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李瑞環同志的“本人撰寫”叫好
作者:雲淡水暖
李瑞環同志在全國政協主席的位置上時,每逢有關的視察、出訪活動的報道,草民都有一個感覺,就是李瑞環同志的說話總是給人以一種特別的印象,邏輯性強,很有哲理,還很連貫,內容不空洞。當時有個想法,給李瑞環同志撰寫這些稿紙或者提綱的,一定是位高手,這幾天,看了李瑞環同志第三本新書發表的有關報道,才知道,這位“高手”就是李瑞環自己。
據報道,1989年7月,李瑞環第一部著作《城市建設隨談》,出版,1990年8月,他的第二部著作《爲人民辦實事隨談》出版。有評論說:“這兩部隨筆集式的著作裏,李瑞環用輕快的筆調,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談了自己的心得體會。在當時,高級官員出版著作極少,這兩部書引起了外界的極大關注。”,有人會想,以李瑞環同志的地位,找些人代筆,他署名也理應不成問題,但隨著他的第三本書《學哲學用哲學》的出版,人們實在是應該對這位出身農民,當過15年工人,再做到全國政協主席的領導人刮目相看。
這裏說的“哲學”,對於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當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李瑞環說“這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記錄著我工作中對馬克思主義的體會,在工作中掌握的哲學原理和哲學的思想方法。”,在李瑞環同志看來,哲學思維的指導作用無所不包,“哲學是明白學、智慧學,學懂了哲學,腦子就靈,眼睛就亮,辦法就多;不管什麽時候、幹什麽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哲學這門學問說來也神,你的工作越變化、越新,它顯得越有用;你的地位越高、場面越大,它的作用越大;你碰到的問題越困難、越複雜,它的效力越神奇;面對的問題越關鍵,它發揮的作用越關鍵。”。
可以說,李瑞環學哲學有“癮”、用哲學有方,常年堅持不懈,學到老,用到老,李瑞環在書中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我從二十幾歲開始學哲學,一直堅持在工作中學,邊幹邊學,邊學邊幹,幾十年從未間斷。許多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我都反復認真讀過,有的文章甚至可以背下來。尤金那本哲學辭典,我叨咕得非常熟,還和人搞過比賽,看誰查得快、講得准、背得多。‘文革’中造反派把我打成假學習積極分子,經常在批鬥會上東一句西一句地考我,我都能說出出處或背出原文,後來他們說我不是活學活用,是‘活學活說’。我當然不是提倡死記硬背,而是說學哲學必須肯下功夫。”,怪不得在一些公開的外事活動場合,草民注意到李瑞環同志講話不用講稿也能夠極富感染力地侃侃而談,思維敏捷,原來有數十年的哲學功底,而且這些功底不但是書本上的,還是實踐中來的,比如,李瑞環同志就專門談到了在擔任毛主席紀念堂建設總指揮的時候,如何在施工中解決各種矛盾的。
照今天的“人才”譜兒,草民想,李瑞環同志恐怕難入“伯樂眼”,今天的時事,哲學已經比較地“高貴”起來,成爲學術殿堂裏的“奢侈品”,成爲專家們的錦囊中物了。很少見到有學者將哲學引入草根,草根也缺少靠近哲學的環境了。在李瑞環成長擔綱的時代,他從一位普通農民、工人逐步成長爲黨和國家的領導人,並且屢屢有所作爲,口碑甚佳,他自己總結說“要我說還是那句老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産物,當然也不能否認個人的努力。光靠努力還不行,還要得法,得法就是要學習哲學。”,一靠社會主義制度,二靠學習哲學。
草民注意到專家、編委們在介紹《學哲學 用哲學》的成書過程中的兩個細節:
第一,《學哲學 用哲學》中收集的。多爲李瑞環同志在各種場合的講話,該書編寫組成員、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教授郭湛告訴記者“講話內容是瑞環同志本人撰寫的”,這個“本人撰寫”令人十分敬佩,在中國革命、建設史上的各位偉人、大家,都離不開“本人撰寫”的關鍵環節,只有“本人撰寫”,才有可能把“本人”最核心、最貼近思維關鍵的東西寫透,寫明白,毛澤東自不待言,絕大多數重要著作都是親筆而爲,草民看過一個關於李先念同志的紀錄片,片中展示了李先念同志主持武漢工作的時候,親筆撰寫的長篇報告。但這個優良作風似有淡化之態,現在很少見到領導們“本人撰寫”的介紹了,有的領導,連“在職研究生”的聽課、筆記、論文都一概秘書代勞,莫名其妙地就有了“創新”、“理論”、“著作”了。
第二,《學哲學 用哲學》的書名,是李瑞環同志自己擬定的,照說,以李瑞環同志學習之刻苦、堅持之長久,體會之深邃、實踐之豐富,稱爲“李瑞環哲學思想”也不過分,有評論說,李瑞環同志“留下了許許多多富有創見的思想和觀點”。可是,李瑞環同志很平實地把這些“富有創見的思想和觀點”歸納爲“學”和“用”,之所謂“學”者、學習、學生也,永遠做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小學生;“用”者,實踐也,永遠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者。
李瑞環同志以一個務實的,平凡的“低姿態”,把自己當成高舉馬克思哲學思想旗幟的一個普通戰士,把學習和實踐的成果歸於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與發展,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標立成“理論”,“思想”,實在是一個極好的範例。
爲李瑞環同志的“學”和“用”叫好,爲“本人撰寫”和不稱“思想”叫好。
引自新華網 2005年11月4日 2005年11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