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共產黨論壇
市長:
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共產黨論壇】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環球‧軍事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中美建交27年後 美國輿論:中國話題無處不在
瀏覽
801
|回應
1
|
推薦
1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1979年中美建交後不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應邀到白宮作客,成為新中國成立後首位訪問華盛頓的中國國家領導人。翻閱那時美國媒體的報導,那個年代中美關係的特徵躍然紙上。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曾向美出口石油
上個世紀70年代末,中美關係的大門剛剛被打開,兩國的人員和經貿往來少之又少。 由於缺乏瞭解,在美國人的眼裏,歷史悠久的中國是一個充滿神秘的東方大國。美國媒體當時用“長時間地與世隔絕”、“原始的經濟發展水準”、“一個還有很長 一條路要走的國度”來描述中國。對當時“破舊、貧困和落後的”中國提出在2000年基本實現“四個現代化”的雄心,美國人雖表讚歎,但對中國能否實現這一 理想卻抱有一定的懷疑。
美國媒體報導說,人民解放軍“沒有反坦克導彈,沒有裝甲直升機,沒有現代主戰坦克。攜帶核武器的中程導彈射程不到4000英里”。
在談到鄧小平訪美之行時,美國媒體說,“中國代表團攜帶一個詳細的採購單子,金額可能大大超過了中國的預算”,似乎在暗示中國當時沒有多少外匯儲備。
美國媒體報導中還有這樣一條消息:美國一家石油公司同意向中國購買360萬桶原油,第一批原油在1979年初就可抵達美國。報導指出,中國當時之所以向美出口石油是為了賺取足夠的外匯來幫助“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1979年1月出版的美國《時代》週刊在評論中美建交時說:“即使北京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和華盛頓和莫斯科一樣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首都,(中美關係)正常化打開了潛在的有利可圖的貿易之路和世界政治的新視角。”
1979年2月出版的《時代》週刊指出,鄧小平1979年訪美時時值冷戰,他與卡特在白宮談論最多的問題是“如何聯合抗蘇”。
今天美國擔心能源問題會導致中美摩擦
27年後的今天,美國媒體是如何報導和看待中國的?布希政府又是如何定位中美關係的呢?
《華盛頓郵報》4月15日刊登了題為《中美爭奪更多石油可能導致外交摩擦》的文章。該文指出,由於全球石油資源有限,這可能導致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美國與增長最快的能源消費國中國之間的關係出現緊張。
同一天,《洛杉磯時報》刊登了一篇名為《美國觀察中國在拉美的行動》的文章。該報 道說,中美官員在北京就中國在拉美的活動進行了為期兩天的對話,內容涵蓋了政治和經濟各項議題。與會的美國高級官員說,這“反映了中國作為一個全球大國和 世界級的石油與其他資源消費國日益增強的影響力”。
《華爾街日報》一位副總編輯上個月曾發表文章,指出中美經貿關係日益相互依存。如果發生貿易戰或者金融戰,雙方都將在經濟上遭遇毀滅性災難。所以,儘管貿易關係緊張,但中美雙方都不敢首先發動貿易戰。
布希在年初發表的《國情諮文》中稱中國是“經濟競爭者”。美國國防部2006年度 《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明確提出,“作為一個主要的和新興的大國,中國最具有和美國進行軍事競爭的潛力”。布希政府今年3月發表的美國最新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指出,中國是亞洲經濟巨大成功的一個縮影,中國已從貧困和孤立中走出,逐步融入國際經濟體系。美國的戰略是尋求鼓勵中國做出正確的戰略決定,同時美國也對 任何其他可能做好“兩手準備”。
以上只是美國人對中國所作的評論的“冰山一角”。如今,翻開美國的報紙,打開 美國政府網站,參加美國智庫的研討會,走進國會山舉行的聽證會,耳目所及之處,有關中國的內容幾乎無處不在。不管美國媒體、學者、官員對中國肯定也好,否 定也好,懷疑也好,批評也好,甚至漫駡也好,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美國日益感受到太平洋彼岸中國的快速發展和由此產生的影響力。正如美國尋常百姓家離不開 “中國製造”的產品一樣,美國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國務院、五角大樓的決策者們在思考美國對外戰略及國內政治時避免不了要時時面對“中國因素”。
美國總統布希在評論中美關係時,既肯定兩國關係存在“積極的”一面,也表達了 雙邊關係“錯綜複雜”的一面。美國國務院常務副國務卿佐利克在與中方進行戰略對話時坦承,中國這幾年的快速發展大大超出了美方的預料,“我們如何應對中國 崛起是美國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問題”。
胡主席訪美將成中美關係發展新起點
中美建交已有27個年頭了,雙方的往來和瞭解日益增多。但不可否認,在中美關係發 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新現象和新問題”。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去年11月20日在與來訪的美國總統布希會晤時表示,中美雙方應該增進瞭解、擴大共識、加深 互信,全面推進21世紀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
胡錦濤主席4月18日開始對美國訪問。屆時,他不僅將與布希總統等美國領導人 舉行會晤,深入交換意見,還將廣泛接觸美國工商界、學術界及各方面人士。胡主席在西雅圖、華盛頓及耶魯大學將發表3場重要演講,進一步闡述中國走“和平發 展道路”的理論及對中美關係未來發展前景的展望。胡主席的此次訪問勢必成為推動中美關係發展的新起點,也將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焦點。(駐美國記者 翁翔/華盛頓4月17日電)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83877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美國《外交政策聚焦》:美國外交輸給轉變的中國
推薦
1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隨著美國單邊主義最咄咄逼人的時期如發燒一般消退,一種新的“多極時刻”呈現在我們眼前。在利用這種政治機遇 上,中國是準備最充分的國家。當聯合國需要維和人員時,它越來越轉向中國。當非洲國家需要基礎設施投資時,它們就邀請中國代表團前去。當美國需要在朝鮮問 題上取得突破時,它求助於中國。事實上,北京正通過貿易和外交與華盛頓在世界各個地區展開競爭。
在克林頓政府時期,存在兩種彼此爭奪主導權的中國觀。“藍隊”鼓吹中國軍事威脅,“紅隊”支援加大與中國接觸。上世紀90年代,美中貿易額從200億美元增至1200億美元。美國與中國進行經濟接觸已不再是一項選擇,而變成了一種必需。
小布希最 初似乎是藍隊的理想人選。他對共產主義立場強硬,把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然而,作為候選人在中國問題上可以措辭強硬。但一任又一任的美國總統在從白 宮橢圓形辦公室遙望北京時,通常會變得務實。特別是在“9•11”後,中國搖身一變成為美國事實上的戰略夥伴。在全球反恐、朝核問題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必要 等問題上,華盛頓和北京的立場基本一致。嘲諷人士或許把這種共識歸結於經濟因素,從2000年到2005年,美中貿易增長了150%。
但布希政府仍未轉變為擁抱熊貓派。從華盛頓的視角來看,中國仍是其日後的一大 威脅。2006年《四年防務評估報告》提到中國“具有與美國展開軍事競爭的潛力”。無獨有偶,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在其最近報告中也稱,中國仍未 成為國際社會中“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美政府在對華看法上顯然沒下定統一決心。與其在是敵是友中做出選擇,華盛頓更 願意把北京既看作敵人又當成朋友,實施遏制和接觸雙重組合的對華政策。對美國來說,中國是有用的,作為朋友,能推動我們的經濟增長;作為敵人,能為我們龐 大的軍事支出提供正當理由。從未有一個對手與美國強權如此貼近,也從未有一個國家令我們如此癡迷。
而中國的外交政策重在說服朋友、影響敵人,它意味著一種現實主義的勝利。無論 在聯合國,還是與其鄰國的關係或與遙遠國度建立新型夥伴關係,中國運用從容的外交、對別國主權的尊重和大筆硬通貨來獲取資源和市場准入。中國沒有耀武揚 威。正如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所說,“中國一向自視為弱小、實力不強的國家。我想今後30年,中國仍將如此。”
中國新的外交政策與“文革”時期比起來已發生顯著變化,甚至跟10年前相比也大不一樣。例如,當美朝向危險的戰爭靠近時,中國基本上在旁觀。這種變化部分源於中國所稱的“力量對比”的轉移。
蘇聯的解體、全球化進程加速,以及在經歷索馬里、盧旺達等恐怖後,美國無力支撐一 個切實可行的多邊安全體系的事實,共同造就了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往的國際環境。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迅速把握住這種新機遇,其反應之迅速令人驚訝。它修復了 與俄羅斯的關係,從而為其在聯合國對抗美國霸權找到了穩定的制衡。它抓住和利用全球化的機遇,接受了一種多邊主義途徑,這不僅與其過去的外交政策形成鮮明 對照,也與美國日益嚴重的單邊主義涇渭分明。中國業已成為強大、沉默型大國的典範,牛仔作風的傲慢美國在它面前出乖露醜。中國這種形象給全球留下良好印 象。全球民意調查表明,世人對中國的世界影響力的觀感要比對美國的看法更正面。
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反映了其社會活力。快速經濟增長刺激了中國對進口能源的需 求和國外市場對中國貨的需求。儘管有關中國消費高漲引發危險的論調不斷,但美國抱怨的卻是中國人儲蓄太多。中國內部問題重重,擴大經濟是中國對這些問題的 回應。經濟增長有賴於穩定的安全環境,這意味要避免朝鮮半島或南海爆發戰爭。這也推動了中國盡可能多結交盟友,不去理會對方的人權記錄、意識形態或反華曆 史。(摘自12月4日美國《外交政策聚焦》,原題:中國:神秘何在?作者約翰•費弗,汪析譯)
《環球時報》 ( 2006-12-06 第06版 )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9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