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津
艱難的談判——訪朝鮮停戰談判中方聯絡官柴成文將軍(2000.11.08 09:24:01)
現年86歲高齡的柴成文,曾是朝鮮停戰談判的中方聯絡官。對於那場曠日持久的談判,他記憶猶新: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朝兩國軍隊並肩作戰,到1951年初夏,經過五次大的戰役,“聯合國軍”損兵折將23萬多人,從鴨綠江邊敗退到三八線。美國統治集團看不到勝利的曙光,國會為此事吵得不可開交,公眾也對當局不滿,它的主要盟國則擔心美軍深陷朝鮮而削弱在歐洲的力量。 正是在這種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美國提出停戰談判的請求。出於和平考慮,我國政府接受了美國政府的提議。柴成文回憶說,第一次談判是1951年7月10日上午,地點是位於三八線上中朝控制區內的開城來鳳莊,一張鋪著綠色台呢的長方形條桌東西擺放在談判大廳裏,桌北面坐著中朝方代表,南面是對方的代表。戰場上打紅了眼,進入談判會場,雙方仍保持著高度警惕。會談的氣氛很緊張。 1951年8月19日,中朝方面軍事員警9人巡邏行至板門店西面的中立區松穀裏附近,突然遭到李承晚軍的襲擊,志願軍排長姚慶祥當場中彈犧牲。這個震驚朝鮮半島的槍殺事件,是對方為阻礙和平而製造的典型事件之一。談判因美方的蓄意破壞而中斷。 柴成文說,對參加談判的人來說,儘管都知道這是一次十分艱難的談判,但誰也沒想到竟會一談就是747天。 是什麼原因使停戰談判拖了這麼長的時間? 柴成文一語中的:“主要是美國沒有誠意!美國對於這樣的談判不是心甘情願的。他們打敗時想談,談判得不到便宜時又想打。” 1951年8至9月份,中朝軍隊粉碎了“聯合國軍” 發動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在戰場上遭到慘敗的美方不得不再次想在談判桌上找出路。於是,1951年10月25日,中斷了63天的談判重新恢復,地點選擇在板門店。 板門店位於朝鮮半島的三八線中間,談判室就建在軍事分界線上,談判桌的中線即為軍事分界線,雙方談判代表從各自的門進出,坐在各自的一方椅子上而不越分界線,這是世界史上沒有先例的特殊談判方式。 柴成文說,談判中最艱難的地方是軍事分界線的劃分。早在開城會議上,中朝方就提出了一個原則性建議:即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後退5公里建立非軍事區,脫離接觸。三八線是朝鮮戰爭爆發前南北兩方原有的軍事分界線,這已經得到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公認。但在談判桌前,美方卻拒絕中朝方的主張。他們提出“海空優勢論”,即他們在海空中保持的優勢在劃定軍事分界線時要得到補嘗。根據這個“方案”,他們不動一槍、不傷亡一人就可以獲得中朝方控制區的12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個無理的要求,自然遭到中朝方的強烈反對。為此,中朝方與美方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 柴成文回憶到這裏,向記者講述了在談判過程中發生的幾件事。一次,雙方代表團成員在討論中朝方提出的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時,美方首席代表喬埃拒不發言,談判陷入僵局,雙方代表靜靜地坐著,一直僵持了132分鐘。還有一段時間,美代表在談判中採取“到會即提休會” 的戰術,最短的一次會25秒鐘即宣佈結束。這些,都創造了談判史上的紀錄。 柴成文回憶說,中朝方代表原以為戰俘問題不會是爭論的焦點,能很快得到解決,可出乎意料,戰俘問題最終成了爭論最為激烈、拖延時間最長的一個問題,前後達一年半之久。 戰俘問題,《關於戰俘待遇之日內瓦國際公約》規定: “戰爭結束,戰俘應毫不遲延地釋放並遣返。” 根據這個規定,中朝方堅持的原則是停戰協定簽字後,雙方所有的戰俘應全部迅速釋放與遣返。由於中朝方擁有對方戰俘共計只有11551人,而對方擁有中朝方戰俘達13萬多人。美國在其他方面未得到好處,便想在戰俘身上大做文章,堅持“一對一”交換。後在中朝方的鬥爭下,美方又緊緊捏著“自願遣返”這張“牌”不放,以便扣押中朝方戰俘。 1953年7月13日,中朝軍隊發動了強大的金城反擊戰役,狠狠地打擊了敵人。“聯合國軍”總司令馬克· 克拉克認識到,如果再拖延停戰談判,對美方來說,損失將會更加慘重。因此,在金城反擊戰役結束不久,美方談判首席代表奉克拉克的命令,要求儘快與中朝方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1953年7月27日10時,中朝方首席代表南日和“聯合國軍”首席代表哈裏遜在板門店正式簽署停戰協定。當天下午,彭德懷、金日成、克拉克也分別在協定上簽了字。 簽字後的克拉克將軍面對記者的採訪,沮喪地說:“ 我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陸軍司令官”,“我感到一種失望的痛苦。”(馬曉春 張彥中 吳旭)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停戰談判1)杜魯門謀求和談
20世紀,實用主義哲學是美國最有影響的哲學之一。美國總統杜魯門更是深受其影響。表現在外交上就是欺軟怕硬,一切以實力為基礎,不顧禮義廉恥,不講是非道義,打得過時就打,打不過時就和。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朝鮮人民軍一路勢如破竹,長驅直進。一向視南朝鮮為美國勢力範圍的杜魯門,豈能坐忍被他視為小國、弱國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破壞已形成的均勢。24小時內,他就作出決定,命令美軍出兵朝鮮,干涉朝鮮內政。仁川登陸成功後,他和麥克亞瑟一樣,更是得意非凡,支持麥克亞瑟越過“ 三八線”,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的決策。 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戰況起了變化。至11月5日至,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了第一次戰役,向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了猛烈的攻擊。戰果雖然不大,但足以使美軍地面部隊的指揮官紛紛感到懵頭轉向,麥克亞瑟甚至打報告給杜魯門說:問題極其嚴重, “我指揮下的部隊,最後有被消滅的危險。”為此,杜魯門也憂心忡忡。作為一個政治家,他心裏明白,同一個年輕的、充滿朝氣的,而且是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共和國進行對抗,勝算不會太多。11月10日,美國等6國在安理會提出要求中國軍隊立即撤退的決議草案。11月16日,杜魯門發表聲明,聲稱美國不打算進行戰爭,遠東的和平取決於中共的態度。 然而,聲明與事實卻相去甚遠。因為事實上美軍已經用戰爭手段佔領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大部分領土。從朝鮮領土上撤軍的首先應該是美軍及其附從國軍隊。11月25日至12月24日,志願軍又發起了第二次戰役,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將“聯合國軍”驅逐至“三八線”以南。美國輿論界聲稱這次失敗是一場“惡夢”、“ 悲劇”,是繼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最慘的軍事敗績。12月14日,在美國的授意下,聯合國成立了朝鮮停戰委員會,並於12月18日致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表示願意進行停戰談判。同時,杜魯門在與英國首相艾德禮的會談中再次重申:“準備遵循談判途徑,設法終止敵對行為”, “通過和平手段,來達到聯合國在朝鮮的目的”。然而,聯合國的停戰談判方案提出的條件是:先停火,後談判。中國提出的談判條件是:一切外國軍隊撤出朝鮮;美國軍隊撤出臺灣;中國加入聯合國。雙方條件差距甚遠,所以,根本沒有達成協定的可能。同時,以杜魯門為首的美國政府也心存僥倖心理,企圖憑藉其武器技術的的優勢,奪取戰爭的勝利。 從1950年底至1951年春,志願軍先後又發動了第三、第四、第五次戰役,雙方先後各有攻防,戰線相峙在“三八線”附近。美軍想獲得勝利,甚至想從“三八線”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價。美國陸軍的三分之一,海軍的近半數和空軍的五分之一作戰力量投入在朝鮮,每月要花費上十億美元的軍費,而且傷亡慘重。美國統治集團已察覺到把主要人力、物力長期陷於朝鮮戰場,同其以歐洲為重點的全球戰略發生了深刻矛盾。杜魯門驚呼,決不要忘記主要敵人是蘇聯,決不能在蘇聯沒有參戰的情况下把力量全部耗掉。1951年3月,杜魯門致函麥克亞瑟,尋求與中朝方面談判。5月16日,杜魯門主持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正式作出決定:通過停戰談判結束敵對行動。同時指示前線部隊,在軍事上暫時放棄實施全面進攻的計畫而轉入戰略防禦。 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強大戰鬥力面前,杜魯門終於下定了停戰謀和的決心。(完)
(2000.10.31 11: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