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西點”的地方大多了:美國有西點,英國也有西點;澳大利亞、加拿大、南非還有西點。即使在美國,紐約州有西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馬州、加利福尼亞州……也有西點;阿肯色州,賓夕法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和佐治亞州叫西點的地名,還都在兩處以上。
但即使有如此眾多的西點,不論你在世界任何地方,一說到West Point,人們馬上想到的,卻是紐約北面哈得孫河畔的那個西點。因為那裏有世界上最為著名的美國陸軍軍官學校——西點軍校。
“自由不是無代價的”
人們常說美國是個人主義社會、金錢社會、崇尚個性張揚的社會。有機會到西點的話,你看到的卻是一個紀律嚴明的社會,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一個講領導更講服從的社會。西點軍校的格言是:一年級必須學會服從,二、三、四年級必須學會領導。在軍校內,一年級學生的核心任務就是服從,隨時準備完成高年級學生交給的任務。甚至吃完飯後也要大聲向同桌的高年級學生報告,得到允許方能離開。都說美國的孩子嬌生慣養、唯我獨尊,我們在西點看到的卻完全不是這樣。
那天正逢假日,參觀的人流在綠樹如屏、綠草如茵的西點遊覽區穿行。有幾個學員跑步過來,氣喘吁吁,汗流浹背,跑在最後的是一位女性。這時林陰道的岔路上走來一個由高年級學員擔任的值日官。女學員馬上踉踉蹌蹌地站住,打了個立正,並向值日官敬禮、大聲報告。濕漉漉的頭髮緊貼著通紅的臉頰。本也很年輕的值日官一臉嚴肅,將喘息不止、保持立正姿勢的女學員審視一番,才還禮放行。
我站在一旁,總覺得在哪里見過這種場景。望著那個身穿作戰服且後背濕透的女學員跑遠的背影,才記起來這場景我在將近30年前的日本影片《啊,海軍!》裏看到過。一瞬間西點軍校在我眼中,似乎成了日本海軍的江田島學校。
在物質條件十分優越的美國,西點學生過的是一種近似斯巴達式的生活:每日課程排很滿,考核很多,要求很嚴;飲食簡單,但營養足夠;就餐時間很短,不許說話。中午沒有午休,晚上沒有聚會,只有學業和體能鍛煉、腦力和體力的高速運轉。西點生每日晚睡早起,個人的機動空間很小。普通大學宿舍有空調設備,西點軍校學員宿舍裏卻沒有,而西點為每一位學員床邊配備一台電腦,又是其他大學無法做到的。
西點軍校是不是美國社會的異類?不是。它不過集中表現了美國社會的另一個側面。就像朝鮮戰爭碑牆上的那句名言: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無代價的)。
西點這具“獅身人面像”的不同側面
如果說考入西點與考入美國的一流名牌大學一樣艱難,你一定不要吃驚。1999年美國公佈的全國大學錄取率統計中,西點軍校的錄取率為11%,與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一批名牌高校一起,被列為美國最難考的大學。
對每所軍校來說,議員的推薦名額也有明確的法律規定:每個州十個名額,由兩名參議員從該州各推薦五名;每個國會選區五個名額,由該選區選出的眾議員從該選區推薦;副總統可從全國範圍內挑選五人。如果不超出招生名額,總統可從連續服役八年以上軍人的子女中挑選30人。軍種部長可從該軍種士兵中挑選30人。
即使對這些優秀分子,西點軍校也有指標清晰的淘汰規定:四個學年結束時總淘汰率要保持在25%左右,其中第一年就必須淘汰10%的學員。全程淘汰制度保證了能夠通過四年學業的人,基本上都是能夠在艱苦困難條件下承擔重任的人。
我們在美國期間結識了一個17歲的中學生克利斯蒂安。他聰明自信,天天拼命鍛煉身體,他的夢想就是考入西點。我問他:“你一個議員都不認識,誰推薦你呢?”他反而十分吃驚地看著我說:“我知道他們的E-mail地址,我這麼優秀,他們不可能不推薦我。”
也許這就是西點這具“獅身人面像”的不同側面。一方面對於社會來說,由於西點的特殊性質與特殊地位,它的確吸引了一批有才華的美國青年人;另一方面對美國政府來說,通過如此嚴格的層層篩選,其目的說穿了就是一句話:集中民族和國家最優秀的人才,組成武裝力量與別人對抗,實現世界霸權。
“參加陸軍”與“擊沉海軍”
以“責任、榮譽、國家”為座右銘的西點軍校,核心目標是“培養未來的領導者”。在這一目標主導下,西點特別重視競爭精神的培養。美國軍校之間的競爭尤其是西點軍校與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之間的競爭,既公開又露骨,成為美軍內部兩個典型的充斥“好鬥”與“老子天下第一”習性的地方。
參觀西點時,我們看到教學樓和學員宿舍樓頂上,用黃色油漆寫著非常醒目的大字:“GO ARMY”(參加陸軍)和“SINK NAVY”(擊沉海軍);參觀安納波利斯的海軍軍官學校時,則同樣在醒目處寫有“GO NAVY”(參加海軍)和“BEAT ARMY”(打敗陸軍)。
其實,這是他們每年一度激烈的美式“足球”(橄欖球)比賽的口號。這項兩校對抗的體育運動從1890年開始延續至今,本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一度成為全美盛事,每年底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擁向費城,就為親眼目睹一年一度的陸海軍校爭霸戰。久而久之,“打敗陸軍”、“擊沉海軍”這些球賽啦啦隊的口號,竟成為兩個學校與各自軍種榮譽密切相連的口號。在西點軍校,學員們普遍將“ARMY OVER NAVY”(陸軍勝於海軍)作為口頭禪;而在安納波利斯海軍軍官學校,我們看到從軍人商店購物出來的學員,大大小小的包裝袋上都赫然印著“BEAT ARMY”(打敗陸軍)。
兩校之間的競爭一方面反映出陸、海軍從建軍伊始延襲已久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看到,這種舊有的矛盾正被用來作為培養軍人團隊精神的新跳板,軍種榮譽感由此成為軍人榮譽感的重要組成部分。當這種精神被導向擴張與奪占時,無疑就蘊含著更大的攻擊性與侵略性。
沒有學雷鋒,但已開始發奮地研究中國
西點軍校有一個固定的活動,就是每隔一定時期,要比較全面地介紹世界上某一個國家的軍隊,包括該國與軍事有關的一切情況。90年代中期,西點曾全面介紹過中國人民解放軍,作為讓美國軍人瞭解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榜樣,西點張貼了一些雷鋒的照片,摘抄了部分雷鋒日記,介紹過雷鋒的生平。但這些現象決不意味著,美國軍人要“學習雷鋒”,而只是介紹中國軍隊的現狀、思想觀念、發展趨向,並把它作為未來可能的對手。
西點沒有“學習雷鋒”,但這個軍校培養出來的人卻有相當一些在勤奮地研究中國。1997年訪美途中,在飛機上我被安排與美國駐華陸軍副武官胡柏中校同坐一排。胡柏是西點軍校1978年畢業生,隨身帶著一本翻得很舊的書,看得非常認真。我一看封面大吃一驚:那是一本《魯迅選集》,1956年外文出版社出版,面還蓋有“對外經濟部資料室”的藏書章。他很得意地告訴我,這套書共四本,是在北京朝陽區一個舊書攤上買的。對方開價400元,他把價格砍到180元最後成交。胡柏不知道,這四本書封底的人民幣標價不過4元8角。他很高興,說找到了真正的好書。我問他,讀這本書是不是佈置的任務。他說沒有任何人佈置,他的上司並不清楚魯迅是什麼人。但他知道魯迅的思想對中國有很大影響,他說他最喜歡幹的事情就是買書,他家裏上上下下堆的都是有關中國的書。
到美國防大學後,同是西點畢業的國家軍事學院教務主任紹爾上校聽說胡柏中校手裏有一套研究中國的好書,馬上說他也要借來看。我們告訴他美國防大學圖書館沒有這套書,借不到,他表示國會圖書館一定有,他要去國會圖書館借。急切之情溢於言表,恨不得立即將書拿到手。
這些搞軍事情報、搞戰略研究的西點軍人,竟然都想努力從思想文化的角度去體會與掌握中國社會、政治、歷史的深層背景,不能不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金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