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史海‧抗戰討論 字體: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從七七事變看抗日戰爭
 瀏覽332|回應0推薦1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Rebec

中國國民黨第16屆中央常務委員會第147次專題報告-從七七事變看抗日戰爭(報告人:蘭政策委員寧利)
2005/7/6


從七七事變看抗日戰爭
智庫國家安全組政策委員 退役海軍中將 蘭寧利

壹、前言:
「台灣糖甜津津,甜在口裏苦在心!」這是民國二十年前後大陸小學課本的一篇文章,告訴全國的兒童不要忘記台灣被日本強佔的事實,要奮發圖強收復台灣。換言之,當年割讓台澎遼東半島給日本是力不如人,滿清陸軍左寶貴先敗於平壤,海軍再敗於黃海,實則中國由上至下沒有一刻忘記台灣這個被日本強權霸佔的領土,我相信在對日抗戰犧牲的三百六十萬軍人和三千五百萬平民,數億人民的流離失所,大家之所以寧願犧牲,咸因有此共同的國仇家恨。在今天當民進黨政府為推動台獨,不惜切斷與中國歷史的關連,否認台灣光復的事實,稱日本戰敗投降為終戰,完全抹煞對日抗戰期間全國軍民的犧牲,奮力爭得之戰果讓台灣回歸祖國,而寧願以日本殖民地受殖民為光榮,數典忘祖莫此為甚。一干蛋頭學者不惜歪曲事實,故意忽視開羅會議,甚至連日本天皇投降宣言所根據的波茲坦宣言一概不提,反而宣稱台灣地位未定,中國在抗戰期間作如此大的犧牲最後卻落得如此忘恩忘本的結果恐怕是始料未及。近期為乞求日本能支持台灣獨立,對日本百般曲意,甚至荒謬的連自己的領土都不敢大聲承認,還要將漁權與主權分開,未戰而先棄守,完全是沒有國格沒有脊樑的軟體動物,能獲得誰的尊敬?
今天紀念這個神聖的日子,無論是在台灣或是在海外都有失真的解讀,因而導致歷史被扭曲或被故意遺忘,最主要的原因是前者國共內戰政府丟掉了大陸,後者今天的台灣對依賴美日生存作了過度和一廂情願的解讀,怕影響美日關係因而都不願強調抗戰歷史。但是這一段歷史我們或許可以原諒,但絕不能遺忘,這關係到一個民族生存的問題,為什麼我們不如以色列人,甚至連韓國都不如,一個沒有自信的民族是永遠被別人踩在腳下抬不起頭的。
現在利用這個機會就戰前、戰時與戰後的相關資料向各位先進作淺顯的分析,俾能收野人獻曝之效,並請不吝指正。

貳、戰前態勢分析與比較
一、日本的崛起
一八六八年日本正式開始進入推動明治維新的歷史新頁,日本藉引進西方的政治制度、文化、科學、工業,並發展產業,建立富國強兵的國家發展戰略。強國必先強兵,一八七○年伊藤博文決定模仿普魯士的強兵政策,建立皇軍制度。自此,明治維新基本上展開了日本的軍國主義發展。
日本深知中國的資源豐富,只有主宰中國,日本才能走出生存與發展的危機,因此自明治維新之後如何經略中國的大陸政策就成為舉國一致的對外目標。在此目標下日本於甲午戰爭首先擊敗中國,再於日俄之戰擊敗俄國,這兩次戰爭都是為了實現對中國利益的奪取。自此日本食髓知味,侵略中國無役不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借機入侵山東,並利用二十一條企圖獨佔東北、山東與長江流域。日本並展開積極經營東北,泡製「滿州主權未定論」、「滿州人不是中國人」、「滿州自古非中國領土」鼓吹滿蒙獨立。同時也積極移民東北,有計畫的掠奪資源與控制。
一九二七年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七日日本首相田中義一於東京召開東京會議決定今後如何推動侵略中國的大陸政策綱領,七月二十五日上奏天皇,這就是有名的「田中奏摺」,也就是「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具體政策和步驟。日本國家發展大政方針就是以侵略中國為前提,而分裂滿蒙則是侵略中國政策成敗的基石。在日本軍閥逐漸擴大經營下終於在未獲政府同意下強行於民國二十年九月十八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迅速佔領東北,九一八事變也是日本軍人專政的開始,日本軍閥不但佔領了東北,更控制了日本政府,這也是爾後日本遭到大戰失敗的主因。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更逐漸南下長城、察哈爾、河北北部策動成立偽政府,國民政府委曲求全步步為營,日軍並進一步進逼平、津。
一九三二年日本又在上海發起挑釁,這就是一二八事變,是役中國幾乎精銳盡出,犧牲殆盡,這對爾後推動國軍現代化影響極其深遠。
二、中國的興起
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國民政府在完成北伐後,一方面繼續追求國家統一,另一方面則展開建立現代化國家的努力。首先開始財政的改革,引進預算制度、收回關稅自主、改革稅收,成立中央銀行,改革幣制實施法幣政策,正常國家財政金融制度,使財政進入一個利於工商投資,並讓全民休養生息的新時代。政府同時進行農業改革、建立交通與通信體系,並鼓勵工商業興起。
加強推廣國民教育,掃除文盲,一九三四年開始推動社會改造的新生活運動,為中國建立一個合乎現代化行為規律的社會。
為建立一支現代化的武裝部隊,國民政府採取與德國合作,全面推動國防規劃,在南京成立完全仿德式編裝未來作為全國各部隊種子的教導師,訓練具備現代化作戰認知的士官。規劃建立基本國防工業,設立防線工事,不僅如此,德國顧問並協助策定抗戰戰略指導,至少後來在華北事變與德軍顧問所預期之結果相近。在剿共成功後隨即在德國顧問指導下展開軍事體制的整編,分三年每年整編、調訓二十個師,共成立三十個整理師、三十個整編師,然而因倉促抗戰只完成二十個師的整編,且全德式裝備未到而落空。
除基本國防能力的建立外,國民政府另分批調訓高級軍官培養其對現代化戰略、戰術的正確認知,成立廬山軍官訓練團。
對中國進行財政、軍事改革及推動新生活運動,立即引起日本的高度注意,要求朝野特別予以關注。

參、戰前雙方軍力、國力對比
繼九一八事變後中日第一場重要的作戰就是熱河與長城之戰,我方一如所料戰敗。這是一場繼甲午戰爭後比較接近正式的決戰,這場作戰可以看出中日間國力與軍力之差距較甲午戰爭時更大,中國軍隊英勇的表現並不能改變軍力嚴重落後日軍的事實,事實上中國全方位的落後才是作戰失敗的原因。
中日正式開戰時,日本已具有半世紀以上的現代化基礎,政治經濟上軌道、富國強兵,擁有世界一流水準的工業基礎,能建造航空母艦(含)以下各式作戰艦、戰機、坦克、輕重武器。整個日本是一個近乎全民皆兵的總體戰體制。
反觀中國,開戰時全國尚未統一,近一半地區還是半獨立狀態,政局紊亂,內鬥頻頻;僅沿海商港零星有現代化的輕工業,僅極少數軍火製造能力,國內連主要道路交通都未能完成,國家財政紊亂稅收嚴重不足,國民教育不普遍,人民欠缺現代化知識。
日軍陸軍十七個師團、三個航空司令部、另有砲兵、騎兵、裝甲兵、化學兵、工兵等專業部隊,且已有兵種協同、軍種聯合作戰能力。總兵力三十八萬人,另有四百萬後備部隊。日軍經常是擁有良好的作戰與後勤支援,並且有海空火力掩護。中國陸軍共一百八十三個師以及少數的砲兵、騎兵等特種部隊,總兵力一百八十萬人,但區分中央軍、西北軍、東北軍、川軍、滇軍等不同系統,真正整編過的軍隊不足二十個師,沒有後備部隊,兵役制度剛試辦,素質低落。即使整編後的國軍與日軍戰力比為三比一,若以一般部隊則為五比一,甚至八比一。國軍則是幾乎沒有任何砲火、反戰車支援能力,通信、醫療與後勤更是嚴重欠缺。
海軍: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航空母艦、戰鬥艦組成的完整艦隊,共二百八十五艘軍艦,共一千四百萬噸。而中國僅有能在沿岸航行或內河運作的小型、陳舊的艦艇五十八艘,總噸位五萬九千噸。
空軍:陸軍航空隊三十個聯隊共一四四三架戰機,海軍七三○架戰機部署於行航空母艦上。其中包括全世界有名的零式機。中國只有購買的各國不同飛機共三○五架,飛機作戰性能嚴重不足。
由以上分析可知,就計量而言,中日之戰日本居絕對優勢,因此戰爭快則一個月,慢則六個月中國將失去一切作戰能力。

肆、從七七事變看抗戰戰略
我國從戰略角度而言,不願因七七事變而提前展開與日本的決戰,同樣的日本也只希望借蘆溝橋事變擴大到華北事變就暫停,全力準備與美蘇作戰,日軍認為或許只要在華北經過一到二次主力決戰,就可迫使中國放棄抵抗。最壞的情況是主力在華北,另部直接攻擊長江三角洲,佔領中國工、商中心,中國就會投降。
但是中國的政治與民心而言,蘆溝橋事變被日本擴大到華北事變後,就已經突破了中國抗日最後關頭的底線,迫使中國即使在戰略條件不利下也不得不就此進行全面抗戰。
蘆溝橋事變所掀起的中日大戰,我國深知這是未來日美、日蘇大戰的序幕,因此擬定了長期抗戰的方針,準備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焦土戰略,這個空間就是中國廣大的土地和不畏犧牲的人民;而這個時間就是世界大戰的來臨。唯有中國作出重大犧牲,才會成為世界大戰中的中流砥柱,也才能解除所有不平等條約,讓中國躍升為受人尊敬的國家。中國既不能在戰鬥中獲得決定性的勝利,也不能以完全犧牲的悲壯方式,在戰場上拼光所有的抵抗能力,必須要在不斷的失敗中仍然能保存戰力。要想執行這種屢敗屢戰的戰略,對蔣委員長與本黨的領導能力絕對是最大的考驗。
而且隨後在上海的一二八事變我國不惜精銳盡出,將大量軍力投入戰場,迫使日軍調動華北軍力於金山衛登陸加入上海的作戰,此一戰略考量,實則減輕日軍由北南下的戰略優勢,延緩我軍向西南撤退的時間壓力。

伍、中國之抗日戰爭
嚴格的說抗日戰爭應該起自九一八事變,自民國二十年起日本已強佔我一百三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奴役五千多萬人。當然全面抗戰是起自於七七事變,雙方共進行八年一個月又三天的戰爭,我將統計數字報告如下:
會戰二十二次(指動員兵力十萬以上)
戰鬥一千一百十七次以上(動員兵力一萬以上)
小型接戰三萬八千九百三十一次
中國傷亡三百六十萬人
中國百姓死亡三千五百萬人
中國人民的財物損失超過六千億美元
另外無數的文物與古蹟遭到日軍大量的摧毀與劫奪,日本證據確鑿的在中國戰場使用毒氣,殘殺平民。
整個戰爭的區隔可以從七七事變畫分前後,從九一八事變到七七事變,日本的戰略是步步侵略東北、內蒙與華北,中國則是忍辱負重、設法爭取時間,完成統一與建設,以凝聚國力。自七七事變後中國在未完成準備下被迫全面應戰,日本則是採速戰速決的戰略企圖以優勢兵力,擊潰中國的抗戰意志。但中國卻採以空間換取時間的焦土作戰,國民政府成功的封鎖長江阻撓日本海軍沿江西進,另在三場關鍵性的會戰的導引下,以重大的軍民傷亡,成功的使日本陷入中國的戰略泥淖中。更在武漢會戰後,改用以戰養戰的戰略,扶植漢奸政權,搜括作戰資源,迫使國民政府力竭而放棄抵抗,此時中國則採長期抗戰方式,消耗日軍戰力,終於使日本在戰爭資源面臨枯竭之前,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奪取南洋的資源。
事實上國民政府在外援杯水車薪下至一九四四年戰力已瀕臨枯竭,日本最後奮力一搏已逼近貴州獨山之線,情況極為危急幾乎動搖重慶,但日軍戰力也呈現強弩之末,同樣也呈衰竭。至一九四五年中國戰區的局勢才出現好轉,終於獲得最後的勝利。
中國的抗戰對日本的覆亡有多大的貢獻?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傷亡達一百一十萬人,日軍最後在中國戰區向中國投降的共有一百二十萬人,關東軍向蘇聯投降的有六十萬人,足證在中國戰區就牽制日軍高達一百八十萬人,如此龐大的軍力若非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改投至任何戰場都將扭轉整個戰局。

陸、客觀的看中國之抗日戰爭
一、中國戰勝了嗎?
這場戰爭日本是該勝未勝,而中國是應敗未敗,無論從兩國的整體國力,或直接交戰的軍力而言,日本都是居絕對優勢,因此純就國力來說日本應該可以打敗中國。但是在戰略與政略的運用而言,中國顯然充分運用對抗的智慧,使日軍無法發揮其優勢。但是中國真的是戰爭的勝利者嗎?未必見得,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表面上中國與盟國結合結束了孤軍奮戰的不利態勢,但實際上這些同盟國一方面只想利用中國來困住日軍,一方面又怕中國利用抗戰勝利而進入現代化,因此只願以最低的限度援助來支撐中國,同時還要設法分化中國,介入其內部的鬥爭。中國雖為盟國而奮力血戰,最後的結果卻是盟國出賣了中國。針對這一點中國可真是「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
中國在第二次大戰中所扮演的角色絕非僅是南京大屠殺裏沒有反抗能力的羔羊,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絕對是一個英勇抗暴的勇士,中國在戰爭中的貢獻是導致同盟國獲得勝利的主要原因。
二、分裂造成力量分散
國民黨在一九二八年北伐成功,好像中國就此結束了自民國成立以來的分裂,而進入了統一,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北伐的成功,只是由南京的國民政府取代北京的北洋政府而已,中國的分裂與割據型式不但依然存在而且繼續發展。因此北伐成功後中國國內仍然內戰不斷,其規模與破壞力較以前更大,這使得日本每年都利用機會擴大侵略。此間最大的要數華北、西南,以及中共所組成的蘇維埃政府。九一八事變同年本黨部分同志甚至於廣東另組國民政府與南京的國民政府對抗。一九三六年西南半壁才接受中央的指揮,國民政府借剿共之名才將軍政力量帶入川、滇、黔,和西北與華北的晉、陜、甘各省。然而同年底西安事變整個改變了國家戰略。
一直到一九三七年中國才勉強達成內部的初步統一。在此之前混亂分散的國家一再的給日本提供良好的機會。當中國越需要團結之下,國內分歧的意見越多,中國各軍政團體不但不能達成團結,甚至內鬥頻頻。其中本黨內部的派系分裂更是造成國內局勢不安的主因,自寧漢分裂以降黨內總是群雄割據意見紛歧,甚至到抗戰最艱困的時期汪精衛的成立偽政府、另組國民黨,汪先生不可謂不優秀,然純以個人私利為考量的作為對抗戰造成莫大的影響。此點實足令後人警惕。
三、國家戰略的分歧
蔣委員長初期在九一八之後於華北事件的處理上採「不抵抗主義」採忍辱負重以外交斡旋,主要因為中日國力、軍力相差太懸殊,國家尚未統一,沒有國家認同和共識,沒有現代化的政治、經濟、財政、軍事、工業基礎。如冒然一戰其結局不是亡國就是割地賠款。其次或可爭取到國際的支持。然此一用心被國人嚴重誤會。在安內攘外的主張下,希望先完成剿匪統一全國,再盡一切可能爭取時間充實國力,然而在某些野心政黨操縱、政客的鼓舞下,愛國精神被利用,然全國群情昂揚一致反彈,「結束內戰」、「先抗日」、「誰抗日」、「誰領導抗日」都是全國議論的重心,而愛國更是無限上綱,無人能禦。在此被操控狀況下,使整個的建國備戰工作受到不利影響,許多計畫走走停停。事實上熱河之戰,國軍倉促應戰根本就是在強大的輿論與強大壓力下的失敗之作。結果証明如果抗戰能再晚起動五至八年,則情況將大為不同。
事實上輿論之被他人掌握,擾亂國家大計並非僅抗戰初期,亙抗戰全期仍被反覆運用。本黨之拙於宣傳、處處受制於人不僅其來有自,而且每下愈況,近年來屢受「愛不愛台灣」之困,或許應採主動出擊方式讓敵人受困。
四、抗戰是誰打的?
幾十年來中共一直宣傳抗戰是他們打的,事實上當年的中國共產黨並非將抗戰作為全力出擊的目標,他的歷史使命是要打倒一切反革命勢力,壯大革命隊伍,因此抗日只是中共達成革命成功的一個環節而已,並不會與日軍拼鬥。中共宣傳的所謂的百團大戰和平型關作戰,都是過於誇大。前者只是一系列游擊戰的統計總數,個別的作戰規模連戰鬥都算不上。平型關作戰只是太原會戰中的一個戰役,共軍在這場戰役中也只是擔任了敵後游擊戰的五分之一責任,成功的伏擊到一個日本的補給運輸隊而已。兩場作戰加起來,日軍死亡人數不到三千人。
近年來資訊網路空前發達,資訊已可廣泛的流通,「抗戰是誰打的?」大陸網民早已展開熱烈討論,他們從國共雙方殉職的將領數字分析,從松滬會戰、長沙會戰、空軍作戰等分別的史料分析已略知其大要,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國民政府絕對是領導全民抗戰獲得最後勝利的。

柒、結語
中國國民黨所領導的國民政府絕對是領導全民抗戰獲得最後勝利的,老實說我們紀念七七,我們不是要單純的搬弄那些數字和歷史,我們最該要體會出的是今天的環境並不比當時差,今天日本奪我釣魚台與當年奪我東北有何不同?為什麼當年本黨的先進們能,而今天我們不能?我認為其中最大的差距在精神。自從本黨由過去的革命政黨蛻變為民主政黨後,不提精神兩字久矣,但是我認為民主政黨並不是一個沒有革命精神的政黨,今天什麼是革命?「打抱不平」就是革命,如果像社會貧富不均、城鄉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人民生活困苦、國家施政品質粗陋造成人民沒有明天,或是造成大量浪費,甚至執意推行會給人民帶來立即危險的台灣獨立,這些都是不平,我們都要為民打拼、為民爭取。因此今天紀念七七有其時代的意義,如果我們不能認清民之所欲,如果我們不能將民之所欲放在心上,時刻想到為民爭取,如果我們都不是捍衛人民福祉的鬥士,人民又何以願委以大任?而在作為一個捍衛人民福祉的鬥士而言,我們又那有空間包藏私心,只見一己之利?


安津注:本文第四部份之“而且隨後在上海的一二八事變我國不惜精銳盡出,將大量軍力投入戰場,迫使日軍調動華北軍力於金山衛登陸加入上海的作戰,此一戰略考量,實則減輕日軍由北南下的戰略優勢,延緩我軍向西南撤退的時間壓力。”其中「上海的一二八事變」應是八一三事變之誤。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31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