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委員會的全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簡稱“中顧委”,是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特殊歷史條件下,為解決幹部係統新老交替
而創造的一個過渡性的組織形式,是我國政治發展和改革的一個重要縮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一大批在“反右”和“文革”中遭受迫害的幹部得以平反並重新回到工作和領導崗位。然而,歲月不饒人,當年的中青年已漸漸步入老年,而此時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與“四化”建設的開創時期,急需年輕幹部脫穎而出,盡快充實幹部隊伍。但為了發揮剛剛恢復工作的老幹部的作用,以及考慮到幹部斷檔等實際狀況,黨中央決定設置顧問委員會。
“顧問”的頭銜,不單是為了尊重老幹部,也有肩負“傳、幫、帶”的歷史重任。1980年8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透露了考慮設立一個顧問委員會的信息;1982年7月,鄧小平又指出,設顧問委員會是領導職務從終身制走向退休制的一種過渡;同年黨的十二大通過的新《章程》,明確了中顧委的組成原則和職能作用,稱其“是中央委員會政治上的助手和參謀”,並據此選舉產生了172名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顧委第一次全體會議選舉鄧小平為主任,薄一波、許世友、譚震林、李維漢為副主任。
黨的新老幹部合作與交替,從此揭開了新的篇章。到1992年,走過了10個春秋、歷時兩屆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已經完成了它的特殊使命,加之黨的幹部離退休制度已全面建立並順利執行。有鑒于此,黨的十四大經過充分討論,決定不再設立黨的中央顧問委員會和各省、市、自治區顧問委員會,同時又通過決議,對中央顧問委員會的歷史貢獻作了充分肯定,予以高度評價。
張雲(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會長、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教授)
來源:解放日報 2008年10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