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桓夫婦與兩個子女在山東
一次偶然的機會,記者前往棗莊山亭區採訪,遇到了當年羅榮桓元帥的“小房東”尚炳新老人。尚炳新雖已86歲高齡,但身板十分硬朗,頭腦清晰,也很善談。他1943年入黨,1944年參軍,轉業前任華東野戰軍22軍194團2營6連副指導員,曾獲得抗戰勝利軍功章。
“那時我十五六歲,羅政委在我家住了半個多月。要不是我年紀小,就跟著他參軍一起走了。”尚炳新回想起當年羅榮桓住在他家的情景依然歷歷在目,說到動情之處,他多次起身用肢體語言表達著。
房東、鄰居記憶裏的“房客”
前不久,山亭區迎來了貴客——全國政協委員、第二炮兵原副政委、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會長、羅榮桓元帥之子羅東進中將等一行人。“當
年,我就是坐在籮筐裏,被挑到這裏來的。”多年之後,羅東進故地重遊,見到了“小房東”尚炳新。兩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回憶起過去的點滴,激動不已。
在山東時羅榮桓身邊有兩個年幼的孩子,次子叫“東進”,八路軍陸續南下時,羅榮桓即給三女兒取名叫“南下”。為了行軍方便,羅榮桓在老鄉家買了
副擔子,把“東進”和“南下”放在筐裏,讓人挑著走。“他臨走的時候有意把東進放在我舅舅家撫養,我舅舅怕敵人知道了,沒有能力保護,就沒有答應。”尚炳
新回憶說。
在尚炳新老人的記憶裏,羅榮桓是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幹部。“他個子不算太高,皮膚有點黑,圓臉,戴著眼鏡。身上挎著匣子槍,走起路來很威
武。記得有一次村裏看大戲,他就坐在群眾當中,有淘氣的孩子爬到樹上去看,弄掉樹上的果子砸到了他,他也只是朝樹上看看,對著孩子們笑笑。”
相比對其他孩子的寬容,羅榮桓對羅東進的管教似乎嚴厲了許多。有一次,軍隊打了勝仗,繳獲了一些戰利品,羅東進看到戰利品裏有個防毒面具挺好
玩,就挑出一個戴在頭上,嚇唬老鄉家的孩子,結果把老鄉家的孩子嚇得哇哇哭。這事正好讓羅榮桓看到了,就把羅東進叫到院子裏,狠狠地批評起來:“你怎麼能
戴這個東西嚇唬老鄉的孩子呢?你違反了紀律,關你一天禁閉,哪兒也不許去!”結果,羅東進就真被關在家裏一天。
82歲的村民張傳啟告訴記者,當年羅榮桓就住在他家隔壁。“羅榮桓那時才30多歲,給人的感覺是豪爽義氣。平時話不多,但非常和藹可親。他個頭
不很高,微胖,沉穩精幹,英武瀟灑,經常掐著腰在村南的河邊上踱來踱去,總在思考著什麼。他的妻子林月琴賢淑漂亮,一家人和睦美滿。”
張傳啟的父親張自奎和羅榮桓很要好,兩家經常來往。有一次,張傳啟和父親到羅榮桓家串門,林月琴正在做豬肉燉粉條,說是要慶賀一個小戰役的勝
利。看到有客人來,林月琴連忙把張傳啟讓到屋裏,給他盛了一大碗豬肉燉粉條。“那時候農村人哪有肉吃呀,我當時狼吞虎咽一下子就吃完了。直到現在,再沒吃
過那麼香的肉。”
羅榮桓當年的“小房東”尚炳新榮立軍功時的照片
孩子們眼裏的“司令部”
1939年3月,陳光、羅榮桓率領八路軍第115師主力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挺進山東。當年10月,到達魯南抱犢崮山區,同山東分局書記郭洪濤、山東縱隊指揮張經武會合。1940年,羅榮桓集中全力經營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魯南根據地。
選擇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是因為它位處棗莊市山亭區,地處山東、江蘇兩省的接壤地帶和棗莊、臨沂兩地交界地,南靠橫穿東西的隴海鐵路和京杭大運
河,西鄰縱貫南北的津浦鐵路,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抱犢崮素有“天下第一崮”之稱,整個山區有6000多個山頭,地形十分復雜,自古就是軍事要地。
據說,羅榮桓在魯南選擇駐地嚴格按軍事作戰要求:村莊必須背靠大山,有河且水旺,道路通衢。葫蘆套村和西七裏河村正符合要求,村落都不算大,村中山路蜿蜒,幽靜隱蔽。
“那段時間我家院子周圍都有人站崗,成了臨時‘司令部’,出出進進的人很多。羅榮桓總是召集幹部在家裏開會。一屋子人圍坐在一起,他開始講,幹部們就把本子放在大腿上記錄。要是有重大會議,人太多家裏坐不開,就到西面的松樹林裏去開。”
“村裏來了共產黨的大官,家家都很好奇。很多半大孩子一吃完飯就圍在我家院子周圍,趴在墻上往裏看。羅榮桓的警衛員開始還往下趕。後來羅榮桓交
代過就沒事了。”尚炳新指著一邊的堂屋告訴記者,羅政委就住在這屋,東廂房住著工作人員。電臺“噠噠噠”的發報聲讓他至今仍記憶猶新,“從沒見過發報機,
只是覺得發報的聲音很好聽,像是什麼鳥在叫。”
就是在這樣的“司令部”裏,羅榮桓創造性地提出了“插、爭、擠、打、統、反”六字方針和“敵打到我這裏來,我打到敵那裏去”的翻邊戰術。
也正是在這樣的“司令部”指揮下,抱犢崮根據地迅速擴大到南至郯城馬頭,東至蒼山,西至鄒滕邊,北至梁邱一帶的廣大區域,先後建立了臨、郯、
鄒、費、滕等14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1940年魯南山區根據地基本連成了一片,6月,中共魯南區黨委成立。10月,八路軍魯南軍區成立。魯南人民代表大
會在山亭九子峪村隆重開幕,誕生了紅色革命政權——魯南行政專員公署。一時間抱犢崮山區成了山東的“小延安”。
尚炳新老人在講述羅榮桓的往事
老百姓眼中的“羅政委”
穿過寧靜的村莊,記者來到西七裏河村。在村口,遇到了80歲的張東臨老人。
“大爺,當年115師機關駐地怎麼走啊?”老人抬手指向村西北角:“當年羅政委就住在那邊,有棵老槐樹的地方就是。”
順著老人手指的方向,沿著一條崎嶇的鄉間小路前行,記者來到了羅榮桓在西七裏河居住的舊址。居所有明顯的修繕痕跡,院子當中遺留下來一口老井,
一棵老槐樹及樹下的石臼、石碾。村裏一位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戰士張傳孝雙手撫摸著樹幹低聲說道:“這棵老槐樹少說也有300多年樹齡了。當年,羅政委
騎的軍馬就栓在這棵樹上,馬餓了就啃樹上的皮。石碾也有歷史,是當年115師戰士用炮管子當中軸制作的,很有紀念意義。”
在村中一處開闊的水泥地,圍坐著幾個抽旱煙袋的老人。說起羅政委和他的部隊,老人們都樂于表達。“羅政委很喜歡小孩,村裏想當兵的孩子總圍著他、纏著他。他倒也是爽快,只要是當年夠當兵年齡的都能跟著他走。”其中一位老人張東生的哥哥就是這樣參的軍。
羅榮桓在西七裏河村共住了一個多月,和村民們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率領的115師和村民情同手足,當時部隊的宣傳隊“戰士劇社”還在村裏演出過
一場文藝節目,慰問鄉親們。部隊臨走時,全村的鄉親聚集到村頭送行。“平時見不到軍隊,那天不知從哪裏一下子來了那麼多兵,有的挎著匣子槍,有的拿著大
刀,有的身背歪把子機槍,全副武裝,雄赳赳,氣昂昂,喊著號子由西七裏河轉移。”回憶起當初的情景,張東生至今仍有些許惋惜:“要是當年我再大幾歲該多
好,指定能跟著羅政委幹革命。”
本報記者 杜文景
本報通訊員 侯化成
陳光、羅榮桓在抱犢崮的舊居杜文景攝
相關鏈接
抱犢崮:魯南革命根據地的核心
魯南革命根據地是指山東南部,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包括津浦路以東、隴海路以北、淄臨公路以南等廣大地區。八路軍第115師進駐抱犢崮前,山區人民就開展了土地革命戰爭,群眾基礎好,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
1932年10月,時任中共蘇魯邊區臨時特委書記的郭子化建立了棗莊礦區臨時工委。1933年夏,成立了中共蘇魯邊區臨時特別工作委員會。根據
當時形勢發展的需要,工作重心逐步向抱犢崮山區轉移,向四周發展。1935年4月,郭子化來到抱犢崮山區開展工作,並在此建立了魯南第一個農村基層黨組織
——大北莊黨支部,為以後魯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打下了雄厚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魯南第一支抗日武裝也在抱犢崮成立。1935年7月,中共蘇魯邊區臨時特委派張光中到大北莊工作,發展黨員,建設地方武裝。1938年3月,日
軍佔領棗莊,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根據中央指示,發動抗日武裝起義,郭子化、張光中等立即在大北莊村建立起了60多人的抗日義勇隊,分兩個排7個班,與鄒
塢武裝同鄉會服務團合編成立了魯南山區第一支抗日武裝——魯南人民抗日義勇大隊。其第一任隊長洪振海就是小說《鐵道遊擊隊》中劉洪隊長的原型。1938年
5月,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在抱犢崮西南部的老古泉村建立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5月下旬將“魯南人民抗日義勇大隊”編入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收編入八路軍
115師蘇魯支隊。
這裏還是山東第一所“抗日軍政大學”的所在地。中共山東省委于1937年12月派巡視員王見新到抱犢崮山區開展抗日活動。1938年1月中旬由
王見新、張光中等具體負責人創辦了農民抗日訓練班,這就是山東第一所“抗日軍政大學”,史稱“山東抗大”。農民抗日訓練班先後共舉辦了5期,培訓學員
500多人,其中新中國中組部原常務副部長王兆華就是第一期學員。山東抗大為抗日戰爭培養了大批骨幹力量,在魯南遍地埋下了革命的種子。
鑒于抱犢崮山區的重要地位,1939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將八路軍第115師調往魯南,創建以抱犢崮為中心的魯南革命根據地,統一整編了7支地
方武裝,建立了14個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成立了魯南區黨委、八路軍魯南軍區。黨政軍的全面建設及根據地的建立,為魯南抗戰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9年9月,陳光、羅榮桓率領八路軍115師師部、686團到達抱犢崮山下的大爐,並把師部設在此地。同年11月20日成立了魯南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嶧縣抗日民主政府,縣政府機關就駐在抱犢崮西側的南泉村,八路軍115師民運部長潘振武任第一任縣長。
115師的到來,鞏固、擴大了以抱犢崮山區為中心的魯南革命根據地。1940年魯南山區根據地基本連成了一片,6月,中共魯南區黨委成立。10月,八路軍魯南軍區成立。魯南人民代表大會在山亭的九子峪村隆重開幕,誕生了紅色革命政權——魯南行政專員公署。
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抱犢崮軍民掀起了除姦反霸、減租減息、大生產大練兵的熱潮。經過幾個月的奮戰,抱犢崮山區成為魯南中心抗日根據地,被譽為山東“小延安”。
(杜文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