壓迫剝削。他教導人們應該怎樣建立合理的思想觀念和生活世界。他的軍隊經常為百姓分憂解難,但從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警世:現在的仁愛都是以利益為基礎的,那不是仁愛,是利用。精蠅們倒是有仁愛,子女們大多不是當官就發財或者出國鍍金;對待二奶也是相當仁愛,鈔票、豪宅、香車一個都不能少。而對百姓的搜刮可以說接近“搶劫”。
12.責任感。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意思是:義士不能不表現決心,任務重大且意義深遠.把仁愛做為自己的責任,不也很重要嗎?將生命放在責任之後不也很有意義嗎?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意思是“看見錢財,先想想道義;看見危難,要敢於犧牲”。這和後來的“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不得不義之財、授命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意思基本是相同的。
毛主席提倡以身作則,事必躬親。
如果說蔣介石說鐵肩擔道義,那是說給下屬聽呢,告訴屬下對他效忠,剝削壓迫人民,鎮壓共產黨,維護他腐朽的統治,這就是他所謂的“道義”。那這個“道”是假道義,實際上是不人道。而我們偉大的毛主席從來不說自己鐵肩擔道義,但實際上毛主席用行動證明瞭他才是真正用鐵肩擔大道的人,他擔起的是億萬被剝削和壓迫的民眾。因此主席在榮譽和利益面前從沒有妥協過。
警世:現在當官的對人民還有的責任感嗎?恐怕大多數都以撈錢為己任了,責任次之,只要社會沒有動亂,就叫和諧。“貓論”還為這些人撈錢提供了一種方法,既“不擇手段”;“摸論”告訴他們在撈錢的時候要有探索精神;錢撈到了讓大家“不爭論”。而我們老百姓呢?兒子對父親的義務幾乎變成了父親對孩子的單向責任,我們年輕人上不起學、看不起病、買不起房,沒辦法呀,不吃父母的老本還能怎麼辦?
13. 高瞻遠矚。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毛主席看問題,總是從全域出發,從自己實際出發,對事物的發展規律,總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可謂英明之決策。毛主席對待事物總是能進退自如,進者,雷厲風行,橫掃一切;退者養精蓄銳,不滿不發。
警世:而現在有些人,天生近視眼,短視。只重眼前的利益和政績,把又髒又臭的屁股留給後人擦,一代傳一代,大家都不擦,屎就越來越多,國家也就越來越臭。近視眼還表現在,看內不看外,看好不看壞,看見和諧卻看不見危機…
14.精於觀察,善於捕捉機會。“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觀察天象,可知天氣陰晴圓缺、時令更迭的變化規律,體察人的公私善惡愛恨情仇的特徵,可以用知識教化天下人,讓他們按正確的道理辦事。子曰:“事必躬親,細緻嚴謹,明察秋毫”,“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毛主席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毛主席最討厭心胸狹窄的人,最厭惡紙上談兵的人。毛主席善於從全方位的角度觀察事物,觀察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繫和變化規律,找出事物存在的因果關係,善於等待機會,發現機會和準確的把握機會,所以他總能先知先覺,做出正確的的決策。也因此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毛主席軍事思想,現在在很多國家的軍事院校裡,都專門開設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理論課,最著名的當屬美國的西典軍校。最近毛澤東又被國外媒體評為古今中外人類有史以來的十大軍事家之一,被排在第七位。
警世:現在的領導也很善於觀察,但是他們更喜歡看局部,不漏不管,哪漏堵哪,堵不住就放棄。和觀察相比,他們更願意聽,不管聽到的是真是假,明知很多人在糊弄他,可是他仍然樂此不疲。子曰:道聼塗?,不以為信。他們什麼時候按照孔子說的做了?
15.謙虛謹慎,知錯就改。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意思是看到那些賢能的人,就要向他們學習和看齊,看到不好的人,應當檢查自己的言行和他有沒有區別,警惕自己不要和他犯同樣的過錯。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毛主席說:我們必須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有責改之,無責加勉。
毛主席說: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毛主席認為人民群眾是聰明的,他在作人民教師的同時也作人民群眾的小學生。他的事業極其輝煌,但他認為萬裡長征只是走出了第一步。
警世:現在的人喜歡看人下菜碟,需要磕頭時磕頭,需要作揖的作揖,需要謙虛時就謙虛,該冷落的就冷落,該狂妄的時候就狂妄,他們比變色龍變的還快,既當小人,又當君子;既當兒子又當爹;既當聖女,又當婊子;既當英雄,又當流氓;既當員警,又當土匪…。他們明知道那是錯的,可是就喜歡做錯事;明知道對的,就是不去做。怪哉!
16.喜歡結交朋友。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子曰“以文會友,以友輔仁”、“道不同不相為謀”。
毛主席喜歡交朋友,尤其喜歡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毛主席常說:“四海之內皆兄弟”。有<毛澤東廣交朋友的故事>一書為證, 感興趣的朋友不仿去看看。我用“一位現代大學生受毛主席交朋友的啟發去交朋友”的感想舉例說明:
(偉大的人物,總有不一般的想法,不一般的做法!我不得不對你說:“毛主席,你太有才了,你太有個性了,在那個時代你的很多種方法我們現仍然適用”!
在湖南第一公立師範讀書的時候,你為了能結交更多和自己有著共同志向的仁人志士,在全長沙城各個高校張貼尋友啟事,召集各方好友,通過這種方法你結交了一些後來和你一起打天下的鐵兄弟,周世創和李立三等等偉大的共產主義者!你是大獲成功哈!當時每個人都為你的勇氣和膽量所折服,看似瘋狂卻非常明智的好主意,大學生嘛,有好的想法就應該付諸行動!
我懷著一顆不安定的心,想了很久很久,也決定效仿你。但你是偉人,想必那種方法你是很容易辦到的吧!但對我來說,是需要極大勇氣的。好在沒有讓你失望啊,我也這樣做了,收穫不小。我把我的志向、興趣和愛好寫了出來,然後到我們學校和附近的其他學校去張貼,剛貼出不久便有了回復!您老長眠地下,不知道能否瞭解我當時興奮的心情呢?一個字:爽,兩個字:激動!
其實,我們身邊有好多人,註定會和你成為人生路上的隨行者,但就是缺少一個美妙的機會讓我們相識相知!大多擦肩而過,卻不知道他和你有著同樣的夢想,有著同樣的志趣,更重要的是他同時也期盼著遇到一位志同道合的你!
謝謝你,毛主席,呵呵!你給我帶來了很多很多寶貴的東西!)
警世:現在有些人也很喜歡交朋友,他們用利益結網,結成很大很大的關係網,可網的是人民,網的是錢。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意思是說 “君子莊重而不與別人爭執,合群而不結黨營私”。這些人口口聲聲說尊重孔子,看來這些人根本就沒把孔子的話放在眼裡啊!
17. 叛逆性格。孟子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由此可見,在儒家“獨夫民賊”、“父不賢子不孝”的思想中,根本就沒有後來和現在人們所理解的對君主盲目忠誠的愚忠愚孝的概念。如果用現代話語來表示,就是最高統治者這個職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居於高位的人如果不履行自己的職責,人們不僅不需要服從和忠於他,而且可以把他從這個位置上拉下來,由其他人來充當這一角色。
毛主席說:“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
毛主席也具有同樣的叛逆性格,這性格是從反對暴虐的父親開始的,發展到反對黑暗的社會制度極其腐朽的統治。他不但自己反對,還號召百姓起來一起同黑暗社會進行鬥爭。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有人說儒學愚忠、愚孝、愚愛情,這是不對的。儒學裡蘊涵著豐富的叛逆精神,為了維護道義仁愛,面對邪惡,儒家主張革命,除舊佈新。即使在對待“愛情”和“性”上,儒家也是很開放的,“食色,性也”,儒家承認“性”是人類必須的,“性”是人的最基本權利,是不能被剝奪的;對待愛情,儒家提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意思是說,與其男女兩人悲慘的在一起生活保命,倒不如各自去尋找自己好的歸宿。
警世:現在究竟是誰在剝削壓迫人民,而且是“哪裡有利益,哪裡就有掠奪;哪裡有反抗,哪裡就有鎮壓!
18.寡語精言,能爭善變。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慎言”,是孔子儒學很重要的命題,《論語》中有多處討論。與“慎言”相反,就是“高論”或“放言”、“誇誇其談”。儒學不欣賞這類行為。懂得一個道理,高談闊論,以為自家得道,是道淺者大言。君子有道,言其所當言而已,且不自矜自雄,此之謂慎言。 修改第 2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