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魂‧將帥錄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二三事
 瀏覽2,245|回應8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授銜二三事
  
為了鼓勵和激發人民解放軍官兵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明確軍人各級職權,推進軍隊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更好地肩負起歷史使命,黨中央決定在 1955年對軍隊官兵實施軍銜制度,對軍隊參加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三個時期的有功人員頒發勳章、獎章。毛主席簽發命令,頒佈了軍官服役條例和 勳、獎章條例。根據條例規定,授銜等級分為少、中、上、大尉;少、中、上、大校;少、中、上、大將;國家元帥和大元帥。勳、獎章分為“八一”勳章和獎章; “獨立自由”勳章和獎章;“解放”勳章和獎章。凡勳章各分一、二、三級。
  五、六十年代,我們曾在海軍做幹部工作,經常有機會參加軍委總幹部部召開的軍銜獎勵工作會議,因而有機會得知這次授銜工作的部分情況。這些事情雖已過去多年,但它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今天回憶起來,深感對現在,對後世,都是很有好處的。
   根據當時條例規定,按照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歷史功勳和在軍隊的任職情況,應該授予軍銜和勳章。在總幹部部提出的初定方案中,毛澤東主席為大元帥;周 恩來、劉少奇、鄧小平為元帥;李先念、譚震林、張鼎承等為大將。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在授勳名單中,三個革命戰爭時期均授一級勳章。但是毛主席顧全大局, 嚴於律己,堅持自己不要軍銜和勳章。這件事情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上還引起過熱烈討論,包括民主人士在內的常務委員們紛紛發言,一致認為毛澤東等領導同志是 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創建者,指揮過好多重大戰役,為軍隊建設和發展,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全國人民中享有崇高的聲譽,都應該授予軍銜和 勳章。尤其是毛主席發展馬列真理救中國,創立軍事學說打天下,功勞最大,現仍兼任軍委主席,應該授予大元帥軍銜,授予三個一級勳章。
  劉少奇委 員長主持人大常委會議。他早就知道毛主席不要大元帥、不要勳章的態度。因此,他在會上表態說:我也不能作出結論。當場有位民主人士說:“人大可以作出決 定,不要也授,他有什麼辦法?”,少奇同志說:“人大可以作決定,但他是國家主席,還需要他下命令才行呀。他不下命令又怎麼辦?”最後少奇同志只好表示去 說服他,爭取他的同意,這次會議不作決定。
  以後有一次,幹部部宋任窮、賴傳珠副 部長隨彭德懷、羅榮桓同志去向毛主席等中央領導同志彙報授銜授勳工作,由主持軍委日常工作的彭、羅首長主談,彙報總幹提出的授銜授勳方案。毛主席聽完彙報 後說: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和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 呀,現在轉到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他問少奇同志,你在部隊裏搞過,你也是元帥。少奇同志當即表示不要評了。他又問周恩來、鄧小平同志,你們的元帥 軍銜還要不要評啊?周、鄧都擺手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毛主席又轉身問長期在軍隊擔任領導工作,後來到地方工作的張鼎承等同志,你們幾位的大將軍銜還要 不要評啊?這幾位同志也都說不要評了,不要評了。在毛主席言傳身教下,從軍隊到地方工作的高級領導同志都克己奉公,作到正確對待軍銜和榮譽。
   以毛主席為首的一些中央領導同志主動提出不授銜,對全軍幹部是很大的教育,也解決了評銜工作中的許多矛盾。原來一些自認為軍銜評低的同志,也從思想上想通 了。評銜合適的同志,也有申請降評軍銜。首先總政主任兼總幹部部長羅榮桓同志,得知中央提名評他為十元帥之一,他立即給毛主席和軍委寫信,說自己對革命貢 獻不大,不要評元帥。中央深知他的德才資歷情況,還是授他為元帥。他感激地說:“這是黨和人民給予政治工作者們的榮譽啊!”,總幹徐立清副部長,按規定條 件被評為上將。但他多次請求不要評上將,結果接受他的申請評為中將。各級幹部中都有謙虛律己,請求低評軍銜。群眾稱讚他們:“革命一生別無求,只想為國多 貢獻。”
  經反復衡量評出的授銜方案,軍委已經定了。但身任國防部副部長的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得知被評為大將,心很不安,急得睡不著覺,連續申 請降評上將和降一級薪金待遇。軍委不同意他的申請,授銜的日子日益迫近,許光達心情矛盾極了。九月十日,他最後寫一封信說:“我感謝主席和軍委領導對我的 高度器重,高興之餘,惶惶難安。我捫心自問,論德才資功,不要說同大將們比心中有愧,與一些資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為了心安,為了公正,我誠懇慎重地 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這件事大大驚動了毛主席。軍委會議室裏的氣氛,因為毛主席的激動顯得升溫。毛主席手中舉著許光達請求降銜的申請 書,高高一揚並伸出一個手指說:“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彭德懷插話說:這樣的報告許光達連寫三次。毛主席點頭會意,起身離開座位,邊走邊 說:“不簡單哪,金錢、地位和榮譽,最容易看出一個人,古來如此。”然後他大步走到窗下,雙手用力推開窗戶,用湖南鄉音低吟道:“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 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軍委一致意見是不批准許光達的降銜申請,仍授他大將軍銜,接受他一半請求,降低一級 薪金待遇。
  毛主席以身作則,大大地推動了全軍評銜工作的順利進行。最後評銜的結果是沒有評大元帥,只評10名元帥,10名大將,55名上將, 175中將,802名少將。還有2名上將、2名中將、552名少將是在1956年以後授予和晉升的。除賽福鼎、烏蘭夫、謝富治、韋國清、葉飛、閆紅彥等少 數幾位元因特殊情況授予軍銜,其他已轉到地方工作的同志,包括駐外大使都沒有授軍銜和勳章。首批授銜授勳儀式是在1955年國慶日前夕,九月二十七日,在中 南海隆重舉行的。先舉行授銜儀式,由毛主席授予元帥軍銜,周總理授予將官軍銜。爾後穿上禮服,舉行授勳儀式,元帥和將軍的勳章都是由毛主席授予的。各總 部、各大軍區、各軍兵種和院校,隨後都舉行了授銜授勳儀式。
作者:朱介元 林維吉 馮寶石 文章來源:《人民政協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042373
 回應文章
猛將如雲:中國“十大將軍省”排行榜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 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開始的陸海空三軍大授銜的總共1614名將帥中,原籍省份人數較多的前10位,我們稱之為“十大將軍省”。由于全國解放後行政區 劃變化的原因,一些將軍的籍貫也存在“雙重”之說,在這裏按現有的行政區劃來分別。比如,吳先恩中將,按解放前的行政區劃,他的籍貫應該在湖北麻城,但解 放後麻城的一部分劃歸到河南新縣,所以,現在把吳先恩將軍歸在河南籍。還有全國直轄市重慶,過去一直歸四川省管轄,只是到1997年才單獨劃分出來。但在 研究將帥的習慣上,人們一般又沒有單獨把重慶籍開國將軍列出來,因為新中國成立後快50年了,四川和重慶才分開。

 十大將軍省是: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四川、山東、福建、河北、陜西。

  第一大將軍省——江西(327人),走出了肖華、陳奇涵、賴傳珠等3位開國上將,梁興初、吳克華、王恩茂等38位開國中將,謝振華、曾克林、丁盛等 286位開國少將和晉升少將。該省將軍佔全國將帥總數的20.26%。江西籍將軍主要分布在贛西南地區的蓮花、永新、吉水、吉安、泰和、興國、寧都、于 都、瑞金一帶。

  第二大將軍省——湖北(232人),涌現了林彪1位開國元帥,徐海東、王樹聲2位開國大將,陳錫聯、王平、韓先楚等14位開國上將,秦基偉、聶鳳智、 王近山等31位開國中將,王誠漢、譚友林、唐金龍等184位開國少將和晉升少將。該省將帥佔全國將帥總數的14.37%。湖北籍將帥主要分布在鄂豫皖邊界 的大悟、紅安、麻城、黃陂一帶。

  第三大將軍省——湖南(202人),涌現了彭德懷、賀龍、羅榮桓3位開國元帥,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等6位開國大將,蕭克、王 震、楊得志等19位開國上將,廖漢生、張震、劉志堅等45位開國中將,段蘇權、鐘偉、裴周玉等129位開國少將和晉升少將。該省將帥佔全國將帥總數的 12.52%,特別是中將以上高級將領居多,含金量很高,元帥佔將近三分之一,大將超過一半,上將佔33.30%,中將佔25.4%。湖南籍將帥主要分布 在湖南東部靠湘贛邊界的平江、瀏陽、醴陵、茶陵一帶。

  第四大將軍省——安徽(130人),走出了洪學智、李克農2位開國上將,徐立清、皮定均、陶勇等12位開國中將,肖全夫、宋承志、查玉升等116位開 國少將和晉升少將。該省將軍佔全國將帥總數的8.05%。安徽省將軍大多出自紅四方面軍,從地域上主要分布在皖西大別山地區的霍邱、六安、金寨縣一帶。

  第五大將軍省——河南(109人),孕育了許世友1位開國上將,鄭維山、錢鈞、李雪三等9位開國中將,蘇進、曹思明、尤太忠等99位開國少將和晉升少將。 該省將軍佔全國將帥總數的6.75%。他們大多來自鄂豫皖邊界地區的新縣、商城、光山、固始一帶。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這裏曾是鄂豫皖蘇區地域,大批中原兒 女踴躍參加紅軍,從而成長了一批威名赫赫的開國將領。

  第六大將軍省——四川(含重慶共98人),涌現了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等4位開國元帥,羅瑞卿1位開國大將,張愛萍、陳伯鈞、傅鐘等3位開國上 將,畢佔雲、吳瑞林、賀誠等3位開國中將,任榮、胡炳雲、陳其通等87位開國少將和晉升少將,該省將帥佔全國將帥總數的6.07%。他們的含金量也很高, 與湖南、湖北省一樣,是擁有從元帥到少將各個級別的三個省份之一。四川籍將帥大多來自川東地區的宣漢、達縣、平昌、通江、巴中、蒼溪、閬中等縣。

  第七大將軍省——山東(89人),走出了孔慶德、劉興元、孫繼先等3位開國中將,李耀文、仲曦東、劉振華等86位開國少將和晉升少將。該省將軍佔全國將帥總數的5.51%。山東籍將軍大多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的老八路,來自壽光、榮成、牟平、文登等49個市縣。

  第八大將軍省——福建(84人),走出了楊成武、葉飛、劉亞樓等3位開國上將,郭化若、羅元發、傅連暲等9位開國中將,王集成、孫克驥、葉青山等72 位開國少將和晉升少將。該省將軍佔全國將帥總數的5.2%。福建閩西地區和江西贛南地區,在土地革命時期是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地域。福建籍的將軍們 大多是閩西暴動和中央蘇區“擴紅”時參加革命的老紅軍,他們大多來自閩西地區的長汀、武平、上杭、永定一帶。

  第九大將軍省——河北(81人),產生了孫毅、韓振紀2位開國中將,王蘊瑞、劉永源、王猛等79位開國少將和晉升少將,他們分別來自定州、大名、蠡縣 等48個市縣,佔全國將帥總數的5.01%。他們中有部分人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參加紅軍的,但大多是在抗日戰爭時期參加革命武裝的老八路。

  第十大將軍省——陜西(64人),孕育了李達、張宗遜、閻紅彥等3位開國上將,孔從洲、張達志、閻揆要等5位開國中將,賀晉年、張松平、王扶之等56位開國少將和晉升少將,佔全國將帥總數的3.96%。陜西籍將軍來自保安、子長、米脂、長安等36個市縣。

  從上述數字可以看出,將帥原籍中,出元帥最多的省份是四川,有4人;出大將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有6人;出上將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有19人;出中將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有45人。可謂川湘火辣,將帥雲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4932716
1955年解放軍授銜的幾個之最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955年9月27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北京舉行隆重的授予元帥軍銜及勳章典禮大會。

    此次授銜,共計元帥10名、 大將10名、 上將55名、中將175名、少將802名、校級軍官3.2萬名、尉級軍官49.8萬名、準尉11.3萬名。

    10名元帥平均年齡57歲,朱德最大69歲,林彪最小49歲;10名大將平均年齡51.7歲,最大的張雲逸63歲,最小的許光達47歲;上將平均年齡47.7歲,陶峙岳最大63歲,蕭華最小39歲;中將平均年齡45歲左右,最大的傅連暲61歲,最小的劉西元、張池明38歲;少將平均年齡43歲左右,最大的史可全63歲,吳忠、徐斌最小年僅34歲。

    將帥原籍中,出元帥最多的省份是四川——4人;出大將最多的省份是湖南——6人;出上將最多的省份也是湖南——19人;出中將最多的省份還是湖南——45人。

    我國56個民族,都有先進分子參加革命,共出了35位少數民族將軍。有一名女性被授予將軍軍銜,她就是時任軍事檢察院副院長的李貞少將。這同時造就了唯一一對將軍夫妻:上將甘泗淇,少將李貞。

    有一名外國人被授予少將軍銜,他就是越南籍的洪水將軍。

    在將軍隊伍中,還有一些因戰傷而殘疾的獨臂將軍、斷臂將軍、獨腿將軍、獨腳將軍等。(南京政治學院中共黨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李峻提供)

2009年08月19日  來源:解放軍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3912148
十大元帥授銜的幕後故事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解放軍首次授銜 留下不少疑問
十大元帥授銜的幕後故事

授銜典禮

1955年中南海授銜

    到9月27日,離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就已經整整52年了。1955年9月2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十大元帥從此載入共和國史冊。不過,首次授銜也給世人留下了幾個疑問:林彪、劉伯承、葉劍英為何沒有出席授銜儀式?毛澤東為何拒絕大元帥的軍銜?為何沒給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授銜?……

    1.沒軍銜,與朝軍聯手抗美有不便

    1950年7月4日,在中央軍委會議上,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幹部管理部部長的羅榮桓說:總幹部管理部準備進行軍銜、獎勵的準備工作。同年9月,朱德總司令在總幹部管理部會議上明確提出:“建立軍銜制度,盡量爭取在第二年的服裝上把軍階標出來。”當時,中央軍委為何這麼著急?這是因為沒有軍銜,在戰鬥中就容易發生扯皮現象,所以早在1948年,中央軍委就討論過軍銜的問題。

    1950年12月30日,總幹部管理部把籌備軍銜列為該部在1951年的任務。不過,由于受抗美援朝的影響,該工作暫時停止,但這更堅定了中央軍委實行軍銜制的決心。因為在中朝軍隊的協同作戰中,朝鮮人民軍有軍銜,而我軍無軍銜,這在確定指揮關係上帶來了諸多不便。

    1951年8月,時任志願軍司令員的彭德懷表示:“規定職務識別,在目前戰鬥中已感必要。”在給毛澤東的電報中,彭德懷說,由于長期無官階的制度,一時評定官階是困難的,目前宜採取過渡辦法。

    1951年10月,中央軍委指示全軍展開幹部評級工作。1952年4月,彭德懷回國治病,中央決定留他在北京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彭德懷對幹部評級的工作抓得很緊,當年基本結束。

  2.蘇聯顧問幫著出主意

    1952年冬,總幹部管理部討論軍銜的等級設置,請總政、總後、軍務部和蘇聯顧問卡蘇林等對軍銜工作進行了研究,設計出幾套方案,11月26日上報中央軍委。初步計劃軍銜分6等20級:大元帥,國家元帥,兵種元帥三級;上將、準上將、中將、少將四級,這個方案除準上將外,基本與蘇聯的軍銜一致。

    1953年1月9日,中央軍委發布《關于實施軍銜制度準備工作的指示》:“如果可能的話,擬于今年7月全軍實行軍銜制度(後中央軍委決定延遲)。”1月20日,總幹部管理部下發《關于軍銜鑒定工作的指示》,規定軍銜鑒定的內容、基本要求及進行的方法。11月12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1954年實施軍隊改革的決議,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四大制度:徵兵制、薪金制、軍銜制、勳章獎章制。

    1953年12月7日至1954年1月26日,全國軍事係統高級幹部會議在北京召開,決定為適應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的需要,實施軍銜制、幹部薪金制、義務兵役制三大制度。

    1954年2月17日,中央軍委成立軍銜實施委員會,由總參謀部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為主任,第三副總參謀長黃克誠、總政治部副主任蕭華為副主任。

    1954年10月21日,在第三次中央軍委會議上,確定1955年開始實行軍銜制,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重大改革。中央軍委任命宋任窮為總幹部管理部第一副部長,協助部長羅榮桓,負責授銜和頒發勳章、獎章等。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出《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和《關于頒發勳章獎章工作的指示》,軍官軍銜分5等15級。因為蘇聯顧問建議,根據他們的經驗,首次授銜應盡量壓低,所以評定軍銜的標準相對較嚴。

  3.鄧小平堅持不當元帥

    1955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名義公布。元帥分大元帥和元帥兩種,大元帥軍銜的五角星有一圈麥穗,元帥軍銜則是黃底國徽和五角星。

    8月下旬,毛澤東對彭德懷和羅榮桓說:“你們搞評銜,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

    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都表示不參加評定軍銜。按照1954年9月組成的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看,12位中央軍委委員中,除了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是元帥。如果劉少奇、周恩來拒絕元帥還可以理解的話,鄧小平在軍中挂名,無論如何應該是元帥吧?但由于鄧小平的堅持,他沒有被授予元帥軍銜。
4.周恩來主張陳毅當元帥

    1954年9月,作為上海市市長的陳毅被任命為國務院副總理。陳毅和鄧小平一樣,挂著中央軍委委員的名,但已經完全轉業。比照鄧小平,陳毅也是不應該授銜的。

    元帥和大將的人選由中央書記處提名,中央政治局審定。周恩來主張授予陳毅元帥軍銜,他從北戴河打電話給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說蘇聯的布爾加寧在地方工作,也有元帥銜,平時不穿軍服,必要時再穿。由于周恩來的建議,于是陳毅穿上了元帥服。

    1955年9月23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提出元帥的標準: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領導戰役軍團作戰,建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可以授予元帥軍銜。

  5.三名元帥缺席,而非兩名

    1955年9月16日,周恩來將十大元帥的名單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同年9月23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1955年10月1日實施軍銜制,授予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元帥軍銜。”

    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的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元帥授銜典禮。毛澤東將元帥命令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授予朱德等七位元帥,林彪、劉伯承、葉劍英三人缺席。當時重病的林彪正在青島療養,劉伯承身體不好,又忙于軍事學院的種種事務,分別請了假。

    近年來,很多記述授銜、授勳典禮的文章、書籍都採用了“八大元帥”出席授銜典禮的說法。有的文章甚至繪聲繪色地“描寫”葉劍英在授勳現場的幽默談吐。

    然而,這是違背歷史事實的。據曾在葉劍英身邊的工作人員回憶:中央軍委決定1955年下半年在遼東半島舉行大型抗登陸演習,由葉劍英擔任總指揮。由于這是解放後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葉劍英8月就到大連緊張籌備,所以走不開。為此,葉劍英特地向中央寫報告,表示不能參加典禮。經中央軍委批準,工作人員代葉劍英領了元帥服。

    6.林彪資歷倒數第二

    十大元帥平均年齡57歲,年齡最小的林彪只有48歲。他們憑什麼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脫穎而出?當然他們在長徵初期就都有不朽功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都擔任過中央軍委副主席。但這既不全是論資排輩,也不是簡單的論功行賞,而是綜合平衡的結果。

    位列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1928年4月在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合,成為中國共產黨第一支武裝紅4軍的軍長。1930年,他擔任紅一方面軍總司令,翌年成為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朱德擔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

    位列第二的彭德懷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上的地位僅次于朱德。他先後擔任紅三軍團軍團長,第十八集團軍副總司令,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從平江暴動到抗美援朝,彭德懷一直在第一線指揮作戰,授銜時他正在主持軍委工作。

    位列第三的林彪在紅軍時期就擅長打仗。他接朱德的班,從紅四軍軍長升到紅一軍團司令員。長徵中他率領的部隊一直保護著毛澤東和黨中央,毛澤東提名他當紅軍大學校長。抗日戰爭中,他出任115師師長,指揮平型關大捷。解放戰爭中,他出任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率領第四野戰軍從東北打到海南島。在元帥中他資歷倒數第二,但戰功第一。

  7.羅榮桓讀過大學,學歷最高

    劉伯承曾留學蘇聯,長徵時任總參謀長兼中央縱隊司令員,129師師長,第二野戰軍司令員。解放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他在軍事學術上有很高造詣,對中國軍隊正規化的影響最大。

    賀龍是南昌起義總指揮,紅二方面軍總指揮,120師師長,晉綏軍區司令員,解放後任西南軍區司令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主任、國防工業委員會主任。

    陳毅是惟一沒有參加長徵的元帥,紅軍長徵時,他留在南方領導遊擊戰爭。後來,他先後擔任新四軍軍長兼山東省軍區司令員、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解放後出任華東軍區司令員兼上海市市長,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

    羅榮桓在元帥中學歷最高,讀過大學。紅軍時期任紅八軍團政治部主任,紅一軍團政治部副主任,東北野戰軍政委,第四野戰軍第一政委,與林彪搭檔,解放了東北和華北。解放後擔任總政治部主任。

    徐向前,黃埔一期畢業生,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建國後擔任總參謀長,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聶榮臻曾到法國勤工儉學,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他先後任紅一軍團政委,115師副師長,華北軍區司令員。解放後,他擔任北京市市長,代總參謀長,國務院副總理兼中央科學小組組長,國防科委主任。

    葉劍英,黃埔軍校的籌建者之一,軍事生涯僅次于朱德和劉伯承。長徵中他接替劉伯承任紅軍總參謀長,解放戰爭任軍委第一縱隊司令員、總參謀長。解放後,他擔任軍事科學院院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秘書長,國防部部長。

    軍銜制度是解放軍邁向正規化的重要一步。不過,到了1964年11月,中央辦公會議討論同意軍銜薪金改革小組提出的《關于取消軍銜制度的意見》。1965年5月22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決定取消軍銜制度。因為當時認為軍銜制“不利于幹部和士兵打成一片”。1988年,中央軍委決定恢復軍銜制,但是沒有設元帥和大將的軍銜。(舒雲)

2007年09月12日  來源:青年參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3912103
首次將帥授銜始末:高風讓銜 比比皆是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毛澤東給羅榮桓授銜授勳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授予大元帥軍銜典禮,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與他們同一批授銜的,還有10名大將、55名上將、175名中將和800余名少將。

     54年後的今天,回顧那段特殊的歷史,我們發現,這個名單的出爐,既非純粹的論資排輩,也非簡單的論功行賞,而是綜合平衡的結果。

     “山頭平衡”成重要因素

    鄧小平曾指出:“我軍隊歷史上是由各個山頭、五湖四海集中起來的。過去,有三個方面軍,每個方面軍又是由好多山頭結合起來的。”這些“山頭”,雖不如北洋軍閥和國民黨軍隊那麼根深蒂固,但也真實存在,在經歷了數次分化組合後,關係十分復雜。

    按當時中央規定:元帥是行政三級,享受政治局委員待遇;大將是行政四級,享受副總理待遇,自大將以上可算作黨和國家領導人;上將是行政五級,享受國務院秘書長待遇;中將是行政六級,享受部長待遇,自中將以上都是高級將領,可配備警衛、秘書和保健醫生、廚師、勤務員;少將行政七級,享受部長級醫療待遇。不同級別之間,待遇、權力地位相差很多,因此,除了現任職務、政治品質、業務能力、在軍隊服務的經歷及對革命事業的貢獻外,還要適當照顧到各方面軍幹部的相對平衡。

    朱德、彭德懷,因戰功卓著排在了十大元帥的前兩位;林彪是第四野戰軍的代表,十大元帥中他的戰績和指揮能力都堪稱第一,是10人中除朱德以外唯一的政治局常委;劉伯承是二野代表;賀龍,借助南昌起義總指揮和紅二方面軍總指揮的資歷成為元帥;陳毅代表著南方3年遊擊戰、新四軍、第三野戰軍3個方面的力量;羅榮桓代表著政工在軍中的地位,這是中國軍隊特有的中國特色;徐向前借助紅四方面軍總指揮的身份成為元帥;聶榮臻是華北野戰軍的代表;葉劍英則一直是“中共軍方在政壇上的代表”,除他之外,黨內、軍內再無他人有這種特殊地位了。

 大將的評選,也同樣考慮了“山頭平衡”的因素和職務因素:粟裕的軍事造詣和戰績在全軍首屈一指,新中國成立後曾任總參謀長;徐海東是陜北方面的代表,是紅二十五軍幸存的指揮者,與陜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之後任軍團長;黃克誠是四野代表,雖然戰績、資歷並非最優,但時任總參謀長兼軍委秘書長,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陳賡是二野的代表;譚政時任總政治部主任;蕭勁光是四野的又一代表,海軍司令的職務是他獲大將軍銜的重要因素;張雲逸的大將軍銜幾乎完全憑資歷獲得,十位大將軍中他年事最高,也是唯一參加過護國討袁的;羅瑞卿來自華北野戰軍;王樹聲曾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授銜時任國防部副部長;許光達則來自紅二方面軍。

    幾個重要時期的表現,也是影響因素。曾任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蕭克,本來有資格入選大將,但他在長徵中鬥爭張國燾時保持了沉默,成為毛澤東認為其“在歷史上不正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上將中名列榜首,或許並沒有表明其戎馬生涯的真正價值。授銜前毛澤東曾親自找他談話,對他說,把你放在這個位置上,別人就不好說什麼了。

    與蕭克相對照的是林彪。林彪在十大元帥中資歷排在倒數第二位,卻名列十大元帥第三位,除了基于戰功,他因為在關鍵時刻支持毛澤東而贏得毛澤東的欣賞和信任,也是原因之一。

  高風讓銜,比比皆是

    對于給不給軍銜、給怎樣的軍銜,大多數將帥並沒有過多計較,而是表現得十分豁達。

    在得知自己被評定為“大元帥”的消息後,毛澤東找到彭德懷和羅榮桓:“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讓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依我看,在地方工作的,都不評軍銜為好。”

    毛澤東表態後,劉少奇、周恩來也紛紛表示,不參加評定軍銜。在鄧小平的堅持下,他成了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的12位中央軍委委員中除毛澤東之外,另一個沒有元帥軍銜的人。

    彭德懷也在閒談中多次透露:“我並不需要這個牌牌,也夠不上什麼元帥,如果要評的話,也很難說評個什麼‘將’是合適的。但這不是個人問題,倘不評一些元帥,就會使一些人難得依次評下去。”1959年6月,他又在同阿爾巴尼亞國防部長巴盧庫談話時強調:“我不喜歡人家叫我元帥,這是戰爭的結果,是學人家的,我不喜歡肩上這兩塊牌牌。”

    許光達在得知自己將被授予大將軍銜的消息後,還曾主動給毛澤東等軍委領導寫了一份“降銜申請書”:“我感謝主席和軍委領導對我的高度器重。高興之余,惶惶難安。我捫心自問:論德、才、資、功,我佩戴四星,心安神靜嗎?……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實事求是地說,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說同大將們比,心中有愧,與一些年資較深的上將比,也自愧不如。和我長期共事的王震同志功勳卓著:湘鄂贛豎旗,南泥灣墾荒;南下北返,威震敵膽……我誠懇、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請:授我上將銜。另授功勳卓著者以大將。”

  毛澤東拿到這封信後,激動極了。軍委會議室裏,他揚起信,走到朱德、彭德懷、林彪、賀龍等軍委領導人面前:“這是一面明鏡,共產黨人自身的明鏡!”彭德懷插話說,這樣的報告許光達連寫了三次。毛澤東聽後點點頭,越說越激動,起身離開座位:“不簡單啊。金錢、地位和榮譽最容易看出一個人,古來如此。”他隨即大步走到窗下,雙手用力推開窗戶,用帶著濃濃湖南鄉音的語調低吟:“五百年前,大將徐達,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後,大將許光達,幾番讓銜,英名天下揚。”雖然在正式授銜時,許光達仍被授予了大將軍銜,但中央軍委在慎重考慮了他的意見後,將他的行政級別定為五級,他也因此成為當時唯一被定為行政五級的大將。

    類似的讓銜、請求降銜、不爭銜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總幹部部副部長徐立清。按條件,他理應授銜上將,但當他得知上將名額需要減少時,便立即以自己“是主抓這次授銜工作的人,不能近水樓臺先得月”為由申請降為中將。最終,他成為當時的兵團級幹部中僅有的幾名中將之一。

    訓練總監部軍外訓練部副部長孫毅,歷來淡泊名利,心胸豁達。他對人說:“我只有從勞之苦,而乏建樹之功,在評銜時要寧低勿高,授我少將足矣。”但組織上考慮到孫毅資深望重,最後仍授予他中將軍銜。

    白志文,紅軍時期就是師長。被評定為少將後,有人建議他去爭取一下。他卻說:“有什麼好爭的?多少人連命都沒了。我們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同志,犧牲時不到30歲。我們命大活下來了,評一個少將就該知足了!”

    段蘇權,紅軍時期黔東獨立師政委,解放戰爭時期曾任四野第八縱隊司令員。授銜那天,他站在少將行列裏。他的周圍,是當年他親自指揮的團長;前排的中將行列中,有幾位當年在他手下當過師長;再前排的上將行列中,則站著曾與他同樣擔任縱隊司令員的戰友。有同事小聲說:“老段,你該站前邊去,向前走兩排。”他卻淡淡一笑:“組織上叫我站這裏,我就站這裏。”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

    時任解放軍總幹部部第一副部長的宋任窮回憶說,授銜的初步方案公布後,大多數人對此都表示認可:但也有那麼一小部分,對結果並不滿意。有的人雖然嘴上不說,心裏卻不很舒服;有的人眼淚長流,兩三天不吃飯;還有人跑到領導那裏,說自己如何勞苦功高,點著名要高級軍銜;更有一個紅軍時期的老幹部,在聽說自己將被授予少將軍銜後,竟公開地說:“我要把那牌子挂到狗尾巴上去!”毛澤東聽到這些事,很不高興,諷刺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

    歐陽青在《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全景式掃描》一文中描述,王必成和王近山都被評為中將。王必成覺得自己的軍銜低,便找到老領導譚震林,希望他能幫自己向上面反映一下。譚震林還真去了,結果讓上邊一頓批評。王近山也喊過幾嗓子,被鄧小平嚴肅地批評了一頓,就算了。

    鐘偉在紅軍時期的最高職務是師政治部主任,解放戰爭中又任四野的十二縱隊司令、四野四十九軍軍長。這次授銜時,和他平級的人大多被評上了中將,這讓他覺得自己“被評低了”,火氣上來,罵了人。這事傳到林彪耳朵裏,他氣得將鐘偉叫去狠狠批評了一番。事實上,關于鐘偉的軍銜評定過低,毛澤東心裏十分清楚,所以評級後,鐘偉的待遇一直是按中將甚至上將的標準定的,毛澤東甚至親自點名,讓他擔任北京軍區參謀長。鐘偉可算是低銜高配的好例子。

    將帥軍銜評定從1950年開始籌劃,在經歷了5年的動態變化後,直到1954年9月28日,才出臺中共中央軍委委員名單,1955年9月27日才召開將帥授銜典禮。單從時間上,就能看出將帥人選的遴選是一個多麼復雜的過程。而1955年的將帥授銜,也因此呈現出多面、多層次的立體狀態,作為一個復雜而豐富的“重要現場”,被定格在歷史的長河中。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3610480
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的若干历史细节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955年9月27日,我军实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授衔。如今首次军衔制已广为人知,但是,关于这一制度实施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也许并不为一般人所了解。

  1.1955年我军历史上职业军官与义务兵正式出现。这是我国军事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对军官进行授衔,是部队正规化建设的具体体现之一,是部队行军、训练与作战的需要。在我军长达28年的历程中,对士兵一直是采取自愿兵制,当兵是为了争取民族的解放,捍卫人民的复兴。军官也只是被视为一项革命的工作与需要。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役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保卫祖国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军官则是“以军队工作为其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职业。”这两个条例的通过,标志着我军历史上职业军官与义务兵的正式出现。这是中国历史上军事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2.1955年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明确规定,军官军衔分4等14级,其中有大元帅军衔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共分4等14级。具体为: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将官:少将、中将、上将、大将;校官:少校、中校、上校、大校;尉官:少尉、中尉、上尉、大尉。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规定,设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也只有毛泽东有资格担任。但毛泽东出于个人的谦虚与工作的需要考虑,不同意自己任大元帅。

  3.什么样的人可以授予元帅、大将军衔?

  授予元帅、大将军衔的人选由中央书记处提名,经中央政治局审议确定。授予元帅军衔者还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于1955年9月23日提出建议,提请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审议通过。关于什么样的人可以授予元帅军衔的问题,周恩来的提议和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中都采用了相同的词句,即“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

  4.上将至少尉军衔是如何确定的?

  根据《服役条例》规定,授予上将至少尉军衔的条件主要有四项:一为现任职务;二为政治品质;三为业务能力;四为在军队中的服务经历和对革命事业的贡献。

  5.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都有资格担任元帅军衔;已去世的叶挺、任弼时也有资格担任元帅

  有资格担任元帅军衔的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也不同意自己任元帅。中央政治局同意了他们的请求。顺便说一下,有资格担任元帅军衔的人还包括已经去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叶挺、任弼时等。

  6.周恩来亲自打电话给中央办公厅,主张授予陈毅元帅军衔

  1954年9月,陈毅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并分管国务院一办、二办、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院的工作。在毛泽东不同意任大元帅,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也不同意本人担任元帅的情况下。陈毅是否还授予元帅军衔成了周恩来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经过反复思量,考虑陈毅同志的历史功绩与在第三野战军的影响,考虑他当时与以后的工作,周恩来于9月11日在北戴河打电话给在北京的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主张授予陈毅以元帅军衔。周恩来特别指出:“军衔授予,对陈毅同志现在和将来的工作均无不便之处,平时可以不穿军服,必要时再穿。苏联的布尔加宁同志也有元帅衔,现在他做部长会议主席的工作就不用元帅头衔了。可以说是一个例子。”

  7.在1955年授衔典礼上,谁没有参加元帅的授衔仪式?

  1955年首次授衔中的10位元帅中,林彪、刘伯承、叶剑英三人未能参加授衔仪式。当时,林彪在青岛养病;刘伯承在南京因军事学院工作繁忙而未能参加;叶剑英在大连正准备由其担任指导的辽东半岛抗登陆战役演习。

 8.谁是最先戴上军衔肩章的人?

  粟裕是第一个戴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人。授予大将军衔的仪式首先在9月27日下午2时举行,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授予。而授予元帅的典礼则是在下午5时举行。但当晚与第二天的报道仍然首先报道的是元帅授衔典礼。不过,从时间上看,粟裕是第一个戴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的人。

  9.军官授衔的命令是谁签发的?授衔仪式都由谁主持?

  元帅军衔的命令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名义由毛泽东签发,毛泽东亲自授予;将官的军衔命令是以国务院总理的名义由周恩来签发,在京的将官由周恩来亲自授予;校官、尉官的军衔命令是以国防部长的名义由彭德怀签发的。全军各地驻军授衔和授勋的典礼,从10月22日起,分别在北京、南京、兰州、成都、广州、武汉、沈阳等七个地区举行。经军委第五十一次会议讨论决定:南京由刘伯承元帅主持;成都、兰州由贺龙元帅主持;北京由聂荣臻元帅主持;沈阳由叶剑英元帅主持;武汉由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主持。由他们代表毛泽东主席授予勋章,代表周恩来总理授予将官军衔,代表彭德怀国防部长授予校官、尉官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以及海军、空军、公安军、防空军、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铁道兵的校尉级军官授衔典礼,由国防部副部长黄克诚大将代表国防部长彭德怀主持。

  10.士兵授衔工作是如何进行的?

  几乎与军官评衔工作同时,士兵的评衔工作也展开起来。士兵军衔主要分为2等5级:军士分为上士、中士、下士;兵分为上等兵、列兵。上等兵的评衔由连首长提名,上报营党委通过,由营首长命令公布;军士评衔由连首长提出初步意见,经党支部扩大会议讨论通过,报营党委审查,再报团党委通过,由团首长命令公布。全部工作在1955年10月底以前结束。

  11.有人让衔、争衔吗?

  在首次授衔过程中,有人让衔,最著名的有许光达、徐立清、孙毅。当许光达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后,为此几次写信给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恳请低授衔与降低工资待遇。尽管他的请求最后没有得到批准,但其所表现出的老革命者的无私精神,被毛泽东誉为“共产党人的一面镜子。”当时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副部长并主持评衔、授衔工作具体进行的徐立清,按规定可以授为上将军衔。但他考虑自己带头降低一级授衔,有利于全军评衔与授衔工作的开展,主动要求授予自己中将军衔。孙毅是从红军时期走过来的战功卓著的老革命,论功劳、论资历都可以评为上将。但他说:应该评为上将的应该是无数为中国革命牺牲了的战友与同志,自己作为幸存者,能活着为革命继续做工作已经感到非常满足,被评为中将都感到惭愧,要求降衔。他们的要求得到了批准。他们所表现出的共产党人的卓越品质,在全党全军一直传颂到今,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在授衔评衔的过程中也出现过个别人争衔的情况。毛泽东后来在一次讲话中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对这种做法侧面提出批评,反对共产党员为个人向组织争名誉、争待遇。

  1955年在授衔工作开展的同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还进行了授勋。分别授予有关人员一级、二级、三级的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作者马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宣处)

2009年08月20日   来源:《北京日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3580151
十大元帥成名之前都叫啥
推薦0


huaiai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人各有名,無論是中外、老幼,普通人還是名人,名字不僅僅是簡單地標誌一個人的“符號”,它還寓含著抱負和志向,新中國1955年授銜產生的十位元帥,除聶榮臻外都有過改名經歷。

    朱德原叫“狗娃子”

    朱德誕生時,母親為圖個好撫養,給他取乳名叫“狗兒”。偶爾,朱家也按川北習俗,稱呼他為“狗娃子”。到了4歲,父親按照朱家的祖傳字輩,給他取名“朱代珍”。1895年,他的私塾先生又給他改名“朱玉階”,希望他往後用功讀書,要像玉石那樣潔白做人,立志沿著玉石砌成的階梯,步步登高。

    1909年初春,朱玉階投考雲南陸軍講武堂,因講武堂是滇人所辦,只收雲南省人。朱玉階來到報名處,查閱了登記簿,發現蒙自縣還沒人報考,他求學心切,於是假稱是雲南臨安府蒙自縣人,並改名為“朱德”。朱德考入講武堂不久,冒籍報考的事終於被教官們察覺,有幾個雲南籍的教官立刻把這件事向講武堂總辦李根源報告。李根源召見朱德後,見他是可塑之材,打消了開除他的念頭,並鼓勵朱德努力學習。

    彭德懷原名被批野心大

    彭德懷,乳名叫“真伢子”,原名叫彭得華。得華兄弟三人,他是長子,二弟叫彭金華,三弟叫彭榮華。彭得華應好友黃公略之邀到長沙投考湖南陸軍軍官講武堂。考取後他回家告訴大家,已改名叫彭德懷了。晚上,他對妻子說:“你知道我為什麼要改名叫彭德懷嗎?‘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我不想陞官發財,置田買地,我要做一個有道德的、多為人民辦好事的人,所以我改名為彭德懷。以後你就叫我‘德懷’好了。”至此,彭得華改名為彭德懷。

    林彪原叫林育蓉

    林彪,原名林育蓉。1925年,林育蓉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報考黃埔軍校。到廣州後,林育蓉沒有先去報考,而是走向了楊家祠堂中共廣東區委機關,想先和黨組織取得聯繫。路上他一直想著改名字的事情。他很清楚,進入了黃埔軍校,就是他新的人生的開始。在新的人生中,在崇尚奮勇、拼搏、頑強、獻身的軍校中,他的名字“林育蓉”(有時也寫作毓蓉、育容)太不適合,太女性化。沒見過他的人,看到名字還以為他是一個女孩子呢。

    其實,林育蓉剛進入武漢共進中學就已考慮改名,他為自己起的新名是虎虎生威的“彪”字。但其父親認為“彪”字含有刑戮、兇疾、失敗之意,用在名字中不好。當林育蓉大步跨進楊家祠堂大門之後,最終,在門房遞上的會客單上,還是寫下了“林彪”這個名字。“林彪”這個名字的第一次正式出現,就是在這張會客單上。後來,林彪如願以償,成功地考入了黃埔軍校,成為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中的一員。

  劉伯承:昭昭之明

    劉伯承誕生這一年的秋末冬初,劉伯承的祖父劉正富和祖母楊氏在7天內先後離開人世,劉伯承正是在舉家服喪的淚水中呱呱墜地的。家裏給他取乳名為“孝生”,意指他一齣生就服喪戴孝。

    不管劉伯承怎樣生不逢時,卻是他父親劉文炳盼望已久的第一個兒子。劉文炳是個受過十年寒窗苦,又棄文務農的失意秀才,滿腹學問,但做不了官,成為浦裏河畔有名的“泥腳文人”。在“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舊習俗中,這終究算是一種安慰。看到兒子著實惹人喜愛,劉文炳不禁想起《荀子·勸學》篇中的章句:“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就給劉伯承起名劉明昭。劉氏家族的譜序是“國正文明泰,天朝永治安……”“明昭”正符合“明”字輩的起名要求,這是劉伯承最早的名字,父親後來又為他取字“伯承”,伯,即長子之意;“伯承”,有子承父業之意。

    賀龍原名“長長”

    賀龍,小名叫“長長”。賀龍5歲入學時又取名“平軒”。11歲時,因家境貧窮,父母為他取名“振家”,希望他能振興家業。

    18歲時,賀龍參加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後,又取名雲卿。這個名字來源於《尚書大傳》中的《卿雲歌》。相傳,上古舜帝傳位給治水的禹時和臣民一起唱歌,歌詞為:“卿雲爛兮。明明天上。爛然星陳……”

    按賀氏族譜,賀龍為“文”字輩,本名為“賀文常”。後來,他的父輩們認為“文常”、“雲卿”這兩個名字,表達不了他們所寄託的期望,議論重新起個響亮而有深意的名字,他叔父賀士奎是個教書先生,說:“雲卿、文常(長),取其中雲長二字演義下去,雲中之長者,當然是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降,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者飛躍宇宙之間,降者潛伏波濤之內。龍能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我看就以‘龍’字為主,再加一個字,理想名字成矣。”但加什麼字呢?他們始終沒議出個結果來。在一旁的賀文常說:“我看就用一個‘龍’字吧,又好說,又好記!”從此他就改名為賀龍。
 陳毅:士不可不弘毅

    陳毅5歲那年開蒙入學,父親陳昌禮給他取學名叫世俊,號仲弘,希望他能成為一個才智出眾的俊傑人物。陳毅從小勤奮好學,記憶力強,書讀幾遍就能背誦。他受父親影響,喜愛詩詞與下棋。在成都德勝鄉讀高小時十分敬佩蘇洵,曾說他“最喜愛讀蘇老泉的文章”。北宋文學家蘇洵,字明允,為此陳毅曾將“明允”倒過來,一度取名“陳允明”。

    陳毅15歲考入成都甲種工業職業學校,18歲赴法勤工儉學。一天,他讀到曾子“士不可不弘毅”這句話,感觸很深。他想,要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同惡勢力鬥,任重而道遠,光有弘(剛強)不夠,還須有毅(毅力),堅持始終,於是他改名陳毅,將號“仲弘”與名“毅”有機結合在一起。他考取留法勤工儉學的紅榜上即署名“陳毅”。

    “桓桓于徵”羅榮桓

    羅榮桓的父親羅國理按照族譜的行輩,給他取名慎鎮,字雅懷,號宗人,大家都稱他“羅宗人”。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龍旗變成了五色旗。1914年,羅榮桓家斜對過的一個祠堂裏,辦了一所小學,叫羅氏岳英小學。學校一開學,羅國理便把羅宗人從私塾轉學入高小一年級讀書。岳英小學第一任校長羅炳文,嫌羅宗人的名字不好聽,羅國理便請這位兼教國文的校長另給他起個名字。羅炳文略作沉吟,順手取一張紙,寫了“榮桓”二字,並解釋說:“《詩》雲:‘桓桓于徵’。‘桓桓’者,威武也;‘徵’者,征伐也。我看令郎年紀雖小,但長得十分魁梧,現在國家正是多事之秋。令郎將來講習武事,建功軍旅也未可知。”羅宗人此後就改名為羅榮桓。

  “繼續向前”徐向前

    徐向前,兩個哥哥的名字是“銀倉”、“銀福”,祖母便給他取了個乳名為“銀存”,意思很明白:希望他前程似錦,發財享福,並且把銀錢多多積存起來,澤被子孫。

    徐向前的父親是村上學問最大的秀才。他認為作為讀書人,名字很重要——應該叫起來好聽、順口、文雅,有深刻的含意。他給這第六個出生的孩子起了學名、字和號。於是,小“銀存”有了上家譜的正名大號——徐象謙(“謙”為《易經》中六四卦之一,是六十四卦中惟一的六爻皆吉的卦),字子敬。

    大革命失敗後,革命隊伍裏出現三種人:有些人變節投降了,把同志的頭顱獻給敵人作見面禮;有些人動搖退卻,脫離革命隊伍開小差跑掉了;有些人擦乾自己身上的血跡,掩埋好戰友的屍體,迎著風浪,繼續向前進。徐向前把這三種人作了認真比較,覺得第一種人可恥,第二種人可悲,第三種人可敬。因此,他下定決心,排除萬難,不怕犧牲,立志要做一個繼續前進的人,於是便將“象謙”改為“向前”。

    “百福駢臻”聶榮臻

    聶榮臻的外祖父對其父聶仕先說:“憑空想,一時想不出,翻書吧,從書上選一個有福氣的名字。”聶仕先夫妻倆都讀過幾年私塾,當晚,聶仕先把家裏的那本《雜誌三字經》拿出來,尋找起兒子的名字來。左斟酌,右推敲,夫婦倆把書都翻完了,也沒有找出個理想的名字來。

    第二天,聶仕先來到岳父家裏,繼續翻書。一會兒,他取出一本《隨身寶》坐在椅子上翻閱起來,翻到最後一頁,聶仕先臉上露出了笑容,起身走到岳父身邊,指著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意思向岳父講明,岳父沉吟了一會兒微笑著點頭表示贊同。

    聶仕先匆匆回到家裏,徑直走到妻子唐氏的房裏,指著書的最後一句說:“‘百福駢臻得雙全’,這句話吉利。按家譜排列我兒是‘榮’字輩,就給他取名‘榮臻’,字‘福駢’,你看要得不?”唐氏高興地點頭同意,想了一下,接著說:“我看娃兒的小名也照這書上取吧,就叫他‘雙全’。”聶仕先也點頭答應。區別於其他九帥,聶帥“榮臻”這個名字用了一生,沒有改過。

  “民之利劍”葉劍英

    葉劍英之父葉鑽祥生有8個子女,葉劍英排行第二。父親很喜歡這個兒子,按照葉氏族譜,給他取了個名字叫葉宜偉。

    1917年夏,葉劍英等幾個同學冒著盛夏酷暑,長途跋涉乘火車來到中國西南邊陲名城昆明,投考坐落在翠湖西岸承華圃的雲南講武堂。葉劍英進入雲南講武堂後,他躊躇滿志,決心在學校習文練武,做革命的“前驅”,為了表示投筆從戎的決心,他特意把自己的名字“宜偉”改為“劍英”,立志做“民之利劍”,為國為民,英勇奮戰。(程世剛 良翰摘自《揚子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373505
共和國十大元帥:毛澤東點評獨到,讚譽特別
推薦0


huaiai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解放軍元帥的授予標準很高。元帥頭銜自古至今都非常顯赫

    1955年,解放軍實行的軍銜制,對授予元帥軍銜人員的標準規定得很高。這年2月8日,經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通過,由國家主席毛澤東批准公佈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規定:對創建和領導人民武裝力量或領導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的高級將領,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

    對元帥軍銜的批准與首次授予許可權規定得也很高:元帥軍銜,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由國家主席命令授予。

    最終,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有: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0人。

    元帥這個頭銜,自古至今都非常顯赫。在歷史上,元帥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

    在中國,漢語元帥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元前633年的春秋時期。當時只是表示對軍隊中資歷、威望和戰功最高者──“將帥之長”的一種尊重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從南北朝起,元帥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如西元578年的北周宣政元年,宣帝宇文赟任命其叔父宇文盛為“行軍元帥”,率軍作戰。隋、唐、五代和宋朝,戰時都設置有元帥職務,而且按其職權輕重和執掌分工,冠以不同名號,如“天下兵馬元帥”、“兵馬大元帥”、“行軍元帥”、“行營元帥”,其中又有“都元帥”、“元帥”、“副元帥”的等級之分。到了金朝,戰時設置元帥府,任命不同級別的元帥,專掌征討之事。元朝各道、州,凡有軍旅之事的地方,則都設置都元帥府或元帥府、副元帥府,任命不同名號的元帥,掌管當地的行政及軍事大權。明朝,在樞密院之下設置諸翼元帥府,任命元帥、同知元帥等官職,統軍征戰。

    元帥一詞用於軍銜稱號,以表示最高軍銜,則始於16世紀中葉的法國軍隊。至19世紀的拿破侖一世,法國先後有44人被授予元帥軍銜。繼法國之後,元帥軍銜先後被許多國家所採用:16世紀有日耳曼各國,17世紀有奧地利、俄國,18世紀有英國,19世紀有西班牙、土耳其、義大利、日本,20世紀有蘇聯、中國、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伕、保加利亞、芬蘭、印度、泰國、北韓、蒙古、埃及、蘇丹、巴西等國。有的國家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等級。元帥級別設置最多的國家是蘇聯,設有蘇聯大元帥、蘇聯元帥、主帥、元帥四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的元帥區分為帝國元帥和軍種元帥兩個級別;北韓的元帥,區分為元帥和次帥兩級;中華人民共和國1955年的法律文件規定,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兩級,只是大元帥設而未授。有的國家還將元帥區分為不同種類,一般分為陸軍元帥、海軍元帥和空軍元帥三種。蘇聯還在陸軍中又區分為炮兵元帥、裝甲兵元帥、工程兵元帥、通信兵元帥等。

    十大開國元帥都有輝煌的資歷與戰功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開國元帥,他們何以被評為元帥軍銜?儘管《軍官服役條例》對此作了說明,但一些具體情況還需要作進一步闡釋。

    第一,這十位元帥都是解放軍創建時期重要武裝起義的領導者或參加者。

    1927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80年輝煌歷史中,是一個重要的、非同尋常的年份。中國共產黨為了對抗蔣介石、汪精衛叛變革命的行為,義無反顧地走上了武裝鬥爭的道路,獨自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這三次著名的武裝起義,宣告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這期間,還舉行了黃麻起義、海陸豐起義、瓊崖起義。接著,在1928年又相繼發動了湘南起義、平江起義、桑植起義等。十大元帥分別領導或參加了上述這些著名的、重要的武裝起義,成為解放軍創建時期的領導者或參與者。

    賀龍是南昌起義和桑植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兩支起義軍的總指揮。劉伯承是南昌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朱德是南昌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湘南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總指揮。聶榮臻是南昌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第十一軍黨代表;廣州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中共廣東省委軍委書記。葉劍英是廣州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副總指揮;為籌劃南昌起義作出過重要貢獻。彭德懷是平江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總指揮。陳毅是南昌起義的參加者之一,時任起義軍第十一軍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黨代表;湘南起義的領導者之一,時任起義軍工農革命軍第一師黨代表。羅榮桓是秋收起義的參加者之一,時任起義軍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師部特務連黨代表。徐向前是廣州起義的參加者之一,時任起義軍中的工人赤衛隊第六聯隊隊長。林彪是南昌起義的參加者之一,時任起義軍第十一軍軍部特務連連長;湘南起義的參加者之一,時任起義軍工農革命軍第一師三團七連連長。

    另外,朱德、賀龍、劉伯承、葉劍英、彭德懷等,是從舊軍隊的營壘裏衝殺出來的將領,又變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的創始人。

 朱德,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在雲南參加武裝起義。1915年底投身於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爭,任滇軍步兵團長。1917年參加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的護法戰爭,任靖國軍第二軍第十三旅旅長。1918年改任靖國軍第二軍第三混成旅旅長。1921年任雲南陸軍憲兵司令部司令官。1922年任雲南省警務處處長兼省會警察廳長。

    賀龍,1916年以兩把菜刀鬧革命,率領農民襲擊芭茅溪鹽局,奪取槍支,建立起一支農民武裝,旋即任桑植縣討袁護國軍民軍總指揮。1920年10月任湘西靖國軍第三梯團團長。1923年11月被孫中山任命為四川討賊軍第一混成旅旅長。1925年3月任建國川軍第一師師長。同年4月任澧州鎮守使。1926年7月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第六師師長兼湘西鎮守使。8月改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率部北上討伐吳佩孚。1927年春任國民革命軍獨立第十五師師長。6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軍長。

    劉伯承,在1915年護國戰爭、1917年護法戰爭中,歷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23年在討伐吳佩孚的戰爭中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前敵指揮官。1926年12月與楊闇公、朱德等發動瀘州、順慶起義,任起義軍四川各路總指揮。

    葉劍英,1920年8月參加驅逐桂系軍閥陸榮廷、莫榮新之役。1921年任江防艦隊陸戰隊營長,曾率部參加護衛孫中山、反擊叛軍陳炯明的作戰。1924年任建國粵軍第二師參謀長。參與籌辦黃埔軍校,任教授部副主任。後兼第二師獨立營營長、新編團團長,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1925年參加討伐陳炯明的兩次東征。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總預備隊指揮部參謀長,新編第二師師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通電反蔣,從吉安赴武漢,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長。

    彭德懷,1923年任湘軍連長。1926年任營長,不久所在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冬任代理團長。1928年1月任團長。

    而聶榮臻、陳毅、徐向前、羅榮桓、林彪等,則是由中國共產黨親自培養出來的革命新人。

    聶榮臻,1923年任旅歐社會主義青年團執行委員、團訓練部副主任。1925年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1926年為中共廣東區委軍委特派員、湖北省委軍委書記,後在中共中央軍委參與向北伐軍中派遣中共黨員等工作。1927年7月中旬被指定為中共前敵軍委書記,赴九江準備組織武裝起義。

    陳毅,1925年末于中法大學畢業。此後在北京、重慶、武漢等地從事黨的工作。1927年在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做政治工作,曾參加粉碎夏鬥寅等部進攻武漢的戰鬥。

    徐向前,1925年春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後到國民革命軍第二軍任教官、參謀、團副等職。1926年冬到武漢,任南湖學兵團指導員。1927年4月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隊長。曾率學生隊參加反擊叛軍夏鬥寅部的戰鬥。

    羅榮桓,1923年在長沙協均中學參加反日愛國運動。1925年在青島大學參加反帝愛國革命運動。1926年北伐戰爭期間,在家鄉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初受中共湖北省委派遣,赴鄂南參加暴動,任農民自衛軍黨代表。

    林彪,1926年從黃埔軍官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軍事教導團任排長,後在葉挺部隊任連長。

    比較起來,朱德等人是前輩,聶榮臻等人是後起之秀。

    第二,他們都是解放軍各個時期的重要領導者。

    十大元帥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時期,為革命洪流所推動,風雲際會,在革命戰爭的大風大浪中奮勇拼殺,充分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而成為各個時期解放軍重要的領導者和重大戰役、戰鬥的指揮者。

    土地革命時期:朱德先後任紅一方面軍司令員、紅軍總司令,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劉伯承曾任中國工農紅軍副參謀長,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葉劍英曾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林彪任紅四軍軍長、紅一軍團軍團長,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羅榮桓任紅四軍政治委員、紅一軍團政治部主任,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聶榮臻任紅一軍團政治委員,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彭德懷任紅三軍團總指揮、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參加了中央紅軍的長征。賀龍任紅二軍團總指揮、紅二方面軍總指揮,參加了紅二方面軍的長征。徐向前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參加了紅四方面軍的長征。陳毅任紅軍江西軍區總指揮兼政治委員等職,堅持了南方三年遊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任八路軍總指揮,彭德懷任八路軍副總指揮,林彪任第一一五師師長,聶榮臻先後任第一一五師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羅榮桓先後任第一一五師政治委員兼代師長、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賀龍先後任第一二○師師長、晉綏軍區司令員,劉伯承任第一二九師師長,徐向前先後任第一二九師副師長、八路軍第一縱隊司令員,陳毅先後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和蘇北指揮部指揮、新四軍代軍長,葉劍英先後任八路軍參謀長、中央軍委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朱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彭德懷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劉伯承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陳毅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林彪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羅榮桓任第四野戰軍政委,聶榮臻任華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賀龍任西北軍區司令員,徐向前任華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葉劍英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

    第三,他們分別領導和指揮或參加了解放軍重要的戰役軍團作戰,立有卓越功勳。

    土地革命時期:朱德和毛澤東一起指揮了從井岡山會師到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期間的各次戰鬥,和周恩來一起指揮了第四次反“圍剿”並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剿”。彭德懷、陳毅、林彪、羅榮桓率部參加了井岡山鬥爭和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葉劍英參加了第二至第五次反“圍剿”。劉伯承和聶榮臻參加了第四至第五次反“圍剿”。賀龍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徐向前指揮了紅四方面軍反“六路圍攻”和悲壯的西路軍西征。彭德懷、林彪、聶榮臻、葉劍英參與指揮了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朱德因擔任八路軍總指揮和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運籌帷幄,進行戰略決策而輝映中華。林彪以指揮平型關戰鬥一戰成名。彭德懷以指揮百團大戰而彪炳史冊。羅榮桓以經略山東並使之成為全國最大的解放區而榮耀;賀龍以指揮齊會戰鬥而威名遠揚。劉伯承因指揮長生口、香城固戰鬥而打擊了日寇的囂張氣焰。陳毅因重振新四軍的輝煌而聲名鵲起。徐向前因指揮廣陽、響堂鋪戰鬥而再度輝煌。聶榮臻以擊斃侵華日軍名將阿部規秀而飲譽華北。葉劍英因在國統區進行出色的統一戰線工作而聞名遐邇。

 解放戰爭時期:朱德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協助毛澤東組織和指揮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戰略決戰。還與毛澤東聯名發佈中國人民解放軍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推翻了蔣介石在中國大陸的統治。

    彭德懷指揮部隊在陜北地區與十倍于己的敵人作戰,連戰皆捷,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在戰略決戰階段,率部解放了疆域遼闊的西北五省。

    林彪、羅榮桓共同領導了東北的解放戰爭,指揮了遼沈戰役,隨後又率領東北人民解放軍入關,與華北野戰軍一起取得了平津戰役的勝利。接著,林彪揮師南下解放了中南廣大地區及海南島。

    聶榮臻指揮正太戰役,使晉察冀與晉冀魯豫解放區連成一片。還取得清風店戰役和石家莊戰役的勝利,創攻克堅固設防大城市的範例。參與了平津戰役的指揮。

    劉伯承與政委鄧小平指揮了上黨戰役和邯鄲戰役。又率大軍突破黃河河防,千里躍進大別山,多次打破敵重兵圍攻。參與指揮了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並直接指揮第二野戰軍解放了華東廣大地區和西南四省。

    賀龍轉戰西北,參與指揮了綏遠、晉西北、大同、集寧和晉南等戰役。後又率部入川,協同第二野戰軍發起成都戰役。

    陳毅與粟裕、譚震林等領導華東軍民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的進攻。後來又參與了淮海戰役的指揮,率部橫渡長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和東南廣大地區。

    徐向前組織指揮了臨汾戰役、晉中戰役,還帶病組織指揮太原戰役。

    葉劍英任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參加同國民黨政府進行的停戰談判。任人民解放軍總部參謀長,作為毛澤東與朱德的軍事高參,參與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運籌。

    建國後,彭德懷因指揮抗美援朝戰爭的第一至第五次戰役,粉碎了美國侵略軍對北韓北部的進攻,迫使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建立了殊勳。

 開國元帥的家庭出身大多比較貧寒

    十大元帥的籍貫:

    四川籍4人,朱德,儀隴縣馬鞍場李家灣人。劉伯承,開縣趙家場鄉張家壩人。陳毅,樂至縣復興場張安井村人。聶榮臻,江津縣吳灘鎮石院子村人。湖南籍3人,彭德懷,湘潭縣石潭鄉烏石寨彭家圍子人。賀龍,桑植縣洪家關人。羅榮桓,衡山縣寒水鄉南灣村人。湖北籍1人,林彪,黃岡縣回龍山鎮林家大塆人。廣東籍1人,葉劍英,梅縣雁洋堡下虎形村人。山西籍1人,徐向前,五台縣永安村人。

    十大元帥的家庭出身:

    朱德,佃農家庭出身。父親朱世林,靠租種地主家的薄田和押來的幾間破屋度日。母親共生育了13個孩子,只存活六男二女。朱德在家中原本排行第三,因家庭貧窮,過繼給無嗣的伯父,遂成為長子。6歲讀私塾,19歲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考試──鄉試中榜,20歲讀高等小學堂和中學堂一年,21歲考入四川省高等學堂附屬體育學堂。朱德的文化底蘊很厚實。

    彭德懷,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父親彭民言,早年身體健壯,靠販茶為生,後來因勞累得了哮喘病,不能下地耕種了,只能以給人家裝殮死人掙口飯吃。母親生育3個兒子。彭德懷是家中長子,讀過兩年私塾,8歲喪母,10歲放牛,13歲當窯工,18歲參加湘軍。彭德懷的文化底子相對較薄。

    林彪,農村小地主家庭出身。父親林明卿,早年在村中雜貨舖當店員,又在湖北東部長江段的小火輪上當賬房先生,後來回鄉經營手工織布,成為鄉村小地主。母親陳氏,生育四子二女。林彪在家中排行第三。童年讀私塾,14歲入家鄉新學堂,16歲考入武漢共進中學。林彪的文化底蘊很厚實。

    劉伯承,農民家庭出身。父親劉文炳,早年是鄉村私塾教師,應試科舉,後來棄文務農,成為家鄉有名的“泥腳文人”。母親周寅香。劉伯承在家中排行第五。4歲識字,6歲讀私塾,12歲入家鄉漢西書院就讀,不久又考入開縣高等小學堂,14歲考入奉節官立中學,一年後因父親病逝,家境更衰,被迫中途輟學。劉伯承的文化底蘊很厚實。

    賀龍,貧苦農民家庭出身。父親賀士道,因家境破產而失學,從小學篾匠、裁縫為生,但繼承了家族傳承的武藝,愛打抱不平,敢與官府和強暴勢力作對。母親王金姑,生育二子五女。賀龍在家中排行第四。7歲讀私塾,業餘好習武,後輟學,13歲趕騾馬幫,成為“小騾子客”,17歲加入“哥老會”。賀龍的文化底子相對較薄。

    陳毅,農民家庭出身。父親陳昌禮,早年是鄉村私塾教師,後舉家遷往成都市,成為抄抄寫寫的普通小職員。母親黃培善,出身富家,共生育5個子女。陳毅在家中排行第二,5歲讀私塾,7歲時隨外祖父到湖北,9歲進成都錦官驛初等小學讀書,12歲考入成都德勝鄉高等小學讀書,15歲考入甲種工業學校染織專業,17歲考上中國留法勤工儉學會成都分會留法預備學校。陳毅的文化底蘊很厚實。

    羅榮桓,鄉紳家庭出身。父親羅國理,早年繼承父業,當了一名童蒙塾師,後來棄教經商。他以借來的三吊銅錢,在南灣開了一間雜貨舖,不久又兼賣中草藥,家境逐漸走向小康。後來,羅國理又添置了一些田產,逐漸躋身於鄉紳之列,還當上了黑田羅氏的族長和鄉里的團總。母親賀氏,生育六子二女。羅榮桓在家中排行第六。5歲識字,8歲讀私塾,12歲入家鄉岳英高小讀書,17歲考入長沙協均中學讀書。羅榮桓的文化底蘊很厚實。

    徐向前,農民家庭出身。父親徐懋淮,清末秀才,早年沒當上官,又不會經商、種地,只能當私塾教師,後來又遠赴內蒙古教書,被稱作“窮秀才”。母親趙金鑾,共生育7個子女,活下來5個。徐向前在家中排行第六。從小由父親輔導識字,10歲讀私塾,11歲讀家鄉新辦的沱陽小學,接受新式教育,15歲失學務農,16歲到外省一個親戚家的雜貨舖當學徒,18歲又考入太原國民師範學校,20歲畢業時被分配到陽曲縣太原第四小學教書。徐向前的文化底蘊很厚實。

    聶榮臻,農村小業主家庭出身。父親聶仕先,早年教私塾,後來開小染坊謀生。母親唐氏,生育二子一女。聶榮臻在家排行第二,上面有個哥哥夭折于襁褓之中,聶榮臻遂成家中獨子。8歲讀私塾,12歲入家鄉新式的插旗寺小學讀書,後轉入九如鎮高等小學讀書,18歲考入江津縣中學。聶榮臻的文化底蘊很厚實。

    葉劍英,農村小商人家庭出身。父親葉鑽祥,早年經營小本生意。母親陳秀雲,共生育四子四女,活下來4個,葉劍英在家中排行第五。5歲讀私塾,8歲轉入家鄉雁洋懷新學堂讀書,11歲考入家鄉三堡堂公立高等小學,15歲考入梅縣基督教會辦的私立學堂,19歲時先在家鄉小學教書半年,年底為謀生而漂洋過海到馬來西亞打工。葉劍英的文化底蘊很厚實。

十大元帥有半數留過學,都是中央軍委委員

    十大元帥的學歷:朱德,1909年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1924年赴德國留學,入哥廷根蓋奧爾格-奧古斯特大學哲學系學習,1924年7月轉赴蘇聯留學,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數月後入莫斯科郊外的秘密軍事訓練班學習軍事。彭德懷,1922年考入湖南軍官講武堂。林彪,1925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入伍生團,1926年3月正式轉入黃埔軍官學校第四期步兵科。1938年底去蘇聯治病,並學習蘇聯軍事。劉伯承,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1927年赴蘇聯留學,後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葉劍英,1917年夏入雲南陸軍講武堂,1928年赴蘇聯留學,入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陳毅,1919年赴法國勤工儉學。1923年入北京中法大學。羅榮桓,1927年考入武昌中山大學。徐向前,1919年考入山西國民師範速成班。1924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一期。聶榮臻,1919年底赴法國勤工儉學。1922年夏就讀于比利時沙洛瓦大學,1924年赴蘇聯留學,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只有賀龍沒有進過軍事學堂學習。

    十大元帥入黨之前加入的有關組織:朱德,1909年加入同盟會。賀龍,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劉伯承,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陳毅,1922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聶榮臻,1922年加入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林彪,1923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羅榮桓,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彭德懷、葉劍英、徐向前的具體情況不詳。

    十大元帥的入黨時間:朱德,1922年11月。聶榮臻,1923年3月。陳毅,1923年11月。林彪,1925年12月。劉伯承,1926年5月。徐向前,1927年3月。羅榮桓,1927年5月。葉劍英,1927年7月。賀龍,1927年8月。彭德懷,1928年1月。

    十大元帥的黨內職務:朱德,1930年9月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彭德懷,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1936年被補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林彪,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賀龍、劉伯承、陳毅、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徐向前等均于1945年6月在中共七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

    十大元帥在政府的職務:朱德元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其餘9位元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羅榮桓還兼任最高人民檢察署檢察長。

    十大元帥在軍委的職務:授銜時的級別都是中央軍委委員以上,因為中共中央軍委是黨在軍隊裏的最高權力機構,是軍隊的最高統帥部,作為元帥,必須有在中央軍委任職的經歷。在歷史上,十大元帥誰最早入選軍委、誰入選軍委的次數最多、誰在軍委的職務最高,既是他們被評為元帥的基本依據之一,也是一個有趣的話題。

    在不同時期,中共中央軍委也是不斷變化的:包括1924年12月12日成立中央軍事部,1930年3月成立中央軍委,1930年9月成立中央蘇區軍委,1931年1月成立中革軍委,1949年10月19日成立中央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1954年9月28日成立中央軍委。

    最早參與軍委工作的元帥是聶榮臻,他于1927年5月擔任中央軍事部參謀長。

    入選軍委最早的元帥是聶榮臻、劉伯承、葉劍英,均于1930年3月入選中央軍委。從這屆軍委開始,中共中央正式決定中央軍委為全國最高軍事指揮機關。

    入選軍委次數最多的元帥是葉劍英,從1930年3月成立的中央軍委,直到授銜前的1954年9月再度成立的中央軍委,歷屆都入選,十帥十將中僅他一人。

    入選軍委次數最少也是最晚的元帥是羅榮桓,1954年6月進入中央人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並增補為軍委副主席,當年9月第一次入選中央軍委。

    軍委中任職最高的元帥是朱德,1931年、1934年兩屆中革軍委主席。

    人們對十大元帥的稱謂也有所不同:一般稱朱德、彭德懷、賀龍、陳毅為“老總”,稱林彪為“總”,即“林總”,稱劉伯承、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徐向前為“帥”。

    十大元帥的傷病及遇險情況:朱德未見負傷記錄,但在1928年初湘南起義前夕一次與土匪的遭遇戰中被包圍,朱德急中生智,抹了一把灶灰在臉上,等敵人衝進屋時,朱德稱自己是伙伕,敵人問部隊往哪撤逃了,朱德指著相反的方向引開了敵人。還有一次是1929年任紅四軍軍長時,在尋烏遇敵,朱德脫身不得,他急中生智把隨身帶的銀元和紙幣往地上撒,遂躲開敵人的追殺。劉伯承在1916年3月攻佔豐都之役中右眼中彈致殘。賀龍在1939年4月的齊會戰鬥中遭日軍毒氣彈襲擊而致中毒,後經搶救而脫險。羅榮桓在1943年初因操勞過度,身患嚴重的腎病,1946年初被確診為腎癌。林彪于1938年3月在行軍途中被閻錫山的晉綏軍哨兵誤傷,子彈從他的前胸打入,洞穿了右肺葉,並擦傷脊柱神經,留下了交感神經受損的後遺症,因而導致他對冷熱的敏感。陳毅于1934年在興國老營盤戰鬥中身負重傷,未能長征,1936年寒冬又身負重傷彈盡糧絕,在生死關頭最危險的時刻獲救。徐向前負過三次傷,1948年打太原戰役時因病重而不能指揮戰鬥。

毛澤東對十大元帥的點評獨到,讚譽特別

    本應該作為開國大元帥的毛澤東,對十大開國元帥的考語、點評,眼光非常獨到,讚譽也很特別:

    稱朱德是“度量大如海,意志堅如鋼”。自從井岡山會師後,朱德就成為解放軍偶像級的人物,各個時期擔任總司令,與毛澤東的配合相當默契。朱德寬和忍讓、純樸謙遜、忠厚綿長,毛澤東對他讚譽有加。

    稱彭德懷是“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彭德懷性格剛烈,疾惡如仇,而且有些特立獨行,但打天下絕對是猛將。在戰爭年代,毛澤東就是依仗彭德懷這樣的“大將軍”,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

    稱林彪是“這個娃娃堪當大任”。朱毛在井岡山會師時,毛澤東看見一個娃娃模樣的軍人在給部隊講話:“其實這個土匪,那個軍閥,只要有槍,就有一塊天下。我們也有槍,也能坐天下!”毛澤東得知這個人是指揮部隊在敖山廟、耒陽城打了勝仗的林彪營長,於是感慨道:一般的營長也只是領兵打仗,沒什麼政治頭腦,而面前這個娃娃營長卻滿是“紅色割據”的道理,與自己的主張完全一樣,今後堪當大任。後來,毛澤東始終對林彪鍾愛有加,識才善用,使林彪始終是同級別軍事首長中最年輕者,這種時時提攜、指點,是日後林彪成為縱橫中國的傑出軍事指揮員的重要因素。

    稱劉伯承是“一條龍下凡”。紅軍長征途中,前有金沙江天險,後有數十萬追兵,許多人都擔心部隊過不了江,毛澤東則風趣地稱讚劉伯承是“一條龍下凡,肯定能讓我們渡過天險長江的”,對劉伯承的才幹深信不疑。

    稱賀龍是“紅二方面軍的旗幟”。毛澤東在三灣改編時曾以賀龍“兩把菜刀起家鬧革命”的例子鼓勵起義軍,到陜北後又稱他是“紅二方面軍的旗幟”,可見對賀龍的器重。

    稱陳毅“是個好同志”。“文革”中,一次紅衛兵批鬥陳毅時,陳毅先發制人,掏出“紅寶書”說,請翻到《毛主席語錄》第某某頁,毛主席教導我們說陳毅是個好同志。台下一片譁然,都在翻“寶書”但沒有找到。在一旁的周恩來作證說,確有此話。於是陳毅過關。1972年1月陳毅不幸逝世,極少參加黨內同志追悼會的毛澤東親自參加了陳毅的追悼會。這是毛澤東參加的最後一個追悼會。可見對昔日老戰友的尊重和懷念。

    稱羅榮桓是:“君今不幸離人世,國有疑難可問誰?”羅榮桓是第一位逝世的元帥,毛澤東十分悲痛,並把悲痛化作成一首悼詩,以寄託對老部下的哀思。這既是對羅榮桓的高度評價,也是對廣大政工幹部的肯定。

    稱徐向前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你能回來就好,有雞就有蛋。”西路軍失敗後,徐向前隻身回到延安,毛澤東不但沒有責怪,而且親自接見,百般撫慰。毛澤東深知徐向前對黨的忠誠。他記得徐向前在紅軍最困難的關鍵時刻說的“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那句話。因此,毛澤東在徐向前最困難的時刻,說出了感人肺腑的安撫和鼓舞的話,這也是對廣大紅四方面軍指戰員的安撫,表現了一個領袖人物的胸襟。

    稱聶榮臻是“五台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聶榮臻就是新的魯智深”。抗戰期間,聶榮臻創建了晉察冀根據地,並使之發展成為一塊模範根據地。對此,毛澤東甚感欣慰。解放戰爭中後期,毛澤東一直在晉察冀根據地內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所以對聶榮臻褒獎有加。

    稱葉劍英是“呂端大事不糊塗”。毛澤東借北宋重臣呂端的美譽來評價葉劍英。長征途中,紅一、四方面軍勝利會師後,張國燾野心勃勃,想加害毛澤東,幸虧葉劍英及時報信,在關鍵時刻挽救了紅軍。對葉劍英的睿智和才幹,毛澤東十分欣賞。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銜的上述十位高級將領,又稱十大開國元帥,不愧為彪炳史冊的軍事家。(來源:《黨史博覽》)○歐陽青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373488
1955年毛主席為十大元帥授銜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上海文廣《深度105》2007年7月30日播出“說舊聞:1955:中南海授銜”,以下為節目內容:

    【主持人
李濤】往事調查,舊聞新說。再過兩天就是八一建軍節了,今年的八一,可是咱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週年的紀念日!在80年的歷史上,有一個日子特別值得紀
念,那就是1955年9月27日,這一天,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裏舉行了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授銜授勳儀式。如今,五十二年過去了,當年接受軍銜的元帥們都已
經與世長辭了,然而,關於那次授銜授勳,至今仍留下了很多的話題。

    字幕 1955年9月27日 中南海懷仁堂

    (當時電視新聞解說:9月27日下午五點,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授予大元帥軍銜典禮。)

    【解說】在授銜儀式上,毛澤東主席親自把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和三枚一級勳章,
授予曾一起浴血奮戰的戰友們。第一個領授軍銜與勳章的人是朱德,接著是彭德懷,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和葉劍英。同一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
務院也舉行了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官軍銜的典禮儀式,由周恩來向共和國的十員大將頒發了命令狀和勳章。

    (採訪:陳丹淮 少將
陳毅之子:當時授銜的時候除了授軍銜,還授勳。三個勳章,第一次革命戰爭時的勳章,抗日戰爭的勳章,解放戰爭的勳章。)

    【解說】陳丹淮,陳毅元帥的次子,那年,他還是個12歲的小男孩,在他的記憶裏,父親對於成為元帥一直很低調。但是,陳丹淮卻對自己的元帥父親羨慕不已。

    (採訪: 陳丹淮 少將 陳毅之子
一開始就覺得他們特別帥,為什麼,因為以前沒有授銜時,軍裝很普通,黃衣服,很不規範。有時候就戴一個胸章,有時候就打兩個八一,什麼都沒有,就帽子上一個五角星,一個八一。就是這樣子。看上去就是遊擊隊。等到一授銜回來看到那個軍裝,就全變了,那就是有型有模有樣。)

    【解說】如此隆重的授銜,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的第一次。那麼,為什麼要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8年之後才首次授銜呢?

    (1949年開國大典實況:毛澤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解說】開國大典上,毛澤東和他的將領們一起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檢閱歷經洗禮的人民軍隊。那時,草綠色的軍服大多是國內革命戰爭勝利時繳獲的,僅從服裝樣式上來看,除了兵種的劃分外,很難區分誰是將誰是兵。

    (採訪:高銳 時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為什麼不要軍銜
因為毛主席的建軍原則,就是我們是人民軍隊,人民軍隊的內部,官兵平等,官兵一致。參加革命隊伍的只有職務上的區分,都是革命同志,沒有高低之別。)

    【解說】1951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因為沒有軍銜,給中國人民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的協同作戰帶來了一些麻煩。1951年國慶節的晚上,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在指揮軍隊回擊美軍“秋季攻勢”的間隙,給毛澤東發去一份電報,其中專門提到應當建立軍銜制。

    【主持人
李濤】我看過相關的資料,1939年和1946年,我軍曾經兩次醞釀設立軍銜,但是,由於種種原因而擱淺。新中國成立以來,軍隊高層對於設立軍銜一直存在
不同觀點。有人認為,軍隊需要正規化,也有人認為,設立軍銜會影響軍隊官兵之間的融洽關係。當時提倡學習蘇聯模式,軍銜分大元帥,元帥,將,校等六個等
級。史達林可就是大元帥。但是,不知道您注意了沒有,作為當時國家和軍隊的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在授銜儀式上卻是一身普通的中山裝,什麼軍銜都沒有。

    【解說】1955年9月初,天津的一家軍工廠趕制了一套大元帥制服。大元帥服的肩章由金黃色底面構成,上面繡著紅色的國徽和銀色的五角星,看上去威武莊嚴。這套制服原本是給毛澤東本人量身定制的,但是,毛澤東卻一天也沒有穿過它。

    (採訪:(資料)宋任窮
時任總政治部幹部部第一副部長:毛主席講,我這個大元帥軍銜不要評了。我穿上大元帥的制服多不舒服啊。要到群眾裏面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因為他是國家主席,授軍銜是國家主席下命令,他不下命令就不行。)

    【解說】毛澤東拒絕自己成為一個大元帥。在中國軍事博物館裏,我們看到了這樣一份文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雲在國務院第18次全體會議上所作的《關於授予元帥、將官軍銜的說明》,文件上有這樣的話:現在不提為好,主席還是文些好。

    (採訪:陳丹淮 少將 陳毅的兒子:
一個是毛主席不習慣這樣子,第二確實有個政體,從中央的國家主席、黨中央主席是毛澤東,全部都是元帥,一齣來全部都是軍裝,讓人感覺這個國家怎麼是軍事體制的一個國家。我覺得他這種做法還是看得比較遠,想得比較多。)

    【解說】毛澤東雖然不參加授銜,但是,他仍然支援推行軍銜制。當時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具備了海、陸、空、裝甲兵等較為完備的軍兵種,各路編制的軍隊都曾在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老將更是不計其數,誰有資格被授銜,成了需要平衡的難題。

    (採訪:陳丹淮 少將 陳毅的兒子
當時底下評這個銜,還是會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因為這個情況太複雜,有的人功勞大,評的(銜)低了點,有的人資格不是很老,還評的(銜)高了點。)

    【解說】正因為如此,軍銜評定過程十分複雜和敏感。就在授銜儀式上,十位元帥中缺席了兩位,一位是劉伯承,一位是林彪。據說,他們因病不能參加,這一度曾引起了種種猜測。

    【解說】1955年9月23日,授銜儀式舉行的前四天,這一天中午,《解放軍畫報》社的攝影組組長柳成行接到一項緊急任務,前往青島為正在治病療養的兩位元帥拍照。

    (採訪:柳成行 解放軍畫報社
原攝影組組長:林彪怕風怕光,見了風就犯病。我們去的時候,房間裏不透氣。他們在療養,療養就不去(北京),所以勳章都帶過去。)

    【解說】今年已是83歲高齡的柳成行至今仍然清楚地記得,當時穿上禮服後,兩位元帥顯得特別精神。

    (採訪:柳成行 解放軍畫報社
原攝影組組長:那不一樣,人是衣服馬是鞍,大不一樣,特別有精神。/劉帥比較自然,我一看他那個表情,把這個表情抓住就行了。/林彪就是問肖華(的情況),找個我熟悉的人問,好像也想使空氣和緩。)

    【解說】拍完照片,柳成行火速趕回北京,在授銜後的第二天,劉伯承、林彪兩位元帥的照片和其他的八位元帥的照片一同刊登在各大報刊上,原先的猜測才被打消。

    【主持人
李濤】朱德等十位元帥在軍史上都是戰功赫赫,被評為十大元帥可以說毫無爭議,但是,正如軍隊高層領導人所預料的,自從1955年1月軍銜制決定推出時,軍隊中還是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有人要爭銜,甚至為此鬧起了情緒,毛澤東說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授銜時”。

    【解說】其實,共和國元帥究竟何人足以擔當?對於給與不給,一些著名的將領們大多
表現得十分豁達。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拒絕了授予軍銜的榮譽。陳雲的報告中特別對鄧小平不授元帥的情況進行了說明:現在他的主要工作是做中共中
央秘書長,中共中央秘書長搞個元帥也不好。

    【解說】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葉劍英也曾經向毛主席表明過自己的態度。

    (採訪:葉向真 葉劍英女兒
這件事情我們子女都知道,當時在中央討論誰是哪個銜位,誰拿了職位的時候,他自己向毛主席他們表過態,他說我最多最多就是個大將好了。不要當元帥,他覺得他自己貢獻少。)

    【解說】時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的羅榮桓因為主持整個評銜工作,較早知道自己被評上元帥。但是,羅榮桓認為自己不夠資格。

    (採訪:羅北捷 羅榮桓的女兒
我覺得他謙讓他的元帥軍銜不是突然的一件事情,那一貫的作風。因為我父親他有一個很大的特徵,就是他對所有的這些名利都特別的淡然,淡薄。)

    【解說】在他們看來,那些在戰場上為了新中國而犧牲的戰友才是真正的英雄。授銜儀式上,葉劍英和陳毅有過一段有趣的對話

    (採訪:陳丹淮 少將
陳毅兒子:葉帥就說,這時候他們想起了他們犧牲的老戰友。他說,很可惜,如果葉挺在,那你們新四軍就出了兩個元帥。很可惜他犧牲了。我父親就說了,如果葉挺在的話,不是新四軍出兩個元帥,而是我們有兩個葉元帥。很風趣,說明他們在那時候還是想起來以前的戰友。)

    【解說】翻開十大元帥的履歷,每一個都是戰功顯赫。朱德,解放軍總司令,從北伐到
解放戰爭,一生騁馳沙場,是十大元帥中最年長的一位。彭德懷,劉伯承,陳毅,林彪在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曾是四大野戰軍的司令員。賀龍,曾任西北、西南軍區司
令員。聶榮臻,徐向前分別是華北軍區正司令員、副司令員。葉劍英,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而羅榮桓則長期從事軍隊政治工作。

    【解說】元帥頭銜,是他們戎馬一生的最高榮耀。因而,元帥們都悉心珍藏著自己在授銜儀式上穿的那套禮服。撰寫《帥府家風》一書的新華社記者肖偉俐在採訪中聽人講過徐向前元帥的有趣故事。

    (肖偉俐
新華社記者:徐帥的夫人黃傑是我們黨第一個女縣委書記,是個老革命。她從來沒見過徐帥穿他的元帥服,有一次她過生日,徐帥就問她,你需要什麼,表示一下,
黃傑就說,我從來沒看過你穿過元帥服,你能不能穿上元帥服讓我看看,這樣徐帥就很麻利地把元帥服穿上,跟模特一樣在夫人面前走了走。)

    【解說】1955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中國人民解放軍各級官兵第一次身著佩戴軍銜標誌的新裝進行了威風凜凜的國慶閱兵。

    【主持人
李濤】在我軍八十年曆史中,軍銜制曾幾經坎坷。1955年的軍銜制在實行10年之後,于1965年6月1日取消。1988年9月14日,中央軍委決定再次
恢復軍銜制,但是,這次沒有了元帥和大將,上將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銜的最高級別。在1955年首次授銜中產生的那些叱吒風雲的元帥們成為了歷史永恒的記
憶。


授銜典禮



1955年中南海授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35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