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共產黨論壇
市長:
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共產黨論壇】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八一軍旗‧紅軍
字體:
小
中
大
看回應文章
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的35個軍
瀏覽
826
|回應
1
|
推薦
1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軍隊第一次正式稱為“紅軍”,始於1928年5月25日。之所以將自 己領導的武裝稱為“紅軍”,其中一個原因是借鑒蘇聯紅軍的稱謂。當日,中共中央頒發的《軍事工作大綱》指出:“為保障暴動的勝利與擴大,建立紅軍已為目前 的要義。”為此,大綱明確規定:“割據區域所建立之軍隊,可正式定名為紅軍,取消以前工農革命軍的名義。”《軍事工作大綱》的頒發,對於各地的軍事鬥爭和 紅軍的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大綱頒發之後,全國各地的工農革命軍及其他工農武裝陸續改稱為紅軍。1930年後,又逐漸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的最初源頭和骨幹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間,中國共產黨相繼在中國中部、南部、東部、北部和西北部廣大地區領導的近百次 不同規模的武裝起義和暴動中保留下來的武裝,其中著名的有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的南昌起義;毛澤東等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張太雷、葉 挺、惲代英、聶榮臻等領導的廣州起義;彭德懷等領導的平江起義;鄧小平等領導的百色起義,等等。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 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相繼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海陸豐、瓊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左右江、川陝、陝甘、湘鄂川黔、贛東 北、蘇北等革命根據地。中國工農紅軍也不斷發展壯大,組成了第一方面軍、第二方面軍、第四方面軍和西北紅軍等紅軍部隊,依靠群眾,實施正確的軍事戰略及指 揮方針,連續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多次“圍剿”和“清剿”。中國工農紅軍迅猛發展到30余萬人,先後出現了35個軍的番號。本文記述的,就是紅軍各軍首次成立 時的編制序列及其演變後的走向。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史 載紅一軍有兩支。一支為鄂豫皖邊的紅一軍。1930年3月18日,黨中央在給鄂豫皖邊特委並轉紅三十一師、三十二師、三十三師師黨委及全體同志的信中指 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贛等省首先勝利的工作準備,無疑的要把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紅軍在集中組織、統一指揮原則之下聯繫起來,將這三師編為紅一 軍。”同年4月間,即組建了紅一軍軍部,軍長許繼慎,政治委員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參謀主任朱亞倫,政治部主任熊受暄。紅三十一師同時改編為紅一軍第一 師。師長由徐向前兼任,政治委員戴克敏(後為李榮桂)。隨後,前委留紅一師在鄂東地區遊擊,軍部東進商南、皖西,于南溪將紅三十二師改編為紅一軍第二師。 師長漆德偉,政治委員王培吾。從三十二師抽調兩個團與三十三師合編為紅一軍第三師。師長周維炯,政治委員姜鏡堂。另外,以三十二師一部與部分遊擊隊合編成 紅一軍獨立旅,旅長廖業祺。全軍3個師1個旅共2100餘人。紅一軍的組成,標誌著鄂豫皖邊的革命鬥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31年1月中旬,紅一軍與紅 十五軍在商城以南的長竹園會合,隨即合編為紅四軍。
另一支為紅一方面軍的第一軍。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加強 統一指揮,決定對紅軍部隊進行整編。紅一方面軍的第一軍團奉命改稱紅軍第一軍。軍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朱瑞。8月,編入右路軍 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達鋪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第一縱隊。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1930 年7月,中央軍委決定將湘西紅四軍和鄂西紅六軍合編為紅軍第二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朱勉之,參謀處長張應南。轄第四師,師長王炳南,政治委員陳協平;第 十一團,又稱警衛團,團長覃甦、政治委員汪毅夫。全軍一師一團共人槍2000餘。1931年3月,紅二軍縮編為紅三軍第七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軍 史上同期有3支紅三軍。第一支是贛西南紅三軍。1930年7月,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將贛西南的紅六軍改稱紅三軍,編入紅一軍團,黃公略任軍長,陳毅任政治 委員,周子昆任參謀長。下轄第一、二、三縱隊。11月,擴編為第七、八、九師:第七師師長陳伯鈞,政治委員李濤;第八師師長劉疇西,政治委員王如癡;第九 師師長徐彥剛,政治委員朱良才。全軍共5000餘人。1932年8月,第八師撤銷。12月,軍部撤銷。1933年6月,第七、第九師同紅二十二軍合編為紅 一軍團第一師。
第二支是湘鄂西紅三軍。1931年3月,紅二軍團根據中央指示精神改編而成紅三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鄧中夏,參謀長 陳德清,政治部主任柳直荀。全軍下轄第七、第八、第九師,教導第一、第二師及警衛第一、第二、第三團,湘鄂西警衛團,漢川獨立團,荊當獨立團,軍直教導團 等共5個師6個團,計人槍5200左右。第七師師長孫德清,政治委員朱勉之;第八師師長王一鳴,政治委員王鶴;第九師師長段德昌,政治委員陳培萌;教導第 一師師長王炳南,政治委員陳協平;教導第二師師長黃大鵬,政治委員塗美中。1934年10月,紅三軍在貴州印江縣複稱紅二軍團。
第三 支是紅一方面軍的第三軍。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加強統一指揮,決定對紅軍部隊進行整編。紅一方面軍的第三軍團奉命改稱紅軍第三 軍。軍長彭德懷,政治委員楊尚昆,參謀長蕭勁光。8月,編入右路軍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達鋪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支隊第二縱隊。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 史上同期有3支紅四軍。第一支是朱德、毛澤東領導的井岡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1928年4月28日,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部隊餘部和湘南起義農軍與毛 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在井岡山的寧岡會師。根據湘南特委的決定,“朱、毛兩部合編為第四軍,由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王爾琢任參謀長, 陳毅任政治部主任。朱部編為第十師,毛部編為第十一師,湘南各縣農軍編入兩師中。朱兼十師師長,宛希先任黨代表;毛兼第十一師師長,何挺穎任黨代表”。兩 個師下轄5個團:十師轄二十八團、二十九團;十一師轄三十一團、三十二團、三十三團。不久,成立紅軍十三師,陳毅改任師長,下轄第三十四團、三十五團、三 十六團。全軍兵力約萬人,槍3000余支。1928年5月25日,改稱為紅軍第四軍。此時,取消了師的番號,紅四軍下轄4個團及1個教導大隊。全軍共 6000餘人。1930年6月中旬,紅四軍編入紅一軍團。8月,隨軍團編入紅一方面軍序列。1932年底,紅一方面軍撤銷軍的建制,紅四軍番號撤銷,部隊 於1933年6月合編為紅一軍團第二師。
第二支是賀龍領導的湘鄂西紅四軍。1928年3月上旬,周逸群、賀龍等到達桑植洪家關,領導 武裝鬥爭,建立遊擊隊。至月底,遊擊隊總人數達3000餘。隨即打起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旗幟,並進佔了桑植縣城。4月初,部隊未及整頓,遭敵軍數次進攻, 大部潰散,賀龍和周逸群也被敵隔開,聯繫受阻。接著,賀龍親往桑植鶴峰邊界之紅土坪一帶收集散部三四百人重組革命軍。6月間猛增至1500餘人。7月,奉 湖南省委指示撤銷湘西北特委,成立以賀龍為書記的湘西前敵委員會,並將部隊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軍長賀龍,政治委員惲代英(未到職),參謀長黃鼇。下 轄第一師,賀錦齋任師長,張一鳴任黨代表;此外,有文南浦、賀桂如、賀佩卿、劉玉階等人率領的4個支隊。全軍共1500餘人。紅四軍的成立,標誌著湘鄂邊 革命根據地的初步形成。1930年7月,紅四軍與鄂西之紅六軍在公安縣會師,改稱紅二軍。
第三支是鄂豫皖紅四軍。1931年1月中 旬,紅一軍與紅十五軍在商南長竹園會合後,隨即將兩軍合編,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曠繼勳,政治委員余篤三,參謀長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駿。原紅 一軍第一師與紅十五軍第一團合編為第十師,師長蔡申熙,政治委員陳奇,副師長劉英;原紅一軍第二師與紅十五軍第三團合編為第十一師,師長許繼慎,政治委員 龐永俊,副師長周維炯。全軍共約1.25萬餘人。4月,由鄂豫皖蘇區紅軍中央教導第二師和鄂東警衛第二團合編為第十二師,師長許繼慎,政治委員龐永俊;周 維炯升任十一師師長。1931年11月上旬,紅四軍與紅二十五軍共同組成紅四方面軍。1933年7月上旬,紅四軍3個師擴編為紅四軍、三十一軍、九軍。紅 十師成為擴編後的紅四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史 載紅五軍有兩支。一支是湘鄂贛邊的紅五軍。1928年7月22日,彭德懷領導湘軍獨立第五師第一團等部於湖南省平江城起義。起義後的第三天,部隊即奉命改 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第十三師,彭德懷為紅五軍軍長兼十三師師長,滕代遠任軍黨代表兼師黨代表,鄧萍任軍參謀長。下轄一、四、七團及1個特務連,1個機 槍連,1個炮兵連,共約2000人。1928年10月,紅五軍與當地遊擊隊合編為3個縱隊。12月,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第一、三縱隊到井岡山與紅四 軍會合,第二縱隊由黃公略指揮,留駐湘鄂贛邊堅持遊擊鬥爭。1929年9月初,紅四軍第五、六縱隊與湘鄂贛邊紅軍支隊會合,重新組成第五軍,軍長彭德懷, 政治委員滕代遠,副軍長黃公略,參謀長鄧萍,下轄5個縱隊。1930年6月,紅五軍在湖北省大冶縣編入紅三軍團。1933年6月,紅五軍和紅八軍合編為紅 三軍團第四師。
另一支是紅一方面軍的第五軍。1935年7月21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為了加強統一指揮,決定對紅軍部隊進行整編。 紅一方面軍的第五軍團奉命改稱紅軍第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委員曾日三,代參謀長曹裏懷。8月,編入左路軍南下,部隊遭受嚴重損失。1936年11月,編 入西路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史載 同期紅六軍共有4支。第一支是鄂西長陽紅六軍,成立於1929年7月,軍長李勳,副軍長陳壽山,參謀長李子俊,部隊共編有2個師。第一師師長劉良臣,第二 師師長陳子清。全軍共3000餘人。紅六軍組成後,分三路開赴沿頭溪,打敗大土豪鄧甲山,首戰告捷。8月間,紅六軍在資丘遭敵伏擊,部隊損失慘重,軍長李 勳等77人遇難,部隊潰散。長陽紅六軍至此即告結束。第二支是贛西南紅六軍。1930年1月18日至21日,中共贛西、湘贛邊特委和紅五軍軍委決定將江西 紅軍獨立第二、三、四、五團與贛西南紅軍遊擊隊合編為紅軍第六軍。紅五軍及時派出43名有活動能力的骨幹參加紅六軍工作。軍長黃公略,政治委員劉士奇,參 謀長陳奇涵,政治部主任毛澤覃。下轄3個旅,後改為縱隊:一縱縱隊長柯武東,政治委員李文林;二縱縱隊長羅炳輝,政治委員曾炳春;三縱縱隊長劉作述。全軍 共2600餘人。1930年7月,紅六軍改為紅三軍,編入紅一軍團。
第三支是鄂西紅六軍。1930年2月5日,按照鄂西特委的指示, 鄂西中央獨立師第一、第二縱隊于監利汪家橋會師,擴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軍長孫德清,政治委員由周逸群兼任。紅六軍下轄3個縱隊:一縱司令員段德昌, 政治委員王鶴;二縱司令員段玉林,政治委員許光達;三縱是由當地“神兵”改編的,特委派任司令員。全軍共8000餘人。1930年7月,紅六軍與紅二軍在 湖北公安會師,組成紅二軍團。
第四支是洪湖的新紅六軍。1931年1月,中共鄂西特委以紅六軍返回洪湖的一個多團為主,加上紅二軍留下的部分傷病員,合編為新紅六軍。段德昌任軍長。不久,新紅六軍改編為獨立團,段德昌改任團長。
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1929 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特派員鄧小平同張雲逸、葉季壯等爭取了廣西省綏靖司令李明瑞,並率領其屬下的廣西省政府警備第四大隊、教導總隊一部以及後改編的 第八大隊全部和第五大隊第五營,加上韋拔群領導的右江農軍,共計2800餘人,在百色地區舉行武裝起義。起義勝利後即宣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軍長張 雲逸,政治委員鄧小平,參謀長龔楚,政治部主任陳豪人。下轄一、二、三縱隊:一縱由原警備四大隊編成,司令員李謙,政治委員沈靜齋;二縱由機關槍營、特務 營及地方武裝合編而成,司令員胡斌,政治委員袁任遠;三縱由東山、鳳山一帶的農民武裝編成,司令員韋拔群,政治委員何世昌。經黨中央批准,紅七軍組織了七 人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紅七軍組成後,在前委和鄧小平、張雲逸等領導下,堅持了右江根據地的鬥爭。1930年秋,紅七軍奉命北上。此後主力轉戰于黔、桂、 粵、湘、贛五省邊境,經大小戰鬥百餘次,歷盡艱辛,行程6000余公里,於1931年2月到達湘贛革命根據地。7月3日,進入中央蘇區,遍入紅三軍團建 制。1933年6月,紅一方面軍整編後,紅七軍與紅二十一軍縮編為紅三軍團第五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八軍:史 載紅八軍有三支。一支為廣西龍州紅八軍。1930年2月1日,在中共中央特派員鄧小平策動下,由俞作豫率領的廣西警備第五大隊及部分反桂系軍閥武裝在左江 龍州舉行起義。起義勝利後,隨即編為紅八軍,俞作豫任軍長,鄧小平任政治委員。下編3個縱隊,分別由何家榮、宛旦平、王飛虎任縱隊長。同年秋,該軍餘部 100多名幹部、戰士經過艱難轉戰到達右江地區,被編入紅七軍。
第二支為鄂東南紅八軍。1930年4月,黨中央致信湖北省委正式提 出:“鄂東原有的第五軍第五縱隊,中央已決定擴大為第八軍。”任命李燦為軍長。因李兩次負傷,久治未愈,中央擬派黃公略為軍長,黃也因故未到職。6月中 旬,全國紅軍會議後,從上海返鄂的何長工等人,奉命正式成立了紅八軍。軍長何長工,政治委員鄧乾元,政治部主任柯慶施。下轄一、二、三縱隊,分別由陳毅 安、程子華、謝振亞任司令員,彭雪楓、郭一清、余海清任政治委員。紅八軍成立後,與紅五軍組成紅三軍團。至1931年春紅八軍軍部撤銷,所轄兩個師直屬紅 三軍團指揮。1930年夏,由鄂東南部分部隊和當地遊擊隊及贛北遊擊隊組成的紅八軍第四、五縱隊,先後北渡長江,進入鄂東地區作戰。同年10月,改編為紅 軍第十五軍。
第三支為湘贛紅八軍。1932年3月14日,根據中央指示,湘贛省委以紅軍獨立一師和三師為基礎組成了紅八軍。李天柱兼 代軍長,王震任代政治委員。因李戰傷未愈,馮達飛任代軍長,歸三軍團指揮。因為缺乏幹部,沒有成立軍部。同年10月,中央派蔡會文、蕭克到湘贛領導軍事工 作。10月底,組建了軍部,將兩個師的政治部合編為軍政治部。11月,又將從一、三師抽出的部分工作人員組成軍司令部,並設立了軍醫處。部隊也進行了改 編,一師改為二十二師,三師改為二十四師,獨立師編入紅八軍為二十三師。紅八軍軍長蕭克,湘贛軍區總指揮蔡會文兼政治委員。3個師的師長分別為譚家述、楊 茂、戈勇,政治委員分別為王震、李毅、胡楚父。全軍共計2200餘人。1933年6月,紅八軍改編為紅六軍團第十七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九軍:史 載紅九軍有三支。一支為鄂北地區紅九軍。1930年7月,出襄、棗、宜等地的紅軍遊擊隊組成紅九軍第二十六師,張香山擔任師長,余益庵擔任政治委員,何尚 志擔任參謀長。下轄4個團,共500餘人。部隊在戰鬥中不斷發展壯大,打下蔡陽等三市鎮後,僅槍支就猛增至3000余支。1931年初,中央派趙侗擔任師 長,參與紅九軍第二十六師的第二階段鬥爭。1931年9月,在均縣、房縣地區活動的紅三軍教導團與當地遊擊隊合編為紅九軍第二十五師,師長湯穆禹,政治委 員朱勉之。1932年春,正式成立紅九軍軍部,總指揮張木阡,政治委員馬三光,參謀長韋克鐸。不久,紅二十五師即由房縣轉移到洪湖地區,編入紅三軍第八、 第九師;紅二十六師改編為襄棗宜第一、第二路遊擊軍,紅九軍番號即行取消。
第二支為閩西紅九軍。1930年3月,閩西工農兵第一次代 表大會通過決議,將閩西各縣赤衛團、隊改編為紅九軍。軍長鄧毅剛,政治委員高靜山,參謀長鄭益,政治部主任陳正。下轄5個團,龍岩編第一團,上杭編第二 團,永定編第三團,連城編第四團,武北、汀南合編為第五團。全軍共約3000人,2000多支槍。1930年5月,奉黨中央指示,紅九軍番號取消,改稱紅 十二軍。
第三支是紅四方面軍的紅九軍。1933年6月底7月初,紅四方面軍在四川省南江縣召開軍事會議,通過了將師擴編為軍的決議。 其中,第十二師連同巴中地區的地方武裝合編為第九軍。軍長何畏,政治委員詹才芳,副軍長許世友,參謀長王學禮,政治部主任王新亭。轄有二十五、二十七兩個 師和隨後組建的第二十六師,共1萬餘人。1935年5月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後,紅九軍整編為4個師另2個團。1936年11月中旬,編入西路軍序列,轉戰 甘肅省河西地區。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史 載紅十軍有兩支。一支為贛東北紅十軍。1930年7月,中央軍委長江辦事處為落實中央“猛烈擴大紅軍”的指示精神,決定“潯陽、湖口、鄱陽一帶紅軍應立即 集中,正式成立第十軍。猛烈擴大,以切斷長江為主要目的”。以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擴編組成紅十軍。軍長周建屏,代理政治委員胡庭銓。下轄3個團,每團編6 個連,每連80人左右,槍63支,另編一個特務營。全軍2000餘人。經過湖口等一系列戰鬥,開闢了大片新區。9月,紅十軍擴編為3個旅及特務團,達 6000餘人。10月28日中央批示,邵式平任軍政治委員,軍長周建屏,方志敏任贛東北軍委主席。紅十軍又進行精簡,變成3個團,共4000餘人。紅十軍 經過艱苦奮戰,鞏固和發展了贛東北根據地。1933年1月25日,紅十軍奉命南渡信江到貴溪上清宮與中央紅軍第三十一師會合後,組成紅十一軍,歸紅一方面 軍指揮。
另一支為閩浙贛紅十軍。1933年2月,紅十軍調離後,閩浙贛軍區將留在當地的赤色警衛師與其他地方武裝組成新第十軍。下轄 兩個師,共計1500餘人。王如癡任軍長兼政治委員。1934年春,紅十軍發展到4400多人。同年秋,在第五次反“圍剿”鬥爭中,紅十軍奉命與敵人拼消 耗,損失巨大,縮編為3個團。11月,紅十軍與擔任北上抗日先鋒隊的紅七軍團在江西省德興縣重溪會合,合編為紅十軍團,擔負北上抗日先遣任務。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史 載紅十一軍有三支。一支是鄂豫邊紅軍第十一軍。1928年7月,根據中央指示,鄂東北特委在河南省光山縣柴山保尹家咀村召開會議,決定將以湖北黃安、麻城 農民起義部隊為基礎組建的工農革命軍第七軍改編為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一師,軍長吳光浩兼師長,黨代表戴克敏,參謀長曹學楷。三十一師下轄4個大隊,共300 餘人。11月間,又成立了政治部,主任陳定侯。經過一年奮戰,紅三十一師發展到700餘人。1929年5月,河南商南爆發起義,起義部隊集中到班竹園整 編,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三十二師,師長周維炯,黨代表徐其虛,副師長漆德偉,參謀長漆海峰,政治部主任漆雨元。下轄3個團。全師共100餘人,一 個月後發展到300餘人。1929年11月初,安徽六安、霍山農民起義,建立了第一、第二遊擊隊。1930年1月20日,六安中心縣委在此基礎上成立了紅 軍第十一軍三十三師,師長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鏡堂,下轄3個團。全師共200餘人。上述3個師通過開展遊擊戰爭,分別創建了鄂豫邊、豫東南和皖西3塊根 據地,整個部隊發展到1500餘人。1930年4月,依照中央指示,紅十一軍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師改編為紅一軍。
第二支是廣東東 江工農紅軍十一軍。1930年5月19日,中央軍委發出指示信,針對中央軍委南方辦事處計畫將東江地區紅軍編為兩個軍的建議,明確表示:“中央不同意這一 意見。因為現在紅軍不是要多立軍的名義,而是要充實每一軍的內容”,“東江可以成立三師,為紅軍十一軍。”於是,按照中央指示,東江特委遂將東江工農紅軍 總指揮部下轄的第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團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下轄第一、二、三、四、五縱隊。全軍2500餘人。軍長古大存,政 治委員吳秉泰,參謀長龔楷,政治部主任羅欣然。1930年8月17日,紅十一軍攻克梅縣縣城,收繳反動武裝甚多,在東江一帶聲威大振。後來紅十一軍在轉戰 閩粵邊界地區時遭到挫折。1930年12月,紅十一軍餘部改編為東江紅軍獨立第二師。
第三支是紅一方面軍的第十一軍。1933年1月 25日,紅十軍奉命南渡信江到貴溪上清宮與中央紅軍第三十一師會合後,組成紅十一軍,歸紅一方面軍指揮。軍長周建屏,政治委員蕭勁光,轄第三十一、三十 二、三十三師,共4500餘人。該軍成立後即參加了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6月,改編為紅七軍團第十九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二軍:史 載紅十二軍有三支。一支為鄂東南紅十二軍。1929年9月,鄂東南中心縣委將陽新、大冶等地遊擊隊合編組成工農紅軍第十二軍,共200餘人,百余支槍。由 中央派來的謝振亞任軍長。1929年秋,紅五軍第五縱隊由江西轉戰鄂東南,開闢根據地,擴大工農武裝,紅十二軍編入紅五軍第五縱隊。1930年紅八軍成立 後,原紅十二軍主力編入第三縱隊,縱隊長謝振亞,政治委員余海清。
第二支為閩西紅十二軍。1930年5月,閩西特委根據中央指示,將 成立不久的紅九軍改稱為紅十二軍。軍長鄧毅剛,政治委員鄧子恢,參謀長鄭益,政治部主任陳正。原轄的5個團擴編為3個縱隊。全軍3000餘人。兩個月後, 紅十二軍編入紅一軍團。所轄3個縱隊改稱第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師。軍長伍中豪,政治委員譚震林。1931年10月,紅十二軍在第三十四、三十五師分別 編入紅三、紅四軍後,率第三十六師進入長汀。12月,與新十二軍會師。兩軍合編,仍稱紅十二軍。新十二軍改稱第三十四師。羅炳輝任軍長,譚震林任政治委 員。1932年4月,增編第三十五師。10月,紅十二軍軍部及第三十六師編入紅二十二軍。十二軍縮編後,蕭克任軍長,黃甦任政治委員。1933年6月間, 十二軍整編為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一團。
第三支為閩西新十二軍。1930年11月,由紅二十軍、紅二十一軍合編而成紅十二軍。下轄3個步 兵團,第一、二團共1100支槍,2600人;三團槍500支,人500餘。代軍長賀沉洋,政治委員施簡,政治部主任李力一。紅十二軍成立後便立即集中岩 城,改編訓練,準備於11月30日前出擊敵人,向漳州進展。12月,中央派左權前去任軍長。1931年第三次反“圍剿”後,新十二軍與老十二軍會師合編, 仍稱十二軍。1933年6月間,紅十二軍整編為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一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史 載紅十三軍有兩支。一支為浙南紅十三軍。1930年5月11日,浙南特委決定以浙南紅軍遊擊總指揮部為基礎,擴大紅軍,正式建立十三軍。中央批准了浙南特 委的決議,並派兩位懂軍事的同志往浙南協助組建十三軍。8月間,紅十三軍在溫州補溪正式成立,軍長胡公冕,政治委員金貫真。下轄第一、二、三大隊和教導 團。紅十三軍建立後,戰績頗豐。8月底,紅軍攻陷城池,開放監獄,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蘇維埃。9月,紅十三軍因敵強我弱,在敵人的進攻中大部失散,餘部 轉為零星的遊擊活動。1935年11月,紅十三軍余部加入紅軍挺進師。
另一支為紅五軍團的第十三軍。1931年12月14日,國民黨 第二十六路軍1.7萬余官兵,在參謀長趙博生和旅長季振同、董振堂等率領下,在江西寧都舉行起義。當日,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團,下轄3個軍。季 振同任總指揮,蕭勁光任政治委員。其中,第二十六路軍第七十三旅改編為紅五軍團的第十三軍。紅五軍團副總指揮董振堂兼第十三軍軍長,何長工任政治委員,劉 耀增任參謀長。轄第三十七、三十八師。1932年6月,紅十四軍縮編為第三十九師,歸紅十三軍建制。紅五軍團副總指揮趙博生兼任紅十三軍軍長,王如癡任政 治委員。同年12月,紅十三軍建制撤銷,三十七師編入第三十九師,三十八、三十九師歸紅五軍團直接指揮。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四軍:史 載紅十四軍有兩支。一支是蘇南紅軍第十四軍。1930年4月,根據中央指示,將活動在江蘇通海、如皋、泰興地區的農民武裝組建成紅十四軍。軍長何昆,政治 委員李超時,參謀長薛衡競,政治部主任余乃誠。下轄兩個支隊,共1300餘人。紅十四軍成立後,展開了進攻老虎莊的戰鬥,獲得初戰勝利。接著,將第一、二 支隊擴編為第一、二師。8月27日,紅十四軍二師四團六營會同5萬余農民,攻下有蘇南交通要道之稱的南通市五樓橋。10月間,紅十四軍主力被敵人打散,餘 下少數部隊轉移到中央蘇區,紅十四軍至此即告結束。
另一支為紅五軍團的第十四軍。1931年12月,寧都起義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一部改編為紅五軍團第十四軍。參謀長趙博生兼任軍長,黃火青任政治委員,朱冠甫任參謀長。轄第四十、四十一師。1932年6月8日,紅十四軍縮編為第三十九師,調歸紅十三軍建制。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史 載紅十五軍有三支。一支為徐海蚌地區的紅十五軍。1930年7月上旬,中共徐海特委領導徐海蚌地區的農民武裝起義,並成立紅十五軍。陳資平為軍長。下轄3 個師:以蕭縣黃口、王寨、永固地區的暴動隊伍編成第一師;以銅山縣東黃集、太湖、賀村地區的暴動隊伍編為第三師;以宿縣百善、東三鋪、也池鋪等地的暴動隊 伍編成第三師。各師編成後,分別向蕭縣、銅山、宿縣等縣城發起進攻,但不久就在敵人的進攻中遭到挫折,部隊失散,番號隨之取消。
第二 支為鄂東南地區紅十五軍。1930年10月18日,紅八軍攻打長沙部隊一部和鄂東南各縣遊擊隊、贛東北部分遊擊隊及紅八軍部分痊癒傷病員編成的四、五縱 隊,根據中央指示,改編為紅軍第十五軍。軍長蔡申熙,政治委員陳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下轄第一、三團,全軍約1800餘人,活動于黃梅、廣濟、宿松、太 湖等縣。1931年1月,紅十五軍與紅一軍在商城南部的長竹園會合,併合編為紅軍第四軍。
第三支為紅五軍團第十五軍。1931年12 月14日,寧都起義的國民黨第二十六路軍一部改編為紅五軍團第十五軍。軍長黃中嶽,政治委員左權,參謀長肖世俊。轄第四十三、四十四師。1932年3月, 紅十五軍劃歸紅一軍團建制,左權任軍長,朱瑞任政治委員。同年12月28日,紅十五軍重歸紅五軍團建制。1933年5月,紅十五軍與紅三十八、三十九師縮 編為紅五軍團第十三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六軍:1930 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根據黨中央指示,決定以湘鄂贛邊獨立師和紅五軍第一縱隊為主,與修水、平江、銅鼓等各縣赤衛隊合編成紅十六軍。軍長胡一鳴,政治委員 李楚屏,副軍長孔荷寵。下轄兩個師。紅十六軍編成後,隨即配合紅五、紅八軍向長沙進攻。7月27日晚,紅軍一舉攻克長沙。1933年夏,紅十六軍編入紅六 軍團,縮編為第十六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七軍:1933 年3月,中共鄂東南道委根據上級指示,決定以湘鄂贛軍區紅軍獨立第三師為基礎,與贛北獨立師、河北指揮部合編為紅十七軍。8月1日,紅十七軍在湖北省通山 縣黃石洞成立,軍長張濤,政治委員方步舟,下轄第一、二、三師。1934年2月,經過鄂東南地區一系列戰鬥的十七軍,將部隊縮編為紅三師第七團。10月, 該部編入紅十六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八軍:1933 年2月,中共湘鄂贛省委根據上級指示,決定將湘鄂贛軍區紅軍獨立第一、二師合編,在湖南省瀏陽縣正式成立第十八軍。軍長嚴圖閣,政治委員徐洪。下轄五十二 師和五十四師,共計3000餘人。同年6月,紅十八軍縮編為紅十八師。接著,根據中央軍委指示,紅十八師南渡袁水,進入湘贛根據地,編入第六軍團建制。
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九軍:史 載紅十九軍有三支。一支為冀中紅十九軍。1930年8月,由河北完縣五裏莊爆發武裝起義的農民赤衛隊組成紅軍第十九軍。軍長葛占農。全軍約4000人。紅 十九軍成立後不久,在與敵人戰鬥中因敵眾我寡,遭遇失敗。第二支為冀東紅十九軍。1930年夏,冀東暴動武裝組成了紅軍第十九軍。不久,在敵人的進攻中失 敗。
第三支為閩西紅十九軍。1933年3月,由上杭、南陽、舊縣一帶紅軍遊擊隊組成的福建軍區獨立第十一師,奉命組建紅軍第十九軍。 不久,福建軍區獨立第七、八、九師各一部編入該軍。軍長由東南戰區指揮部司令員葉劍英兼任,政治委員為楊尚昆。紅十九軍成立後,立即投入中央根據地的第四 次反“圍剿”作戰。1933年6月,紅十九軍縮編為紅三十四師,先歸福建軍區建制,不久又改歸第五軍團指揮。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軍:史載紅二十軍有三支。一支為閩西紅二十軍。1930年5月,由閩西地方農民武裝組成紅二十軍。胡少海任軍長,鄧子恢兼任政治委員,下轄第一、二、三縱隊,共1000餘人。至8月,部隊擴大到5個縱隊。11月,紅二十軍與紅二十一軍合編,組成紅軍新十二軍。
第二支為贛西南紅二十軍。1930年6月,贛西南地方武裝和農民赤衛隊合編為紅軍第二十軍,軍長曾炳春,政治委員陳東日,下轄第一、二、三、四縱隊。同 年秋,劃歸紅一軍團建制。劉士奇接任政治委員,下轄4個團。1930年12月中旬,紅二十軍奉命縮編為兩個團。1931年夏,紅二十軍部隊到中央蘇區後, 編入紅七軍。第三支為冀南紅二十軍。1930年夏,冀南農民暴動武裝組成紅軍第二十軍。不久,在敵人圍攻下失敗。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一軍:史 載紅二十一軍有三支。一支為閩西紅二十一軍。1930年6月底,由閩西最初之紅四軍四縱隊與紅十二軍一縱隊合編為紅二十一軍,軍長胡少海,政治委員李任 予。下轄5個縱隊,共2000餘人,千余支槍。紅二十一軍成立後,奉命出擊廣東,連連受挫。1930年11月,紅二十一軍與紅二十軍合編為紅軍新十二軍。
第二支為贛南紅二十一軍。1932年7月,由信豐獨立營與龍南、安遠、尋烏等地方武裝編成的獨立第三、六師奉命組成紅二十一軍。軍長劉疇西,政治委員李井泉,參謀長宋時輪。1933年1月間,劃歸紅一方面軍建制。6月,紅二十一軍與紅七軍縮編為紅三軍團第五師。
第三支為冀南紅二十一軍。1930年夏,冀南磁縣、彭城農民暴動武裝組成紅軍第二十一軍。不久,在戰鬥中因敵眾我寡,遭遇失敗。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二軍:史 載紅二十二軍有兩支。一支為贛南紅二十二軍。1930年6月,由贛南的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等縱隊編成紅二十二軍。軍長陳毅,政治委員邱達三。全軍共 2400餘人,下轄5個縱隊。紅二十二軍成立後,即同紅三十五軍及贛南地方武裝連續攻打贛州,部隊受到削弱。1930年底縮編為紅六十四師。
另一支為贛南新二十二軍。1932年8月,贛南獨立第四、五師合編而成紅二十二軍。軍長蕭克,政治委員梁錫祜,共2000餘人。同年10月,中央軍委又 決定將十二軍三十六師編入紅二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治委員曠朱權,政治部主任譚政。轄第六十四、六十五、六十六師。紅二十二軍的使命主要是向贛東、閩北 發展,造成奪取江西首先勝利的東方一翼。1933年6月,紅一方面軍整編時,紅二十二軍發展到7400餘人,即奉命將所屬部隊分別編入紅一軍團第一、二 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三軍:1933年3月25日,由江西軍區第五分區所屬各縣獨立團在會昌合編為紅軍第二十三軍。劉雄武任軍長,李宗白任政治委員,轄4個團。紅二十三軍成立後,即轉戰於閩西和粵贛邊地區,配合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反“圍剿”作戰。1933年6月,紅二十三軍縮編為粵贛軍區第二十二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1931 年7月,中共山西省委領導駐平定地區西北軍一部發動武裝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四軍。軍長郝光,政治委員谷雄一,參謀長劉德銘。下轄兩個團, 共1100餘人。但當該軍轉戰到河北阜平後,連戰失利,郝光、穀雄一先後被敵逮捕殺害。紅二十四軍又轉入陝西與敵展開鬥爭。此時,軍長為蒲子華。最後因勢 單力薄,終於失敗。1931年9月,紅二十四軍餘部加入陝北紅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1931 年10月,中共鄂豫皖軍委決定將紅四軍第十二師擴編為紅二十五軍。軍長曠繼勳,政治委員王平章,下轄第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師。1932年10月,紅四 方面軍主力退出鄂豫皖根據地,留下第七十四、七十五師堅持鬥爭。不久,編散第七十四師,另將獨立第一師一部編入。這樣,紅二十五軍只設一個第七十五師。軍 長吳煥先,政治委員戴季英。11月,又經整編,紅二十五軍增加至7000余人,政治委員改為王平章,下轄第七十四、七十五師。1933年10月間,紅二十 五軍在潢麻公路遭敵包圍分割。七十五師由吳煥先、戴季英率領突圍至鄂東,仍保留二十五軍番號;七十四師由徐海東率領,退回皖西重新組建二十八軍。半年後, 兩軍會合仍編為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政治委員吳煥先,下轄七十四、七十五兩個師。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又進行了整編,軍長程子華,政治委員吳煥 先,副軍長徐海東。下轄3個團,共3000人。整編後,紅二十五軍即開始長征,1935年9月中旬勝利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第二十六、二十七軍會師。會師 後,紅二十五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第七十五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史 載紅二十六軍有兩支。一支為冀南紅二十六軍。1930年9月19日,東明(今屬山東)、長垣(今屬河南)兩縣及附近農民在當地黨組織領導下聯合武裝暴動, 並組成了紅二十六軍。共2000餘人,槍800余支。不久,在戰鬥遭遇失敗。另一支為陝甘紅二十六軍。1932年12月,中共陝西省委將陝甘遊擊隊改編為 紅二十六軍。當時,軍、師部均未成立,只組建了第四十二師第二團團部。軍政治委員杜衡兼四十二師二團政治委員。團下轄步兵連、騎兵連、少年先鋒連,共 200餘人,150支槍。1933年6月13日,又將渭北、富平遊擊隊改編為紅二十六軍第四團,下轄3個連和1個騎兵班,共100餘人,80余支槍。 1933年11月,正式組成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及其師部。師轄第三團、騎兵團。師長王泰吉,政治委員高崗,參謀長劉志丹,全師共人槍500餘。1934年 秋,紅二十六軍又先後組建了第一、二團。這樣,紅二十六軍共轄4個團,計2000餘人。1935年9月,陝甘紅二十六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七軍:史 載紅二十七軍有兩支。一支為鄂豫皖紅二十七軍。1932年秋,紅四方面軍離開鄂豫皖蘇區後,留在該地的八十一團、英山獨立團及霍山獨立團和霍邱一個營等部 組成紅二十七軍。軍長劉士奇,政治委員郭述申,副軍長吳寶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順。下轄第七十九師,師長徐海東。全軍4500餘人。紅二十七軍又稱紅軍東路 軍,轉戰于鄂皖邊一帶。1932年11月底,紅二十七軍部隊分別編入紅二十五軍和紅二十八軍。
另一支為陝北紅二十七軍。1935年1 月底,中共陝北特委將陝北獨立師改編為紅軍第二十七軍。當時未設軍部,只轄八十四師,共700餘人。師長楊琪,政治委員張達志。同年初夏,紅二十七軍與紅 二十六軍在西北軍委前敵總指揮劉志丹指揮下,英勇作戰,打破了國民黨對陝甘蘇區的第二次“圍剿”,紅二十七軍第八十四師發展到1200餘人。9月,陝甘紅 二十七軍改編為紅十五軍團第八十一師。1937年1月,以紅八十一師為主,與陝北、關中各一個地方團再擴編為紅二十七軍。軍長賀晉年,政治委員李宗貴。8 月,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師直屬炮兵營和輜重營。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八軍:史 載紅二十八軍有兩支。一支為皖西紅二十八軍。1933年1月上旬,由紅二十五軍第二二一團和特務營為基礎組成紅二十八軍。軍長廖榮坤,政治委員王平章。4 月間,紅二十八軍一部留在皖西,主力轉戰至鄂東南與紅二十五軍會合,並進行整編,以集中力量對付國民黨軍對鄂豫皖根據地的“圍剿”。紅二十八軍主力改編為 紅二十五軍七十三師,留在皖西的部隊和部分遊擊隊組成紅二十八軍第八十二師。1933年10月,紅二十五軍七十四師部分部隊回返皖西,與紅二十八軍八十二 師會合,重新組建二十八軍,軍長徐海東,政治委員郭述申,下轄八十二、八十四兩個師。1934年春,紅二十五軍到達皖西,紅二十八軍再次編入紅二十五軍。 1935年2月,紅二十五軍西征後留下的部隊與鄂東北獨立團又重組紅二十八軍,未設軍長,高敬亭任政治委員。下轄第八十二師和手槍團,共1000餘人,堅 持鄂豫皖蘇區的鬥爭。1938年初,紅二十八軍改編為新四軍第四支隊。
另一支為陝北紅二十八軍。1935年12月,由陝北紅軍和當地 遊擊隊統編後組建紅二十八軍。轄3個團,共1200多人,步槍670支,輕機槍5挺。軍長劉志丹,政治委員宋任窮,參謀長唐延傑。1937年2月,紅二十 八軍編入援西軍。8月,編入八路軍第一二○師第三五八旅第七一六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九軍:史 載紅二十九軍有兩支。一支為川陝邊紅二十九軍。1933年2月,中共陝南特委將川陝邊遊擊隊改編成紅二十九軍。軍長陳淺倫,政治委員李艮。下轄兩個團,共 2000餘人,400余支槍。紅二十九軍成立後,開闢了以西鄉馬兒岩為中心的遊擊根據地。後來,該軍主要領導被敵人暗害。副軍長劉瑞龍將餘部改編為陝南遊 擊隊。不久,撤至川北地區,歸入紅四方面軍序列。另一支為陝北紅二十九軍。1936年初,中央紅軍以陝北宜川獨立營兩個連,加上中宜、延安、甘泉獨立營各 一個連組成第一團,以紅二十九軍的名義在中宜地區活動。不久,以富縣獨立營兩個連、陝甘軍區警衛連和延安獨立營一個連組成第二團。3月,紅二十九軍正式組 成,蕭勁光任軍長,朱理治任政治委員。紅二十九軍成立後,向東尋求發展,積極開展遊擊戰,配合紅軍主力東征山西。8月,紅二十九軍擴編為3個團,共 1200餘人。1937年8月,紅二十九軍改編為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警備第二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軍:史 載紅三十軍有兩支。一支是紅四方面軍的第三十軍。1933年7月,紅四方面軍在川陝地區進行整編,以原紅十一師為基礎,加上蒼溪、長池獨立團等部隊擴編組 成紅三十軍。軍長余天雲,政治委員李先念,下轄第八十八、八十九、九十3個師。軍部有司令部、政治部、經理處、軍醫院和一個包括炮兵、偵察、通訊、警衛等 分隊的特務營。1936年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後,紅三十軍編入西路軍。1937年3月,西路軍失敗後,李先念率少數人員進至新疆,後陸續轉回陝北。
另一支是紅一方面軍的第三十軍。1936年4月,中央指示以一部分陝北地方武裝和晉西北遊擊隊合編為紅三十軍。軍長閻紅彥,政治委員蔡樹藩。下轄3個 團,計1000餘人。紅三十軍成立後,配合主力作戰,堅持遊擊戰爭。1937年8月,紅三十軍編入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第三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軍:1933 年7月,紅四方面軍在川陝地區進行整編,以原七十三師為基礎,連同起義部隊、獨立團等擴編成立紅三十一軍。軍長王樹聲,政治委員張廣才,下轄九十一、九十 二、九十三3個師。軍部設有司、政兩部和經理處、軍醫院,以及一個包括炮兵、偵察、通訊、警衛等分隊的特務營。紅三十一軍成立後,先後參加了儀南、宣達戰 役和反“六路圍攻”作戰。至1934年冬,紅三十一軍縮編為兩個師,孫玉清任軍長,詹才芳任政治委員。長征途中,餘天雲、王樹聲先後任軍長。1936年 10月下旬,紅三十一軍西渡黃河後,歸軍委前指統轄,蕭克任軍長,周純全任政治委員,增轄騎兵師。1937年2月,紅三十一軍參加援西軍。8月,改編為八 路軍第三八六旅。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史 載紅三十二軍有兩支。一支為東北地區紅三十二軍。該軍於1932年9月在中共滿洲省委指示下,由吉林省磐石、海龍縣農民武裝組成,共500餘人。由李紅 光、孟潔民負責。11月間,楊靖宇受黨的派遣到三十二軍,負責領導工作。從此,紅三十二軍政治影響日益擴大,參軍者日眾,僅黨員就發展至3000多人。 1933年9月,紅三十二軍改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一獨立師。另一支為紅一方面軍的第三十二軍。1935年7月,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根據中央政治局毛兒蓋 會議決定,紅一方面軍各軍團改稱軍。這樣,紅九軍團改稱第三十二軍。軍長羅炳輝,政治委員何長工,參謀長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黃火青。下轄兩個團,共 1000餘人。該軍編成後,先隨一方面軍繼續北上,後又奉命隨四方面軍南下。1936年2月,紅三十二軍擔負掩護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的任務,此後,轉戰川 西道孚、甘孜地區。7月,與紅二方面會師後,紅二軍團第五師編入紅三十二軍。接著,紅三十二軍隨紅二方面軍進軍陝甘。10月下旬,在甘肅將台堡與紅一方面 軍會師。1937年2月,紅三十二軍編入援西軍。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二○師第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團。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三軍:1933 年10月,川東遊擊軍同紅四方面軍會合于川東宣漢地區,11月2日,川東遊擊軍改編組成紅三十三軍。川東遊擊軍始建於1929年4月,最初組成第一路軍, 幾經反復到1930年7月26日又成立了第三路軍。由於“左”傾路線影響和敵人圍攻,部隊損失嚴重。1931年夏,中共四川省委決定重組川東遊擊軍,王維 舟任總指揮,蔡奎任政治委員。下轄3個支隊。此後,聲威日震,活躍於川東。紅三十三軍編成後,屬紅四方面軍序列,軍長王維舟,政治委員楊克明。下轄3個 師:九十七師師長王波,九十八師師長冉南軒,九十九師師長蔣群麟,全軍共1萬餘人。1934年10月,紅四方面軍整編時,紅三十三軍縮編為兩個師。 1935年7月,紅一、四方面軍長征會師後,紅三十三軍被編入左路軍,羅南輝任軍長。1936年1月,紅三十三軍與紅五軍團合編為紅五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四軍:1933年,由升鐘寺獨立師和原川陝軍區的幾個獨立師組成紅三十四軍。下轄二、三、五3個師。二師師長丁武選,三師師長徐長勳,五師師長袁克福。不久,吳世安率領的三十三軍1個團改稱第四師。紅三十四軍成立後,部隊始終沒有集中起來。所以,不久這個番號便撤銷了。
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五軍:1930 年夏,贛南行動委員會發出第三號通告,決定成立紅三十五軍。11月19日,贛南特委又發出第八號通告,確定將信豐、南康、安遠、尋烏等縣的地方武裝、遊擊 隊合編為紅三十五軍,並重新任命了領導人。軍長為鄧毅剛,原軍長羅貴波改任政治委員,原政治委員邱達三調任贛南暴動總指揮,副軍長為曾毅生,參謀長鄢一 心,政治部主任謝嘉禧。下轄3個師5個團及1個特務營。贛縣、興國赤衛軍合編為第一師第二團;瑞金、於都、橋頭部隊合編為第三團;尋烏、安遠部隊合編為第 二師第五、六兩團;原七、八兩團及獨立營合編為第三師第七團;尋烏赤衛隊編為紅三十五軍獨立營。師未設師部,由軍部直接指揮。紅三十五軍成立後,在贛南地 區開展遊擊戰。1931年2月,紅三十五軍北上,到達寧都縣後,歸紅一方面軍指揮。10月,改編為紅一方面軍獨立第三師。1932年7月,獨立第三師與獨 立第六師合編為紅二十一軍。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40355
回應文章
選擇排序方式
最新發表
最舊發表
红3军的"小长征"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大石门之战是红3军转战鄂、豫、陕途中的一次十分险恶的战斗。红3军在敌强我弱、突遭埋伏的情况下英勇奋战,最终突出重围,展示了红军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战胜强敌的英雄气概——
1932年夏,蒋介石不顾“九·一八”事变后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力实施“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在武汉组织了所谓“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调集50万大军向鄂豫皖、洪湖革命根据地发起了空前规模的“围剿”。同年7月,国民党军开始向洪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很快占领了襄北全境。
10月下旬,红3军从大洪山区向北转移。到达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北的解河乡王店村时,湘鄂西中央分局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红3军从豫西南、经陕东南、川东北回湘鄂边的行动路线,全程3500多公里,后被称为“小长征”。11月6日,红3军在军长贺龙的率领下挥师北上,翻越桐柏山,进入河南省桐柏县的田王寨、叶家大庄,从桐柏城南沿山西进。9日,到达方城县、泌阳县交界的郝寨、苗店地区(今属社旗县)。当晚,后卫部队驻苗店东南的潭北、丁庄、周庄、薄地王一带,前卫和主力部队驻贡店以北的王十里、石塔寺、夏庄等地。追敌国民党第15路军马鸿逵部马英才旅驻饶良镇,与红军后卫部队驻地只隔4公里。
11月10日上午,红3军进入方城县券桥东南的贾寨和圈里村时,国民党方城民团开进券桥,准备阻挡红军去路。但是券桥街里的头面人物和部分群众强烈要求不准向红军开枪,民团也生怕惹恼了红军转来攻打券桥。所以,方城民团在券桥只是防守,没有开枪。
11日凌晨两三点钟,红3军沿山边向大石门方向前进。大石门是位于方城西北35公里处的一个山口,为进入伏牛山区通往南召县城的必经之地。约5时许,前卫部队一部刚刚走过焦庄村,埋伏在凤凰山的敌人马英才一部向我军猛烈射击,红3军猝不及防,首尾不能相顾,只得一边还击,一边向西奔向西峰山岭。这时,盘踞在北石寨过夜的马英才旅也倾巢出动,在石门东南的竹园村一带向红3军的后卫部队开枪开炮。红3军主力一部迅速占领刀劈山前移,敌军猛攻数次,均被我击退。于是,红军趁势撤离阵地,向西转移,尾追之敌在大石门西南受到了从西峰山下来的红军的阻击。
正当红3军主力和后卫部队在刀劈山前与敌激战之际,驻在洪山垭程枝庄的红3军战士赶到了小石门,由于他们的子弹不足,故基本未作抵抗即经杨沟、鬼洞沟和老虎石南坡向西疾进。两个多小时后,红3军前卫翻过西峰山,从多路到达山南苇园村的西岗汇合。此时太阳已经升起,红3军主力继续西行。留下一小部占领有利地形,与敌激战半小时后撤出阵地,追赶主力,敌人也向东撤退。
此次战斗,因红3军中敌埋伏,受到一定损失。山前山后牺牲十八九人,伤十五六人,掉队的约七八人,并丢掉一些枪支弹药和干粮等物品。
红3军从苇园村向西,经堰塘洼、罗庄、朱寨、周庄、蝎子山、唐老庄等村进入南召县境内继续向西挺进。
红3军“小长征”开始后,既受到国民党正规部队的围追堵截,又遭国民党地方民团和地主武装的袭击骚扰,几乎天天作战,甚至一日数战。同时,由于在白区长途穿行,弹药得不到补充,伤病员得不到妥善安置,每天还要跋涉100多里路程,广大指战员不仅经受了频繁的战斗考验,也尝尽了饥寒交迫之苦。虽然已是初冬时节,他们穿的却是夏季从洪湖撤出时的杂色单衣,有的只披个麻袋。有的穿草鞋,有的用破棉絮包着脚,还有不少战士赤脚行军,脚磨破了,走过的路上留下串串血迹。他们很少一日三餐。在方城各驻地,他们煮红薯和豆面疙瘩充饥,吃了还给开个条子。有的群众把条子一直保存至今。
频繁的战斗、艰苦的生活、日夜的行军并没有动摇红3军将士们的革命意志。他们在驻地、甚至在急行军和战斗中,还把“红军不拉伕,不派款,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工农联合起来,消灭白匪”“打倒土豪劣绅,杀尽贪官污吏”“打富济贫,分田分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等标语写在树上或墙上。他们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尽管衣着单薄,但宿营时仍坚持住在场里、地里、屋旁或山坡上,不是刮风下雨一般不住进民房。由于行军紧急,食不应时,偶尔在途中拔了群众几个萝卜,每个萝卜坑里还要放上一枚铜钱。
袁店乡山庄村群众受反动派的蛊惑,听说红军过来了,全村的人几乎都跑光了。农民姬书成家放两袋花生,没有扎口。第二天红军走后,他们回到家里一看,两袋花生不仅没有少一点,还用绳子扎了口。鸡窝的门用石板堵着,搬开石板,十几只老母鸡安详地走了出来,一个也没有少。全家人后悔地说,早知道这样,不跑也能见见红军啥样儿。广店乡戴庄村农民王世甫家的花生堆放在地里,红军从他的地里走过时,他躲在不远处的一个小山包上观察,只见一个头缠白布的战士站在花生堆边看守,其余战士经过时,连一个弯腰的人也没有。在石门战斗中,群众被激烈的枪声吓得惊慌失措,纷纷夺门而出,扶老携幼四处奔跑。红军发现后立即大声疾呼:“老乡们,你们赶快回到屋里去,枪子没有眼……”
红3军不但粉碎了蒋介石妄图扑灭湘鄂西革命斗争烽火的阴谋,还牵制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减轻了敌人对中央根据地进行反革命围剿的压力。同时,也配合了红四方面军向川北的进军。
2011年11月07 来源:《解放军报》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474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