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方往來能否助推中美關係
軍事關係在國家關係中最敏感,也最具“風向標”的特徵。通常來講,能夠長期維持穩定、合作性的軍事關係的國家大都是盟國,或者具有共同戰略價值觀(在相對比較短的期間內,為應對共同威脅而發展軍事關係的除外),這些國家在政治、經濟、安全和意識形態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的戰略利益。
相比之下,研究中美軍事關係的人士經常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在中美建交後數十年來兩國關係起伏變化過程中,中美兩軍關係最不穩定。
中美關係的“抵押品”
“最先破裂、最後恢復”,這往往是中美兩軍關係的一個明顯特徵。儘管這種說法並不完全和準確,但它基本上是近30年來兩國軍事關係的實際寫照。從某種意義上講,可以說中美兩軍關係扮演了兩國關係中“抵押品”的角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美國對華一直奉行敵視政策,兩國甚至在朝鮮戰場上進行了直接的軍事較量。
冷戰期間,為了應對前蘇聯的軍事威脅,中美兩國間建立並發展了某種非盟國式的軍事合作關係,兩國的國防部長、總參謀長(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各軍種首長頻繁互訪,兩國軍事力量在裝備、部隊訓練、人員培訓等方面進行了互利、互惠的合作和交流。
冷戰結束,由於前蘇聯軍事威脅的消失,中國對於美國可借用的戰略價值在減弱,美國與中國進行軍事交流的熱情也在降低,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中美兩軍關係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1996年美國向臺灣海峽派出兩個航空母艦編隊,使中美兩軍一度處於劍拔弩張的危險對峙狀態。1997年後,兩國雖然恢復了高層軍事領導人和其他軍事團組的互訪,但是實質性的軍事合作交流卻難以恢復到昔日的“高峰”層級了。2000年小布希政府執政初期,稱中國為“潛在競爭對手”。2001年發生的撞機事件使中美兩國,特別是兩軍關係降到了“冰點”。
軍事安全缺乏戰略互信
最近幾年,在中美兩國國家元首的直接推動下,中美兩國軍事交流開始逐漸恢復和擴大,新的形勢下湧現出新的特點。
作為影響當今地區和世界戰略穩定的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美兩國關係現在已經發展到了一種涉及多領域的關係,它具有多層次、複合性的特點。當前,中美兩國在經濟、政治和軍事領域內的關係現狀是不同步的,發展趨勢也具有不同向性的特點。
從經濟關係來講,儘管兩國存在這樣那樣的摩擦,但是日益增長的相互依存程度已經成為連接中美兩國戰略關係的重要紐帶之一。
在政治領域,儘管在許多重大的國際和地區事務中存在分歧,但中美兩國還是能夠進行比較穩定的協調與合作。在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穩定和繁榮方面,中美兩國的共同利益在不斷增加。
但是在傳統軍事安全領域方面,無論是出於地緣戰略、軍事能力平衡變化、武器裝備研發、軍事力量部署調整還是軍事戰略和軍事理論的調整,雙方都相互關注對方的動向。中美兩國在軍事安全方面相互猜疑依然很重,缺乏戰略互信。
美國對華政策的攻防思維
美國的對華政策,在不同領域奉行的戰略和策略也是有所側重而不盡相同的。
在政治與意識形態方面,美國對華政策在戰略和戰術上都是進攻型的,美國企圖通過各種管道和各種方式來促使中國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朝著美國所希望的方向演變,美國政府領導人和學者對此從不掩飾。
在經濟貿易方面,美國的戰略和戰術是攻防兼備型的,美國一方面企圖佔領和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謀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又防範和限制高技術流向中國。近幾年來,美國對華出口總量激增,但高技術的出口卻連年下降。
在軍事安全方面,美國對中國在戰略上是防禦型的,或者更加精確地說,是防範型的,至少在一定時期內還不是進攻型的。美國並沒有把中國軍隊當作現實作戰對象,美國並沒有把軍事力量作為更迭中國政權或改變中國政治制度的主要手段。目前主要是防止中國軍事力量的壯大,從而挑戰美國在地區和全球的優勢地位。
但是在戰術上,美國的進攻則是咄咄逼人的。具體表現是,美國調整軍事力量部署和軍事基地佈局,加強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甚至印度的軍事關係,強化美台軍事關係,加大反對和堵截各國與中國開展軍事裝備合作的力度等等。因此美國對開展中美兩國之間的軍事交流存在巨大的政治和戰略疑慮。
“戰略圍剿”中國國防現代化
在進行中美軍事交流過程中,有兩個重大問題是不能回避的,這就是中國發展軍事力量的正當性和軍事透明度的問題。在以美國和日本為首的一些國家不斷掀起的中國“軍事威脅論”的浪潮中,中國發展軍事力量的正當需求,被炒作成為破壞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的威脅;同時,美日等國指責中國發展軍事力量不夠透明成為增進軍事互信的障礙。對於這兩個問題,我們不但不能消極回避,而且應該理直氣壯地搶佔“道義高地”!
發展並擁有適當的軍事力量,是任何主權國家維護國家安全和保障國家利益的正當權利。富國不意味著稱霸,強兵不等同於黷武。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強弱並不能成為它構成威脅與否的標準,關鍵是擁有什麼樣的戰略意圖,奉行什麼樣的政策,如何使用軍事力量。
美國具有“一覽眾山小”的超強軍事實力,卻經常誇大其國家安全受到了這樣那樣的威脅,美國無論是在武器裝備還是在作戰理論等方面都領先其他主要國家十幾年甚至數十年。美國目前正在加大投入,研製許多未來新概念武器裝備,發展全球快速、精確打擊能力。在這種情況下,指責中國發展軍事力量是對地區軍事平衡造成威脅的觀點,確實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意味。
中國一再被貼上“軍事威脅論”的標籤,一再被“妖魔化”。炮製這種論調的用意是十分明顯的,那就是通過妖魔化中國的和平發展道路,從而誤導國際輿論,以便對中國國防現代化進行“戰略圍剿”。
仔細分析這個具體策略,就是先把“中國軍事威脅論”炒作成一個地區或全球輿論焦點,把中國置於“被告”地位,剝奪中國的“話語權”,使中國必須為自己的每一步發展提出“充分解釋”。這也是一種“先發制人打擊”,一方面汙損和壓制中國,另一方面也試圖誘使中國在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進程中出現非理性的行為,從而陷入“安全困境”。
在“軍事透明度”問題上,美國經常指責中國的國防開支、武器研製與發展、戰略規劃等缺乏透明度,因而引發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疑慮。這種說法具有欺騙性和煽動性。
應該指出,由於歷史、文化、社會等綜合因素,中國在改進透明度方面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透明度也是相對的。在社會形態朝著資訊化深入發展的時代,絕大多數資訊可以通過公開管道同步獲取。美國憑藉其絕對資訊優勢,更是可以大量掌握其他國家軍事裝備、軍事技術、軍事力量部署等重要資訊。
軍事透明度,不但要有軍事預算、軍隊規模、武器裝備等硬體的“技術透明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戰略意圖的透明度。美國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的戰略意圖非常不透明,比如在美國軍事介入臺灣衝突、美日軍事同盟的適用範疇等問題上,甚至故意保持“戰略模糊”。美國在進行反恐戰爭的同時,趁機奪占戰略要地和調整軍事力量部署,都有其“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戰略目標,具有很大的欺騙性。
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中國莊嚴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國決不走歷史上崛起大國通過軍事擴張謀求發展的道路,堅持和平發展,即使將來強大起來,也永遠不稱霸;在臺灣問題上,我們只有在《反分裂國家法》規定的三種情況下,使用非和平手段。可以說,在戰略透明度方面,中國一直站在“道義高地”上,高舉著一面獨具特色的正義旗幟。
當然,在增進軍事透明度的問題上,中國也要適應資訊化時代的特點,更新保密觀念,減少那些不必要的麻煩,增強在傳統軍事安全方面的“透明度”的主動性,擺脫被動地位。
以軍事交流助推中美關係
加強在各個層次上的中美軍事安全戰略對話,坦誠地、建設性地進行關於各自戰略意圖、軍事能力和軍事規劃方面的交流與通報,可以增信釋疑。
中國應該理直氣壯地公開表明,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是中國和平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不會在地區和全球與美國爭奪霸權。同時也嚴正地告訴美國,中國的軍事現代化是為了維護祖國的統一和領土完整,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促進世界的和平與共同發展,具有不可剝奪的正義性和合理性。任何企圖阻撓中國軍事現代化的“戰略圍剿”都是不會成功的。
在全球化時代,面對日益增多的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需要各國加強戰略合作,特別是加強軍事領域內的交流。作為對世界和平與繁榮有著重大影響和責任兩個大國,中美兩國需要進行平等互利和坦誠的軍事交往。把中美軍事關係從中美兩國關係中的“抵押品”變為兩國關係不斷加強的“助推器”,維護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這不但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有利於亞太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作者系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海軍少將 楊毅)
相關報導:
中美軍事關係的基礎和前景
中美軍事關係中值得注意的積極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