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條約 史達林的緩兵之計
1939年8月23日,蘇聯停止和英法之間的結盟的談判,轉而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近半年的三角談判和鬥爭告一段落。德國獲得避免陷入兩線作戰的戰略態勢;英、法尋求與德國達成妥協、激化德蘇矛盾的最後嘗試完全落空;蘇聯暫時置身于德國與英、法等西方國家戰事之外。
《條約》是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最大限度地保護和擴張本國的利益、拖延戰爭爆發的一種手段。但是《條約》未能像史達林所希望的那樣完全保護好蘇聯,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反而麻痹了蘇聯,埋下了禍根。
英法蘇聯手談判無果而終
1939年,在戰雲密佈的緊急關頭,稍有頭腦的人都清楚,英、法只有同蘇聯聯合起來,才能制止納粹的侵略,防止世界大戰的爆發。一些著名的政界人士如英國的勞合·喬治、邱吉爾,法國的赫裏歐等,都主張同蘇聯結盟。以張伯倫、達拉第為首的英、法政府由於他們推行的綏靖政策屢遭失敗,在輿論的壓力下,也不得不稍稍改變拒絕與蘇聯實行任何聯合的頑固態度。
英法蘇的談判從8月12日開始,到8月21日結束。由於在一些關鍵問題未獲解決,三方建議長期休會。
1939年8月英法蘇軍事談判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英法資產階級民主國家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結成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後一次機會。這時,蘇聯雖然斷斷續續地同德國進行了若干次外交接觸和談判,但仍然沒有最後放棄聯合英法共同抗德的計畫,因為直接威脅蘇聯的畢竟是納粹德國。
英法方面,特別是張伯倫政府,在德國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以後仍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希特勒已決心發動世界大戰。它們雖然參加了軍事談判,但只想利用軍事談判來“威懾”德國,以達到避免戰爭的目的,而不是真想用英法蘇軍事同盟來打擊德國。它們還企圖用軍事談判來牽制蘇聯,哈裏法克斯對英國內閣外交政策委員會說:“只要軍事談判正在進行,我們就能阻止蘇俄加入德國陣營。”蘇聯看到英法方面缺乏誠意,又對慕尼克會議排斥蘇聯參加記憶猶新,深恐出現一次新的慕尼克勾結,遂決意中斷與英法的談判,轉而與德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希特勒積極提倡蘇德簽訂和平協議
希特勒始終懷有消滅蘇聯的打算。但由於英、法不斷推行綏靖政策,希特勒認為它們軟弱可欺,便決定首先攻佔波蘭,解除後顧之憂,然後揮師西下,打敗法國後再與蘇聯決戰。為了在進攻波蘭時使蘇聯保持中立,德國加緊了與蘇聯的談判。1939年6至7月,德國通過各種管道多次向蘇聯表示,“希望兩國關係正常化”,蘇聯方面則提出要有安全保證。
在獲悉英法蘇正在醞釀軍事談判後,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於8月3日向蘇聯駐德臨時代辦聲明,蘇德之間在黑海到波羅的海的整個地區沒有不可解決的問題,建議兩國就所有這些問題達成協議。8月12日,蘇聯駐德臨時代辦通知德國外交部,蘇聯政府同意對報刊問題、波蘭問題以及德蘇政治條約等問題逐步地進行討論,並建議以莫斯科為談判地點。
英法蘇軍事談判開始後,德國更加急迫地希望與蘇聯達成協議。8月19日蘇德經濟協定在柏林簽字。8月20日,希特勒親自致電史達林,要求最遲到8月23日允許裏賓特洛甫訪蘇,21日史達林複電表示同意。
史達林認為協議贏得了時間
裏賓特洛甫是1939年8月22日坐飛機動身去莫斯科的。他隨身帶著希特勒親筆的全權證書,握有同蘇聯締結一經簽字立即生效的互不侵犯條約和“其他協定”的大權,也帶著大批隨員。第一天晚上,德國代表團在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過夜,據施密特博士說,裏賓特洛甫在那裏工作了整整一夜,不斷同柏林和伯希特斯加登通電話,而且為準備同史達林和莫洛托夫會談而作了大量的筆記。
載著德國代表團的兩架“禿鷲”運輸機在8月23日正午到達莫斯科。在大使館匆匆吃完午飯以後,裏賓特洛甫就急急忙忙趕到克里姆林宮去會見蘇聯領導人和外交人民委員。第一次會議繼續了三個小時。據裏賓特洛甫在“特急”電報中告訴希特勒,這次會議對德國人說來進行得很好。從德國外交部長的電報來判斷,根本沒有任何困難就使蘇聯將置身於希特勒發動的戰爭之外的互不侵犯條約的條款達成了協定。事實上,據他報告,唯一的困難是秘密協議中的一個顯然很小的問題。俄國人要求德國人承認拉脫維亞的利包和溫道兩個小港“在他們的勢力範圍之內”。由於拉脫維亞全境都劃在劃分兩國勢力範圍的界線的蘇聯一面,這個要求並不是多大的問題,希特勒很快就同意了。裏賓特洛甫在第一次會議後還告訴元首說,“預期將就整個東歐地區劃分勢力範圍的問題簽訂一項秘密議定書。”
為期十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秘密議定書當天晚上在克里姆林宮舉行第二次會談的時候簽字了。德國人和俄國人達成協議太容易了,因此在這次一直開到第二天清早一兩點鐘的宴會式的會議上,絕大部分時間不是花在什麼嚴重的討價還價上,而是用來對世界局勢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地進行熱烈而友好的討論,中間還充滿了克里姆林宮慶祝會上決不可少的敬酒乾杯。
兩年以後,當德國軍隊違反上述條約而大舉侵入俄國的時候,史達林仍然認為他背著到莫斯科談判的英法軍事代表團而同希特勒進行的這筆交易是有理的。1941年7月3日他在對蘇聯人民的廣播中說:“我們保證了我國獲得一年半的和平及準備自己的力量來回擊敵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國敢於冒險違反條約來進犯我國的話。因此這毫無疑義是我們贏了,而法西斯德國輸了。”
戰爭比史達林的計畫早開始了一年
“史達林在總結蘇聯衛國戰爭時候曾經說過,如果戰爭晚開始一年,情況將完全不同!”在莫斯科老戰士協會的會議室裏,俄羅斯軍事歷史研究所國際軍事研究室主任維克多·嘎夫裏洛夫上校(右圖)對記者說。
談起這場戰爭的開始階段,維克多上校告訴記者,從戰前資料來看,當時蘇聯正處在國內經濟建設的全面上升階段,工農業以及人民生活水準大幅度提高。維克多的父親曾經告訴他,在戰前一年,農業取得大豐收,家裏的生活狀況非常好。同時國內民族矛盾也越來越少。
在軍事實力方面,當時蘇軍的武器裝備相比較德國來說,還有很大的不足。但是大量新研製的武器已經開始投入製造生產,對於蘇軍來說,最終要的是時間,必須有充足的時間,將武器生產出來,並裝備到部隊中去。
但是,德國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完全打破了蘇聯國內良好的全面發展勢頭。維克多上校告訴記者,蘇聯方面對於德國的入侵並非沒有考慮,但是以史達林為首的領導階層根據國內發展和國際局勢的分析,認為戰爭應該比實際發生時間晚一年,這就造成了蘇軍在防禦階段的措手不及。
史達林在總結這場衛國戰爭的時候曾經說過,如果戰爭晚開始一年,蘇德戰場的最初局勢將完全扭轉。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