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共產黨論壇
市長:
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共產黨論壇】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黨史‧中共簡史
字體:
小
中
大
難忘烽火歲月——訪新華社老社長朱穆之
瀏覽
544
|回應
0
|
推薦
1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11月7日上午,《新華社記者筆下的紅色記憶 》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圖為新華社老社長朱穆之發言。 王景和 攝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 (新華社記者周瑋)
“大門就是這個樣子。我就是在這座大門前,遇到了毛主席,主席還親切地問我叫什麼名字、多大了。”10月31日下午,復原後的西柏坡新華社舊址前,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對身邊的人講述當年的情景。
這位耄耋老人就是新華社老社長朱穆之。1946年,他從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調到新華社,擔任新華社特派記者。1948年11月,他來到西柏坡,在總編輯胡喬木同志領導下的新華社總編室(小編輯部)工作,主要負責編寫和編輯軍事新聞。
58年之後再游故地,朱穆之難抑心中的激越之情,對記者講起有關那段崢嶸歲月的難忘記憶……
“毛主席帶著兩支隊伍轉戰陝北,一支是軍委作戰部,一支就是新華社”
從1948年8月起,新華總社的主要幹部和業務骨幹陸續抽調到西柏坡,從陳家峪搬到西柏坡胡喬木住的小院辦公,這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西柏坡中共中央大院裏的新華社總編室。總編室所在的位置距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住處只有幾百米。
“毛主席帶著兩支隊伍轉戰陝北,一支是軍委作戰部,一支就是新華社。”在西柏坡,朱穆之記憶最為深刻的就是毛澤東同志一邊指揮“武”戰,一邊指揮“文”戰,文韜武略,相得益彰。
運用新華社組織的一次宣傳攻勢,毛澤東曾以四篇文章嚇退國民黨20萬大軍。
1948年10月下旬,蔣介石密令駐守北平的傅作義軍隊偷襲石家莊,妄圖竄擾西柏坡的黨中央機關。黨中央、毛澤東一方面在軍事上做好迎擊敵人的準備,另一方面則巧妙地運用新聞武器,發動宣傳攻勢,揭露敵人的偷襲陰謀。
在這場特殊戰鬥中,毛澤東一共寫下四條新聞:10月25日播出的《蔣傅軍妄圖突擊石家莊》,公佈了蔣傅軍 企圖偷襲石家莊的消息,使其陰謀昭然若揭;10月26日播出的《華北各首長號召保石沿線人民準備迎擊蔣傅軍進擾》,明白地告訴敵人,解放區軍民嚴陣以待, 膽敢來犯,只能是自取滅亡;10月29日播出的《蔣傅軍已進至保定以南之方順橋》,以示我軍對敵人的具體行動瞭若指掌,敵軍如果偷襲,將有來無回;10月 31日播出的《評蔣傅軍夢想偷襲石家莊》寫道:“這裏發生一個問題:究竟他們要不要北平?現在北平是這樣的空虛,只有一個青年軍二0八師在那裏。通州也空 了,平綏東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幾個兵了。總之,整個蔣介石的北方戰線,整個傅作義系統,大概只有幾個月就要完蛋,他們卻還在那裏做石家莊的夢!”500餘字 的評述把敵人面臨垂死掙紮的局勢、偷襲石家莊的真實意圖和經過等,剖析得一清二楚,有如千鈞之力打中敵人的要害。
新華社播發的這些新聞,起到了巨大的震懾作用,敵人猶豫數天,不敢貿然南進。與此同時,華北我軍日夜兼程趕到石家莊以北,蔣介石的偷襲陰謀徹底破產,只好退兵。
除了這幾篇以外,毛澤東在西柏坡為新華社撰寫和修改的文稿還有很多。僅在三大戰役時期,毛澤東為新華社撰 寫和修改的評論、述評、廣播稿和消息等作品就達17篇,有時甚至一天發兩篇新聞稿。這些氣勢磅礴的新聞稿在當時成為各個解放戰場的指導性檔,而《中原我 軍佔領南陽》《將革命進行到底》等許多作品至今還被人們傳頌,堪稱新聞經典。
“毛主席親自撰稿,文筆犀利、痛快淋漓。”朱穆之說,“他手把手地教我們寫稿,我受益不淺。”
在戰事最緊張的日子裏,毛澤東圍繞新華社應該如何報導、應該怎樣寫文章而給胡喬木的信件就達20多封,關 於標題、導語和綜合報導等都寫有批語。他對文章要求非常嚴格仔細,如他在《評蔣傅軍夢想偷襲石家莊》一文的上方批示:“喬木:此件,最好今天能口播,併發 文播。假如可能,請穀羽抄正一下。毛澤東,三十一,早。”手稿發出後,他又寫了一封便信:“喬木:蔣介石現在是住在北平的……,‘現在’二字應改為:‘最 近期間’,方不與文業已溜回‘南京’相矛盾。不知還改得及否?毛澤東。”對新華社總編室送來的稿件,他都這樣做詳細的審閱和修改。
在黨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領導下,新華社西柏坡總編室工作了半年多的時間,直到1949年3月新華社隨中共中央遷往北平。至此,西柏坡時期成為新華社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個時期。
“在人民解放戰爭最緊張的日子裏,新華社集黨報、通訊社、廣播電臺三重責任於一身,及時充分地報導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進程,記錄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的戰鬥業績”
在復原的舊址門口,一見到朱穆之,有三位老人顯得格外激動。他們中年齡最大的今年79歲,最小的今年也已 經61歲了。他們正是當年一些中央首長的房東們的後代。其中一位老人名叫閻清海,是董必武房東的後代,三歲時一場大病,使他奄奄一息,董必武同志得知後將 其送診救治。朱穆之與三位老人一起回憶了當年的情景。
步入曾經熟悉的院落,朱穆之環顧四周,興奮地說: “格局就是這樣!”進入正房,他徑直走到當年他們辦公的一張長方形桌子一側:“這就是我當年辦公的地方,凳子就這樣的沒有靠背,桌子也是沒有抽屜的。當時喬木同志就在東間辦公,他們一家也住在那裏。後院就是少奇同志住的地方,他講話聲音大一點,我們都能聽得見。”
據朱穆之回憶,調進總編室的工作人員先後有范長江、陳克寒、石西民、梅益、吳冷西、黃操良、曾彥修、方 實、陳龍、田林、丁樹奇等20多位。總編室的主要任務是,根據各地分社和前線分社的來稿,編寫新聞和評論,並就近接受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同 志的日常指導。新華社的文字廣播、口語廣播和英語廣播的主要稿件,都在這裏編發。
“我當時負責編發軍事稿件。”朱穆之說,“當時在軍事勝利形勢下,捷報頻傳,我軍每天都要攻佔一些城市, 解放大片地區,殲滅大量敵人,因而每天都要發許多戰報以及軍事通訊和評論文章,工作是極為緊張的。一般的戰報,小編輯部可簽發,重要的戰報經喬木同志看過 後還要送當時擔任解放軍總參謀長的周恩來同志審定才能播發。特別重要的戰報,最後需送毛澤東同志批發。”
新華社總編室的工作是緊張的:每天8時左右上班,到晚上12時左右,除了三餐和午休時間外,大家都集中在辦公室裏埋頭工作。那時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休息的制度,有家的同志除了一兩個星期到總社住處看望一下家屬外,都堅持在工作崗位上。
當看到廂房桌上玻璃板下壓著1948年《新華社電訊稿》和1949年《參考消息》的複製件時,朱穆之說:“在電訊稿出來之前還有電訊清樣,當年,喬木同志每天都要召開編輯部會議,對清樣評點一番。稿子發出以後,要開會評稿。”
“在人民解放戰爭最緊張的日子裏,新華社集黨報、通訊社、廣播電臺三重責任於一身,及時充分地報導人民解放戰爭的 勝利進程,記錄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的戰鬥業績。”在東北戰略決戰時刻,新華社記者深入前線,采寫出一批優秀通訊,如穆青的《一槍未放的勝利——長春光復 記》、華山的《英雄的十月》、劉白羽的《光明照耀著瀋陽》等,場面波瀾壯闊,文筆簡潔生動;淮海戰役期間,新華社播發了《對表》《洛陽營打虎》《送鋪草》 《張英才和他的鋼鐵營》《黃維就擒記》等,反映了戰役的勝利進程和敵人滅亡前的暴行與醜態;平津戰役期間,新華社迅速發出了多條消息,如《東北大軍入關盛 況》《我軍收復張家口,全殲傅匪五個師兩個騎兵旅》《我軍解放華北最大的工商業城市天津》《我軍解放塘沽》……
飽蘸對那段激情燃燒歲月的回憶,朱穆之在復原舊址揮毫題下四個大字:“難忘歲月”。
“辨別真假善惡美醜須當旁觀者,事關國家社會群眾不做局外人”
在復原舊址的東廂房與南廂房,正在展出《“光輝的歷程,奮進的腳步”——新華社建社七十五周年圖片展覽》,朱穆之不時駐足觀看。
75年來,新華社由當初的“馬背通訊社”“窯洞通訊社”,發展為國家通訊社,並躋身世界性通訊社行列;目前,新華社每天用中文、英文、法 文、俄文、西文、葡文、阿文、日文24小時不間斷地向全世界播發新聞和資訊,報刊形式和新形式報導不斷發展——新華社的發展與成就令朱穆之頗感欣慰,他一 邊參觀,一邊感歎道:“新華社發展很快,工作很有成績,展覽也很細。”
“既要保持優良的傳統,也要不斷發展、創新。”朱穆之寄厚望於新一代新華人,“老的傳統不能丟掉,因為憑藉著它我們才能走到現在;但今天, 我們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就需要逐步摸索出一套新方法。”他舉例說,從前我們的新聞報導講“後發制人”,那是在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只能“見招拆 招”,而如今則要爭取主動,先發制人,如處理突發事件,我們要及時主動反映,才能避免被動和遭到任意歪曲。
“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我們的新聞記者始終要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永遠將人民的利益置於首位。我們的報導要首先考慮是否于人民有利,而不能一心想著是否能吸引人來看。這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朱穆之說。
“以事不關己的心態作新聞,只是看熱鬧地走馬觀花;只有將人民與國家的利益放在心上,才能更加深入瞭解事物。”
曾經有人問他,新聞記者應該怎麼當?朱穆之便以一副對聯相贈:辨別真假善惡美醜須當旁觀者,事關國家社會群眾不做局外人。(新華社專稿)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6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