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史海‧民國風流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蒋百里
 瀏覽929|回應1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蒋百里,名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浙江海宁硖石人,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九月初二出生。祖父蒋光熙(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父亲蒋学煦(号壶隐),因生下来缺左臂,沐公不喜欢他,送他到寺庙出家做小沙弥。长大还俗学医,悬壶济世,娶浙江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的独生女杨镇和为妻。她是贤妻良母,又通文墨,成为蒋百里的启蒙老师。
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出家人不能归族,其父未得到遗产,家庭生活困苦。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对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愿教百里读书,不收‘束修’(按当时的习俗,未做诗文的学生每年6元至8元大洋,已开笔的8元至12元)。”从此穷学生就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蒋百里过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书五经,课余还读《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小说,爬上茶馆茶桌,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讲上述故事给茶客听,被誉为“神童”。
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地刺激了蒋百里。15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读到新书。恰逢双山学院购进了四大橱经、史、子、集和时务、策论、算学、格致等书。听到这个消息,蒋百里真如穷人得着了宝藏,请求老师早一二小时放学,让他到双山书院中看书。蒋百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以研读文学一类为多。 核心提示:徐志摩与蒋百里为亲族,曾共同组织新月社。在徐志摩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蒋百里将自己在北京的寓所交徐志摩出售,帮其度过难关。1930年蒋百里受牵连入狱,徐志摩竟然扛上行李到南京陪蒋百里坐牢,一时天下轰动。
  
在德国哈尔伯斯达特军营 (1911年)
蒋百里,本名方震,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我国著名军事家,夺刀日本陆军官校,育百颗中国将星,凭舌战折服墨索里尼,以《国防论》引导中国抗战,一生皆是传奇,已广为人知,这里,仅选其平生轶事,聊作一文,以祭奠将军于地下。
谈兵
蒋百里将军,曾号称东方第一军事家,谈起传奇,自然要从谈兵开始。
人忆将军最后一次谈兵,是在去世前不久,到达宜山时见到冯玉祥,对冯玉祥说,建议多修高等级公路。将军解释说,此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我军装备多靠外援,日本必定要切断我国国际交通线。我国内地没有橡胶资源,轮胎只能靠进口,所以多修公路,修好公路可以减少轮胎磨损,实际增强我国作战的后勤能力。而我国人口众多,劳力便宜,修路,就是惠而不费的事情了。
将军不久去世,而预言竟成真,日军切断香港,滇缅补给,与苏联签订友好条约后,中国外援断绝。轮胎的匮乏使中国无法集中进行一次大战役的所需物资,一时竟有“一滴橡胶一滴血,一个轮胎一条命”的说法。此例可见百里将军谈兵风格,一言以蔽之,简明实用。
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校长时,蒋百里给学生上课,先不讲,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一个人打十个人怎么打?让学生们讨论。
此地是中国当时最高军事学府,堪称众星云集,然这些未来叱咤风云的将领们面对这个题目,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是啊,这一个人打一个可以讨论,打十个除非对方个个病猫,又如何打法?
半晌,百里将军乃从容讲道——一个人打十个人的法子,便是一个一个地打,打了一个再打一个。一句话点出了兵法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精髓,众人恍然大悟之下,这堂课学到的东西大约终生不会忘记了。

对日
蒋百里将军一生研究对日作战,1923年即断定中日将来决战之地为平汉线以西的襄阳、洛阳、衡阳,他所作的《国防论》成为指导当时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方针。
时抗战军兴,敌强我弱,形势严峻,当此艰难时刻,蒋百里却发表文章,在充分分析中日国情后,坚定鼓励大家——“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无论打到什么田地,穷尽输光不要紧,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一时传彻全国,舆论为之振奋。
而中日此后的战况一如将军所料。中国最终也没有和日本讲和,终于迫到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不知道此时人们是否还记得将军的这段话?
有趣的是,蒋百里将军在讨论中日问题时,首先就指出——中国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好家伙,就这一句话,能被标榜爱国的人士骂死的——谁说我中华民族不尚武?!这个帽子谁敢戴啊?蒋百里敢戴,他说的有道理,我们“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能和德国日本这样的军国主义比尚武么?
如果话尽于此,对蒋百里先生谈不上佩服,他不过是敢说实话罢了。我们很多人也就话尽于此,也许这就是我们和蒋先生的差距所在。
蒋先生随后指出,虽然我们尚武不及敌手,但是我们也有优势。我们不是工业国而是农业国。工业国好打,占领它的关键地区他就要投降,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打不下去了。而农业国你占领了我最重要的沿海沿江地区也不要紧,我这样一个松散的国家你没有要害可抓。所以,我们的抗战可以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这是我们打持久战的条件。
所以,蒋百里先生说:“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友人
蒋百里是兵学家,又是国学家,其父本是海宁藏书名家,一生风流倜傥,身边名士云集。他好交朋友,罗素、郑振铎等都受其帮助;蒋纬国、唐生智虽为部下却感情深厚,蒋百里的朋友,也都是大有性格人物。
徐志摩与蒋百里为亲族,曾共同组织新月社。在徐志摩经济最为拮据的时候,蒋百里将自己在北京的寓所交徐志摩出售,帮其度过难关。1930年蒋百里受牵连入狱,徐志摩竟然扛上行李到南京陪蒋百里坐牢,一时天下轰动,新月社的名流纷纷效仿南下,一时“随百里先生坐牢”成了时髦的事情。
梁启超与蒋百里尽管有师生名分,政治观点上却相左,经常激烈争论。有人对此不解,蒋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曰:“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两人的争论丝毫不影响感情,梁启超也是出名的豁达人。蒋百里曾作《欧洲文艺复兴史》,请梁启超作序,梁看了非常赞赏,下笔就没了定数,写完一看,居然比原作还长——天下没有这样的序,梁只好另作一序,原来那篇长序呢?干脆充实为另一本书发表,这序呢,就请蒋百里来写,遂成佳话。
蒋百里和蔡锷是同年秀才,又是同学,相交莫逆。蒋从日本士官学校以第一名毕业回国后,袁世凯对他极为器重,彻夜谈兵孜孜不倦,随后根据他的建议组建“模范团”,作为中国新式陆军的样板部队,逐渐推广全国。因袁称帝倒台,这个设想没有实现。不过模范团的后身第九旅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兵海参崴,以纪律严明为中国争得一份光荣。
当袁世凯酝酿称帝的时候,蒋百里不顾个人恩情,和蔡锷、张宗祥等11名将领秘结同盟,先后南下组织反袁护国。这中间,蔡锷因受到监视,乃采取蒋的妙计深居简出、吃花酒做出一副醉生梦死之态,乃至家人反目而走减轻了袁的疑虑,然后突然逃走,到云南组织讨袁战争,这就是电影《知音》中小凤仙掩护蔡锷出逃的真相。同盟中人曾担心袁派人追杀蔡,蒋却胸有成竹,道“老袁用错了人”,原来他已知晓袁世凯派出追杀的是陈仪,也是同盟中的一员。
不久,蒋亦南下加入讨袁司令部,参加北伐。袁惊惧而死后,蔡锷因喉病逝世于日本福冈,蒋百里时在其侧,代拟遗电,并护送灵柩回湖南安葬。时人论曰,蒋之反袁,取大义而舍私恩,万里扶棺,是豪杰显真性情。
 
妻女
蒋百里的婚姻很是有名,因为他是一个以研究对日战略著名的中国将领,却娶了一个日本妻子。其过程早有披露,盖将军为保定军校事心灰意冷而自杀,日本护士佐藤屋子照顾他时两人产生感情而成眷侣,过程则一波三折,不及详叙。
两人成亲后,佐藤屋子改名佐梅,盖将军酷爱梅花。两人曾在海宁植梅数百株,意将来归老此地,皆毁于抗日战争之中。
冯玉祥本是蒋百里将军好友,在军中办教育班,内容多是“孙子曰”、“岳飞曰”、“华盛顿曰”,其中竟然还有“蒋方震曰”,对将军的推崇可见。因此闻知将军去世不免反应过激,出身日本的佐梅夫人就成了他的怀疑对象,于是写文章说将军是被佐梅夫人用毒针杀害,因为“你爱你的祖国,我爱我的祖国”。其实,这句话是两人成婚前佐梅夫人表达自己对百里将军研究抗日理论的理解而说的,原话是“你爱你的祖国,亦如我爱我的祖国一样”。
这件事给佐梅夫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但是佐梅夫人很快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与爱护。她此后用华语教育将军的五个女儿,带着她们一起到街头募捐处,拔下头上的首饰捐助抗战事业,并亲赴前线为中国的伤兵治疗服务。佐梅夫人晚年曾讲,她这样做,因为她认为当时中国的战斗是正义的。
1978年,夫人病逝,墓碑上篆刻的名字为“蒋佐梅”——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妻子的名字。
 
与夫人女儿在德国参观柏林动物园时合影,并在照片上题词“垂老雄心犹未歇,将来付与四狮儿”赠与蒋英(1936年)
 
在意大利我国大使馆内(1936年9月1日)
将军和佐梅夫人生有五女,除大女儿蒋昭早逝外,也都颇有传奇色彩。
二女儿蒋雍,原在香港中文大学读书,抗战开始后按照父母的劝导回国参加救护队,为伤员服务,后定居美国。
三女儿蒋英,是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音域宽广优美,是德律风根公司的十年唱片签约歌手。1955年随丈夫钱学森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
四女儿蒋华,定居比利时,曾筹办欧洲中山学校,为华侨教育做出重大贡献,在钱学森回国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穿针引线作用。
五女儿蒋和,幼年就曾随父亲环游欧洲,解放后定居北京。“文革”期间,因为她的身份受到严格审查。蒋和傲然不屈,在写交待材料的纸张上写道——“陈伯达是杂种”,吓得审问人员张口结舌,不敢将材料上交。
一代名将,风流竟不灭凡七十年也。
 
 
1900年春,蒋百里18岁时,应同邑桥镇孙氏之请,聘为塾师。他趁清明回乡扫墓之便,顺道拜访一位同族塾师,看见案头有新任桐乡县令方雨亭(国民党健将方声涛之父)观风题一纸,列题三十,限期一月交卷,文体虽仍是制艺诗赋策论之类,但意义革新,都是关于实际民生的论题。蒋百里思想开朗,对这类试题颇有兴趣,跃跃欲试,便抄录了题目回去,挑灯走笔,如期作成交卷,洋洋洒洒写了数十万字。同年冬天揭晓的时候,蒋百里被取为超等第一名,方雨亭在批示结语上写道:“此真我中国之宝也!”破例给予奖金及膏火银币30元,并且派人请蒋百里到桐乡相见。
翌年春,蒋百里到桐乡拜见方县令。方雨亭虽是旧官僚,但他思想开明,劝蒋百里不要循科举途径求取功名,应朝着实际的经世济民的方向努力。方雨亭将蒋百里推荐给杭州知府林迪臣。方、林两位福建人,都爱才如玉,无地域观念,不抱门户之见,介绍蒋百里到林迪臣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蒋的一切费用由方县令供给。进入求是书院后,蒋百里两次考试皆获冠军,课余又参加林迪臣所创的另一东城书院月课,屡次名列榜首,因此文名大噪,引起求是书院监院(教务长)陈仲恕(陈叔通之兄)的注意。
1901年,方县令、林知府、陈监院3人共同出资,送蒋百里东渡扶桑留学。胸怀报国志的蒋百里投笔从戎,报考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军事、文化两条战线上施展才华。在一次军事考核中,他获步兵科超等第一名,日本天皇亲自向他授军刀,日本军人并称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为“中国士官三杰”,自叹不如,羞愧难当。在文坛上,蒋百里亦如鱼得水,主编杂志、撰写了大量文章,同学们都称赞他是“文武齐备的奇才”!
敢于同梁启超公开论战
蒋百里与蔡锷同庚,同为秀才,在日本留学期间一同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遂结成生死之交。蔡锷是维新派领军人物,梁启超的弟子,那时梁启超在日本避难,由蔡锷介绍,蒋百里结识梁启超并拜他为师。梁启超对蒋百里的文学才能分外赞赏。
1902年,中国留日学生已达3000人左右,大多思想激进,倾向革命。同年,蒋百里当选为中国留日学生大会干事,并组织“浙江同乡会”,又于1903年2月创办大型综合性、知识性杂志《浙江潮》。该杂志32开本,月刊,每期约8万字,行销国内,鲁迅先生积极支持《浙江潮》,每期都寄回国内让亲友阅读,他的第一批作品《斯巴达之魂》等,即发表于《浙江潮》。身系上海狱中的章太炎先生的诗文也在该刊登载,《狱中赠邹容》一诗万人争诵。
蒋百里为《浙江潮》所写的发刊词,情文并茂,传诵一时。他又以飞生、余一等笔名,发表《国魂篇》、《民族主义论》等长篇论文连载,鼓吹民主革命,提倡民族精神。立论独到,条理清晰,文辞流畅,感情奔放,颇类梁启超文笔;而他倾向革命,又不同于梁启超的改良主义,颇受读者注意。
蒋百里一向视梁启超为恩师,执礼甚恭,但在革命与改良问题上,却从不含糊,敢于同恩师公开论战。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新民丛报》,宣扬“立宪”,尤重“新民”,指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中国所以不振,由于国民公德缺乏,智慧不开……。”接着他又写出了《新民说》、《新民广义》等文章,加以系统地阐述发挥,改良主义论调泛滥一时,迷惑了不少人。蒋百里立即用笔名“飞生”,撰写《近时二大学说之评论》,刊于《浙江潮》,尖锐指出:“《新民说》不免有倒果为因之弊,而《立宪说》则直所谓隔靴搔痒者也。”此文连载两期。刚刊出上半篇,即引起梁启超的高度重视,马上回应,写了《答飞生》一文,刊于《新民丛报》,进行辩解。这场论战,实际上是后来章太炎与梁启超那场大论战的前奏。同好问蒋百里:“梁任公是你的恩师,你怎么同他公开论战?不怕损害师生情谊吗?”蒋百里直言相告:“吾爱吾师,但我更爱真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蒋百里正与梁启超等一起去欧洲考察。次年春回国,正值国内提倡新文化,一时如风起云涌。梁启超深感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决心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新文化运动,蒋百里积极参与,成了梁氏最得力的助手,号称“智囊”。他不仅出主意,更著书立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战将。
1920年9月,蒋百里主编的《改造》杂志发刊,销路日增,成为当时仅次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的有数几家全国性刊物之一。蒋百里每期至少有一篇文章发表。其时,“省自治说”颇为流行,以对抗北洋政府的中央集权。蒋百里陆续写了《同一湖谈自治》、《联省自治制辨感》等篇。公众对社会主义颇感兴趣,《改造》每期都有文论及,蒋百里也写了《我的社会主义讨论》、《社会主义怎样宣传?》等文章,更加引起梁启超、陈独秀等的关注。
蒋百里醉心研究文学。1920年,他从海外归来,写了一本《欧洲文艺复兴史》,于文艺复兴时期精神,体会很深。他在“导言”中指出:“文艺复兴,实为人类精神界之春雷。一震之下,万卉齐开。……综合其繁变纷纭之结果,则有二事可以扼其纲;一曰人之发见;二曰世界之发见。”梁启超评论此书为“极有价值之作,述而有创作精神”。蒋百里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我国人士所撰有关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1921年问世后,14个月内出了三版。当时正值五四运动之后,“民主、科学”两大旗帜深入人心。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于时代精神。《欧洲文艺复兴史》约5万言,由梁启超作序。梁下笔不能自制,一篇序言竟也写了5万字,与原书字数相等。他又觉“天下固无此序体”,只好另作短序,而将此长序取名《清代学术概论》,单独出版,反过来请蒋百里为该书作了序言。这一文坛趣事虽不能说是绝后,却属空前未有。
笔伐日寇 奇文共赏
蒋百里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共学社丛书》,从1920年9月到1935年7月,15年间,共出丛书16套、86种,是旧中国规模最大的学术文化丛书之一。当时进步作家瞿秋白、耿济之、郑振铎等翻译了许多俄罗斯文学名著,都在蒋百里的帮助下,收入《俄罗斯文学丛书》,由“共学社”出版。
蒋百里在文史方面亦有建树,写过《宋之外交》、《东方文化史与哲学史》、《主权阶级与辅助阶级》等,颇有独到见地。他在抗战初期写了许多文章,其中最出色的当推《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这篇剖析日本形势的杰作,极大地激励了四万万同胞的抗日斗志。
抗战初期,国民党节节败退,形势万分危急。蒋百里在1937年秋冬撰写了《日本人--一个外国人的研究》一文,断言日本黄金时代已经过去,文章结语写道:“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日寇)讲和。”次年8月修改定稿,在汉口交《大公报》连载,轰动一时。该报发行量日增万份,供不应求,有些读者甚至天亮前就在报馆发行部的门前排队,等购当天报纸。后方重庆、桂林和香港等地报纸纷纷转载,读者纷纷猜测。有人说是郭沫若写的,有人说出自“文胆”陈布雷之手,又有人说郭、陈两人虽是大手笔,似又无此亲切笔意。最后一笔刊出,文章末尾呈现“蒋方震于汉口”6字,人们才恍然大悟。熟识蒋百里的人,拍着他的肩膀说:“百里先生,你真会开玩笑,大名隐至今日才出现。”不认识蒋百里的人则说:“果然名不虚传,不愧是抗战文坛健将。”此文当时被誉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的“纸弹”。黄炎培写诗赞曰:“……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1938年,蒋百里病逝。许多名人写挽联挽诗哀悼。章士钊《挽百里》诗云:“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831223
 回應文章
蒋介石与毛泽东共同钦佩的一个军事家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网上近来关于持久战谁先起初提出来的有较为激烈的争论,于是就此问题提出,笔者向凡是对此问题有各自不同的理解的人,介绍我国著名军事家蒋百里将军。 


    蒋百里,名方震,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浙江海宁硖石人,光绪八年(1882年)农历九月初二出生 

    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地刺激了蒋百里。15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 

    1905年蒋百里留学日本,在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学生若干名,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按当时制定的规定,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人蒋百里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蔡锷。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 —— 不幸,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象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有此次尴尬之后,学校为防外国学员再夺第一,就将日本学员与外国学员分开编班,分列成绩。 

    这个事情在日本的有关资料中,描述得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陸軍士官学校関係者》,里面记录蒋百里是一个使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人物。   

   
    1906年初,蒋百里回国。各方纷纷延请。蒋百里认为,东北处于国防前线培养新式军队意义重大,随即赴任东北新军训练公所总参谋长。 

    3个月后,清廷遴选年轻有为军官赴德国学习,蒋百里被选中。1906年9月赴德并出任德军第七军实习连长。学习期间,蒋百里的军事才能得到德国同行钦佩。德军最高统帅兴登堡元帅召见他并与之长谈,合影留念。送别时,兴登堡拍着蒋百里的肩说:"从前,拿破仑说过,若干年后,东方必出一位伟大的将才,这或许就应在你的身上吧!" 

    1910年秋,蒋百里回国。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孙中山让位袁世凯。同年10月,袁世凯创办当时最高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并授予蒋百里少将军衔,聘其出任校长。蒋百里1912年12月17日到校。蒋入校首次训话便发下毒誓:我定要使本校成为最完整之军校,使在学诸君成为最优秀的军官。我当献身这一任务,实践斯言!万一不效,当自戕以谢天下! 

   蒋百里将军担任校长的保定军官学校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毕业生6500余人。许多保定军校生在黄埔军校当了教官。保定出身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600多名,其中著名的有熊秉琦,吴佩孚,齐燮元、孙岳,李景林,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调元,李济深,商震,季方,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黄绍??,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沣,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白崇禧,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薛岳,陶钧,胡宗铎等等。 


    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担任校长时,蒋百里给学生上课,先讲一对一进攻,一对二防御,下一个课题先不讲,在黑板上写一个题目 – 一个人打十个人怎么打?让学生们讨论。 

    此地是中国当时最高军事学府,堪称众星云集,然这些未来叱咤风云的将领们面对这个题目,个个瞠目结舌,无言以对 – 是啊,这一个人打一个可以讨论,打十个除非对方个个病猫,又如何打法? 
    半晌,百里将军乃从容讲道 – 一个人打十个人的法子,便是一个一个地打,打了一个再打一个。 

    原来就是这样简单。一句话点出了兵法中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精髓,众人恍然大悟之下,这堂课学到的东西大约终生不会忘记了。 

    在抗战八年的战场上,无数蒋百里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在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 


    蒋百里对于历次内战的参与,都不是从个人的目的出发,而是政治信念的选择。袁世凯、段祺瑞对蒋百里优待有加,蒋介石也对蒋百里敬为师长。 
    
    蒋百里是个军事天才,他一直密切注意着日本的侵华动向和世界军事形势。 蒋百里将军一生研究对日作战,早在1923年,他就预见到日本必然侵略中国,抗日战争势不可免。他以私人资格赴日考察后,更加坚定了此一看法。他曾写出书面意见,吁请当局备战。1936年春,他出访欧美后,指出未来战争将向“立体”战争转移,倡议平衡发展陆海空三军,建设现代国防。1937年发表其代表作《国防论》。即断定中日将来决战之地为平汉线以西的襄阳,洛阳,衡阳,他所作的《国防论》成为指导当时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方针。 

    他在《国防论》和其他著作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 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 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第三,以空间换 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事实上,蒋百里虽然在1938年早逝,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当时抗战军兴,敌强我弱,形势严峻,当此艰难时刻,蒋百里发表文章,在充分分析中日国情后,坚定鼓励大家:打不了,也要打,打败了,就退,退了还是打,无论打到什么田地,穷尽输光不要紧,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和它讲和! 

    抗战爆发后,他发表《抗战的基本观念》,断言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蒋百里的书籍一时传彻全国,公共舆论为之振奋。 

   事实正如蒋百里所料,抗战八年血战,日军的指挥恰似按照百里将军的抗日军事理论,老老实实的自东向西,前进到湖南,而后陷入中国泥沼式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直到战败。在战役上,中国失利的例子虽多,但战略上,蒋百里早已预言了,日军的失败早已在侵略中国时就已经注定。 

    日本人钦佩的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 

    而中日此后的战况一如将军所料。中国最终也没有和日本讲和,终于迫到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当现在的人们在讨论抗战的种种历史问题时,不知道此时是否还记得将军的这段话。 

    非常有趣的是,蒋百里将军在讨论中日问题时,首先就指出 -- 中国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在那个时代,就这一句话,能被标榜爱国的人士骂死的 -- 谁说我中华民族不尚武?!这个帽子谁敢戴阿?蒋百里敢戴,他说的有道理,我们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能和德国日本这样的军国主义比尚武么?蒋先生随后指出,虽然我们尚武不及敌手,但是我们也有优势。我们不是工业国而是农业国。工业国好打,占领它的关键地区他就要投降了,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打不下去了,而农业国你占领了我最重要的沿海沿江地区也不要紧,我这样一个松散的国家你没有要害可抓。所以,我们的抗战可以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这是我们打持久战的条件。 

    所以,蒋百里先生说,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 

    蒋百里为中国的国防精虑,积劳成疾,于1938年辞世了,没有看到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他的的《国防论》,却为中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并准确地预测了抗日战争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如果蒋百里不是那么早去世,那么抗日战争可能牺牲不了那么多中国人,将军的远见有助于抗战的战略行动。蒋百里堪称东方第一军事战略家,他为中国人民的胜利提供了可贵的理论武器。 


   在具体的战争预测中,蒋百里将军预测在徐州将和日军有一场战役,后来果然被言中,在此地发生了台儿庄血战。 

    1943年5月28日,中国长江西陵峡口的石牌之战,就是蒋百里先生在《国防论》中预言的中国对日战争中由守转攻的战略要点.后来的事实证明果然如此。 


    1938年,蒋百里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在迁校途中操劳过度,病逝于广西宜山,病逝后就地敛葬,时年仅57岁。 

    抗战胜利后,妻子蒋左梅雇船将蒋百里的灵柩从广西运到杭州安葬。1978年蒋左梅于北京家中过世,享寿88岁。1984年,蒋英护送母亲的骨灰至杭州,将其与父亲合葬于凤凰山下南山墓。 

    当时黄炎培先生的挽联是: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 

    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邵力子先生的挽联是: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 

    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在1947年其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然尸身不朽,宛如刚刚逝世。他的生前至交,后来是新中国中科院院长的竺可桢大哭说:“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一时众人泣不成声。将军遗骸火化后迁葬西湖。 

    写到这里,笔者也热泪盈眶。 

    蒋百里将军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蒋百里的婚姻很是有名,因为他是一个以研究对日战略著名的中国将领,却娶了一个日本妻子。其过程早有披露,因为将军为保定军校事心灰意冷而自杀,日本护士佐藤屋子照顾他时两人产生感情而成眷侣,两人成亲后,佐藤屋子改名佐梅,两人曾在海宁植梅林数百株。 

    佐梅夫人很快用自己的行为赢得了中国人的信任与爱护。她此后用华语教育与将军的五个女儿,带着她们一起到街头募捐处,拔下头上的首饰捐助抗战事业,并亲赴前线为中国的伤兵治疗服务。晚年佐梅夫人曾讲,她这样做,因为她认为当时中国的战斗是正义的。 

    一九七八年,夫人病逝,墓碑上篆刻的名字为“蒋佐梅” – 一个传统的中国人妻子的名字。 

    三女儿蒋英,是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毕业于柏林国立音乐学院,音域宽广优美,是德律风根公司的十年唱片签约歌手。1955年随丈夫钱学森回到祖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工作。因为蒋钱两家是为互走动密切,蒋百里先生对钱学森从小就经常教育,所以钱学森常对人说:对我这一生影响和帮助最大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周恩来总理,一个是蒋百里先生。" 


    蒋百里将军与蒋介石的关系: 

    蒋百里和蒋介石的关系有些不谐,曾经让蒋介石因为唐生智的事情关过牢狱,徐志摩打者行李陪他坐过一段时间的牢房。 

    在1936年冬,蒋百里奉命考察欧洲军事返国,飞赴西安向蒋介石汇报。不料次日拂晓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当天,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蒋百里与陈诚、蒋鼎文等十多名蒋系军政大员同被羁留。在押的蒋系大员都反对“兵谏”,不肯在8项主张通电上签名。唯有蒋百里对张学良说:“我佩服你们的胆魄,赞成你们的正义勇敢行为!”次日上午,张学良派专车将蒋百里送到杨虎城私宅居住,待以上宾之礼。 

    蒋介石被囚,张学良多次拜见,劝他同意8项抗日主张。蒋很顽固,毫无商量的余地。此时亲日派何应钦调兵遣将,欲派飞机轰炸西安。若西安被炸,可能危及蒋介石的性命。东北军少壮派见蒋系大军压境,兵临潼关,一个个怒火中烧,竭力主张杀掉蒋介石。张学良、杨虎城眼看大战一触即发,非常焦急。情急之中,张学良想到了蒋百里,认为他威望甚高,又是无党派人士,是出面调停的最理想的人选。张学良对杨虎城说:“蒋百里德高望重,请他出面斡旋,局面可能改观。”蒋百里听了张学良的请求,不假思索地说:“如果你觉得有这个必要,我可以照办。”他原来就主张和平解决,因而一口答应。 

    12月16日傍晚,张学良陪同蒋百里,来到软禁蒋介石的新住处西安金家巷一所军官私宅。蒋百里一进门,蒋介石立刻笑脸相迎,欠身握手,请他坐在床边沙发上。蒋百里比蒋介石大5岁,且是中国近代较早的军校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所以蒋介石对他很尊重。张学良自行退出,二蒋关起门来密谈。蒋百里不急于引入正题,拐弯抹角地说:“我刚从国外考察回来,消息比较灵通。目前日本海军和陆军为侵华而互相争功,日本天皇已秘密接见过陆军大臣,看来明年(1937年)一定会大举入侵我国!”言下之意,你蒋介石要“安内”已来不及了。他还引经据典,叙说中国历史上亡国之痛,当“儿皇帝”均无好下场的教训。蒋介石听后,心有所动,蒋百里遂将话题转入解决“西安事变”的对策,他提醒蒋介石:“中央军不能急攻,更不能用飞机轰炸西安,否则会危及你的生命。为保持国家元气,应避免内战,以和平解决为好。” 

    他们先后两次密谈,加之当时各方面的工作形成的抗日大趋势,使蒋介石态度渐渐转变。他亲笔书写两封信,一封交宋美龄,一封交何应钦,致何函里明确指出:“星期六日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炸。”派亲信蒋鼎文搭机将信送至南京。宋美龄接信后,由宋子文等陪同,飞赴西安。这时蒋百里向蒋介石建议:“中共方面竭力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委员长不妨找周恩来谈谈。”蒋介石沉思一会儿,点头赞同。此后,蒋百里对此事就不再介入。事后,蒋介石的《西安半月记》曾较详细地记载了蒋百里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中的作用。 

    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代表中共在西安事变中,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37年之初,蒋百里将军奉蒋介石之命,秘密考察南北防务,从山东、河北、山西、河南到湖南、湖北、广东,长途跋涉,风尘仆仆,奔波万里。尔后接受蒋介石的委托,登庐山,为暑期训练班各省高级将领授课。讲学期间,他把一生的军事著作和讲稿,精选修订,编成一册《国防论》 

    蒋介石虽很器重蒋百里,但从不授予他兵权。1938年秋,蒋介石任命蒋百里为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代理校长,仍由自己兼校长。蒋百里随校携全家搬迁,取道湘桂。事必躬亲,心力交瘁,因操劳过度,罹病于11月4日在广西宜山与世长辞,年仅57岁。噩耗传来,举国震悼,陪都重庆各界举行公祭,蒋介石亲临主祭。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追赠蒋百里为陆军上将。 

    抗战胜利后,蒋百里遗体迁葬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南山公墓。1971年,蒋百里的侄子蒋复璁(曾任中央图书馆馆长、台湾故宫博物院院长)和薛光前主编《蒋百里先生全集》,由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出版,蒋介石亲为题签。此举表示出了他对蒋百里先生的复杂心态。 



    毛泽东和蒋百里 

    毛泽东没有见到过蒋百里,但是蒋百里的书应该说他都读了,请看毛泽东给郭化若的信: 

    1937年12月28日,毛泽东致信郭化若 

    化若同志: 

    你写战略,应找些必要的参考书看看,如黄埔的战略讲义,日本人的内外线作战(在莫主任处),德国克老斯伟资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全体性战争论,蒋百里的国防论,苏联的野战条令等,其他可能找到的战略书,报纸上发表的抗战以耒论战争 的文章通讯亦须搜集研究。先就延安城有的搜集(商借)耒看。你不担任何别的事,专注于战略问题的研究及编辑部事务,务把军事理论问题弄出个头绪耒。 

                                                                                 毛泽东 

                                                                            十二月二十八日 




        在毛泽东给郭化若开列的中外军事参考书中,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列出了时为现代兵学泰斗蒋百里将军的《国防论》 

     1938年5月,毛泽东深感有必要对抗战10个月来的经验进行"总结性解释"。尽管1937年8月在陕北洛川召开的党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党中央就确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朱德、张闻天、彭德怀、周恩来等也都先后对我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作过一些说明和解释。国民党著名将领蒋百里在其《国防论》一书中也曾提出过持久战思想,即"苦撑待变,以空间换时间,等待英美援助,以战胜日本"。但上述思想并不系统,也欠深刻,并没引起国人应有的注意和重视。 

    5月10日,当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常委会上指出"有着重研究持久战的必要"后,便进入写作。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演讲《论持久战》。1938年7月1日,《论持久战》在《解放》杂志第43、44期(合刊)上正式发表。 

    蒋百里将军终生致力于对日战略设计,抗日持久战的论点提出,蒋百里要先于毛泽东。1937年,蒋百里在对日专著《国防论》中率先指出,中国不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中国人有“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传统,中国能和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比尚武么?蒋先生坚定地指出,虽然我们尚武不及敌手,但是我们也有优势。我们不是工业国而是农业国。工业国,占领它的关键地区他就要投降,大阪就是半个日本,打不下去了。而农业国你占领了我最重要的沿海沿江地区也不要紧,我这样一个松散的国家你没有要害可抓。所以,我们的抗战可以以国民为本,打持久战,这是我们打持久战的条件。 


   现在有某研究者是这样评价《论持久战》的:"这一论著自1938年7月发表后,迅速传遍了中国。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域,都广为流传。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白崇禧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并在其任桂林行营主任时,号召广西国民党军官学习《论持久战》。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它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使抗日战争获得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当时的朱德总司令在《在论解放区战场》一文中指出:"我们进行伟大的抗日战争已将近八年了。在这八年当中,抗日战局经过了复杂的变化。但是变化不管怎样复杂,其发展过程,仍没有超过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三个阶段的科学预见。 

    现在公允而论,《国防论》与《论持久战》都是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的有力武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蒋百里回答了“中国怎样能打赢日本?”这个题目。 

    毛泽东回答了 “中国能不能打赢日本?”这个难题, 

    中国人民正是在这两本书的指导下有了抗日战争的方向,并且取得了胜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3007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