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3月的一天,蔣介石的專機正飛越喜馬拉雅山脈的上空,目的地是印度。突然,飛機發動機出現故障,飛機即將墜毀。機組人員立即發出跳傘指令,工作人員先給蔣介石挂上了降落傘包,再給其他隨從和機組人員也挂好了傘包,眾人紛紛跳機逃生。然而,跳下飛機的蔣介石及其隨從的傘包卻沒有打開,他們直向荒蕪冰冷的雪山上急墜下去。第二天,世界各大媒體都發佈了蔣介石遭遇空難的消息,日本國內一片歡騰,而盟軍各國得知消息後非常愕然。 |
1942年4月,蔣介石夫婦和史迪威在緬甸留影。 |
以上並不是杜撰的小說,而是差點成了事實。史迪威的親密助手、美國退役將軍多恩回憶道,如果不是蔣介石臨時取消出訪,這件事將成為當時轟動世界的新聞,也將是一個歷史之謎。而且,如果這個計劃成功,美國總統羅斯福將是世界首腦中最早知道該消息的人,因為其手下將以第一速度報告:“藍鯨行動”圓滿成功! 羅斯福親提除蔣行動
據多恩所述,1943年11月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對中國戰區的狀況十分不滿,他給史迪威下令:如果不能與蔣介石合作,又無法排除他對我們的牽制,那就乾脆把他幹掉,然後再物色一個能夠聽從調遣的人取代蔣的位置。他限定史迪威3個月內幹凈、利索、不留痕跡地除掉蔣介石,過了3個月指令自動取消。
史迪威回到昆明後,就和手下親信準將多恩密議此事。他告訴多恩要不留痕跡地除掉蔣介石,並把羅斯福的這項指令稱為“藍鯨行動”,因為該行動事關重大,所以要萬無一失。史迪威和多恩想了包括投毒在內的多種辦法,但是直到1944年初,獲悉蔣介石擬應邀訪問印度,並視察中國駐印度軍隊的消息後,他們才感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按照設定計劃,“藍鯨行動”將先由美軍軍官在專機上做手腳,當蔣介石的專機飛越喜馬拉雅山脈時,飛機發動機會突然發生故障,機上所有人不得不棄機跳傘,而且為保證計劃萬無一失,機艙內所有乘客的降落傘都將失效。
殺機背後有原因
羅斯福對於蔣介石的怒火,源於史迪威等人提供的有關蔣介石和中國政府的秘密報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美國在亞洲的戰略目標是希望透過對華援助,使中國繼續抗日,以贏得盟軍對日決戰的準備時間。為此,1942年3月,羅斯福派曾任駐華使館武官、對中國十分熟悉的史迪威中將擔任中國戰區參謀長,作為美國總統代表和駐華美軍司令官與蔣介石合作。
與美國人的考慮不同,蔣介石看到盟軍對日作戰勝算很大,不願意為美國人出大力,想保存嫡系部隊,準備和共產黨逐鹿中原。當然對於羅斯福,蔣介石也有自己的策略,1942年3月,他組建了精銳的中國遠征軍,接受史迪威指揮開入緬甸和日軍作戰,表明自己的合作態度。
但史迪威對於蔣介石的軍事指揮能力逐漸產生了反感,他批評蔣介石指揮混亂,攻守無章法。而蔣介石本人也被他認為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出於對日作戰的考慮,史迪威承認中國共產黨的軍事力量,還劃撥了小部分物資給共產黨,這讓蔣介石十分憤怒,開始積極表示趕走史迪威。史迪威和蔣介石的矛盾很尖銳,羅斯福透過史迪威等人的秘密報告了解到蔣介石軍事上不合作,政治上腐敗無能,由此漸漸想除掉蔣介石,搬掉中美合作的絆腳石,將中國抗戰納入盟軍對日作戰乃至美國全球戰略中來,“藍鯨行動”由此而生。
逃過一死卻遭一辱
史迪威和多恩的計劃很周全,但不料3月初蔣介石要出訪時,日本發動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豫湘桂戰役,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隊一敗塗地。由於軍情緊急,蔣介石臨時決定取消訪問印度,“藍鯨計劃”未能實施,加上羅斯福的3個月期限已到,計劃最終流產。
而史迪威從此對蔣介石更是輕視,根據美國國內的命令,他要求蔣介石繼續派出遠征軍入緬作戰,為逼迫蔣介石,他按照羅斯福的意見,停止了對部分國民黨軍隊的物資供應,聲明只有遠征軍入緬作戰,才會繼續供應物資。不僅如此,羅斯福對利用共產黨的力量抵抗日本很感興趣,也想將美國兩黨政治的模式移植到中國來,在開羅會議期間,羅斯福就向蔣介石提出了在中國實行國共兩黨合作建立聯合政府,共同抗日的構想。
羅斯福對史迪威的支援,堅定了史迪威的信心,他不與蔣介石商量,就把在印度的中國遠征軍和美國的一支部隊組成中美聯合突擊隊,奪回了重鎮密支那。蔣介石也在美國的壓力之下,派出遠征軍與這支突擊隊在緬甸會師,緬北作戰取得了勝利,羅斯福對於史迪威更加賞識。蔣介石卻以豫湘桂戰役失敗為由要求撤回中國遠征軍。對蔣介石釜底抽薪的行為史迪威十分生氣,他要求羅斯福把指揮中國遠征軍的權力交給自己。
1944年7月,羅斯福採納建議,直接致信蔣介石,決定晉升史迪威為上將,統率在緬甸等地的中美部隊。蔣介石十分氣憤,但考慮到美國的軍事援助,他只得從命,不過一直採取拖延戰術,遲遲不移交指揮權。羅斯福9月又發出一份“最後通牒”電報,要求蔣介石立刻移交指揮權。9月19日,在羅斯福私人代表赫爾利的見證下,史迪威得意地把這封電報交給蔣介石,蔣介石看了後,一言不發,但是到了晚上,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此實餘平生之最大恥辱也。”
紛爭之後合作仍是大局
受到史迪威的羞辱後,蔣介石馬上向赫爾利提出要求,決心請羅斯福調回史迪威,派別人代替。赫爾利與蔣介石的私交較好,同時認為中美合作還是大局,因此轉而支援蔣介石,努力說服羅斯福調回史迪威。
此時恰值美國大選,羅斯福很希望自己能贏得大選。為獲得國內支援,他認為召回史迪威,支援蔣介石更加有利於自己。況且,隨著1944年戰局的改觀,羅斯福考慮到美國在中國的利益,可以從蔣介石這裏獲得很好的保證,不會導致失去親美的中國。
10月19日,正在緬甸作戰的史迪威,突然接到了讓他回國的命令。10月21日,史迪威從重慶回國,蔣介石前來送別史迪威,表示不勝遺憾,希望與史迪威以後繼續做朋友。對於蔣介石的話,史迪威當然不會當真。而蔣介石直到去世,也沒有看穿其實史迪威還是一個差一點要了他的命的“朋友”。(金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