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領袖‧毛詩家人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各界人士送別毛岸青
 瀏覽1,271|回應6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新華網北京 2007年4月2日電(記者 李宣良)昔日空曠的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顯得是那樣擁擠。2日一大早,前來送別毛岸青的數千名各界人士就將這裡擠得水泄不通。

    層層疊疊的花圈、輓聯,一直從禮堂裏延伸到院落外。走完了84年人生旅程的毛岸青,身著已經洗得發白的舊軍裝、頭上戴著綴著五角星的軍帽,身上覆蓋著一面鮮紅的黨旗,安臥鮮花翠柏叢中。

    毛澤東主席和楊開慧烈士的這位次子,因病醫治無效,于3月23日4時20分在北京逝世,遺體在2日火化。

    禮堂裏莊嚴肅穆。“沉痛悼念毛岸青同志”的黑底白字橫幅懸挂在正廳上方,橫幅下方是毛岸青身著軍裝的半身遺像。毛岸青的夫人邵華,兒子毛新宇,妹妹李敏、李訥等親屬敬獻的花圈擺放在遺像前。

    低沉、悽婉的哀樂聲中,社會各界人士,上至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向他的遺體深深鞠躬。來自俄羅斯、日本、古巴、越南、坦尚尼亞等國的國際友人,也走在長長的送別人流中。

    “雖然毛岸青沒有顯赫的官職,也沒有大量的財富,但他值得我們深深懷念。”特地從河北邯鄲趕來的當地毛澤東思想學會副會長趙鳳章說。

    毛岸青的一生充滿坎坷曲折。他于1923年11月23日生於湖南長沙,在他7歲時,母親楊開慧被反動軍閥殺害。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弟弟毛岸龍三人,在中共地下黨組織的營救和安排下,秘密轉移至上海,不久毛岸龍因病早逝。

    毛岸青和毛岸英在上海流浪5年之久,靠賣報推車艱難度日,受盡了反動軍警、特務、洋人以及地痞流氓的欺壓和毒打。當他得知叔叔毛澤覃遇難的消息後,在街頭憤怒寫下“打倒帝國主義”的標語,被外國巡捕打傷頭部,幼小身心受到很大摧殘。

    毛澤東一家為中國革命犧牲了6位親人。

    1936年,毛岸青和哥哥被黨組織送到蘇聯學習。在蘇聯衛國戰爭中,毛岸英主動要求參軍上前線,毛岸青積極參加挖戰壕、砍木頭、運傷員等支前活動。2005年4月,在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週年之際,毛岸青和其他20多位參加過蘇聯衛國戰爭的中國老戰士,被俄羅斯政府授予紀念章。

    1947年9月,毛岸青回到了闊別10多年的祖國,隨後遵照父願參加了黑龍江克山縣土改試點。期間,他充分發揮自己精通珠算和會演奏多種樂器的特長,想方設法活躍農村文化生活,深受群眾歡迎。

    1949年7月,毛岸青回到北京,在中共中央宣傳部馬列著作編譯室任俄文翻譯,他參與翻譯了包括《列寧全集》在內的10多部馬列經典著作和政治理論書籍。同時,他還翻譯和介紹了多部俄羅斯文學和理論作品。

    毛岸青夫人邵華眼含淚水,默默地與前來送別岸青的人握手。

    在共同生活的47年裏,他們懷著對父親毛澤東的深厚感情和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先後共同主編了紀念文集《我們愛韶山的紅杜鵑》、大型紀實叢書《中國出了個毛澤東》,參與策劃攝製了《楊開慧》等革命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在各種刊物上發表了幾十篇紀念文章。

    毛岸青一家非常熱心支援老少邊窮地區建設,毛岸青和邵華、兒子毛新宇多次重走長征路,到革命老區、工廠、農村調研,並以多種形式幫助失學兒童,支援創辦了多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上午10點不到,放在禮堂門口供人們領取的1萬冊介紹毛岸青生平的材料,只剩下不到一半了。

    這份材料這樣評價毛岸青——“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馬列著作優秀俄文翻譯家,著名的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49459
 回應文章
毛泽东儿媳、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病逝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6月24日傍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女士在北京一家医院因病去世,终年69岁。邵华将军1938年10月出生在陕西延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第七、八、九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兼任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解放军少将。

来源:中国新闻网2008年06月24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3031588
毛泽东后人现状 :“父亲教育我们夹着尾巴做人”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毛泽东后人现状 “父亲教育我们夹着尾巴做人”
记者 史哲
毛岸青在韶山留影 中新社/图
  尽管在毛岸青的追悼会上,有人哽咽地称他为“首长”,但他生前最重要的两个头衔却只是“中校”和“研究员”。“叱咤风云”这个词与他并无太多关联,更多时候,他只是静静地呆在北京西山脚下那个偌大的院落中。

  2007年3月23日4时20分,毛岸青在北京逝世,消息迅即传开,有人曾认为,毛岸青的离开会非常平静,但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放缓脚步,陷入沉思、悲伤,毛岸青的去世,使人们想起了毛泽东,并掀开记忆,毛泽东时代,是一段牵动中国人复杂感情,让中国人经历独特命运的年代。

  毛岸青的去世惊动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几位常委和前任党的总书记江泽民,毕竟,今天中国的所有共产党人,都是毛泽东的继承者。毛泽东的画像至今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确实,毛泽东对中国的意义和影响非同凡响,他已经离开中国人31年之久,他的后人现状如何,或许是理解毛泽东的一个视角。

  历尽苦难

  五十多年里,作为毛泽东惟一在世的儿子,毛岸青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机会并不多。1998年9月,纪念毛泽东逝世22周年的活动,也许是他生前最后一次受到媒体广泛关注的露面,那时的毛岸青只能坐在轮椅上。之后,毛岸青出现了心脏病及并发症,到毛泽东逝世30周年时,毛家后人在毛主席纪念堂的合影已不见了他的身影。

  “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肩”,遗像里的毛岸青目光平和地看着这个世界,他的那身军装清晰地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部队大院、机关、军校……这些在普通人眼里颇具神秘色彩的地方,串起了毛岸青最重要的时光。

  众所周知,他和死在朝鲜战场的哥哥毛岸英都有着非常凄惨的童年,之后,他们被接到了莫斯科,在那里得到了苏共中央的照顾,并开始了学业。从苏联回来后,毛岸青在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被授予中校军衔,后来在中宣部马列文献编译室任俄文翻译,他翻译的一些作品被收入中文版的《列宁全集》,他的俄文功底很好,这也是权威部门评价其为“翻译家”的依据。

  但这位翻译家,由于幼年颠沛流离,健康状况一直不好,晚年甚至是在北戴河的军队疗养院里度过的。比起那些在“文革”中饱受冲击、在改革开放浪潮中大显身手的同龄“革命后代”,毛岸青大多是把思绪沉浸在对以往的怀念中。

  毛岸青的妻子邵华曾说,毛泽东、杨开慧和毛岸英是丈夫最最思念的人。了解毛岸青成长经历的人,也许很容易了解他内心的痛苦———7岁失去了相濡以沫的母亲,不到而立之年又失去了患难与共的兄长。

  在公开的出版物中,大多会提及毛泽东家庭所作出的巨大牺牲,而在所有子女中,毛岸青无疑是遭受最多苦难的人,命运并没有因为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而特别眷顾,相反却给了他很多波折。如今他终于翻过人生最后一页,丈量完所有苦难,走到了生命尽头。

  “第一家庭”的风格

  “毛岸青离世了。至此,人们方才惊觉,对这位伟人的儿子竟有些陌生。陌生到不知他长什么样,不知他生前在做什么事情,不知他经历的是怎样的一生。许多人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去多关注他一些、多留意他一些呢?”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其实,这个家庭中让人们感到陌生的又岂止毛岸青一人。看看毛泽东逝世30周年纪念日时毛家后人的合影——刘松林(毛泽东长子毛岸英之妻)、毛新宇(毛泽东之孙)、邵华(毛泽东之子毛岸青妻子)、毛东东(毛泽东重孙)、刘滨(毛新宇之妻)、李敏(毛泽东女儿)、孔继宁(毛泽东外孙)、孔东梅(毛泽东外孙女)、李讷(毛泽东女儿)、王孝芝(毛泽东外孙)、王景清(李讷的丈夫)。除了依稀熟悉的一两个名字,除了少数残留的记忆,对于这份名单,人们或许只有茫然。

  这种茫然产生的缘由,李敏只一句话概括———“父亲教育我们要夹着尾巴做人”。在这个家庭里,也许只有江青可以不理会这句话,但毛泽东的子女们却把它牢记在心。

  李敏,1963年就与丈夫孔令华一起离开高墙大院、离开父亲。从有自己的工作开始,李敏就再也没有从毛泽东那里拿到补贴,毛泽东的理由是:“人民给了你待遇,你就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且说到做到。

  多年独立生活,李敏曾笑言,她很早就成功地把自己平民化了。她会为了“自己上街、去公园,根本没人会认出她”而感到欣慰。不过,这种欣慰的代价也充斥了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她记得因为不会生火而熏得自己满眼泪水,也记得最初煮米饭常常会做成夹生饭,面没发起来就蒸馒头,结果蒸成了面疙瘩……

  李敏的低调同样影响了一对儿女。儿子孔继宁,发起成立了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公司,女儿孔冬梅则创办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并亲自担任董事长,也算各有所成。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发掘红色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但当着别人的面,在提到毛泽东的时候,他们却很少直呼“外公”。

  沉默寡言的李讷更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1976年从江西带着幼子返回北京后,这个家庭长期只能维持在温饱线上。许多个冬天,他们会和普通市民一样排队购买定量供应的大白菜,然后用三轮车拉回家。李讷患有严重的肾衰竭,不过由于许多治疗费用要自己出,她的病也就一直拖了下来。李讷独子王孝芝初中毕业时,李讷态度强硬地让儿子报考了外事服务职业高中。李讷认为“社会实践重于读书”。王孝芝第一份工作是在长富宫做门童。然而,即便境况若此,李讷还时常感念父亲对她的教导,假如不是他那样严格,“后来我一个人带着孩子,恐怕很难过得来”。

  相对于毛泽东的儿女,反而是毛泽东的儿媳妇、毛岸青的妻子邵华,因其“女将军”的身份——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百科部副部长,并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成为“第一家庭”后辈之中名气最大的一位。

  “不要把我挂在你们嘴边唬人”,毛泽东的这句话,可以说,他的儿女做到了。

  “他从小爱唱《东方红》”

  虽然不能与祖父相比,但37岁即已任正师级研究员的毛新宇,也算非常顺利。论学历,毛新宇比他祖父高许多。1992年从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毛新宇先是在中央党校理论部获硕士学位,继而于2003年7月在军事科学院获博士学位,他的论文《毛泽东战略进攻思想研究》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如今,毛新宇已是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部的研究员。

  在许多有关毛新宇大学生活的回忆里,有两点使他颇具特色。

  第一,非常节俭。多年以后,有昔日的人大学生撰文提及,在一次午饭期间,毛新宇不慎将汤洒在餐桌上,在别人想帮他再打一碗的时候,他却把碗贴在桌边,用食指将洒在桌面的汤刮到碗里,说:“扔了可惜,这样也能喝。”但这一细节终究无法确证。不过,毛新宇衣着十分简朴经常被提及,曾有新生充满好奇与神秘,追着老生问“谁是毛新宇”,得到的回答常常是“穿得最破的那个”。

  第二,毛新宇对政治历史兴趣颇浓。毛新宇说话速度不快,但每每谈及毛泽东却能滔滔不绝。许多关于毛泽东的书,中国的、外国的,毛新宇多有涉猎,不过他直言“他不喜欢美国人写爷爷的书”,里面有太多“偏见”。

  对于毛泽东,毛新宇充满了敬仰。2006年10月,毛新宇曾应邀在广州作了一场题为《爷爷与长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专题报告,在这次报告会上,他说“爷爷”是自己心中“永远不落的红太阳”。

  2003年12月26日,在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的时候,毛泽东的重孙毛东东降生,对这个儿子,毛新宇喜爱有加。在毛岸青去世两周后,有记者请毛新宇介绍一下毛东东的情况。毛新宇说,“他从小爱唱《东方红》,喜欢看跟曾祖父有关的历史片,而且,现在已经会背三到四首毛主席诗词……虽然他没有见过曾祖父,但是他跟曾祖父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血脉联系。”

  
来源:《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赵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67917
毛新宇撰文怀念父亲毛岸青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怀念父亲毛岸青



毛新宇



2007年3月23日凌晨,敬爱的父亲毛岸青永远离开了我们。他走得那么安详,那么从容。父亲生

前默默无闻地工作,平平凡凡地生活。而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却得到人们那么深沉的缅怀。人们都说,毛岸青是个“凡人”,正因他平凡才越显得伟大。他一生历
经坎坷,备尝艰辛,但他做了许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他无愧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好儿子。这些天来,一批又一批的人前来吊唁,一批又一批花圈摆满灵堂。党政军
领导同志来了,家乡的乡亲们来了,各界的朋友来了,外国友人来了……在全国各地,还有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在各地用各种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怀念和哀思。在
他的告别仪式上,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等中央领导,郭伯雄、曹刚川、徐才厚等军委领导亲自参加。我想,这正是对父亲伟大而平凡
的一生的最高褒奖。



站在他的灵前,往事一幕幕在我眼前浮现,此时此刻,我是多么怀念他啊!







3月28日,毛新宇和儿子毛东东在毛岸青的遗像前宣誓 解放军报 记者 陈张平摄



父亲经历了不平凡的童年。1927年秋天,爷爷领导秋收起义,带着部队上了井冈山。奶奶带着三个幼小的孩子——我的父亲毛岸青和伯父毛岸英、叔叔毛岸龙,
在家乡坚持秘密革命斗争。奶奶深爱自己的孩子,同时也深知在那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地下斗争的严酷性。在给亲属的一封信中她写道:希望三个孩子将来能够在春
天的花园里自由地成长,不再受暴风雨的侵袭。然而,1930年10月的一天,奶奶被敌人抓进监狱,她柔弱的身躯经受了严刑拷打,又毅然扯断那割舍不断的母
子深情走向刑场,当时只有29岁。从此,父亲兄弟三人,永远失去了母爱。



在地下党组织的营救下,父亲三兄弟逃出虎口,来到了上海。叔叔毛岸龙因病早逝。由于形势恶化,伯父和父亲流落街头,过了五年悲惨的弃儿生活。多少年以后父
亲向我回忆到这段苦难生活,还感慨地说:“那时,我和哥哥毛岸英就像《三毛流浪记》里的三毛一样,什么苦都吃过。”

1936年,伯父和父亲被党组织重新找到,托友人送往苏联。他们在国际儿童院十年制学校学习,父亲化名杨永寿,俄文名郭良。1938年3月4日,父亲和伯
父有生以来第一次接到来自远方延安的爷爷的亲笔信。信中写道:“亲爱的岸英、岸青: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
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骨肉离散十多年,这封短短的信,倾注了爷爷对两个儿子多少思念之情!爷爷不仅惦念
着伯父和父亲的生活,更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爷爷鼓励伯父和父亲努力学习,一次次给他们和他们的同学寄书。1941年寄书的一张书单上,就有《精忠岳
传》、《官场现形记》、《三国志》、《水浒》等21种,共60余本。1942年1月,爷爷在写给伯父和父亲的信中嘱咐说,要趁着年轻,多学自然科学。“目
前以潜心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爷爷是中国
共产党的领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伯父和父亲在学校学习好,成绩优异,连续几次跳级。爷爷在信中提醒他们说:“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
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
境”。这些话使伯父和父亲深受教育,对他们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炮火连天的苏联卫国战争中,伯父主动报名参军,成为一名苏军坦克连的指导员,随部队与德国法西斯作战。在后方,父亲和当时在苏联的贺子珍奶奶、李敏姑
姑,积极参加支前活动,挖战壕、伐木头、送物资、运伤员,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成为一名坚定的国际主义战士。正因为这样,2005年4月,父亲和其
他20多名当年在苏联的中国老战士,得到了俄罗斯政府颁发的苏联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勋章。



1946年1月,岸英伯父回到祖国。爷爷见到他欣喜异常,给仍在苏联学习的我的父亲去信写道:“看见你哥哥,好像看见你一样,希望你在那里继续学习,将来
学成回国,好为人民服务。”后来他们之间的通信,有的通过伯父转。爷爷在给伯父的一封信中写道:“永寿这孩子有很大进步,他的信写得很好。复他一信,请你
译成外国语,连同原文,托便带去。”父子之情跃然纸上。1947年9月,父亲回到祖国。爷爷给伯父去信说:“岸英:告诉你,永寿回来了,到了哈尔滨”,
“这个孩子很久不见,很想看见他。”是啊,1927年分别,那时我父亲才4岁,现在,爷爷多想见到颠沛流离的儿子啊!但是,就像伯父刚刚回国,爷爷就把他
送到农村参加劳动,上“中国的劳动大学”一样,父亲也被安排到农村参加土改试点和农业劳动。他去的地方是黑龙江省克山县,那里生活艰苦,土匪猖獗,疾病流
行,当时气温低达零下30多摄氏度。父亲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整整8个月,参加了当地土改试点的全过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父亲到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从事俄文翻译工作。他精通俄文,工作勤奋,风华正茂,才思敏捷,对工作精益求精。他先后参加翻译了列
宁著作《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俄国工人报刊的历史》等,编入《列宁全集》;翻译了斯大林著作《民族问题与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
等,编入《斯大林选集》;还翻译了《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巨匠》和《联共(布)关于青年工作的两个决议》等政治理论书籍和重要历史文献。马列经典
著作的翻译,需要很深的理论基础和扎实的俄文功底,要求严,标准高,父亲出色地完成了翻译任务。所有这些,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父亲也从未提起。多少年后,
当人们在国家图书馆、在人民日报上查到这些译著和译文时,才大吃一惊:在两三年的时间,他竟然翻译了这么多著作!有关部门认定,毛岸青是我国马列经典著作
的优秀翻译家,是经典著作翻译战线的前辈,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之际,伯父毛岸英与我的大姨刘思齐喜结连理。在他们家,父亲认识了大姨的妹妹——我的母亲邵华。1950年10月,伯父报名参加志愿军,投身伟
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同年11月25日在朝鲜壮烈牺牲,年仅28岁。爷爷老年丧子,大姨失去了亲爱的丈夫,我的父亲失去了相依为命的兄长。伯父的遗骨没有运
回国内,在朝鲜就地安葬。从那时起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中,大姨、母亲和李敏、李讷两个姑姑,都曾不远千里到朝鲜为岸英伯父扫墓,我本人也去过四次,两次受到
金日成主席接见。然而遗憾的是,父亲一次都未能踏上朝鲜的国土,去看望他亲爱的哥哥。



1953年,父亲因病赴苏联治疗,回国后到大连休养。爷爷时刻关心着父亲,嘱咐他好生静养,以求痊愈,同时还十分关心父亲的婚恋生活。在爷爷的支持下,父母由相识到相知,由相知到相恋,终于在1960年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父母回到北京后,在爷爷身边度过许多幸福的时光。爷爷时常向他们讲起杨开慧奶奶,他说,当时在党内,开慧是坚决主张武装斗争的。爷爷还手书了他的诗词《蝶
恋花·答李淑一》,送给我的父母。第一句“我失骄杨君失柳”,写成了“我失杨花君失柳”,母亲提醒说,是不是有笔误?他回答,作为亲人,称为“杨花”也很
贴切。后来,父亲多次和我谈起这段往事,我十分感叹。我想,奶奶确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女性。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坚贞爱情,她舍弃自己三个年幼的孩子和年迈
的母亲,大义凛然走向刑场,她不愧为“骄杨”的称号,她也是那洋洋洒洒,把春天带给人间的“杨花”。



1970年1月17日,我降生到这个人世间。这给父母,也给年过古稀的爷爷带来了欢乐。从我懂事的时候起,爸爸妈妈就对我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给我讲爷爷的
和革命先辈的故事,教我背诵毛主席诗词,唱革命歌曲,鼓励我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洒满了党的阳光。





1976年9月9日,爷爷毛泽东离别了人世。在家里布置的简单的灵堂里,爸爸拉着6岁的我,站在爷爷的遗像前,说:“新宇,来,咱们向爷爷宣誓,一定要继承他老人家的遗志。”于是,就留下了那张我们父子庄严宣誓的照片。



从那时到现在30多年,我亲眼看到父母为宣传革命传统,宣传毛泽东思想,孜孜不倦地工作。1977年,爷爷逝世的第一个春天,父母带着我回到故乡韶山。他
们发表了脍炙人口的散文《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这篇文章后来被编入中学的语文课本。在韶山爷爷故居里,父亲还用中文和俄文写下了题词“我酷爱韶山”,妈
妈和我也在下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在纪念爷爷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前夕,父亲和母亲共同主编了27卷本大型丛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为收集材料,组织书
稿,父亲不顾70岁的高龄,带着妈妈和我,与工作人员一起坐着一辆面包车,跑遍全国十多个省市。他主持召开调查会,访问当事人,审定选题、提纲和书稿,每
天忙个不停。经过两三年的努力,这部书终于和读者见面了。他先后参加编著了几十部著作,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还策划制作了多部影视、音乐作品。他组织
整修奶奶杨开慧和其他烈士的陵园,寄托对先烈的哀思;他关心老少边穷地区的经济建设,资助失学儿童,为城乡建设建言献策……



对我来说,父亲是一位慈父。他对我讲话从来轻言细语,透着无限的关爱。小的时候,他给我讲过许多故事,从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东周列国志》、《三国演
义》、《西游记》,到苏联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和母亲到各地调研考察,时常带着我,让我接受革命传统的熏陶。在遵义会议纪念馆,父亲指着展柜
中的展品对我说:“好好看看,这些都是老红军用过的东西,多不容易。那时红军长征穿草鞋,现在我们参观穿皮鞋。”在东北一家钢笔厂调研时,工作人员请他试
用一下钢笔,他为我写下了赠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997年1月17日我过生日,他送给我一个特别的礼物。那是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生日纪念,
我爱我的儿子毛新宇。爸爸:毛岸青。”随着岁月的流逝,现在我已长大成人,参军入党,完成博士学业,不久又将从博士后流动站出站,成为一名毛泽东思想的学
习者、研究者和宣传者,成为在军事科学前沿的一名探索者。三年前,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毛东东。父亲非常喜爱自己的小孙孙,祖孙在一起享受着天伦之乐……




父亲的晚年生活丰富充实。他乐观豁达,风趣幽默,多才多艺,兴趣广泛。他喜欢弹钢琴,经常弹奏的曲子有《东方红》、《浏阳河》,他喜欢用俄文引吭高歌,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使他回到那激情澎湃的年代。他会拉二胡、小提琴,会作曲、打桥牌,还和我们一起下国际象棋。他年轻时喜欢体育,善于滑
冰、滑雪、踢足球,上了年纪,还坚持散步、打打乒乓。他喜欢安静,有时全神贯注地看小说,高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他为人和善,处世低调,从不张
扬。一些与他接触过的人都感慨地说,我们真想不到,这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现在,父亲走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却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此时此刻,我想,也许在另外一个世界,父亲正和爷爷毛泽东、奶奶杨开慧、伯父毛岸英、叔叔毛岸
龙,以及所有为中国革命牺牲的亲人们、前辈们含泪相见。我向他们献上衷心的祝愿:祝他们在九重天上幸福地团聚,也祝爷爷毛泽东遗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
的思想财富,能够鼓舞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高度文明民主繁荣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2007年04月07日 07:22:25  来源:人民日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58187
毛澤東的十個兒女今何在?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吃百家飯長大的毛岸英 

    毛岸英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長子,1922年10月24日出生於長沙清水塘。在那動蕩的日子裏,岸英從小就隨父母四處奔波。毛澤東感慨地說:“為了革命事業,這些孩子從小就吃百家飯,行萬里路!”1930年10月,楊開慧被敵人關進協操坪監獄,小岸英也同媽媽一同關在監獄內。楊開慧就義後,毛岸英被釋放,後由黨組織將他們兄弟三人送到上海。1931年4月,地下黨機關遭破壞,岸英兄弟流浪街頭。1936年,上海地下黨只找到岸英和岸青,並將他們送到蘇聯。毛岸英先後在莫斯科列寧軍政學校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于1943年1月加入蘇共(布)黨。大學畢業後,毛岸英獲中尉軍銜,參加了蘇軍的大反攻。

    1946年,毛岸英秘密回到延安。不久,他遵照父親的囑咐,去鄉村勞動。因胡宗南進犯延安,毛岸英才回到毛澤東身邊。

    建國後,毛岸英在北京機器總廠任黨支部副書記。北韓戰爭爆發後,毛岸英參加志願軍赴朝,1950年11月25日不幸犧牲。同成千上萬勞動人民的兒子一樣永遠的留在了那裏。

 

 下落不明的毛岸龍

    1927年2月毛澤東一家先後到達武昌,不久楊開慧又生下第三個兒子毛岸龍。 1930年,楊開慧英勇就義後,毛岸龍和兩個哥哥在組織的安排下,跟著外婆,舅媽到了上海,來到叔父、毛澤民、叔母、錢希鈞的身邊住進上海地下黨領導的大同幼稚園。1931年春上海地下黨遭嚴重破壞,三兄弟流落上海街頭,小岸龍不幸失蹤,誰也沒有再見到過他。

    生下來便分離的第一個女兒

    1929年3月在紅軍第二打下龍岩時,賀子珍生下一個女孩,第一喜得千金,毛澤東很喜歡這個女孩。孩子剛生下,毛澤東就託人為孩子找到一個可以寄託的人家,他對賀子珍說:“把寄養孩子出去,今天我們只能這樣做。等革命勝利了,我們再把她找到身邊。”

    失蹤的毛毛是第五個孩子

    1932年11月賀子珍在福建長汀生下第二個孩子。因為是個男孩,毛澤東把他與楊開慧的孩子並列,取名毛岸紅。當時賀子珍正患痢疾,毛澤東託人給孩子找個奶媽。奶媽便把孩子叫毛毛。長征開始後,毛澤東夫婦商量,把孩子交給留下來堅持遊擊活動的毛澤覃和賀怡。很快,瑞金和蘇區敵人之手,毛澤覃怕走漏消息,小毛毛會遭毒手,就把他秘密轉移到瑞金一個警衛員的家裏,以後毛澤覃不幸犧牲,小毛毛從此下落不明。

    早產兒

    1933年賀子珍又懷孕了。當年,紅軍正在進行反圍剿的艱苦鬥爭賀子珍懷著孕隨紅軍從瑞金出發進行轉移,當時生活條件非常艱難,賀子珍的身體又十分虛弱,結果早產,這個先天不足的男孩連名字也沒留下,便夭折了。

    無法尋找的第七個孩子

    1935年2月下旬,紅軍長征來到貴州白苗族的一個村莊,賀子珍生下一個女孩,前面的路程遙遠而艱苦,對這個嬰兒的處置方法只有一個,就是送給當地的老鄉。後來,賀子珍曾設法查訪,但沒有下落,她後悔當時沒有留下個什麼東西,以便日後尋訪。毛澤東得知賀子珍把孩子送掉了,贊同地說“我們只能這樣。我們幹革命是為了造福下一代,而當時為了革命,又不得不丟下下一代。”

 

 姣姣便是李敏

    1936年冬,紅軍到達陜北後,賀子珍生下一個女孩,鄧穎超抱起嬰兒說:“真是一個小姣姣。”站在一旁的毛澤東聽鄧穎超這麼一說想起了《西京雜記》中:“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臉際常如芙蓉。”就取其意,起名叫毛姣姣。1937年10月,賀子珍去蘇聯治病和學習。1940年,四歲的姣姣從延安來到莫斯科。1947年,姣姣從蘇聯回到毛澤東身邊上學,毛澤東給她取名為:李敏。姓李,是因為毛澤東當時用李得勝的化名;單名敏,是取自《論語》中的一句話:“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客死異國的第九個孩子

    賀子珍到達莫斯科不久,又生下第一個男孩,這是毛澤東的第九個孩子。孩子在10個月的時候,得了感冒,沒有護理好,轉為肺炎,還沒來的及搶救,就夭折了。

    最小的女兒李訥

毛澤東與夫人江青、女兒李訥在一起(資料圖片)

    1940年8月江青所生。1953年,李訥進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讀書。1959年進北京大學歷史系。1965年大學畢業。這一時期毛澤東對她的成長非常關心,多次給她去信,耐心開導循循善誘,父親的來信,字字句句充滿著對她,這個小女兒特殊的憐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49778
邵華講述丈夫毛岸青:不因離別而褪色的人生影像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幼年的毛岸英、毛岸青與母親楊開慧

一九七六年,在家中設靈堂悼念毛澤東

1961年,毛岸青、邵華與父親毛澤東合影

剛到前蘇聯時的毛岸英、毛岸青

毛岸青靈堂一角 記者喬天富攝

3月28日,毛新宇和兒子毛東東在毛岸青的遺像前宣誓 本報記者 陳張平攝

毛岸青翻譯的部分馬列著作

    照片上,毛岸青就那麼靜靜地站著,淡定自如,身旁是笑靨如花的邵華,前排是目光慈祥的父親毛澤東。毛岸青顯得是那樣的普通而平凡,有如他84年樸素的人生。     

    斯人已逝,音容猶存。3月28日,來到位於西山的毛岸青靈堂,我們久久注目于這張挂在樓道入口、高近2米的巨幅照片。

    再往裏走,通往靈堂10多米長的過道兩側,還有毛岸青同志生平留下的80余幅照片,從咿呀學語到風華正茂,從離家求學到靜心工作,從兩人浪漫世界到盡享天倫之樂……走過這段路,如同經歷了毛岸青老人的一生。

    “去年,在我為自己的第二本風光攝影畫冊作準備的時候,發現了許多他的老照片,一些黑白的已經略顯模糊,彩色的也開始褪色,我特別心疼,就趕緊對它們進行了整理。”小心翼翼地撫摸著這一張張凝固著丈夫人生的影像,毛岸青的夫人邵華將軍平靜的話語牽起遙遠的思緒:“沒想到,這竟是我送給岸青的最後禮物。”

    “他愛故鄉愛父母愛哥哥”

    毛澤東、楊開慧和毛岸英,是毛岸青最最思念的人。翻閱他生前的照片,有很多都與這3個人有關,都被他珍藏得很好。

    那幅兒時與母親的惟一合影、那張夫妻倆和父親的親密合照,總是被擺放在家裏最顯眼的位置。而剛到蘇聯時與哥哥的照片,他也時常拿出來仔細端詳。“每次看著這張照片,岸青總會回憶起當年在上海流浪街頭時的生活。他說,那時和岸英哥哥就是兩個張樂平筆下的‘三毛’。”

    老照片,新照片,就這樣跨越時間,牽起親情與思念。

    毛岸青在身體還硬朗的時候,幾乎每年的9月9日和12月26日,都會帶著夫人兒子一起去毛主席紀念堂緬懷父親。建國後,他多次回到自己的出生地板倉祭奠母親,每一次都要在母親墓前留影。

    看著一張毛岸青正在題字的照片,邵華仿佛看到了彼時彼景:“那年,我們又一次回到韶山。鄉親們陪著我們來到了父親毛澤東的故居。工作人員請岸青寫點東西作個紀念,他很高興,端坐在父親1966年用了12天的辦公桌前,認真寫道:‘我酷愛韶山’。寫完後,他似乎覺得言猶未盡,又用俄文寫下相同的祝願。我和兒子新宇也被他的情緒所感染,高興地在上面簽下了自己的名字。如今,這5個字就被鐫刻在滴水洞的墻壁上。”

    “他浪漫又多才多藝”

    1960年,新婚不久的毛岸青和邵華在大連拍下了一張闔照。照片上,毛岸青輕鬆地靠在圍欄上,顯得帥氣精神;而旁邊身穿連衣裙的邵華則用手托腮,坐在圍欄上,又粗又黑的大辮子垂在胸前,很漂亮。兩個人都燦爛地笑著,一臉的幸福。“我們的生活,其實很浪漫。那時,每到週末大連就有舞會。岸青舞跳得很好,我跳舞就是他教的。開始的時候,總踩他的腳,後來學會了,一支華爾茲,我們從頭轉到尾,我的辮子滿場飛。”

    毛岸青特別喜歡妻子的攝影,邵華有時就成了他的專職攝影師。

    1994年,在杭州打桌球的照片上,他的一雙眼睛炯炯有神,打球的姿勢動感十足。 1998年,在西山家中下象棋的照片上,他低垂雙眼,緊盯棋盤,可右手卻猛然握拳擊打著自己的右腦穴,神態純真有趣。還有許多拉二胡、下圍棋、打橋牌、彈鋼琴、看演出的影像,如今看來,都很打動人心……

    拍下這些照片,當時也許只是偶然,而今卻成為彌足珍貴的記憶。每一張照片,都見證了曾經的精彩青春,曾經的多彩生活;每一張照片,也都散發著濃濃情意,見證了一位妻子對丈夫永遠不變的愛。

    “對兒子,他是慈父我是嚴師”

    有這樣一張黑白照片深深地吸引了我們:在毛澤東的遺像前,臂挽黑紗的毛岸青和兒子毛新宇右手舉拳,一臉肅穆莊嚴。看著這張當年自己親手拍下的照片,邵華至今仍激動不已:“1976年9月9日,父親去世了,我們在家裏設下了簡單的靈堂。岸青拉過兒子站在父親的遺像前,說:‘來,新宇,咱們向爺爺宣誓,一定要繼承他老人家的遺志!’當時新宇才6歲,他似乎聽懂了岸青的話,用力地舉起小拳頭。我趕緊拿起海鷗相機,拍下了這極有意義的瞬間……”

    邵華常說,“對兒子,他是慈父我是嚴師。”的確,在毛岸青和毛新宇的多張闔影中都不難看出,他對兒子無限疼愛。

    他帶著毛新宇重走長征路,在參觀遵義紀念館時,指著展櫃中的實物說:“兒子,好好看看,這些都是紅軍前輩們用過的東西,那個年代搞革命,多不容易啊!”參觀東北一家鋼筆廠,當工作人員請他試用一下產品時,他認真地給兒子寫下“好好學習,天天向上”。1997年毛新宇生日時,毛岸青正在住院,無法送兒子禮物,就寫下“生日紀念,我愛我的兒子毛新宇”的生日賀詞,疼愛之情躍然紙上。

    近日,毛新宇即將從軍事科學院戰略部博士後流動站畢業,成為一名研究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專家。大家相信,知道了這個消息,遠行的毛岸青一定會更加欣慰。

  “他做了許多不為人知的了不起的事”

    細細數來,在毛岸青留下的照片中,其實最多的還是與工作相關。

    “他是個永遠做得多說得少的人。所以,他的許多貢獻都鮮為人知。”作為最了解毛岸青的人,邵華語氣中對丈夫的敬佩毋庸置疑,她特地找出了毛岸青翻譯的部分馬列著作的照片。憑藉紮實的俄文功底,毛岸青翻譯了《我們究竟拒絕什麼遺產》、《俄國工人報刊的歷史》等20余部專著,參與了《列寧全集》的編撰,還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發表各種文章20多篇。“從國家圖書館和人民日報社查到這些資料時,連我都吃了一驚,沒想到岸青在短短的兩三年中竟翻譯了這麼多的經典著作,我覺得他很了不起。”

    是的,熟悉岸青老人的人都知道,這位偉人之子一生低調,毫不張揚。

    之後的日子裏,毛岸青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毛澤東思想的研究和主編、撰寫紀唸書籍和文章上,並參與策劃製作了多部與之相關的影視作品。就在不久前,毛岸青和邵華主編的《毛澤東手書詩詞真跡典藏》上下兩卷也已問世。

    到老區、廠礦、農村、學校、部隊調研,支援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建設,幫助失學兒童……這一張張照片雖然已經泛黃,卻讓毛岸青一生堅實的足跡在世人面前漸漸清晰。

    在一張編審《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文稿時的照片上,夫妻倆並肩而坐,埋頭工作,其間苦樂兩心知:“眼看父親誕辰100週年的紀念日就要到了,岸青最大的心願就是能為老人家出一套書。為蒐集材料,我們坐著一輛麵包車走遍了10多個省市。那時,岸青已經70多歲了,可他也不知道哪來的那麼大勁,親自主持座談會,拜訪老紅軍老八路,審定選題、提綱和書稿。一直堅持了兩三年,27冊、600余萬字的《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最終問世。為了這套書,他付出了太多。”

    生固欣然,死無遺憾;花開花落,永流不斷。

    打開這份最後的禮物,我們看到的只有充實感人,而無唏噓慨嘆。回望這些永遠不會因為離別而褪色的人生影像,我們發現,岸青老人顯得那麼心安,那麼坦然。 (劉璇)

    毛岸青同志因病在京逝世 享年84歲 

    毛澤東主席和楊開慧烈士的次子毛岸青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07年3月23日4時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毛岸青追悼會在八寶山舉行 數千人現場為其送別 

    今天(4月2日)上午,已故中國國家領導人毛澤東的兒子毛岸青的追悼會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大禮堂舉行,數千人到現場為其送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49483
“凡人”毛岸青:只做不說,勤於幹事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這是1962年春,毛澤東和毛岸青(左一)、邵華(右二)等在一起。 新華社
2007年04月02日 07:18:36  來源:人民日報

毛岸青離世了。至此,人們方才驚覺,對這位偉人的兒子竟有些陌生。陌生到不知他長得什麼樣子,不知他生前在做什麼事情,不知他經歷的是怎樣的一生。許多人甚至埋怨自己:為什麼不去多關注他一些、多留意他一些呢?
如許陌生,卻在不經意間映襯出毛岸青樸實低調、默默奉獻的一生。他只做
不說,勤於幹事,不尚張揚,人們又從何了解?他只是偶爾和妻子邵華談工作上的事直到晚年邵華自己去收集,才知他翻譯出版的馬列經典著作和政治理論書籍有10多部,寫過不少重要文章……

在得知毛岸青逝世的消息後,一位熟悉他的老紅軍這樣動情地說:“岸青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為人民服務的一生,奉獻的一生。他做了很多別人不知道的事情,埋頭工作,是個埋頭英雄,真還是個好人!”

這些天,人們在讀,在看,在聽,以了解毛岸青的一切。遙想他苦難的童年;懷想他化名“楊永壽”,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到黑龍江克山縣參加土改試點;重讀他撰寫的眾多文章、譯著;獲知晚年的他依然關心國家大事,支援老少邊窮地區建設,多次和妻兒重走長征路;想像他怎樣地堅持讀書、作詞、譜曲,雖長期與疾病做鬥爭,卻始終保持頑強的毅力、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

越了解就越敬佩,越了解就越受教育,越了解就越思念。他的故友故知在撰文擬詩寫輓聯,不相識的人也自發來到他的靈堂弔唁,更多的人在網上發帖撰文紀念,盛讚他“不愧是毛澤東和楊開慧的兒子”。

有網友這樣留言:“三十年前您父親的離去使我們悲痛不已,三十年後您的離去同樣令人悲痛。您的逝世再一次使我們更加深切緬懷偉大領袖毛澤東主席,他的人格魅力和他的光輝思想永放光芒。而他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誨同樣是多麼令人崇敬,您是踐行他老人家教誨的典範。您是一個凡人,又是一個多麼偉大的兒子。”

“毛岸青的‘凡人’一生,儘管沒有其兄長毛岸英在北韓戰場為北韓人民捐軀的壯舉,沒有一些人在政壇叱吒風雲般的豪情,但同樣在社會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

有人這樣撰文沉思:毛岸青一生中受了那麼多的痛苦磨難,卻沒有去寫傳記。他作為偉人之後,不去風風光光亮相,不去媒體上湊熱鬧,不去向人們傳遞什麼,只是按照他的父親毛澤東的家訓,默默走完人生歷程。也許正因為如此,才顯現出一代偉人之後的高風亮節。

許多人在回味毛澤東當年寫給岸英岸青的信:“人家恭維你抬舉你,這有一樣好處,就是鼓勵你上進;但有一樣壞處,就是易長自滿之氣,得意忘形,有不知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危險。”“你們有你們的前程,或好或壞,決定於你們自己及你們的直接環境”。從這些字裏行間,人們讀懂了毛岸青。

毛岸青的一生,處處遵從父親教導,延傳家風。在生活上很儉樸,和一般百姓家的生活沒有什麼兩樣。在兒子眼裏,他是慈父,言傳身教,循循善誘。網友感慨:“毛主席的家風,是我們每個中國人學習的榜樣!”

“凡人”毛岸青走了,他的妻子邵華這樣深情懷念他:“我們一起生活40多年,失去他萬分悲痛,平時只感到他的親切,回過頭來方覺他的偉大,他是一個可親可敬的人,他這一生是偉大而平凡的一生!”(陳家興)

--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49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