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領袖‧江澤民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朱鎔基
 瀏覽1,094|回應1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朱鎔基的敢作敢為,常使人想起湖湘文化中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剛烈精神。(資料圖片)

朱鎔基傳奇身世:亂世孤兒 乃是朱元璋後裔

    出湖南省城長沙,沿107國道東行32公裏,就到了長沙縣安沙鎮和平村——朱鎔基總理故鄉。

    轉上一條水泥小路,蜿蜒入山,兩旁時見青竹婀娜、雜花間樹,再行二三公裏,地名棠坡,朱氏祖屋“恬園”就曾坐落在此,“以前好大一片屋咧,60年代全拆光了。”和平村村委會的小宋說。

    “朱鎔基在這裏出生,並度過了童年時光。”和平村村支書黃自力告訴記者,“他大概到9歲多才離開棠坡。”朱氏祖屋所在處,現在是一個苗圃,遍栽紫色的紅槭木,開闊的地勢,猶可想見當年的規模。

    在朱氏族譜的記載中,清末文豪吳南屏,曾于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公元1873年)受邀到此做客,並揮毫讚嘆恬園之美:

    “恬園,長沙朱氏之山莊也,地名棠坡,去會城東北六十余裏,古驛道旁,崗嶺回復,數轉乃入,至則柴關矮屋,甫見竹樹間遊與乃佇,客驚而問,不意所稱恬園者之在此也。”苗圃右邊有一四角涼亭,亭中有古井一口,上有記載,“朱氏祖井,始建于清鹹豐四年甲寅(公元1854年),位于濘坡祖屋進門丹墀中,有石砌圍檔,井水清涼甘甜”,這口井自開鑿之日起,清泉不絕,朱氏家人及族中所辦的學校,都以此為飲用水,至今100余年,不盈不1995年,湖南省地質勘探隊還特意彩井水作了個鑒定,結果為“特優質礦泉水”。

    80多歲的朱佩珍,是朱鎔基的小時玩伴,她拄著一根棍子,顫巍巍地領著記者,“你看,那個平地上,我們小時候玩過跳繩的地方。”老人還記得,“細時這個伢子很靈凡(注:長沙方言,聰明之意),也很老實,別個打他,他就哭,說:我不打你、我不打你。”算起來,朱佩珍是朱鎔基的堂嫂,老人年事已高,“幾十年前的事情都記不太清楚了。”不過朱鎔基並沒忘記這位童年的玩伴。

    據老人的家屬介紹,1996年朱鎔基那次回長沙時,還特意請人將老人接到長沙小住。

    翻過朱氏祖屋所倚的小山,背面就是朱氏祠堂,1961年嫁到村裏來的易翠蘭,對這個祠堂記憶猶新,她用樹枝在地上畫起來:“先是一個池塘,從一座小橋過去,接著是一個大操坪,迎面是個大照壁……”按照幾位村民的回憶,祠堂足有六七進,雕龍刻鳳,氣勢恢宏。

    這座祠堂給當年的孩子們帶來很多歡樂,但在1960年代同樣未能幸免,易翠蘭當年就曾參與拆屋的行動。現在這片故地上,幾幢民房雜亂相間,只有一株兩人合抱的銀杏樹,得以幸存。

    岷藩後裔

    朱鎔基的堂兄朱天池,曾對棠坡朱氏的歷史作了梳理,從他整理的資料來看,棠坡朱氏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直係後裔,屬于朱元璋第十八個兒
 
子岷莊王這一支,朱鎔基應該算是岷藩十七世孫。

    關于岷藩家族,劉佑平先生的《中華姓氏通書·朱姓》中有如下記載:岷藩開基始于朱*,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周妃所生的庶十八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始封為岷王,原建國于岷州(今甘肅岷縣)。洪武二十八年(1399年)朝廷實行削藩政策,岷王朱*因被西平侯汰晟告發不法,被廢為庶人,遠徙福建漳州。朱棣稱帝後,他恢復爵位,回到雲南,但此後又在永樂六年(1408年)被削除護衛、官屬。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令朱*自雲南北遷至湖南武岡。1450年朱*去世,謚為莊,史稱岷莊王。

    岷藩後裔在武岡生息100多年後,明末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朱氏家族四散逃離,其中的一支逃到了長沙棠坡,朱天池(即鎔垂)老人曾到雲南、武岡等地調查過這段歷史,“經過動亂後,逃到棠坡的只有幾個人,而且很窮,只能靠教書為生。”按後來的階級分析觀點,這時候的棠坡朱氏一窮二白,算得上赤貧,在其後的幾百年間,他們開始了白手起家的創業過程。在此期間,朱家陸續有人入仕,但從後來的記載來看,真正讓朱氏家族脫貧致富的,是朱鎔基的曾伯祖父朱昌琳(字雨田),朱氏族譜的記載中說,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糧食豐收,谷賤傷農,達到了千錢三石的低價,朱雨田傾其所有買入,次年天災,糧價飛漲十多倍,朱家從此“起富不愁衣食”。並開始廣購田產,在城鄉築室置房。

    關于這段軼事,長沙市地方志中亦有記載:朱雨田此後轉販鹽茶、設錢莊、開礦業,終于成為長沙首富,他修建的朱家花園,“登之可極盡岳麓湘江之勝,名于是邦矣”,列為長沙園林之首。

    據長沙市志的記載,朱雨田暴富之後,樂善好施,在長沙設保節堂、育嬰堂、施藥局、麻痘局,置義山、辦義學,並疏浚新河、賑濟災民,方志中評價,他是“長沙近代慈善事業的開創者”。

    朱氏家庭從此富甲一方,子孫興旺,多時人丁上百人。在棠坡,朱家因為扶危濟困,到今天仍贏得鄉親的讚譽,67歲的村民王玉龍告訴記者,那時每月逢三逢八,朱家就開倉濟貧,而村裏如果有孤寡老人死了,都由朱家提供棺材,以及兩擔石灰,用于埋葬。

    村民彭建武的媽媽,當年在朱家所辦的學校免費讀書,該村所有貧家子女,均免費就讀于朱氏族學。彭建武說,解放後朱家人在村裏沒有挨什麼鬥,因為他們不是惡霸地主,“是好地主”。

    時至今日,和平村1200多人,300余戶,但朱姓已經很少,村支書黃自力說,“朱家後人基本都出去了。”

    亂世孤兒

    朱鎔基的父親名寬澍,字希聖,他是個遺腹子,其父還沒有見著他的面,就已去世。

    朱希聖有兄弟6人,另有姐妹數人,他排名老幺。據聞朱希聖絕頂聰明,年少即博覽群書,頗有抱負,他曾取屈原“世人皆醉我獨醒”之意,自號“清醒上人”。

    朱希聖十多歲時,就染上了肺病,俗稱“癆病”,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這種病基本無法醫治。朱天池告訴記者,朱家長輩于是決定,給朱希聖娶親“衝喜”。

    “衝喜”是當時農村的古俗,一般是男方家有人病危,急需有個內當家主婦,再就是希冀以結婚的大喜來衝刷晦氣,讓喜神驅逐病魔,以期讓病人因此脫盡晦氣而康復如初。

    朱鎔基的母親張氏(注:海外媒體誤為余氏,余氏實為朱天池之母)就是這一情況下,匆匆嫁入朱家,從後來情況推斷,時間應該在1927年末到1928年初。朱天池回憶:張氏的個頭比較高,“長得很俊秀”。

    “衝喜”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張氏懷孕後,朱希聖身體日漸羸弱,沒等到孩子出生即英年早逝。1928年10月1日,當朱鎔基出生時,她的母親張氏也感染了肺病,無法給孩子喂奶,其時朱天池胞妹朱荔裳剛剛出生,伯父朱寬浚遂將鎔基接到家中,讓妻子給他喂奶。

    從沒嘗過父愛的朱鎔基,與母親相依為命,朱天池回憶,當時朱家長輩對孤兒寡母格外照顧,幾位堂史弟音也相處親昵,那時朱氏長輩都喜歡唱京戲,每到閒時,叔伯史弟便相聚一起,拉二胡、打鑼鼓,唱功好的便一展歌喉。耳濡目染,朱鎔基等幾史弟竟也無師自通,愛上了這一“國粹”,甚至後來當上總理,朱鎔基仍樂于在一些場合展示自己的京劇唱功。

    朱鎔基跟大哥鎔堅的感情尤其好,後來的交往情況,似乎也可佐證這一點:1998年,身在美國的鎔堅90大壽暨婚慶60周年,朱鎔基特意題辭“金石不渝、百歲可期”,以資祝賀,這應該是“誡題辭”的朱鎔基,送給親屬的惟一墨寶。

    朱氏大家庭在朱鎔基出生的時候,已經準備分家,此後不久,朱寬浚赴揚州工作,舉家東遷,直至抗戰前夕才返回,朱鎔基母子分得的那份田產,便委托給“滿伯”朱學方代管。

    不幸之事在朱鎔基9歲多的時候再次降臨,染病已久的母親張氏辭世,朱鎔基父母雙亡,成了孤兒,朱學方負起了撫養他的重擔。

    在朱鎔基幼失怙恃的歲月中,時局同樣不穩,可謂兵荒馬亂:在朱鎔基出生前,1927年5月21日,國民黨在長沙發動“馬日事變”,許克詳率獨立三十三團,空襲共產黨在城內的各類機關,是晚11時許,長沙城內殺聲震天、屍橫遍野,大屠殺還波及到湘潭、常德、瀏陽等20余縣市,共產黨及群眾“遇難者上萬人”。

    共產黨隨即在湘贛邊境發動秋收起義,並發出了奪取全省政權總暴動的動員令,長沙城內也秘密籌劃武裝暴動,以作策應,國民黨全城搜捕“叛黨”,恐怖氣氛籠罩全城,秋收起義部隊未經訓練,不敵國民黨優勢兵力,被迫轉移。

    在朱鎔基出生後不久,紅軍曾兩次攻打長沙,並一度攻克,此後,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距長沙僅數百裏,長沙因此成為國共兩黨交鋒的前沿,歷經“圍剿與反圍剿”戰火荼毒,拉鋸戰一直持續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

    而到了1938年11月,日機轟炸長沙,形勢十分緊張,據《長沙人民革命史》記載,蔣介石電令“長沙如失陷,務將全城焚毀,望事前妥密準備”,12日深夜,擔任放火任務的警備第二團某部誤聽電話,以為日軍已進市點火,是為“文夕大火”,這場大火連燒3天,死者3000多人,全城80%房屋被焚。

    性格之源

    父母接連撒手西去,對于一個不滿10歲的孩童,無疑是人間慘事,後來撫養他的朱學方老人回憶,家庭不幸,加上當時兵荒馬亂的時代背景,悲慘身世使得朱鎔基少年早熟、發奮努力,且養成了處世深沉穩重的性格。 

    朱天池對朱鎔基的性格養成也作過分析:他幼年與寡母相依為命,雖然族人頗為照顧,但遭受些白眼想來在所難免,而在少不更事時,孩童間的嬉戲,身材瘦弱的朱鎔基也受了不少欺負。朱天池記得,當時和朱氏子弟住在一起的還有任氏兄弟,他倆十分頑皮淘氣,常欺負朱家子弟,別的朱家子弟對他們都退避三舍,而朱鎔基表現出倔強的個性,即使被打倒在地也決不認輸。

    或許正是由于幼年的苦難經歷、加上此後求學的顛沛流離,使朱鎔基感同身受,同情弱者貧者、反感仗勢欺人、仇視為富不仁痛恨貪官墨吏。後來身為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為農民的窮苦淚灑寧邊,為長沙的潰堤九江掬淚……實有真情動,實有苦衷在。

    而在被問及卸任之後時,朱鎔基說:“全國人民如果能說一句‘他是一個清官,不是貪官’,我就很滿意了,如果他們再慷慨一點說‘朱鎔基還是辦了點實事’,哎呀,我就謝天謝地了!”朱鎔基的為官理念,其實可以在他的幾位先祖身上,找到一點影子:在朱氏族譜的記載中,十五世喬生府君,就是一個頗有官聲之人,他輔佐鹿傳霖治理四川時,冬季官府救濟貧民,某官員私藏了幾件衣物,貧民投訴,喬生聞之,正欲起身,突然岩墻倒塌,打傷府君左足,民眾爭相擁出,喬生府君不顧足傷之病,厲色嚴斥該員,數以改過,該員深感愧疚,將衣物一一退還。喬生後來“歷署諸道、頗得民心”,在他返鄉時,民間每家“置明鏡一方、清水一盞、白菜一葉,焚香跪道,爆竹聲十裏不絕。

    這位喬生還是一個剛直不阿、從不奉迎之人,族譜中記載,在一次慈禧太後的接見中,眾官員皆吹捧慈禧有“宋宣仁太後”之德,喬生“獨默然不語”,瞿鴻機感嘆:“憨哉,喬生不可及也。”在朱氏先祖中,金陵為官的十五世鞠尊府君,因為“修沙洲圩閘、修惠民河,民勒石記之”。而到了朱鎔基伯父朱介侯(即朱寬浚)這一代,則以“奉公循理、不伐能不矜功”為宗旨,歷任湖北黃安(今紅安)、江陵令,“才明識裕、為官運亨通俱優”,這位介侯公因為看不慣“污吏橫行、國事日衰”,在宣統年間黯然挂冠而去,歸隱棠坡田園。(張立)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3203142
 回應文章
朱镕基在清华:抗美援朝,第一个报名参军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据当时的电机系党支部书记李叔平回忆,朱镕基是支部里第一个自愿报名参军的人。他作为班长,代表本班同学在全校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后来,党组织考虑到工作需要,没有批准他参军,并于1951年1月推荐朱镕基担任学生会主席。

朱镕基拉胡琴(资料图) 

朱镕基的书法(资料图)   

    朱镕基:学运旗手“误入歧途”


  1947年,年仅19岁的湖南伢子朱镕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于电机系电机制造专业。在当时报考清华大学的众多湖南籍学生中,他的考分最高,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一进校就拿到了奖学金。

  因为喜爱文科,英语又好,朱镕基刚进清华时“老想着转系”,不过没转成,这也促使他下决心在工科埋头钻研起来。朱镕基的同窗好友、著名法学家郭道晖回 忆说,朱镕基学习很用功。当时,电机系的功课在全校是最难的,他却应付自如,是班上的“业务尖子”之一,当过“课代表”。他待人诚挚,在同学中很有威信。 朱镕基非常热爱文学。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还常开玩笑说,自己做官是“误入歧途”。

  在清华园里,朱镕基结识了一群大师级的教授,每次回想起当年的情景,都感觉值得回味。“朱(自清)先生为人廉洁、谦虚。他讲话的样子,音容宛然。” “我们很喜欢去张奚若先生家里,坐在地上,听他纵论天下,大骂国民党。”学习之余,朱镕基痴迷唱戏,曾在清华京剧队当过票友。

  1948年4月,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物价飞涨,民生凋敝,北平各校掀起了“反饥饿、反迫害”的“四月学运”风暴,清华等校的师生员工举行了连 续半个月的罢课。为保护校园安全,清华的学生们成立了“护校纠察队”,朱镕基是队员之一,和同学们一起夜间轮流值班,拿着棍棒守护校园。

  1948年秋,清华大学的十来位湖南籍同学自愿组成了一个“过共产主义生活”的小集体——“明斋117室生活小组”。朱镕基积极参与,并很快成为组织 的骨干之一。小组生活的内容是组织读书会,学习从解放区传来的文件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还办了一份油印报《晓露》,还油印毛泽东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新民主主义论》等书,供全校同学学习,在读者中声名大噪。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据当时的电机系党支部书记李叔平回忆,朱镕基是支部里第一个自愿报名参军的人。他作为班长,代表本班同学在全校 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发言。后来,党组织考虑到工作需要,没有批准他参军,并于1951年1月推荐朱镕基担任学生会主席。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期间,朱镕基不但要指挥、开动庞大的“学生会机器”,还要随时在大礼堂召开全体学生大会,发表演讲,动员和组织同学积极参加活动。他 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五一”大游行,声援浴血奋战的志愿军将士;动员同学踊跃参加捐献运动;还同清华大学的校委会与青年团联合制定了《全校爱国公约》等。后 来,朱镕基任上海市长、市委书记时,有人夸他组织能力强、口才好,他说:“这是在清华当学生会主席时锻炼出来的。”

  1951年,朱镕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一直十分珍惜在清华的同窗情谊,他所在的51届电机系,确实也是英才辈出,光院士就有4位。朱镕基曾在多个场合提到这个集体的优秀,并深深为之自豪。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492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