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家族宋氏密档揭开神秘面纱 “由复旦大学与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共同着手研究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民国“绝密档案”首批研究成果,28日正式向世人揭开神秘面纱。
28日,复旦大学举行“复旦—胡佛近代中国人物与档案文献研究系列”发布会,《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宋子文与他的时代》、《宋子文与战时中国》三本著作正式首发,向世人揭开了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宋氏档案全部公开
宋子文1949年脱离国民党政府,定居美国直到1971年去世,一直保留着中国国籍。宋子文留存下来的个人档案,全部捐赠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2004年4月,宋美龄去世后不久,胡佛研究院打开原先处于协议保密状态的宋子文的19个私人文件箱。
经过系统整理,此次发表的三本著作中,《宋子文及他的时代》一书收录了250余幅珍贵照片、书信、电报、证明文书等文献资料,记录了宋子文的家世家庭、留学和从政、国务活动、社交游历、晚年生活等及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选编和翻译了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典藏抗战期间宋子文任蒋介石特使和外交部长期间和蒋介石之间的400多封往来电报函稿,其中大部分为首次刊行,提供了研究战时中国外交与内政的大批新史料,涉及诸多秘史;《宋子文与战时中国》则是2006年“复旦—胡佛近代中国论坛:宋子文与战时中国”国际学术会议的论文合集,汇总了来自大陆、港台及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
大陆学者获宋家信任
提到研究成果,不得不说到这三本著作主编、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亚洲研究中心主任吴景平。宋家为何会将档案版权授予没有任何亲缘关系的大陆学者吴景平教授呢?
“我的博士论文就是研究宋子文。”吴教授告诉记者,原因是他注意到这些人物已经有很多学者着手研究,而人的生命有限,他更想从事一些没有人做过的研究。既然如此,为何不研究从未有人研究过的宋子文呢?
吴景平的博士论文完成后,引起海内外学者及宋家的关注。2004年,宋子文的外孙找到吴景平,专门就档案研究一事和其商谈。一来二去,吴教授尊重历史、认真和客观评价的态度博得了宋家人的好感和肯定。研究也越来越顺利。
据悉,在此之前,已有的关于宋家的著作主要有《宋家王朝》、《宋氏家族》、《宋氏三姐妹》等,但这些作品主要是从作者的观点出发,并未全面梳理和研究过史料。此外,关于宋氏家族坊间的传闻也很多,但有学术性价值的东西并不多。此次面世的三本著作,是首批宋子文专题档案文献的刊行和最新研究成果的汇集。
暑假赴胡佛研究“孔档”
谈到下一步研究计划及复旦与胡佛的合作,吴景平表示:目前,宋子文档案已全部公开,而此次出版的《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只是“宋档”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复旦将和胡佛继续合作,对其余的文献进行选编、校注,加以出版。
除了“宋档”,胡佛研究所还有民国时期其他很多著名人物的档案。吴景平表示,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第一手文献,需要认真研究,并在合适的时机出版。“今年,胡佛将首度公开《孔祥熙日记》。”吴教授说,“今年暑假,我计划前往胡佛,对‘孔档’等文献进行研究。”
【新闻背景】
■宋子文
宋子文(1894~1971),中国金融家。广东文昌(今属海南)人。
早年毕业上海圣约翰大学。后去美国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继入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23年任孙中山英文秘书,后主管国民党财务。
1924年在广州创办中央银行,任总裁。1925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1928~1930年间通过谈判收回关税自主权,使中国有权确定关税税率和监督税收。
1942年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后曾与美国国务卿赫尔签订中美抵抗侵略互助协定,次年与外国谈判收回各国在华的治外法权。
1945年出席联合国大会任中国首席代表,同年6月至8月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苏会谈。8月份,中国外长王世杰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947年任广东省政府主席。
1949年1月辞职去香港,后移居美国纽约。1971年4月卒于旧金山。
■胡佛研究院
胡佛研究院是世界最知名的历史研究机构之一,很多民国档案为该院独有。2005年,蒋氏后人宣布,把《蒋介石日记》、《蒋经国日记》暂存胡佛研究院50年,至此,民国四大家族蒋、宋、孔、陈的档案文献和日记皆入胡佛。
据悉,胡佛馆藏的20世纪中国史料非常丰富,上半叶多半为国民党资料,几乎涵盖了当时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而美国方面与中国近代史有关的人物的档案也相当全面,如国父孙中山的军事顾问荷马·李将军、二战时二度来华的罗斯福总统特使居里、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继史迪威后来华的魏德迈、中美合作所美方负责人梅乐斯等等。
早在1970年代,宋子文的档案就捐给了胡佛研究院,其中的19箱需宋美龄过世后才开放。2004年,宋美龄去世一年之后,胡佛准备打开这19个箱子,宋家又将最后一批档案(约6箱)捐出来,包括宋子文的西安事变日记、抗战时与蒋介石的通信、电报,宋本人的遗书、私人财务报表等,都是第一次曝光。胡佛方面于2004年4月16日将这批档案(包括此前处于保密状态的那19箱)全部开放。
宋子文长女“上海寻根” “父亲是个内向的人”
在阔别大陆60多年后,档案的捐赠人和版权人冯宋琼颐女士携家属首次返抵“老家”上海寻根,并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昨天,她还前往上海图书馆等地。在上海图书馆盛宣怀档案整理工作室,冯宋琼颐见到了“盛档”中所保存的有关宋子文的文献。
据馆方介绍,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宋子文代理“行政院长”时所签署的一份公文原件。由于此番行程匆匆,冯宋琼颐感慨道,真想多看几眼,细细了解一下。
谈及父亲宋子文,冯宋琼颐回忆说:“父亲是个内向的人,我年幼时,他很少在家中谈及政治。”
冯宋琼颐昨天还在上海市档案馆见到了有关宋子文的外文书以及照片。在此间档案机构的电脑系统中查询到父辈留下的一些影印本。
在过去的几天内,冯宋琼颐还赶在农历清明节前夕,携家属一同祭扫了祖父母宋耀如、倪桂珍之墓,赴南京参观了中山陵,并重回上海、南京两地的宋氏旧居寻根。
宋家儿媳为宋档“把关”
宋子文在近代史上一直备受争议,他是一个基本被否定的人物,“中国四大家族”的代表之一、官僚资本及国民党英美派的代表和“内战罪犯”。
按照宋子文的遗嘱,他的档案在2004年全部公开之后,史学界能否通过其中的一些原始文件和直接证据厘清历史面貌还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对宋的功过是非评价可能带来影响。
档案“把关人”宋曹璇(宋美龄幼弟宋子安的次子宋仲虎的夫人)在阅读了大量材料后说:“我嫁到宋家之后,褒贬都听过。”
1950年,宋子文辞去(台湾)中国银行董事长职务,宋曹璇在其档案中发现了如下记录,“外界于我之毁谤,毫不在乎;为国家民族之责任,淡然处之。”
专家解读宋子文 他不是亿万富翁
在《宋家王朝》一书的开篇,美国作家西格雷夫是这样写的:“宋家王朝聚集了这个时代最大财富的一部分,《不列颠百科全书》称,‘据说他是全球最富有的人’。”该书指出,宋子文在中国聚敛个人财产达数亿美元。对于这一说法的真伪,从胡佛的“民国档案”中是否能看出端倪?宋子文是不是“大贪”呢?对此,吴景平教授作了解答。
吴教授告诉记者,宋子文档案对此有非常清楚的统计与记载。宋用钢笔亲笔书写了他自己名下的资产是多少,包括哪一项债券值多少钱等等。“宋档”中还有纽约财产法庭关于其个人遗产的分割执行书等文件,通过核查对比即可了解真相。“我印象中,他去世时档案中的记载其总资产为七八百万美元,包括房产,绝不是什么亿万富翁。”
据介绍,宋在任驻美代表、外交部长期间,公务费实际上很有限,比如他在美国成立的中国国防供应公司要租房,雇佣不少外国员工,政府提供的经费远远不够日常开支。怎么办?档案显示,宋要求中国银行在他的个人账户内拨出这笔款,以维持国防供应公司的运作。“宋档”中还保留着一封财政部给宋的公函,说你现在的级别是外交部长,给你的工资及驻外津贴都要补差,数额是多少。宋回信说,据他了解,这种补差是不符合规定的,特让下属予以退还并请查收。这些档案资料不仅来自宋本人,还有交办人的记录,比如他的秘书。
吴景平说,宋子文档案还显示,他对自己持有的有价证券的市价波动情况非常敏感,经常记录涨跌的具体数字。“这些对财产细微变化的关注,可以从侧面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巨富。”
民国史专家吴景平揭秘“史迪威事件”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27日主要就《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中反映的“史迪威事件”,向本报记者作了介绍。
对于史迪威事件,熟悉民国史的读者想必都有所了解,该事件对中国的领土和亚欧地缘政治有重大影响。
事件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1942年1月,二战反法西斯同盟国宣布成立中国战区,蒋介石出任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同年,美国派遣史迪威将军来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一职,辅佐蒋介石指挥抗战。但蒋介石很快就与史迪威交恶,他称史迪威“言行无常,似有精神病状态”,史迪威则指责蒋是一个“暴君”。由史迪威指挥的缅甸战役失败后,蒋介石萌生了撤换他的念头,而史迪威认为,战败的责任应由国民党将领承担。此后两人矛盾不断加深,1944年双方最终摊牌,美国政府不得不召回史迪威。
吴景平教授告诉记者,这一事件的后果是,中美两国关系受到严重影响,美国政府,特别是美方高层对中国抗日的军事能力产生了怀疑。美方由此决定,引入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尽快结束远东地区的战争,避免美军的重大伤亡。为此,苏联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条件,包括维持外蒙古的现状,拥有在中国东北的特殊权益,这些条件都写入了《雅尔塔密约》。
蒋史矛盾宋有先见之明
对于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冲突,史学界存在各种说法,大陆学界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史迪威是一名正直的美国军人,在与蒋介石的合作中,蒋一心搞个人专权,导致双方关系破裂。
然而,《宋子文驻美时期电报选》中关于史迪威的多份电报,则反映了事情的另一个侧面。“这本书选编的电报是1940年到1943年的。”吴景平教授说,“当时,宋子文担任外交部长并长驻美国,每有要事都与蒋介石电报沟通。”据吴教授介绍,宋子文在美国凭借娴熟的外交技巧,成为白宫的座上宾,因此对美方的政界、军界人物很了解。宋子文看出,史迪威是个非常傲慢的人,思考问题都以美国利益为中心,而且是以救世主自居来到中国的。所以宋子文不看好蒋介石和史迪威的合作。
在1942年6月12日的电报中,宋对蒋是这样说的:“钧座对史迪威感想如何,文各电所列问题,是否已与其商洽,有何困难,美方认定接济中国必须史迪威商承钧座之后,来电证实始克有济,是以文必须明了钧座对史之感想及史对我之态度,始可设法相机应付也。”意思是,他想知道蒋介石对史迪威这个人的真实感受,如果确实很不满意,他可以做白宫的工作。四天后,宋在电报中报告蒋介石,他已经从美国高层得到保证,只要蒋提出要求,他们就会召回史迪威。
“《电报选》中的电报收录到1943年10月宋子文回国为止。这是史迪威事件的第一阶段。”吴教授说,“然而宋回国后,蒋介石在史迪威承诺‘痛改前非’后,在撤换问题上动摇了。”
蒋宋失和后果严重
在胡佛研究院已公开的档案中,宋子文在1943年9月29日致蒋的密电中报告说,他和美方达成了几项重要的协议,包括“不惜以一切代价”撤换史迪威。随后,他催促蒋介石立刻发电报给罗斯福。但是蒋介石改变了主意,决定留下史迪威。这让宋子文感到了受辱和气恼,10月中旬,他和蒋介石大吵一架,蒋大发雷霆。
之后的三个月里,宋子文实质上被剥夺了外交部长的职权,而且没有随同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
更客观评价史迪威事件
吴景平教授认为,根据蒋介石日记、宋子文档案和蒋宋电报的有关内容,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宋子文表现得有先见之明,也展现了外交才能;蒋介石显得犹豫反复,导致了严重后果;史迪威则有傲慢的一面,没有充分尊重中国的主权。
事实上,蒋介石不听宋的建议留下史迪威后不久,史要求全权指挥中国军队,并由美方支配美国援华物资。这彻底激怒了蒋介石。“过去我们认为,这是蒋想搞独裁,但现在应有更客观的评价。”吴教授分析认为,蒋介石对二战期间的国家主权是非常看重的。在蒋介石看来,尽管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但中国的抗战还是应由中国来主导,因此军队指挥权不能交给美方,援助物资的支配权也不应交给援助国。 (俞陶然 张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