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战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挫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韓國軍從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的企圖,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舉行了朝鮮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五次戰役。
1951年3月下旬,“聯合國軍”將戰線推進到“三八線”附近地區。為扭轉被動局面。3月1日毛澤東主席就提出設想:“我們計畫在我第二番部隊到達後,在四月十五日至六月底兩個半月內,在三八線南北地區消滅美軍及李承晚軍建制部隊數萬人,然後向南漢江以南推進,最為有利”。
4月6日,志願軍黨委召開擴大會議,著重研究和決定舉行第五次戰役問題。彭德懷司令員在會上傳達了黨中央和毛主席關於“戰爭準備長期,儘量爭取短期”的戰爭指導方針,總結了前四次戰役的經驗,提出了實施第五次戰役的方針和部署。通過研究各種情報和跡象,志願軍總部認為敵軍從我側後登陸的可能性很大。為粉碎敵人從側後登陸配合正面作戰的企圖,奪回戰略主動權,會議決定在敵人登陸前,我軍實施反擊。
2月中旬至4月初,第3、第19兵團和第47軍以及新組建的大批特種兵相繼入朝,國內部隊抽調的12萬補充兵(其中4萬老兵)也已經全部到達,朝鮮人民軍也進行了整編。4月間,中朝兩軍兵力已達到130萬人(其中志願軍95萬,包括77萬作戰部隊)。其中志願軍第一線作戰兵力,已有三個兵團十一個軍三十三個師和三個地面炮兵師、一個高炮師,共54萬8千余人,連同人民軍第一線三個軍團,前線作戰兵力已近70萬。當時,敵軍在朝地面作戰兵力總數為34萬人。
雖然我軍在數量上對敵具有絕對優勢,但是我空軍和坦克兵還無法參戰,同時火力上仍處於絕對劣勢,特別是我軍後勤供應狀況仍未好轉,只能保障最低限度的供應,不能滿足作戰的需求。同時,新入朝的部隊尚無同美軍作戰的經驗,敵情地形不熟,而且準備不足,這都使作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4月11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亞瑟因與美國總統杜魯門在侵朝政策上有分歧而被撤銷一切職務,由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繼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4月19日,美第25、第24師先頭團進至鐵原附近。鑒於鐵原正面之敵態勢已經突出,中朝兩軍決定於4月22日黃昏向敵發起反擊。
4月21日,進攻之敵被我軍遏制在開城、長湍、高浪浦裏、三串裏、芝浦裏、文惠裏、華川、楊口、元通裏、杆城一線。
4月22日晝間,西線敵人繼續向鐵原、金化方向進攻,其他方向之敵仍處於守勢。
4月22日晚,中朝軍隊14個軍(含人民軍3個軍團)按照預定計劃向敵發起全面反擊。西線以1個兵團從正面突擊、2個兵團從兩翼突擊並實施戰役迂回,分割圍殲當面之敵。
左翼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指揮5個軍,迅速突破“聯合國軍”防禦,進展順利。第20、第27、第26軍進佔華龍洞、外藥寺洞、白雲山地區,殲滅美第24師、韓6師各一部。第40軍打退敵人進攻後,乘勝插向敵人縱深,沿途打垮敵人五次阻攔,殲滅美24師、韓6師各一部,於23日24時插入敵縱深30餘公里,前出至“三八線”以南沐洞裏地區,勝利完成戰役割裂任務。第39軍前出到華川以南原川裏地區,將美軍陸戰1師隔于北漢江以東不得西援。
擔任中央突擊的第3兵團第12、第15、第60軍在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指揮下,突破後在漣川以北遭到美軍第3師、土耳其旅抵抗,進展較慢,24日晨3兵團進至花鋒村、炭洞、板巨裏一線,並包圍了美3師35團,該敵在大量航空兵、炮兵、坦克掩護下突圍南逃;之後3兵團在哨城裏、寶藏山、永平地區于地形成對峙。
右翼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治委員李志民指揮第63、第64、第65軍以及人民軍第1軍團,于23日淩晨突破臨津江。第63軍攻佔江南要點紺嶽山和甕店洞以南398. 1高地,並向磨叉山、神岩裏英29旅陣地進攻。24日,攻佔磨叉山、雪馬里,殲英軍第29旅一部。擔任戰役迂回的第64軍受阻於臨津江南岸彌陀寺以北地區,未能迅速突破韓國第1師主陣地。而此時兵團第2梯隊第65軍2個師也已渡過臨津江,致使5個師的兵力大部擁擠在江南岸20平方公里的狹小地區內,遭敵炮兵、航空兵火力突擊,傷亡較大,影響了向議政府實施戰役迂回和殲滅英軍第29旅任務的按時完成。人民軍第1軍團22日晚佔領開城,23日佔領長湍,各殲敵一部,24日主力渡過臨津江,逼近汶山。
西線我軍發起進攻後,東線人民軍第3、第5軍團也向敵人發起進攻。第5軍團分別在23日和24日殲滅韓國第5師第36團大部和第7師第5團大部。
為了發展勝利,經過調整部署,第19兵團於25日18時繼續向當面之韓1師、英29旅進攻,並突破了敵人主陣地。24時前佔領了汶山裏、法院裏、七峰山一線,殲韓1師一部和英軍第29旅格勞斯特郡團第1營及坦克團大部,共4000餘人。第64軍先遣隊突入敵縱深達25公里,嚴重威脅“聯合國軍”側後。
第3兵團攻佔哨城裏、鐘懸山地區,殲敵一部;第9兵團向當面之美24師發起突擊,至25日晚佔領清溪山、雲嶽山和中板裏、永陽裏地區。
中朝人民軍隊連續作戰三晝夜,雖在加平方向打開戰役缺口,對西線“聯合國軍”翼側造成嚴重威脅,但戰役發展形成平推,殲敵不多。敵人於25日逐步撤退至錦屏山、竹葉山、縣裏、加平、春川第二線陣地繼續抵抗。
4月26日我軍繼續向敵發展進攻,並於當日佔領“聯合國軍”錦屏山、縣裏、加平的第二線陣地。至28日,右翼第19兵團攻佔國祀峰、白雲臺地區;人民軍第1軍團在梧琴裏殲韓國第1師一個營大部。第3兵團進佔自逸裏、富坪裏地區。第9兵團攻佔榛伐裏、祝靈山、清平川、加平、春川地區。
28日,“聯合國軍”主力撤至漢城及北漢江、昭陽江以南地區重新組織防禦。美軍騎兵第1師西調漢城,並于漢城東北西三面組成綿密的火制地帶,妄圖誘我攻城,給我以大量殺傷。中朝人民軍隊鑒於在漢城以北殲敵機會已失,同時戰士自身攜帶糧食彈藥基本用光,主力遂于29日停止進攻,結束第一階段作戰。此階段作戰,共殲敵2. 3萬人。
經過我軍第一階段進攻作戰,迫使敵退守漢城及漢江、昭陽江南岸,整個戰線呈西南向東北斜線態勢。美軍大都集中到西線,東線由韓國的6個師防守。中朝人民軍隊為繼續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決定第3、第9兵團隱蔽東移,實施第二階段作戰。計畫首先集中兵力殲滅縣裏地區韓國第3、第5、第7、第9師,爾後視情況再殲南朝鮮軍首都師和第11師。以第19兵團和人民軍第1軍團在漢城東西地區渡江佯動,掩護第3、第9兵團東移。
5月16日18時,中朝軍隊共13個軍(其中志願軍9個軍,人民軍4個軍團)發起第二階段進攻。第9兵團(欠第26軍)附第12軍配屬四個炮兵團,和人民軍第2、第3、第5軍團擔任主攻任務。
主攻部隊採用傍晚突破、夜間穿插並在天明前實現合圍的方式,迅速擊潰當面的韓軍。第20軍第60師勇猛穿插,17日3時突入縱深25公里,切斷第3、第9師南逃退路。第27軍擔任迂回任務的第81師,不惜傷亡,不為小敵所誘,不停息交互攻擊,經大小戰鬥28次,於17日突入敵縱深28公里,切斷了縣裏之韓軍西南退路,並會同60師全殲韓軍五個營3000餘人,將韓第5、第7師擊潰。
18日,第20軍和人民軍第5軍團東西兩面出擊,向被圍於縣裏地區的第3、第9師展開猛烈突擊,至19日將其大部殲滅,繳獲全部重裝備。敵一部潰散入山林之中,我軍當即展開搜剿作戰。
第12軍突破後,在三巨裏、自隱裏地區先後殲韓國第5師第35團一部、美軍第2師2個營以及法國營大部。人民軍第5軍團於20日進至束沙裏、皮木亭一線,殲滅韓第3師殘部700餘人。
第3兵團(第15、第60軍,附第39軍主力)向九城浦裏突擊,負責割裂美軍與韓國軍的聯繫和阻擊美軍第10軍,使其不得東援。第15軍於17日晨攻佔沙五郎峙等地,18日在大水洞地區殲美軍第2師第38團團部及第1、第2營大部。但因美2師、陸戰1師繼續頑抗,我前進受阻,未能完成戰役割裂任務。第60軍180師19日攻佔洪川江以北法所裏地區,牽制美軍第7師不得東援。
第19兵團及人民軍第1軍團在高陽至加平寬大正面上向議政府以南水落山及漢江以北磨石隅裏、清平川地區進攻,並於17日攻佔上述各地,在抗擊敵人的反擊中殲滅美軍1個營與韓軍三個連大部。
東線作戰使韓國4個師全部被擊潰,20日東線韓軍撤至九城浦裏、豐岩裏、下珍富裏地區。美軍第10軍主力逐次東移。美3師和韓國第8師以摩托化行軍,僅十幾個小時就行進100多公里,迅速堵塞了缺口,建立了縱深防禦。至此,“聯合國軍”又形成東西相聯的完整防線。
中朝人民軍隊經過連續作戰部隊相當疲勞,前線各軍大部已斷糧,繼續進攻已有困難。加之戰役未消滅美軍師、團建制部隊,為保持主動,使主力休整,遂於21日停止進攻。第二階段作戰共殲敵2.3萬餘人。
中朝人民軍隊為爭取主力集結休整,總結作戰經驗,造成爾後有利態勢,決定主力北移“三八線”南北地區。為掩護主力轉移和休整,各兵團留1個師至1個軍的兵力,進行機動防禦,遲滯敵人前進。
5月22日,39軍、15軍首先開始北撤。23日晨,“聯合國軍”集中4個軍13個師的兵力,在我主力尚未轉移之時,實施全線反撲。敵軍以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組成的“特遣隊”為先導,在航空兵掩護下,主要沿漢城至漣川、春川至華川、洪川至麟蹄公路兩側地區,多路向我實施反撲。
我軍向後轉移,本是勝利後的回師,部隊思想出現麻痹。由於對敵人迅速實施全線反撲估計不足,以致轉移的組織計畫不夠周密。擔任運動防禦的部隊,有的尚未進入防禦地區,有的雖已進入但未很好控制要點與公路,未能組織有效的交替掩護。因此,全線出現多處空隙,使敵“特遣隊”得以乘隙而入,造成了我軍在轉移初期十分被動的局面,中部戰線出現了一時的混亂。其中第60軍由於有大批傷患等待後運,奉命仍在原地阻擊敵人,而未能進入預定地區佈防。
敵軍一旦突破前沿後,利用機械化行軍,三天內就可向我縱深推進了50~80公里。至24日,我軍最確定的機動防禦開始線未及形成,即被敵突入。志願軍一些部隊被阻隔在敵人後方,包括志願軍第12軍軍部和下屬兩個師、第27軍和第60軍180師,其中穿插最遠的12軍91團被遠隔敵縱深90公里處的下珍富裏以北三巨裏地區。
在危機情況下,被截斷的志願軍部隊大都表現出頑強勇敢的作風,利用夜暗向敵人衝擊,成功突出包圍。其中第27軍主力在極其困難下,在麟蹄、縣裏地區英勇抗擊美軍第2師、空降第187團、韓國第5師的進攻,將其阻于昭陽江南北地區,有力地掩護傷患後送和主力轉移。中線之第12軍於24日晚乘敵軍先頭部隊向前推進的空隙,越過楊口成功向金化轉移。該軍第91團在被隔絕在深遠敵後的困難情況下,一路尋食野菜,奪取敵人武器,全團繞道翻越雪嶽山突圍而出,於5天后與主力成功回合。
第60軍第179、第180師在春川方向北漢江兩岸地區頑強抗擊美軍第7師、陸戰第1師、韓國第6師的進攻。戰至25日黃昏,因敵乘隙突入,第180師被隔斷在北培山、駕德山、梧月裏地區。突圍時由於指揮失誤和組織接援不力,同時未能很好查明情況,集中全力從敵間隙中堅決突圍,而採取了分散突圍的辦法,以致造成了重大損失。
27日,中朝人民軍隊迅速將志願軍第63、第64、第15、第26、第20軍及人民軍第2、第3、第5軍團主力,展開于臨津江、漢灘川以北、芝浦裏、華川、楊口、杆城地區進行防禦。防守部隊有重點地配備兵力,以火力封鎖敵主要進攻方向的公路、鐵路,並機動靈活地出擊,積極打擊敵人。28~30日,第65軍對進攻漣川之美軍第1軍實施反擊,第20軍對進佔華川地區之美軍第9軍實施反擊,各殲其一部,並收復華川。
6月1日,志願軍第47、第42、第20、第27軍於新幕、伊川、雞雄山、黑雲吐嶺一線構成縱深防線。6月10日,我軍主動撤出鐵原、金化,將敵軍阻於“三八線”附近之汶山、高浪浦裏、鐵原、金化、楊口、明波里一線,敵我雙方均轉入防禦,第五次戰役遂告結束。
此役,中朝人民軍隊共投入了十五個軍的兵力,連續奮戰50天,斃傷俘敵人8. 2萬人,挫敗了“聯合國軍”以側後登陸配合正面進攻、在朝鮮蜂腰部建立新防線的企圖,擺脫了第四次戰役時的被動局面,鍛煉了新入朝的部隊。經過這次較量,“聯合國軍”不得不轉入戰略防禦,被迫接受停戰談判。
此役,我軍亦付出相當代價,戰鬥減員達8. 5萬人(傷、亡、失蹤)。敵我傷亡對比1:1. 038。(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