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領袖‧毛詩家人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七律•吊羅榮桓》有批林彪之意嗎
 瀏覽634|回應0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七律·吊羅榮桓》的誤注誤讀,影響甚廣

    《七律·吊羅榮桓》(詩見文末)在毛澤東的全部詩詞中算是最難理解和最難注釋的,也是絕大多數毛澤東詩詞注釋本注釋得最混亂、理解得最錯位的。該詩在《毛澤東詩詞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首次發表時,編注者在
 
介紹羅榮桓時是這樣說的:羅榮桓“1963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毛澤東“在知道羅逝世的消息以後悲痛逾常,這首悼詩就是在悲痛的激情中寫成的。由于羅曾長期同林彪共事,所以詩內提到林的事”。對于該詩,編注者將其中的“每相違”釋為“常有不同意見的爭執”,將“長徵”句釋為長徵路上對林彪反對中央軍委領導問題的解決沒有遇到什麼困難,將“戰錦”句釋為攻打錦州時“羅榮桓同志是主張執行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決策的”,林彪則“一再反對”。這種解釋,在《毛澤東詩詞集》(1996年版)中仍被沿用。

    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對《七律·吊羅榮桓》的這種誤注誤讀已在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尤其是中共黨史學界。例如,《羅榮桓元帥》(解放軍出版社1987年版)一書中說:“由于羅榮桓同林彪長期共事,毛澤東在悼念羅榮桓時,也聯想到了林彪。在這首詩中,他把林、羅二人放在一起對比著寫。‘紅軍隊裏每相違’,就是他對他和羅榮桓同林彪關係的粗線條的概括。顯然,對于林彪欺負羅榮桓,毛澤東是知道的。他在表達了遼沈戰役中克服林彪在‘戰錦’(即打錦州)問題上的猶豫動搖之後,緊接著提到的‘每聞欺大鳥’的‘斥晏鳥’和‘常笑老鷹非’的‘昆雞’,指的就是林彪。”

    我認為,上述理解是不對的。

    這首詩是吊詩而不是誅文,在悼念羅榮桓時絕無加罪林彪之意

    我們先要明白如下兩點:一、這首詩是吊詩而不是誅文,它悲意甚濃,在悼念羅榮桓時絕無加罪林彪之意。二、詩中貫穿的背景意識是“反修”,它與林彪風馬牛不相及。把林彪強扯于詩中既與其意境不合,更與毛澤東賦詩填詞時所顯現的軒昂氣宇和豁然大度不合,亦與其背景史實不合。實際情況是,自1959年取代彭德懷而任國防部長的林彪,在1963年極受毛澤東的器重和厚愛。因此,即使不是在賦詩,毛澤東也斷然不會在此時挑剔和非過林彪。

    從其大意境來看,“反修”的時代意識顯著而協調地構成該詩的另一主調,這具體落實在中間兩聯上。事實上也是,進入上世紀60年代以後,“反帝反修”尤其是“反修”構成了毛澤東賦詩時思想樂章的主旋律。僅從《卜算子·咏梅》(1961年12月)、《七律·冬雲》(1962年12月26日)、《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以及手書並能背誦的葉劍英在大連棒棰島所賦的主題為反“蘇修”的《七律·遠望》(1965年)等詩詞中,便可直接看到此期毛澤東的中心意識是如何“反修防修”,使中國不改變顏色。值1963年羅榮桓病逝時,毛澤東為悼念老戰友,悲悲切切地寫就這首吊詩,于是使吊哀意識與“反修”的憂患政治意識揉為一體,使其具有一種別出一格的哀傷格調。

    “戰錦”不能理解為“攻打錦州”

    “長徵不是難堪日,戰錦方為大問題”,是正確理解全詩的關鍵句,而句中的“錦”字最為重要。將“戰錦”理解為“攻打錦州”並進而推出林彪反對毛澤東的戰略決策,是從誤解一字導致誤解全詩。歷史事實是,林彪作為遼沈戰場前線的最高指揮官,他有權根據敵情變化配置和使用兵力,安排實施各個戰役,盡管他要請示中央軍委。而中央軍委與前線指揮官在軍事決策上出現差異或發生反復屬正常現象,毛澤東決不會在1963年寫詩吊羅榮桓時又特意提及此問題。

    從詩的格律看,若“戰錦”指“攻打錦州”,則與“長徵”不對仗。長徵是名詞,戰錦是動賓結構;長徵是舉世矚目的偉大歷史事件,是軍事史上的奇跡,而戰錦只不過是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之一的遼沈戰役中的一個較重要的戰役。而如果把戰錦理解為靠武裝鬥爭得來的錦繡江山,那它就完全與長徵對仗了,並且還是勝對。故只能把戰錦理解為毛澤東喻指用槍桿子打下的錦繡江山,除此以外不能有別的解釋。古時用錦類織物獎賞沙場有功將士,有大功者朝廷還賜給錦衣、錦帶等,加官封侯。古詩亦有雲:“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因之,也可以視毛澤東詩中的“戰錦方為大問題”句是在用典,提醒全黨防止革命勝利後驕傲、享樂情緒的產生,避免黨走上“修正主義的道路”。

    在對該詩產生的大背景、相關史實等作了大致了解後,便可對該詩作出全新的詮釋。詩中“每相違”的意思應是每每難見面(違者,離開、避去之謂,此處不能釋為違背、違反等)。“長徵”是用來象徵艱難卓絕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戰錦”喻指用槍桿子打下的錦繡江山。斥晏鳥、昆雞貶指“蘇修”,大鳥、老鷹則褒比中國“反修”戰士。“欺大鳥”和“常笑老鷹非”暗指蘇聯及共產國際在中國革命問題上犯了許多錯誤,比如與之有直接關聯的王明路線的幾次錯誤,反對中共進行解放戰爭,以及上世紀50年代蘇聯丟“刀子”時說中國人“教條主義”,60年代中國“三年困難時期”蘇聯加入世界“反華大合唱”。我認為,只有這樣理解《七律·吊羅榮桓》才是確切的。該詩的第一聯是毛澤東追思舊誼,中間兩聯明寫“反修”,但含蓄地表達了毛澤東讚賞羅榮桓在“反修”等國家大政問題上的立場。羅帥的不幸病逝使毛澤東在國是問題上存在無誰可問的悵失感,因而在詩的最後一聯毛澤東對羅直抒懷悲之情,對其評價看似著墨過重和有誇張色彩,但這正好突出了詩的“吊”意。(胡為雄/中央黨校教授)

 附  七律·吊羅榮桓

    記得當年草上飛,

    紅軍隊裏每相違。

    長徵不是難堪日,

    戰錦方為大問題。

    斥鷃每聞欺大鳥,

    昆雞長笑老鷹非。

    君今不幸離人世,

    國有疑難可問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321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