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濤聲‧大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鄭必堅談中國崛起
 瀏覽656|回應8推薦2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校長
安津

鄭必堅:中國的崛起不以任何國家的衰敗為前提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資料圖片)



新華網北京4月3日電(記者孫聞)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3日表示,中國的崛起是以發展不同規模、不同層次、不同水準的,全方位、開放性的利益共同體為基礎的,不以任何國家的衰敗為前提。


鄭必堅當天在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回應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演講時說,中國人希望自己的國家要現代化,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但這種發展不是以別國的衰敗為前提的。

鄭必堅說,以中美兩國為例,自改革開放以來,近30年的時間裏,中國社會經濟各領
域實現了快速發展,美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在西方發達國家裏也處於前列。在兩國各自快速發展的同時,兩國之間經濟聯繫的規模日益擴大,程度不斷加深。“這個事
實足以說明我們是可以共同發展的。”

“同時我們也看到,中美在經濟水準,富裕程度上的差距,是不對稱的利益共同
體,但這並沒有影響到兩國的合作與互利,”鄭必堅說,“中國要和平地發展,就是要與不同的國家結成各種各樣的,不同規模、不同層次、不同水準,全方位、開
放性的利益共同體,加強合作,互惠互利,這就是中國人的和諧世界觀。”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52958
 回應文章
鄭必堅談中國崛起:“中國龍”不是“北極熊”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1月25日—27日,“三邊委員會”亞太工作組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委員唐家璇設宴款待,外交部長李肇星到會發表演講。國內知名智囊人士鄭必堅、胡鞍鋼、王緝思、秦亞青均發表演講,向美歐前政要、智庫人士解答了“中國崛起為什麼是和平的”這個問題。







    中國青年報的報道稱,1981年“三邊委員會”在中國舉行會議時,大家談的是如何對付蘇聯的威脅;24年過後,這個聲名顯赫的委員會再次回到北京開會,“中國和平崛起”成了討論熱點。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曾任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的鄭必堅告訴與會的各國前政要,中國和平崛起所做的只是基於中國國情、解決中
國問題的“中國夢”,不是人均消費25桶石油的“美國夢”,不是近代以來曾經有6000多萬人向海外移民、到處建立殖民地來實現自身發展的“歐洲夢”,也
不是搞軍備競賽、輸出革命的“蘇聯夢”。“我們只輸出電腦,不輸出革命。”

    鄭必堅被視為中國最重要的政策分析家之一,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美國演講時就提出過和平崛起的理論。鄭必堅演講的主題是“當代
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中華民族的復興是文明的復興”。他說,“‘中國龍’決不會成為冷戰時代的‘北極熊’。既然這樣,人民對於中國的和平崛起還有什麼
可擔心、可憂慮、可害怕的呢?”

    鄭必堅引述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先生的話概括中國和平崛起的內涵:中國的和平崛起不會給任何國家造成威脅,而是要用富有活力的
高尚的民主文化,去點燃人類文明之光。鄭承認,在中國和平崛起的過程中,一些幹部群眾包括青年學生出現了心態膨脹,必須予以引導,使中國既成為政治、經濟
大國,又使人感覺可親可近。 (王衝)  


三邊委員會會議在京召開
中國借勢消解威脅論


   
1981年“三邊委員會”在中國舉行會議時,大家談的是如何對付蘇聯的威脅;24年過後,這個聲名顯赫的委員會再次回到北京開會,“中國和平崛起”成了討論熱點。


 
11月25日~27日,“三邊委員會”亞太工作組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委員唐家璇設宴款待,外交部長李肇星到會發表演講。國內知名智囊人士鄭必堅、胡鞍鋼、王緝思、秦亞青均發表演講,向美歐前政要、智庫人士解答了“中國崛起為什麼是和平的”這個問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52977
鄭必堅演講: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與中歐關係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華網1月5日消息
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第318期刊登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在中歐戰略研討會上的主旨講演《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與中歐關係》。該演講分
為三部分:第一,要了解當代中國的走向,就必須了解當代中國走的是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第二,中國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為進一步推進中歐關係的
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中國為解決和平崛起中的一系列難題,需要向歐洲學習。全文如下:

——在中歐戰略研討會上的主旨講演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 鄭必堅

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很高興也很榮幸。剛才,中國總理溫家寶先生在繁忙的國事活動中,專門抽出時間會見了我們部分與會代表,併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溫總理對我們這次會議十分重視,會見與會代表也是他主動提出的。

從溫總理剛才的講話中,可以看出,他和中國政府在發展中法關係、中歐關繫上的一些重要主張和基本思路。

第一,要了解當代中國的走向,就必須了解當代中國走的是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

現在,整個世界,包括歐洲,對一個迅速發展的中國將帶來什麼都很關注。溫總理的講話有助於人們看清:中國走的是一條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崛起的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力量。

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指的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所開創,
到21世紀中葉中國基本達到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樣的全方位崛起。這意味著,從國家發展道路上說,我們走出了一條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而不是
相脫離的進程中,在同國際社會實現互利共贏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從國家發展目標上說,我們確定了在二十一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
代化,使中國擺脫不發達狀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的目標。這樣的道路加上這樣的目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

必須強調的是,這條道路是對內政策與對外政策相統一的發展道路。正如胡錦濤主
席最近在多個國際場合反覆闡述過的一句話:中國的和平崛起,就是指中國既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中國是維護世界和
平的堅定力量。由此而決定了中國在與世界的相處中,包括在與歐洲的相處中,將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即與歐洲和平相處、共同發展、相互合作。

我們這樣講,不是一種宣傳姿態,而是一種非常務實的考慮和戰略選擇。

——中國選擇這條道路的著眼點,是要解決13億至15億中國人的生存權、發展權、教育權的問題,就是要讓佔世界1/4的人口過上一種比較體面且有尊嚴的生活。這同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共產黨打著“世界革命”的旗號,通過軍事擴張謀求世界霸權是根本不同的。

——中國選擇的這條道路是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的發展道路。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
者和參與者,完全可以通過全球範圍內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流動這樣一種和平的方式,來獲得自己所必需的國際資源,而根本沒有必要像當年的德、日等國一樣,以對
外擴張和海外殖民的方式來掠奪別國資源。而且,中國已經同國際經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一種誰也離不開誰的經濟格局。因此,中國不可能挑戰和顛覆
現存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

——中國的和平崛起又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聯繫在一起。鄧小平先生把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界定為:對內是不斷發展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對外是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從江澤民到胡錦濤的中共領導集體,在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
內政外交國防方面,全面繼承並且與時俱進地發展了鄧小平先生所開創的這一偉大事業,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內政外交中堅定地奉行對外謀求和平、對內謀求和諧、對
臺海兩岸謀求和解這樣一種核心理念,主張建設和諧中國與和諧世界。這樣一種嶄新的理念,已經、正在並且還將對中國的內政外交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在這裡,我還想強調的一點是,“中國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的最深刻的內涵就是同
當代人類文明相交匯的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正如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先生所指出的那樣,“中國的和平崛起不會給任何國家造成威脅,而是要用其富有活力的高
尚的民族文化,去點燃人類文明之光!”

中華民族有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特別是主張和為貴、和而不同,講信修睦、善待鄰邦,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等。近代以來,中國這個民族多災多難,深知強權之可惡、和平之可貴。也正因為這樣,我們已經將永不稱霸列為當代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儘管我們在發展道路上遇到一系列困難、矛盾和挑戰,特別是資源包括能源的挑戰、生
態環境的挑戰、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在應對這“三大挑戰”方面,我們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那就是實現“三個超越”,即超越舊式
工業化道路,推進新型工業化;超越近代以來後興大國傳統的崛起之路和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冷戰思維,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超越不合時宜的社會治理模式,繼續致
力於構建和諧而又活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在同當代世界各種文明相互交匯的條件下,努力推進中華民族偉大文明的復興。

歸結起來,就是當代中國將以一個和平的中國、文明的中國崛起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個文明的中國,即不僅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有高度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是這四個方面的文明相統一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這個過程中,我們
堅持把繼承傳統同改革創新結合起來,把立足中國同面向世界結合起來,把積極建設和諧中國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結合起來,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弘揚中華文明新的
光彩,塑造中華民族新的形象,共同推動一個愛好和平、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和諧而又具有充沛活力的中華文明的復興。如果能理解這一點,相信人們對於中國
的和平崛起,就沒有什麼可擔心、可憂慮、可害怕的了。

第二,中國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為進一步推進中歐關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歐洲始終是中國對外關係的重點之一。中歐關係特別是中法關係,從上一世紀七十年代
以來,發展態勢總體上是好的。但是在中國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後、在冷戰結束前與冷戰結束後,雙邊關係的基礎是不同的。自從中國走上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以
來,這種關係有了更加堅實、更加積極的基礎。

首先是因為,一個和平崛起的中國與正在和平統一的歐洲之間不存在根本利益衝突。近年來,中國日益認識到歐盟及其成員國在中國經濟建設、現代化以及外交戰略中的重要性。我們視歐盟為中國和平發展的最重要夥伴之一。

2004年,擴大後的歐盟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與此同時,中國也由歐盟的第三大貿易夥伴上升為第二大貿易夥伴,僅次於美國。雙方去年貿易額為1730億美元。預計2005年將達到2000億美元。

我們希望在推動經濟、貿易和金融、科技、教育以及環境保護合作的同時,中歐雙方應
加強在當前國際政治領域中的對話與磋商,包括打擊國際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以及伊拉克、伊朗、朝核問題等地區熱點。在2005年9月5日舉
行的中歐第8次領導人會晤上,雙方還同意于2005年底前啟動中歐副外長級定期戰略對話機制,以討論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並就共同關心的雙邊問題交換意
見。中歐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立場,中國和平崛起、成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為中歐發展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提供了重要的機遇。我們與許多歐洲國
家一樣支援多邊主義,主張通過政治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重視文明的多樣性和寬容性。

隨著中歐雙邊貿易的快速增長,出現一些磨擦是難免的,關鍵是要從雙邊關係的戰
略高度來看待這些問題。2005年夏天雙方就紡織品問題達成了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協議,這一協議體現了中歐相互妥協和相互體諒的精神。我認為,只要雙方都
能堅持這種精神,中歐未來也會較好的處理類似爭執。中國有13億人口,歐盟有4.5億人口,我們各自的成功發展以及我們之間的緊密合作,對成功應對全球性
問題,對21世紀世界的經濟、政治、社會以及國際秩序的影響將是巨大的,深刻的,也是積極的。我們的努力將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重大貢獻。

第三,中國為解決和平崛起中的一系列難題,需要向歐洲學習。

我們所理解的開放,不僅是發展國際間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國際經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就向歐洲學習,並學到了許多經驗。這種學習當然沒有完結。隨著中國拓寬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我們愈益感到歐洲經驗的重要性。

歐洲自工業革命以來,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巨
大破壞。因此,歐洲深知和平的珍貴。特別是冷戰格局結束後,歐洲在一體化方面有序地推進,出現了和平統一、和平崛起的新局面。這種統一和平崛起,並非沒有
困難和問題,但是歐洲從建立煤鋼共同體開始,創立了歐盟,並進而一步一步地擴大歐盟。歐洲逐漸成為世界上令人注目的一極政治力量。特別是歐洲在一體化進程
中,建立統一大市場,實現商品、資本、勞務和人員的四大自由流通,以及統一貨幣的發行,為歐盟成員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上的好處。正是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
好處保證了歐洲聯合的可持續發展。這裡的經驗,對於我們參與經濟全球化,推進和平崛起,具有重要的意義。

我們也注意到,歐洲自戰後以來,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轉變和社會轉型。特別是上一
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這種變動出現了一系列新情況,導致社會分化加劇、矛盾增加,包括最近巴黎發生的騷亂,引起了全球的關注。我們相信,具有豐富經驗的歐洲
人民能夠為人類文明提供新的經驗。

總之,我認為,戰後歐洲振興和崛起的經驗對中國的和平崛起十分重要、十分有
益,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和學習。當今世界,中國與歐洲,即歐亞大陸的東端和西端,都處在和平崛起的進程中,我們之間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必將有助於世界和平
與共同發展。在這種戰略態勢下,我們更需要歐洲的經驗,我們更需要歐洲的朋友,相信今天這個研討會的主題和機制是有強大生命力的。

謝謝。

2006年01月05日 09:29:15  來源:新華網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52976
鄭必堅詮釋中國和平崛起:實現文明復興和強國夢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華網6月14日消息: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第339期刊登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答學習時報記者問的文章《中國和平發展與中華文明復
興》。文章指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實質內涵是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這裡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和平崛起”與“文明復興”的關係。全文如下:


鄭必堅。資料圖片 

    學習時報:必堅同志,一段時間以來,您對中國和平發展道路這個命題及其內容作了很多闡述,其中不少重要的觀點也在本報發表過。最近,您又進一步提出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實質內涵是中華文明在二十一世紀上半葉的復興。請問您是怎樣考慮這個問題的?

    鄭必堅:我們說中國和平發展道路的深刻實質內涵是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這裡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和平崛起”與“文明復興”的關係。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看。

    第一,從當代中國的現實需要來看,所謂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的方式來應對中國現代化所面臨的眾多難題和種種挑戰,在自主創新中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我們多次說過,在中國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的進程中,面臨著三大挑戰,這就是:資源
特別是能源短缺的挑戰,環境特別是生態環境惡化的挑戰,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解決這些問題,要靠科學發展觀,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
調、可持續的發展。這些話大家都已耳熟能詳,然而要真正把它們變成全國範圍、全體規模和深入持久的自覺行動,歸根到底還有賴於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升,有賴
於最廣大人民以文明的方式去正確應對三大挑戰。

    其中,最具當代世界和當代中國文明特點的,就是我們主張超越舊式工業化道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開創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而又使我們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人力資源優勢能夠得到充分發揮的嶄新的工業化道路。

    這就要求我們超越不合時宜的社會治理模式,致力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此應對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進而在全社會逐步形成文明的人際關係和生活方式。

    這還要求我們超越近代以來後興大國崛起的老路和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冷戰思維,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以此來促進世界和平和共同發展,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來建設一個和諧世界。

    事情很明白,只有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大膽吸收和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真正做到以文明方式去應對我國現代化所面臨的種種挑戰。這也就是說,只有從當今時代要求出發的中華文明在自主創新中的復興,才是我們所理解的中華文明的復興。

    第二,從中國同世界的關係來看,所謂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以文明大國的形象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一部人類文明史告訴我們,一個真正強大的民族,總是由先進文化引領,具有較高文明
程度的民族。今天,國際社會認同中國的“崛起”,是因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連續二十多年以平均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長快速發展;而國際社會有人擔心中國崛起會威
脅別人,則既有出於意識形態偏見而把中國“妖魔化”的原因,也有我們自身文明建設不足引起的問題。這後一方面,即我們自身文明建設不足的問題,我認為也很
值得深刻注意。這是因為,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是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匯的一個方面;與此同時,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而使中華文明愈益向世界顯現
其親和力、感召力,則是中華文明同世界文明相交匯的又一方面。這裡當然包括眾多課題,不僅有狹義的文化、教育,還有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以至治國理念、
“戰略文化”,等等。

    說到這裡,我還想專門提到一點,就是我們的民族心態同中國迅速提高的國際地位
是否適應的問題。一百多年來,在舊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裏存在著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這兩種不健康的心態,長期落後又使許多不文明行為成為社會生活的
消極方面。進入二十一世紀,在中國經濟迅速發展的新條件下,尤其在中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的新進程中,某些歷史遺留的不健康心態往往又經由種種不文明的舉止
行為而被放大了。這些問題不僅會在市場競爭中影響我們的國際聲譽,在國際合作中影響我們的國家形象,而且很容易為那些別有用心的人渲染“中國威脅論”和
“中國崩潰論”提供口實。所以,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那就不僅要在世界樹立起“和平中國”的形象,而且要樹立起“文明中國”的形象,這已經是一項很迫
切很實際的任務了。

    第三,從我國自身的歷史發展來看,中國的和平發展或和平崛起,就是要實現中國人一百多年來的強國夢,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大家知道,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曾經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為人類社會的發
展做出過巨大貢獻,只是近代以來落伍了,併為此遭受了深重的屈辱和苦難。一百多年來,中國人一直做著強國富民之夢,其間曆盡艱辛和曲折,直到中國共產黨所
領導的人民大革命的勝利和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才為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奠定了政治基礎。正如毛澤東在新中國誕生前夜所指出的那樣:“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
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應當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
戰爭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著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我們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決議》進一步明
確指出:“新中國的成立,在社會主義基礎上開始了偉大的中國文明的復興。自從我們國家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更賦予這個復興
以新的強大生機和活力。這個復興,不但將創造出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而且將創造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的,立足本
國而又面向世界的,這樣一種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我認為,以上這兩大段所總結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人民“強國夢”逐步實現
的進程,中國和平發展、和平崛起的進程,既不能是全盤西化的過程,也不能是復活舊學佔統治地位的過程,而只能是在當代中國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創造
性地繼承和發展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而又大膽地借鑒和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的過程,是一個中華文明在自主創新中實現復興的過程。

    學習時報:中華文明的復興是一個宏大的目標,也需要一個長過程。就當下來說,問題的要領在哪?做什麼?怎麼做?

    鄭必堅:如果把“和平崛起”與“文明復興”這兩句話,進一步集中起來,落到實處,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我以為,就是我們黨從十六大以來,經過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越來越明確起來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問題。

    在我看來,中華文明的復興,當然需要一個文化建設的過程,但又決不僅僅是文化建
設,而是要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這五大建設的過程中,努力構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
會文明、生態文明這五大文明相互結合和相互促進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系統工程。

    從黨的十六大提出“社會更加和諧”的要求,到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
義和諧社會”的任務,再到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同志專題研討班上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徵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
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表明,我們黨關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已經形成,並且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可以同“社會主義初級階
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相媲美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
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個核心理念。

    學習時報:那麼您認為應當怎樣理解、把握這個核心理念?

    鄭必堅:首先一條,是要繼續依靠發展,依靠科學發展。回顧中國二十多年和平崛起的
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鄧小平同志說過的一句話:“發展才是硬道理。”江澤民同志也說過:“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於依靠自己的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
諧社會,毫無疑問,依然要靠發展,要靠以人為本、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堅持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認真研究和準確把握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點、趨勢和要
求,這是解決當代發展問題的前提。舊式工業化道路是以利潤為唯一導向,以資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為特徵,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實現的。而中國通過走新型工業化
道路所追求的先進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經濟效益,則應當注意以人為本,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為特徵來實現。當代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日益突出
的智慧化特徵、國際化規模和人性化方向,推動科技和人文進一步直接地融合於先進生產力的發展之中。也就是說,現代生產力發展的質的飛躍不僅表現在生產力的
“硬體”因素上,而且也表現在生產力的“軟體”因素上。

    當代人類社會生產力的要素結構和作用方式已經、正在並將繼續發生的這種巨大變
化,要求我們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完全符合併準確反映了當代社會先進生產力發展的特點、
趨勢和要求。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第二,是要依靠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依靠健全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我們黨提倡社
會和諧,決不是否認矛盾存在和矛盾鬥爭,而是要求在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第一要務的同時,繼續深化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凝聚改革共
識,堅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舉措,戮力改革攻堅,並且通過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穩健改革和體制創新、科技創新,來妥善處理各方面社會矛盾,這樣來保持和發
展社會和諧,不斷地把和諧社會建設推進到新的水準和境界。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在社會主義社會,包括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果仍然以階級
鬥爭為綱,不但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激化種種矛盾。只有在物質文明不斷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的基礎上,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完善社會主義
民主,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才能不斷促進社會和諧、人民安康。胡錦濤總書記在論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時,把“民主法治”放在第一位,是極其重
要的。

    第三,是靠在全社會倡導誠實守信,靠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人做事嚴守誠
信,這歷來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更要講誠信。改革開放伊始,鄧小平就要求我們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黨中央為此做過兩
次決議,基本任務和基本要求已經明確。二十一世紀中國國民的基本素質,不僅應當包括基本文化素質,基本科學人文素質,基本職業素質,而且應當包括基本倫理
道德素質。胡錦濤總書記最近在全國“兩會”上提出的樹立榮辱觀的八項內容,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熱烈響應,這決不是偶然的。整體國民素質提高的艱巨任
務,需要持久努力,需要正規學校教育,需要廣泛社會教育,更需要廣大國民自我教育和終身教育意識的不斷增強。

    第四,在當今中國這樣一個“黃金髮展期”與“矛盾凸顯期”並存的歷史時刻,還
要特別強調一點:無論堅持科學發展也好,健全民主法治也好,倡導誠信道德也好,歸根到底,都是要落實到人民群眾最關心、最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上來,給人民
群眾以看得見的實惠和希望,並且經過有系統的和堅持不懈的努力,使中國十三億到十五人口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逐步達到新的文明高度。因此,在繼續推進經濟建
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同時,還必須把社會建設和生態建設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來。當前發展社會事業,建立和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完善社會管理體系,正確
處理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係,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等等,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而且直接同最廣
大人民的生計和安全息息相關。

    總之,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這五大文明建設的有機統一、相輔相成,我們就一定能夠通過長期努力,通過分階段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學習時報:這樣來看,確能更加看出當代中國正處在一種多麼深刻的社會變遷之中。

    鄭必堅: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當代中國的和平崛起與文明復興,無論在認識上
還是在實踐上都是一次具有重大現實和長遠意義的偉大超越。歷史呼喚我們,一定要以高度的自覺推進十三億乃至十五億中國人的國民素質的自我改造,推進中國社
會生活的自我改造,還要推進人與自然關係的改造。這三項改造,也可以叫做新的“三大改造”,而且是在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基礎上的新“三大改造”,合起來
說,也可以叫作新的“一化三改造”。它們之間互相聯繫,互相滲透,將貫穿中華文明復興的全過程。與此有關的眾多課題,無疑需要我們進行廣泛、深入和持續的
探討。

    學習時報:除此之外,在中國發展的問題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一直是國際上各類朋友關注的焦點。讓世界真正了解、更加了解中國,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鄭必堅:要看到,中華文明的復興是中國和平崛起的根本保證,同時也是人類文明發展
歷史上的盛舉。中華文明的復興決不意味著世界範圍內文明衝突的激化,恰好相反,正如胡錦濤主席去年在出席APEC會議上的主旨講話中所說的那樣,“各種文
明之間、各個國家之間應該本著開放的思維,實現共贏”。一個愛好和平、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中華文明的復興,它與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共存和溝通,將大有助於
當代世界真正的和平與穩定。

    人類社會發展的經驗說明,各種文化、各個國家的發展,只能按照各自的特點和需
要,沒有也不可能有什麼統一的“模式”,更不應把什麼“理想模式”強加於人。至於中國,我們認準一條——走自己的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也就是中國和
平發展道路。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所謂中國“經濟威脅論”和“軍事威脅論”之外,現在國際上又冒出來一個說法:由於中國發展快,中國模式對廣大發展中國家更
有吸引力,這又構成了“威脅”,叫做“模式威脅論”。對此,我們同樣是清醒的,我們決不會向外輸出自己的發展模式。我們歷來講,中國只輸出電腦,不輸出發
展模式。中國的發展模式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中國的發展模式只會有利於同世界人民一道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決不會給世界帶來任
何意義上的威脅。我們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闊步前進,和平發展,文明復興,中國將以“和平大國”、“文明大國”、“可親大國”的形象出現於
世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52974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實質是中華文明復興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華網北京11月25日電(記者馬文博 常璐)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前中央黨校校長鄭必堅25日表示,當代中國的和平崛起其實質就是同當代人類文明相交匯的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

鄭必堅在三邊委員會亞太組北京地區會議上表示,我們堅持把繼承傳統同改革創新結合起來,把立足中國同面向世界結合起來,
把積極建設和諧中國同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結合起來,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弘揚中華文明新的光彩,塑造中華民族新的形象,共同推動一個愛好和平、講信修睦、協和萬邦的中華文明的復興。

為期三天的三邊委員會亞太區域會議25日下午在北京開幕,來自亞太、北美、歐洲三個地區的代表將就中國的發展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交流與溝通。
2005年11月25日 20:44:37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52973
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與中美關係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新華網消息: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不久前應邀訪美期間,曾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就中國的和平崛起與中美關係兩大主題發表了講演,講演的詳細摘要如下:

這兩年,美國政界和各大思想庫的專家以及媒體,就中國的和平崛起會不會威脅美國的全球利益問題,展開了熱烈討論。為加深了解,擴大共識,增信釋疑,推動中美關係向著更加積極、更加穩定的方向發展,就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與中美關係,談十點看法:

第一點, 過去二十多年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國的和平崛起對美國不是威脅,而是機遇。

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就選擇了一條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的發展道路。中國和平崛起意味著這既是一條國家發展道路又是一個國家發展目標。所謂發展道路,就是要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在同國際社會實現互利共贏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謂發展目標,就是要在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使中國擺脫不發達狀態,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我們說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就是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而不主張用暴烈的手段去改變國際秩序、國際格局;我們說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發展的難題,不給別人製造麻煩。20多年來的實踐表明,中國的這條和平崛起發展道路是能夠走得通的。在中國和平崛起進程中,中國的實力不斷壯大,美國也仍然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二者實現了同步發展,互利雙贏;中美關係也已從過去主要是政治上的合作變為政治、經濟、文化乃至軍事安全等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

第二點, 隨著中美關係的深入發展,美國對中國和平崛起的認識也在逐步加深。

最近,美國一些很有影響的媒體,發表了不少對中國和平崛起客觀、正面的評價或報道。美國國會關於積極推動中美關係的呼聲開始多了起來,布希總統最近有關中國問題的答問,基調相當積極。他強調,中國的崛起是“神奇的故事”;強調中國是“巨大市場”、“經濟機遇”和“安全夥伴”;強調美中關係的“複雜性”,力避簡單化。所有這些都表明,美國朝野和社會各界,已有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正視並積極思考如何同和平崛起的中國打交道。

第三點, 中國領導層對於和平崛起進程中已經遇到的和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十分清醒。

一個13億至15億人口的大國要實現和平崛起,絕非易事。特別是在21世紀上半葉,中國既面臨“黃金髮展期”,又面對“矛盾凸顯期”,其中,帶根本性的是 “三大挑戰”:一是資源特別是能源的挑戰;二是生態環境的挑戰;三是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過程中一系列兩難問題的挑戰,比如沿海與內地的發展不平衡問題、公平與效益的矛盾問題、城鄉差別和貧富差距問題、改革與穩定的關係問題,等等。這“三大挑戰”如果不能有效解決,不僅你們的擔憂不能解除,中國的和平崛起也將非常困難。

第四點,至關重要的是,中國已經開始應對這“三大挑戰”的“三大戰略”。

一是超越舊式工業化道路,推進新型工業化。二是超越近代以來後興大國傳統的崛起之路和以意識形態劃線的冷戰思維,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三是超越不合時宜的社會治理模式,繼續致力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三大戰略,歸結起來,就是在堅持對外和平與對內和諧及其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的基礎上,引導13億至15 億中國人,在同世界的互利共贏中使自己的日子過得好一些,對人類的貢獻大一些。

第五點, 這“三大戰略”以及中國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具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問題。

這叫做“中國特色”,這就叫做中國對內對外方針的相統一。就是說,我們把對外強調的和平崛起同對內的社會變革、社會改造聯繫在一起,著眼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和諧社會。一是中國特色的節約型社會;二是中國特色的城市化社會;三是中國特色的學習型社會;四是中國特色的地區協調發展社會。

第六點, 概括起來,中國和平崛起所做的只是“中國夢”,而絕不是別的什麼夢。

比如在能源消耗上,我們就做不起“美國夢”;在人口流動上,我們也不會做“歐洲夢”;在增強綜合國力上,我們也不想做“蘇聯夢”。

第七點, 中國走和平崛起發展道路,所追求的絕不是成為一個爭霸世界的軍事大國,而是要建成一個市場大國、文明大國、在國際社會起建設性作用的負責任的大國。

以市場大國來說,20年前,中國被稱為“最大的潛在市場”,而今天,中國龐大的市場能量已開始顯現,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世界貿易增長和GDP增長作出了積極貢獻。以文明大國來說,中國的崛起就是要使中華民族的素質得到歷史性的提高,使中華民族的文明得到偉大復興。正如新加坡內閣資政李光耀所說,“中國的和平崛起不會給任何國家造成威脅,而是要用其富有活力的高尚的民族文化,去點燃人類文明之光!”

我們毫不動搖地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就是要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不稱霸、不爭霸、不當頭、也不當附庸”,在國際事務中充分發揮建設性作用的負責任大國。

第八點, 面對這樣的中國共產黨,面對中國這樣的和平崛起發展道路,美國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

歐盟委員會前主席普羅迪先生最近在中國的博鰲亞洲論壇上說過,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不需要計量經濟學的預測家們來預測哪一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一或第二工業產品製造國,或者哪一年會成為世界第一或第二齣口國。我們真正想要了解的是,中國將採用哪些價值觀。美國人要搞清楚中國的和平崛起會不會威脅美國的全球利益,首先應當了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領導層的新理念。

關於這個問題,我要鄭重提請各位高度重視以下五個關鍵點:一是鄧小平先生在他生命的晚年,把“中國現在不稱霸,即使將來強大起來了也不能稱霸,要以此來教育我們的子孫後代”作為政治交代;他還一再強調,中國要堅定不移地長期實行全面改革開放,堅持這條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

二是江澤民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相承,並更加強調了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中國要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強調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中國要積極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同時又要使中華文明同人類文明交相輝映。

三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奉行“對外和平、對內和諧”、同時謀求對臺和解的核心理念,這對中國的內政外交已經、正在並將繼續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

四是中國要在21世紀中葉實現和平崛起,我們只能集中力量幹好這件事,根本沒有精力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威脅任何人。

五是中國是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國主張用改革的方式而不是暴烈的手段來建設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如果看不到中國領導層的這些順應世界潮流的重要理念、核心理念,就會對中國在21世紀的根本走向發生嚴重的戰略誤判,其結果將會犯歷史性錯誤。

第九點, 只要換一種思維、換一種胸襟、換一個角度,就會發現中美之間發展各方面交流與合作的內在機遇很多,中美關係的前景很光明。不要把中美關係看成“外力推動型”,似乎冷戰時期爭霸世界的“北極熊”和策動“9·11”的本·拉丹,才是中美關係的“粘合劑”,似乎一旦那個“北極熊”消失了,恐怖主義威脅基本擺平了,中美關係就又要出問題了。有人說,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搞鷹派外交、持久冷戰和損人利己。這是在用老眼光和舊理論看問題。布熱津斯基先生不久前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談論中國和平崛起時說,“當理論被證明不符合現實的時候,理論就應該修正。”曾在布魯金斯學會工作過的理查德·哈斯說:“中國只向世界輸出電腦,而沒有輸出革命,也沒有輸出意識形態。”這些清醒的聲音值得肯定。無論從當前還是從長遠的觀點來看,中美關係都具有相當廣闊的“同步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

中美關係的第一個機遇,來自全球化時代兩國利益的深度捆綁和互有所求。中美雙方形成了輕易拆解不開的利益共同體和利害共同體。如果美方能夠本著“非政治化”的原則來處理兩國經貿問題,中美經貿關係必然會贏來又一次大發展,而絕不會是又一次大倒退。

中美關係的第二個機遇來自隨著非傳統安全威脅上升所帶來的“大國合作”的新安全觀。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成為我們共同的主要威脅和兇惡敵人。我們完全有條件在戰略安全領域進一步展開深度合作。關鍵是建立戰略互信。

中美關係的第三個機遇來自兩國重視處理地區熱點問題和維護國際秩序的共同努力。亞太地區是中美共同發展的舞臺。中美既面臨清除冷戰遺產的歷史任務,又面對避免熱戰發生的現實挑戰。中美兩個大國如果能從這樣的大視野看問題,就有可能排除“中國在搞亞洲版門羅主義排擠美國利益”這樣的思想干擾,務實地攜手解決現實衝突、思考未來佈局,在兼顧各自利益的基礎上謀求共生、共處、共同發展與共同和平。至於在維護國際秩序的穩定和共同推動國際秩序的改革方面,中美兩國更加義不容辭和責無旁貸。我們應當以開放的胸襟共同探索新的國際經濟、金融、政治、安全機制。

中美關係的第四大機遇來自中美兩大文明的共存與交匯。全球化時代不是“文明衝突”的時代,而是文化交流的時代、文明和諧的時代。現在,中美在文化資源和文化產業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已成為中國文化市場興起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美國來說,深入了解中國文化也日益成為兩國和諧相處的重要基礎。

第十點, 我還想強調,機遇不是等來的,而是共同創造出來的。前不久,一位美國前政要說,中美兩國如果加強合作,21世紀將是非常美好的世紀,反之,中美關係如果發生倒退,21世紀對兩國和世界來說將是非常糟糕的世紀。美國在如何看待中國崛起和如何發展中美關繫上,要實現“三個超越”:一是超越以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劃線的冷戰思維,因為用這種思維看問題,很容易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發生戰略誤判;二是要超越以價值觀劃線的“文化優越論”,因為當代世界已是多種文明長期共存、不同文化相互激蕩的新時代;三是要超越後起大國必然挑戰現存霸權的傳統理論,因為它解釋不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新道路和中國的崛起是維護世界和平堅定力量的新現實。
2005年08月11日 10:39:18  來源:新華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52970
鄭必堅:中國的崛起對亞洲發展有益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華網博鰲(海南)11月3日電(記者 周正平 顧錢江)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3日在2003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第二次全體大會上說,中國的崛起對亞洲其他國家、首先是周邊國家的發展、繁榮和穩定,發揮著愈益積極有益的作用,同時,也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

  他說
,中國在過去25年的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從時代特徵和國情出發,走出了一條既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又獨立自主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新的戰略發展道路。他把這種發展稱為“和平崛起”。

  鄭必堅認為,今天,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東亞地區經濟持續發展,成為世界上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同時,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迅猛增長,社會全面進步,堅持和平發展道路,這意味著中國和整個亞洲必將形成越來越緊密的合作和互補關係。

  他說,中國同亞洲其他國家的經貿聯繫越來越緊密,亞洲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僅就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係而言,到2002年9月東盟國家在華投資額已達286億美元;過去10年,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增長了6倍多,2002年達到547.7億美元,預計到2005年,中國與東盟的貿易總額將突破1000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與東盟計劃到2010年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雙方的經貿合作將更加緊密。

  同時,在中國與亞洲其他國家之間,已經建立包括上海合作組織等合作機制,形成了一種互促、互利、互助、互補的新型合作關係。

  鄭必堅說,“亞洲正面臨著世界歷史上一個極為難得的和平崛起的重大機遇,中國的和平崛起,則是亞洲和平崛起的一部分。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得益於亞洲其他國家的經驗與發展,而且意味著中國作為亞洲一員,將會對亞洲的發展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52967
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

——在二○○三年博鰲亞洲論壇的講演

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 鄭必堅



尊敬的主席先生,女士們、先生們:

很高興同各位朋友見面,我今天講演的題目是: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

我想用盡可能短的時間,以盡可能節約的方式,向各位陳述我關於下列問題的若干思考:

怎樣看中國的發展問題,

怎樣看中國的崛起道路,

怎樣看中國崛起同亞洲的關係。

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到今天整整25年,剛好是四分之一個世紀。在這25年中,中國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進步和發展。到本世紀初,中國進入小康社會,現在正在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

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又清醒地估計到,中國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準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中國仍然遠未擺脫不發達狀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是一個面臨一系列大規模難題的發展中國家。

什麼叫“大規模難題”呢?

這裡有兩道最簡單的數學題,一道乘法,一道除法。

乘法題是:無論看似多麼小的因而可以忽略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難點,只要乘以13億,那就成了一個大規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規模的問題。

而除法題是:無論絕對數量多麼可觀的財力、物力,只要除以13億,那就成為相當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準了。

我想各位都很清楚,這裡說的13億,是指的中國人口太多。而中國的人口高峰還在前頭,大約要到2040年前後,達到15億,爾後才會逐漸有所下降。

當然,事情還有另一方面。中國改革開放25年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活躍起來,把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愈益充分地調動起來,那麼中國龐大的勞動力、創新力、購買力形成的凝聚力和增長動力,以及由此而給世界帶來的增長動力,又是多麼大一個數量級呢?看來這是又一個方面的,聯繫于13億到15億的數學題。

所以,中國的發展和崛起,包括問題的方面和動力的方面,歸根到底,都離不開這個13億到15億。而中國為解決發展問題的一切努力,無論經濟、政治、文化工作,也無論內政、外交、國防,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使我們的13億以至15億人民過上好日子,並且越來越好,越來越富裕,越來越文明,越來越符合人性,到本世紀中葉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爾後當然還要繼續提高。

我認為這就是我們當代中國人,從領導層到全體人民,一個共同的雄心壯志。

單單這件事,就夠我們從現在算起的兩到三代中國人,很忙很忙的了!

把佔全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的生活提到相當高的文明境界,這難道不是中國理應為人類發展承擔起的無與倫比的重大責任嗎?

那麼中國有沒有辦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呢?

朋友們大約都知道,世界上對此議論紛紛。而我認為,從總體來說,中國的發展成就本身,已經和正在有力地回答這個問題,並且還將更加明白有力地回答這個問題。

這裡最根本的一條就在於: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25年來,已經開創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又適合時代特徵的戰略道路。這就是:

在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而不是相脫離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樣一條和平崛起新道路。

關於這條道路,我首先要強調一點:同經濟全球化相聯繫而不是相脫離,這本身就是中國人的一個重大的歷史性戰略抉擇。

這個抉擇,是在上世紀70年代擺在中國人面前的。當時,世界範圍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浪潮蓬勃興起。中國領導人把握住這個動向,作出了“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的重大判斷,決心抓住歷史機遇,把全部工作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上來,實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並以農村包產到戶和在沿海設立4個經濟特區及14個開放城市作為起步,發展國內市場,走向國際市場。這樣,才開創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在此之後,到了上世紀 90年代,中國面臨又一次歷史性戰略抉擇。這就是經濟全球化同反全球化兩股潮流的對抗,以及亞洲金融危機的發生。中國領導人注意分析經濟全球化的正面和負面,果斷地確定了進一步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而又“趨利避害”的戰略方針。這樣,又把中國的改革開放推進到新的水準。

關於這條道路,其次我要強調一點:在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同時,走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像中國這樣的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不應當也不可能設想依賴國際社會,而必須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就是說,更加充分自覺地依靠自身的體制創新,依靠開發越來越大的國內市場,依靠把龐大的居民儲蓄轉化為投資,依靠國民素質的提高和科技進步來解決資源和環境問題。總之,依靠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來實現我們的雄心壯志。

關於這條道路,第三我還要強調一點:這是一條奮力崛起而又堅持和平、堅持不爭霸的道路。

近代以來的歷史反覆說明,一個後興大國的崛起,往往導致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劇變動,甚至引發大戰。這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後興大國走了一條依靠發動侵略戰爭打破原有國際體系,實行對外擴張以爭奪霸權的道路。而這樣的道路,總是以失敗告終。

那麼在今天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亞洲國家包括中國,難道還會重復這種完全錯誤的、害人終害己的道路嗎!?

我們的抉擇只能是:奮力崛起,而且是和平的崛起。也就是下定決心,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

圍繞這條道路,最重要的戰略方針有三條:一是毫不動搖地銳意推進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基本內涵的經濟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證;二是大膽借鑒吸收人類文明成果而又堅持弘揚中華文明,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週到細緻地統籌兼顧各種利益關係,包括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以形成實現和平崛起的社會環境。

朋友們還會注意到,過去25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並非風平浪靜,經歷過多次考驗。但是,中國人對這條和平崛起新道路從來沒有動搖過。這個基本事實有力地表明:改革開放、和平發展,已經深深紮根在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這已經形成為和平崛起戰略道路不可逆轉的大氣候。

各位朋友,

從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成為世界上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活躍的地區之一。緊接著從70年代末葉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經濟迅猛增長,社會全面進步。中國同亞洲其他國家的經貿聯繫越來越緊密,亞洲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僅就中國同東盟的經貿關係而言,過去10年,雙邊貿易額增長了6倍多,去年更達到 547.7億美元,預計到2005年,將突破1000億美元。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立之後,雙方的經貿合作將更加緊密。中國有句老話:“遠親不如近鄰。”我們高興地看到,在中國與亞洲國家之間,已經形成一種互促、互利、互助、互補的新型合作關係。

作為一個研究者、觀察者,我願根據歷史和現狀的發展大局,提出這樣一個判斷:總體而言,未來十幾年、二十幾年,或者說21世紀前期,亞洲正面臨著世界歷史上一個極為難得的和平崛起的重大機遇。而和平崛起中的中國,則是亞洲和平崛起的一部分。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和平崛起得益於亞洲其他國家的經驗與發展,而且意味著中國作為亞洲一員,將會對亞洲其他國家首先是周邊國家的發展、繁榮和穩定,發揮愈益積極有益的作用。

謝謝大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52965
鄭必堅在美國解說“中國崛起”:中國不是威脅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新網6月14日電
據鳳凰衛視報道,中國改革開放論壇理事長鄭必堅13日在紐約的亞洲協會,以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中美關係發表演講,鄭必堅表示,中國在21世紀上半葉的崛起和發展,是對內和對外的偉大改變,中國從來沒有,也沒有想過去威脅任何人。

    這場由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主辦在亞洲協會舉行的午餐會有包括前大使洛德在內大約20位中美問題專家參與。

    鄭必堅在會上說明瞭中國崛起面臨的三大挑戰以及對應的三大戰略。在中美關繫上,鄭必堅向美方強調在全球化時代處理中美關係,美方應該要超越傳統的意識形態和文化優越,與中國一起創造合作的共同機遇。

    鄭必堅表示,他來美訪問的目的,就是希望促進中美雙方的了解。除了演講外,同日鄭必堅還會見了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以及美國著名投資商凱利。

    鄭必堅是應前美國總統老布希和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的邀請,來美國進行訪問,布魯金斯學會這次還特地蒐集了鄭必堅近年來的幾項重要講話,出版了一本書。

    除了在紐約的活動外,鄭必堅接下來還將前往華盛頓進行訪問,並到波特蘭,和老布希進行會面。訪問團一行預計22日返回北京。(羅曉瑩)

2005年06月14日 10:33:40  來源:中新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52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