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共產黨論壇
市長: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共產黨論壇】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史海‧抗戰討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大胸襟大格局成就的大事業】
 瀏覽899|回應5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天的事件就是明天的歷史。歷史人物的大成就與其大胸襟大格局不無關係。本棧自今日起開闢『大胸襟大格局成就大事業』的歷史討論欄目,主要討論中共歷史上的重要成就與其大格局的關係;當然與中共無關的重要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也可以參與討論。
歡迎各種色彩、各種立場的朋友熱情參與!
安津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262634
 回應文章
毛澤東、蔣中正的大胸襟與大格局成就了抗戰大業 ﹝一﹞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一三,中國抗戰的第一戰  ﹝續三﹞

 

八‧一三戰端一開,便成中日戰爭之焦點:日軍主力一從本島直接海運淞滬;一由華北長驅南下,欲與中國軍隊之主力--蔣中正所掌控的黃埔系決戰。蔣中正也擺出保衛首都的決心,吸引華北日軍南下,直到193712月南京失陷,國軍除台兒莊有斬獲外,幾乎每個戰役都以失敗收場。但戰役的失敗卻換來了戰略的成功。日軍攻陷南京後實施屠城,也表明其速戰速決戰略的破滅。國軍退出南京後,利用長江天險,繼續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一路誘敵西進。直到193810月武漢保衛戰,日軍的軍力優勢以成強弩之末。武漢失守後,國軍由戰略防守轉為戰略相持。自八‧一三開戰到武漢失守長達十五個月的時間,蔣中正成功地運用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主導了第一階段的戰略防守,為抗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以落後的武器裝備打敗經濟實力和軍事裝備遠比自己強大的日本軍國主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抗戰勝利使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也使中華民族一洗百年來遭受列強凌虐之恥辱,這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要轉折點。蔣中正領導抗戰有功於民族,在青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前幾年曾在【自由時報】看到一篇獨派文章,詆毀蔣中正不是「中國人的代表」,該文的作者如果不是不了解蔣中正領導抗戰的歷史,就是日本皇民的餘孽。

武漢保衛戰後,中、日軍力之消長已有根本的變化。但蔣中正並沒有好好把握戰場上軍力消長之變化,而是採取避戰與觀戰的策略,讓國軍錯失拓展戰略周旋空間的機會。而共產黨則是把握戰略相持階段的機會,大力開拓敵後戰場,與國軍的的大部隊作戰形成強烈的對比。此後敵後戰場逐漸取代國軍的正面戰場,成為抗戰的主要方式,共產黨也因之而坐大,這是後話。

總之,蔣中正在抗戰初期投日人所好,主動於八‧一三在上海開戰,成功地應用了以空間換取時間、阻敵走由華北入漢中進入四川這一條忽必烈滅亡中國之路的戰略,奠定了抗戰勝利的基礎。這是其胸中有抗戰之大格局使然。至於國共兩黨在抗日戰場上勢力之銷長,除了戰略應用外,還有政策的層面,以後再討論。

 

 

                                       「續完」

 

 

 

 


安津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284230
毛澤東、蔣中正的大胸襟與大格局成就了抗戰大業 ﹝一﹞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一三,中國抗戰的第一戰  ﹝續二﹞

        

         蔣中正對如何打敗日本早有謀略應對,其謀略出自其保定講武堂的同學蔣百里。蔣百里的主要謀略是延遲與日開戰、厚植經濟實力、一旦開戰則利用中國地域遼闊以拖垮日軍。蔣中正採用了這一謀略,自民國18年起大力發展民族工業,努力縮小與日本的經濟實力差距;日本深知其對外擴張的主要目標與障礙是中國,不能等中國強大了再對中國動手。所以,日軍不斷製造事端,一二‧八事變、九一‧八事變蔣中正都以非常手段壓了下來。在民族存亡的重大事件上,蔣中正一再忍讓示弱,雖然民怨不斷,但也表明他胸有大格局的雄才偉略。

         但在內政方面,則顯示了蔣中正的胸襟太狹小。或許是他在黃埔軍校與共產黨人共事的閱識,深知共產黨是其獨裁專制的死敵,所以想方設法要把共產黨斬草除根。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口號下,數度動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大軍圍剿共產黨紅軍。長年的內戰使國勢更趨沒落,以致在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時,國府與國軍都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

         由於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在民族危機面前國共重修舊好;而盧溝橋事變,使華北門戶洞開,日軍自北而南蠶食中國之態勢以明。在內外因素皆已水到渠成的條件下,對日開戰已是國府必須面對的首要之事。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是要發起全面的侵略戰爭?還是複製918的模式,先東北後華北往南一步一步蠶食中國?要如何對日開戰?蔣中正須有長遠的戰略考量:不管日軍是發動全面戰爭、還是複製918的模式,對中國最不利的是日軍由華北而漢中、由漢中而四川,再沿江而下,這樣國府將無險可據、中國憑藉地域廣闊的迴旋空間也將受到極大的壓縮。由四川沿江而下是忽必烈滅亡中國之路,蔣百里的謀略就是不能讓日人複製忽必烈滅亡中國的模式。所以,蔣中正在上海投日人所好,主動挑起813抗戰,把日軍初戰的銳氣消耗在京畿之地,主要也是出於這一戰略考量。

 

 

 


安津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278760
毛澤東、蔣中正的大胸襟與大格局成就了抗戰大業 ﹝一﹞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一三,中國抗戰的第一戰 續一

蔣中正投日人所好,選擇在京畿之地與敵開戰有其深遠的戰略考量。學軍事出身的蔣中正當然知道中日難免一戰。以中日兩國的實力比較,中國除人多地廣外,其他的戰爭條件都不能與日本成正比:如在經濟上,中國還處在封建的個體田園經濟,日本已完全進入了現代工業社會;在國人對戰爭的認同上,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其所欠缺的就是現代工業所需要的原物料。日本為自身的現代化,向外發展是必然的趨勢。但在日本軍國主義的主導下,選擇以向外發動侵略戰爭,以擴張國土版圖,掠奪他國財富來發展日本的現代化。這種軍國主義思想得到了上自天皇下自平民百姓的認同。所以,日本大多數國人在軍國主義者「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下,對大和民族兹長了盲目的優越感,對發動侵略戰爭完全沒有罪惡感,多持支持的態度。而中國由於民國初定,各地還是處於軍閥割據,國人對國家的認同也不一致。所以在國家的形式上,或是民心的向背認知上,基本上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在軍事實力的比較上,中國較有戰力的軍隊還是蔣中正掌控的黃埔系。依當時的軍事專家評論:以人員和裝備相比,國軍三個師比不上日軍一個師團;以單兵戰力相比,十個國軍比不過一個日軍。所以,以中日兩國的經濟、政治(民心)、軍事等實力相比,中國都處於弱勢,根本就無法與日本相抗衡。中國恃以為戰的只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地廣人多。蔣中正也就是看到這一點,也知道這是打敗日本的唯一條件。但他只知道弱者利用地廣有迴旋的余地可以拖垮強者,並不知道使用民力來打敗強者。(或許是他的統治階級本性使然,獨裁統治的最佳方法是大搞愚民政策,使用民力必定要喚起民心,這是不利於他的獨裁統治的。)『戰爭之偉力在民眾之中』(毛澤東《論持久戰》),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毛澤東的胸襟與格局比蔣中正大,看得比蔣中正遠,最後在分享抗戰的成果時,得到的也比蔣中正來得多,這是後話。

 


安津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263075
毛澤東、蔣中正的大胸襟與大格局成就了抗戰大業 ﹝一﹞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八‧一三,中國抗戰的第一戰

在傳統的認知上,七‧七事變是中國抗戰的開始。由於七‧七事變後全中國進入了全面的抗戰,這種認知并沒有錯。不過七‧七事變與之前的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松滬抗戰一樣,中國軍隊都是處於被動應戦的地位。如果是從主動出擊的角度分析,八‧一三抗戰才是中國抗戰的第一戰。
在兩岸的教科書或是有關抗戰的研究資料,也都是把八‧一三抗戰歸為中國軍隊處於被動應戦。但事實真相并非如此。據說當時有一位記者問張發奎將軍:“是您下令開槍射殺闖入虹橋機場日軍?”張發奎將軍答到:“我是根據上峰的指示下令的!”很明顯張發奎將軍的上峰就是指蔣中正!上海是首都門戶,江浙是全中國工商最發達地區。日軍在虹橋機場挑衅,意在敵國的富裕地區開闢戦場,從而達到癱痪敵國得於支撐戰爭的經濟。這是很淺顯的道理。蔣中正為什麼要投日人所好,在京畿之地與敵開戰?

注:本文4月19日發表於改版前的「聯合網棧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262662
毛澤東、蔣中正的大胸襟與大格局成就了抗戰大業
推薦0


安津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927年4月12日,蔣中正率先在上海向共產黨舉起屠刀,成千上萬的共產黨人死於非命;蔣中正由於“清黨”居功厥偉,堂堂皇皇地登上了黨國的最高權位。1975年4月5日蔣中正壽終正寢。四月是蔣中正的本命之月。
1927年9月9日,毛澤東發動秋收起義。在眾多的共產黨軍事將領領導的起義都以失敗為結局的情況下,一介書生的毛澤東卻把起義部隊帶上井崗山而保存下來,從而奠定了毛澤東在中共的軍事領袖地位。1976年9月9日毛澤東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九月似乎也是毛澤東的本命之月。
兩位世紀偉人的本命之月不同,他們所追求的理想、所奮鬥的目標也都不相同,但卻在抗戰之大業上有了交集,并各自以大胸襟大格局的雄才偉略成就了抗戰大業。成為上個世紀繼國父之後最傑出的兩位世紀偉人。以下,本文將介紹兩位世紀偉人的大胸襟與大格局所成就了抗戰大業 

 注: 本文4月18日發表於改版前的「聯合網棧」


安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262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