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華網6月14日消息: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第339期刊登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答學習時報記者問的文章《中國和平發展與中華文明復
興》。文章指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實質內涵是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這裡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和平崛起”與“文明復興”的關係。全文如下:
鄭必堅。資料圖片
學習時報:必堅同志,一段時間以來,您對中國和平發展道路這個命題及其內容作了很多闡述,其中不少重要的觀點也在本報發表過。最近,您又進一步提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實質內涵是中華文明在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的復興。請問您是怎樣考慮這個問題的?
鄭必堅:我們說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實質內涵是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這裡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和平崛起”與“文明復興”的關係。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當代中國的現實需要來看,所謂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來應對中國現代化所面臨的眾多難題和種種挑戰,在自主創新中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我們多次說過,在中國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的進程中,面臨著三大挑戰,這就是:資源
特別是能源短缺的挑戰,環境特別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解決這些問題,要靠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
調、可持續的發展。這些話大家都已耳熟能詳,然而要真正把它們變成全國範圍、全體規模和深入持久的自覺行動,歸根到底還有賴於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升,有賴
於最廣大人民以文明的方式去正確應對三大挑戰。
其中,最具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文明特點的,就是我們主張超越舊式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開創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而又使我們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人力資源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的嶄新的工業化道路。
這就要求我們超越不合時宜的社會治理模式,致力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此應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進而在全社會逐步形成文明的人際關係和生活方式。
這還要求我們超越近代以來後興大國崛起的老路和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冷戰思維,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以此來促進世界和平和共同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來建設一個和諧世界。
事情很明白,只有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真正做到以文明方式去應對我國現代化所面臨的種種挑戰。這也就是說,只有從當今時代要求出發的中華文明在自主創新中的復興,才是我們所理解的中華文明的復興。
第二,從中國同世界的關係來看,所謂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大國的形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人類文明史告訴我們,一個真正強大的民族,總是由先進文化引領,具有較高文明
程度的民族。今天,國際社會認同中國的“崛起”,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連續二十多年以平均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長快速發展;而國際社會有人擔心中國崛起會威
脅別人,則既有出於意識形態偏見而把中國“妖魔化”的原因,也有我們自身文明建設不足引起的問題。這後一方面,即我們自身文明建設不足的問題,我認為也很
值得深刻注意。這是因為,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是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匯的一個方面;與此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而使中華文明愈益向世界顯現
其親和力、感召力,則是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匯的又一方面。這裡當然包括眾多課題,不僅有狹義的文化、教育,還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以至治國理念、
“戰略文化”,等等。
說到這裡,我還想專門提到一點,就是我們的民族心態同中國迅速提高的國際地位
是否適應的問題。一百多年來,在舊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裏存在著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這兩種不健康的心態,長期落後又使許多不文明行為成為社會生活的
消極方面。進入二十一世紀,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新條件下,尤其在中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的新進程中,某些歷史遺留的不健康心態往往又經由種種不文明的舉止
行為而被放大了。這些問題不僅會在市場競爭中影響我們的國際聲譽,在國際合作中影響我們的國家形象,而且很容易為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渲染“中國威脅論”和
“中國崩潰論”提供口實。所以,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那就不僅要在世界樹立起“和平中國”的形象,而且要樹立起“文明中國”的形象,這已經是一項很迫
切很實際的任務了。
第三,從我國自身的歷史發展來看,中國的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實現中國人一百多年來的強國夢,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大家知道,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為人類社會的發
展做出過巨大貢獻,只是近代以來落伍了,併為此遭受了深重的屈辱和苦難。一百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做著強國富民之夢,其間曆盡艱辛和曲折,直到中國共產黨所
領導的人民大革命的勝利和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為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奠定了政治基礎。正如毛澤東在新中國誕生前夜所指出的那樣:“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
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
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我們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明
確指出:“新中國的成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開始了偉大的中國文明的復興。自從我們國家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更賦予這個復興
以新的強大生機和活力。這個復興,不但將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而且將創造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
國而又面向世界的,這樣一種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我認為,以上這兩大段所總結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人民“強國夢”逐步實現
的進程,中國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進程,既不能是全盤西化的過程,也不能是復活舊學佔統治地位的過程,而只能是在當代中國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造
性地繼承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而又大膽地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的過程,是一個中華文明在自主創新中實現復興的過程。
學習時報:中華文明的復興是一個宏大的目標,也需要一個長過程。就當下來說,問題的要領在哪?做什麼?怎麼做?
鄭必堅:如果把“和平崛起”與“文明復興”這兩句話,進一步集中起來,落到實處,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我以為,就是我們黨從十六大以來,經過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越來越明確起來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
在我看來,中華文明的復興,當然需要一個文化建設的過程,但又決不僅僅是文化建
設,而是要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這五大建設的過程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
會文明、生態文明這五大文明相互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系統工程。
從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到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
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再到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同志專題研討班上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
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表明,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已經形成,並且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可以同“社會主義初級階
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相媲美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
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個核心理念。
學習時報:那麼您認為應當怎樣理解、把握這個核心理念?
鄭必堅:首先一條,是要繼續依靠發展,依靠科學發展。回顧中國二十多年和平崛起的
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鄧小平同志說過的一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江澤民同志也說過:“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依靠自己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
諧社會,毫無疑問,依然要靠發展,要靠以人為本、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認真研究和準確把握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趨勢和要
求,這是解決當代發展問題的前提。舊式工業化道路是以利潤為唯一導向,以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為特徵,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實現的。而中國通過走新型工業化
道路所追求的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效益,則應當注意以人為本,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特徵來實現。當代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日益突出
的智慧化特徵、國際化規模和人性化方向,推動科技和人文進一步直接地融合於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之中。也就是說,現代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不僅表現在生產力的
“硬體”因素上,而且也表現在生產力的“軟體”因素上。
當代人類社會生產力的要素結構和作用方式已經、正在並將繼續發生的這種巨大變
化,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完全符合併準確反映了當代社會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特點、
趨勢和要求。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第二,是要依靠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依靠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我們黨提倡社
會和諧,決不是否認矛盾存在和矛盾鬥爭,而是要求在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同時,繼續深化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凝聚改革共
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戮力改革攻堅,並且通過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穩健改革和體制創新、科技創新,來妥善處理各方面社會矛盾,這樣來保持和發
展社會和諧,不斷地把和諧社會建設推進到新的水準和境界。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社會,包括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果仍然以階級
鬥爭為綱,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激化種種矛盾。只有在物質文明不斷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完善社會主義
民主,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才能不斷促進社會和諧、人民安康。胡錦濤總書記在論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時,把“民主法治”放在第一位,是極其重
要的。
第三,是靠在全社會倡導誠實守信,靠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人做事嚴守誠
信,這歷來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更要講誠信。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要求我們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中央為此做過兩
次決議,基本任務和基本要求已經明確。二十一世紀中國國民的基本素質,不僅應當包括基本文化素質,基本科學人文素質,基本職業素質,而且應當包括基本倫理
道德素質。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全國“兩會”上提出的樹立榮辱觀的八項內容,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熱烈響應,這決不是偶然的。整體國民素質提高的艱巨任
務,需要持久努力,需要正規學校教育,需要廣泛社會教育,更需要廣大國民自我教育和終身教育意識的不斷增強。
第四,在當今中國這樣一個“黃金髮展期”與“矛盾凸顯期”並存的歷史時刻,還
要特別強調一點:無論堅持科學發展也好,健全民主法治也好,倡導誠信道德也好,歸根到底,都是要落實到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上來,給人民
群眾以看得見的實惠和希望,並且經過有系統的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國十三億到十五人口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逐步達到新的文明高度。因此,在繼續推進經濟建
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同時,還必須把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當前發展社會事業,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管理體系,正確
處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係,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等,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而且直接同最廣
大人民的生計和安全息息相關。
總之,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這五大文明建設的有機統一、相輔相成,我們就一定能夠通過長期努力,通過分階段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學習時報:這樣來看,確能更加看出當代中國正處在一種多麼深刻的社會變遷之中。
鄭必堅: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當代中國的和平崛起與文明復興,無論在認識上
還是在實踐上都是一次具有重大現實和長遠意義的偉大超越。歷史呼喚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自覺推進十三億乃至十五億中國人的國民素質的自我改造,推進中國社
會生活的自我改造,還要推進人與自然關係的改造。這三項改造,也可以叫做新的“三大改造”,而且是在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基礎上的新“三大改造”,合起來
說,也可以叫作新的“一化三改造”。它們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將貫穿中華文明復興的全過程。與此有關的眾多課題,無疑需要我們進行廣泛、深入和持續的
探討。
學習時報:除此之外,在中國發展的問題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一直是國際上各類朋友關注的焦點。讓世界真正了解、更加了解中國,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鄭必堅:要看到,中華文明的復興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根本保證,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發展
歷史上的盛舉。中華文明的復興決不意味著世界範圍內文明衝突的激化,恰好相反,正如胡錦濤主席去年在出席APEC會議上的主旨講話中所說的那樣,“各種文
明之間、各個國家之間應該本著開放的思維,實現共贏”。一個愛好和平、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中華文明的復興,它與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共存和溝通,將大有助於
當代世界真正的和平與穩定。
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說明,各種文化、各個國家的發展,只能按照各自的特點和需
要,沒有也不可能有什麼統一的“模式”,更不應把什麼“理想模式”強加於人。至於中國,我們認準一條——走自己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中國和
平發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所謂中國“經濟威脅論”和“軍事威脅論”之外,現在國際上又冒出來一個說法:由於中國發展快,中國模式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更
有吸引力,這又構成了“威脅”,叫做“模式威脅論”。對此,我們同樣是清醒的,我們決不會向外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我們歷來講,中國只輸出電腦,不輸出發
展模式。中國的發展模式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中國的發展模式只會有利於同世界人民一道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決不會給世界帶來任
何意義上的威脅。我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和平發展,文明復興,中國將以“和平大國”、“文明大國”、“可親大國”的形象出現於
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