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共產黨論壇
市長:
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共產黨論壇】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領袖‧毛詩家人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楊開慧犧牲經過及碑墓修葺情況
瀏覽
1,098
|回應
1
|
推薦
1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1957年,毛澤東滿懷深情地書寫了《蝶戀花‧答李淑一》一詞,稱頌楊開慧烈士為“驕楊”,並向一位友人解釋“驕楊”時說:“女子革命而喪其元(頭顱,筆者注),焉得不驕!”
“驕楊”就義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楊開慧根據黨組織的安排,帶著孩子由武昌回到故鄉長沙板倉一帶開展地下活動。1930年8月,圍攻長沙的工農紅軍撤退後,湖 南省“清鄉”司令部司令何鍵捲土重來,在全省大肆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組織“鏟共義勇隊”和“清鄉隊”四處捕人,並懸賞一千元捉拿“毛澤東的妻子楊 氏”。何鍵密令長沙警備司令部派密探到板倉,夥同福臨鄉鄉長范覲溪追捕楊開慧。由於當地群眾及時報信掩護,楊開慧多次轉移到外婆家,得到五舅向理卿一家及 其他親友的周密關照,才得以脫險。
10月,楊開慧回到板倉不久,不幸被敵人的密探發現。次日拂曉,80多個敵人把板倉團團圍住。楊開 慧對此早有準備,已將黨的機密文件燒掉或轉移了。敵人把楊開慧、毛岸英及保姆陳玉英一起押解到長沙,關進陸軍監獄。獄卒用盡各種辦法對他們進行逼供,均遭 失敗。楊開慧早把生死置之度外。在陰暗恐怖的牢房裏,她教岸英識字,囑咐他長大了要聽爸爸的話。她對前來探望的親友說:“死不足惜,只望革命早日成功。” 楊開慧囑咐親友用自己保存的一段藍顏色布料代做一套新衣。親友知道她平時不愛穿新衣,而今要做新衣,可能是為犧牲做準備了,都感到十分悲痛。
當時毛、楊兩家都無人在長沙,住在長沙的楊開慧的六舅媽嚴嘉勇挑重擔,十分冷靜地做了營救準備。她托住在離監獄不遠的堂兄向澍霖,打聽獄中動態,以便相 機行事。她還不顧個人安危,帶著女兒探監送物,傳遞消息。與此同時,楊開慧的七舅向定前派同濟青布莊店員楊振湘護送楊開慧母親向振熙去南京,與正在南京的 楊開慧的胞兄楊開智一道找到章士釗、蔡元培、譚延闓等營救楊開慧。南京政府屈於外界壓力,曾致電何鍵,囑其緩刑。何鍵等深知事久多變,便不再遲疑。他一方 面把南京政府的電報壓下,另一方面通過製造謠言,策劃遊行示威,並叫囂說:“毛澤東的堂客(湖南方言,意為“妻子”)不殺,別的政治犯都可以不殺了……”
11月14日,天下著毛毛雨,楊開慧被提出監獄。這是敵人對她進行的最後一次審訊。敵人說,只要楊開慧聲明與毛澤東脫離夫妻關係,就馬上恢復她的自由, 遭到楊開慧的嚴詞拒絕。執行處長喊道:“楊開慧既不聲明與毛澤東脫離關係,又不自首,應立即處決。”楊開慧大義凜然地走出了省“清鄉”司令部特種刑庭。她 貼身穿了一件新做的藍色布衣,外面罩著她與毛澤東分手時穿的旗袍,灰色的襪子,黑色帶袢的布鞋。敵人把標子插到她的頸子上,用黃包車拖往刑場……
當時,在監獄署擔任會計的向澍霖在路上剛好遇見刑車,聞風尾隨而去,然後急往學宮街向嚴嘉報信。他一進門,就氣喘吁吁地說:“六嫂,不好了!霞妹子(楊開慧乳名)已被押解到識字嶺去執行死刑了……”噩耗傳來,親友們悲痛欲絕。
嚴嘉與向澍霖合計:開慧是女的,裝殮遺體,要換換洗洗,很是不方便。毛家、楊家又無人在場,而事不宜遲,於是她馬上就想到身邊的至親裏面,楊開慧的表嫂 鄭家娟與楊開慧有過較深交住,加上年輕,手腳靈活,她去最合適。嚴嘉和鄭家娟等人在識字嶺的一處荒草叢邊找到了楊開慧的遺體。她面目從容如生,手緊握著, 指甲裏塞滿了黃土。鄭家娟含淚為她輕輕擦洗,換上帶來的衣服、鞋子、襪子。眾人一起共同完成了裝殮事宜。
事後,根據楊開慧的生前交 代,大家經研究討論,決定將她葬于青松環繞的棉花坡山頭上。不久,毛澤東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得到了楊開慧犧牲的噩耗,悲痛地說:“開慧之死,百身莫贖。”毛 澤東寄來30塊銀元,以楊開慧的3個兒子名義立碑,墓碑上刻著:“毛母楊開慧墓,男岸英、岸青、岸龍刻,民國十九年冬立。”
楊開慧遇難後,毛岸英兄弟出獄,先住在嚴嘉家,後回到鄉下,向理卿、向明卿、向定前為防何鍵加害岸英兄弟,於是派楊振湘護送他們去南京,再與李崇德(楊開慧的嫂子)一道將他們送往上海。
葺墓立碑
1950年10月,朝鮮戰爭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參戰。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在赴朝作戰前,決定回長沙鄉下祭掃母親的墳墓,並看望住長沙市學宮街的外 祖母向振熙。接到通知後,中共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打電話到長沙縣委,詢問楊開慧烈士墳墓的現狀,囑相關人員調查後向省委彙報。
楊開慧 墓地在長沙縣東鄉板倉,距長沙市百里之遙。當時交通不便,下車後還要步行30公里才能到達墓地。烈士墳墓由於當地群眾的愛護一直保護較好,且建有半月式墓 圍,並樹有碑石“楊開慧之墓”,但無烈士標誌。縣委據此向省委彙報,並請示是否對其進行適當修整。省委答復,此事需請示中央和毛主席本人。
不久,省委辦公廳在電話中告知長沙縣委:對於楊開慧烈士墓地,經毛主席首肯,同意休整,在80萬元(舊幣,當時的1萬元相當於後來的新幣1元)內開支處 理。長沙縣民政局經實地調查,在聽取當地居民和建築專業人員意見後,提出了修整陵墓的方案:其一,修—條便道通向墓地;其二,在半月形石墓前面加橫匾石, 將墳墓圈起來;其三,於墓側用紅磚砌一個烈士碑亭。按此計畫,預算修墓費用為240萬元。經縣委討論決定超支的160萬元由縣財政支出,不再找省委增補。 經過緊張施工,在毛岸英到達之前,楊開慧墓被修葺一新。毛岸英如期而至,對母親進行了簡樸而莊嚴的祭奠,隨後踏上了朝鮮戰場,一去而未歸。
1956年,在當地政府關心下,一條由板倉通向外界的簡易公路修成了。1958年,在“大躍進”運動中,新民、開慧兩鄉合併為“開慧公社”。在1958 年秋季,當地政府重修烈士墓:一是在墓圍上首改豎了一塊“楊開慧烈士之墓”的石碑,並特意將墓基適當擴大了一點,下首置花崗岩護欄橫匾,上刻“忠烈長存” 4個大字;二是在墓的旁邊建了一個竹木結構的六角紀念亭,上蓋杉木皮,雖然簡單樸素卻也更增添了莊嚴肅穆氣氛;三是在亭與墓之間豎了一個高約4米的紀念 碑。該碑向山的一面刻著“革命烈士楊開慧 楊開明 楊展塋地”(筆者注:楊開明為楊開慧堂兄,楊展為楊開慧的侄女,二人為革命而犧牲),向公路一面刻著 “光輝長照後人心”7個字。1959年底,當地政府又在離墓地百米之遙,興建了一棟小小的招待所,為遠道前來瞻仰的人提供住宿。
1962年11月,楊開慧的母親向振熙在長沙謝世,毛澤東寄去500元錢作奠禮,同時致信楊開智:楊老夫人葬儀“可以與楊開慧同志我親愛的夫人同穴”。 1967年4月,當地政府又重修楊開慧墓地並建陵園,占地約20畝。1969年,毛澤東的願望得以實現,向振熙與女合穴並骨,新建的合葬墓落成。從山腳至 墓區由三層梯形平臺相連,墓塚在最上層正方形平臺之中,墓碑橫置斜放,漢白玉石質,刻楷書碑文“楊開慧烈士之墓”。其下鐫刻毛澤東撰寫“楊老夫人與開慧烈 士同穴”的題記。另建大型詞碑一方於墓後,鐫刻毛澤東手書《蝶戀花?答李淑一》詞。楊開慧祖父楊書樵與父親楊昌濟的合葬墓以及堂弟楊開明烈士墓亦在陵園 內。1983年,楊開慧烈士陵園被定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2001年11月楊開慧誕辰100周年紀念之際,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鎔基親筆為之寫下了 “驕楊麗質,英烈忠魂”的題詞。
程世剛(天津)2007年01月23日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239874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 杨开慧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杨开慧,女,1901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板仓。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1913年,杨昌济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教书,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当时,湖南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蔡和森等,为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常在杨昌济家里聚会,杨开慧从小就深受他们的影响。1918年,杨昌济到北京大学任教,杨开慧随父亲来到北京。这时,因组织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也来到北京。由于和毛泽东接触较多,志同道合,两人相爱了。
1920年,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回到长沙。同年8月,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文化书社,杨开慧参加了书社的工作。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就在这时,她和毛泽东结成了革命伴侣。
1922年初,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毛泽东建立了中共湘区委员会,任区委书记,杨开慧负责区委的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他们的家,长沙市郊清水塘22号,就是区委所在地,杨开慧成了毛泽东的助手。
1923年4月,毛泽东到上海党中央工作。杨开慧带着岸英和岸青两个孩子也来到上海,除继续协助毛泽东工作外,还到工人夜校讲课。一年后,她又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农民夜校担任教员。1927年初,毛泽东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考察,杨开慧把大量的调查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工整地抄写下来。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按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
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敌人逼问她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斩钉截铁地回答:“要我与毛泽东脱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如今,在烈士家乡建有杨开慧纪念馆,供人们凭吊和纪念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4559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