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華空軍與中國的抗日戰爭
中國空軍美國志願隊,在中國西南及緬越泰一帶開始同擁有制空權的日本空軍作戰。從那時起,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這支航空隊儘管在編制隸屬甚至名稱上有很多變化,但有一點沒有變,即它一直在陳納德直接指揮下在中國戰場與日軍作戰,爲中國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立下了功勳。
從中國空軍美國志願隊到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1941.8-1943.4)
1941年夏,在遠東已是中國人民從事抗日戰爭的第四個年頭。裝備精良的日軍已經侵佔了大半個中國,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尚未對日宣戰。然而就在這年8月1日,重慶中國政府在一項公報中宣佈,一支由美國飛行人員組成的美國志願隊成立,並正式成爲中國武裝部隊的單位之一。這標誌著美國人參加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雖然是非官方的。在當時的形勢下是什麽因素導致這支由美國人組成的中國空軍的出現的呢?讓我們從中美雙方面臨的形勢中尋找答案。
在中國方面,鑒於日本空軍力量的日益強大,國民黨政府從九·一八事變起,開始意識到加強空軍建設的重要性,並採取多種措施試圖在一定時期內“急起直追”。然而由於舊中國工業底子薄,缺乏空軍短期內迅速發展的財力與技術基礎,加之政府官員貪污腐敗、管理不善,致使空軍建設沒有多大的成就,空軍發展處處要依賴外國,唯一的例外只是能自己生産降落傘。因此,到“七七事變”後,中國雖得到蘇聯的空軍援助,中國自己的空軍人員作戰也十分英勇,但在實力強大的日本空軍進擊下,力量不斷受到削弱。到1940年底,中國空軍雖擊毀日機900多架,但自身遭受的損失更嚴重,作戰飛機由“七七事變”前的314架下降到只有65架。當時國民黨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認爲,我國空軍已無戰鬥力。與我國空軍狀況相反,實力雄厚的日本空軍爲在物質上尤其是在心理上挫敗中國人民抗戰的決心,反而加強了空中攻勢。從1939年5月開始,連續二三年內經常以多則100多架少則10多架的機群,對尚未淪陷的西南重鎮乃至小小的縣鎮進行狂轟濫炸,給我國造成極大的生命財産損失。由於我方已失去制空權,除了以高射炮還擊外,很少有較大編隊的戰鬥機升空作戰。倡狂的日機在1941年7月侵襲成都時,居然還在太平寺機場著陸,搶走國民黨黨旗。因此,當時就有人把1940年下半年至翌年上半年這段時期稱爲中國空軍史上“比較黑暗的時期”。面臨這種日益加深的“空中危機”,國民黨政府自然不能不有所考慮,以圖改變。而在當時唯一可能的途徑就是爭取國際援助,但是困難很大。曾給我國以有力支援的蘇聯空軍志願隊由於歐洲局勢的變化,已經回國;向英國提出的請求則遭到委婉的拒絕;於是國民黨政府從1940年初起全力爭取美國的援助。
這年1月,國民黨政府首先希望美方派出一些飛行員到設在昆明的航校充任教練。可是儘管當時美國的民衆輿論多同情中國,但美國政府爲了維持所謂“中立”,態度冷淡。到6月中方擬聘請美空軍軍官阿爾森尼德充任空軍參謀學校總教官時,美陸軍部竟不允放行。其後國民黨政府一方面以正常的外交途徑,另一方面以私人渠道向美國爭取援助。前者如蔣介石於10月18日親自會見美駐華大使約翰遜,明確提出飛機援助;後者如蔣介石委派自己的空軍顧問陳納德與宋子文、毛邦初等赴美活動。事實上,陳納德這位出生於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前美陸軍航空兵上尉,自 1937 年來華充任中國防空顧問以來,就一直致力於中國的防空建設,對中國空軍力量尤爲關注。在以上活動中,蔣介石還從提高中國抗戰民心、士氣;威脅日本側翼;以及有利於壓制共産主義運動在中國的發展等三個方面,論證美國空軍援助的必要性。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政府開始討論中國方面提出的要求:在一年內獲得500-1,000架飛機,以及希望美國志願人員來華助戰。經過激烈的爭論後,美國政府爲了贏得時間武裝自己,並使日本至少在1942年4月前不要向南擴張,決定首先在飛機問題上暫從供給英國的飛機中抽出100架P-40型戰鬥機供給中國。在志願人員問題上,羅斯福總統也不顧軍界人士的反對決定予以支援,於1940年12月15日簽署法令,允許美國飛行員離職到中國作戰,並要求美國國務院、陸海軍部門及財政部爲實現上述計劃制定具體方案。這大大方便了陳納德等人在美國招聘志願人員的工作。
可見,中國空軍美國志願隊的成立是中國對“空中危機”的認識及美國對遠東局勢分析的産物。在進行了較爲充分的準備之後,該隊於次年8月1日正式成立,陳納德本人被任命爲上校指揮官。但當時的志願隊無論從人員還是裝備上都不能令人滿意。志願隊共擁有三個戰鬥機中隊,飛行人員112人中多數未駕駛過戰鬥機,更沒有同日本空軍作戰的經驗。有的隊員素質很差,在訓練後仍不合乎要求,只好放棄了合同;志願隊使用的作戰飛機是已經過時了的寇蒂斯P-40機,該機雖然在直線航行和俯衝速度上擁有優勢,也有較厚的裝甲保護飛行員,但在爬升和靈活性上與日本主戰飛機零式機相比則較爲遜色;更糟的是,志願隊的P-40機最初在裝備上不但沒有瞄準器、炸彈架、副油箱等,而且缺乏備用零件。因此,當時不但有不少軍事專家認爲,志願隊在戰鬥中最多不過維持三周,甚至就連陳納德本人也不指望從它的努力中獲得驚人的成績。針對以上情況,陳納德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在緬甸租借英軍機場,對志願隊進行訓練;他將自己自1937年到中國以來對日機作戰的觀察加以歸納,得出適合志願隊的新戰術,即:兩機配合作戰與“打了就走”的遊擊戰術。這些訓練最終保證了隊員的作戰素質。
就在美國志願隊成立前後,遠東局勢更加緊張。1941年7月下旬,日本與法國維希政權達成協定,取得在越南的八個機場與一個海軍基地的使用權,使它在東南亞的擴張取得重大進展。11月日本將245架戰鬥機放在越南南部,大有進攻雲南的意向。有鑒於此,蔣介石一方面要求駐新加坡的英空軍支援,另一方面希望美志願隊回防昆明。正在這時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在緬甸蠢蠢欲動,英軍也要求美志願隊防守仰光。結果這支小小的航空部隊就被分成兩部分作戰,兩個中隊(約34架作戰飛機)飛赴昆明,另有一個中隊防守仰光。
在昆明方面,從1940年6月起,“除星期天外,昆明差不多每天上午10點要被轟炸一次”,而且由於中國已失去空中作戰能力,日本轟炸機的行動從不需要戰鬥機護航。然而從美志願隊12月19日移駐昆明起,情況開始發生變化。第二天是美志願隊首次與日機作戰的日子,這一天日轟炸機10架按例進襲昆明,但得到情況的美志願隊早已升空等待,結果日機不但未能襲擊昆明,反而全部被擊毀。美志願隊的首次大捷,在心理上給備受空襲的昆明人民以極大的鼓舞,“捷報傳來,莫不額手稱快”。五天之後,日機再次襲擊,結果再受重創。之後日本人開始明白昆明上空的形勢,有一年時間未能空襲昆明。
在緬甸方面駐防的是戴維·奧爾森率領的美志願隊第三中隊,該隊在戰略上受英軍指揮,戰術上仍受陳納德節制。該隊不但力量薄弱,而且沒有像在昆明的空軍那樣擁有系統完備的防空情報網。儘管這樣,該隊在12月23日與日空軍的首次接觸中,作戰仍然十分英勇,取得擊落敵機七架、擊傷二架的成績,自己則損失三架飛機二名飛行員。後來隨著日軍在緬甸攻勢的加強,空戰也日趨激烈,該中隊飛機數量下降,所以陳納德又派17架P-40機前往支援。到1942年3月底整個仰光保衛戰結束後,該隊共參加31次空戰,先後擊毀敵機217架,可能擊傷 43架,付出的代價是四名飛行員及14架P-40機。仰光後雖失陷,但美志願隊的貢獻仍不可磨滅。英王喬治六世曾以代表英國最高榮譽的十字勳章授予在仰光作戰的美志願隊成員;陳納德本人則認爲美志願隊的英名都是因爲它在仰光上空的作戰而得來的。
仰光失陷後,美志願隊駐緬中隊也遷到昆明進行休整。此後與中國空軍一起不斷對緬境進行奇襲和攻擊,但是由於規模太小,日軍並未重視。1942年5月,由於緬甸戰局惡化,日軍北進取得突破進展,中英地面部隊則多分爲小股撤至印度及雲南邊境。阻擋日軍跨過怒江進攻雲南的任務就落在美國志願隊肩上。5月2日,日軍56師團佔領緬中邊境的南坎,5日主力又進入怒江一線,因爲怒江上的惠通橋已被毀,日軍只得停止前進。鑒於局勢異常嚴峻,蔣介石通過宋美齡要求美志願隊“傾全力襲擊怒江與龍陵間的卡車船艇等”。此時的志願隊經過前一段時間的休整,特別是剛從非洲運到的P-40E型機經改造後,徹底改變了美志願隊以前不能向敵人投擲炸彈的狀況,具有一定能力來執行這一任務。從5月7日起,連續5天,美國志願隊在陳納德指揮下克服了雨季前的困難,將一切可以使用的武器,甚至自製炸彈用來掃射、轟炸怒江對岸日軍先頭部隊、貯存軍用物資的村莊、交通要道、橋梁及船舶等。這些努力加上日軍供應戰線太長和雨季的來臨,使日軍最後沒有能跨過怒江,從而緩解了昆明面臨的危機。在這一階段,日空軍爲了支援地面部隊,曾將第50與第8兩個戰隊派至臘戍機場,多次對昆明、雲南車站以及大理進行襲擊,但它自己也承認“由於敵機的巧妙而又頑強的反擊,我方也蒙受了不少的損失”。
隨著雨季的到來,緬甸作戰也告一段落。美志願隊在中緬越一帶完成了100多次作戰任務,擊毀敵機260架,有效地保衛昆明一帶的空防,阻止日軍越過怒江之後,開始將主力分別向重慶及以衡陽、桂林、零陵爲基地的中國東南部轉移。當這支部隊之一部在6月5日飛抵重慶時,飽受日機空襲之苦的山城人民心情非常激動。美國人格蘭姆·貝克對此有這樣一段描述:“地面上的人們擁擠在房屋內陽臺上、庭院中和街道上,使這些地方變成一片藍色。人們揮舞著帽子、衣服、旗幟,把小孩舉過頭頂。……在這半小時中,50萬重慶人發出的激動人心的歡呼聲響徹山城,這是重慶人第一次看見屬於自己方面的機群。”不過由於華中戰事緊張,美志願隊的主力主要多放在衡陽等基地。
正當美國志願隊開始在華南、華中一帶作戰時,部隊本身也進行了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重大調整。其時一方面由於合同已滿,有若干隊員開始陸續離去;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早已正式對日作戰,認爲志願隊形式已無必要,加以中國政府及中美輿論界一直要求、呼籲美國加強空軍援華。美國方面便在征得中國方面的同意後,於6月27日宣佈解散美國志願隊的命令,並於7月4日正式執行。陳納德本人及許多隊員雖不很樂意,但最後還是接受了改編。改編後的前志願隊成員與新調到中國作戰的美國空軍正式組成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陳納德準將任司令。該隊下屬23戰鬥機大隊、16戰鬥機中隊及11轟炸機中隊,力量均較其前身美國志願隊有所加強。這一改組得到了中國各黨派及輿論界的普遍支援。
美國志願隊雖然解散了,但它對中國抗日戰爭立下的功績並不因此而消失。這不但表現在它在短短的11個月中以少勝多擊毀300架敵機,還表現在它的戰鬥使中國空軍度過了一個最黑暗的時期,從而大大提高、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也正因爲這樣,中囯共產黨在《新華日報》的一短評中,稱讚美志願隊“充分表現出美國空軍殺敵果敢的精神和熟練的技術”。國民黨政府則因美志願隊“作戰英勇、卓著功績”,給志願隊隊員授勳。最後,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新成立的美國空軍駐華特遣隊中的戰鬥核心還是留下來的老隊員。例如,前美志願隊員羅伯特·L·史各特、弗蘭克·希爾、愛德華·佩克特等,現在都分別擔任中隊長以上的職務。
不過,儘管特遣隊在裝備與人員上較之以前有所加強,但大批美志願隊老隊員的離去還是一度削弱了戰鬥力。就在這種情況下,特遣隊在東南部基地開始對日作戰。尤其是從衡陽基地起飛的美機一開始就不斷轟炸武漢、廣州、南昌及九江一帶的日軍機場、倉庫、艦船及兵營等。7月19日美機甚至還對設在臨川的日陸軍司令部進行轟擊,對當時正與日軍展開臨川戰役的中國軍隊也給予空中掩護,初步改變了中國軍隊沒有空中支援的狀況。這一切給長江流域及華中敵佔區的日軍構成巨大威脅。因此日軍決定趁特遣隊立腳未穩就加以消滅。從7月30日起日軍組織了有相當經驗的飛行員以118架飛機之衆先後突破衡陽防空網對衡陽進行長達36小時的轟炸。但特遣隊並未怯敵,與敵機展開激烈的空戰,結果日方不但未能消滅衡陽基地,反而損失17架戰鬥機、轟炸機。衡陽空戰後一個月內,特遣隊的活動不但沒有減弱,反而將戰線擴大到緬越一帶。8月12日海恩斯上校率領的轟炸機隊首先襲擊中國以外的日軍佔領區——海防。其後,日軍設在緬越的其他基地、軍火庫、油庫等若干軍事目標也經常遭到轟炸,直至9月底,這給予日軍以極大的打擊。僅就7月、8月統計,特遣隊共襲擊中國淪陷區及緬越境內日軍設備及陣地23次,日機在戰鬥中被擊落28架,毀於機場者30架,而特遣隊自身僅損失5架及4名飛行員。到10月下旬美機還開赴華北冀東附近開灤公司一煤礦進行轟炸,被報界稱爲“飛襲華北第一聲”;對香港、九龍的飛襲也開始進行;11月25日美機又首次進行夜襲,使漢口的日軍設施、炮艦及汽船遭受損失。這一切行動雖然都是侵擾性的,仍屬於“打了就跑”的空中遊擊戰術,但它不但表明美機的頑強鬥志,而且表明日空軍則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絕對掌握中國上空的制空權了。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特遣隊逐漸開始對日軍的制空權進行挑戰,但要徹底奪取制空權尚有很大困難。這不但因爲日機在數量上佔有優勢,在訓練、供給、設備、運輸方面佔有許多便利;還因爲特遣隊自身有一重大弱點:即損失飛機後很難得到補充,供應物資也因駝峰運輸量有限而十分緊張。因此,不但中國輿論界在1942年下半年要求美國加強空軍援華的呼聲很高,美國輿論界也大聲疾呼。例如1942年 7月下旬美報在報道特遣隊轟炸了廣州敵機場時就呼籲:“欲其負起艱巨之工作,尚須盡速獲得適當之增援”。至於特遣隊首腦的陳納德對此認識更加清楚,並多次要求美國政府增加援助。然而,由於美國更重視歐洲戰場,中國戰區美軍最高首腦史迪威又歷來主張重點發展地面部隊,結果陳納德的要求屢遭否決。儘管如此,陳納德還是在10月通過羅斯福總統私人代表溫德爾·L·威爾基致函總統,要求獲得105架新式戰鬥機、30多架中型轟炸機、12架重轟炸機,並以30%的戰鬥機及20%的轟炸機補充。爲了說服總統,陳納德指出他的計劃成功不但有利於麥克阿瑟及海軍在太平洋的進展,而且可以使中國人永遠成爲美國人的朋友,日本人則在半年內被趕出中國。此外,在信中陳納德還要求作戰上的自由與直接向蔣介石報告的權利。像往常一樣,陳納德的計劃遭到馬歇爾與史迪威的強烈反對。然而,由於陳納德的計劃得到羅斯福一些私人顧問如霍普金斯及科裏的支援,加上蔣介石發出電報與陳納德計劃前後呼應,終於使羅斯福的態度趨於積極。
]
從美空軍十四航空隊成立到中國上空空戰的結束
1943年1月,在摩洛哥卡薩布蘭卡舉行的會議上,羅斯福強調了擴大美駐華空軍部隊的政治利益,認爲定期轟炸日本“將大大地鼓舞中國人民的士氣”。在會議結束後致蔣介石的電報中,羅斯福保證決心立即增援陳納德。3月8日,羅斯福最後決定1943年美國在華的主要方案是:成立美空軍十四航空隊;逐漸增加其空軍實力,使之達到500架飛機;在設備許可情況下中印空運數量每月應增至1萬噸。11日美空軍駐華特遣隊正式改編爲第十四航空隊,陳納德爲第一任少將司令。該隊在編制上系從第十航空隊獨立出來。其主要任務是:保衛自身在駝峰的運輸線;搜集和破壞日軍飛機與部隊營地;轟炸日本在華軍事設施;轟炸中國海岸與島嶼附近的日本船運;在印支、緬泰及臺灣破壞敵軍供應與軍事設施;鼓勵中國的抗日並以一切可能方式支援地面部隊。
然而,儘管第十四航空隊得到羅斯福的支援,但這並不意味著從此陳納德就能順利實現自己的軍事計劃。相反,由於當時滇緬公路仍未打通,十四航空隊的給養仍只能依靠從印度飛越喜馬拉雅山到昆明的駝峰運輸線(如果連從美國送到印度的路程,運輸線長達1.4萬里),美空軍運輸大隊雖盡了很大努力,運到昆明的物資仍有限;加之,第十四航空隊仍隸屬于史迪威之下,物資分配權也由史迪威掌握,因此陳納德仍無法獲得物資上的優先供應權。史迪威認爲在收復緬甸之前十四航空隊只能獲取有限物資中的3/8。更不幸的是,駝峰運輸線在1943 年4月又因雨季的提前到來而幾乎完全阻斷。在4月頭10天,原定有245噸物資可送交十四航空隊,結果,只送到了45噸,航空隊的活動只好暫時停止。事實上4月只有一次飛行任務,即24日9架 B-25型轟炸機出襲在緬甸的一個日軍基地。
美空軍的這種情況,給了日本以可乘之機。當時與在華美空軍作戰的日本空軍,擁有戰鬥機200-250架,轟炸機50-100架。在1943年2月底制定的“帝國陸軍對華作戰指導計劃”中,日方已決定“1943 年春季以後及時加強航空作戰”,“遏制敵空軍蠢動”是日軍的主要任務;爲此還擬增加戰鬥機、轟炸機各兩個戰隊以擊破中國內地特別是西南方面的在華美空軍。3月末日第三飛行師團首先從廣州攻擊桂林;4月初衡陽、零陵、建甌美軍前線基地也頻遭日機襲擊;日機從3月30日起針對麗水機場的情況連續三天累計80架次進行轟炸;4月22日日機以 44架之衆進襲零陵,同時對雲南驛美機場也進行轟擊,美機損失17架;4月29日31架日機再次進攻桂林,迫使美機向後方轉移。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方面建議羅斯福召集史迪威與陳納德回華盛頓面議,與此同時宋子文又向霍普金斯表達了中國政府希望將5月至7月中印空運物資撥與第十四航空隊,以便向日軍發動空中攻勢。4月底陳納德抵美後,又向羅斯福面交了1943年下半年的空軍作戰計劃。主要內容有:第十四航空隊準備從7月起用兩個月爭取在中國的制空權;之後分三期展開攻勢摧毀日本的運輸線與本土;補給方面,7月至9月,月需4,700噸,9月以後月需7,100多噸;在六個月中擬炸毀日本船舶60萬噸。考慮到以上計劃,尤其是第十四航空隊面臨的處境,羅斯福決定立即採取行動以滿足中國方面與陳納德的要求。5月在華盛頓召開的三叉戟會議上,羅斯福明確主張從每月越過駝峰的7,000噸物資中抽出 4,700噸給予駐華美空軍,而對史迪威的反對意見不加理睬。爲提高駝峰運輸量,羅氏還在會後另派一軍官去主持空運工作。這樣一來,駝峰空運噸位開始增加,從5月的3,000噸增加到7月的5,500噸。
由於羅斯福的新措施,第十四航空隊的物資供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從5月起空中活動又逐漸活躍起來。5月4日六架B-24轟炸機飛襲越南河內,海南島南端的三亞也遭轟擊。在對河內的轟炸中,所投炸彈75%命中目標,因此被美軍陸軍部長史汀生宣佈爲:“由中國根據地起飛之盟機空前最大及破壞最烈之一次空襲”。美國空軍主力從5月6日起還逐次向桂林推進,到8日晨即達56架。8日這一天7架美B-25轟炸機飛襲廣州日軍的天河與白雲機場,炸毀日機20架。
駐華美機的轟炸攻勢很快引起了日方大本營的高度重視。它不但告誡日侵華空軍“特別注意美轟炸機進入桂林,加強北九州、臺灣及中國淪陷區的空中警戒”,還對南方軍發出參電要求協助對華航空作戰。
與此同時,侵華日第十一軍爲了加強長江的運輸能力,使宜昌附近近一萬數千噸的船舶得以下行,消滅洞庭湖至宜昌長江右岸的中國軍隊,從5月上旬到6月中旬又開始了所謂“江南殲滅作戰”。第十四航空隊於是在肩負雲南上空作戰的同時,又擔當起給湖北境內中國軍隊空中支援的任務。陳納德說:“在那時期裏,一個駕駛員在某一天沿長江掃射,而在48小時後又改在雲南攻擊紅膏藥轟炸機,是尋常的事。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