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源於唐代並為日本人所創造。盛唐時代的中國輝煌燦爛,使得世界許多國家都來朝拜。那時長安城裏100萬居民中,外國人便有兩三萬之多。其中,就有不少前來學習中國先進文化的日本留學生。 人們常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此話不謬。及至近代,當工業革命的霞光紅透歐美半邊天時,中國卻走向衰落的長夜。這時,昔日的老師倒要反過來向過去的學生學習了,這便是中國近代留學史的開端。而這個運動的倡導者就是美國華人容閎。
容閎,今廣東珠海市南屏鄉人。18歲那年,布朗先生把他帶到了美國,並要其在一份學習基督教將來當傳教士的誓約上簽字。容閎拒絕了。他說,我雖然很窮,但也不能為了暫時的一碗濃湯而放棄為國效力的天職。後來容閎是依靠佐治亞州婦女會的助學金才成為畢業於耶魯大學的第一位中國人的。
容閎回國後,在江浙一帶做過通譯、茶商和五品候補同知這樣的小官。1868年,他向江蘇巡撫丁日昌建議清政府以官費選派幼童留學美國。3年之後,由容閎執筆起草、兩江總督曾國藩等聯名,向朝廷呈送《挑選幼童赴泰西肄業章程》的奏折,隨後不久便獲得批准。
留美計劃先試行招收120名,每年派出30名,分4年派完。學生是年齡為12至14歲的幼童,學習年限為15年。1872年7月,第一批留學幼童赴美。為了安排幼童的學習與生活,清政府在美設立了留學生事務所,正監督為後來出使美國的陳蘭彬,而副監督則由容閎擔任。隨後,其餘3批陸續派出,至1875年4批120名全部派全。這樣,便揭開了中國近代留學史的新篇章。
幼童到了美國,學業當然大有長進。但受歐風美雨的影響,有的剪辮子脫長袍,也有的甚至到教堂做禮拜,這是守舊派無法忍受的。原先15年的期限僅過9年,1881年清政府便以“外洋風俗,流弊多端”為由,將全部留學生調回國內。當時120名留學生,中途輟學或因病去世共26名,尚有32名在讀中學,60名讀大學,大學畢業的只有2名。儘管計劃半途而廢,但這些留學生中還是出了不少人才,其中有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以及因修京張鐵路而名滿天下的詹天佑。
容閎後來長期居美並終老異鄉,但他倡導的留學運動對中國的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果後來沒有大批學貫中西的留學生的湧現,中國的發展也可能是另一個樣子了。(潭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