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領袖‧周恩來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紀念萬隆會議召開五十周年
 瀏覽708|回應4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萬隆精神永放光芒

  今年是著名的萬隆會議召開50周年。

    195541824日,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舉行,這是歷史上第一次由亞非國家自行發起召開、討論與亞非各國相關的重大問題的國際會議。

    29個國家和地區的304名代表在歷時七天的會議中,衝破了帝國主義的阻撓和破壞,取得了諸多重要成果。會議一致通過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涵蓋了與會國在經濟合作、文化合作、人權和自決、附屬地人民問題、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等七個方面所達成的共識。公報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提出了著名的十項原則,引申和發展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對國際關係準則的重要貢獻。在對各項議題進行深入討論的基礎上,會議形成了亞非各國人民團結一致、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增強各國人民友誼的萬隆精神。

    萬隆會議的召開,被視為亞洲和非洲廣大地區人民覺醒的標誌,是亞非民族解放運動史的一個重要轉捩點。從此,亞非國家作為新興的重要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

    在萬隆會議之後的50年中,亞非地區發生了滄海桑田般的變化。殖民統治和種族隔離制度已成為歷史的遺跡,廣大亞非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經濟發展上,亞非國家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亞洲許多國家走向經濟振興,廣大非洲國家積極探索自主發展之路。儘管還有不少困難,但人們已經毫無疑問,21世紀必將是廣大亞非國家進一步走向發展與繁榮的世紀。

    中國是萬隆會議的積極參與者。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提出並始終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為促成會議成功作出了重要貢獻。周恩來總理以他的人格魅力、政治智慧和平等態度釋疑、解惑、息爭,促進了亞非團結事業,贏得了各方的崇敬和欽佩。中國代表團在萬隆會議上的傑出表現,堪稱新中國外交史上的一座豐碑。而中國半個多世紀來在和平與發展道路上的斐然成就,更是萬隆精神的成功實踐。今天,中國繼續堅定地本著“團結、平等、合作”的萬隆精神加強與亞非拉國家的關係,發展同世界各國的合作,為人類的共同和平與發展事業堅持不懈地作出積極努力。

    雖然國際格局在過去50年間發生了深刻變化,國際關係正經歷著新的調整,但萬隆會議所宣導的原則和精神,仍有著蓬勃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會議提出的十項原則,是亞非國家在國際關係理論上的一個重要創造,也是當今世界普遍認可和遵循的重要指導原則。會議所宣導的亞非合作已發展和深化為“南南合作”。在萬隆精神的鼓舞下,廣大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合作,推動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促進和平與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實現。

    50年後的今天,亞非國家的領導人即將再度聚首萬隆,重溫萬隆精神,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亞非團結與合作的道路。這無疑又是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它將給亞非國家今後的深入合作注入新的活力,給亞非兩大洲的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帶來福音。這個世界需要和平的聲音,需要合作的誠意,需要各國的決策者像當年參加萬隆會議的先哲們那樣,在困難面前顯示勇氣,在分歧面前拿出智慧,用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理念大力推動友好合作關係的發展。這既是萬隆精神曆久而彌新的根本原因,也是人們寄厚望於即將召開的亞非領導人會議暨萬隆會議50周年紀念活動的原因所在。

    萬隆會議彪炳史冊;萬隆精神永放光芒! 人民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732980
 回應文章
萬隆會議:亞非巨人的第一次握手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萬隆會議:亞非巨人的第一次握手

    ■團結反殖 五國發起萬隆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伴隨著法西斯勢力的瓦解和帝國主義陣營的削弱,一場民族獨立解放運動的風暴在全世界範圍內蓬勃興起,其中以亞洲和非洲的發展尤為迅猛。到第一次萬隆會議召開前夕,亞非地區出現了近30個民族獨立國家,另外一些國家還在為擺脫殖民主義進行著浴血奮戰。

    19538月,印尼總理沙斯特羅阿米佐約向印尼議會提出了召開亞非會議的構想,並在1954428召開的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巴基斯坦、印尼和緬甸南亞5國會議“可倫坡會議”上提出了此建議,可倫坡由此成為亞非會議的首倡地,南亞5國成為萬隆會議的發起國。

    ■不擇手段 美國妄圖阻止亞非會議

    美國自從印尼總理在可倫坡會議上正式倡議召開亞非會議之時起,就企圖阻撓這個會議,並製造種種流言飛語進行挑撥離間,並企圖在可倫坡會議國之間製造不和。

    195412月底南亞5國總理在印尼茂物舉行會議,研究召開亞非會議問題。印度媒體《閃電週刊》在1955年披露了美國對萬隆會議決定的破壞方針,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阻止亞非國家之間展開經濟合作,並宣傳所謂中國威脅論。

    1955411,美國勾結臺灣特務不斷製造陰謀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喀什米爾公主號”謀殺事件,幸虧周恩來總理因臨時計畫有變沒有乘坐這架飛機,讓陰謀者沒有得逞。但是機上遇難人員給這次亞非會議蒙上了悲情色彩。

 ■一波三折 求同存異是主線

    1955418,在化解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殖民主義國家重重阻撓後,代表了世界人口將近三分之二的29個亞非國家代表,第一次在沒有任何西方殖民主義國家代表參加的情況下,聚首萬隆舉行了七天緊張的亞非會議。這七天是歷史性的七天,也是風風雨雨的七天,亞非會議就像是暴風驟雨中一隻努力飛翔的海燕,艱難地前行。

    418下午,伊拉克代表團團長賈馬利竟誣衊共產主義是“新殖民主義”,使得這次會議的氣氛驟然緊張。419上午,菲律賓的羅慕洛更是鼓吹美國殖民統治的“好處”,並詆毀共產主義。各國的記者甚至都等待著中國代表團的爆發,以便寫出爆炸性的新聞。不過由周恩來總理帶領的中國代表團在大會瀕臨破裂的時候提出了“求同存異”、“和平共處”的原則,表達了中國人民希望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扭轉了乾坤。420,大會由公開轉為秘密,會址由獨立大廈移至市郊的紅白旗大廈,這一天會議進行的很順利。

    但樹欲靜而風不止。421錫蘭(今斯里蘭卡)總理科特拉瓦拉再次發難,公然主張臺灣應該是一個獨立的國家。422,土耳其、伊拉克為首的9個國家在政治委員會上提出了所謂的九國議案,對殖民主義問題和世界和平合作問題的討論再次設下障礙。但是在尋求真正的世界和平的各國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會議終於拒絕了所謂“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和“滲透和顛覆性國際學說”含沙射影的提法,“求同存異”的原則在亞非各國找到了共鳴。424亞非會議終於達成了“萬隆會議十項原則”,並且考慮召開下一屆亞非會議。


    ■再次攜手 第二次亞非會議一推40

    第一次亞非會議以後,國際形勢又發生了複雜的變化,在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挑撥離間下,一些國家之間又起了衝突,使亞非團結受到嚴重干擾。在費盡周折之後,196441015日,在印尼總理蘇加諾的積極宣導和亞非一些國家的支持下,第二次亞非會議的籌備會終於在印尼的雅加達召開,並通過了《最後通告》,決定第二次亞非會議在1965310召開。

    但是由於西方國家的不斷阻撓,第二次亞非會議一推再推,政治中心在歐洲的蘇聯竟然想要擠進亞非會議,一些國家也蓄意破壞亞非國家之間的團結,這也給亞非會議的正常召開設置了阻力。最終由於原定的東道主國家阿爾及利亞發生政變而擱淺。50年之後,第二次亞非會議終於即將召開,這是亞非人民新的期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733011
尋訪“萬隆”功臣司徒眉生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尋訪“萬隆”功臣司徒眉生

特別策劃:萬隆,超越時空的光輝

    時光倒流50年……亞洲上空風雷激蕩。1955411,國際反動勢力和臺灣當局相勾結,陰謀暗害出席亞非會議的中國代表團,製造了“喀什米爾公主號事件”,致使參加萬隆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成員和隨同採訪的中外記者共11人遇難。18日~24日,萬隆會議衝破阻撓成功地召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以在全球推廣。現隱居於澳門的司徒眉生先生是這段難忘歷史的見證人。《環球》雜誌記者輾轉找到這位元歷史功臣,聽他講述過去的事情。

    ■《環球》雜誌駐澳門記者/王紅玉

    一個春日的正午,《環球》雜誌記者懷著好奇而忐忑的心情去赴一個特別的約會。為了鄭重其事,記者還特意換上了讓自己顯得成熟老練的深色西裝套裙,以拉近與對方年齡上的距離。然後,在一家很有情調的葡國餐廳選了個視線最好的位置,慢慢地等待他的到來。

    將與《環球》雜誌記者共進午餐的人是原印尼《新報》記者司徒眉生。他曾是印尼開國總統蘇加諾的私人助理,也是萬隆會議的功臣。

    “眉生”之眉指印尼西爪哇蘇甲巫眉市,那是司徒眉生的出生地。因機緣巧合和見識出眾,司徒眉生18歲即被蘇加諾賞識,後來成為總統私人助理、中文翻譯,並在萬隆會議等重大歷史事件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1965年因在印尼“9·30軍事政變”中遭受通緝而輾轉來到澳門,自此營商為生,養育子嗣,在小小澳門度過了近40個寒暑。

    在司徒先生即將動身赴印尼參加紀念萬隆會議50周年活動之際,《環球》雜誌記者通過朋友找到了這個極富傳奇色彩的新聞前輩,並約下了這次令人神往的採訪。談話的主題首先是影響深遠的萬隆會議。

    與蘇加諾親密接觸

    年屆77歲的司徒先生思維敏捷、博聞強記,那些年深日久的往事,對他來說仿佛就發生在昨天。

    1946年,年僅18歲的司徒眉生以實習記者的身份去採訪一個會議,在開往瑪琅的專列火車上,這個華僑子弟因能以純正的印尼語闡述自己的政治見解而引起了印尼總統蘇加諾的注意。

    蘇加諾興致勃勃地對司徒談起了自己的理想,並建議他讀讀自己27歲時所寫的《印尼和泛亞細亞主義》。

    此後,司徒經常被召進總統府傾談,與蘇加諾的私人關係日漸親密,被他視為子侄。在此過程中,司徒眉生對蘇加諾的思想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瞭解。

    司徒先生回憶道,萬隆會議是蘇加諾總統實現早年理想的一次實踐,而當時的國際形勢也給他提供了這樣的機會。認識蘇加諾總統後,司徒就通過總統府辦公廳找來了蘇加諾親口推薦的那篇文章並認真研讀。他發現,這篇宣示其政治抱負的文章,充滿了亞洲各國團結起來、粉碎殖民主義枷鎖的願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範圍的民族獨立運動紛紛告捷,到萬隆會議之前,亞非地區出現了近30個民族獨立國家,令蘇加諾倍感鼓舞,他相信,實現早年理想的時機已經來臨。

    19544月,蘇加諾授意當時的印尼總理阿裏,利用南亞五國(印度、巴基斯坦、緬甸、錫蘭、印尼)總理會議的機會,倡議召開一個亞非國家會議。

    經過阿裏的爭取,五國總理會議達成一項決議,由印尼進行召開亞非會議的可行性調研。蘇加諾總統抓住機遇,立即令外交部全力籌備,將“調研”做成了會議準備。

    經過種種努力,1955418,舉世矚目的第一次亞非會議終於在印尼的萬隆召開,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下自行召開的會議,前來與會的共有29個國家的300多名代表,遠遠超出蘇加諾的預期。

    親睹萬隆會議周總理風采

    當時仍在華文報紙當記者的司徒眉生全程採訪了這次會議,由於與總統府關係密切,還持有大會工作人員的證件,他可以出入一般記者不能踏足的區域。

    50年後,當他憶起那次會議時,言語間對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仍充滿了由衷的欽佩:萬隆會議之所以成為載入史冊的歷史性會議,周恩來總理居功至偉。

    憑藉新聞記者和大會工作人員的雙重身份,司徒得以在近距離的高處觀察與會各國的代表團,並親睹了周恩來總理在會上“求同存異”的外交過程。

    司徒先生回憶說,萬隆會議召開時國際形勢十分複雜,參加會議的許多亞非國家還深受西方的影響,對中國的崛起並不理解,普遍抱著懷疑、觀望甚至敵視的態度。與會各國之間也矛盾重重、勾心鬥角,還出現了爭奪領導權的現象。

    一位代表在發言時當著中國代表團的面提出,既要反對殖民主義,也要反對共產主義;還有人對中國的政策表示懷疑,污蔑中國對鄰國搞“滲入和顛覆活動”。中國代表周恩來在發言時將作何反應,便成為大會是否能達到團結目的的關鍵。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在散發了書面發言後,周恩來進行了簡短的大會補充發言,以寬容大度的外交家風範和求同存異的外交理念,贏得了與會者暴風雨般的掌聲。

    追憶往事,司徒眉生神思飛馳。他說,新中國成立之初,由於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鎖,使得中國與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隔絕。萬隆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步入國際舞臺,就贏得了極高的聲譽,也為自己贏得了廣闊的外交空間。

    無意中“參與創造歷史”

    當亞非會議形成的“萬隆精神”影響了世界50年之後,《環球》雜誌記者追問司徒先生本人在會議籌備期間所做的貢獻,司徒眉生淡然一笑:那不過是因緣際會的機遇而已,何況,都是“過期”的舊事了,不提也罷。

    記者說:“就當給我講故事吧,對於那些發生在我出生以前很多年的事,我總是有著無窮無盡的好奇。”司徒慈祥地望著記者,滿足了記者的要求。

    對於是否邀請中國參加亞非會議,五個發起國的意見並不一致。195412月底,南亞五國總理齊聚于印尼的茂物開會,其中的一個議題就是要不要請中國參加。

    會議上,正反雙方各執一詞,經過會議主席阿裏總理的努力,最後總算達成了一項決議:“在印尼總理承諾向阿拉伯國家做工作和說明後,會議同意邀請中國參加。”

    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蘇加諾出於安全考慮,決定將茂物會議的內容透露給中國,讓中方瞭解哪國反對,為何反對,希望中國有備而來。但通過外交途徑透露消息,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會,最後決定讓有中國血統的新聞記者司徒眉生利用民間管道無意中“洩露”。

    當時依然任《新報》記者的司徒眉生除了與蘇加諾總統關係密切外,還與前印尼外交部秘書長兼亞非會議籌備組秘書長魯斯蘭是好朋友,天性喜歡交往的他也和中國駐印尼使館的領事們相處融洽,多有來往。

    執行任務前,魯斯蘭將茂物會議的記錄拿給司徒眉生,讓他多看幾遍,熟記相關內容,還將會議記錄外的有關內容講給他聽。

    領命後,司徒多次若無其事地來到中國使館,與朋友們閒聊感興趣的話題。這位深得蘇加諾總統信任的新聞記者的閒聊內容,自然引起了中方外交人員的注意。時任中國駐印尼大使的黃鎮很快約司徒見面,親耳聽他閒聊了一次。茂物會議的分歧,就在這樣的閒聊中被巧妙地傳遞給了中方。

    數十年後,這個生動的歷史細節被有心人捕捉到並公諸於世,有人說司徒眉生傳遞的資訊某種程度上促成了中國代表團的有備而來,他本人對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有著不可替代的貢獻。

    對此,司徒本人卻謙虛地表示:“我當時只有20多歲,根本沒想到這次會議將產生如此深遠的歷史影響,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如果你是我,你也會去做,甚至比我做得還好。”

    經歷數十年世事變幻、人生起伏的老前輩的這番表白,讓記者領略了什麼是通達超然的智慧。

    《環球》雜誌記者感到,司徒先生講起往事的時候十分愉快,因為他所敍述的司徒眉生,是照片上那個年輕、自信、陽光燦爛的小夥子。

    他說,年輕的司徒眉生經常去魯斯蘭家借書、聊天。有時正趕上亞非會議籌備小組在那裏聚會商討問題。司徒雖不是籌備組成員,但可以旁聽、插嘴。

    由於報名與會的國家和代表人數遠遠多於預期,因此住房問題令籌委會大傷腦筋。關鍵時刻,司徒眉生靈機一動,提議借用富商別墅解燃眉之急。提議被採納後,得到印尼富商的積極回應,會議期間,20多個國家的首腦入住私人別墅,不僅賓主盡歡,借出豪宅的富商也深感榮幸。

    避難出走隱居澳門

    1956年,司徒眉生以總統私人助理的身份來到蘇加諾身邊,此後10年一直伴其左右,並兼任總統的私人中文翻譯。

    1965年,印尼發生震驚世界的“9·30軍事政變”,凡是與蘇加諾總統親近的人,都要遭遇被清除的厄運。司徒眉生頓時陷入危險之中,幸好兩位元朋友及時將消息通知他,蘇加諾也從其他途徑獲知了企圖綁架司徒眉生的陰謀,並立即決定讓司徒出國暫避。

    當司徒眉生正準備從馬蘭腰機場出國時,卻被軍事掌權者一方攔截,在蘇加諾總統干涉下方能返回總統府。隨後,蘇加諾親筆批示,讓司徒眉生前往香港。在總統府警衛團副團長親自護送下,司徒眉生再次來到機場,以總統保健秘書的身份,和總統私人醫生同行,前往歐洲為總統購藥。

    司徒眉生到達荷蘭後即轉飛香港,卻未能得到港英政府的居留許可,遂轉赴澳門,覓一棲身之地。此後便與前來會合的夫人及3個兒子一起居於澳門,成為一個以地產起家的商人。

    如今,坐在記者面前的司徒先生,名片上的頭銜是“朝暉集團董事長”。在司徒眉生名字下面的括弧裏還印著另一個名字:司徒南華。小小的一張名片,無言地濃縮了將近40年的歷史,其間的廟堂之高、江湖之遠、青春的張揚與遲暮的曠達,讓記者這後生晚輩感慨不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732993
在萬隆的黑天白夜——記者記憶中的萬隆會議報導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在萬隆的黑天白夜——記者記憶中的萬隆會議報導

新華網北京4月11日電(記者李忠發)“一翻開這本記者證,我就會想起1955年的萬隆會議和‘喀什米爾公主號’事件。它承載著一段歷史記憶,我將永遠保存它。”一頭銀髮的72歲老人劉茂儉拿著已經泛黃的記者證,感慨萬千。

    記者證封面上的“亞非會議·萬隆”字樣依舊清晰,只不過證件持有人已從當年的

青年變成古稀老人。正值紀念亞非會議50周年之際,當年在“喀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中倖免於難的新華社記者劉茂儉和錢嗣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把這段歷史重現在人們面前。

    1955年在印尼萬隆舉行的亞非會議召開之前,國際反動勢力和臺灣當局策劃了“喀什米爾公主號”事件,致使中國代表團部分工作人員和中外記者11人遇難。“我們聽到飛機爆炸的消息後感到非常震驚,心裏非常難過。”回憶起當年的往事,77歲的錢嗣傑仍然難以掩飾心中的憤怒和哀傷。

    錢嗣傑和劉茂儉都是當年赴萬隆記者團成員,錢嗣傑是攝影記者,劉茂儉是譯電員。兩人於4月1日提前抵達香港,採購一些攝影器材和記者團所需物品。由於工作安排,他們陪同兩名外交部信使乘船先期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我倆也準備搭乘那架飛機的,後來在香港臨時改變計畫,結果倖免於難。”劉茂儉說。

    “喀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當時震驚了全世界,也為萬隆會議籠罩了一層陰影。在這種情況下,周恩來總理表現出一個國家領導人的偉大風範,受到廣泛關注和歡迎。“周總理抵達萬隆時,在機場受到印尼群眾熱烈歡迎。因為人很多,我根本就擠不進去拍照片。”錢嗣傑還清楚記得周總理當時受歡迎的熱烈場面。

    周總理在會議中力挽狂瀾的表現讓錢嗣傑由衷欽佩。會議開始時出現了打著反共旗號向中國挑釁的聲音,引起了許多人的憂慮。周總理在第二天的會議上臨時決定,把原來的發言稿改用書面散發,並當即親自起草稿子,發表了18分鐘的即席講話。

    “周總理宣佈:‘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周總理講話剛一停,會場上立刻爆發出長時間的掌聲和歡呼聲。”錢嗣傑說。

    “周總理一番講話驅散了會場上的烏雲,扭轉了會議的方向,使會議得以順利進行,也得到了廣大代表的好評。”錢嗣傑說。

    由於包括新華社記者在內的多位元新聞工作者遇難,萬隆會議的報導任務變得更加繁重。這是第一次亞非會議,共有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出席。

    為增加報導力量,新華社緊急調整萬隆會議報導工作。臨時抽調駐印度新德里分社首席記者張維冷參與報導,並要求雅加達分社首席記者彭迪等記者既負責會外報導,又承擔會議報導部分任務。

    回首當年在特殊環境下忘我工作的日日夜夜,錢嗣傑記憶猶新。作為會議報導的唯一一名攝影記者,錢嗣傑承擔著旁人無法想像的工作壓力。在萬隆會議召開的7天裏,錢嗣傑要負責周恩來總理平均每天6場活動的拍攝任務。一天活動一結束,他立刻鑽進悶熱潮濕的“暗房”,沖洗照片、寫圖片說明。而所謂“暗房”,也只不過是一個不透風、不透光的衛生間。由於沒有圖片傳真機,天亮後,他還要抽空到郵局把照片郵寄到國內,然後再回到會場繼續採訪。

    7天的會議,錢嗣傑有5天都沒有合眼,也記不清7天裏共吃了幾頓飯。“那時候我們沒有先進設備,文字記者只有舊式的英文打字機。由於很多攝影器材在飛機爆炸時損失了,攝影器材很緊張。我的照相機比較落後,閃光燈用的還是閃光燈泡。採訪時,我口袋裏裝滿了小燈泡,拍一張照片換一個燈泡,不小心就會把手燙得起泡。”中國的正義立場通過錢嗣傑等中國記者的出色報導,及時向國內和世界傳遞。“這是我比較滿意的一幅照片,當時在國內外廣為採用。”錢嗣傑拿著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作精彩演講的照片說。

    錢嗣傑說,因為“喀什米爾公主號”事件的謀害目標直指周恩來總理,所以大家都很緊張。當時,陳毅副總理要求全體代表團成員,人人都要對總理的安全負責。“我們當時沒有恐懼心理,沒有個人的考慮,就是希望把工作做好。新華社記者化悲痛為力量,齊心協力,日夜奮戰,最終完成了會議的報導任務。”錢嗣傑說。至今讓劉茂儉和錢嗣傑難忘的是周總理對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萬隆會議結束後,中國代表團的留守工作人員和記者團本來買了5月5日的船票回國。後來出於安全考慮,代表團5月2日臨時改變計畫,改乘周總理派來的專機回國。“周總理處處想著大家的安危。”劉茂儉說。(完)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732989
“萬隆精神”的中國因素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萬隆精神”的中國因素

 50年前,在中國政府的有力推動下,亞非會議提出了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精神相一致、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十項國際關係原則,並形成了“萬隆精神”。

    當記者翻開一頁頁中國外交檔案解密檔時,一個愛好和平維護世界和平、負責任講原則又不失靈活的大國形象躍然紙上。在彰顯求同存異、平等協商、和平共處、謀求合作的“萬隆精神”背後,中國因素功不可沒。

    195544,在周總理送呈毛主席關於參加亞非會議的方案(草案)上,“我們在亞非會議中的總方針應該是爭取擴大世界和平統一戰線,促進民族獨立運動”,短短一句話擲地有聲。就在這經中國領導人修改過的方案中,中國政府提出了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一系列有關和平共處的主張———

    “我們主張:保障世界和平,維護民族獨立並為此目的促進各國間的友好合作。友好合作應該以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和反對侵略、反對戰爭為基礎。”

    “我們主張:通過國際協商和緩並消除國際緊張局勢。”

    “我們主張: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開展貿易,發展技術和經濟合作,以促進和鞏固有關各國的和平和獨立的經濟發展。”

    “我們主張:在尊重各國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廣泛開展各國間的文化交流。”

    “我們主張:禁止和銷毀原子武器和一切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

    就在亞非會議上,周總理在發言中再次重申中方的主張———“和平政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基本政策。我們相信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可以而且應當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我們的願望是維護自己國家的獨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一切國家建立正常關係。讓我們能夠在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建設自己的國家。”

    細讀1955423的中國代表團關於亞非會議和平宣言建議,簡直就是萬隆會議上形成的十項原則的一個雛形。(記者 夏俊)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732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