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八一軍旗‧抗戰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新四軍
 瀏覽2,244|回應7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新四军 (正體)




新四军臂章
新四军臂章




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是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由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留在南方八省進行遊擊戰爭的紅軍和遊擊隊改編的軍隊。



建軍背景與經過



1931年中國共產黨江西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4年國軍蔣介石的領導下進行第五次圍剿,共產黨軍隊的一部分成功逃脫,進行長征,其餘的留在南方進行遊擊戰。



1936年底,西安事變之後,中國共產黨和以中國國民黨為主的國民政府達成和解,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根據國共兩党談判達成的協議,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遊擊隊整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或稱“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



編制



隨後,中共中央經與國民黨協商,任命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雲逸為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周子昆為副參謀長,鄧子恢為副主任。同年12月25日,新四軍軍部在漢口成立,1938年1月6日移至江西南昌。後移至皖南歙縣之岩寺。新四軍下轄4個支隊和1個特務營。全軍共約1.03萬人。新四軍改編後,各支隊隨即相繼開赴大江南北抗日戰線。



新四軍同八路軍一樣,也是左臂戴臂章,臂章正面為“N4A”三字(即為新四軍的英文縮寫),背面是部隊番號及佩戴者姓名,兩軍均為灰色軍服。



改制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為對抗蔣介石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命令,中共中央軍委於1941年1月20日發佈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中與國民黨軍談判時被扣),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新四軍新的軍部在江蘇鹽城,以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為基礎組成,並將活動於隴海鐵路以南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統一整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全軍9萬餘人,繼續在華中活動。



1946年6月,國共雙方簽定的停戰協定破裂,國共內戰全面爆發。由於戰略任務發生了根本變化,共產黨指揮的軍隊由八路軍、新四軍、東北民主聯軍等陸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兵力



  • 戰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官方與學術研究單位對聲稱是“抗戰中流砥柱”[1]的新四軍演進與兵力說法一直不一,以1940年底新四軍兵力為例,即有1.03萬、3.5萬支步槍(人)、九萬[2]甚至逾13萬的等等說法[3]。對此,部分學者持相當保留態度。[1]


中國官方資料稱:“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戰場對日軍作戰1600多次,斃傷日軍6萬餘人,1938年敵後戰場抗擊日軍兵力40萬人,占全部侵華日軍的58.8%,抗擊偽軍7.8萬人,達100%。”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042246
 回應文章
新四军历史沿革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诞生

1937年10月
新四军军长叶挺

新四军军长叶挺

12日,是新四军成立的日子。其实,10月12日只是后来议定的纪念日。新四军的诞生,有一个复杂的相当长的谈判、斗争过程。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从1937年2月开始,中国共产党中央的代表和国民党中央的代表在西安杭州庐山多次会晤,就两党合作抗日和红军改 编举行谈判。在谈判中,共产党方面就提出了坚持南方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游击队的改编问题。与此同时,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也分别向当地国民党军政当局发出 了和平谈判的呼吁。国民党却实行了所谓“北和南剿”的方针,在西北基本上停止了对红军主力的进攻,在南方则调集重兵加紧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共两党才达成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协议,关于南方红军游击队的谈判才得以进行。
谈判达成了协议,国民党还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消灭红军游击队。闽粤边红军游击队根据协议进驻漳浦县城后,1937年7月13日,国民党驻军以点名发饷为名,将红军游击队包围,缴去所有轻重武器。与此类似的还有逮捕谭震林等40余人的“瑞金事件”和将闽中红军游击队包围缴械的“泉州事件等”。
八一三事变后, 在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团结抗日的巨大压力之下,国民党终于同意将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编成一个军开赴抗日前线。为减少矛盾,共产党提议由已经不是 共产党员的北伐名将叶挺出来担此重任。叶挺希望这支新编的部队能够继承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优良传统,提议命名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37年9月28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叶挺新四军军长。
新四军臂章

新四军臂章

1937年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

新四军副军长项英

10月以后,叶挺项英陈毅等 同国民党当局就新四军的建制、编制、干部、装备、经费等进行了多次协商。关于建制,国民党当局不同意新四军隶属八路军,最后议定新四军受第三战区指挥,在 长江以北的新四军第四支队则受第五战区指挥。关于干部,国民党一再要派人担任新四军各支队直到团营的军职,理所当然被共产党拒绝,最后的协议是在军和支 队,可以由国民党军事当局派驻联络副官。关于装备和经费,国民党竟要新四军自行解决,后来商定由第三战区拨给,但标准略低于国民党军。
叶挺于1937年11月3日到延安,向中共中央报告新四军的筹建工作。在欢迎大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欢迎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叶挺表示“一定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走”。11月7日,项英也到了延安,和叶挺商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军部暂驻武汉的意见,叶挺、项英先后到达武汉,在汉口大和街26号(今胜利街末段)筹建新四军军部。
中共中央提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新四军的其他领导人是: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副参谋长周子昆,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主任邓子恢。1937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后改东南局)和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新四军分会,两个党的机构都由项英任书记。因此,项英实际上是新四军政治委员。军分会副书记是陈毅。东南局副书记是曾山,后增饶漱石
新四军军部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在武汉只有12天,于1938年1月6日移驻南昌三 眼井(今友竹路7号)。到南昌以后,军部各部门陆续建立起来。当时国民革命军的统一编制是军部设8个处,新四军有所不同的是将政工处扩大为政治部,以继承 红军政治工作的传统。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是:参谋处处长赖传珠,秘书处处长李一氓,副官处处长黄序周,军需处处长叶辅平,军医处处长沈其震,军法处处长李 一氓兼,兵站处处长张元寿,情报处处长封裔应,政治部秘书长黄诚,组织部部长李子芳,宣传教育部部长朱镜我,民众运动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兼,敌军工作部部长 林植夫,战地服务团团长朱克靖
由于编人新四军的各地红军游击队正在开赴皖南和皖西集结,也为了使指挥机关尽量靠近抗日前线,新四军军部于1938 年4月4日离开南昌,5日抵达皖南歙县岩寺镇,7日又到太平县(今黄山市黄山区)麻村,26日进驻南陵县土塘村,8月2日移驻径县云岭村。军部在云岭近三 年,直到1941年1月4日晚北移。[1]

初期的四个支队

1938年4月间,编
安徽云岭新四军

安徽云岭新四军

入新四军的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经过长途跋涉,分别到皖南和皖西集结。全军共10329人,但是只有6500余支枪,许多战士还以大刀梭标为武器。此时,新四军辖4个支队10个团和1个特务营。
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胡发坚,政治部主任刘炎。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一团由湘鄂赣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傅秋涛兼,副团长江渭清。第二团由赣粤边、湘赣边、皖浙赣边红军游击队和湘南游击区的湘粤赣游击支队组成,团长张正坤,副团长刘培善。
第二支队司令员张鼎丞,副司令员粟裕,参谋长罗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辖第三团、第四团。第三团由闽西、闽赣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第四团由闽粤边、闽西、浙南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志。
第三支队司令员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辖第五团、第六团。第五团由闽北游击队组成,团长饶守坤,副团长曾昭铭,第六团由闽东游击队组成,团长叶飞,副团长吴焜。
左起:陈毅项英袁国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叶挺

左起:陈毅项英袁国平李一氓朱克靖粟裕叶挺

第四支队司令员高敬亭,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萧望东(后戴季英)。 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和手枪团。第七团由鄂豫皖边的红军第二十八军一部组成,团长杨克志,政治委员曹玉福。第八团由鄂豫边红军游击队组成,团长周骏 鸣,政治委员林恺。第九团由红军第二十八军八十二师特务营和鄂东北独立团组成,团长顾士多,政治委员高志荣。手枪团由红军第二十八军手枪团和部分便衣队组 成,团长詹化雨,政治委员汪少川。
特务营由湘南、闽中红军游击队组成。
1939年2月,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到皖南视察,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 略方针。根据这一方针,5月成立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第4支队和7月新编的第5支队,江北游击纵队。第4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定远县藕塘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 日根据地。第5支队开辟了以安徽省来安县半塔为中心的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江北游击纵队在安徽省长江北岸开展游击战争,保持和皖南的联系。第1支队派出第 6团向苏南东部发展,与当地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江南人民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直抵上海郊区。1939年9月,江
左起: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

左起:陈毅粟裕傅秋涛周恩来朱克靖叶挺

抗 西撤到长江中的扬中县与挺进纵队合编,并向苏北发展。10月,第2支队第4团一部北渡长江,在扬州以西改编为苏皖支队,打通了与第5支队的联系。11月, 第1、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组成江南指挥部,统一领导在苏南和向苏北发展的部队。这一时期,新四军还增加了两支部队。1938年9月30日,在河南省确山 县竹沟镇组建的新四军游击支队东征,开辟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1940年2月正式改称为新四军第6支队,辖3个团和4个总队。1939年1月,在竹沟 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向武汉外围挺进,先后与豫南、鄂中、鄂东的抗日武装合编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开辟了豫鄂边区的抗 日根据地,辖5个团队和3个游击总队。
1940 年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八路军应派部队与新四军合力发展华中的部署。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和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先后越陇海路南下,与新四军第6 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4、第5纵队。第4纵队执行向西防御任务。第5纵队执行向东发展任务。7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率主力北渡长江,改称苏北指挥部;10月 在取得黄桥决战的胜利后,与南下支援的八路军第5纵队会师。11月17日,在江苏海安成立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23日迁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 任副总指挥并代理总指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胡服(刘少奇)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的新四军和八路军部队。留在苏南的新四军第2支队领 导机关,组建了新的江南指挥部。
新四军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到1939年底已有49901人,1940年底扩大到88744人。[2]

重建军部

新四军在抗日
新四军第一军部

新四军第一军部

战 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使国民党顽固派十分恐惧和嫉恨。1940年3月,国民党顽固派将反共重心从华北转到华中,矛头主要指向新四军。他们先是要新四军全部调 到长江以南,隔断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联系,以便各个击破。这一阴谋未能得逞,又要八路军、新四军全部开到黄河以北,企图与日伪军夹击予以消灭。
1941年1月,国民党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叶挺被扣,项英遇害。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以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1月25日,新军部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宣告成立。随后成立了中共中央军委华中分会,又称新四军分会,刘少奇为书记,陈毅、张云逸、邓子恢、赖传珠为委员。新军部将长江南北的新四军和陇海铁路以南的八路军,统一整编为7个师1个独立旅。共9万人。
新军部包括司令部、政治部、供给部、卫生部、军工部、财政经济部。司令部设参谋处和作战、侦察、
左起:曾山、陈毅、赖传珠、饶漱石

左起:曾山、陈毅、赖传珠、饶漱石

通 信、机要、训练、管理科。参谋处处长先后是陈锐霆、陈钟昆。政治部设5个部处,秘书长邓逸凡,组织部部长饶漱石(后张凯),宣传部部长钱俊瑞,锄奸部部长 汤光恢,敌军工作部部长刘贯一。情报部部长封裔应。供给部部长宋裕和,副部长叶进明。卫生部部长沈其震,副部长戴济民、崔义田、齐仲桓。军工部部长韩振 纪,副部长吴师孟、孙象涵、喻篙岳。财政经济部部长朱毅,副部长朱人俊、骆耕漠。财政经济部兼管地方的经济工作,包括银行和税务,1941年8月撤销。[3]

2新四军组成编辑

第一师:

从苏中到浙西
1941年2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原第一、第二、第三纵队依次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旅。第一旅旅长兼政治委员叶飞,参谋长张藩,政治部主任吉洛(即姬鹏飞),辖第一、第二、第二团和特务营。第二旅旅长王必成,政治委员刘培善,副旅长段焕竞,参谋长杜屏,政治部主任陈时夫,辖第四、第五、第六团和特务营。第三旅旅长陶勇,政治委员刘先胜,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辖第七、第八、第九团和特务营。
第一师师长粟裕

第一师师长粟裕

第一师活动于东濒黄海,西抵运河,南临长江,北至淮安、大冈、斗龙港一线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开展苏中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坚持苏中的抗日斗争,1941年4月26日成立了苏中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一师兼,辖第二、第三、第四军分 区和联抗。后来又增加了第一军分区和在苏南的第五、第六军分区。苏中军区成立后,第一师在3个旅中各留一个主力团,即第一、第四、第七团,将其余主力分散 加强地方武装,使苏中各县都有了子弟兵团。联抗所辖部队也于1944年10月编入地方武装。苏中军区还有一支“海军”。1942年11月组建海防团。 1943年扩建为海防纵队,负责渔场巡逻、海上运输和组织渔民抗日。
为了准备对日进行战略反攻,并配合盟军在东南沿海可能实施的登陆作战,中共中央于1944年12月27日,粟裕率第三旅第七团和特务第一、第四团南下,于1945年1月6日到达浙西长兴县,与第十六旅会合。2月5日成立苏浙军区,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的新四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未到职),参谋长刘先胜。
在粟裕南下后,重组苏中军区领导机关,司令员管文蔚,政治委员陈丕显,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张藩,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吉洛。8月,苏中军区为适应大反攻的需要,新建了17个步兵团,编成3个旅。
新四军第一师组成时共1.3万余人,抗日战争时期转战于苏中、苏南、浙西,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到对日反攻时,已发展到主力3.1万余人,地方武装6000余人。[4]

第二师:

战斗在淮南
1941年2月,新四军
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

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

第二师由原江北指挥部及所辖部队改编组成,辖第四、第五、第六旅和津浦路东、津浦路西两个联防司令部,共1.8万余人。师长由副军长张云逸兼任,政治委员郑位三,副师长罗炳辉,参谋长周骏鸣,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原第四支队改编为第四旅,旅长梁从学,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参谋长詹化雨,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团。原第五支队改编为第五旅,旅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旅长林英坚,参谋长黄序周,政治部主任侯政,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团。原江北游击纵队改编为第六旅,旅长兼政治委员谭希林,副旅长孙仲德,副政治委员黄岩,参谋长朱绍清,政治部主任徐祥亨,辖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团。
第二师活动于东起运河,西至淮南铁路和瓦埠湖,北临淮河,南濒长江的淮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淮南抗日游击战争和对西防御国民党顽军东犯的任务。
为统一指挥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地方武装,1943年2月成立了淮南军区,辖津浦路东军分区和津浦路西军分区。淮南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二师领导机关兼。此时第二师领导人均已变动:师长兼军区司令员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韩振纪,政治部主任萧望东
新四军第二师在抗日战争中发展壮大,到抗日战争胜利时,已有4个旅11个团,共3.5万余人,另有地方武装1.5万余人。[5]

第三师(八路军南下部队)

根据中共中央确定的“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和“增援新四军”的指示,八路军先后有4支部队越过陇海铁路南下华中,并在1941年1月皖南事变以后编入新四军。
第三师师长黄克诚

第三师师长黄克诚

1941年2月,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原第一、第二、第三支队依次改编为第七、第八、第九旅。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参谋长彭雄,政治部主任吴文玉(即吴法宪)。第七旅旅长彭明治,政治委员朱涤新,副旅长田维扬,参谋长黄炜华,政治部主任郭成柱,辖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团。第八旅旅长田守尧,政治委员吴信泉,副旅长兼参谋长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辖第二十二、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团。第九旅旅长张爱萍,政治委员韦国清,参谋长杨志雅,政治部主任张震球,辖第二十五、第二十六、第二十七团。
第三师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安、大冈、斗龙港一线以北,东濒黄海,西至运河的苏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苏北抗日游击战争和作为新四军主力部队机动作战的任务,还起着华中连结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枢纽作用。
1942年12月,苏北抗日根据建立统一的党政军机构。苏北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三师领导机关兼,领导人相同。淮海军区 和盐阜军区同时改为军分区。淮海军分区领导机关由第十旅领导机关兼。第十旅并实行主力地方化,与淮海地区的地方武装合编为4个支队,每个支队辖3个小团。 盐阜军分区领导机关由第八旅领导机关兼。第八旅也以第二十四团实行地方化,分编为射阳、阜宁、涟东的地方武装。
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浴血奋战5年,主力部队发展到2.8万余人,并组建了地方武装2.2万余人。[6]

第四师:

淮北铁骑
1941年2月,八路军
1942年,陈毅代军长与二师、四师干部合影

1942年,陈毅代军长与二师、四师干部合影

第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彭雪枫,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萧望东。第十旅由八路军第二纵队第三四四旅改编。旅长刘震,政治委员康志强,参谋长沈启贤,政治部主任高农斧。辖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团。第十一旅由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第二团合编。旅长滕海清,政治委员孔石泉,副旅长张太生,参谋长钟友松,政治部主任黎同新。辖第三十、第三十一、第三十二团。第十二旅由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三团和第一、第二总队各缩编的一个团合编。旅长谭友林(饶子健代),政治委员赖毅,副旅长吴信容,参谋长罗保廉,政治部主任刘作孚。辖第三十三、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团。另辖萧县独立旅,旅长纵翰民,政治委员李忠道(李砥平),参谋长廉平,政治部主任陈其五,辖第一、第二团。
第四师师长彭雪枫

第四师师长彭雪枫

第四师共1.5万余人,活动于陇海铁路以南,淮河以北,新黄河以东,津浦铁路两侧的淮北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淮北抗日游击战争,对西防御国民党军东犯,并向河南敌后发展的任务。
1942年11月,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成立淮北军区。军区领导机关由第四师领导机关兼,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邓子恢,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吴芝圃。辖4个军分区。
1944年9月11日,在夏邑县八里庄的战斗中,彭雪枫英勇牺牲。张爱萍继任第四师师长和淮北军区司令员,韦国清任第四师副师长和淮北军区副司令员。
新四军第四师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和发展了淮北抗日根据地,共歼敌6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3.2万余人,还组建了地方武装2.3万余。[7]

第五师:

转战鄂豫皖湘赣
1941年4月5日,豫鄂挺进纵队
1945年1月新四军五师主要领导合影

1945年1月新四军五师主要领导合影

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李先念(后郑位三任政治委员),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辖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旅,第一、第二、第三游击纵队,以及豫鄂边区保安司令部,11月又组建了特务旅。第十三旅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二、第三、第五团编成,并依次改番号为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团。旅长周志坚,政治委员方正平,副旅长萧远久,参谋长黄霖,政治部主任栗在山。第十四旅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一团、黄冈地方武装、第九团编成,并依次改番号为第四十、第四十一、第四十二团。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张体学,副旅长吴林焕,参谋长熊作芳,政治部主任夏农苔。第十五旅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六、第十、第八团编成,并依次改番号为第四十三、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团。旅长王海山,政治委员周志刚,副旅长朱立文,参谋长张文津,政治部主任张执一
第一游击纵队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四团和第十团一部组成。司令员杨经曲,政治委员张执一,政治部主任王潜。辖第一、第三团。
第五师师长李先念

第五师师长李先念

第二游击纵队由原豫鄂挺进纵队第七团与信南地方武装编成。司令员黄霖,政治委员刘子厚,参谋长余学礼,政治部主任胡任伦。辖第四、第六团。
第三游击纵队由鄂东地方武装编成。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耀榜。同年11月并入特务旅。
特务旅由第四十团和第三游击纵队编成。旅长罗厚福,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耀榜。辖第一、第三团。1942年4月撤销番号。
第五师建立地方武装指挥机构,与其它师有所不同。一个不同是,早在1942年,就建立了5个军分区,但是直到1944年10月,才有鄂豫皖湘赣军区,统一领导各军分区。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五师领导机关兼。
第五师活动于武汉四周,地跨鄂、豫、皖、湘、赣5省边区,长期远离军部,孤悬敌后,担负着独立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创 建和发展鄂豫边抗日根据地的任务。新四军第五师在抗日战争中对敌作战1000余次,歼日伪军4.11万余人,创建了鄂豫皖湘赣边区的广大抗日根据地,主力 部队发展到4.7万余人,组建了民兵30余万人。[8]

第六师:

坚持苏南阵地
1941年2月,新四军
新四军

新四军

第六师由苏南的新四军部队编成。师长兼政治委员和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辖第十六旅和第十八旅。第六师活动于西起南京、芜湖,东至淞沪,北濒长江,南抵天目山麓的苏南抗日根据地,战斗在日伪的心腹地区,担负着坚持苏南抗日
第六师师长谭震林

第六师师长谭震林

游击战争的任务。
第十六旅由战斗在茅山地区的第二支队改编。旅长由罗忠毅兼,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廖海涛,参谋长王胜。辖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团。
第十八旅由战斗在东路地区的第三支队改编。旅长是皖南事变中突围来到苏南的江渭清,政治委员温玉成,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张英。辖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团。5月又组建了第五十一团。
第六师在抗日战争中经历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清乡”斗争,始终坚持苏南阵地,直到抗日战争取得胜利。[9]

第七师:

燃起皖江烽火
1941年5月1日,新四军第七师由无为游击纵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事变突围部队编成。师长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辖第十九旅和挺进团,共1900余人。同年11月,也是皖南事变突围的傅秋涛任副师长。
第七师师长张鼎丞

第七师师长张鼎丞

第七师活动于东起江浦,西到岳西、宿松,南至太平、族德,北邻合肥,长江横贯于中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担负着坚持皖南和发展皖中、皖西抗日游击战争的任务。
第十九旅旅长孙仲德,政治委员曾希圣兼,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何伟兼。辖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第五十七团。1942年2月,以挺进团与桐西独立团合编为第五十八团。
1943年3月,皖中军区成立。军区领导机关由第七师领导机关兼,领导人相同。此时,日军错误判断新四军军部已迁至皖中,因而对皖中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扫荡”。为适应斗争需要,第七师实行主力地方化,将所辖部队和地方武装组建为4个支队和3个军分区。
浙东游击纵队主要领导人,左二何克希

浙东游击纵队主要领导人,左二何克希

第七师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共歼日伪军2万余人,主力部队发展到2万余人,组建地方武装7000余人,坚持了皖中、皖南、皖西的抗日游击战争,向东沟通了与第二师、第六师的联系,向西沟通了与第五师的联系,巩固和发展了皖江抗日根据地。[10]
浙东游击纵队
1943年12月22日,新四军军部命令三北游击司令部及所辖部队正式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治委员谭启龙,参谋长刘亨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辖第三支队、第五支队、金萧支队、浦东支队(后称淞沪支队)、三北自卫总队、四明自卫总队,以及教导大队、警卫大队、海防大队,共2300余人。第三支队支队长余龙贵,政治委员林达。第五支队支队长王胜,政治委员邱相田。金萧支队支队长蔡群帆,政治委员杨思一。浦东支队支队长朱亚民,政治委员姜杰。只北自卫总队总队长兼政治委员王耀中。四明自卫总队总队长罗白桦,政治委员刘清扬。

抗战胜利后

1945 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制定的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以及在重庆谈判中向国民党作出的让步,新四军在浙东、浙西、苏南、皖南的部队先后北撤到长江以 北地区。与此同时,新四军军部和3支部队北上山东,第三师进军东北,第五师与八路军三五九旅南下支队、河南军区等部编为中原军区。部队一再重新编组,序列 有了很大变动。12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新四军军部与山东军区领导机关合并(1946年1月7日正式合并)。新四军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治委员饶漱石,副军长兼军区副司令员张云逸(后增加罗炳辉),副政治委员黎玉,参谋长陈士榘,副参谋长袁仲贤,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唐亮。1946年1月7日,成立山东野战军,陈毅、黎玉分别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8月,陈毅司令员又兼政治委员。新四军兼山东军区下辖胶东、鲁中、鲁南、滨海、渤海五个二级军区,山东野战军(辖第一、第二纵队,第七、第八师),兵力约27万人。
前排左起:舒同、黎玉、陈毅、张云逸

前排左起:舒同、黎玉、陈毅、张云逸

留在华中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编成了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
华中军区于1945年10月25日成立。下辖苏中军区、淮南军区及五、六、七、八军分区。司令员张鼎丞,政治委员邓子恢,副司令员粟裕、张爱萍,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军区兵力约13.5万人。
华中野战军于1945年11月10日组成。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刘先胜,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辖第六、 第七、第八、第九纵队和特务团、炮兵团。后辖第一、第二、第六、第七师,第七、第九、第十纵队,以及第十三旅。野战军兵力约4.7万人。华中野战军在建制 上属华中军区,在战略行动上受陈毅指挥。
新四军第三师于1945年9月28日从苏北起程进军东北。1946年10月,第三师第七旅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十二师。新四军第三师番号撤销。
1946年国民党以30万人围攻由新四军第五师为主体组成的的中原军区,国共双方签定的停战协定破裂,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调动62个旅(师)约50万人大举进攻华东解放区。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新四军展开苏中七战七捷朝阳集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作战,在苏中、苏北、淮南、淮南、鲁南等地区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约25万人。
1946年9月23日,中共中央指示:为集中使用兵力,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指挥机关应合一。据此,成立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副司令员粟裕,副政治委员谭震林。
1947年1月21日,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和华中军区合编为华东军区,辖原属新四军的苏北军区、苏中军区、淮北支队、 淮南支队,原属山东军区的鲁南、鲁中、胶东、渤海军区以及滨海军分区。山东野战军、华中野战军以及山东军区所辖师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辖11个纵队和特种 兵纵队。其中原属新四军的是: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为第一纵队,山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和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3个团为第二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一师为第四纵队,华 中野战军第六师为第六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七师为第七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为第十一纵队,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为第十二纵队,华中军区骑兵团、华中野战军 炮兵团和山东野战军机关一部编成特种兵纵队。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的另两个团和华中军区第七军分区骑兵大队、洪泽湖大队编成淮北支队。留在淮南的华中野战军 第二师第六旅第十六团和地方武装编成淮南支队。
新四军

新四军

新四军完成历史使命,至此番号撤销。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抗击和牵制了16万日军,23万伪军,作战2.2万余次, 其中对日伪军作战1.9万余次,歼日伪军31万余人;反顽自卫作战3千余次,歼国民党顽固派军14万余人。新四军作战伤亡8.9万余人。新四军从最初的1 万余人,发展到拥有主力21.5万余人,地方武装9.7万余人,计31万余人;另有民兵自卫队96万余人。建立了地跨苏、浙、皖、豫、鄂、湘、赣七省的苏 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湘赣、皖江和浙东八块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人口3420余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11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5079643
新四军8万将士英勇献身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四军四师师长彭雪枫夫妇。
周恩来为皖南事变的题词。
新四军战士吹响东进号角。
陈宗彪


  一条坎坷的石头路,延伸在江苏盐城新四军战士铜像身后。战士挺身屹立,背后的枪刺直指苍穹,手中紧握的军号仿佛仍在响着嘹亮的号声。“东进”!铜像底座上的金色大字,向人们诉说着这支革命军队的丰功伟绩。

  “光荣北伐武昌城下,血染着我们的姓名;孤军奋斗罗霄山上,继承了先烈的殊勋……”当威武雄壮的新四军军歌响起时,前来参观的人们不禁肃然。从南方八省深山密林里走出的红军游击队员,为抗日救国重新汇聚,扛起新四军的大旗,奔向抗战一线。

  东进,那是一条血与火交织的不平凡道路。“从1937年10月到1947年1月,近10年中,新四军8万多名将士为国捐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陈宗彪深情地说。

  皖南事变 抗日健儿喋血江南

 
 挂在纪念馆第二展厅的一张军事形势图,形象地展现了新四军军部当时的处境:南过青弋江,红色箭头(新四军前进方向)立即陷入一片绿色箭头(国民党军队前
进方向)的围攻。讲解员告诉记者:“1941年1月4日至14日,皖南新四军9000余人在转移途中,突遭国民党军事当局的围剿,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皖南
事变’!”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四军研究会学术委员刘顺发说,早在1939年1月,面对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的迅猛发展势头,国
民党即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1940年7月16日,国民党进一步提出了“中央提示案”,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在1个月后全部开到黄河以
北,且必须将已发展为50万人的主力部队削减至10万人。

  “中央提示案”出笼两个月后,时任国民党政府江苏省主席的韩德勤便倾其主力
向北上的新四军发起进攻。当时,新四军在黄桥的部队只有5000多人,仅用3天便一举消灭韩的主力1.1万余人。黄桥失利后,国民党加紧了限共反共的步
伐。10月19日,国民党发出“皓电”,限令中共武装于1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同时秘密拟定了剿灭计划。为顾全大局,中共中央决定“对皖南取让步政
策”,同意将皖南新四军移至长江以北。

  “别了,三年的皖南。”1941年1月4日,当新四军著名作曲家任光随军部踏上北移征途时,国
民党军队已经布下了埋伏。时任新四军新编第1支队新1团团长的开国少将张铚秀回忆:“敌人几乎是同时,从前后左右的山岭、路口、道卡,向新1团发起进攻,
来势相当凶猛,比预料的来得更急。”

  “军长叶挺奉命下山谈判遭到扣押,副军长项英、副参谋长周子昆被叛徒杀害,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突围中牺牲,左冲右突只有2000余人突围。”陈宗彪说,陈毅曾痛心地讲过:“皖南事变中,新四军军部被消灭了。”

  盐城重建 铁军再展英雄旗帜

  这一次,蒋介石是铁了心要消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英雄部队。皖南事变结束仅3天,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取消其番号。中共中央则针锋相对,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

  如今,当人们走进位于盐城建军西路旁的新四军军部旧址泰山庙,凭吊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时,似乎仍可感受到当年铁军重建的激昂。刘顺发说,中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将新四军和活动于黄河以南的八路军统一整编成七个师和一个独立旅。

  经过重创的新四军,不仅没有被打垮,而且实力更加雄壮了。“本军誓以至诚,推行革命三民主义,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政治方针,绝不因皖南事变及反共投降派之大举进攻,而放弃抗日救国之神圣职责。”1941年1月24日,陈毅率全军9万将士集体宣誓。

 
 新四军从此进入新的发展期。陈宗彪说,盐城军部重建,是新四军发展中的重大里程碑。此前,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共同领导的军队,重建之后,新四军
成为由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队伍,从而走上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更加放手地投入到敌后抗战的斗争中,华中抗日民主根据地蓬勃地发展起来。

 
 “从南到北一条龙,挡住咸潮浸阜东。从此无有冲家祸,每闻潮声想宋公。”在盐城新四军纪念馆第二展厅内,一块怀表和一条虎纹图案的毛毯引起记者的注意。
陈宗彪介绍说,宋公即是当年曾任阜宁县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的共产党员宋乃德。1941年,他带领群众仅用77天即修起一条长达45公里的土质海堤,使沿
海人民从此免除了海潮毁家之苦。当地士绅除了立碑纪念外,特地送上两物以示谢意。

  为了筑堤,新四军将士们甚至节省出军费和军粮支持民工修堤,共产党员带头跳入河中“堵口”……陈宗彪告诉记者,宋公堤如今仍在,是盐阜地区一道坚固的捍海屏障,“民心就这样被汇聚在党和人民子弟兵的周围。”

  英烈千秋 将士舍身救亡图存

  采访时,纪念馆内不时响起冲杀声。正纳闷,讲解员笑着给记者解释:“这是纪念馆内专设的攻城模拟场景发出的音效。”军号嘹亮,枪声阵阵,向人们讲述着新四军将士为了中华民族舍身救亡图存的壮烈历程。

 
 田野间沟壑道道,村庄上断壁残垣。展厅里的一张黑白照片,记录下当年的旧战场。《盐阜大众》报上记载了发生在这里的“刘老庄82烈士”的牺牲经
过: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七旅一个连被日伪军千余人包围,战士们宁死抗击。弹尽粮绝的最后时刻,尚存的20余名指战员用最后的冲锋实现了殉国的誓
言:自连长以下共82人,无一降,无一生还,敌寇也没有得到任何可用的武器杂物。战后3日,当地人民将英烈忠骸公葬,过者无不徘徊流涕。

 
 另一幅黑白照片上,则是一张英气勃发的青年将领的脸。“他叫彭雪枫,当年是新四军第四师师长,牺牲时年仅37岁。”陈宗彪指着照片告诉记者,当时,彭雪
枫正在一线指挥战斗。时任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突然一声冷枪,击中他的胸部……我急忙叫来医生,注射了强心剂,但雪枫同志的脉搏再也没
有恢复跳动。”

  当时,彭雪枫的爱人林颖已身怀六甲,新四军党委决定保守秘密4个月。直到1945年1月,噩耗才公布于世,全军将士和
根据地人民陷入巨大的哀痛中。刘顺发说,许多群众自发摆出祭桌,每张桌上都放着一炉香、一碗水和一面镜子,颂扬彭雪枫为官清如水明如镜。灵柩运往墓地时,
百姓们哭声一路,不少年迈老人在儿孙搀扶下跟着送葬……

  ■人物访谈

  盐城新四军纪念馆文史研究部主任陈宗彪:在中国革命史上新四军留下光辉一页


  记者:盐城重建新四军时,陈毅为什么是“代理军长”?

  陈宗彪:“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先后由陈毅和张云逸担任代理军长。这是因为新四军军长叶挺将军在“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一直被囚禁,党中央保留其军长的职务。直到1945年8月26日,党中央才在致华中局的电文中,明确任命陈毅为新四军军长。

  记者:盐城重建对新四军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陈宗彪:新四军自盐城重建军部,才开始真正走上了发展的康庄大道。1937年10月至1941年1月的3年多时间,是新四军初创和打基础的时
期;1941年1月20日重建军部后,新四军进入了创造辉煌的时期。主要表现在:成为由我党独立领导的军队,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在组织建设、经济
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建设等方面走上了健全发展之路。这一系列重大的改变与建设结合起来,有力保证了新四军坚持敌后抗战,直到取得最终胜利。

  记者:如何评价新四军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

 
 陈宗彪:在中国革命史上,新四军只存在了短短10年。其间,新四军浴血奋战,对日伪军作战2万余次,毙伤俘日伪军41万余人,主力部队由初建时的1万多
人发展到21万多人。抗战时期,新四军有8万余名将士英勇献身。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的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中,新四军创造出一整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与教育制度和经验,培养出一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干部,为华中抗战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也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人才。新四军在中国革命史上、在党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记者 綦伟)
2011年08月16日 来源:《深圳特区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4702371
新四軍及其所屬各部 主要領導關係沿革的特點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新四軍及其所屬各部 主要領導關係沿革的特點



 



 新四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但她是在抗日戰爭背景下第二次國共合作的產物,隸屬
於國民革命軍系列,因此,她不僅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皖南事變前也接受國民黨政府軍事機構的指揮,而且新四軍所屬各部機構調整較頻繁,指揮關係變動也
較大。本文主要談新四軍及其所屬各部主要領導關係沿革的特點。



  一、皖南事變前新四軍及軍部領導關係沿革的特點:1、新 四軍是國共兩黨合作的結果。國共兩黨經過多次談判,才達成改編協議。新四軍重要幹部、編制均經過國民政府的同意或正式任命,國民政府還提供了部分經費和武
器裝備。2、新四軍是一支完全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新四軍的主要幹部均由共產黨決定,國民黨不得插進一個人來,也不干涉一切內部人事 3、新四軍接受國民黨政府軍事機構的指揮。新四軍軍部及所屬江南部隊主要是受第3戰區及其所屬部隊指揮。新四軍江北部隊受國民黨第5戰區及所屬部隊指揮。 直到皖南事變前這種指揮關係一直存在。但新四軍對國民黨軍隊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接受其指揮,並不表示事事聽命於它。除配合參加一些戰鬥外,基本上是按照毛
澤東在193854日的指示精神辦理的,即:現時方針不在與他爭若干的時間與若干裏的防地,而在服從他的命令,開到指定的地方去,到達那裏以後,就 有自己的自由了。爾後,不要對他事事請示與事事報告,只要報告大體上的行動經過及打捷報給他。也正因為此,新四軍才能不受國民黨軍隊的束縛,不斷地發展 壯大。



  二、皖南事變前新四軍所屬各部領導關係沿革的特點:1、新四軍軍部與所屬各部領導關係緊密程度不一。有些支隊雖 使用新四軍番號,但軍部開始並未直接指揮。如第六支隊、豫鄂挺進縱隊主要受中原局指揮,只是發展到一定階段,江北指揮部才參與指揮。而第六支隊更曾與八路
軍合編改名為八路軍第四、第五縱隊。即使是組建初期即成立的第四支隊,獨立性也很大,直到江北指揮部成立,情況才發生改變。軍部對江南的第一、二、三支隊
領導關係較密切。2、新四軍與所在地區黨組織關係未完全統一。江南的新四軍先後受東南分局、東南局領導,而江北的新四軍(除蘇北外)先後受長江局、中原局
領導。這使得新四軍所屬部隊領導關係有時較為複雜。如江北指揮部在軍事上受軍部指揮,黨組織上同時受中原局及新四軍軍分會領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新四
軍的發展。3、新四軍各部與國民黨軍隊的關係由相互合作到逐漸惡化。抗戰初期,新四軍各部與國民黨軍隊保持了較好的合作關係,曾受命協助國民黨軍隊抗擊日
軍。但1940年後,華中的國民黨軍隊頻頻襲擊新四軍,新四軍被迫自衛還擊,發動了半塔保衛戰、黃橋保衛戰等,但兩軍關係並未完全破裂。



  三、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及所屬各部領導關係沿革的特點:1 新四軍脫離了國民黨政府軍事機構的指揮,完全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所在地區党的領導機構也實現了統一,先後為中原局、華中局、華東局。新四軍還
與所在地區黨委實行一元化領導,所屬各部領導人也分別兼任所在地區黨委、軍區負責人。這使新四軍在粉碎敵、偽、頑的鬥爭中保持極大的獨立性,促進了新四軍
的發展。2、新四軍所屬各部基本統一。雖然新四軍各部來源不同,有的是新四軍正規軍,有的是地方遊擊隊,有的是由八路軍改編的,但全軍指揮關係明確,號令
統一,基本形成一個整體。3、新四軍所屬各部指揮關係根據戰爭需要有部分調整。如因電臺經常不暢通或中斷、指揮困難等原因,1942718日、 194485日,新四軍領導曾兩次建議中央直接指揮第五師,均被中央採納。又如1942316日,中央軍委決定第六師番號不變,統一由第一師指 1026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又同意第一、六兩師領導機關對內合併,由粟裕統一指揮,但對外仍採用和保存第一、第六兩師番號。194411 2日,中央決定設立蘇浙軍區,以粟裕為司令員,譚震林為政委(未到職),統一指揮蘇南及全浙。4、抗戰勝利前後新四軍軍部及所屬各部機構變化較大。抗戰勝 利後,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併,另成立華中軍區。之後,兩軍再次合併,成立華東軍區。所屬各部機構變化也較大,第五師和第三師更先後脫離新四軍序列。 19451024日,南下支隊等與第五師會師後,成立了中原軍區,以李先念為司令員、鄭位三為政委。中原軍區成立後,第五師所屬部隊即脫離新四軍建
制。第三師在923日接到開赴東北的命令後,於28日離開蘇北。116日,該部抵達河北灞縣時,中央軍委令其歸東北局領導,後加入東北民主聯軍序列。



  (原載《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6 作者:汪謙幹 原文標題為《新四軍及其所屬各部主要領導關係的沿革》)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383352
遊擊專家高敬亭 ──紀念高敬亭100周年誕辰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遊擊專家高敬亭 ──紀念高敬亭100周年誕辰


 台運行



 



 高敬亭是鄂豫皖蘇區三年遊擊戰爭中的紅軍主要領導人,也是一位黨內很有爭議的人物,他曾誤殺過不少自己的同志,而他最終又被自己的同志誤殺。直到1975年毛澤東親自批示為他平反,對他的爭議才有所平息。



   高敬亭是一位傳奇人物,他率領2000名紅軍,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的最後3年裏,戰敗了率領10多萬軍隊剿共的國民黨3任總指揮。特別是最後一任總指揮衛立煌,除率領10多萬正規部隊外,又武裝30多個縣保安團,修築8萬多座碉堡和40多條封鎖線,對紅軍實行所謂駐剿圍剿追剿,也 無濟於事。更有諷刺意味的是:他剛發表戰報稱高敬亭被擊斃,第二天其部屬國民黨一○二師就遭到高敬亭部重創,氣得他懸賞十萬大洋要買高敬亭的人頭。



  高敬亭不僅在紅軍時期戰功卓著,在抗戰時期也名震大江南北。在他辭世之前的一年多時間裏,其領導的四支隊抗日戰績位於新四軍4個支隊之首。也就在這個時期,他走向生命的盡頭——他被定上消極抗日等諸多罪名,被蔣介石假共產黨人之手,犧牲在革命陣營裏……



   高敬亭,原名高志原,1907812日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董店鄉(今屬河南新縣轄區)一個貧農家庭。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293月加
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光山縣委書記,鄂豫皖蘇維埃政府主席,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鄂豫皖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紅二十五軍七十五師政委,中共皖西北道委書記,紅二十八軍政委,新四軍四支隊司令員。他在大別山歷次反圍剿戰鬥中屢立戰功。特別是在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主力先後離開大別山蘇區後,面對10 多萬敵人的瘋狂圍剿,他臨危受命,將蘇區零星的遊擊武裝組織起來,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堅持保衛大別山蘇區的武裝鬥爭,以遊擊戰爭的戰略戰
術,不斷給國民黨軍以重創,直到全國抗日戰爭爆發。抗戰時期,他依然以遊擊戰術,不斷重創日軍。



 19371225日,高敬亭和四支隊參謀長林維先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參加新四軍編制會議,周恩來指著高敬亭和林維先,向中共長江局書記王明介紹說:這兩位就是聞名於大別山的遊擊專家高敬亭和林維先同志。



  一



   19341116日,大別山最後一支主力紅軍——紅二十五軍,奉中央軍委指示,撤離蘇區開始長征。留下省委常委、皖西道委書記高敬亭重新組建大別山
紅軍,開展保衛蘇區的鬥爭。當時,在大別山的國民黨軍隊有10萬多人,曾親自兼任大別山剿共總司令的蔣介石命令安徽省省長劉鎮華任剿共總指揮,限 一月之內完全肅清大別山尚存的紅軍。



  面對氣勢洶洶的敵人,高敬亭臨危受命,迅速將活動於皖西和鄂東的部分紅軍遊擊武裝組織起來,成立
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自任政委(未設軍長),下轄八十二師和手槍團。八十二師下轄3個營和1個特務營。八十二師師長羅成雲,政委方永樂,手槍團團長 餘雄。全軍1100餘人。紅二十八軍成立之後,接連在霍邱、潛山等地打了幾個大勝仗,殲滅了安徽保安第三團2個營和敵十一路軍九十六旅二一三團1個營。2 9日,又打掉了潛山衙前鎮區公所,生俘敵區保安隊80餘人。此時,蔣介石限劉鎮華一月之內完全剿清大別山小股遊擊紅軍,已經過了期限,劉鎮華正在為難,又接蔣介石要他在4月底前剿清紅軍的急電。



  劉鎮華接電後,立即召集各軍長開會,將大別山蘇區劃為4駐剿區,在指定區域內清剿,另外還設立追剿部隊,不分剿區,跟蹤追剿



   高敬亭探知敵人新的清剿部署後,立即召開連以上幹部會議,他說:敵人雖多於我們幾十倍,這是他們的優勢,但他們地域不熟,調度慢,各部行動也不可 能一致,特別是十一路軍和二十五路軍及東北軍為了保存各自的實力,互相矛盾重重;我們紅軍雖然人少,是劣勢,但我們地情熟悉,調動靈活,有人民群眾和地方
黨組織支持,能夠及時得到敵人的情報,有大別山良好的根據地掩護,便於遊擊,完全可以堅持下來,消滅敵人,發展自己。因此,我們是不可戰勝的。會議決定:以遊擊戰為主要作戰形式,以分散遊擊為主,時聚時散,分散敵人,調動敵人,疲勞敵人,拖垮敵人,相機打擊敵人,保衛根據地。



  1935215日,敵二十五路軍司令梁冠英得悉紅二十八軍在太湖涼亭坳一帶活動,立即調動9個團兵力,四面圍來。中共潛山縣委很快將這個情報報告了紅二十八軍。高敬亭決定利用敵人圍剿心切,狠狠地調動、疲勞一下敵人,相機殲敵。他親率二四四團一營、二營和手槍團,穿過敵人圍堵空隙,向鄂東遊擊。 24日,敵九十四、九十五兩個旅和六十四師一九一旅向鄂東跟蹤而來,高敬亭率部拖了敵人4天后,於28日行至長嶺關。他看到兩面山林遮天蔽日,中間一條伸向木子店的大道,感到這裏正是埋伏殲敵的好地方,便一邊將主力隱蔽在兩面樹林裏,準備伏擊,一邊命手槍團一分隊繼續引誘敵人。果不出所料,被拖得疲憊不堪
的敵一九一旅2個團立即追蹤而來。我一分隊且戰且退,下午3時,敵人進入伏擊圈,高敬亭一聲令下:打!各種火力一齊向敵人射擊。敵人猝不及防,倉促應戰,由於山溝道路狹窄,敵人人多,互相擁擠,自相踐踏,重火力又施展不開;紅軍勇猛射殺,敵人不知紅軍虛實,慌忙後退。特務營按事先部署又從背後殺來,打
得敵人四處亂竄,激戰近半個小時,2個團的敵人被殲近半。高敬亭擔心後續敵人增援,立即率領部隊向西轉移到立煌(今金寨縣境)抱兒山。此役繳獲機槍6挺, 步槍200多支,子彈萬餘發。



 33日,高敬亭率領的手槍團兩個分隊與方永樂率領的二四四團在金家寨匯合。這時,敵一九四旅六二二團跟蹤追來。37日,高敬亭率部在吳家店樟樹坪設伏,將其全殲。



   劉鎮華得知一九一旅戰敗和六二二團被殲的消息,氣急敗壞,他認為紅軍之所以難以殲滅,主要是各駐剿區畫地為牢所致,他命令各駐剿區各組織23 個團的追剿部隊,不分地區界限,跟蹤追剿紅軍,務必在4月底前剿清紅軍。為了給各駐剿區做出樣子,他將其看家精銳部隊獨立第五旅組成 剿隊310日,獨五旅旅長鄭廷珍偵悉高敬亭率手槍團在雙河一帶活動時,便傾巢出動。高敬亭得悉後,率領手槍團鑽進深山老林和獨五旅轉圈子,一連轉了 5天。敵獨五旅一直沒和紅軍手槍團接上火,加之他們重武器多,山路又不熟,士兵們被拖得十分疲勞。318日,手槍團在雞冠山設伏,將鄭廷珍所率六一三團 和特務團,殲滅大半,鄭廷珍率殘部逃回雙河。



  鄭廷珍為報雞冠山之仇,324日又率部向活動在英(山)霍(山)邊區的高敬亭部追來。
高敬亭率部上大山,帶著敵人兜大圈子,前後半個月,鄭廷珍率領的獨五旅2000多人,被拖得人困馬乏。49日,高敬亭率部在英霍交界的送子關桃花山設
伏,命特務營長林維先率領一連引誘敵人。鄭廷珍果然上當,立即派六一二團配一個炮兵連追擊而來。林維先且戰且退,退至桃花山花心處,登上花心制高點,以火
力引誘敵人。敵六一二團以其炮兵連火力開路,向花心攻來。高敬亭命在高處隱蔽的二四四團、手槍團和特務營,衝殺下來。敵人還沒弄清怎麼回事,便死傷一大片,林維先率領的一分隊也從花心小山上俯衝下來,敵人被包圍在一個大田畈裏,激戰近半個小時,敵六一二團和炮兵連除少數逃遁外,全部被殲,團長張永和被擊
斃。戰後,高敬亭率部向西疾行。鄭廷珍忙又率殘部跟蹤不放,在麻城西南棺材溝,又被消滅一個團,其六一五團團長被擊斃,鄭廷珍負傷,落荒而逃。劉鎮華一氣
之下,取消了獨五旅的番號,從此不可一世的獨五旅在大別山銷聲匿跡了。



 二



  劉鎮華雖然費盡心機,對紅軍圍追堵截,卻屢遭失敗,到5月中旬,其10多萬軍隊不但沒剿滅紅軍,還被紅軍消滅了不少。蔣介石一氣之下,免去了他的總指揮之職,由二十五路軍司令梁冠英取而代之,限其年底前完全剿清紅軍。



   梁冠英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召集各部隊師團以上領導人開會,重新劃定清剿區。並嚴令在哪個清剿區發現紅軍流竄,就拿哪個清剿區負責人是問。會後,他到各清剿區邊界巡視,又在各清剿區之間建立聯防隊,負責各防區之間的聯絡,以為這樣,紅軍便無處遊擊了。但無論敵人如何變換花樣,紅軍有人民群眾的支援,遊擊戰總是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3個多月來,部隊由初建時1100多人,發展到1800多人,武器裝備也有了很大改善,每個連隊都建立了機 槍班,彈藥也較充足。更可喜的是,部隊積累了很多遊擊戰的經驗,高敬亭將這些經驗總結為:在策略上,堅持三打三不打原則,即敵情明、地形好、繳獲大則 打;敵情不明、地形不好、繳獲不大則不打;無大傷亡則打,傷亡大則不打。對待各路強弱敵人的作戰原則是:拖垮二十五路軍,相機打擊十一路軍和東北軍,堅決
打擊地方保安團;在戰術上執行拖垮敵人,疲勞敵人,擾亂敵人,打擊敵人十六字訣;利用敵人互不相識,保存各自實力的矛盾,化裝成敵人,殲滅敵人;在通訊聯絡方面,充分發揮地方黨組織作用,派紅軍骨幹到區、鄉、村,組織區、鄉、村便衣隊,白天為民,勞動生產,晚上為軍,宣傳紅軍政策,偵察敵情,
鎮壓地方反動分子,團結一切可以爭取的革命同情者,特別是爭取國民黨基層政權的小頭頭,建立兩面政權,為紅軍服務。高敬亭總結的這些經驗,都是從實戰出發
的成功經驗,易於掌握和運用,對堅持大別山蘇區鬥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高敬亭這位農民出身的遊擊專家走向成熟的標誌。



 530日,
高敬亭率領手槍團在霍山西界嶺活動時,接到由中共鄂東道委書記陳守信送來東北軍一一○師參謀長李有光(其家屬王芹318日攜女兒由西安來大別山時,經固始被土匪劫持,是紅軍手槍團將其解救並安全送到一一○師,從此李有光和紅軍建立了秘密聯繫)的關於梁冠英接任剿共總指揮後新的圍剿部署的情報,決定利用繳獲的敵人軍裝,進行化裝,殲滅敵人。712日,高敬亭率化裝成敵人的手槍團由皖西向桐城、潛山遊擊,剛到潛山袁家河,敵九十六旅旅長王修身率3 個團就跟蹤追來。高敬亭立即率手槍團向桐城方向回返,行到朱屋廟時,被敵三十二師聯防隊兩個哨兵發現,哨兵喝問:哪一部分的?!事態緊急,如與敵開火,勢必引來周圍敵人圍堵。高敬亭便命手槍團一面搶佔有利地勢,以防萬一,一面命手槍團一分隊隊長詹化雨與哨兵接洽,伺機殲滅敵人。佩戴敵少校軍銜的詹化雨一個箭步來到敵哨兵面前,劈臉兩個耳光,拍著胸前符號罵道:媽的,老子是二十五路追剿隊的!這時,佩戴敵上校軍銜的手槍團團長餘雄也來到敵哨兵面前,喝問敵哨兵是哪一部分的。當得知敵人是十一路軍三十二師一個營的聯防隊時,餘雄便命令一個哨兵帶路到隊部找隊長說話,同時命詹化雨通知高敬亭率手槍團跟進。到敵隊部,敵聯防隊長聽說是二十五路軍追剿隊的,便禮貌接待,因當時二十五路軍勢力較強,其司令梁冠英又是總指揮,所以其他部隊對這個軍的人都恭而敬之。余雄命聯防隊長集合聯防隊訓話,聯防隊長俯首聽命。聯防隊剛集合完畢,手槍團300多支長短槍一齊對準他們。高敬亭大聲喝到:我們是紅軍,你們誰動一下,就叫你們全部完蛋!就這樣,一個營的聯防隊乖乖地當了俘虜。當晚,部隊順利地繞過敵人封鎖線,到達中共皖西工委所在地店前河。



   7月底,紅二十八軍在店前河整訓,交流各自的遊擊作戰經驗,一致認為化裝戰術是打破敵人劃區圍剿、聯防堵截的有效方法;特務營營長林維先又介紹了他去平漢鐵路沿線,到敵人後方打敵人地方武裝的經驗,認為敵人後方防禦鬆懈,到敵人後方遊擊,既可得到武器彈藥的補充,又可調動敵人出山回援,減輕根據地的壓力,一舉兩得。



 1935年秋至1936年初的3個多月裏,紅二十八軍以營為單位,一會兒山裏,一會兒山外,時而紅軍,時而 3次往返平漢路,打到了武漢邊緣的蘄春、黃梅、廣濟、黃陂和豫南的潢川、信陽,迫使武漢行營主任何成俊連連向蔣介石告急:大別山總指揮梁冠英圍剿不力,縱匪出山,危及武漢、開封。



 1936212日,高敬亭率手槍團化裝成敵二十五路軍追剿隊去浠水活動,在新洲受到了敵區保
安隊的熱情接待。敵保安隊長淩宗常向高敬亭透露敵十一路軍有個長官當天由武漢行營押送給養回大別山,中午要在這裏吃午飯,他正在佈置。高敬亭聽罷,立即說有緊要任務,率領手槍團向武漢方向運動,行約10多裏,果然有3個騎馬的國民黨軍官和10多名背槍的士兵押著30多副挑子向這邊走來。佩戴國民黨軍中校軍銜的詹化雨率一分隊搶先來到敵人面前威嚴地說:我們是二十五路軍追剿隊的,奉命在這裏檢查來往行人,你們把證件拿出來!



  其中一個騎馬的敵軍官大聲怒吼道:我是十一路軍秘書長,你敢檢查我?!



  詹化雨說:你就是蔣介石也不行,我們梁總指揮命令我們寧可錯殺一千,不可錯放一個,你們怕是給紅軍送給養的吧!



  敵秘書長破口大駡,揮起馬鞭就朝詹化雨打來,詹化雨一閃身,掏手槍罵道:媽的,你八成是紅軍的秘書長!命令戰士們:下了他們的槍!一分隊100多名戰士一擁而上,將3個騎馬的拉下馬來,繳了他們的手槍,後面跟著的10多個敵兵也跟著被繳了械。



  敵秘書長還不服氣地大罵著。這時,高敬亭走上前去,喝道:老子是紅軍,你再罵,老子就敲掉你!敵人這下全傻了眼。



  高敬亭教育釋放了敵士兵和兩個副官後,將裝滿銀元和將校服裝的30多副擔子,仍由挑夫挑著,晝伏夜行,於2月底返回大別山。敵秘書長中途逃跑被擊斃。



   敵十一路軍給養被紅軍截獲,使敵武漢行營主任何成俊大為惱火,又向蔣介石告了梁冠英一狀,說梁冠英在大別山圍而不剿,使得紅軍到處流竄。蔣介石鑒於他限
期年底剿清大別山紅軍的命令又成泡影,一氣之下,又下令撤了梁冠英總指揮之職,令其愛將衛立煌重返大別山就任總指揮。



 







  衛立煌,安徽合肥人,早在1932年的第四次圍剿時,蔣介石親任總司令並兼任中路軍司令,衛立煌是第六縱隊司令兼14軍軍長,在圍剿大別山紅軍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故而蔣介石在金家寨建縣,以衛立煌之名,命名為立煌縣,這實在是蔣介石對衛立煌的最高獎賞。衛立煌這次再任大別山剿共總指揮,深感蔣介石對他的厚愛,國民黨《中央日報》1936 33日報導衛立煌在上海就職時演講雲:立煌奉蔣委員長之命,督率所部清剿鄂豫皖三省邊區少數共匪,安定地方,此乃本人天職……。本人奉命清剿鄂豫皖 三省邊區共匪,回憶前後共有三次,第一次驅徐向前、曠繼勳兩大股(指紅四方面軍,作者注);第二次正欲追剿根株徐海東部(指徐海東領導的紅二十五軍,作者注),因江西剿匪事緊,奉命前往,致未成功。此次又奉命擔任清剿任務,已為第三次。三省邊區殘匪,為數無多,現決定分四個綏靖區,於最短時間內徹底肅清……”



  衛立煌離開上海到達金家寨後,部署圍剿,也沒有什麼新花樣,不外乎還是圍、追、堵、截。他劃的4個防區也和原來劉鎮華、 梁冠英的駐剿區相似。所不同之處,在於他搞剿撫兼施軍政並進碉堡政策,擴建地方保安團。特別是軍政並進碉堡政策的手段是很 毒辣的。軍政並進,就是建立健全地方區、鄉、保、甲制度,扶持地方武裝,逼迫群眾訂立五家連環保條約,一家通共,五家俱殺。碉堡設置猶為苛刻,其命令規定:凡重要村鎮、山嶺、隘口,交通要道,築能容營、連碉堡,其餘次要地點,則築排碉。至於一地帶內,碉堡數量與密度,能以互相通視火力為要。據國民黨安徽省政府1936512日碉堡統計表所列數位,僅皖西地區即新建碉堡24700餘座,整個鄂豫皖蘇區,碉堡密如蛛網,很多碉堡為了能通視火力,相距僅半裏之遙。



  此外,各縣、區、鄉、保還規定了訓練壯丁數目,作為區、鄉、保的武裝組織,以實現軍政並進的目標。



  然而,等待衛立煌的還是失敗。



   高敬亭根據李有光提供的情報,於45日在太湖涼亭坳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根據前一段經驗,會議作出了3條決定:深入敵後遊擊;縮小目標,全軍以營或連為單位活動;加強地方便衣隊建設,有計劃地在各地區原有便衣隊的基礎上,補充部分骨幹,建成一鄉一支便衣隊,對付敵人地方鄉、保武裝,為紅軍提供情報,安置傷病員,籌集給養。會議還根據形勢的變化,對政策做了修改。對待根據地內國民黨地方政權和民團,實行攻心為上,攻擊為下的政策。加強與地方開明人士 的聯絡,建立兩面政權。改變過去對地方民團堅決地打三不打,即:地方民團不先開槍打紅軍,紅軍不打;地方民團願意和紅軍聯絡,紅軍不打;在紅軍沒有走之前,地方民團不去向國軍報告的,紅軍不打;對地方開明人士的生命財產給予保護,即使是一些思想反動的地方政治人物,只要不與紅軍為敵,不殘害紅軍家屬,紅軍也不打不殺;對向紅軍提供錢糧幫助的,或給紅軍掩護傷病員的,紅軍給予保護,並為其保密。這些政策的實行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國民黨基層政權及鄉
紳與紅軍的矛盾,方便了紅軍遊擊。



  由於統一戰線工作的開展,紅軍資訊靈通,在廣大農村活動自如,而衛立煌的軍政兼施卻難以實施。 193743日,高敬亭率領手槍團特務營在麻城大畈活動,被駐麻城福田河的敵三十三師發覺,敵師長馮興賢率3個團三路合圍。福田河區公所開明區長李明 學立即將敵情報告了高敬亭。高敬亭率部連夜向王通山轉移,敵人緊追不捨,被便衣隊安放在王通山下的神仙炮炸得七零八落,一九七團團長也被炸死。可敵人 卻謊報軍情,說他們打了大勝仗。國民黨中央巡視專員袁德情向蔣介石報告說:共匪在黃安、麻城一帶死傷、被俘無數,特務團團長林維先被擊斃,屍體解往黃安
示眾,所繳槍支已彙報軍委會。可笑的是,早在1936613日,敵一○二師在姚家山戰鬥詳報上已有在姚家山殲紅軍200余,匪首林維先被擊斃 這次已是林維先第二次了。更有諷刺意味的是,事隔不到10天,敵一○三師1個營向活動在黃岡白羊山的林維先部追來,林維先率部向西急行30裏,在一個小山村隱蔽休息。敵人未尋到林維先,便在白羊山住下來糟蹋老百姓。開明紳士王貴先將此情況報告了林維先。林維先當晚率部返回白羊山,全殲敵一個營!



   衛立煌得知林維先並未被擊斃,反而在白羊山殲其一個營,實感羞愧,便以十萬銀元懸賞各部捉拿高敬亭和林維先。193761日《中央日報》一則消
息雲:京訊:皖鄂豫邊區剿匪總指揮衛立煌,對邊區殘匪,原則剿撫兼施,冀其就範,惟匪首高敬亭、林維先迄今無悔悟表示,衛為防滋蔓,貽害地方起見,已飭
各部嚴厲圍剿,如能將該匪生擒或擊斃,或殲擊其主力者,給予破格嘉獎,以資激勵……”



  衛立煌看到《申報》的一則報導:查高敬亭股 匪,全部精銳不過千餘人,在邊區各縣時聚時散……國軍追剿向前,匪突然在後,大軍進剿,則彼雲無匪,大軍過去,匪眾皆是……”衛立煌便把罪過歸於國民黨地 方政府。他認為紅軍之所以能四處遊擊,與國民黨地方政府避而不戰或與敵為友有關。特別是白羊山之戰的失敗,他認為是國民黨地方官員在紅軍走後才向國軍報告的,以致于國軍撲空;國軍住下又被襲擊,也是地方官員向共產黨報的信。78日,衛立煌與其參謀長郭寄嶠親率其警衛團到白羊山調查,並對白羊山聯保主任張 一函嚴厲審訓。



  衛立煌覺得在白羊山審訓,不能殺一儆百,便把張一函帶到黃安縣城,召集邊區各縣、區長、聯保主任參加聽審。張一函原來僅是一私塾先生,從沒見過這麼大官,這麼大陣勢,當衛立煌問他是不是共產黨、如何向共匪報信時,張嚇得張口結舌,語無倫次,只一個勁地承認他有罪



  參謀長郭寄嶠以為他真的是共產黨,把盒子槍往桌子上一摜:你是什麼罪?何時加入共產黨?不如實招來,我立刻槍斃了你!



   張一函被郭寄嶠這麼一聲喝問,要他招認是共產黨,又聽說要槍斃他,神智居然清醒起來,說:我今天死也要死個明白,你說我是共產黨,有什麼證據?我也不是表白我的功勞,國軍不管哪次經過我們白羊山,我們都殺豬宰羊招待,索要擔架、民夫,從沒打頓,只要有紅軍活動的消息,我都立刻報告。就說這次紅軍過白羊山吧,我當時就向縣裏報告,你們追來時已是第二天下午,紅軍跑了,我有什麼辦法呢?紅軍夜裏返回白羊山,你們那麼多部隊都不知道一點消息,我怎麼知道呢?
你們這次損失,恕我直言:貴軍到白羊山,沒找到紅軍打仗,便一窩蜂地抓雞捉鴨,搞女人,紅軍夜襲時,一點戒備也沒有,有些弟兄還在女人床上。據說紅軍不過百人,而國軍多紅軍幾倍,結果卻兵敗如山倒……”



 住嘴!郭寄嶠哪能容他再講下去,惱羞成怒,說:我說你不是共產分子,就是通共!你現在還在替共產黨說話,誹謗國軍!便命兩個警衛:把他拉出去槍斃!



  張一函對郭寄嶠說:你殺自家人很有本事,你和紅軍打仗要有這樣凶就好了,真是煮豆燃豆萁,親者痛仇者快!



  張一函被處決,嚇得那些縣長、區長、聯保主任們面如土色,個個都擔心這種事情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衛立煌感到處決張一函達到了殺一儆百的目的,便假惺惺地說:各位同仁,今天郭參謀長此舉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你們多數都是對党國忠心耿耿的,但也保不住有少數像張一函這樣的共產黨奸細。大家想想,國軍10萬多人,四處圍剿,紅軍卻能到處如入無人之地打我們的遊擊,如果不是有像張一函這樣坐探,紅軍能生存嗎?今天請大家來,無非要大家同心同德,完成蔣委員長交給我們剿清大別山殘匪的任務,維護地方治安,保衛民眾生存。希望諸位今後要務必小心,一發現紅軍,
立即報告,如發現在哪個地方有紅軍不及時報告者,定然嚴懲不貸。衛立煌正在滔滔不絕地訓話,有一位參謀遞來一份電報給郭寄嶠,郭看後,大為震驚,立即呈衛立煌。衛立煌看後,草草結束訓話,率領隨從離開會場——原來是77日發生了盧溝橋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蔣介石來電,要衛立煌去廬山參加高級軍事會議。



  七七事變,震驚全國,也引起全世界關注。可是,多年和中央失去聯繫的紅二十八軍,卻一點消息也不知道。 713日,高敬亭與皖鄂特委書記何耀榜在岳西南田村開會時,看到了薑樹堂從西安辦事處帶來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關於抗日救亡運動的新形勢與民主共
和國的決議》等文件和一些報紙,這才知道抗戰爆發,時局發生了大轉變。



  姜樹堂家住西安,原是國民黨十一路軍中的一個排長。1936 秋,在一次戰鬥中被紅二十八軍圍困,率全排投誠,此後在紅軍中任排長,後因身體不好,經批准回家休養。西安事變後,他進一步瞭解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真正
代表國家與民族利益的。七七事變的第二天,他便到中共中央駐西安辦事處報告了大別山紅二十八軍的情況,辦事處負責人葉劍英等熱情地接待了他,並將上述檔
交給他送往紅二十八軍。



  高敬亭根據中央文件內容和中央呼籲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精神,向國民黨鄂豫皖邊區督辦公署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停戰談判倡議。經過艱苦的談判,727日,雙方達成協議。至此,堅持大別山三年遊擊戰爭的大別山紅軍在高敬亭的領導下,完成了偉大使命,寫下了光輝一頁。



 







  在與國民黨談判結束後,整訓部隊,做抗戰準備。19381月,紅二十八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高敬亭任司令員,林維先任參謀長,下轄七、八、九3個團,全支隊3100人。



   38日,高敬亭在黃安七裏坪召開四支隊東進抗日誓師大會,率部東進皖中、皖東。512日,首戰蔣家河口,殲滅日軍一個小隊,軍心、民心大振。蔣介石
給新四軍發來了通電嘉獎。接著,四支隊轉戰皖中、皖東和江蘇的江浦等20餘縣,到次年4月的一年多時間裏,與敵作戰120餘次,殲滅日軍1700餘人,傷 日軍400多人,俘日軍9人,殲偽、頑軍和地方反動武裝3700多人,炸毀日軍汽車156輛、汽艇兩艘,打開了廬江、無為縣城,趕走了駐舒城的日軍。其作戰次數、殲敵人數,在當時新四軍4個支隊中是最多的。到19395月,四支隊已發展到近萬人,是初建時的3倍,成為新四軍中發展較快的一支勁旅。



   高敬亭功昭大別山,征戰皖中、皖東,功勳卓著。雖不能說高敬亭是常勝將軍,但他領導的部隊,確是勝利之師。高敬亭在對敵鬥爭中是勝利者,但在革命內部鬥爭中,卻被革命的子彈所誤傷。高敬亭在任紅二十八軍政委時,由於受肅反擴大化的影響,錯殺過自己的戰友,但那是在失去黨中央領導,在敵軍圍困萬千重, 一時難辨真偽的情況下發生的,當然,後來對高敬亭的批判鬥爭,還有其他更重要的條款,如擁兵自重、獨立王國、山大王主義、違抗中央指示、不服從軍部指揮、消極抗戰、破壞統一戰線等等。最後批判他是反革命反黨反中央,完全超出了原則界線。



  上述加在高敬亭頭上的罪過,多是在高敬亭領導四支隊一年多的時間裏發生的事。可前面所列的高敬亭率領四支隊東進抗日所取得的戰績,列新四軍各支隊之首,這本身就證明他是忠於黨的,更是積極抗戰的,是執行中央命令的,而不是反革命、反黨、反中央。



   無須諱言,高敬亭在三年遊擊戰爭時期,遠離黨中央,缺乏組織監督,獨攬一方黨政軍大權,養成了一些獨斷專行、一言堂的家長作風,這對其當時和後來正確處
理上級和同事之間關係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在肅反擴大化問題上,他錯殺了一些同志,積怨很多。他領導的紅二十八軍堅持大別山作戰和他領導的四支隊東進抗 日不斷取得的勝利,也使他產生了居功心理。他創建的以舒城、桐城、廬江、無為、巢縣為中心,背靠大別山的皖中抗日根據地,不願讓給國民黨,是他拒不執行 新四軍軍部命令延宕進軍皖中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最終被處決的主要原因。高敬亭193964日在肥東青龍廠被捕,24日被槍決。高敬亭這位共產黨的優 秀兒子,國民黨花10萬銀元買他的人頭沒買到,卻被自己人的子彈奪去了年僅32歲的生命。



  毛澤東對高敬亭的問題是很關心的,1953 年視察安慶時,他曾對安慶市委書記傅大章說:高敬亭不應該殺,是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383343
嚴家松園:新四軍江北指揮所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嚴家松園系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舊址,在安徽廬江湯池南3裏處,西南環山,層巒疊嶂,地勢險要,風景巍峨、壯麗,是西進大別山的通道。
  1939年5月5日,經中共中央批准,新四軍軍長葉挺,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相繼從皖南來廬江,於江北第四支隊駐地嚴家松園,組建國民革命新編第四軍江北指揮部,下轄第四支隊、第五支隊和江北遊擊縱隊。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兼任指揮,副指揮徐海東、羅炳輝,參謀長賴傳珠, 副參謀長楊梅生,政治部主任由新四軍政治部副主任鄧子恢兼,副主任張勁夫。轄第4支隊、第5支隊、江北遊擊縱隊、津浦路東各縣聯防司令部、津浦路西各縣聯 防司令部。新四軍遊擊支隊一度也歸江北指揮部指揮。江北指揮部成立後,以第4支隊展開於淮南津浦路西地區,開創了以定遠縣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抗日根據 地:第5支隊展開於淮南津浦路東地區。開闢了以來安縣東北境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江北遊擊縱隊在巢縣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042572
新四軍的前身及其組成與發展經過概況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新四軍的前身及其組成與發展經過概況 作者:賴傳珠

第一、新四軍前身——內戰時期:
第一次大革命期間,“國民革命軍第四軍”,這支和共產黨血肉相關的、大部分團營連幹部是共產黨員、並且全部政治工作是在共產黨領導之下的部隊,參加了北伐,卓著勳績,功高威遠。
大革命失敗後,整個資產階級叛變了革命,投降了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獨立的來領導這個革命,由葉挺、周恩來、賀龍等同志組織舉行了南昌暴動——大革命退兵的一戰,繼續保持中國反帝傳統。從此,由國共合作進到共產黨單獨領導,繼續深入這個革命到農村中去,進行深入的土地革命,並創建工農武裝。
毛澤東同志領導秋收暴動失敗以後,帶一千多農民到井崗山與朱德同志會合.組織紅軍第四軍,並建立根據地,高舉紅旗,開展遊擊戰爭.這是大革命以後的第一時代的遊擊戰爭
(從一九二七年南昌暴動開始,到一九三O年彭德懷同志進攻長沙為止:嗣後即轉為大規模的工農紅軍和蘇維埃運動的革命與反革命的國內戰爭).
一九三四年蘇維埃運動和土地革命受著損失以後,紅軍主力部隊舉行萬里長征,留在以江西為中心的各個遊擊區域單獨奮鬥,堅持陣地。從一九三四年到抗戰爆發二 年零八個月,算三年,這就是新四軍產生的最近的歷史(主力部隊九萬八千人開始長征。留下的主力師——二十四師三個團,每一連有一架機關槍。每一個團有重機 槍迫擊炮,計留在福建、江西、廣東交界地方的武裝遊擊隊有三千多枝槍,以江西為中心)。
當時在江西組織了中央分局來主持。
長征軍於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日離開,國民黨於是年二月以大兵圍剿,圖徹底肅清中央蘇區。紅二十四師主力被包圍,遊擊隊被殲滅,於是退出蘇區,轉到南嶺山 脈,重新組織遊擊戰爭。當時方志敏負責贛東北遊擊區,黃道負責閩北區域,粟裕負責浙江區域,閩東由葉飛負責,閩西遊擊區域山譚震林、鄧子恢、張鼎丞負責, 湘贛由譚雲寶負責,湘鄂贛由傅秋濤,鐘期光、張藩負責,贛南由陳毅、項英負責。
西安事變後,國共兩党重新合作,可是頑固派認為這個合作,只能是和西北朱毛率領的有組織有紀律的真正紅軍合作,而拒絕和南方遊擊隊合作,並且進攻更加厲害;從一九三七年春天三月至五月,是清剿最嚴重的時候。
蘆溝橋事變抗戰爆發以後,我黨統一戰線政策勝利,全民族團結成功。合作由西北方擴
大到南方,於是南方紅軍遊擊隊奉命集中,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編者按:時間
在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二日)。
甲、是時紅色遊軍在:
1‧閩西南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數同志領導下一大部分遊擊隊,月有一千二百餘人,五百餘枝槍。
2.湘、鄂、贛傅秋濤同志領導的遊擊隊,一千一百餘人,三百五十餘枝槍。
3.閩東葉飛同志領導的遊擊隊,九百二十人,五百餘枝槍。
4. 閩、贛、浙黃道同志領導的遊擊隊,約六百餘人,三百餘枝槍。
5. 浙江平陽劉英同志領導的遊擊隊,六百人,二百餘枝槍。
6.中央蘇區(瑞金)鐘得勝同志領導的遊擊隊,三百人,一百五十枝槍。
7.皖南關英後、李步新同志領導的一個遊擊隊,一百九十八人,七十五枝槍。
8.湘、鄂譚雲寶同志領導的一個遊擊隊,三百三十五人,二百枝槍。
9.贛南陳毅、項英領導的遊擊隊及桂東x世雄同志領導的遊擊隊共約三百人左右。
10.鄂、豫、皖高敬亭領導的遊擊隊九百餘人,五百餘枝槍。
11.鄂、豫邊周駿鳴同志領導的約六百餘人的一個遊擊隊。
12.湘南李林同志領導的共二部,計約三百人左右的遊擊隊。
總共大小十四個遊擊隊,約八千人左右,三千五百餘枝槍,四挺輕機槍,及不能連放的重機槍三挺。這些參差不齊的遊擊隊,即是新四軍的基礎。
第二、新四軍的組成和發展——抗日遊擊戰爭時期
第一階段——一九三七年十月至一九四一年一月
甲、軍部成立:一九三七年十月十二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成立新四軍的命令,葉挺任軍長,隊伍開始集中。
三八年一月六日在南昌成立軍部,是月底開始辦公。斯時,機關沒有建立,僅僅是幾個人。
乙、從集中到開入敵後
(一)一九三八午二月廿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命令我軍限於x日集中岩寺,於是軍部分頭令促江西、浙江、福建、湘南、廣東各省遊擊部隊,兼程前進,向安徽岩寺集中。江北鄂豫皖及鄂豫邊遊擊隊分別向合肥、舒城、無為地區集中。
長途跋涉,遠從江西的大庾、福建的龍岩,約二千里路,需一月的行程,最近的亦須七天行程;且餉額不足,糧秣不濟,飽受饑餒;沿途又遭受各省軍事當局及不明 大義分子,挾持其十午反共成見,不斷無理的阻礙與留難,並惡意造謠破壞中傷,我軍戰勝一切困難,于四月初集中岩寺,閩西南延到十八日始達。
(二)軍部於三八年四月四日離開南昌遷移岩寺,著手進行部隊改編,成立四個支隊:以閩西南遊擊隊一千二百餘人,編為第二支隊,閩東遊擊隊九百餘人,編為五 (?)、六兩團,湘鄂贛遊擊隊一千餘人編為第一支隊第一團,閩浙贛遊擊隊編為第三支隊第五(?)團,浙江平陽遊擊隊編為第二支隊第四團,中央蘇區遊擊隊編 為二支隊三團一部隊,皖南遊擊隊編為二團三營,湘贛遊擊隊編為一支隊二團一營,贛南及桂東遊擊隊編為一支隊二團二營及三營一部,湘南遊擊隊編為軍特務營, 鄂豫皖及鄂豫邊兩遊擊隊編為四支隊七、九兩團,集中七裏坪。編制就緒,當即開始進行不到廿天的整訓:
斯時,又接到命令雲:四月廿日派員蒞臨臨點驗。十五日複又接命令不能久駐岩寺。未及點驗,我粟裕司令率領先遣部隊,遂於是月廿八日出發,挺進江南敵後;軍 部亦於五月一日離開岩寺遷至太平。接著又接命令不准久駐太平,於是,複又進移至南陵地帶。這時我一、二支隊先遣部隊已陸續深入蕪湖以東,南京以南,溧水、 溧陽以北狹小地區.
(三)鄂豫皖遊擊隊,一九三八年春集中七裏坪,改為新四軍四支隊,下轄七、九兩團,約一千二百餘人。又一部,原為河南桐柏山遊擊隊,百餘人,三八年在確 山、竹溝改編,加上地方動員來的新兵及改編股匪,共約九百餘人,是為八團。四支隊及八團均於一九三八年四、五月間分由七裏坪、竹溝開赴皖東前線。四支隊 七、九團在舒、桐、盧、無一帶活動。八團在盧、無活動一個短時間,即開至淮南路東、合肥、全椒一帶活動,進入皖東前線。
丙、敵後遊擊戰爭的開展:
江北四支隊東進巢無地區及皖東前線,五月十六日首次與敵人在巢湖以南蔣家河口發生戰鬥,將敵全部擊潰,繳獲步槍十餘枝,大旗一面,開江北第一次的勝利。
江南方面我先遣隊進入鎮江以南,六月十八日與敵在衛崗展開戰鬥,是謂衛崗處女戰。此役摧毀敵汽車四五輛,斃敵土井少佐—名,梅崗武郎大尉一名,繳獲步槍十餘枝,日幣七千元,這次戰鬥,與江北遙相輝映,從此展開大江南北的遊擊戰爭. ‧
第一個時期:
我軍以嚴明的紀律,新軍的姿態,出現在江南,當時群眾一方面是讚美我們的軍紀,擁護我們來抗戰;另一方面對本軍戰鬥力卻表示懷疑,認為裝備完好、武器精良 的國軍,尚且不能立足,何況這一小支武器窳劣、火力微弱之新四軍?經過後來不斷的勝利戰鬥,廣大群眾遂逐漸認識我軍是真正抗日和無法摧毀的力量,於是我軍 威信大大提高。 ’
在國軍撤退以後,江南地區一部分士紳及民眾所組織之遊擊隊,雲湧蜂起:但皆獨霸一方,割據稱雄,紀律極壞,敲詐勒索,無所不為,不抗敵而擾民,互相漁肉, 勾心鬥角,阻礙抗戰發動。本軍對這些武裝進行了艱苦說服工作;在他們互相傾軋之際,從中排難解紛,爭取團結到抗戰一致的旗幟下,惟有朱永祥、陳得功等股遊 擊隊,一貫不顧民族利益,甘心附敵,為虎作倀,民眾稱之為“小日本”,成為敵人偽政權發展的支柱,普遍的從事建立偽政權,發展維持會,致使群情消沉。當時 我們對這些武裝則採取堅決手段解除之、摧毀之,從此廣大民眾消沉低落情緒,頓形好轉,一掃烏煙瘴氣,展開江南抗戰的新局面。
在江北巢、台、桐、懷相繼失守,國民黨大軍西撤後,局勢異常混亂,地方士紳民眾武裝,遍地皆是。我軍四支隊進抵此間活動,雖然是大大展開遊擊戰爭局面,取得本身的部分發展與壯大,但當時在高敬亭錯誤的領導下,坐失時機,以致大大的限制了部隊的發展壯大。
第二個時期:
(A)一九三八年冬,張雲逸同志由軍部渡江北來,並成立江北遊擊縱隊,由地方黨所組織的遊擊隊編成,部隊迅速發展。
一九三九年五月,葉軍長和鄧子恢同志相繼渡江到皖北。六月三日在青龍廠將高敬亭處決。從此使四支隊轉到了党的領導下,大加改進。是時,軍部因感地區遼闊,統一指揮困難,遂於五月五日在盧江東湯池成立江北指揮部,統一指揮江北三個部隊:
1. 四支隊,下轄,七、九、十四三個團,共約四千餘人。
2. 五支隊,下轄八、十、十五三個團,共約二千餘人。
3. 江北遊擊縱隊,下轄一、二兩個大隊,共約一千餘人,其一大隊系由江南四團過來的一個營編成,擔任軍部與江北指揮部之連絡。
槍斃高敬亭後,把部隊挺進到皖東定遠、鳳陽、滁縣,全椒等縣廣大地區。
以原來周駿鳴為基礎的八團擴大起來的,開始成立五支隊。
(B)我軍團留守處,在河南確山縣竹溝鎮,組織了兩個新兵連,由彭雪楓同志領導。當
一九三八年夏季, 日寇打通津浦路,佔領徐州、開封之後,鄭州、洛陽日益吃緊,武漢告急,地方紊亂。偽匪蜂起,由彭雪楓同志領導的兩個新兵連,經過艱難締造,以遊擊支隊第二 大隊名義,於一九三八年十月一日誓師東進,東越平漢,道經西華,接近最前線,這時僅有一百七十八人。
自豫東淪陷後,國軍西撤,政權瓦解,地方糜爛不堪,長期堅持地下工作的吳芝圃同志,在睢、杞、太邊,組成了一支人民自衛武裝——三支隊,在党的領導下,日 益擴大。八月間,蕭望東同志率一先遣大隊(七十人槍)赴睢、杞、太協助三支隊活動。十月間,三支隊會同蕭大隊入西華,至杜崗與游支會合,擴大了支隊編制, 共分三個大隊,計九百四十五人。此即開始向敵後挺進,首次在淮陽西竇樓與敵騎發生遭遇戰鬥,將敵擊潰,於是通過封鎖線,十月卅日經過鹿邑縣城到達鹿邑東劉 大莊休整,開展統戰工作.
是年十一月十九日,出征雎、杞、太;處處獲勝。原三支隊九中隊十二月與原在睢、杞、鹿邑活動的三支隊二團部隊合編為第二團第一營,以游支第二大隊為第二營,成立了第二團(團長滕海清,政委譚友林)。
一九三九年一月三日,睢杞地方武裝李廣南部追隨主力與原第一大隊(在鹿邑白馬驛)合編為第一團。當時三大隊則改為獨立營,直接歸支隊指揮.三九年一月主力東進亳東,獨立營再征睢杞。二月,獨立營連同睢杞地武一部歸還主力,編為支隊第三團.這時人數已有一七五—人。
一九三九年四月,敵人掃蕩豫、皖.蘇邊。中旬,鹿邑、亳縣相繼再度陷落。我除留第一團(太康大隊一個連是時已編入)於原地活動外。主力于六月十五日抵懷遠西渦河沿岸。是時永城地方武裝魯雨亭部自動請求編入我軍,編為一總隊。這時人員已擴充到四八二四人了。
一九三九年九月六日,回師渦北新興集。開展永、夏工作.—個月內先後成立了六個獨立大隊,成為遊擊支隊發展的全盛時期。部隊增加至四十一倍以上(七三六九人)。
一九三九年十—月,遊擊支隊改為本軍第六支隊。十二月反共浪潮高漲。是時第一戰區自衛軍第七路(我西華党所領導的)自動的由向明、王學武率領入豫皖蘇邊, 組織第二總隊;在蕭東由耿蘊齋組成三總隊(蕭縣遊擊支隊與宿縣大隊組成);皖東北由張爰萍組成第四總隊;並將各獨立大隊補充主力、或擴編為獨立團。至4O 年三月,全支隊除三個主力團、一個特務團外,其餘還有四個總隊,三個獨立營,計一萬七千八百人.此時活動地區:東抵津浦路,西依黃泛,北達隴海,南跨渦 河。四月一日,敵寇二千餘掃蕩,我—總隊在永城東北山城集進行保衛戰,魯雨亭同志於是役光榮殉國。
隨後又組成保安司令部,直轄蕭縣抗敵總隊,蕭縣、永城、睢杞獨立團,及亳北獨立大隊。這時全支隊共有一萬九千五百餘人,
(C)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失守後,原四支隊七裏坪留守處之留守人員及八路軍殘廢退伍人員和地方黨員,發動地方武裝,由李先念同志領導。原湖北豫南地方党 所領導的紅色遊擊隊,是時仍堅持原地活動。党為了集中力量,打擊敵人。於一九三九年六月,將鄂中馬家沖、,八字門、白兆山、趙家柵、應城及漢川各地之遊擊 隊玫為獨立支隊,編兩個團,以鄂東之五、六大隊及信、應部隊(王海山領導的)編為新四軍遊擊支隊,另以豫南的遊擊隊改編為三、五兩個團,部隊雖經整編,但 各級党所領導的遊擊隊,在指揮上不能統一;且當時日夜忙於應付反磨擦,環境惡劣,致各部獨立活動,各自為政,產生濃厚的遊擊主義習氣。
嗣後,為統一部隊指揮,乃于一九三九年十二月,統編為新四軍遊擊挺進縱隊,將以上各部編為九個正規團。其編制情形於下:
原五、六兩大隊改為第一團,四望山之三團改為第二團,鄂中二遊擊隊改為第三團,鄂中湖區遊擊隊(四團)改為四團 。鄂中獨立支隊改編為第五團,第六團歷史不詳,信羅地方遊擊隊改編為第七團,六團與X區獨立團(地武)改編為第八團,鄂東獨立團改編為第九團,偽軍反正部 隊改編為十團。並成立縱隊司令部與隨營學校。從此由分散到集中,引起敵頑注意,於是處在敵頑夾擊中,開展了平漢線及武漢近郊的遊擊戰爭。
(D)一九三九年七月,皖南部隊奉三戰區長官命令, 以一個支隊(三支隊五、六團)接替青弋江友軍防務,未幾,敵人於十月底從灣址集中兵力千余,分數路向我紅衣鋪、清水潭陣地進攻。敵人憑藉強烈火力,向我迫 擊。我軍毅勇果敢,與敵人激戰三天,取得延陵大捷勝利推進,光輝地展開陣地戰之先例。
隨後,老六團由葉飛同志率領深入上海附近活動,與梅光迪部會合,成立江南抗日義勇軍。旋派老六團一部渡江到江北與管文蔚部(在丹陽發展起來的)會合,改為挺進縱隊。
一九四O年,張道庸同志率領二支隊四團之兩個營渡江至蘇北活動於天長、六合地區,改為蘇皖支隊。
(E)為了便利指揮部隊,加強部隊發展,脫離頑軍對我指揮機關之威脅,一九三九年十月間,江北指揮部以巡視為名,大部遷至皖東。
是年十一月江南指揮部在溧陽水西成立,展開了以後江南蘇北之巨大勝利。
(F)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中原局書記劉少奇同志偕同徐海東同志安抵皖東,從此江北部隊得到了黨中央直接領導。在劉政委領導下,克服了過去許多缺點與錯誤,使部隊蒸蒸日上,有了空前的發展,整理了部隊,穩定了陣地;並著手開始根據地的建設。
是時,五支隊挺進路東,在來安、嘉山、盱眙,六合地區開展遊擊戰爭,一度克復來安城,驅逐敵偽,使廣大民眾從敵偽奴役下解放出來,掀起了路東民眾抗戰情緒。
十二月二十日,敵人集中數千兵力大舉向我周家崗、古河掃蕩。徐副指揮海東同志親赴前線指揮,于廿三日反攻,克復周家崗、古河,敵大敗。是役,俘敵少佐一名(傷重而死),炮彈X箱及其他軍用品甚多。此為江北反掃蕩首次大勝利。
丁、反磨擦鬥爭的勝利
(一)一九三九年廖磊病故,李品仙繼任皖省主席後,密令顏仁毅、李本一進攻津浦路西我四支隊部隊,陰謀假借護送點驗委員之名,襲擊我大橋指揮部。當時被我 堅決拒絕通過。遂於五月七日在界牌集發生戰鬥,從此磨擦逐漸發展擴大,愈演愈烈;反共空氣,日益囂張。當時在南路我們擊潰了李本一的進攻,將他逐回古河, 消滅了頑李三分之二的力量。南路勝進攻完全被我粉碎了。
繼之,李品仙複又發動兩個主力師向我皖東再度進攻,在八鬥嶺、王子城、青龍廠一線展開主力激戰,戰鬥極其殘酷。此後雙方進入拉鋸式及膠著狀態,互有進展,失而複克。這次勝利後,八路軍黃克誠同志率領南下增援部隊,九月同在津浦路東與我四、五支隊勝利會合。
(二)一九四O年八月間,黃政委克誠同志率領八路軍二縱隊三四四旅及新二旅至豫皖邊,與我六支隊正式合編。改為八路軍第四縱隊。隨後,黃率新二旅及六八七團進抵皖東與六支隊四總隊(張愛萍部)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
於是,我四縱隊重新編制為直屬隊,四旅、五旅、六旅。保安司令部,共 一萬七千餘人。
接著,反共高潮到來,湯恩伯率三十萬大軍向我進犯;形勢吃緊。耿蘊齋率保安司令部之一部,劉子仁率十七團全部,吳信容率十八團二個營,於雙十日叛變了。共 有八百五十九人,輕機二十五挺。於是我重整地方武裝,撤銷保安司令部,組成蕭縣獨立旅(旅長縱漢民,政委李中道)。至—九四—年元月,在雎、杞、太、淮 邊,頑敵十二軍八十一師配合兩個遊擊縱隊,向睢杞獨立團進攻。當時,我乃以一部控制原地進行遊擊,主力歸還淮上,改為五旅十五團。
(三)蘇南與蘇北部隊的會合。我挺縱及蘇皖支隊在大橋、江都等地展開遊擊戰爭以後,韓德勤、李長江等不相容讓,屢加迫害;我軍求全忍讓,而頑方迫害有加無 已。在江南,顧冷欣以大軍進擊,逼我渡江;在蘇北,則集中十餘團兵力,企圖殲滅我軍於揚子江畔,步步逼入,言之無不心寒。一九四O年六月中旬,我江南指揮 部率二團、新六團、九團(即江抗二團)先後過江。六月廿八日,李長江指揮十一團之眾,開始圍攻我郭村葉飛部隊,於是展開自衛戰爭,陳指揮聞訊率師渡江趕 援,援兵末到,進攻之頑十一個團已被我郭村部隊擊潰,退入泰州,我軍稍有進展,蘇南蘇北部隊就在這勝利中會合了。
郭村戰役後,為統一與便利部隊指揮,即以挺縱二、六、九三個團,及地方武裝陳玉生、王澄(郭村戰戰鬥中由李長江部暴動過來)等部改編為一、二、三三個縱隊 (以挺縱為第一縱隊,二團、新六團、九團——江抗二團——合編為第二縱隊,蘇皖支隊及地方武裝為第三縱隊)。
(四)黃橋之戰及八路軍、新四軍白駒大會合.
(1)一九四O年七月廿五日,韓德勤使用十二個團第一次進攻黃橋,再度為我擊潰,殲滅頑何克謙部大部分;接著就是營溪、薑堰戰鬥,連戰皆捷,是為黃橋第一 次大勝利。韓德勤頑心不死,遂於十月初下令對黃橋進行二次總攻擊。黃橋決戰,我軍又獲大勝,頑八九軍軍長李守雛溺死八字橋河中。頑韓一敗塗地,潰不成軍。 我軍反鋒攻擊,連克海安、東台、諸城鎮,迫使頑韓退守興化。與此同時,八路軍聞訊從北面馳援,攻克東溝、益林、鹽城,長驅直下,於十月十日與新四軍蘇北部 隊在白駒勝利大會師。這次反磨擦空前巨大勝利,創造廿年來之奇跡:從此我軍威震華中,頑軍膽落。
(2)先是 華中磨擦日趨嚴重。於是八路軍第二縱隊主力(黃克誠同志率領)及八路軍—一五師蘇魯豫支隊全部於—九四O年四月前後,由晉東南及山東等地出發,南下增援新 四軍,於九月間到達皖東北及淮海地區後,即與張愛萍(新四軍六支隊四總隊)韋國清(八路軍南進支隊)等部合編,正式成立八路軍第五縱隊,以蘇魯豫支隊改為 一支隊,以二縱隊主力編為二支隊,以張愛萍、韋國清兩部編為三支隊,南下增援。
是時,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亦南下至淮海地區。
(五)一九四O年六月。江南指揮部率二團、新六團、江抗二團渡江增援郭村開展蘇北以後,在江南乃另成立江南指揮部,在羅忠毅、廖海濤同志領導下,指揮剩餘 部隊, 堅持原來陣地。黃橋決戰,我四團三營複渡江北增援,斯時,在江南僅剩下四團、新三團及同情我軍之獨二團,經過了一個時期的發展,培養了一部分地方武裝—— 獨立支隊(約三百人),社頭遊擊隊(約一百人),長嗝遊擊隊(七十人),長嗝太遊擊隊(二百人)。皖變後改為二支隊。
在東路,蘇、常、太等地區,在江抗西撤以後,沒有留下武裝,僅剩下在洋澄湖養病之傷患卅余人,和一個常備隊廿餘人,一九三九年八月,奉陳司令命令重組江南 東路司令部,於是在蘇常地區,以夏光、楊浩虛為首,成立了東路司令部,組織了一個特務連,並爭取何家師(何教師)地方武裝組第二連。另在常熟地方領袖任天 石同志領導下,恢復了民抗司令部,組成一個連.江南指揮部黨委會決定派何克希、吳仲超回東路。經過半年發展,部隊擴大三百余,於是成立一支隊(由常熟何部 改編)、二支隊(我們二個排的基礎)。譚震林同志到東路後,成立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將江抗改為二支隊,由何指揮,仍稱東路;民抗改稱一支隊, 稱南路,由吳指揮。部隊繼續發展,培養常備隊。另以昆山、嘉定兩地地方党領導之—部分武裝,轉入蘇常地區,改稱第三支隊。後,二支隊開闢澄、錫、虞地區, 解決馬x x—個支隊,民抗複充實一個營,改為五支隊。江抗二團東路與敵寇苦戰十三次,進入無錫地區與當地地方党所領導之一部武裝會合,稱江抗獨立支隊,以後改稱四 支隊。二支隊進入澄西協助梅光迪部。迅速發展,改稱七支隊;同時爭取無錫地方領袖張學增部組第六支隊。
在党的領導下,這支新軍迅速生長起來。
第二階段——一九四一年一月至一九四二年
甲、皖變後的新階段:
皖南軍部為顧全大部,團結抗戰;委曲求全,遵命北移,葉軍長與顧祝同面規路線,取道皖南渡江.一九四一年一月四日開拔.一月七日行經茂林地區,反共派顧祝 同指揮七萬大軍將我重重包圍。窮山大壑,血戰八晝夜,彈盡糧絕,不能突出,造成皖南奇敗,被俘消滅殆盡;葉挺軍長被俘,項、袁、周等下落不明。反共派造此 滔天大罪,破壞抗戰,密佈陷阱,屏我入圈,司馬昭之心,路入皆見。
皖變後,重慶當局,複變本加厲,命令湯恩伯三十萬大軍向我華中各部全面進攻;反共氣焰,甚囂塵上。日寇亦不斷向本軍各地加緊掃蕩,以配合反共。在敵頑四面 夾擊下,造成我在皖變後的空前危難處境。但是全軍在我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堅持黨的政策,堅持自衛原則,抗抵反共進攻,獲得全國人民的同情與援助,勝利的突 破危境。渡過難關,擊退反共高潮,使本軍發展走向新的階段。
(一>新四軍番號雖被取消,宣佈為非法部隊,但由於我們四年來光榮偉大的戰績及全世界一致公認本軍為抗戰強堅有力的支柱。這種堅持華中抗戰的光榮事 業,獲得廣大民眾的擁護與愛戴,這種擁護與愛戴,就是人民對本軍合法之公認.公理自在人心。在民眾中所樹立的不能磨滅的合法地位,比任何‘法令’皆要鞏固 與堅強。重慶當局如此措施,其結果是得到全國人民憤怒的抗議,與對本軍給予無限的同情,日益疏彼而親我。民眾就是最高國法。
(二)新軍部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和在華中十余萬指戰員以及千百萬民眾熱烈擁護下,於一月廿五日在鹽城成立。從他成立時起,就擔負了比任何時期更加艱難重大的任務;並在陳代軍長、劉政治委員英明領導下,迅速建立了統一指揮機關。
(三)全軍改編為七個師。從此由遊擊兵團進到正規兵團,活躍在江淮河漢廣大地區,縱橫數千里。
(1)蘇北指揮部第一縱隊編為第一師第一旅,以挺縱一團(原旅六團)編為一團,挺總四團(原管文蔚部)編為第二團,三團是黃橋決戰後新發展的以田鐵夫、陳宗保兩部編成.
第二縱隊編為第二旅,以二縱隊二團(原一支隊二團)為二旅四團,二縱六團(丹陽新六團)為二旅五團,二縱九團(原江抗二團)改為六團。
第三縱隊編為第三旅,以三縱三團(原蘇皖支隊)改為七團,八團系王澄同志由李長江部暴動出來的(初編一縱五團),九團是原四團三營渡江增援後與四分區地方武裝一部合編而成。
(2)江北部隊改編為第二師,轄四,五、六三個旅。
四旅轄十、十一、十二三個團,十團系老七團改編,十一團系老九團改編,十二團系新十四團改編(原老十四團一個營與路西地武合編的)。
五旅轄十三、十四、十五三個團。十三團系老八團改編,十四團系十團改編(由八團抽出一個營與地武合編而成),十五團番號仍舊(原系由路西遊擊隊編成,至路東後,於一九四O年五月份編為獨一、獨二團,四一年春複並為十五團)。
六旅下轄十六售十七、十八三個團。十六團系老十四團改編,十七團系以江南四團的一個營及遊擊縱隊的二大隊合編而成(二大隊後至無為活動,編為七師部隊),十八團系地方遊擊隊編成。
(3)八路軍,第五縱隊編為第三師,下轄七、八、九三個旅(一九四一年十月,九旅與十旅對換建制).
七旅系五縱一支隊改編的(該旅在內戰時期是中央紅軍的一部,經過長征到達陝北;抗戰開始時,是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五團之一部,隨一一五師東征山東,即成蘇魯豫支隊;一九四O年南下,編為第五縱隊一支隊),下轄十九,廿,廿一三個團。
十九團原脈是南昌暴動時朱德同志所拖出來的國民革命軍教導團。到中央蘇區後,改為紅四軍十師廿九團;後又編為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經過長征到陝甘寧邊區後編 為第四大隊;陝北直羅鎮戰役後改為第四團;抗戰後改為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八八五團第一營;一九三八年,一一五師令該團東進山東後編為蘇魯豫支隊第一大隊;一 九四O年,到達皖東北後正式編為三個營,到五縱隊編為一支隊第一團,現為十九團。
二十團原脈是紅三軍九師的一部分和紅一軍團二師六團之一部合編成為紅二師六團;在蘇軍活整軍中又改為第二師第二團;到陝甘寧後仍是第二團;抗戰後改三四三 旅六八五團第三營;由山西東進山東後,改為蘇魯豫支隊第二大隊;後南下入江蘇地境,改為蘇魯豫支隊三大隊;到—九四O年改為五縱一支二團。
廿一團是一九四O年主力在蘇魯豫邊活動時,以地方武裝合編為湖西人隊(三個營);南下後即改為蘇魯豫支隊第二大隊;後改為五縱隊—支三團。
(下略)
自一九四—年一月中旬,頑敵向我進攻,四師便處在頻繁殘酷的敵頑夾擊中,在三個月中,共損失輕機四十九挺,步馬槍一千零八十二枝,戰鬥傷亡失蹤者一千八百 人。處此惡劣環境中,部隊逃亡疾病現象極嚴重。故將蕭縣獨立旅補充到十二旅,將十一旅特務營補充三十二團(因大小營集戰鬥損失過大)。
一九四一年四月,師主力進抵皖東北,將十二旅旅部撤銷,其三十五團編入三十二團;三十三團除以一個連歸三十一團外,其餘編歸十旅,並集中騎兵成立騎兵團;三十四團直屬師部指揮.這時部隊僅有九四二四人,步馬槍四七九四枝。
十旅東進淮海區,九旅編歸四師建制。八月間,以師屬特務團第一連,師政治部警衛連,東進宿東地區,與原留宿東活動之三十二團第四連,配合宿東獨立團。獨立大隊,組成遊擊支隊(以姚運良為支隊長,周啟邦為政委),開展宿東遊擊戰爭,控制頏軍東進咽喉。
九月間,十旅東進淮海區歸三師建制,以九旅編歸四師建制。十月間,成立淮北蘇皖邊軍區司令部;並以三十四團全部編為地方武裝。
四師現除直屬隊、特務營,抗大四分校外,有九旅之二五團、二六團隊,十一旅之三十一團、三十二團、騎兵團,遊擊支隊及睢杞獨立團,共一萬三千餘人。
(5)鄂豫挺進縱隊編為第五師,下轄十三、十四、十五三個旅。
十三旅:以原三團改編為三七團。原二團改編為三八團,原五團攻編為三九團。
十四旅: 以原—團改編為四十團,原七團改編為四十一團,原九團改編為四十二團。
十五旅:以偽軍反正的部隊改編為四十三團、四十四團(該團後又編入四十五團),以原八團改編為四五團。
特務旅:以十四旅之四十團改編為特務第一團(另以折黃廣獨立團改編為四十團),另轄第二團(恐系師屬特務團)。
隨營學校改為抗大十分校,以原四團及x縱隊三支隊合編為抗大警衛團.
(6)江南部隊編為第六師,以二支隊改為六師十六旅,江抗、民抗改為十八旅.
十六旅下轄四六、四七、四八團。四六團原為老二支隊四團;三九年抽調該團二營五、六兩個連至皖南,編入老三團,另以當塗與獨游區之兩個連補充二營;三九年 十一月張道庸同志率第—營北上渡江增援路東磨擦改編為蘇皖支隊,另以地方武裝三個連改編為四團一營;一九四O年十月,第三營又渡江增援黃橋,後改為三旅九 團,另複以二遊擊區地武改編為四團三營。該團戰鬥力為六師第一位,雖均由地武改編,但老的作風還保持著。
四七團前身是四團派出的幹部到句容,與教育界有名的巫恒通所組織的鎮、句、江、丹人民自衛團(約二百人);一九四O年初,部隊開灤陽整訓,改編為新三團 (約五百人);皖變後,在二、三遊擊區遭敵長期性的反復掃蕩,部隊損失甚大,僅三百人左右;後與地武—部合編為四十七團,部隊戰鬥力薄弱.
四八團前身是二團二營與地方武裝,党所領導的太湖支隊合編,五百餘人(六個連),被頑方特務拖去一個連,後又經太湖敵掃蕩與塘馬被襲戰鬥。損失甚大,現僅二百餘人。
獨二團原是宜興和橋漢奸兒子程維新組織的兩面派遊擊隊,在宜興和橋一帶活動;四O年三月要求我軍領導,改番號為武宜錫邊區抗日人民自衛團;我主力過江後,改編為新二團,後又改為獨二團。六個連,員額不足.
十八旅原是皖變後江抗部隊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將原江抗一支隊、五支隊合編為一縱隊,二支隊六支隊合編為二縱隊,三支隊四支隊改編為三縱隊,成立江南保安 司令部,十四個常備隊改編為二個警衛團和二個警衛營,四一年三月改編為十八旅。以三支隊司令部改編為旅部.二縱隊改編為五二團,一縱隊改編為五三團,三縱 隊改編為五四團,警衛營改編為五四團三營,西路七支隊(改編為五二團三營)改編為五一團。警衛一團。二團和警衛營均屬保安司令部指揮。後因忠救軍北上,為 統一指揮起見,將五四團在蘇常太活動之二、三營(四個連),與警衛二團合編為東路支隊。該部自七月一日敵偽清鄉後,部隊全部損失。另五四團之二個連改為二 營。後又補充五四團一營,五二團二營(江抗六支隊)進入路南太湖區,與太湖支隊合編為四八團,歸十六旅指揮。(下略)
(7)以無為部隊及皖南突圍部隊編為第七師,其組成部分如下:
原無為遊擊縱隊(前身系江北遊縱,自我軍退出無巢地區後,江北遊縱即改編為四支隊—部分,即現在六旅;嗣後為保持與皖南交通,又派孫仲德率江北遊縱之二四兩連恢復無為地區工作,番號為無為遊擊縱隊,部隊發展由二百人至八百餘人)。
皖南三支隊五團一營及皖南突圍部隊(皖南部隊均系南方湘、鄂、贛、閩紅色遊擊隊;後改編為一支一團, 三十三團,三支五團,發展了特務團及新一團,新三團;軍部北上時,以新老一團改為一支隊,新老三團改為二支隊,軍特務團與五團暫改三支隊;軍部被殲後,突 圍渡江共二百九十餘人)。
長江兩岸地方武裝(由地方党領導的約四百餘人)。於一九四一年三月在無為成立師部(與十九旅合併辦公)、以前述各部合編為五五團、五六團、五七團及挺進團(即五八團),獨一營、獨二營、特務營。
各團經歷:
五五團是皖南新老三團合計一個營,與無為遊擊縱隊二個連合編,計共五百餘人(五個連);後又另調一地方獨立營補充,共約六百五十餘人。活動于無為西鄉及青、繁地區;後挺進桐東,接替挺進團活動區;三官山桂頑進攻後,又退出三官山,轉移無為西鄉活動。
五六團是皖南軍特務團一個營及一團一部,與無為遊擊縱隊四個連合併,後又補充了無為二個地方遊擊隊,合計一千一百餘人;至九月抽出第一營,另撥入獨立營編為第一營,原三營欠八連,將挺團一個連改編為八連。活動于巢南、無北。
五七團是以五六團第一營為基礎,與皖南獨立大隊及數個地方遊擊隊合編而成的(約五個連,主要擔任恢復皖南敵後工作)。現以梁金華率二個連配合地方遊擊隊在皖南活動,以陳仁洪率兩個連配合地方遊擊隊在含和活動。
挺進團是皖南五團一個營, 由林維先率領過江,與桐西、桐南、桐東地方武裝合編(六個連),向大別山挺進,開展大別山工作;於一九四一年四月二十四日在桐西與五師鄂豫挺進縱隊獨立團 張體學部會合,曾一度與獨立團合編為二十一旅,又名為鄂皖挺進支隊;至七月,獨立團回鄂東,挺進團堅持宿、望間之湖區,配合贛北地方党領導的獨立團行動, 發展了桐西獨立團與數個遊擊隊;自一九四二年初被頑圍攻後,部隊分散突圍,遭受一部損失,現已有一部到達無為,另一部在太、嶽地區活動,桐西獨立團亦回無 為。
獨立營即白湖獨立營改編的,原系白湖地方遊擊隊。獨三營即巢湖獨二營,系巢南地方遊擊隊改編的,另長江遊擊大隊(皖南特委領導的地方武裝)及含和獨立大隊,均是最近發展的。
(下略)
乙、遊擊區的的擴大與抗日政權的建立:
本軍抗戰五年。由分散零落的遊擊隊,發展成為今天龐大而有力的正規軍,成為抗日的堅強支柱,而為全國人民及全世界進步人士所擁護和同情。這種偉大的功績,完全由於党的正確英明的領導,同時也是成前景成萬英勇的同志們用血肉換來的。
在岩寺集中時,國民黨給我們的地方,雲嶺讓我們暫住。以後劃以天王廟為中心周圍一些地方給我們活動,地圖也只有幾份,以後挺進到南京上海地區,這一塊廣大 平原遂完全為我們控制。在江北,四、五支隊由無、盧狹小地區,挺進到津浦線兩側,打開這一廣大區域。六支隊在皖北,挺進縱隊在鄂中於武漢失守後,也都開闢 了廣大地區。磨擦以後,我們首先在皖東建立抗日政權,接著又在蘇北建立廣大地區政權,許多零散的遊擊區變成了抗日民主根據地,慢慢連接起來,變成了敵後廣 大根據地。
今天,從隴海路以南,到皖南青弋江以北,京滬鐵路兩側,西至湖北之漢水,東濱浩瀚主人海,包括湖北,河南(——部).安徽、江蘇四省;計轄鹽城、東台、泰 州、泰興、如皋、南通、啟東、海門、北都、儀徵、六合、天長、來安、嘉山、盱眙、高郵、淮安、淮陰、漣水、阜寧、東海……等一百七十餘縣,我軍散佈其間, 已經建立政權的達九十餘縣。在我軍影響下之民眾達三千余萬,在抗日政權下的人民計達二千五百余萬。
文章來源:“賴傳珠將軍網站”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042500
抗戰四年來的新四軍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抗戰四年來的新四軍 作者:賴傳珠

一、新四軍的成立與發展
(一)從集中到開進敵後作戰
自“七七”抗日戰事爆發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的結果,使中國全國政治形勢,起著基本上的變化,由分裂走向全國大團結,由退讓走向全國抗戰、中共是 抗日統一戰線宣導者,紅軍為中共統一戰線堅決執行者,在此奄奄國脈,民族存亡之秋,為國家民族利益,向國民黨當局提議願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在蔣委員 長領導下,開入華北敵後,擔負最前線最艱苦的戰略任務。以配合友軍作戰,所以在平型關首次戰鬥牲利後,連戰皆捷,敵膽為寒。抗戰有力,為民族所公認,現在 的八路軍已成為今天堅持全國抗戰的民族先鋒、
在項英、陳毅、張鼎丞、鄧子恢諸同志領導下,堅持華南八省三年遊擊戰爭的紅色遊擊隊,在窮山僻野,饑寒交迫中,堅持著中國革命大旗,保存了黨的組織和武 裝。堅持著南方革命陣地,粉碎了一切進攻者之企圖。抗戰爆發,南方各遊擊區,在中共領導下,堅決執行統—戰線方針,向當地駐軍呼籲團結抗戰,要求撤退進攻 部隊,使南八各省遊擊隊,能夠得到開赴前線作戰機會。
自“八一三”戰後,上海失守,南京吃緊,東戰場形勢日漸嚴重,這時國內統一戰線有新的發展,團結有了新的進步,所以中國共產黨重新提出,要求國民政府,將 南方各省遊擊隊,開赴前線抗戰,雖然經過了許多波折困難阻撓,1937年10月12日國民政府發表了成立新四年的命令,終於1938年1月在南昌正式成立 軍部,並改編為四個支隊,從此,新四軍馳騁於抗日戰場上執行其保衛祖國之任務。
1938年一月間,各省遊擊隊,奉命由江西、浙江、福建、湖南、廣東各省向安徽岩寺集中,江北鄂豫皖及鄂豫邊區遊擊隊也分別向合肥、舒城、無為地區集中, 都經過長途的步行跋涉,遠的從江西的大瘐,福建的龍岩,約二千里經4個月的路程,餉額不濟,飽受饑餓,更遭個省軍事當局及不明大義分子,挾其十年來的反共 成見,沿途受到不少阻礙留難,並有意的造謠破壞,種種困難,例不勝舉,但是我們為了堅決執行我黨團結抗戰的方針,為忠實于民族,忠實於國家,對友軍無理阻 礙和煩擾,始終本著委屈求全,據理力爭,避免糾紛的態度,戰勝了這些困難,勝利地於4月10日達到集中地點改變完畢。
4月5日奉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命令、迅速開進敵後指定地區擔任作戰任務,我們的部隊,雖僅經過了不到半月的整訓,且以簡陋的武器,貧弱的裝備,在半譏半飽的 給養物質條件下,於4月28日本軍先遣部隊,首先開進江南之金壇、句容,敵後作戰,隨後主力陸續繼進,開始在一望無涯的平原沿河水網地區,在長江淮河之 間,津浦、平漢、京滬、淮南等鐵路要道的兩側,在敵人的堅城利兵前面、在廣大群眾熱烈擁護下掀起了廣泛的抗日遊擊戰爭。
(二)敵後遊擊戰爭的開展
新四軍挺進江南敵後,正處在京滬京蕪等鐵路的 三角地區這地區包括南京、鎮江、金壇、當塗、句容、栗水等縣,是—塊大平原,水網交錯,鐵道縱橫,公路貫穿。交通非常方便,在地形上極不利於遊擊戰。從南 京失陷後,中國軍隊退出,這地區已無國軍堅持作戰,偽組織林立,敵人三五成群,即可隨意下鄉肆意搶劫民眾財物姦淫婦女,一無顧忌,江南民眾忍受了不堪言喻 的奴辱。當我軍挺進敵後,給江南人民以極大的興奮。但過去國民黨數十萬大軍,有精銳的武器,尚不能堅持這地區作戰,而今天,本軍武器不全,餉彈不濟,要同 有銳利武器的火力強大的敵寇作戰,因此地方一般民眾對本軍觀感,除讚美紀律嚴明外,對本軍戰鬥力卻表示懷疑。我軍先遣支隊進入江南,6月1日在鎮江以南之 衛崗地方伏擊由鎮江南下的敵人汽車5輛,除1輛車逃逸外,其餘全部都被毀滅,以血的戰果獲得江南第一次勝利的處女戰鬥,打擊了敵人的橫行。繼之在京滬兩側 以及京杭國道之間,連續進行了竹子崗、新豐、麒麟門等大小戰鬥,都獲得了勝利的戰果,從戰鬥勝利中,興奮了廣大人民抗戰的熱情,提高了—般民眾勝利的信 心,改變了以拙劣的武裝不能戰勝敵人的懷疑。在江北的部隊,開進指定作戰地區時,正是敵人向合肥進攻,本軍就在蔣家河口擊潰了敵人進擾部隊之企圖,從此大 江南北的遊擊戰爭,廣泛地開展起來了。
在江南地區,從中國軍隊撤退以後,當地一部分土紳及民眾所組織的遊擊隊遍地蜂起,但這些遊擊隊各自獨霸一方,紀律極壞,敲詐勒索無所不為,不抗敵而擾民, 互爭羈權,阻礙了抗戰的發展,本軍對這些武裝進行了有力的艱苦的說服工作,從他們互相傾軋的糾紛中,站在為國家為民眾的民族立場上,從中排難解紛,把他們 一致團結在抗日的旗幟下; 還有些一貫侵害民族利益幫助日本帝國主義,維持交通,維持統治,江南人民稱之為“小日本”的遊擊隊,如朱永祥、陳得功等,這些遊擊隊為虎作倀的擾害民眾, 成為敵人偽政權發展的支柱,在敵人不能到達之處,普遍的建立了偽政權,正因為維持會的發展,阻礙了江南民眾抗戰的局面,使民眾消沉,對於這些武裝本軍則以 堅決手段解除之,摧毀這些維持會,使江南民眾,從消沉低落的情緒下面發動起來,積極參加抗戰,展開江南抗戰的新局面
正當著江南江北遊擊戰爭獲得了偉大戰果的叫候,至1938年7月底,又奉三戰區司令長官的命令,擔任了以一個支隊接替青曳江友軍的陣地任務、這是本軍從游 擊戰開始擔負局部的陣地戰,按照我們裝備的不全,武器的竊敗,火力微弱,是不能夠擔任陣地戰的。但為顧全大局便於在同一戰線配合友軍作戰,我們大膽地擔負 起了這—任務。
本軍接防不久,敵人就於10月底從灣芷集中兵力千余分數路向紅花鋪清水潭陣地進犯,敵人憑藉精良的武器,軍事技術,猛烈地向我迫擊達三天之久,但由於我全 體指戰員的英勇果敢犧牲奮鬥的毅力,勝利地擊潰了頑強的敵人,光榮地完成了艱苦的任務,開始了陣地戰的先例,證明廠八路軍新四軍不但能擔任遊擊戰,並能擔 負抗日陣地戰的任務。
活動在江北合肥巢縣—帶的新四軍四支隊於1939年初奉五戰區的命令,挺進到津浦鐵路兩側地區,定遠、鳳陽、滁縣、全椒地區,高舉起抗戰的旗幟,進而向津 浦路東的來安、嘉山,盱眙地區開展遊擊戰爭,收復了來安縣城,驅逐敵偽,使廣大的民眾從敵偽統治奴辱下,由水深火熱中解放出來,激發了民眾抗日的情緒、領 導了廣大的人民,堅持著在敵人南北交通命脈上的遊擊戰爭— 而在敵佔領地區,都有著新四軍部隊的活動。敵人受到了很大的威脅,所以進行了千百次的反復掃蕩,殘酷的燒殺手段,增設十餘的據點來限制我們的活動,然而我 們仍然在敵據點交通網之間,穿插遊擊積極行動,在新四軍活動範圍共牽制了敵人6個師團,除偽軍外,占全國敵兵力的1/6,在戰略上起了很大的作用,配合了 國軍保護大後方作戰。
當敵人大舉進攻徐州時,我蘇南部隊積極破壞深武公路,京滬鐵道,擊毀敵汽車,使敵交通運輸中斷,威脅敵人。當敵人進攻武漢時,我江北部隊積極的破壞六合及 安合公路,擊敗了敵人的百餘輛汽車。在蘇南部隊全部出擊京滬路,以勝利的戰鬥,配合了徐州武漢的戰役。去年3月間,蕪湖之敵進犯南陵地區時,我皖南部隊配 合友軍尾擊敵寇,完全將敵擊潰。去年10月間蘇南敵進犯涇縣,我以英勇的戰鬥阻止敵人的前進,最後擊退敵人,保衛了皖南的大後方。從這些戰鬥中說明了新四 軍在敵後的活動,是以血的戰果配合著整個戰略的任務的。
(二)遊擊區的擴大與抗日政權的建立
從隴海鐵路以南,到皖南的青弋江以北,京滬鐵道的兩側,西至湖北之漢水,東瀕大海,包括湖北河南之—部和安徽江蘇等四省地區,在這樣遼闊的地區,物產豐富 人煙稠密,在抗日戰爭中戰略上起著重要樞紐的作用。本軍在華中地區以英勇的戰鬥,摧毀了偽政權,破壞了敵人的交通,打擊了敵人,領導著廣大群眾起來抗戰, 在這四年來,敵人是苦思急慮的想要消滅驅逐我軍,實行其殘酷毒辣的燒殺擄掠手段和懷柔奴化政策,達到其鎮壓和欺騙民眾,使之脫離我軍,孤立我軍,以貫徹其 奴化中國的目的。但是敵人並沒有實現它的企圖,並不能阻止本軍的發展壯大,在我軍勝利的戰鬥影響下民眾已達3000余萬,我軍遊擊部隊散佈在170餘縣 境。總之有了敵人的地方,就有了我軍遊擊隊的活動,在已經建立起抗日政權的地方將達90餘縣,在這抗日政權領導下的公民,達2500余萬,並且真正實行了 民選,建立縣區的參議會,建之了抗日的地方武裝,在抗日的原則下,解決了民生,使民眾得到了利益。在抗日政權領導下的抗戰文化,亦蓬勃發展,在今天已發行 的報紙雜誌有百餘種,創辦的中小學已達數百所(除原有的數千所不計)。在我華中地區,領導著廣大群眾,使抗日的怒潮洶湧磅礴,抗日力量在繼續不斷生長與鞏 固起來,成為敵人最感頭痛心慌的不可拔除的心腹大患。
(三)我們的部隊已生長和發展了
我們的部隊,由於四年來在敵後積極的行動,和廣大群眾擁護,比過去是生長發展了16倍,而且初步的改換了武器裝備,從戰鬥中的鍛煉,提高了我們的戰鬥力, 由小的遊擊隊成長為大的正規兵團。雖然今天正規生活制度尚未完滿的建立,但已奠定了正規化的基礎。我們開辦三個抗日軍政大學及許多的軍事學校,培養了大批 的軍政幹部,提高了在敵後作戰的信心,提高了部隊的政治文化水準,廣泛的繁殖了地方遊擊隊,這證明了新四軍的力量,從不斷鬥爭中,生長發展起來,成為不可 摧毀的力量。
(四)我們四年來的戰果
因各部隊分散遊擊,交通不易,聯絡困難,皖變已將原有統計損失無餘,除五師外,據最近不完全的統計材料,列表於下,以供參覽(從略)。
三、對敵我戰術的檢討與我所得之經驗教訓
(一)敵我戰術的變化與發展
今天我們要來總結檢討本軍堅持敵後戰爭數年來的戰術問題,這是一個相當龐大複雜的問題,這裏只能概括地把敵我戰術的一般問題,作一簡單的分析和檢討,以便今後部隊作戰及研究之參考。
在河南確山竹溝地區,我八團留守處警備隊不到400人在彭雪楓同志領導下,孤軍挺進敵後,與敵寇偽匪殘酷戰鬥,勝利地粉碎敵人的掃蕩,把敵人由面的佔領、 縮小成點線的固守,單獨創造和鞏固了豫東皖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今天—支不可摧毀的抗日武裝力量。在湖北隨著武漢的陷落,該地共產黨員及四支隊七裏坪留 守機關的人員和八路軍老弱返裏的戰土,號召與組織民眾艱苦奮鬥與敵周旋,發展廣泛遊擊戰爭,後在李先念同志領導下成立鄂豫挺進縱隊,英勇的活躍在武漢三鎮 周圍,平漢鐵路東西兩側,成為今天堅持鄂中、鄂東抗戰的主力軍。
(三)時局的危機和遵命北移
在武漢未失陷前敵寇侵略方針是以軍事進攻達到其征服中國之門的,佔領武漢後,其侵略方針是以政治進攻為主,採取了政治陰謀誘降勸和,強調反共,破壞國共合 作,瓦解中國抗日陣線,更明顯的從去年德意日三國軍事同盟成立以後,中國的政局起了很大的變化,日寇企圖抽兵南進,配合歐洲帝國主義之的掠奪戰爭,故對中 國加強政治分化,指使親日派,挑撥國共衝突,同時英美自軸心國協定後,放棄對中國的綏靖政策,重新開放滇緬鐵路,加強援助中國,於是反共派遂認為這是反共 的良機,親日派應聲附和,借此擴大反共陰謀,達到投降日的,於是掀起新的反共高潮,以公開不合理的命令強調本軍開赴華北,陷本軍於絕境。並調兵遣將,集中 號稱30萬大軍進逼圍攻華中新四軍,聲言打倒共產黨,消滅新四軍八路軍。對我軍部隊採取限制襲擊無理的殘害,對本軍家屬採取摧殘。我八省遊擊區民眾,均遭 受蹂躪,從平江慘案、竹溝慘案、七裏坪慘案以來,這都說明反共親日派的陰謀,危害本軍的安全。
本軍待遇,全軍經費僅8萬元,後屢經要求增至每月13.5萬元,全國抗戰軍隊受虐待無如本軍之甚者,至去年1O月間起,並將13萬餘元餉款,停止發給,自去年4月起,彈藥已顆粒未發,其欲置本軍於凍餒境地,便利敵寇來消滅,言之無不寒心。
在蘇南以大軍向我進擊,逼我過江,在蘇北韓德勤集中十餘團兵力,企圖殲滅我軍於揚子江中,迫不得已,才有黃橋自衛戰鬥,本軍忍痛還擊,將反共軍擊潰,此類 事件在皖東鄂中淮北已層出不窮,1月間反共軍又在皖南放起反共的火焰,皖南軍部,為顧全大局,團結抗日,遵命北移,北渡過江路線,原由三戰區長官顧祝同與 葉軍長當面議定,經蘇南渡江、行至中途,被顧祝同所指揮下之部隊圍攻于茂林地區,因激戰八晝夜,彈盡糧絕,大部被斃,葉軍長受傷被擒,項副軍長、周參謀 長、袁主任生死不明,皖南事變於是造成。事變後,於1月17日重慶當局竟發出反革命命令,誣新四軍為叛逆,取消新四軍番號,將葉挺交軍法審判,反共親日派 造成皖南事變,無疑問是敵寇所策動,反共親日派在民族面前宣佈自己的罪行,造成了全國空前的投降危險,反共內戰危險!
(四)皖變後新四軍的新階段
皖南事變,軍部及皖南部隊大部被殲,重慶當局又命令30萬大軍繼續向本軍各部作全面進攻,同時日寇又不斷向本軍地區掃蕩作反共配合,這就造成皖南事變以來 本軍空前的危難。本軍全體指揮員在中共堅強領導之下,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堅持敵後抗戰的任務,堅持自衛原則抵抗反共派進攻,在全國人民同情援助 下,本軍勝利地突破危險,度過難關、克服了投降危險,擊退了反共高潮,且使新四軍本身走向新的發展階段。茲分述如下:
第一,番號雖被取消,宣佈為不合法部隊,由於我們四年來抗戰光榮偉大的成績,使全國民眾、世界人士心目中已公認本軍為抗戰堅強有力的支柱。今日本軍在華中 堅持抗戰的光榮事蹟,就已經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有了廣大民眾的歡迎就可以得到民眾的愛戴與擁護,這種歡迎愛護與擁護就是民眾對本軍合法之公認,這種在民 眾中所樹立的合法地位,比任何法定還要鞏固和堅強得多。重慶當局如此措施,其結果是得到全國人民慣怒的抗議與對本軍的無限同情,所謂合法與不合法不是聽憑 那些少數反共者隨意玩弄,個人代表國法,而是要全中國人民公意來決定。就是說全國人民認為是合法的,這就是合法,民意就是最高的國法。
第二,皖南軍部沒有了,但新的軍部在1月25日奉中共中央軍委會命令在華中10余萬新四軍戰士及數千民眾熱烈擁護下,在鹽成成立了。她從成立時起就擔負了 比任何時候更重大的任務。在陳代軍長劉政委英明領導下迅速地建立了統一指揮機關,統率20萬眾,擔負起在華中敵後堅持抗戰的任務。
第三,反共親日派大力宣傳新四軍被消滅了,而事實上,不僅沒有被消滅,而且增長和發展了。全軍從皖變後奉中共的命令改編為七個師,由遊擊兵團正式的改編為 正規兵團、其散佈華中的活動範圍包括江淮河漢之間,縱橫數幹余裏,完全處於敵後,在敵人的包圍圈內,在梅花樁的據點中間穿插鬥爭浴血苦戰。她在中國共產黨 的領導卜,由於她艱苦的鬥爭及為民族為國家英勇犧牲的赤誠,她團結全中國的抗日人民,她已成為敵寇不可摧毀的抗日部隊,已壯大成為獨立強大的力量。她能以 自衛的立場,擊潰反共軍的無理挑釁,甚至感動了某些反共部隊,從反共立場轉到抗日合作立場、本軍具有遠大的政治眼光,有寬大的胸懷,為了堅持抗戰國策,忠 實執行三民主義,驅逐日寇,共同爭取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我們願與一切抗戰友軍合作到底。
第五,過去新四軍所受的待遇是極其艱苦的,重慶當局把共產黨所領導的軍隊,總視為異己的部隊,受到種種限制,並且久已停發我們的餉款彈藥,現在全軍依賴自己的勝利及廣大民眾的愛護以維持自己的生活,我們並不以這些困難而影響到我們抗戰任務的執行。
從這些說明了,皖變後,新四軍不但沒有因軍部被殲而受到影響,而且新的軍部領導更其堅強,不但沒有被消滅,而且比過去更生長發展了。重慶當局取消番號的反 動措施,反而使廣大的民眾圍繞著本軍周圍,公認新四軍為國家民族解放的抗戰部隊,所以革命的力量是新生的,是偉大的,不可戰勝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它是 不怕任何波折困難,是能堅持在敵後,是能完成其偉大的光榮的抗戰事業。
二、本軍四年來抗戰成績
(一)從戰略與戰役上我們配合了正規國軍保衛大後方的任務
華中地區,為全國抗日戰爭中戰略的要地,我軍在這地區的積極行動,戰略上是配合著大後方的作戰,敵人交通運輸的隴海、平漢、津浦、京滬等鐵道,以及長江淮 河等水道,隨時被我破壞阻折,使敵交通中斷,而受到很大的威脅,牽制了敵人 在戰爭的第一階段,敵寇進行戰略進攻,企圖速戰速決,南京、徐州失陷了以後,由於中國的的抗戰軍隊逐漸西撤,脫離了這些地區。同時由於這些地區的廣大民眾 沒有動員起來,使得敵人能以少數兵力,控制其佔領區與交通線,以強大的兵力繼續向西進犯,侵略武漢。正當武漢會戰之前數月,本軍已經改編集中,迅即挺進敵 後抗戰,採取主動的積極進攻,不斷地打擊敵人和破壞其交通運輸、使得敵寇感受重大威脅而疲於奔命。同時由於本軍在大江南北敵後遊擊戰爭的開展,對敵進攻武 漢和繼續西進的軍事行動,與國軍之正面作戰取得了戰略、戰役上牽制敵人的配合作用。敵寇佔領武漢以後,停止其大規模的戰略進攻,從1939年春間開始,戰 爭形勢就轉入相持階段,敵人抽調大批兵力,轉向敵後,以鞏固佔領地與消滅我遊擊戰爭及根據地之目的,採取以攻為守的辦法,連續不斷地實施軍事上的分區掃 蕩。我則一面對付敵寇掃蕩,與其糾纏,一面則從事於遊擊根據地之建立,與遊擊戰爭之更加廣泛開展。從此以後,堅持敵後的戰爭,也就進入了更艱苦更殘酷的階 段。
敵寇的基本弱點是兵力不足,指揮笨拙,及侵略的異民族戰爭,因此它在中國人民的遊擊戰爭面前,大碰釘子,到處挨打。經過無數次的嚴重打擊以後,教訓了敵 人,以對正規軍作戰的老套戰法,來對付遊擊隊是行不通的。於是迫著它改變戰術,處心積慮地研究對付遊擊隊的戰鬥方法。比如,敵人初則採取大部隊的分批進 攻,企圖將我抗戰軍隊驅逐出其戰略據點附近地區以外,結果是“敵來我去,敵去我來”,毫無效驗。在這種“趕”的辦法又失敗了,繼則構築據點,分進合擊,想 消滅我軍於某一地區的合擊點內,並採用燒殺政策,鎮壓與恐嚇民眾,然而結果我們能夠跳出包圍圈外,打擊它的腹背予以更多的威脅與痛苦。敵人這一著又失敗 了,再則敵人不得不用“穩固的逐漸向前推進”,於是採取增設據點,修築公路,封鎖圍捆,企圖籍此達到擴張其佔領地,縮小和孤力我根據地之目的 ,對民眾則用懷柔欺騙政策,利用奸偽,收買人心,結果我們在其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戰術原則,與其兵力更加分散的條件下,得到裕餘時間,整訓部隊並且更加 便於我們分散打擊和殲滅敵人。最近來,似乎敵人又改變花樣,想以小部隊獨立行動作戰的方式,以其佔領地的點線,逐步擴展為基點,向我遊擊隊和遊擊根據地多 方面進行突然的急襲奇襲 。總括起來說,敵人在戰術上所表現的主要特點是:
(—)分進合擊,採取包圍迂回。
(二)依靠佔領點與交通線,逐步推進,縮小我軍活動範圍。
(三)利用工事,依靠火力,固守陣地。
(四)輕裝掩進迅速動作,突然襲擊。
我們在敵後堅持抗戰的基本任務,就是擾亂敵人,牽制敵人,配合友軍作戰,同時積極地開展遊擊戰爭,發展遊擊隊成為正規兵團。以遊擊戰為主,並不放鬆有利時 機的運動戰,建立和鞏固抗日根據地,以此達到消耗與消滅敵人之目的。因此我們戰術上的基本方針和原則,是採取外線速決的進攻戰,爭取從內線變為外線,從被 動變為主動,積小勝為大勝,作戰與破壞並重。在打擊敵人進攻,在有利於我殲滅敵人時則以集中其主要兵力作戰為原則,在消耗、擾亂、破壞敵人,在不利於殲滅 敵人時,則以分散作戰為原則。
我們的戰術特點與方法,主要的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第—,速決的進攻戰:我們不是關起門來不打,遊擊戰必須是進攻的,如果保守,一定大收 經常活躍於敵人據點的周圍,以高度積極的行動,打擊敵人,這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因為我們的火力技術貧弱,在敵人據點封鎖嚴密的地區作戰,更需要迅速解決戰 鬥,不能與其戀戰,以避免意外的損失。
第二,埋伏襲擊戰:打擊運動中的敵人之部隊或輜重行李車輛,在其行進道路附近嚴密佈置埋伏,襲擊敵人,往往容易取得殲滅敵人的戰果。
第三,群眾戰:對付敵人進攻,或破壞其後方交通,配合廣大的群眾作戰,這是壯大我軍聲勢,擾亂和操縱敵人,鞏固自己後方的有效手段。
第四,夜間戰:敵人不慣夜戰,同時我們地形熟悉,群眾多助,及在技術劣勢的條件之下,為隱蔽自己行動,減少損害,則在夜間活躍甚為有利。
第五,白刃戰:敵人火力強盛,切有空軍掩護作戰,我們迅速運動,接近敵人,進行白刃肉搏,解決戰鬥,可以使其高度的技術不能施展。
第六,迴旋戰:敵人使用強大兵力,向我進攻,情況于我不利時,則迅速轉移敵人側背,兜上幾個圈子,增加敵人的疲勞與消耗,使它到處撲空,頭昏眼花,就能造 成我們擊破敵人的良機,否則,我們就利用敵人出擊時,後方據點空虛的時機,以一部兵力牽制正面,主力穿襲敵後據點,進行攻擊,收復被敵佔領之地,這種與敵 人“換防”也是常有的事。
第七,交通戰:經常摧毀敵人的交通路線與交通組織,使其各個據點孤立,不能順利的向我進攻,而立於保守被動的地位,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戰術原則的具體運用,是根據政治任務,敵軍情況,地形條件,技術裝備等關係,而各有不同的,尤其是本軍作戰地區,相當遼闊,地形複雜,有山地.有平 原,有湖沼,有河網,各方面的情況時刻變化,部隊的數量品質日益增強 。在這樣的情況下,採取千篇一律的戰法,是不可能的,是有害的。所以要求各部隊靈活的去運用原則,並及時創造新的戰法。
(二)敵我戰術的優點與缺點
一、敵人的優缺點;
日本軍隊,由於法西斯軍閥的武裝教育,日本民族的武士道傳統習慣、武器技術的優良,部隊有教養、法西斯組織的強化,及一貫來未有打過敗仗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造成了戰術l上一些相當的長處;
第一,善於分進合擊,先頭部隊與我接觸戰鬥、其他部隊即能迅速展開,實行包圍迂回。
第二,戰鬥組織嚴密,各兵種各部隊能協同動作
第三,作戰頑強,動作熟練,善於利用地形地物隱蔽前進。
第四,幹部有戰術素養,能掌握部隊、獨立作戰、戰術上的改變快。一次吃虧再一次就改變了。
第五,敵人的缺點,是久戰不決,軍心動搖,戰士思家,飽受敵軍官壓迫,不斷自殺,敵軍品質減弱,技術也減弱;敵軍士兵最怕夜戰,最怕白刃戰,最怕持久糾 纏;敵軍下級軍官及戰士雖有優長處,但其旅團以上指揮則十分笨拙,無遠見、長期陷於被動情況不能自拔。敵軍處在進退維谷的戰局中,更衰弱了他們的士氣。
二、我軍的優缺點:
新四軍是共產黨的軍隊,有正確堅強的政治領導,有優良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教育,有英勇犧牲的戰鬥作風,我們主要的優點表現在:
第—,部隊養成了高度的政治警覺性,作戰英勇,攻擊猛烈,不怕犧牲,不怕艱苦,戰鬥情緒非常高漲,每次作戰都有高度的勝利信心。
第二,共產黨員在每次戰鬥中能衝殺在前,誓死不屈為戰鬥之模範。
第三,能刻苦耐勞,不為一切困難所屈服,部隊部能獨立分散作戰,獨立行動。
第四,能與群眾打成一片,得到他們的幫助和擁護。
第五,動作迅速、靈活,敵人雖強,但是我能以寡敵眾。殺傷敵人,並能靈活轉移敵後,打擊其側背,牽制其行動。
第六、善於遊擊戰,富於創造性,能夠在各種情況與地形條件下作戰,而且戰鬥的方式與方法,均能靈活變換,使得敵人難以捉摸。
同時,另一方面還存在著我們的弱點:
第—,缺乏乾脆消滅敵人的戰術機動。敵人進攻時,其後方據點,均呈空虛,我們未能予以及時的襲擊。在戰鬥時,一般的還不能抓緊時機,把握局部情況的變化,適當地採取靈活的戰法,以打擊和消滅敵人。
第二,火力與運動缺乏密切聯繫,我火力部隊往往不能適時援助步兵前進和衝鋒的動作。
第三,掌握部隊不夠確實,協同動作不夠緊密英勇,各自為戰。
第四,偵察工作做得不夠,因此瞭解敵情差。通訊聯絡不嚴密,因此往往發生指揮不順暢。
第五,射擊技能不高,射擊指揮不精確,以致耗費彈藥,而不能收得應有的殺傷效果:
第六,缺乏對敵特種兵種與聯合兵種戰爭的經驗和教育。
以上這些弱點,我們必須用最大的努力來克服。
(三)主要的幾點經驗和教訓
本軍在大江南北開展遊擊戰爭,堅持敵後抗戰,配合友軍行動,大大地削弱了敵人,數年來基本上是完成了我們光榮的戰鬥任務,同時我們也得到了不少的經驗教訓,擇其主要有之:
第一,我們的勝利,主要是由於在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之下,我們正確地執行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而取得各方面的配合和幫助 。其次是由於部隊中有些強的政治工作保證,使得指戰員的政治覺悟不斷提高。再其次是由於部隊指戰員的果敢英勇團結一致,執行靈活的遊擊戰術,及共產黨員從 中起著核心的模範作用。
第二,戰爭的組織性和計劃性之是否周到嚴密,這對於保障戰勝利有決定的意義與作用,我們必須徹底地瞭解敵人的情況,考察作戰地區的地形,部隊的隱蔽和運動 的方法,火力組織的嚴密,戰爭隊形和作戰時機的選擇,通訊組織的加強,對空偽裝和射擊,及對敵人騎兵坦克的戰法,在特種條件下的戰爭的研究等等,這些都是 指揮員的中心工作,必須加強。
第二,我們與敵作戰,不問勝利的大小,應該不斷的給予敵人以痛苦和困難,以避實擊虛的動作,採取突然的伏擊襲擊的戰爭方式,使敵人經常處於被動地位。
第四,部隊要發揚和提高獨立作戰的戰鬥精神,避免正面進攻,多採取對敵翼側的包圍迂回、遊擊戰與運動戰,還需要取得密切的配合和靈活的變換。
第五,使用兵力要有主力方向,要能造成戰術上以多勝少的優勢,不可逐次使用兵力和平均使用兵力;各部隊的動作,要有很好的配合,夜間戰鬥更是我們的特長,必須大大的發揚之。
第六,最後,保衛抗日民主根據地和鞏固擴大部隊,動員廣大民眾起來作戰,這是堅持敵後遊擊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先決條件。
目前德蘇戰爭爆發,世界戰爭業已改變性質,業已開始世界政治的新時期,德蘇戰爭的勝敗則可決定世界人類的光明或黑暗的前途。德國戰勝,世界人類將陷於最黑 暗反動的局面,恢復洪水猛獸,毀滅人類的境地,中國抗戰也必然失敗,受日寇長期的奴役,不能翻身,蘇聯戰勝,則德意日三個侵略國家必然崩潰,世界將有全新 的人民偉大勝利的時期,中國作戰也必獲得偉大勝利,戰勝日寇,建設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處在世界政冶新時期,全中國人民應擔負堅持抗戰援助蘇聯的嚴重任 務,新四軍本身應該做擔負堅持抗戰援助蘇聯的兩大任務的。
我軍抗戰四年來有了偉大的成就,歷次突破危境堅持了自己陣地,完成了任務,壯大了自己。 現在應該以百倍努力,加緊建軍工作,響應軍首長建軍的號召,準備一切力量,迎接世界政治的新時期,這是我們在抗戰四周年紀念日應提出的任務和結語。
【注:本文是賴傳珠於1941年7月4日夜完成,7月5日送陳軍長及彭康同志審查修改,7月6日下午在軍部召開的“七‧七”紀念大會上作報告的講話稿。】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042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