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東北蒼溪縣,塔山灣“紅軍渡”。 塔子山上默默聳立的古白塔,腳下滔滔的嘉陵江水,講述著當年紅四方面軍英烈的故事……
住在蒼溪縣光榮院的老紅軍何大良,今年85歲了,一雙大手還十分有力,握得記者手掌酸痛。就是這雙手,當年把渡江大軍先遣隊的旗幟扛過嘉陵江。“衝,往前衝!不怕死,死了也值得!”也許是槍炮聲給他耳朵留下了後遺症,也許是他心中還蕩漾著當年的戰鬥激情,何大良給記者講述故事時,嗓音近乎在吼。
強渡嘉陵江,迎接黨中央
1935年1月22日,黨中央電令紅四方面軍揮師西進,策應中央紅軍北上。敵人為阻止我軍西渡,以53個團的兵力布防於約600裏長的嘉陵江西岸一線。
在蒼溪紅軍渡紀念館裏,至今保存著71年前的石刻標語口號:“強渡嘉陵江,迎接黨中央”。
1935年3月28日晚9時許,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發出“急襲渡江”的戰鬥命令。塔山灣作為主渡口,渡江突擊隊秘密將幾十只木船從塔子山後抬往江邊。
“那晚,天下著小雨,路面濕潤。”家住蒼溪雲峰鎮張王村七組93歲的老紅軍劉玉貴,對當時的情景記憶猶新:營長讓我們腳掌擦著地面走,任何人都不准發出聲音。船到江邊,輕輕推入水中。我們班八九個人坐一條船,都蹲著,雙手抓住船沿。借夜幕和江水聲掩護,突擊隊偷襲成功,直到我們連續“摸掉”三道崗哨,進到敵人營部時,守兵才發覺,奇襲立即變為強渡。塔子山上我軍20門迫擊炮和幾十挺機槍一起怒吼,掩護突擊部隊向西岸敵人衝去。
蒼溪縣黨史辦原主任趙華修深情地講述了一個細節:敵人不斷向江上開炮,嘉陵江騰起一個個沖天巨浪,渡船上一名船工被炸死,一個紅軍女戰士立即抓起船篙,繼續撐船。快到岸邊時,女戰士不幸中彈,腸子流出來,但她沒有吱聲,用手將腸子推進肚裏,勒緊腰帶,繼續撐船。船到對岸,她仍然挺著身軀,目送戰友們衝鋒,最後倒在激流中……
她叫石磨玉,家住蒼溪縣石家壩,犧牲時年僅19歲。“紅軍渡”碑上的女戰士雕像就取自她的原型。
與此同時,紅軍右路和左路分別在蒼溪鴛溪口、澗溪口強渡成功。3月29日中午,紅四方面軍大部隊架浮橋過江,迅速向敵陣地兩翼席捲。國民黨軍閥經營3個多月的六百里江防迅速土崩瓦解。
從此,紅四方面軍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
蒼溪人民與紅軍血脈相連
“蒼溪山水遍佈紅軍腳印,蒼溪人民與紅軍血脈相連。”紅軍後代、蒼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何國發說。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紅四方面軍在徐向前、李先念等率領下,於1933年6月進軍蒼溪,在233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了1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和647個區、鄉、村蘇維埃政權。
位於蒼溪塔子山後山下的譚家大院,是紅四方面軍渡江戰役的軍事指揮所。當年,一些紅軍的高級將領就在這裏指揮渡江。歷經70多年風雨,這幢川北民居大體保存完好,如今住在這裏的幾家譚姓老人和他們的後代,說起往事意猶未盡。
走進嘉陵江支流東河岸邊王渡場,陪同的趙華修介紹說,紅軍依靠蘇區群眾,在短短一個月之內,建造了75只渡船。蒼溪紅軍渡紀念館展示了這些渡船模型:船身小巧,每只可容一班人,航速快,適合強渡,當地群眾叫它“毛蚌殼”。
蒼溪文昌的不少群眾給我們講起一位老媽媽,她叫張權氏,當年紅軍住過她家,走時悄悄留給她一些錢幣。她把這些錢幣縫在衣衫的夾層裏。白匪來後,多次拷打她,卻沒得到半點東西。蒼溪蘇維埃秘書張凱元珍藏著“紅軍印”,受盡酷刑,被國民黨軍押到48個場鎮、24個山頭示眾,但他始終沒把“紅軍印”交出去。這兩件用鮮血保護下來的珍貴文物,如今陳列在蒼溪紅軍渡紀念館。
傳播革命真理,撒下革命種子
1933年6月至1935年5月,紅軍在蒼溪的三個年頭,幾乎無日不戰。當時僅有28萬人口的蒼溪縣境內,就有3萬多優秀兒女參加紅軍。
由於張國燾的分裂主義錯誤,紅四方面軍的長征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過程。
在距離蒼溪縣城4公里的雲峰鎮鼓鑼村,記者見到紅軍後代、村委會主任王仕發。他說:“我們村出過紅軍的有好幾家。1932年,我家4口人就有3人參加紅軍:爺爺、姑姑和我父親。本來,爺爺只帶父親走,姑姑正在山上放牛,扔掉韁繩就跟著他倆進了隊伍,家裏只剩奶奶……奶奶靠打短工維持生活。爺爺在過草地時犧牲了。父親和姑姑在隊伍被打散後,流落在甘肅一帶當牧民,解放前後,兩人分別回到家鄉。
前年秋天,王仕發的父親和姑姑先後去世。老人生前常嘮叨:“那時要不是錯誤路線的干擾,我們早就到延安了。”
蘇區時期的蒼溪,烽火連綿,烈士的鮮血染紅山河。蒼溪有2.5萬多人為革命獻出生命,有18人成為共和國將軍。
紅軍在這片土地上傳播的革命真理,撒下的革命種子,激勵著千千萬萬蒼溪人民。
新中國成立後,塔山灣渡口正式改名為“紅軍渡”,1980年7月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0月,83歲高齡的徐向前元帥飽含深情,親書“紅軍渡”幾個大字。2001年,“紅軍渡”被中宣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3年,蒼溪縣開發建設了紅軍渡風景區,景區以強渡嘉陵江戰役為主題,突出“紅土地、綠山水、梨鄉情”特色。2004年,紅軍渡風景區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記者 李忱 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