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軍魂‧歷史名將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羅炳輝
 瀏覽1,818|回應9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羅炳輝:從奴隸到將軍

  “戎馬三十載,將軍滇之雄”是對羅炳輝將軍一生最好的評價,紀念影片《從奴隸到將軍》內羅霄將軍的人物原型就是羅炳輝將軍。
  羅炳輝(1897-1946),雲南省彝良縣人,原名羅德富,自字宿星,出生於漢族農家。羅家遠籍江西廬陵,後遷湖南邵陽,複被移民入川,再入鎮。祖父時代家境富裕,後淪入貧困。羅炳輝出世後,家道復興,漸升為富農。他七歲進私墊讀書,十歲因家境困難輟學務農。
  少年時代的羅炳輝以性剛烈、有膽識聞名鄉里。十二歲與橫行家鄉的土霸到縣衙門打官司,弄得官府震駭;土霸理屈辭窮,靠賄賂才勉強判個平頭。一 時間,“吃了雷公膽的幹娃娃(意即窮孩子)”名震全縣。父母怕他惹禍殃及兩個幼弟,硬讓十三歲的羅炳輝與李貴秀(漢族)完婚,分家單過。因與土霸結怨、環 城險惡和渴望報仇,羅炳輝一九一五年離家出走,至昆明堤入滇軍炮隊。次年參加討袁護國之役。
  在滇軍中,他訓練刻苦,常練功徹夜,以精湛的武藝在歷次嚴格考核中連連晉升,一次不脫。並以公正無私、作戰勇敢,深得士兵擁戴。一九一八 年,土霸逼羅妻改嫁。逼死羅母,串通官府逮羅父下獄,並派人埋伏在半路。準備狙殺回鄉報仇的羅炳輝,幸得姐夫和二弟逃到昆明報信和勸導,他才免於被害。一 九二0年,他被選作雲南都督唐繼蕘和唐繼禹的隨行軍士,備受倚重。一九二一年二月顧品珍倒唐,二唐帶少數親隨逃到香港,羅炳輝任副官、掌管財務,生活極奢 華。然而,羅炳輝在安南(今越商)眼見法帝國主義暴虐,在香港親見軍閥腐敗,遂決然拋棄利祿,隻身返國,歷盡艱危,至桂林投奔孫中山,被編入軍官將校隊。
  在一九二二年孫中山北伐中,陳炯明叛亂。時任滇軍參軍官的羅炳輝,在友軍崩談、滇軍陷入覆滅之境而不知的危急關頭,用軍衣包著彎把雨傘冒充 機關槍,三闖匪區,兩渡江河,韶山越嶺,二十小時奔跑二百華里,挽救了滇軍。隨即又在強攻桂林之役中立下戰功。滇軍總司令朱培德極為感激,任命他為少校副 官、徵兵主任,後又任廣州孝平兵工廠護廠隊隊長。
  在一九二六年北伐戰爭中,羅炳輝任由朱培德管衛營改編的第三軍九師二十五團二營營長,出粵經湘入朗,血戰新喻,激戰萬壽官,首戰牛行車 站,複歸程潛第六軍節制,沿長江東下,克安慶, 占蕪湖,取採石,攻克南京,戰功赫赫。大革命失敗後,羅炳輝因同情二農、抨擊國民黨腐敗和功高超嫉,被指控犯有“通共十大罪狀”、終被編退。一九二九年一 月遇海難, 險些喪命。二月欲拉隊伍上並岡山,未能成功。六月任江西省吉安縣靖衛大隊大隊長時,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信邀歸隊並許以高位。七月,黨中央派趙醒吾同志找他, 暢談三日,羅炳輝毅然與舊世界決裂,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於十月十五日領導了著名的吉安起義,任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五團團長。年底與彭德杯、黃公略部會師 於遂川,次年一月任紅六軍二旅旅長,旋改任紅三軍第二縱隊司令員。二月,與毛澤東、朱德部會合於東固山區。
  一九三0年六月,朱毛紅軍“汀洲整編”為三個軍,羅炳輝任紅十二軍副軍長,次月升任軍長。一九三二華二月兼福建軍區總指揮, 七月任紅二十二軍軍長。一九三三年十二月任紅九軍團軍團長。在一九三一年和一九三四年兩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均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 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他參與指揮了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戰爭,榮獲紅星勳章,是十個著名的紅軍將領之一。
  紅軍時代,羅炳輝以善用奇兵、疑兵和行軍神速而聞名中外。在一九三0年第一次反“圍剿”中,他佯作潰退,成功地把敵張輝瑣部誘進龍岡聚殲。毛澤東興奮地贊他是“牽牛鼻子的能手”。在一九三一年四月第二次反“圍剿”中,紅軍“七百里驅十五日”,五戰五捷,羅炳輝部激戰九寸嶺、協攻廣 昌城、飛越武夷山、直搗敵劉和鼎師部,蘇區人呼“羅炳飛”。在七月第三次反“圍剿”中,羅炳輝奉命偽駐主力,北趨樂安。蔣介石派飛機偵察, 羅炳輝命令全軍拉長隊形、楊旗鳴號、拖著樹枝弄得煙塵滾滾,宿營時增設土灶、大號房子,牽著蔣介石的鼻子遊行了半個月,把蔣介石肥的拖瘦,瘦的拖死,蔣介 石只得撤兵。羅炳輝被稱為“神行太保”,周恩來譽羅部為“戰略騎兵”。
  長征中,羅炳輝率紅九軍團作全軍後衛,在黔、滇、川省單獨行軍四千華里,巧渡金沙江,激戰瀘沽,過滬定,扶病克天全,為長征勝利作出了重 大貢獻。蔣介石一九三五年二月九日系頒《賞格》,以“生擒類八萬元,獻首級五萬元”這樣僅次於毛澤東、朱德、徐向前三人的重賞,買羅炳輝的生命。抗日戰爭 爆發後,一九三七年十月他和紅軍幹部張明秀在延安結婚。年底任八路軍副參謀長,到武漢輔佐周恩來、葉劍英做軍事統戰工作,和董必武共同負責為延安抗大和陝 北公學招生工作,並以八路軍代表身份參加各種民被救亡活動。他那粗衣布履、正氣凜然的共產黨人形象,與國民黨官場的驕奢淫佚形成強烈對比。
  一九三八年九月,他回延安出席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十二月,抵達皖南涇縣雲嶺新四軍軍部,任第一支隊副司令員,輔佐陳毅司令員開闢茅山。 一九三九年七月一日,第五支隊成立,他任司令員(次年任新四軍江北總指部副指揮兼第五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路東敵後,勇猛出擊,迅速穿插于來安、天長、 盱眙、六合、楊州間。至十月,開群了以半塔為中心的津浦路東遊擊根據地。
  一九四0年三月,韓德勤、李品仙部東西夾擊皖東。羅炳輝率主力西援,克施集,戰大橋,取定遠,擊潰桂頑進犯;複揮戈東向,痛擊圍攻半塔七 晝夜的韓頑,驅敵至三河之北。再經五月三打來安城,六月抗擊日偽“掃蕩”,七月鎮壓地主暴亂,八月北渡三河、平息刀會、開闢淮寶,九月粉碎日寇萬余路東大 “掃蕩”,十月北擊韓頑、配合蘇北黃橋戰役,十一月反頑摩擦。羅炳輝雄姿英發,率部縱橫馳騁于江淮之間,為創建淮南抗日民主根據地立功至偉。群眾稱他是 “福將”、“羅青天”。
  一九四一年一月皖南事變後,羅炳輝任新四軍二師副師長,後任二師師長、二師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從二師組建到抗戰勝利的四年半中,羅炳 輝統率部隊,與日、偽、頑作戰近三千次,斃、傷、俘敵逾三萬人,使我西扼淮南鐵路、東瀕高寶兩湖、北倚淮河、南至長江、直逼汪偽"首都"南京的淮南抗日民 主根據地,成為華中最穩固的根據地。
  羅炳輝特別注重部隊的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建設。他制定了一整套練兵方法,如五大技術(射擊、投彈、刺殺、劈刀、土工作業)、比大障樹(獨 木橋、短牆、鐵絲網、水溝、跳遠)。他臂力驚人,重機槍端起能瞄二十分鐘。槍法神奇,槍擊飛鳥,彈無虛發。他還編寫了《指揮員使用手冊》、《碉堡作戰》、 《民兵戰術》等著作。他創造“梅花樁點式糾纏戰術”,在金牛山戰鬥中初試時,打得日寇暈頭轉向。羅炳輝治軍較嚴,他要求指戰員心中裝著根據地的山川大勢、 民情敵情。突然襲擊式的從實戰中考核幹部,是他常用的方法。他愛兵、愛民的許多動人傳說,至今仍在蘇皖兩省流傳。
  抗戰勝利後,一九四五年十月羅炳輝率部北上山東,任新四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參與指揮了界河戰役和臨(城)韓(莊)戰役。一九四六年四月任 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六月初抱病指揮棗莊戰役。勝利後病倒,二十一日返臨沂就醫途中不幸逝世于臨沂縣蘭陵鎮(現蘭陵美酒廠內)。享年四十 九歲,遺二子二女。二十八日,蘇皖邊區政府發佈政令,改安徽省天長縣為炳輝縣。(該縣一九六0年復舊名,現天長市 ) 一九四七年國民黨軍陷臨沂,慘無人道地
對羅炳輝將軍的遺體橫施摧殘。一九五0年,人民政府為羅炳輝建造了宏偉的陵墓,周恩來親題:“人民的功臣羅炳輝同志不朽!”朱德親題:“炳輝同志紀念,革 命徹底,死而後已,精神不死,萬古長存!”劉少奇親題: “炳輝同志千古,志在革命,功在人民。”任弼時親題:“永垂不朽!”陳毅親撰挽聯:“羅副軍長炳輝千古:為被壓迫階級爭自由、劇戰久經、到死不離民眾,當 反革命勢力已隕滅、豐碑特建、勒銘永記殊勳!”
  一九八七年安徽省為紀念羅炳輝將軍在皖抗戰八年,在合肥市落成羅炳輝紀念銅像,刻有周恩來題詞。
  一九八九年,中央軍委授予羅炳輝將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三十三位軍事家之一。
  一九九六年雲南省為紀念羅炳輝將軍的豐功偉績,在昭通市落成羅炳輝紀念銅像,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題詞“人民功臣羅炳輝將軍”。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920924
 回應文章
苍松壮雄姿,瑞雪慰忠魂:写在抗日英雄罗炳辉将军铜像前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时值隆冬,我来到故乡昭通。
    一场瑞雪给英雄辈出的古城披上了素装,罗炳辉广场内,苍松素裹,皑皑白雪中矗立着罗炳辉将军铜像。雕塑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同志的亲笔题词:“人民功臣罗炳辉将军”。
    罗炳辉将军的铜像是由南京铸造厂制作的。铜像通过艺术的手段,塑造了一个大智大勇的人民英雄形象。只见罗炳辉将军身材伟岸,身着八路军军装,手柱他从日本 大佐手中缴获的指挥刀,胸挂一副望远镜,神情自若、目光坚定,仿佛将军胸中自有雄兵百万。凝视这位从奴隶到将军的英雄铜像,我的思绪便被飘飞的雪花带入了 革命战争年代。
    罗炳辉将军于1897年生在云南省彝良县一个贫苦的彝族农民家庭,将军从小就目睹旧中国的黑暗,在他心里埋下了立志救国救民、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种子。 1915年,罗炳辉只身到昆明,在滇军里当了一名士兵。由于骁勇善战,罗炳辉由士兵升至营长。他参加过著名的讨袁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当时正值军阀割剧, 罗炳辉曾因难以寻到一条光明的道路而非常苦闷。如同凤凰涅槃而后生一样,1929年罗炳辉率部在江西吉安起义。从此,罗炳辉走入了革命的阵营,投身到中国 人民的解放事业中。
    抗日战争初期,罗炳辉以八路军副参谋长名义,在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从事统一战线工作。1939年担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司令员、第5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辟皖东 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担任江北指挥部副指挥兼第5支队司令员、第2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等职,为巩固和扩大淮南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解放战争进入了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决战时期,罗炳辉在华北战场上指挥作战。这时,罗炳辉将军正身患高血压重症,长期的戎马生涯使他的病情日益加 重。当时,作为华北战场主要指挥员的陈毅将军劝罗炳辉到后方治病。因为战事非常紧张,罗炳辉将军执意要坚持在前方指挥作战。同年,罗炳辉将军在兰陵病情加 重、溘然长逝。
    罗炳辉用毕生的精力实现了自己的诺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牺牲个人的一切利益,最热诚努力地为民族独立、自由解放而斗争,尤其要为劳动大众的解放 和利益,以真理、正义、公道为人类的幸福而斗争。”在罗炳辉追悼会上,陈毅将军沉痛地说:“炳辉同志已经走了,他把担子交给我们了。”并赋诗赞道:“生死 寻常事,奋斗与君同。”
    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我如潮的思绪跨越了时空。我仿佛又看到罗炳辉将军横刀立马、驰骋疆场;仿佛看到革命胜利后,罗炳辉将军含笑归来。将军,你生不能回到故乡,痛感“忠孝不能两全”,死却让群峰稽首、高山仰止;你生使倭寇闻风丧胆,死却为共和国史册添彩增辉。

作者:林登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4924624
苏皖红色之旅:访新四军第二师故地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多年前听说有"新四军"这样一支军队是在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说过"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这样的话。
    但是多年来,新四军的真正历史,是鲜为人知的。对这样一支战斗在敌后的军队,人们的无知并不怪他们,我们的历史课本早将这支军队忽略得几乎只剩一个干巴巴的名称了。
尽管历史被肢解、被轻描淡写、被剥皮、被阉割器官,我们依然可以丢一个石头去历史平静的河面上探个虚实,窥个究竟,看教科书上的历史最生动还是在时光流域中逐渐沉寂的历史最生动。
    新四军在华中敌后坚持了八年,只配在历史书中占有几个字或几行句子的份量,这让我伤感同时也对所谓的历史失去了信任。
    2004年夏天,我乘火车去上海。7月21日至25日,我与上海新四军研究会军部分会会长罗新安会合,一起从上海乘车去访问皖东和江苏的一些县市。这些地方是我的老乡罗炳辉当年率领新四军第二师(及其前身新四军第四、五支队)健儿战斗过的地方。
65年前,新四军的高级将领罗炳辉率部驻扎在这一带,与南京一带的日寇和伪军、顽固派坚强作战,直到抗战胜利才奉命撤出。要了解当年的新四军和在那里指挥作战的罗炳辉,这一带是不能不去的。
    罗新安是罗炳辉的儿子,对新四军历史又有诸多了解,有他作伴,这一趟应该不会白走……

一路风尘到滁州

    从上海乘火车到皖东滁州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创作于滁州琅琊山),不过两小时多车程。上海去滁州的中转站是南京。南京和滁州已经是肌肤相连了。
    罗炳辉的新四军部队就驻扎在滁州和南京市六合、江阴市盱眙、洪泽一带。
    过了南京,大约半小时后,我们进了滁州火车站。罗炳辉的警卫员、80多岁的柴挺凯早已候在那里。罗新安招呼了一声:"柴叔叔!柴叔叔!"柴老便应声而来。看得出来,罗新安已经不止一次到滁州看望柴老了。
    罗新安向柴老对我作了一翻介绍。握过手,我们一起出站,乘坐滁州市党史办专门准备的接送车辆到了住处。
    我和罗新安这次访新四军故地的行程是滁州市党史办策划安排的。我真得感谢滁州市党史办的孙明开、徐佐文、刘江淮、李发宽等先生,这次访问真把他们累得够 呛!他们熟悉当年的情况,知道什么地方值得一去,什么地方去了也只是走马观花。他们不但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的来访,又做了我们最好的顾问,让人难以忘怀。
    中午,开饭时间到了。滁州市的领导汪国才书记、毕美家副书记,以及作为新四军老战士的老书记吴炎武等党政一把手已经在餐厅等着我们。照例也是一翻介绍,之后一起就餐闲侃。
    汪书记作了发自内心的发言,他说滁州人民不会忘记新四军第二师(罗炳辉任这个师的师长)和罗炳辉为皖东革命作出的牺牲与贡献,他代表市委欢迎罗新安作为罗 将军的亲人、我作为罗将军的老乡访问当年先烈战斗过的地方。在吃饭聊天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足以安慰那些安眠于青史中的英烈们,也足以 安慰长眠在北方的罗炳辉将军。

藕塘怀先烈

    下午,我们驱车前往定远县拜谒藕塘烈士陵园。定远是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家乡。在戚继光去世许多年后,罗炳辉也率部驻扎在这里抗击日本侵略者。这里位于津浦铁 路以西,是罗炳辉开辟的淮南抗日根据地的一部分--路西根据地的中心区。新四军在这里打鬼子、办工厂,罗炳辉在这一带威名赫赫。
    车往定远东南方向驶去,这就是藕塘的地理坐标了。藕塘现在是一个镇,曾有"小莫斯科"的美誉。在皖东,有"小莫斯科"之称的,一个是来安县的半塔集,另一个就是现在要去的定远县藕塘镇,可见藕塘当年的繁荣景象。
    1939年7月,正是我们访问藕塘的这个季节,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开辟敌后战场的指示,罗炳辉率刚成立的新四军第五支队到达藕塘镇安子集,开辟路西抗日根据 地。这支部队从一开始成立就不被国民政府承认,但铁的部队并没有跨下去,反而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部(驻南京)鼻子底下开辟抗日根据地,直到抗战胜利才离 开。这让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罗特曼博士深感吃惊和难以理解。
     在罗炳辉率部到达藕塘后不久,刘少奇也来到藕塘,敌人中乃有"活佛"(胡服)、"罗汉"(罗炳辉)同驻淮南助阵之说。
    车很快驶进藕塘镇,老百姓在集市上正顶着烈日忙活着。我从他们平静的脸部表情去臆测藕塘人的精神世界,没能悟出个所以然来。我知道我和罗新安此行并非旅游来了,但却想读懂所到之处老百姓的人文风俗。
    来不及多想,车已经到了藕塘烈士陵园。可能滁州市里已经打好招呼,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已经等在那里。我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入园拜谒。
    进入陵园,满园葱绿的龙柏和桂花树已经营造出一种庄严与肃穆的氛围,让人很快联想起那些安眠在这块热土上的英烈。在抗战期间,日伪顽多次进犯藕塘,根据地 军民以血肉之躯,以他们的智慧与勇敢,坚持抗日反顽,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打退日伪顽进攻数百次,在取得绝对胜利的同时也牺牲了不少优秀的儿女。
我们与滁州党史办和滁州新四军研究会负责同志随工作人员往南进入革命纪念馆,去翻阅皖东革命史珍贵的一页。
    进入纪念馆,一幅"罗炳辉率部挺进皖东"的彩色油画算是纪念馆最鲜明的开场白。罗炳辉率一队人马,手执望远镜观察皖东地形,从他脸上透露出革命者藐视一切 困难的乐观豁达。同来的柴挺凯作为罗的警卫员,指着油画说:"很像!当年就是这个样子。"这里陈列了中共成立以来皖东的革命活动照片和革命文物,其中新四 军二师的活动史料占了一半。刘少奇办公的桌子、徐海东的椅子、罗炳辉的照片和吴运铎们的兵工厂生产的兵器、从日军手中缴获的战利品等等,波澜壮阔与战火硝 烟,一起挤进脑际。
    陵园的标志性文物,革命烈士纪念塔的铭碑在展览的最后出现。原来,为缅怀先烈,鼓舞抗战斗志,1944年,路西参议会(抗日民主政权机构)通过了兴建陵园 和纪念塔的议案并推举罗炳辉为筑塔委员会主任。不想陵园建好后,1945年新四军奉命北上,1946年国民党即将陵园炸毁,现在这充满伤痕的塔碑即为轰炸 后的残物。但碑文还依稀可见,这是1944年7月19日罗炳辉和政委谭震林共同署名完成的一篇革命文献。讲解员向我们诵读了碑上的铭文:

    "路西襟江带淮,左津浦而右淮南,素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卢沟桥事变以来,国民政府虽则高喊精诚团结,实则包藏祸心,消极抗战,致使半壁河山沦于敌手。日军 铁蹄所至,玉石俱焚,奸淫掳掠,杀戮同胞,中华民族浩劫空前。兵资之后,盗贼蜂起,田园荒芜,哀鸿遍野,庐舍为墟。我新四军第二师杖节东征,奋发忠勇,百 战百胜,屡挫敌焰。旌旗所指,倭寇披靡,拯百姓于水火之中,登斯民于衽席之土。师行所至,虽不惊,军民一致,敌忾同仇,皖东大地赖以光复。……"

    听着讲解员声情并茂的朗读,我似乎已经加入到革命者的行列,洒热血于苍穹。
我们来到纪念馆大厅,纪念馆已备好题词纪念簿和香墨好 笔,意在请前来参观的罗新安和闻讯前来施主人礼节的定远县县委书记题词。罗新安流着热泪写下了"抗日先锋,永垂心中"几个大字。最后大家鼓励我也留下墨 迹,只好盛情难却地以将军老乡的名义写了缅怀先烈的话,从中涌动着对老区人民的一片感激之情。
    参观完纪念馆,讲解员引导我们到陵园中央拜谒高24米的纪念塔。1946年国民党炸毁陵园后,安徽省政府于1964年在原址重建了陵园并于1978年正式 对外开放。纪念塔中央镌刻着毛的手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塔两侧辟有竹园和梅园,以表达对英烈的褒扬与怀念。
    我们拾级而上,在纪念塔的瞻仰台前为先烈默哀鞠躬,先烈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我们生活在幸福的时代,想挖井掘源的人,泪落心中,情寄天国。
我两次到过这里。2004年9月,我与罗新安与又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合肥市新四军研究会、滁州市新四军研究会的专家学者、新四军老战士在"罗炳辉与新四军第二师学术研讨会"闭幕的当天来到这里拜谒前辈先烈。
    如今,藕塘烈士陵园已经成为全国的红色旅游基地,它的革命历史资源将大放异彩,当年的"小莫斯科"将重新回到世人视野。

王小庙的寻找

     离开藕塘,我们要去拜谒的,是一个无名的烈士墓群,这也是建国以来发现的我国最大的无名烈士墓群。
    一路上颠颠簸簸,轿车在山间小道上行驶。所过之处尘土飞扬。我们走进了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的墓地。王小庙也在定远县,隶属于观寺乡马厂村。
观 寺乡负责墓群管理的一名干部也早就等在那里。显然,这一站也是细心的党史部门的同志安排的。这位负责人带我们绕过高耸的无名烈士纪念碑,来到纪念碑的正前 方。眼前是一块凹凸不平、草莽丛生的空地,我看不出哪里有烈士墓群。管理人员边介绍墓群情况,边指着这块空地,说:"无名烈士墓群就在这里。这里有烈士墓 174座,安葬着抗战时期新四军的无名烈士570余人。"
    我定睛一看,弄明白了,那些凹凸不平的地方,正是烈士墓。这些墓的坟头一座紧挨着一座,拥挤不堪。570多名烈士挤在174座坟墓里,战争之严酷,其牺牲之惨烈,可以想见了。
    1943年至1945年间,新四军第二师、第一师、第四师和皮定钧独立旅的战士在建立淮南和皖中抗日根据地的黄疃庙、占鸡岗战斗中受伤后,被撤送至二师设 立在马厂村官塘刘、官塘陈等地的卫生所治疗,许多战士终因伤势过重、医疗条件无可奈何而惨烈牺牲。他们被集中安葬在王小庙。伤者之多,牺牲之快,令人难以 应对。一开始时每名烈士还能享用一口用薄木钉的棺木,但后来人数递增,每天都有人牺牲,只好采取合葬的办法了,一个坑穴最多时安葬 着六、七名烈士的遗体。墓前也曾插着书有烈士姓名的木牌,但几十年风吹雨打,牌子已融入泥土,烈士的生前身后随之成为永远的历史之谜。
    由于缺钱修墓,墓群空荡而荒凉,战士们的呻吟与痛哭,回旋在耳边。当年他们大多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们的牺牲是国民党顽固派假抗 日真反共的结果,这以外,也有指挥这几次战斗的"革命家"的失误。或许是根本不懂指挥,或许是拿战士的性命开玩笑,结果死了这么多人,这是生者的罪过。指 挥这几次战斗的,不论是谁,都应该给予批评,只是这种追究,已经于事无补了。或许当年的指挥者也已经成为过往的人,过往的人,也不必认真地去追究他的失误 了。只是我们应该记住一个沉痛的教训,只有尊重和爱惜生命才能继续战斗!
    王小庙的管理人员说,中央电视台曾到这里拍摄过一个专题片,名为《寻找》。寻找,寻找,我不知道我要寻找什么,我能够寻找什么。记忆么?这记忆太悲壮,太 苦涩。我们缅怀的正是记忆,缅怀它的不堪回首,希望它不再发生和重复。好在历史有遗忘症,偌大的新四军历史,只要历史学家大笔一挥,就可以让它毫不起眼, 王小庙和它的570多名无名烈士在心不在焉的历史学家面前就更不值一名了。
    所以我轻鄙历史课本,我知道历史可能没有这么简单,历史的创造者也不可能单打独斗,多少活着的英雄豪杰身外,埋葬着千千万万无名的牺牲者。写历史的人怎么不能尊重历史?
    寻找被遗忘的东西是很难的,我们不该遗忘错过记忆就不能寻找回来的东西。这样,我们才对得起那些不该遗忘却已被遗忘的先辈。

半塔集怀先辈

    从定远回来,我们又在滁州城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我们出发去来安县城,与来安县党史部门的同志会合。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在来安城东北30公里处的半 塔,抗战期间这里被称为半塔集,现在是一个镇,地处苏皖两省的盱眙、天长、来安、六合、嘉山五县交界,四周丘陵起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因而这里就成为津 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同时也使整个来安在1943年以后成为罗炳辉创建的整个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
    1940年,罗炳辉等率部在这里反击安徽李品仙部和江苏韩德勤部两顽军对皖东新四军的东西夹击,取得了半塔保卫战的绝对胜利。这次战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深得罗炳辉的老战友陈毅称许:"在华中,先有半塔,后有郭村;有了半塔,就有了黄桥。"
    30公里的路程,在交通状况还算不错的来安,不多时车就驶进了半塔,停在半塔烈士陵园门前。陵园大门设计得像一座烈士亭,上悬"半塔烈士陵园"六个大字,给人以静穆引起人敬仰。
    进入陵园,"半塔保卫战旧址"几个金色大字镶嵌在大理石长碑上,悲壮雄伟,撩人情思,战争的创伤、民族的苦难、水火中的百姓,这里使人联想起太多太多。拜 谒旧址墙,穿过旧址广场,拾级而上,我们便抵达纪念塔广场。这时,历经岁月沧桑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整个塔身映入眼帘。只见10米高的塔顶屹立着一名背负斗 笠、大刀,持枪远视的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雕像。1944年3月,为纪念在半塔保卫战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士,由方毅(后任国务院副总理)在军政民座谈会 上提议通过,由罗炳辉亲自负责,在半塔集西北一华里的头道光山上建造革命烈士纪念塔。1946年,由于罗炳辉奉命率部北上山东,新四军撤离半塔,烈士塔只 修建到一半即告停工。1958年,纪念塔得到续建,当地政府同时以纪念塔为中心,依山而筑,建造烈士陵园。
    在纪念塔塔身上,我看到许多弹孔。那显然是内战时期挑起内战者的杰作。新四军离开皖东后,整个淮南根据地遭受国民党军重创,人民又回到了新四军驻皖东前的水深火热。这些弹孔是那个年代强奸民意的反动政府留给我们的沉痛记忆。
    从纪念塔往西,是半塔革命纪念馆和"刘少奇在皖东"纪念馆。馆中展览了刘少奇、罗炳辉在皖东战斗的照片、遗物、货币等红色文物。皖东人把这段历史看得很 重,他们不能忘记当年新四军将士与他们的鱼水相依,不能忘记当年他们的父辈支持和参与革命的激情,也不能忘怀当年根据地内欣欣向荣、生气勃发的景象。那里 有刘少奇作报告的油画、有罗炳辉种菜的照片,一切都发生在昨天,一切就像在眼前。当年的报纸说,淮南是华中最稳定、最繁荣的地区,此言不虚。
    参观完纪念馆,随行的同志在陵园办公室休息,我、罗新安和罗新安之子、罗炳辉孙子罗承出陵园往西走,去半塔山坡上拜谒罗炳辉的一位同事刘顺元的墓地。刘与 罗在半塔共事多年,两人感情很深,与半塔人民也都结成了很深的友谊。刘在建国后担任过中纪委书记,可谓"位高权重"。刘生前要求把自己安葬在半塔,与半塔 人生死相依。现在,刘终于在这里安息,而不是八宝山,在刘心里,毫不知名的半塔在他的生命中有着特殊的存在,他把心交给了这块凝结着诸多情愫的土地。
    刘顺元是一个回归平凡的人,他确实选择了一个值得他牵挂的地方作为自己生命的回归。他的墓平平凡凡,就像他的胸怀,也是平平凡凡,卸掉了权之重负,官之架子,化为泥土,滋养生灵。

情寄大刘郢

    大刘郢一直是我愿意踏访的一个地方。多年来,这里成为我探寻新四军故地的向往。
从半塔出来,轿车驶往来安县的另一个乡--邵集乡。 邵集乡街头街外,绿意盎然,令人陶醉。来到一个十字路口,车停了下来。我看见一块墙壁上挂着"二师路"路牌。我知道顺着这条路走要到什么地方了,--一定 是大刘郢。从1943年初到1945年秋新四军离开淮南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二师师部一直驻扎在这里,压根就没挪过地方。师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 詹化雨、政治部主任肖望东、政治部副主任余立金等就住宿在这里。刘少奇在这里作过"建设一个好的党,做一个好的党员"的有名报告。新四军二师的师政治部、 供给部、锄奸部、参谋处、医院、电台、印刷厂、兵工厂、被服厂等则驻扎在附近的村庄。
    大刘郢不仅是军事家的指挥部、政治家的演讲台,也是文化人的家园,江苏省著名作家艾煊、新四军军旅作家叶华、菡子等许多文化人也都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大刘郢东连江苏盱眙,西接来安半塔,北有山峦为嶂,南部地势开阔 ,便于屯兵作战。自罗炳辉率部驻扎大刘郢后,这里就到处是热火朝天的革命场景,老百姓的心与新四军的心连在一起了。罗炳辉也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受病魔 折磨的时光,他带着重病指挥作战,三年半后去世。
    沿二师路前行,轿车驶进了一个绿荫环绕的村庄。这就是大刘郢(当年也称"大刘营"或"大柳营")。车停止了前行,我们径直沿一林间小径向几户农家住所方向 走去。和一户老乡攀谈,询问主人是否认识罗炳辉,老乡说见过罗炳辉的一位老乡已经去世了,但大家都知道罗炳辉。老乡指着邻居家说:"他家真是得到罗司令的 保佑。当年罗炳辉到过他家,现在他家已经出了三个大学生,其中两个都在清华大学。"说完大家都高兴起来。我们沿着稻埂向老乡家屋后走去,这里是罗炳辉当年 住所的旧址,其时许多孩子和老乡都到这里作过罗师长的客人。现在,这儿只剩下一点低矮突兀的地基墙体。不是知情人,谁也想不到,中国现代史上一位赫赫有名 的军事家曾经就住在这里。
    瞻仰罗炳辉的住所遗址,我仿佛看见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正在屋里撰写战斗详报、总结战斗经验、招呼小孩吃糖,仿佛看见他正从屋里出来,拿着锄头在屋子旁的菜 地上整地种菜,一株株西红柿果粒硕大,惹人喜爱。作家艾煊说:"罗炳辉同志对种菜就像对军事科学那样有兴趣。他的菜地上种了三十多种蔬菜,还养了不少鸡 鸭,春茼蒿、秋萝卜、寒冬白菜,园地里,一年到头碧绿爽青。"如今,故人已矣,故园夷为废墟,我还能奢想什么?!
    1943年12月,罗炳辉的儿子罗新安就出生在这里,罗炳辉和夫人张明秀都忙于革命事业,罗新安就寄养在大刘郢的一户农家。所以罗新安在这里说:"我也是一名来安人。"看着父亲的住所遗址,他有说不出的感慨,泪湿了眼眶。
    从罗炳辉旧居遗址出来,我们继续前行。不多时,我们走进了一片茂密的林地。这里是当地政府为纪念新四军第二师的历史功绩而专门植造的"新四军第二师抗日战争纪念林"。纪念林碑文写道:

    "新四军第二师是'皖南事变'后,由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所辖的第四、第五支队和江北游击纵队于一九四一年二月编成。
    二师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津浦路西、巩固路东、转战淮南淮北,战功卓著。历经大小战斗三千四百余次,歼日伪顽军六万一千余人,成为华中敌后威震敌胆的一支劲旅。与此同时,淮南抗日根据地军民也付出了巨大代价,约二万余人为国捐躯,其中县团以上干部四十余人。
    二师为创建、巩固和发展淮南抗日根据地,保卫华中,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

    根据地人民以绿化故乡的形式纪念和缅怀抗日劲旅和民族前驱,实为一大创举。
    在纪念林里,由三座烈士墓构成的新四军烈士墓群赫然在目。其中两座埋葬着200多位新四军战士的遗体,另一座是新四军干部王凤歧的墓。王凤歧是一个来自河 南偃师县的帅小伙,我从滁州新四军历史研究会赠送的《皖东英烈》一书中找到了他的名字。他是新四军二师一个团的参谋长,由于忘我地投身革命工作导致体质虚 弱,积劳成疾。1943年7月,当王凤歧长途行军到达大刘郢时,身体难以支撑,咯血牺牲,时年25岁。王长相英俊,惹人喜爱,却因部队中有"二五八团"的 纪律(满25岁、8年军龄、团长级别才能谈恋爱结婚)而一直没有找对象,到条件完全成熟时他却永远离去,让人感到伤情。他去世后,一些女战士主动负责他的 后事,为他修筑了坟墓。安葬他的当天,军民悲痛不已,他生前的两名工作人员更是哭得死去活来,连他的战马也扬蹄嘶鸣,催人泪下。1996年,罗炳辉将军夫 人张明秀偕子女到大刘郢拜谒这位早逝的战友,当年为王凤歧安顿后事的新四军女兵中,张明秀也是其中之一。
    大刘郢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多的情,太多的爱。难怪许多文化人到了大刘郢后,都舍不得离开了。

炳辉的铭记

    告别大刘郢,我们又马不停蹄,向天长市方向前进,这是我们在安徽访问行程的最后一站。
    天长是皖东重镇,素有"小上海"之称,是滁州市最富裕繁荣的县级市。这里也是淮南根据地的中心城市之一。罗炳辉逝世后,当地人民悲痛欲绝,苏皖边区顺应民意将"天长县"易名为"炳辉县",至1960年方才改回原名。
    1959年10月,炳辉县建成国内最早的罗炳辉纪念馆,可惜"文革"中大部文物损毁。"文革"结束后,当地建成的博物馆设立罗炳辉事迹永久展区,铭记罗炳辉的丰功伟业。这里已经成为罗炳辉将军的第二故乡。
    车辆驶入天长市,炳辉中学的校牌从眼前闪过。到天长宾馆稍作休息后,我们便在天长市市委书记的陪同下访问了炳辉中学、秦栏镇和天长市博物馆。
    炳辉中学在城郊的天康大道上,漂亮的教舍展示着一种向上的精神风貌,成为天长的窗口。据说,不久后,这里将成为天长市的城市中心地带。这所学校是1997 年为纪念罗炳辉诞辰100周年,由上海市的企业家、新四军老战士及后代捐资建成的,目前已成为天长市的教育示范学校,教学成绩连年名列前茅。
    炳辉中学校园内塑着一尊由江苏著名雕塑家李广玉先生创作的罗炳辉半身铜像,教学楼则开辟了介绍罗炳辉事迹的纪念展室。
    我们的来访让校方感到意外。炳辉中学校长作了工作汇报后,天长市委书记讲话,希望炳辉中学谋发展、上台阶、创一流,以慰将军英灵和不负新四军前辈和后代厚望。
    秦栏是我们访问天长的第二站,天长市委书记的车带着我们在秦栏正在开辟工厂场地的工地绕了一个大圈子,才把我们引导到一个有名的电子设备厂里。车里的书记 和司机指着一排楼房告诉我们:"在这条街上,每三户中必定有一户是百万富翁。"我们都感到惊奇。秦栏人有温州人一样的经营头脑和开拓精神,引领着天长走上 了康庄大道。秦栏拥有一流的人才和技术,其民营企业的发展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秦栏人也热爱罗炳辉将军,这位敢为天下先的云南汉子是他们的精神英雄。所以 秦栏人让人刮目相看。天长市委书记带着我们绕一圈的用意现在再明白不过:将军的第二故乡是一片开发不完的土地。
    从秦栏回来,我们终于折回博物馆访问。我们主要是来看罗炳辉的展览。讲解员也作好一切准备,但对于我,讲解已无必要。我要看看这里的展览与云南彝良罗炳辉家乡的纪念馆的展览有什么差别。
    这里面展示的照片和文物都是天长人专门征集和设计的。他们找到了罗在北伐时期一些上级的合影、罗在红九军团的照片、在武汉八路军办事处与妻儿的合影、在皖 东骑战马观察地形的剪影等等,他们复制了罗办公用的桌子、地图、马灯等用品,征集到了罗的公文包,让我喜出望外,忙拍个不停。纪念馆内本来是不允许拍照 的,但由于我的访问身份,管理者也就破例特许了。
    展览室里安放着罗炳辉的全身铜像,他伫足而立,直视前方,仿佛是在祝福第二故乡的明天更美好。
    到天长第二天,由天长市政府办主任陪同,我们即前往天长城以北30公里的龙岗镇访问。随行的还有天长市电视台的一名记者。
    龙岗是千年古镇,位于美丽迷人的高邮湖畔。1941年5月4日,抗日军政大学第八分校在天长市张公铺诞生,后因日军扫荡,便迁往龙岗办学,直至1943年秋才离开龙岗到葛家巷办学。
    时过60多年,龙岗人民主动保护着古色古香的抗大八分校旧址。当年的大部分办学房屋,罗炳辉(罗曾先后任副校长、校长)、张云逸、刘少奇、郑位三等人的住 房等还保存完好。有些房子里还住着老百姓,但门楣上钉着文物保护的标志和旧址名称。这是革命文物和民居建筑融为一体的最佳结合点。
    我们在参观名人旧居并在去高邮湖的路上,一位老奶奶从一间名人旧居里出来,看看我们,终于发现了走在前面的又高又胖的罗新安,喜不自禁地向旁边的另一位老 奶奶喊道:"罗炳辉的儿子!罗炳辉的儿子!!"几十年之后,他们居然还认得长相颇似罗炳辉却素未见过的罗新安。看来,罗炳辉的形象早已为百姓称道了。罗新 安转过身向老人招了招手,表示问候。
    我们到了高邮湖。当年的高邮湖是一个贸易港,龙岗的繁荣全是由于它。那时新四军战士没有衣服换洗,就跳到高邮湖洗澡。在洗澡时把衣服脱下洗净,再游到岸边晒干衣服,所以这条河道新四军特别多。
    从高邮湖回到抗大八分校校址乘车访下站,一位老乡用语言工具拦住了去路:"请等一下,请等一下!"我嗅觉灵敏,知道又将发生刚才那一幕了。
    老乡把罗新安拉进屋内:"请问您是罗司令的儿子吧?"罗新安点头应声说:"是!"也热情地与老乡攀谈起来。老乡说:"小时候我们经常请求罗司令给我们表演 打飞鸟,几十年了都不能忘记。来,坐!坐!"老乡指着墙上的营业执照说:"罗司令去世后,我们都十分怀念他。您看,这是1950年炳辉县政府发放的营业执 照。尽管'炳辉'又改回了'天长',我还是舍不得换下,一直放在镜框里挂着!"老乡说得十分动情,还从抽屉里拿出一篇写罗炳辉到他家的文章给我们看。罗炳 辉到哪家,哪家就觉得幸运,这也是我在安徽访问时经常听到的话题。就要离开龙岗了,真是恋恋难舍。
    出了龙岗镇,我们直驱铜城镇。天长市"镇"级区域多,这表明天长的发展速度非同一般。铜城是罗炳辉部队的"军事演习基地",我想,可以这么说。新四军二师的许多群众大会和军政民联欢大会(如当年震撼淮南的万人民兵大会演)就在这里举行。
    1940年4月8日,罗炳辉率部由大通镇进入铜城镇,一 方面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一方面拜访地方绅首和商会会长,做统战工作,赢得"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最风流"的称誉。1941年,罗驻铜城达半年之久, 与老百姓广泛接触,促成了军民团结而深受爱戴。今天,罗的亲人和老乡再访故地,依然能够感受铜城人的深情厚谊。

战地黄花分外香

    据说盱眙县曾经属于安徽管辖,但现在是江苏淮阴市的一个县。
    盱眙有一个奇怪的乡镇叫观音寺镇;盱眙还有一个奇怪的地方叫黄花塘。黄花塘就在观音寺镇境内。我不知道"塘"到底属于什么行政单位,但黄花塘的特殊让我感兴趣。
    我曾听到一个说法,说黄花塘原本是"黄昏塘",罗炳辉认为这个地名不好听、也不吉利(罗有时也相信一点点迷信的,据说罗的政委郑位三还会算命),提议改 名,陈毅随口说道:"那就叫黄花塘吧,'战地黄花分外香'嘛!"黄花塘即由此而来。不知确切与否,反正是蛮有味道的。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军部。张云逸任第二师师长、罗炳辉任副师长。第二师师部即驻黄花塘,直到1943年1月,陈毅代军长率新四军军部和华 中局机关从苏北阜宁迁往黄花塘,二师师部才移驻来安县大刘郢,历时两年余。黄花塘成为二师的两个师部所在地之一。
    我们从盱眙县城出发,穿过都梁山麓,在盱眙县蔡副县长的公务用车引导下,直抵黄花塘,来拜谒陈列在这里的革命遗址。
    在新四军军部(兼原二师师部)旧址前的广场上,已建成一座气势恢宏的"N4A"造型的"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馆内采取文图与声像并用的办法,生动地 展示了新四军的光辉历程。纪念馆内陈列着新四军军服、绑带、手枪、货币、文书等文物和珍贵图片,矗立着新四军将领讨论作战方案和新四军勇士雄姿的艺术雕 塑,给人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同时也让人由衷地景仰先辈。在上海时我听罗新安说纪念馆开馆时展出过在华中局会议上罗炳辉作检讨的一帧照片,我对这能反映历 史氛围的东西十分感兴趣,但找了个底朝天也不见庐山真面目。看来,纪念馆方面怕引起麻烦而把照片撤掉了。《新四军军歌》回旋在耳际,我不知道要说什么好。
    参观完纪念馆,纪念馆方面请我们进会议室座谈听取意见和批评,意思是希望改进。我和罗新安的意见是要突出特色,苏皖两省建了好几个同类型纪念馆,如果内容和模式一模一样,意思就不大。不知道馆方接受没有?
    从馆里出来,我们在馆方引导下向旧址走去。除了军(师)部的公用办公房外,这里最重要的房屋是罗炳辉、张云逸、郑位三、陈毅等人的一栋旧居。这是一栋土墙 草房,房屋低矮,最先是罗炳辉和张云逸住,但罗炳辉的高海拔让他自己和房子都受不了,只好搬出,换了郑位三与张云逸同住。二师师部移驻大刘郢后,这里就成 了陈毅同与他刚结婚的张茜的新婚用房了。
    我们进屋参观了一下,还是当年的摆设,一屋两头,连铺盖行李都照原样摆放。但由于长期以来没有人住在里面,仿佛又遭鼠患,屋内已经有一股泥土的味道了。房前的菜地上依然葱绿碧翠,当年罗炳辉的菜地也从这里移驻大刘郢,颇有名气。
    这里因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连年繁荣提供支持,一直颇具生活气息。"战地黄花分外香"是一点也不假了,因此,新四军军部搬来后就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才离开,这也是新四军的驻地中最长久的一处。

洪泽湖上随想

    我们的苏皖访问行程计划中并没有洪泽县。在盱眙吃饭的时候,蔡副县长和相关的工作人员提到淮宝根据地,顺便也提起了罗炳辉在开辟淮宝根据地(后由彭雪枫的新四军四师接管)中的必经之地,也就是洪泽湖。
    罗新安说:"我们把这一站忘了。"其实不是"忘了",而是完全没有想到,他和我都是。好在现在决定拜访洪泽也不算晚,在盱眙方面和帮我们疏通关系的天长市政府办主任的提议下,由他们联系洪泽党史部门,我们索性在观音寺镇吃完饭就去。
    到了洪泽,真让我吃惊不小,原以为和罗炳辉关系不会太大的洪泽县,居然在20多年前就开始征集有关罗炳辉的文献资料。罗炳辉在这一带和淮宝等地的活动,他 们口若悬河地讲个不停。在创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初期,罗炳辉便乘船通过高良涧进入洪泽湖,做统战工作,进而收服刀会,开辟淮南,洪泽地处战略要道。洪泽县 委部门的车引领我们参观罗炳辉乘船进运河的高良涧和相关遗址。
    高良涧的港汊里,渔民们正独个忙活着。当年的艰险现在已经无法体会到。洪泽湖宽阔宏伟,气势不凡。从云南乌蒙山区走出来的军事家罗炳辉面对皖东无山的丘陵 和洪泽无际的水网,居然能将他的兵法运用自如,真让人叹服不已。不能不承认,罗是一个军事行家,新四军战士不愧为铁军健儿。
    晚上,洪泽县委分管意识形态的王副书记宴请。盛情难却,只好从命。席间罗新安与天长市政府办主任都介绍我和我主持的"抗日先锋罗炳辉"网站,这位副书记很 感兴趣,赶紧把网址抄下。她的女儿也在座,说是叫马某某。她说"龙"是代表中华民族的图腾,了不起!我说缺了"马"也不行嘛!所谓"龙马"精神,少了" 马"龙也无能为力啊!大家都乐了。--这只是一个插曲了。我倒是不能忘记洪泽和盱眙各存其味的龙虾,那可是我的这趟红色之旅的额外收获。

访问茉莉花的故乡

    在洪泽吃完饭,已是晚上8时许了。我们坐着天长市政府的车返回天长休息,第二天再赴江苏访问。今天真是满载收获,洪泽县提供的资料一大摞,沉甸甸地被我们 带回了宾馆。在宾馆休息,冥冥中脑际浮起一首民歌的旋律。这首歌就是闻名世界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它的歌词采编者和作曲者就是天长人何妨。这首歌的发源 地却不在天长,而是江苏六合。
    上世纪40年代,何妨随新四军二师战地服务团进六合,在六合金牛山附近收集到这首民歌的原始素材,经过他的改编、加工、再创作,方有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茉莉花》。
    我们的下一个行程就是南京市六合区金牛山了。金牛山因山上有一金牛湖而得名,据说朱元璋当年曾讨饭到这里并在这里放牛,牛幻化为湖,湖形似金牛,山因湖得名。但《茉莉花》为何从此传唱出来,我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由天长市派车送到金牛山。六合党史办的车已经在金牛山下等候我们。越过丘陵,跨越运河,终于又可以见到山了。但我们并不是看山来了,半 个多世纪前的"金牛山战斗"是吸引我们眼球的主要缘由,当地党史部门的研究者告诉我们,这场战斗已被写入《中国现代史大典·军事篇》,载入史册。
    无庸置疑,这次战斗无论在新四军军史上还是整个人民军队的历史上,都是光辉璀璨的重要一笔。
    我不想追究这场战斗的细节。但从日本鬼子口中可见这次战斗中运用的罗炳辉创造的"梅花桩点式纠缠战术"的威力之一斑。这次战斗毙日伪军500余人,俘日军 2人,伪军全部被俘,缴获重机枪4挺,轻机枪5挺,步枪、弹药和其它军用物资无数。日军吃了大亏,惊呼有"天兵天将"下凡,他们翻遍中外兵法,均未见识过 这种战术,只好将其命名为"罗氏战法"。上过一次当,敌人就不敢轻易来犯,淮南根据地及华中局机关在敌人鼻子底下安营扎寨多年,一直安然无恙。
    在金牛山,我屡屡想起在六合人中流传的民谣《金牛山上打胜仗》:

    --新四军,真正强,金牛山上打胜仗,活捉鬼子四五百,消灭鬼子几百双。
新四军,罗师长,指挥打仗威名扬,金牛山上打胜仗,扬州鬼子泪汪汪。

    --金牛山上炮声响,日本鬼子见阎王,师长摆下梅花阵,打鬼捉鬼反扫荡。
金牛山上打胜仗,根据地里闹嚷嚷,男女老少看捷报,人人赞颂罗师长。

    --金牛山上藏金牛,满山遍野怪石头,"黄狗"上山掉了魂,梅花阵里把命丢。
金牛山上找金牛,铁鞋跑破都没有,自从山上开"梅花","金牛"出来唱山歌。

    从这首歌谣里,我看到的是金牛山战斗后当地军民的欢欣鼓舞和根据地一派欣欣向荣、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一块抗日根据地能够在日寇司令部附近存在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怎不让老百姓拥护爱戴。所以六合人又以民谣《罗炳辉将军颂》表情达意:

   提起罗炳辉,不是替他吹,人像铁罗汉,打仗胜张飞,点枪鸟落地,抬脚过丈围。金牛打一仗,鬼子死成堆,血水流成河,尸首耥耙推。

    臆想民谣,回味军事家的杰作,不一会我们便来到离金牛山不远的桂子山。桂子山是抗日反顽的"桂子山战斗"的遗址。金牛山战斗后不久,顽固派挑起了战事。新 四军二师的一个团投入了反顽战斗。这次战斗敌我双方损失惨重,尤其是我方牺牲了一名副团长,这是二师成立以来还没有过的损失。罗炳辉惜将心切,找来负责此 役的云南昭通老乡罗占云(大关县人,1948年因积劳成疾捐躯)狠狠批评了一顿。为了今后减少损失,罗炳辉顾不上为老乡留面子了。
    当地政府在桂子山战斗遗址上建起了纪念馆、纪念碑等建筑,但历史经不起太多的不堪回首,我已不忍去挖掘这战斗后面的悲壮与浴血。桂子山战斗后,罗炳辉的身体每况愈下。为了让二师站得稳、能打硬仗恶仗,罗炳辉不顾自己的身体,豁出去了。
不过,令罗炳辉感到宽慰的是,在金牛山和桂子山附近、六合城西北部,有那么一块红色宝地--竹镇。
    我们驱车来到了竹镇。竹镇是回民区。1939年8月,罗炳辉率新四军五支队进驻竹镇并帮助竹镇人民组建了抗日民主政府和回民支队。竹镇抗日民主政府的旧址 至今保存完好,当地政府在旧址上开办了展览。这是一座坐东朝西的老式砖木结构四合院。从1939年8月到1945年8月的六年间,罗炳辉和他的战友方毅、 邓子恢、刘顺元等经常到竹镇指导和开展革命抗日工作,并到回民家中嘘寒问暖,与回民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罗炳辉在竹镇留下的尊老爱幼敬贤重教的往事成为竹镇 人永远摆不完的家常话。
    参观了竹镇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已是中午时分,六合党史办的负责同志和六合区委组织部的一名部长陪我们回到六合城。我们住进了六合宾馆,除了区委领导前来看望外,党史部门还专门为我们请来了当年的新四军老战士。
    新四军老战士为我们谈了一个下午的战争历史。许多鲜明的画面从历史的水面上浮了出来。罗炳辉奉命北上前率部一举解放了六合、天长等县城。在攻克六合时,为 保护古民居古建筑和老百姓的财产,罗派人活捉了伪县长霍锦光,不费一兵一卒即和平解放了六合城。单这一举动,就让六合人感激不已。
    民谚有"纸糊的南京,铁打的六合"之说,所以我们决定要见识六合城的坚固。其实六合城的坚不可摧就在于布置严谨的护城河。是宽阔的护城河把一支支军队挡在 了城墙外。顽固派和伪政权就以此为砝码和新四军较劲。谁知罗炳辉派一小队游水好手摸进六合城活捉伪县长就轻而易举地让政权交到了人民手中。
    离开六合,又想起那首有名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唱出了六合的风光,唱出了六合的气质,唱出了六合的古往今来。

大屠杀纪念馆前的沉思

    从安徽到江苏,我和罗新安仿佛也进入了一场民族解放的抗日洪流中。许多抗战史事萦绕于脑海。
    到了六合,也就到了南京腹地。作为南京的一个市区,六合书写了辉煌的抗战一页。我们决定到日军南京大屠杀同胞纪念馆拜谒30万惨死日军屠刀下的同胞。日军的大屠杀使南京人民心灵上遭受重创,多年来,日本军国主义者否认历史,纂改教科书,让国人愤慨不已。
这次大屠杀也偶有幸存者,其中少部分也逃到解放区,参加到罗炳辉的新四军二师及其他部队中。对此,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本书中有记载。
    罗炳辉就在南京六合及其附近(天长、仪征、扬州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本身就值得我们去追寻。当然,我们的这一站访问行程主要是要凭吊死者。这天天气酷热难当,但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前往大屠杀纪念馆。
    尽管天气炙热烤人,大屠杀纪念馆入口还是排起了长龙。没有人喧哗寒暄,悲愤的心情都是一样的。谒30万惨死日军屠刀下的同胞。日军的大屠杀使南京人民心灵上遭受重创,多年来,日本军国主义者否认历史,纂改教科书,让国人愤慨不已。
    这次大屠杀也偶有幸存者,其中少部分也逃到解放区,参加到罗炳辉的新四军二师。对此,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本书中有记载。
    罗炳辉就在南京六合及其附近(天长、仪征、扬州一带)开辟抗日根据地,本身就值得我们去追寻。当然,我们的这一站访问行程主要是要凭吊死者。这天天气酷热难当,但我们还是毫不犹豫地前往大屠杀纪念馆。
    尽管天气炙热烤人,大屠杀纪念馆入口还是排起了长龙。没有人喧哗寒暄,心情都是一样的。
    进入纪念馆广场,一口祈祷和平、警示战争的警钟被展示在参观人群面前。60多年前由日本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使我们的祖国和人民蒙受了巨大灾难。国民党正面 战场的英雄部队、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部队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反法西斯的民族独立战争中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卓越的贡献。
    警钟一声声响起,提醒我们要珍惜幸福;警钟一声声响起,提醒我们不该忘记过去;警钟一声声响起,提醒我们居安思危;警钟一次次响起,提醒我们勿忘爱国……
在 一声声警钟里,我和罗新安走进纪念馆主馆区,瞻仰大屠杀遗址。我一生中第一次以这样的方式见证累累白骨。军国主义者在我们祖国的土地上,威风凛凛,欲将我 们的同胞赶尽杀绝,它们不仅是要把我国变成它们的殖民地,而且还要以我们同胞的血液铺就它们将中华大地"大东亚化"的美梦实现之路。
    那腐朽的政府是最无能的。望我同胞被欺凌,看我国土遭沦丧,反动政府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政府仿佛是要在完全亡国的那一刻才想起是中华子孙。在民族危亡 中的那些个顽固派、那些个伪军汉奸、那些个官宦家族、那些个临阵脱逃者、那些个钩心斗角者,全是中华民族的败类!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气氛凝重,一位女同胞留下了痛楚的泪水。我心里酸酸的,不忍再看那同胞一眼。
    革命,革命,革命!革掉鬼子的命,我同胞才有安宁之日。1939年,农家出生的云南将军罗炳辉率部在南京六合及皖东、苏北一带开辟淮南抗日根据地,一个一个地革掉倭寇鬼子的命、伪军顽军的命,成为中国抗日先锋的一员。
    新四军第二师的抗战硕果累累。在大屠杀纪念馆里,我想起这些天我在苏皖的访问,我仿佛走进了历史的新一页,清算教科书的片面、简单、模糊和鲁莽、草率;我 仿佛看到那些被忽略的勇士,正招手向我致意,有一种感觉告诉我,血雨腥风与波澜壮阔的历史都是由大多数被忽略的人书写的!

作者:龙美光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4924622
“神行太保”罗炳辉巧用心理战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神行太保”罗炳辉巧用心理战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的前夫人尼姆·韦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一书中赞颂罗炳辉是“神行太
保”、“传奇式英雄”、“智勇兼全”的人物(《罗炳辉将军传》,第358—359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长征中“智勇兼全”的罗炳辉指挥红九军
团,既有在两军战场兵戎相见的军事对垒中,依靠快速勇猛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取得在军事战场上胜敌的军事战果;又有巧打政治战和心理战,打赢政治战和心
理战,文战而屈敌军的政治胜果;长征中罗炳辉运用心理战智取东川城,堪称是其“智勇兼全”的传奇故事之一。
红军长征时,罗炳辉任红军第九军团军团
长,他率部转战到哪里,其军威就震慑到哪里的敌军,敌军对他的悬赏缉拿就张贴到哪里。根据蒋介石下达的缉拿我军主要领导人的命令,1935年2月15日云
南《民国日报》刊登如下内容的悬赏:“(一)朱德、毛泽东、徐向前,生擒者各奖十万元,献首级者各奖八万元。(二)林彪、彭德怀、董振堂、罗炳辉,生擒者
各奖八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五万元。(三)周恩来、张国焘、项英、王稼祥、陈昌浩,生擒者各奖五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三万元。(四)王宏坤、王树声、何畏、孙
玉清、余天云、王维舟、刘伯承、叶剑英、倪志亮,生擒者各奖五万元,献首级者各奖二万元。”(《征程军魂——长征中的著名将领》,第139—140页,中
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在上述悬赏中,罗炳辉被列为“二等匪首”,由此可见罗炳辉对敌军形成的震慑力量之大。然而,反动派的悬赏却适得其反,不仅未能捉住罗炳辉,反而使罗炳辉进一步震慑了敌军心理,两个多月后罗炳辉依靠其军威对敌军产生的心理震慑作用,巧打心理战、文战智取东川城。
1935
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命令红九军团占领云南东川城(今属云南会泽县),执行中革军委作战方案。罗炳辉率红九军团从云南宣威出发,于5月3日抵达东川城
下。红九军团兵临东川城下后,罗炳辉亲临东川城侦察军事地形后发现,东川城城墙又高又厚,而且城墙上筑有军事工事,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若要用武力攻打东
川城,我军难免要打一场恶仗、付出一定代价。权衡之后罗炳辉决定用心理战震慑敌军、智取东川城。
红九军团向东川进军前罗炳辉经过调研已经得知,驻
守东川城的国民党部队系云南当地的一个民团,该民团团长是他过去在滇军闯荡时结识的一位旧相识。根据上述敌情罗炳辉将计就计,制定出打好心理战的方案,果
断地把电话线搭在驻守东川城的敌军电话线上,与守东川城的敌军民团团长直接通话,向其一步步发动心理战攻势。
罗炳辉首先给对方一个下马威,他自报
家门地说道:“老伙计,我是你的旧相识罗炳辉呀,现在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手下的兵嘛,不多,就是一个军团,我们要从你们这里路过去会泽。你看
是打呢?还是你们投降呢?”对方一听是被蒋介石悬赏缉拿、早已使滇军闻风丧胆的罗炳辉,震惊得半天未答出话来。
停顿片刻,罗炳辉把“欲擒故纵”作为第二步心理战打向对方,他开门见山地说:“怎么,不想跟我谈判吗?”守城敌军民团团长回答说:“你要是真罗炳辉,我们就谈判谈判,你要是假罗炳辉,我还想打一打哩!”

对守城敌团长还想试探我军虚实的不稳定心理状态,罗炳辉立即用强硬态度向对方发动第三步心理战,他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地回击道:“那就打吧,我还不想认你
这个孬种哩。不过我得给你说清楚,你那400来人,一两百条枪,可是不经我打的。话说到此为止,我要下令攻城了!”东川民团团长的态度立即软了下来:
“不、不!可我怎么知道你是真罗炳辉呢?”
抓住守城敌团长倾向谈判的心理,罗炳辉进一步发动心理攻势说道:“你出来一趟,或是我进城来,不就认出我是真假罗炳辉了吗?”对方立即说:“看样子你是真罗炳辉了,我马上出城,在什么地方?”罗炳辉很随意地说道:“你出哪个城门都会遇到我的人,问问他们就知道了。”

一会儿,守城的敌团长一行打着白旗走出城来,罗炳辉老远就认出这位昔日的旧相识,他迅速走上前去很客气地说道:“你们打白旗干什么?快收起收起。既然是谈
判,就不必打白旗了嘛!”就这么几句话,敌军民团团长便感觉到身为红军军团长的罗炳辉是在给他面子,于是态度诚恳地说:“贵军有什么要求,只要我们能办得
到的,我们尽力来满足。”
此时此刻,罗炳辉话锋一转、闭口不谈我军有何要求,却煞有介事地向对方介绍起站在自己身边的红九军团主要领导人,以便进
一步从政治上和心理上彻底震慑敌人:“老伙计,别看他们(指当时站在罗炳辉身边的红九军团3位领导人)穿着不怎么样,可都是些非凡人物。我们的军团政委何
长工,留法的学生;军团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留学苏联的;军团参谋长郭天民,1926年的老黄埔生。今天啦,你老伙计也算是见世面喽。说到要求嘛,其实也没
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一路上就是那么几件事,请我们军团何政委说说。”
站在罗炳辉身边的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接过话茬说:“既然你与我们罗军团长是老
相识,就算是帮忙吧。第一,让红军进城,也好有个住处,当然得是很安全的;第二,帮助筹备一点粮款,出门在外,只好走到哪吃穿到哪;第三,我们还想在贵地
招点兵,希望东川当局不要阻挠。最后我们得加一条,东川城里有两个大坏蛋,一个是县长杨茂章,他在江西当过县长,杀了我们不少人;再一个是劣绅刘二爷刘善
初,唐继尧的舅父,作恶太多,这两个人我们得办。既然到东川来了,多少也得给老百姓办点好事。你同意不同意?”
敌军民团团长听完后连声说:“好,
好,我们照办。我方的要求只有一条,希望保留我的民团。至于双方的安全,我把民团搬出城去就是。”罗炳辉说:“可以,民团是你们的饭碗嘛。怎么样,我们进
城吧?”话说到这种地步,敌军民团团长心里放松下来了,便主动提出:“炳辉,够朋友!请稍候,我得组织一点欢迎队伍,你是回老家啦!”(罗炳辉系云南彝良
人)
就这样,一方面在罗炳辉此前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军事武威震慑下(敌军悬赏缉拿罗炳辉,结果适得其反,帮了罗炳辉打心理战的忙,助了罗炳辉打心理
战的威,扩大了罗炳辉军威对敌军的心理震慑力),另一方面经过罗炳辉当面对敌军发动政治战和心理战攻势,红九军团武备而文战,文战而屈敌军,智取东川城,
竟然被敌军欢迎进入东川城。
第二天,红九军团在东川城广泛开展群众工作,为群众分粮、分盐巴、分布匹衣服,此后公审枪决了县长杨茂章和劣绅刘善初。东川城广大群众则掀起“拥红”高潮,3天时间内东川就有14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红九军团还在当地筹款10万元。(赵宝云 周永生)

本文来自:福州新闻网
http://mil.fznews.com.cn/shgc/2009-4-18/2009418-9Tc8W-k55174511.s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4568076
羅炳輝將軍與新四軍“小鬼”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羅炳輝將軍與新四軍小鬼



趙阜








 說起我的新四軍生涯,不能不提到我們的司令員羅炳輝。



  羅炳輝在新四軍中威望很高,是個智勇雙全的將軍,還是個能雙手打槍的神槍手。部隊打仗時,戰士們只要一聽羅司令員來了,立時士氣高漲,而日本鬼子一聽羅炳輝的名字,嚇得屁滾尿流。



  羅司令員特別喜歡我們這些“小鬼”,對我們格外關照。



   那是我在連隊當通訊員幾個月後,一次部隊集合,羅司令員發現了我們這些站在佇列中的小鬼,很是憐愛。他說:“娃娃們還沒有槍高,怎麼能讓他們去打仗?” 司令員命令把我們這些小鬼從戰鬥部隊中抽調出來,成立了少年工作團,由參加過紅軍的女幹部鄧玉蘭當我們的團長,我們少工團的任務是到部隊慰問演出和向老百
姓做抗日宣傳。



  從此,我們成了司令員的“牽掛”:他從前線作戰回來,便告訴參謀長:“去,把小鬼們給我找來。”我們就去給司令員唱幾 支歌,跳幾個舞。演出完了,司令員總是把老鄉們送給他的慰問品,一點不留,都給我們小鬼帶回來。我們纏著司令員表演槍法,司令員笑呵呵地說:“你們往天上
扔個東西吧。”一個小鬼掏出一枚銅錢扔上去,司令員手一揮,一槍就把銅錢打下來,驚得我們目瞪口呆。



  1940年夏天,部隊在前方打了 勝仗,3000多官兵集合在一起,召開慶功會和運動會。那時夏糧剛剛收完,把地平整了一下做操場,前面用木板搭了一個臨時的檢閱台。部隊列隊入場,席地而
坐,我們40多個少工團員坐在最前面。羅司令員上臺講話,總結戰鬥成果,鼓勵戰士們奮勇殺敵,保衛國家。司令員講完話後,看見少工團員坐在下麵,就對警衛 員說:“快去,把小鬼給我找上來一個。”然後,司令員又指著我說:“就把他叫上來。”警衛員下去叫我,我個子太小上不去台,羅司令員就把我抱上去。我站到
司令員面前,“啪”地敬了個禮:“報告司令員,有什麼指示?”司令員說:“你代表你們這些紅小鬼,給大家講講話。”我一聽,懵了:“司令員,我不會講話 呀,這麼多人,我可不敢講……”司令員鼓勵我:“大膽點!你現在不是新四軍戰士嗎?既然是戰士,就不僅要會打仗,還要會講話。”我小聲嘀咕:“那我講什麼
呀?”司令員聽見了,對我說:“你願意講什麼就講什麼,去講吧!”說著,司令員把我推到了台前。我一下子杵在那了。那時我參加革命還不到一年,笨嘴拙舌 的,從沒在那麼大的場合講過話,嚇得要命。後來我一想,既然司令員把我推上來了,講就講吧,我就大聲喊了四句話:“首長好!同志們好!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把日本帝國主義趕出中國去!”




  下面的戰士一聽,這個小鬼講得還挺有勁,“嘩”地一下給我鼓起掌來,在熱烈的掌聲中,司令員上前抱起我,連連誇獎:“好小鬼,講得不錯……”我興奮得臉都紅了。



  反掃蕩勝利結束後,我們又回到了半塔根據地。羅司令員派人把我們找去,告訴我們:“我今天領著你們跑步。從今以後,無論到什麼地方,你們都堅持上早操,練習軍事動作,做合格的新四軍戰士。”



  (作者系原遼寧日報總編輯)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畢磊)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91556
七千人大會毛澤東以羅炳輝為例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七千人大會毛澤東以羅炳輝為例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變局‧七千人大會始末》〉
在七千人大會有人提出,對中央各部部長、省委第一書記,應該發動地、縣同志提意見,兩頭擠。
還有人說,這幾年中央決議、主席指示不大靈,主要是“中梗”—有些中央部門、省市委不大聽話,上情不能下達。如青海、甘肅、山東、河南、安徽都是這樣。
在談到這幾年黨內的民主生活時,一些人更是牢騷滿腹、怨氣很多。他們說:這幾年來在黨內不敢講真話,“守口如瓶”,“話到口邊留半句”,連知心的老戰友在一塊也不說知心話;工作提心吊膽,黨內上下級之間,同志之間關係不夠正常;思想有疙瘩,心情不舒暢。
有一位發言時還流了淚,對黨內生活表現出極大的困惑。他說:我第一天入黨就把黨當作家了,但這幾年有話不敢說,實在叫人留戀抗戰時 期的那個黨。我曾一度懷疑黨現在是否變質了,在黨的會議上,有些人居然盡說些外交場合的話。過去生人變熟人,現在是熟人變生人。黨內形成這種狀態,究竟是 什麼原因,直到現在我也不瞭解。
這些切身感受,都源於各種各樣的運動。會上有人說,據中南局統計,中南區在反右派時,黨內處理了幾萬人,反右傾、反瞞產、拔白 旗三個運動,共處分了32萬人;民主革命補課,河南處分了23萬人,湖南處分21000人,至今中南區平反的只有7萬人。全部算在一起,被平反的還不足八 分之一,可以想像地縣兩級幹部意見之大,心中有氣,就不足為怪了。
在討論中,湖南有人談到1960年冬和1961年初開展的整風整社運動時說:湖南全省80來個縣,有30來個縣委第一書記被撤 換。沒挨整的也被嚇壞了,成天提心吊膽,他們說:取了經是唐僧的,闖了禍是孫悟空的。反右傾是整了說老實話的,整風整社是整了堅決執行上級指示的。
由這些牢騷可以看出,在一種錯誤路線的指導下,說老實話不行,堅決執行上級的指示也不行,下邊的幹部的確很有難處!
河北有人形象地說:整社是三類隊一腳蹬,二類隊不敢吭,一類隊嚇得不輕。下面幹部不是兢兢業業,而是戰戰兢兢。
廣東、雲南、內蒙有人說:一搞運動就對幹部排隊,在幹部中震動很大,也很傷感情。幾年來,每次搞運動,上面規定的控制比例,實際上起了促進擴大的作用。
更有用對聯的形式反映縣級幹部的處境,說:有一個縣委幹部在過年時寫了一幅對聯:上聯:群眾過年歡天喜地。下聯:幹部過年整換過關。橫批:年年如此。
這是一個苦澀的幽默,儘管有點誇張,但表達了縣級幹部當時的心情和處境。
在這樣的情況下,毛澤東和中央常委做出不回家過春節,在北京開“出氣會”的決定就不足為怪了,受到與會者的熱烈歡迎也就可想而知了。
情況已經清楚地表明,中央不檢討過去幾年的錯誤,中央各部、省、市委不主動檢討自己的工作,地縣兩級幹部的氣就很難理順。氣還沒有 順,大會就這樣散去,難免會像周恩來說的“省委有省委的想法,地委有地委的想法,縣委有縣委的想法,各有各的想法”,懷著期待而來,帶著失望而歸,大會就 沒有達到目的,“中央提出來的精神就貫徹不下去”。所以,毛澤東才有了趁熱打鐵,再拿出幾天時間,給地方幹部出出氣,讓他們把“氣”都留在北京,輕輕鬆松 回去的決定。事實表明,這個決定非常及時、英明。
這裏還有一個問題必須說明,是不是任憑下邊幹部給中央各部和省市委提意見,毛澤東的心裏就踏實了呢?顯然不是。
1月30日下午,毛澤東在大會上講話,將一些省委書記狂轟濫炸了一番,表示要堅決摸他們的“老虎屁股”。晚上,毛澤東就將各中央局 第一書記找到他的住處,講了一些比他在大會上的講話溫和許多、多少帶有一些安撫性質的話。因為,毛澤東心裏清楚,很多事情是省委代中央受過。由此,頗可以 看出毛澤東的心境以及他高超的領導藝術。
他說:省委要檢討,檢討不在多,態度要老實誠懇,要抓住本質,簡明扼要,關鍵性的東西講一個小時就夠了,講長了反而有壞處。講 的東西,有“左”講“左”,有右講右,有多少講多少,即使人家講的不對,也不要忙於解釋。如果你檢討的時候,說你負責,回頭又說,你當時不在,這就不誠懇 嘛。如果你只有十條錯誤,人家講你二十條,你實際上還是只有十條嘛。
毛澤東以羅炳輝為例說:人家告羅炳輝兩條,我告訴羅炳輝兩條:一條是人家對你有意見就應該聽,準備聽十年八 年,讓人家講夠,講夠了他就不講了;第二條,你自己講,你講了,人家就不講了,或者講的就少了。總之,不聽不講是不行的。當然不是錯的不要承認,對敵人不 要承認,對同志也不要承認,也不要為了過關,對自己亂帶帽子。對檢討自己錯誤的人,不要勉強,檢討不徹底的人也不要勉強,因為檢討總要覺悟到了才行,能檢 討多少就檢討多少。過去我們對犯錯誤的同志,一犯了錯誤就過不了關,總說是不徹底,沒有徹底的。不要怕開除黨籍,不要怕當民主人士,只要你對,你就不要 怕,我就曾經三次被迫離開過紅軍,結果還不是回來了。對在會上講話的人,不管錯誤和正確,一律不許追究;凡是犯了錯誤的,只要是能改正的一律要使用。
毛澤東還講了秦穆公的故事,他說:秦攻鄭國,被晉國抄了後路,秦國軍隊全軍覆沒。晉國俘虜了三個將軍,這三個將軍在晉國有私人關 系,晉國的人把這三個人放走了。晉王發覺後就派人追,沒有追上。三個將軍跑回秦國,秦穆公穿著孝衣去迎接他們,並且說打了敗仗不怪你們,這是我的責任。秦 穆公仍然重用這三位將軍。三年以後,秦國攻打晉國,晉國全軍覆沒。①毛澤東用這個例子說明,對打了敗仗的人,不能歧視,只要能夠認識錯誤一定要使用,就像 秦穆公那樣。
毛澤東的這番話,很是耐人尋味,第二天各中央局書記就將毛澤東的講話傳達到省委書記和中央各部部長。這些正坐在火爐上被煎被烤的部長和書記們,聽了以後,心裏有了底。原來毛主席是理解他們的,自然也就心甘情願的主動承擔責任。
什麼叫領導藝術?毛澤東的工作方法,叫人不能不服。
七千人大會由此轉入第二個高潮,“出氣”的高潮……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26227
遊擊專家羅炳輝的獨立之旅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遊擊專家羅炳輝的獨立之旅 作者:朱少軍 等 文章來源:《征程軍魂:長征中的著名將領》,中共黨史出版社
在中央紅軍第一次渡過赤水,進入雲南紮西時,當時雲南的地方豪紳,聽說了以前那個“雷公膽”、專門與地主豪紳作對的“幹娃子”領著紅軍回來了,頓時引起了 一陣慌亂,當時雲南《民國日報》載:“赤匪通過敘永後,意欲竄逃筠連渡江,被高、珙兩縣之川軍防堵甚嚴,匪計不得逞。赤匪內有滇人羅炳輝,因熟悉本省地 情,乃獻計趁我軍未到達前,擬由威信小道偷過鹽津,西竄綏江,企圖渡江入川。朱、毛各匪首乃親率萬餘人,依計而行。”
2月15日,雲南地方政府赫然在雲南《民國日報》上懸賞中央紅軍各級將領的首級:
(一)朱德、毛澤東、徐向前,生擒者各獎十萬元,獻首級者各獎八萬元。[二]林彪、彭德懷、董振堂、羅炳輝,生擒者各獎八萬元,獻首級者各獎五萬元。 [三]周恩來、張國燾、項英、王稼祥、陳昌浩,生擒者各獎五萬元,獻首級者各獎三萬元。[四]王宏坤、於樹聲、何畏、孫玉清、餘天雲、王維舟、劉伯承、葉 劍英、倪志亮,即偽中央政委、偽軍團政委、偽軍長等匪首生擒者各獎五萬元,獻首級者各獎二萬元。
羅炳輝與林彪、彭德懷、董振堂等被列為同一等級。
1935年3月,三渡赤水之後,中央紅軍試圖在黔東北渡江未成,反而被國民黨中央軍的六個師咬住,形勢很危急。為了擺脫困境,中革軍委決定率紅一、三、五 軍團南下,再渡烏江,向貴陽進軍,待調出滇軍後進入雲南,在雲南尋找渡江的渡口。為了掩護主力紅軍的行動,中革軍委決定讓羅炳輝率九軍團繼續在黔東北活 動,以積極的行動把追擊的敵軍吸引到自己的身邊,保證紅軍主力有足夠的時間渡過烏江。3月27日,羅炳輝率九軍團在金沙縣馬鬃嶺與中央紅軍主力分手,向黔東北挺進,做出要東進湖南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樣子。
國民黨軍果然上當,以為紅軍主力要東進與活動在湘黔邊界的紅二、六軍團會合。於是,調集部隊前往黔東北阻擊。當堵截的國民黨軍接近九軍團時,有“遊擊專家”之稱的羅炳輝又拿出了在江西蘇區牽著敵人鼻子走的本領,掉頭率部向黔西北方向進軍,並在沿途刷出“突破長江防線,與紅四方面軍會合”、“北上抗日”的 標語,使國民黨軍誤認為中央紅軍主力要北渡長江與紅四方面軍會合,於是催動大軍北堵。
羅炳輝率紅九軍團就是這樣,虛張聲勢,把國民黨的幾個“追剿”師弄得暈頭轉向,疲憊不堪,成功地掩護了中央紅軍南渡烏江。
中央紅軍南渡烏江後,中革軍委急令羅炳輝率九軍團星夜向南挺進,從主力紅軍通過的二郎灘、太平渡渡口,渡過烏江,跟上主力紅軍進入雲南。
羅炳輝接到電令,不顧天雨路滑,率九軍團向烏江急進。從午夜3時至上午10時,九軍團馬不停蹄急奔40多公里,到達離烏江尚有15公里的沙土鎮。這時,國民黨軍已經尾隨趕來,紅軍主力南渡的浮橋被砍斷,九軍團遂被阻困於烏江北岸。九軍團南臨天險,北、西、東三面臨敵,加上與中央的聯繫中斷,九軍團陷入了絕境。
在困難面前,有著極強的獨立作戰能力的羅炳輝絲毫不感氣餒。他率九軍團離開了江邊,轉移到附近老木孔山區的叢林中隱蔽待機。在極為困難的時候,羅炳輝與新上任的九軍團政委何長工嚴厲批評了軍團內個別領導人的絕望情緒,穩定了軍心,毅然掉頭,率軍向西北行進,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單獨行軍。
就在九軍團隱蔽在老木孔山區時,尾追九軍團的黔軍魏金鏞師由鴨溪向老木孔地區開了過來。藝高膽大的羅炳輝沒有單純避戰,一味躲避。為了主動配合主力紅軍的行動,羅炳輝在偵知敵軍毫無戒備後,召集九軍團的領導開會,決定抓住戰機,狠狠地教訓一下前來追擊的魏金鏞師。
為了打好這一仗,羅炳輝親自勘察地形,進行戰鬥部署。這時,九軍團也陝複了與中央紅軍主力的聯繫,當九軍團請示要在老木孔打一仗時,中革軍委不僅完全同意,而且還給予九軍團“別動支隊”的名義,讓其在烏江北岸執行掩護主力的任務。
第二天,魏金鏞師的“雙槍兵”搖搖晃晃地由鴨溪趕了過來。前面兩個團的敵軍進入了伏擊圈,魏金鏞本人也率領指揮部跟了上來。羅炳輝一聲令下,紅軍戰士的步槍、機槍子彈和手榴彈像雨點一樣地落入敵群中,敵軍被打得鬼哭狼嚎,四散逃跑。這一仗消滅敵魏金鏞師一個多團,打出了九軍團的威風,使數萬尾追敵軍不敢前進,在息烽停止了兩日,這為主力紅軍向雲南挺進贏得了寶貴時間。對此,中革軍委致電九軍團稱讚他們在遠離黨中央的情況下,能很好地運用遊擊戰,獨立作戰, 阻擊、騷擾、疲憊敵軍,掩護主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九軍團掉隊後,在客觀上,與主力紅軍形成夾江而進的態勢,造成了蔣介石的錯誤判斷。蔣介石不敢在北線防堵上鬆懈,徒耗大批兵力,再加上九軍團曾作出東進入湘的態勢,蔣介石又不得不調兵在黔東堵截紅軍東進。這樣,當中央紅軍主力進逼貴陽時,蔣介石不能從北線、東線調兵救駕,唯一可行的就只能調動雲南滇軍馳援貴陽了。毛澤東當時就說道:“只要將滇軍調出來,就是勝利。”調出滇軍,雲南空虛,紅軍即可乘虛而入,大踏步進入雲南,在雲南尋找機會,渡過金沙江,跳出 敵軍的包圍圈。
老木孔戰鬥後,羅炳輝率九軍團向貴州西北方向行軍。進至貴州的畢節縣境內,羅炳輝用從敵軍手裏繳獲的國民黨軍軍服,讓部分部隊化裝成國民黨軍,一舉將畢節的國民黨保安隊400餘人全部繳械。在畢節,九軍團還開倉濟民,向當地群眾宣傳黨的政策,爭取了400多名青年加入紅軍隊伍。
4月13日,九軍團行至貴州織金縣貓場遭到隨後追來的王家烈黔軍的襲擊,敵軍居高臨下,九軍團處境十分不利。在情況十分危急的時刻,軍團參謀長郭天民首先派人將行動不便的軍團政委何長工護送至安全地帶。然後,又派警衛員和通信員用肩膀頂著軍團長羅炳輝翻越筆直陡峭的雞飛崖脫險,自己則親率部隊同敵軍激戰, 從早上直打到下午三點多鐘。把敵軍打退,九軍團才化險為夷。這次戰鬥,九軍團損失很大,不少幹部受重傷。
九軍團的參謀長郭天民,是一位足智多謀的將領,也是羅炳輝的一個好幫手。羅炳輝對他十分賞識。羅炳輝識字不多,郭天民不僅幫助羅炳輝指揮作戰,還擔負九軍團的整編、訓練、籌糧籌款、群眾工作等。因此,羅炳輝逢人便說,他的軍團裏有—位百事管的“八府參謀長”。這次貓場戰鬥中,郭天民更是表現出大智大勇,在危難時刻首先保住軍團的主要領導人,然後指揮部隊打退敵軍的襲擊。
貓場戰鬥後,羅炳輝遂決定繼續西進,擺脫王家烈部的追趕。
5月初,中央紅軍主力巧渡金沙江後,致電九軍團,要其立即進入雲南,相機與主力會合。九軍團來到雲貴交界的北盤江時,發現去雲南的渡口已經完全被敵軍佔領,九軍團要從貴州進入雲南也並非是一件易事。為此,羅炳輝十分焦急,他發動大家一起想辦法。
參謀長郭天民深入群眾當中,與一位農民王三爺拉起家常,在交談中,郭天民將從敵軍手中繳獲的象牙煙嘴送給了王三爺。王三爺還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好的軍隊和軍 官,他當即帶領紅軍鑽山越林,穿過了只有少數采藥人和獵人才知道的一條渡過北盤江的秘密通道。這個地方在深山中,兩岸岩石向江心伸出,在江面上形成一個新月形斷口,中間只要搭上一塊木板即可渡過北盤江。王三爺告訴紅軍這叫“虎跳石”。
九軍團就是從“虎跳石”跨過北盤江,進入雲南。羅炳輝”想法是循中央紅軍主力前進的道路渡過長江,北進與主力紅軍會合。
進入雲南後,羅炳輝利用他在滇軍中的一些特殊關係大力宣傳紅軍的政策,穩住了民團,為紅軍的北上減少了阻力。當九軍團來到雲南會澤城郊時,羅炳輝叫電話員接通了會澤城內的電話,他親自與國民黨民團頭目通話,民團知道羅炳輝的厲害,嚇得立即打開了會澤城門,向紅軍繳械投降。
羅炳輝率九軍團在會澤城停留了三天,向群眾宣傳政策,並沒收土豪的糧食給群眾。由於九軍團的大力宣傳,有1500余名青年參加了紅軍,這是九軍團在長征路上擴軍最多的一次。在離開會澤時,羅炳輝還召開了公審大會,公審並槍決了敵縣長楊茂章和唐繼堯的舅舅、豪紳劉善初,分發了官紳財產。此外,九軍團還繳獲了大批槍支彈藥、幾十匹騾馬和六萬多銀元。
離開會澤後,羅炳輝做出南下板橋的態勢,給蔣介石擺下迷魂陣,使蔣介石認為羅炳輝要繼續在雲南進行革命。蔣介石再次做出錯誤判斷:“羅匪感日(二十七)日竄宣威,當晚仍回竄板橋。”於是,蔣介石立即電令李韞珩師趕往松韶關,搜剿羅炳輝部。松韶關距宣威南近100公里,當蔣軍向北猛撲準備堵截羅炳輝時,羅炳輝卻率部在100多公里外向西猛進,李韞珩撲了一個空。一時,蔣介石不知羅炳輝部去向何方,連連發電致李韞珩:“詳偵羅匪行蹤。”
5月6日,羅炳輝派出一支部隊化裝成國民黨的民團,在雲南東川落雪地區籌集了一些船隻,然後在一個夜晚率領九軍團渡過了金沙江,進入四川境內。
九軍團進入四川後,沿金沙江北上,進至雲南巧家縣城對岸,與敵軍隔江相峙,阻止尾追敵軍渡過金沙江,配合主力
5月21日,羅炳輝率九軍團終於在西昌北面與彭德懷的三軍團會師。至此,九軍團獨立作戰52天,穿越黔、滇、川三省17縣,行程1500多公里,在長征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此後,九軍團與主力紅軍一道向北進抵大渡河。就在奪取瀘定橋後,羅炳輝因勞累突然得了一場大病,整日不能飲食。然而,戰爭不能給他休養的機會,他帶著病體,以頑強的毅力率部直插天全河,連奪兩座鐵索橋。
在激戰中,羅炳輝的病情加重,呼吸困難。深夜,毛澤東、朱德、周恩來聯名給他發來“萬萬火急”的電報,命他不惜一切代價立即奪取天全縣城,為主力紅軍渡過大渡河打開通道。羅炳輝以頑強的毅力從病床上站起來,率隊與敵激戰。至天明,擊潰守敵楊傑生部。當九軍團奪下天全縣時,羅炳輝再也支援不住了,兩眼一黑, 倒地昏迷不醒,生命處於垂危之中,經過三小時的搶救,羅炳輝方才蘇醒。周恩來從前線打來電話,對羅炳輝表示親切的慰問。
九軍團夜襲天全縣獲得成功,為掩護主力紅軍通過大渡河立下了奇功,中革軍委為此專門通電給予嘉獎,並讚譽九軍團為“戰略輕騎”。
羅炳輝再接再厲、嘔心瀝血地戰鬥在他的指揮崗位上。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6月21日,積勞成疾的羅炳輝,在山東臨沂指揮部隊作戰時,溘然長逝。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26223
我們的羅司令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我們的羅司令 作者:孫野 林亮 張憲法 文章來源:牡丹江廣播電視報第856期

——夏時老人追憶電影《從奴隸到將軍》主人公原型羅炳輝


夏時老人的情況我們早有耳聞:當時作為醫務人員的他,曾參加過著名的孟良崮、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戰役,搶救受傷的戰友無數……1989年離休。採訪他 時,德高望重的夏老對自己過去的戰鬥歲月輕描淡寫,但一說到電影《從奴隸到將軍》主人公的原型羅炳輝時,老人慈祥的眼睛裏頓生異彩,話匣子也打開了。
硝煙之中建學校

1939年5月,以張雲逸為指揮,徐海東、羅炳輝為副指揮的江北指揮部成立。由徐海東領導的第四支隊,開闢了以定遠東南藕塘為中心的津浦路西遊擊根據地。 以羅炳輝為司令員的第五支隊,開闢了以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遊擊根據地。1939年11月,以陳毅為指揮的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成立。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 逐漸形成了由滁縣、來安、嘉山、六合、義征、天長、盱眙和高郵八縣連成一片的淮南蘇皖邊區。當時由羅炳輝領導的新四軍二師,以此為根據地,時而向津浦路西 的日軍出擊,時而消滅向根據地進犯的敵人。在進行抗戰的同時,在蘇皖邊區和羅炳輝的關懷下,在半塔集建立了淮南幹部子弟學校。
半塔集,是淮南蘇皖地區的中心地帶,是個方圓四裏左右的小鎮,因鎮的西北方山坡上有座半截塔而得名。子弟學校坐落在鎮的西北山坡上,這兒的學生幾乎都是 黨、政、軍幹部和革命烈士的子弟,數百名革命後代在這所學校學習、生活。學生們的吃、穿、住、用、學等費用都由學校支出。
1944年3月,夏時被錄取到這所學校,當時他只有12歲。那時,蘇皖地區經常遭到日鬼子的瘋狂掃蕩,物資供應十分匱乏。為給這些革命後代盡可能創造一個 好的學習環境,羅炳輝費了很多心血。在戰鬥激烈、部隊工作非常繁重的情況下,他一直十分關心學校的建設。學校缺少教員,他就從部隊推薦選撥文化程度高、口 才好的幹部到學校從事教育工作。學校沒有學習用品,他就派人化裝成老百姓到敵佔區的城鎮去買。打勝仗,繳獲了戰利品,他也想著讓人送給學校一部份。有段時 間,由於敵人的封鎖,學生們吃的糧食快沒有了,羅炳輝得知後,主動將部隊的糧食撥出,而他們有時卻靠吃樹皮草根裹腹……一樁樁一件件,無不感動著夏時和他 的同伴們。同時,夏時在學習、生活中,也經常聽到羅炳輝及其他新四軍叔叔的戰鬥故事,也是從那時他對中國共產黨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對羅師長更加敬佩了。

兩次看望暖人心

1945年春的一天,夏時和同學們剛上完第四節課,老師高興地說:“同學們,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我們的羅司令就要來看望大家了!”初聽到這一喜訊,夏時 和同學們都呆住了,繼而大家又高興地跳了起來。同樣,其他班級也和夏時他們班一樣,一片沸騰。
“我們的羅司令”是淮南蘇皖邊區人民對羅炳輝親切和崇敬的稱呼。提起“我們的羅司令”這幾個字,群眾聽了揚眉吐氣,戰友聽了鬥志倍增,敵人聽了聞風喪膽。 羅炳輝對人民愛對敵人恨及其傳奇的戰鬥故事,蘇皖邊區的軍民都能說出一大串,夏時和師生們都渴望馬上見到敬愛的羅司令。
大約等了十多分鐘的時間,一位身體高大魁梧的中年人,在校長的陪同下,邁著穩健的步伐走進學校大門。“羅司令好!”師生們不約而同地鼓掌歡迎。羅炳輝微笑 著邊向同學們揮手致意,邊向夏時和同學們走來。他那粗壯有力而又溫柔的大手,一會兒拍拍這個孩子的頭,一會兒又拍拍那個孩子的肩膀,問學習問生活。當羅炳 輝來到年紀最小的夏時跟前時,還用手撫摸著他的小臉蛋,鼓勵他好好學習。羅炳輝懷著對這些革命後代的愛,滿懷深情地走遍了每一個教室,看望了每一個學生。
1945年夏天的一個下午,戰事繁忙的羅炳輝又來到夏時他們學校。聽老師講羅司令這回不但要看望他們,還要給同學們講講話呢。聽後,大家都異常興奮。兩點 整,夏時和同學們集合好,整齊地坐在校園裏的石板地上。不一會兒,羅炳輝在老師們的陪同下步入了會場,看到那熟悉的笑容和面孔,同學們又一次鼓起掌來。在 孩子們的眼裏,羅炳輝是帶給他們幸福的人。在羅司令的身旁,孩子們心裏更加踏實。過了一會兒,羅司令操起濃重的雲南口音說:“孩子們,今天見到你們格外高 興,我今天是專門來看望你們的。”夏時和同學們馬上鼓起掌來。接著,羅司令說:“現在,八路軍、新四軍打了很多勝仗,小鬼子就要完蛋了,你們高興不高興 啊!”“高興!高興!”夏時和同學們聲音洪亮地回答。“打倒日本帝國主義!”這時一個學生高喊到,接著,大家也跟著喊了起來……羅司令語重心長地說:“希 望你們一定要努力學習,快快長大跟著毛主席,跟著共產黨,去解放全中國、建設新中國。”聽了羅司令的話,孩子們著急了,跟著羅司令到前線去打仗的想法掛在 了臉上。羅司令理解孩子們的想法,他親切地說:“孩子們!你們現在還小,還不能去,黨和人民還需要你們好好讀書,以後還有更大的事讓你們做。我們在前方多 打勝仗,你們在後方好好學習,咱們來個比賽好不好?”“好!”夏時和同學們愉快地回答著。臨離開學校時,羅司令揮著手深情地對孩子們說:“等把日本鬼子趕 出中國,我再來看你們。”

在羅司令鼓舞下

日本鬼子投降後,蔣介石撕毀了和平協議,大舉向解放區進攻。為打退敵人的進攻,已任新四軍副軍長的的羅炳輝,轉戰南北。由於積勞成疾,於1946年夏季倒在戰場上,再也沒有起來。噩耗傳來,夏時和大家悲痛萬分,淚如雨下。
1946年,為加強部隊建設,邊區黨委決定從子弟學校調出部分學生加入部隊,夏時主動請纓,被分配到新四軍二師第六期衛校。“跟著毛主席,跟著共產黨,去解放全中國,去建設新中國”夏時處處把羅司令的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
1947年1月底,蔣介石調集了53個旅31萬兵力分南北兩線進攻山東解放區,企圖南北夾擊,消滅我軍主力。當時,由於戰鬥緊張,部隊傷患增多,夏時的主 要任務就是全力搶救受傷的傷患。萊蕪戰役開始的第一天,敵軍都是蔣介石的精銳,為打退和消滅敵人,我軍也會付出了巨大傷亡。當時夏時他們的醫療隊就設在離 陣地不遠的學校裏,他們醫療隊共有12個人,最多時要收治數百名傷患。夏時剛給一個傷患上完藥,後邊又抬上來一個新的傷患。這個傷患還沒處理好,後面又抬 上來幾位。面對胳膊被打傷,腿被打折,頭部流著血的戰友,夏時只有一個想法:快!快!快!搶救這些無畏的戰士,這些親愛的戰友。他已經連續2天沒有合眼, 沒有吃一口飯了。面對隆隆的炮聲,面對滿屋子的血腥氣味,還有站得失去知覺的雙腿,他全然不顧,奮力投入到搶救傷患中去,有2次競累的倒在地上。起來後, 他還不時安慰著受傷的戰士。由於受傷人數增多,紗布很快用完了,如果沒有紗布包紮,傷患會更加危險。夏時就將衣服、床單剪成繃帶,傷患拆下帶膿血的舊紗 布,也被重新利用,他把紗布一次次地浸泡消毒,生怕傷患受到感染,由於藥水有腐蝕性,他的手被泡爛,留出了濃血,他依然忘我工作。
回憶到這裏,老人臉上寫滿了自豪:“僅這一仗,我們就捕獲了敵少將以上軍官好多名呢!”
解放後,夏老始終銘記羅炳輝的話語,在部隊醫療戰線上兢兢業業一干就是50年。離休後夏老也沒閑著,記者採訪他時,他正在市209醫院的質控辦公室內,幫助詳細查看當天的醫務資料,他那股認真的勁兒,真不像是一位73歲的老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26206
給羅炳輝牽馬的老戰士洪明發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給羅炳輝牽馬的老戰士洪明發 作者:鄧偉志 文章來源:文匯報 20060616

洪明發是誰?恐怕不大會有人知道。他名不見經傳。他身材魁梧,力大 無比,如果叫他演李逵,完全可以不用化妝,不用培訓。“文革”前他只不過是中共中央華東局機關汽車隊隊長,行政級別18級。他這個人優點很明顯,缺點也很明顯。缺點就是說話沒遮攔,沒分寸,因此“進步”比較慢。1964年華東局宣傳部一位副部長英年早逝,報上發了消息。他一看部長參加革命的時間比他還晚幾個月,如夢初醒,方才知道自己“進步”慢了,偷偷地擠了幾滴眼淚。他是1938年,14歲時參加革命的,先給新四軍二師師長羅炳輝牽馬。羅炳輝逝世後,他當陳毅軍長的警衛員,曾護送陳毅從江蘇去延安,有勇有謀,長途跋涉,確保了陳毅的安全。解放戰爭之初,他一度離開陳毅,參加了萊蕪戰役。萊蕪戰役肉搏之後,陳毅說他除了兩隻眼珠有黑白兩色外,其餘全身都是紅的,可他自己沒受一處傷。萊蕪戰役結束後,他又回到了陳毅身邊。

他這大英雄到了建設時期就吃不開了。文化程度太低,字寫得倒是工工整整,就是寫不了幾百個字。那哪能夠用呢?不過,他的缺點,有時候也是優點,而且是難能可貴的優點。記得有一次兩個廳局級幹部爭用轎車。按規定,副部級都沒專車,何況廳局級呢?正當兩位廳局級不高興時,洪明發發話了:“爭什麼爭!我在延安開車子拋錨,首長都下來幫我推車子,那時候你們在哪里?”就這麼一句話,兩位廳局級幹部馬上變爭為讓。

“四清”時,我與洪明發在一個生產隊。我們大隊工作隊負責人是一位曾任省委秘書長的大幹部。他什麼都好,就是愛照本宣科這一點有時讓人作難。大家用社員的話來說明敵情並不嚴重,他聽了不高興,批評道:“不要把自己的看法說成群眾的看法!”大家聽了心裏不服也不敢頂嘴。會上頓時鴉雀無聲,空氣凝重起來。這時,連彙報都輪不到他的洪明發突然冒 出一句話:“也不要把領導的看法說成群眾的看法!”一言既出,舉座皆驚,弄得領導有點窘。

這種話,處級、廳局級都不敢說,只有他洪明發這號人才敢說得出口,因為他是無名“老”卒。童言無忌,“卒”言亦無忌。所以我一直思念洪明發這般無名“老”卒。這種思念,於今尤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26200
趙醒吾爭取羅炳輝
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安津

趙醒吾(1897 一1930 ) ,原名必馨,字維香,賓川縣大營鄉人,1924 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改名醒吾。
1917 年在縣城高等小學堂畢業後,到昆明補習一年,考入雲南省法政學校預備科,1919 年升人法律系本科。醒吾在校時期,對當時的進步書刊如《 覺悟》 、《 新青年》 等愛不釋手。官方禁閱的讀物如李大釗、魯迅、陳獨秀的作品和毛澤東主編的《 湘江評論》 都想方設法找到,日夜誦讀。對書中重要部分或全抄、或摘抄,冒險保留傳播,被同學稱為“拎著腦袋追求真理的青年”。
1919 年“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昆明,他毅然參加了學生運動,常常帶隊走上 街頭,慷慨激昂地揭露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行、封建主義的黑暗,宣傳十月革命的勝利。他常說:“青年應有勇於探索真理的雄心,立志救國救民的信心,不怕犧 牲的決心。”因此,被軍閥政府列為“赤色分子”,勒令校方開除。曾幾次被捕,趙醒吾毫不屈服於壓力。1922 年發展到與政府和校方尖銳對立,將近畢業時,被校方開除。
趙醒吾被開除後,為了尋找救國救民之路,奔赴廣州,在楊希閔滇軍總司令部任參謀。不久,又被送人滇軍軍官將校隊學習。
1924 年9 月,趙醒吾在廣州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被調到孫中山大元帥府朱培德拱衛軍任參謀。此時,廣州方面準備北伐,擬先打通贛南通道。駐守贛南的是北洋軍閥吳佩 孚第六師,師長楊如軒、楊池生。趙醒吾與楊如軒是同鄉,深知楊如軒叛離滇軍主要是與楊希閔有宿怨,而對朱培德並無惡感,於是毅然承擔了爭取楊如軒的重任。 趙醒吾對楊如軒陳述北伐革命必勝,吳佩孚必敗的利害關係,分析楊希閔日趨腐敗,瀕於崩潰的現狀,打動了楊如軒。楊留趙醒吾擔任師部中校參謀。
1926 年,國民革命軍北伐,直搗南昌。楊如軒見大勢已去,率部退至南昌附近的蓮塘,將部隊暫交趙醒吾指揮,致電朱培德派員前來協同趙醒吾收編部隊。不久楊如軒任第九軍二十七師師長,趙醒吾就在該師任上校副官長。
1929 年,吉安8 市聯防靖衛大隊成立,羅炳輝任大隊長,下屬4 個中隊,600 餘人,槍400 余支。羅炳輝與趙醒吾相交甚厚,中共江西省委為發展壯大黨的武裝力量,決定派趙醒吾去做爭取羅炳輝的工作。
趙醒吾到吉安後,與地下黨取得聯繫,即到聯防總部找到羅炳輝。三天三夜的談話,羅炳輝斷定面前這個朋友可能是共產黨員,但又不便發問。趙醒吾見時機已到, 便說:“老兄,我是拼著這條命來看你的。”羅炳輝堅定地說:“怎能這樣講,我羅炳輝決不是出賣朋友的人,我敢發誓,還有什麼說吧。”於是趙醒吾說明自己的 來歷,闡明只有馬列主義才能救中國的道理。接著他勸羅參加共產黨。羅炳輝表示同意,並希望趙醒吾做介紹人。1929 年7 月經趙醒吾介紹,羅炳輝化名“羅南煌”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羅炳輝入黨後,趙醒吾提議,上級黨委批准,以羅炳輝所部為基礎,聯合楊必恭的吉水靖衛大隊 和地方紅軍二、三、四團,舉行以吉安為中心的數縣總暴動。不料共青團江西省委曾道懿叛變,省委機關被抄。趙醒吾聞變大驚,但仍以革命為重,置個人生死蔔度 外,毅然決定迅速與羅炳輝接頭,提前組織暴動。不料敵人趕在前頭,組織了全市規模的大搜捕。趙醒吾未能倖免。
這次被捕700 多人,吉安各秘密聯絡點遭到大破壞,羅炳輝也受到監視,特委曾山通知他迅速起義。恰好吉安當局命令羅炳輝率部入城整頓,他藉口部隊發餉後才能召回,又領到 2 000 元現款。羅炳輝抓住時機成功地組織靖衛大隊舉行了“吉安起義”。 敵人逮捕了趙醒吾,如獲至寶,想通過他把吉安地下黨和參加暴動的全部人員一網打盡。
第一次開庭,法官問:“你是不是共產黨員?”趙挺胸直答:“我不但是共產黨員,還是一個老共產黨員!”法官驚訝地忙問:“吉安有多少共產黨員?在哪里?作 些什麼?快講出來。上面很器重你。”趙醒吾嚴肅地說:“吉安的共產黨員多得很,你們上、下、前、後、左、右都有共產黨員監視著你們,誰好誰壞,都記在帳 上,將來有功必賞,有罪必罰!” 幾句話說得法官毛骨驚然,才知道趙醒吾很難對付。
敵人又安排能言善辯之士,採用“攻心戰”,妄圖在思想上軟化趙醒吾,但他仍以堅定的信念,清醒的頭腦,雄辯的口才,把敵人鬥得張口結舌。
法庭已成為趙醒吾的講堂,“攻心戰”無法繼續,敵人搬出了最後一招,嚴刑拷打。趙醒吾在押4 個多月,被審80 多次,各種刑罰都受盡了,依然威武不屈。
1930 年2 月中旬的一天,趙醒吾走向刑場。他雖受盡折磨,形容枯稿,仍昂首挺胸,目光炯炯,一路不斷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無產階級革命必勝!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2126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