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三,中國抗戰的第一戰 ﹝續二﹞
蔣中正對如何打敗日本早有謀略應對,其謀略出自其保定講武堂的同學蔣百里。蔣百里的主要謀略是延遲與日開戰、厚植經濟實力、一旦開戰則利用中國地域遼闊以拖垮日軍。蔣中正採用了這一謀略,自民國18年起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努力縮小與日本的經濟實力差距;日本深知其對外擴張的主要目標與障礙是中國,不能等中國強大了再對中國動手。所以,日軍不斷製造事端,一二‧八事變、九一‧八事變蔣中正都以非常手段壓了下來。在民族存亡的重大事件上,蔣中正一再忍讓示弱,雖然民怨不斷,但也表明他胸有大格局的雄才偉略。
但在內政方面,則顯示了蔣中正的胸襟太狹小。或許是他在黃埔軍校與共產黨人共事的閱識,深知共產黨是其獨裁專制的死敵,所以想方設法要把共產黨斬草除根。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下,數度動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大軍圍剿共產黨紅軍。長年的內戰使國勢更趨沒落,以致在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時,國府與國軍都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
由於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在民族危機面前國共重修舊好;而盧溝橋事變,使華北門戶洞開,日軍自北而南蠶食中國之態勢以明。在內外因素皆已水到渠成的條件下,對日開戰已是國府必須面對的首要之事。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是要發起全面的侵略戰爭?還是複製9‧18的模式,先東北後華北往南一步一步蠶食中國?要如何對日開戰?蔣中正須有長遠的戰略考量:不管日軍是發動全面戰爭、還是複製9‧18的模式,對中國最不利的是日軍由華北而漢中、由漢中而四川,再沿江而下,這樣國府將無險可據、中國憑藉地域廣闊的迴旋空間也將受到極大的壓縮。由四川沿江而下是忽必烈滅亡中國之路,蔣百里的謀略就是不能讓日人複製忽必烈滅亡中國的模式。所以,蔣中正在上海投日人所好,主動挑起8‧13抗戰,把日軍初戰的銳氣消耗在京畿之地,主要也是出於這一戰略考量。
安津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