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共產黨論壇
市長:
安津
副市長:
加入本城市
|
推薦本城市
|
加入我的最愛
|
訂閱最新文章
udn
/
城市
/
政治社會
/
政治時事
/
【共產黨論壇】城市
/討論區/
你還沒有登入喔(
馬上登入
/
加入會員
)
本城市首頁
討論區
精華區
投票區
影像館
推薦連結
公告區
訪客簿
市政中心
(0)
討論區
/
領袖‧毛澤東
字體:
小
中
大
毛澤東的倫理思想及其傳統文化背景
瀏覽
501
|回應
0
|
推薦
0
安津
等級:8
留言
|
加入好友
翻開中國幾千年來的思想發展史,我們就會發現,倫理道德思想佔著特殊重要的位置。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中國的古代哲學可以說是倫理型的哲學,而政治思想與倫理思想的聯系更為密切,政治是倫理色彩的政治,倫理是以政治原則為中心的倫理。中國思想史的這個基本特點,也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創導者和早期中國共產主義者所繼承,他們十分注重對舊道德的批判,並把它與革命政治斗爭的需要緊密聯系在一起。陳獨秀在《吾人最后之覺悟》中指出:“倫理問題,影響於政治,各國皆然,吾華尤甚。”李大釗也重視道德與時代的政治、經濟的密切關系,認為封建舊道德是“專制政治的護符。”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對倫理學很感興趣,他不僅對中國古代各家倫理思想都有接觸,而且對西方倫理思想也非常關注。他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時,認真聽取老師楊昌濟講授的以“倫理學大要及本國道德之特色”為主題的修身課,還通讀和鑽研了德國學者泡爾生的《倫理學原理》一書,寫下了2萬多字的“批注”。他十分強調道德問題的重要性,深感“吾國人積弊甚深,思想太舊,道德太壞。”渴望“當今世界,宜有大氣量人,從哲學、倫理學入手,改造哲學,改造倫理學,根本上變換全國之思想。”?但青年毛澤東並不因此而否認中國傳統倫理有其積極的一面,他在肯定新學之“可珍”的同時,仍然不忘“尚有其要”的國學,而“為人之學”的道德思想又是國學的重要內容。青年毛澤東的道德哲學和倫理思想,除了批判地汲取近代西方倫理學說以外,還直接受到儒家、墨家和管仲學派的思想影響,當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后,仍然能夠把共產主義精神與優秀的民族傳統結合起來,創立了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共產主義道德思想和道德准則。
一、道德與道德哲學
道德屬於社會意識形態范疇,在中外思想史上,道德思想與哲學思想的關系異常密切。在西方,哲學與倫理學原來是不太分明的。在中國,雖有所謂“天道”、“人道”之分,但古代思想家多主張“天人合一”。正是因為這樣,所以有關道德的基本理論問題,就稱之謂道德哲學。青年毛澤東非常重視哲學與倫理學這兩門學問,對道德與道德哲學有不少精辟的論述。
何謂倫理學?青年毛澤東下過定義。他說:“倫理學是規定人生目的及達到人生目的的方法的科學。”?又說:“夫思想主人之心,道德范人之行。”“思想道德必真必實。”?對倫理學的內涵和道德的特點作出了概括。
那麼,道德是怎樣產生的呢?對於這個中外倫理學說史上歷來眾說紛紜的問題,青年毛澤東也有自己的明確主張。他說:“道德起於道德哲學之先,故道德哲學之成,成於經驗。”又說:“美學未成立以前,早已有美。倫理學未成立以前,早已人人有道德,人人皆得其正鵠矣。”在《倫理學原理》“批注”中,毛澤東明確指出:從歷史看,道德“純成乎經驗,而非所謂先天直覺也。”?這說明,在道德思想的來源問題上,青年毛澤東的經驗論傾向,始終是很明顯的。
對於道德哲學,青年毛澤東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他看來,道德哲學是同整個宇宙觀密切相關的。他曾經強調要探究“本源”之學,指出:“夫本源者,宇宙之真理。天下之生民,各為宇宙之一體,即宇宙之真理,各具於吾心之中。”“必須先研究哲學、倫理學,以其所得真理,奉以為己身言動之准,立之為前途之鵠。”?
道德哲學之所以如此重要,還在於它是人的理想和信仰的理論基礎。由於青年毛澤東認為“宇宙之真理”,“具於吾心之中”,因此,他完全贊同泡爾生《倫理學原理》中關於“全世界文明歷史之生活,乃皆觀念之所管轄”的論斷,在《批注》中寫道:“觀念造成文明。誠然,誠然。”“新理想”,“生活理想。”同時,毛澤東指出:“夫所謂信仰者,必先之以知識,知之而后信之。”人們有了道德哲學作指導,就會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提高道德自覺。
中國古代倫理學家多把人性論作為其理論基礎,而對於人性的看法又各不相同。看來,青年毛澤東對於中國古代傳統的人性論沒有作系統的研究,但他還是承認過人有“得於天之本性”,肯定“崇尚個性”是泡爾生的“好主張”。他還說過:“人類者,獸格、人格並備”。當毛澤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后,曾對“人性”問題發表過原則性的評述。他說:“有沒有人性這種東西?當然有的。但是隻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裡就是隻有帶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麼超階級的人性。”?這就是說,當毛澤東接受了唯物史觀以后,他明確地認為,包括道德思想在內的社會意識形態,都是一定社會經濟基礎和階級關系的反映。“舊的社會關系,就是吃人關系!”?因此,“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他還明確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包括無產階級的革命道德。”?
道德哲學的重要性,還表現在它可以揭示道德的進化趨勢。道德是“千古不變”還是不斷進化的,這歷來是哲學與倫理學上兩種對立的觀念。青年毛澤東完全贊同泡爾生關於道德是隨著時代與文化的變遷而進化的觀點,即一定的道德適應於一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進而,毛澤東對道德的普遍性和時代性作了論述。他強調“道德因社會而異,因人而異。”但“道德與時代俱異,而仍不失其為道德”。這是因為,道德雖具有時代性,但也具有普遍性。
既然道德是隨著時代與文化的變遷而進化的,所以道德是不斷更新的。泡爾生在轉引德國哲學家尼採(1844—1900)“欲盡革青年時代之見解”的話后指出:“當今之時,無論其為思想、為道德、為生活之法式,一切舍舊而謀新。”對此,毛澤東強調說:“道德哲學在開放之時代尤要。”“吾國二千年來之學者,皆可謂之學而不思。”由此可見,毛澤東的進化觀與發展觀是一貫的,他曾經批評過:“學問要新,道德要舊”的謬說,指出“道德要舊”,就是“道德要從孔子的變語。”?當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后,在《矛盾論》中,進一步深刻地批判了董仲舒所謂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傳統保守觀念。
二、功利主義與奮斗精神
在我國近現代史上,涌現了一批有志青年,毛澤東也是一位杰出的代表。他在青少年時代就壯志凌雲,渴望成就一番大事業。所以,重事功,好奮斗的精神,貫穿在毛澤東一生的事業之中,是毛澤東政治倫理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在青年毛澤東時期,這種事功思想和奮斗精神,帶有較為明顯的個人奮斗色彩的話,那麼,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毛澤東,就把個人的命運完全溶化在無產階級和人民群眾之中,從而使他的事功思想和奮斗精神,成了共產主義道德的一個重要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了。
從小學時代起,毛澤東就有志於“富國強兵”、“改造中國”的意想。小學時代的毛澤東讀了《世界英雄豪杰傳》一書后,曾深有感觸地說:“中國要有這樣的人物。我們應該講求富國強兵之道”。“顧炎武說得好,‘天下興亡,匹夫有責’。”(11)1911年春,毛澤東曾抄錄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的這樣一首詩:“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12)以此來表達自己少年時代所抱負的愛國壯志。
大概是在1912年的上半年,毛澤東寫了一篇題為《商鞅徙木立信論》的作文,一開頭就提出:“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試一披吾國四千余年之記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並竭力推崇商鞅“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等“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13)
青年毛澤東懷有一種“就良圖,立遠志”(14),“改造中國”、“改造世界”的強烈願望。他在與朋友商擬新民學會的宗旨和方針時就說到:“大家決定會務進行之方針在改造中國和世界。”“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學會方針,正與我平日的主張相合,並且我料到是與多數會友的主張相合的。”(15)
為了承擔起“改造中國和世界”的重任,青少年時代的毛澤東就十分注重“奮斗”精神。在聽楊昌濟的《修身》課時,毛澤東作了以下記錄:“人情多耽安佚而憚勞苦,懶惰為萬惡之淵藪。”“奮斗,……如此而欲圖存,非奮斗不可。”“朝氣,少年須有朝氣,否則暮氣中之。暮氣之來,乘疏懈之隙也。”(16)大概是在1917年,毛澤東在一篇日記中寫道:“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直到1937年,毛澤東曾熱誠贊揚何香凝:“先生的畫,充滿斗爭之意,我雖不知畫,也覺得好。今日之事,惟有斗爭乃能勝利。先生一流人繼承孫(中山)先生傳統,苦斗不屈,為中華民族樹立模范,景仰奮興者有全國民眾,不獨澤東等少數人而已。”(17)由此可見,毛澤東從少年時代起直到成為馬克思主義者,都把為國家、為民族而建功立業、苦斗不屈的奮斗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的一種優秀道德傳統加以繼承和發揚。
毛澤東的這種奮斗精神,是同他的功利主義道德觀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是提倡事功和功利的。青年毛澤東曾經興致勃勃地讀過嚴復翻譯的西方名著,在亞當·斯密的《原富》的中譯本中,嚴復在“按語”中熱烈贊揚以“義利合一”的功利主義道德觀的提出是“計學家最偉之功。”看來,青年毛澤東和他的老師們都受到了這種思想的影響。在國文課中,毛澤東記錄說:“君子謀道謀食,系對孳孳為利者而言,非謂凡士人均不貴夫謀食也。”又說:“志不在溫飽,對立志而言,若言作用,則王道之極亦隻衣帛食粟不飢不寒而已,安見溫飽之不可以謀也。”(18)同時,毛澤東的國文老師還高度贊揚了商初大臣伊尹的事功,說“伊尹道德、學問、經濟、事功俱全,可法。伊尹生專制時代,其心實大公也。尹識力大,氣勢雄,故能決破五六百年君臣之義,首倡革命。”(19)1915年7月,毛澤東在《致友人信》中說過:“■其躬而有益於國和群,仁人君子所欲為也。”(20)這就是說,有益於國家和人民的事功,青年毛澤東從來是持贊賞態度的。
然而,當毛澤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后,他就以階級觀點和階級分析的方法來對待功利主義的道德觀了。他明確地指出:“唯物主義者並不一般地反對功利主義,但是反對封建階級的、資產階級的、小資產階級的功利主義,反對那種口頭上反對功利主義、實際上抱著最自私最短視的功利主義的偽善者。世界上沒有什麼超功利主義,在階級社會裡,不是這一階級的功利主義,就是那一階級的功利主義。我們是無產階級的功利主義者,我們是以佔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廣大群眾的目前利益和將來利益的統一為出發點的,所以我們是以最廣大和最遠為目標的革命功利主義者,而不是隻看到局部和目前的狹隘的功利主義者。”(21)
這裡,讓我們結合談談毛澤東對孔子提出的“仁”這一道德范疇的態度問題。按照毛澤東的觀點,“仁”是孔子觀念論的一個道德范疇,“應給以歷史的唯物論的批判,將其放在恰當的位置。”“義者事之宜”,“可說是‘知’的范疇內事,而仁不過是實踐時的態度之一,卻放在義之上,成為觀念論的昏亂思想。”(22)這就是說,毛澤東並沒有從根本上否定“仁”這個道德范疇,隻是主張給以唯物主義的批判,並擺正其“恰當的位置”。其實,更重要的是毛澤東主張對“仁德”和“仁政”作階級的分析。他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就說過:“我們對於反動派和反動階級的反動行為,決不施仁政。我們僅僅施仁政於人民內部,而不施於人民外部的反動派和反動階級的反動行為。”(23)后來,毛澤東又說過:“我們是要施仁政的。”“所謂仁政有兩種:一種是為人民的當前利益,另一種是為人民的長遠利益,例如抗美援朝,建設重工業。前一種是小仁政,后一種是大仁政。兩者必須兼顧,不兼顧是錯誤的。那末重點放在什麼地方呢?重點應當放在大仁政上。”“照顧小仁政,妨礙大仁政,這是施仁政的偏向。”(24)這樣的“仁德”與“仁政”,顯然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徹底批判和改造了儒家“仁”學的本質,是一種既具有革命的內容又保持民族的形式的政治理論觀念,也是無產階級功利主義的具體體現。
三、道德理想與奉獻精神
中國歷史上的倫理學家,多半都注重道德理想問題,儒家的“大同世界”,墨家的“兼愛相利”,道家的“尊道”、“歸朴”,都是講的政治道德理想。同時,各家的道德理想又往往通過他們所崇拜的“道德化身”來體現。毛澤東的道德理想也不例外,在青少年時代,他曾經崇拜過儒家所謂的君子風度和聖人境界。
青年毛澤東通過聽取老師楊昌濟的講課和自己的理解發揮,曾經完全接受了孟子關於“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的思想。楊昌濟在講授“大人”與“小人”、“大我”與“小我”的關系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曰為己,又曰無我,何也?”“試以毒蛇螫手,壯士斷腕譬仁人”,“仁人何故以身為腕?”
對此,毛澤東在《講堂錄》中回答說:“毒蛇螫手,壯士斷腕,非不愛腕,非去腕不足以全一身也。彼仁人者,以天下萬世為身,而以一身一家為腕。惟其愛天下萬世之誠也,是以不敢愛其身家。身家雖死,天下萬世固生,仁人之心安矣。”
“斷腕”之說,語出《墨子·大取》:“斷指以存腕,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也。”“遇盜人,而斷指以免身,利也﹔其遇盜人,害也。斷指與斷腕,利於天下相若,無擇也。”相傳“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后來雖獨創“兼愛相利”之說,但墨學與儒學在“大體”與“小體”、“大利”與“小利”、“大我”與“小我”的關系問題上,確實還有相通之處。
青年毛澤東根據楊昌濟講課的內容,進一步把“君子”分成“傳教之人”與“辦事之人”兩類。按照《講堂錄》的記載,所謂“傳教之人”,就是“如孔、孟、朱、陸、王陽明等是也。”至於“辦事之人”,就“如諸葛武侯、范希文”等是也。實際上,“傳教之人”就是所謂“聖賢者”﹔“辦事之人”就是所謂“豪杰”者也。
青年毛澤東對“聖賢”和“豪杰”都很崇敬,但相比而言,他當然更崇拜“聖賢”。因為“聖人,既得大本者也,賢人,略得大本者也。”(25)毛澤東曾回憶自己青少年時代“很相信孔夫子”,認為孔子是“古代聖人”,“最大的思想家。”同時,毛澤東十分贊賞聖賢與豪杰的“至偉至大之力”和“至剛至強”的品格,並認為這符合“孟子所論浩然之氣及大丈夫”兩章的精神。
然而,隨著國際國內人民斗爭的發展,青年毛澤東原先依靠希聖希賢的觀念也有所改變,他逐步認識到了民眾力量的強大。在1919年7月14日《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毛澤東明確回答說:“什麼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在緊接著發表的《民眾的大聯合》中,毛澤東看到了當時“俄羅斯的貔貅十萬,忽然將鷲旗易了紅旗,就可以曉得這中間有很深的道理了。”這使他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原有偉大的能力!”“中華民族的大聯合,將較任何地域任何民族而先告成功。”(26)當毛澤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以后,就徹底拋棄了“君子救小人”的觀念,堅信“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27)
作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毛澤東,十分重視社會公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的建設,強調革命者必須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在進行文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中,毛澤東一貫主張要正確處理好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與當前的行動綱領、對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要求和對一般人民群眾的要求的關系。
關於國民公德的內容,毛澤東在親自主持制定的《共同綱領》中明確規定:“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國民的公德。”這種以“五愛”為內容的公德,后來就吸收在我國的憲法之中了。
道德問題的核心,是如何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問題。對廣大人民來說,毛澤東“提倡以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相結合的原則為一切言論行動的標准的社會主義精神。”(28)並強調在政治平等和社會平等的前提下,實行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相統一的原則,做到“兼顧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29)“損人利己,在本人道德上是不對的,在民族道德上是更加不對的。”(30)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也是毛澤東一再提倡的道德情操。在他看來,“愛國主義的具體內容,看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來決定。”“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將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我們是國際主義者,我們又是愛國主義者,我們的口號是為保衛祖國反對侵略者而戰。”(31)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所謂愛國,當然是要愛社會主義的祖國。不過,愛國主義的含義可以更為廣泛,那就是一切擁護祖國統一的人們,都是愛國主義者。同時,毛澤東還非常強調要有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強調在民眾教育中應以提高“民族自尊心為中心”,“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來。”(32)
發揚革命的人道主義,也是毛澤東道德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1941年,他為延安中國醫科大學題詞:“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寬待俘虜的政策,就是這種人道主義的體現。
在上述毛澤東所闡發的道德思想中,已經包含著某些共產主義道德思想的成分,但對於共產黨人來說,共產主義道德還有更高的要求,這主要是要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個人利益要無條件地服從黨和人民的利益,要忠誠地為人類解放的共產主義事業奮斗到底。
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也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根本要求。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的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應該使每個同志懂得,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准。”(33)
共產黨人的這個言論行動的最高標准,也可以說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最高准則。毛澤東在《為人民服務》和《紀念白求恩》等著作中所提倡的共產主義精神,就是以這種思想理論為基礎的。他說:“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34)他要求我們每個共產黨員,都要學習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學習他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認為“從這點出發就可以變為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隻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35)這種高尚的道德境界和道德情操,就是共產主義道德最集中的體現。
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和生死觀,也是毛澤東共產主義道德思想的一個重要內容。關於生死問題,青年毛澤東就有不少論述,他強調的是“精神不死”,但那是以庄周、張載的生為氣之“聚”、死為氣之“散”的“聚散論”和西方某些學者所謂的精神、物質皆不滅的“二元論”為理論基礎的。當毛澤東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后,就把革命者的生死問題與共產主義的光輝事業聯系了起來。他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說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要奮斗就會有犧牲,死人的事是經常發生的。但是我們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數人民的痛苦,我們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36)毛澤東為紀念革命烈士所書寫的一些題詞,諸如表彰劉胡蘭“生得偉大,死得光榮”之類,都深刻地體現了共產主義者的生死觀。
當然,共產主義道德還有其他更多的內容。1937年11月23 日,毛澤東《為陝北公學成立與開學紀念題詞》中指出:“要造就一大批人,這些人是革命的先鋒隊,這些人具有政治的遠見,這些人充滿斗爭精神和犧牲精神。這些人是胸懷坦白的,忠誠的,積極的,正直的。這些人不謀私利,唯一的為著民族和社會的解放。這些人不怕困難,在困難面前總是堅定的,勇敢向前的。這些人不是狂妄分子,也不是風頭主義者,而是腳踏實地富於實際精神的人們。中國要有一大群這樣的先鋒分子,中國革命的任務就能夠順利地解決。”這裡所說的革命的先鋒分子的條件,實際上是對一個共產主義者在政治上、思想上、作風上、道德上的全面要求,這樣的人,就是有共產主義高尚道德的人。
我們中華民族特別是其先進分子,歷史提倡要有高尚的道德理想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的中國共產黨,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把實現共產主義作為遠大的奮斗目標。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時候,就要求自己的黨員心目中要懸著共產主義的理想。在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理所當然地要把發揚共產主義精神作為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可是,有人卻曾經把“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精神作為錯誤的東西來批判﹔還有人認為,現在發展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就是“一切向錢看”,隻講實惠,不要講貢獻了,致使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泛濫起來。這種情況說明,在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中,學習和發揚毛澤東有關國民公德和共產主義道德的論述,有著十分迫切的現實意義。
四、道德評判與道德修養
道德標准和道德評判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因為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何謂正義?何謂非正義?都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的,而且不同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各有不同的價值尺度。同時,道德標准中的動機與效果問題,也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因此,對於道德標准和道德評判問題,引起了毛澤東的極大關注。
青年毛澤東非常強調道德評判的重要性。他說:道德“評判之功用大矣。”因為這是一個道德“輿論”問題。毛澤東明確主張對道德評判採取現實主義的態度。他說:“吾人須致力於現實者,如一種行為,此客觀妥當之實事。所當盡力遂行﹔一種思想,此主觀妥當之實事,所當盡力實現。”“固應主觀、客觀皆滿足而后謂之善也。”他竭力反對道德行為方面的“盲從性”和“虛偽性”,指出“盲從以為己志,乃出於一種模仿性。”隻有掌握了真理,有了明確的道德理想和目的,“方為真志,而非盲從之志。”(37)足見毛澤東對道德自覺的重視程度。
關於“善”、“惡”的價值評判問題,青年毛澤東發表了獨特的見解。在他看來,“善”與“惡”的區分,本身就隻有相對的意義,“善”固然有其價值,但“惡”也不能說無價值。他說:“惡也者,善之次等者也,非其性質本惡也。”意思是說,是“善”是“惡”都是有條件的,是隨“時候”的變遷而改變的,是與“他物”相對而言的。正因為這樣,所以毛澤東主張以當時之“事實”來評判是“善”是“惡”。他說:“吾人評論歷史,說某也善,某也惡,系指其人善惡之事實,離去事實無善惡也。”至於歷史流傳其“善名”或“惡名”,“皆不應顧。”這可以說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歷史主義的態度。
動機與效果的問題,是道德標准中一個重要而復雜的理論問題,也是毛澤東在倫理學上作出了創造性理論貢獻的一個重要方面。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就對動機與效果問題作出了論述。他說:“善惡之區別以何為標准——一說隻論動機,一說兼論效果。”他把道德判斷分為“客觀判斷”與“主觀判斷”兩個方面,認為應當把“客觀”效果方面的判斷與“主觀”動機方面的判斷結合起來。
當毛澤東掌握了辯証唯物主義的實踐觀以后,就對動機與效果問題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精辟的論述。他說:“這裡所說的好壞,究竟是看動機(主觀願望),還是看效果(社會實踐)呢?唯心論者是強調動機否認效果的,機械唯物論者是強調效果否認動機的,我們和這兩者相反,我們是辯証唯物主義的動機和效果的統一論者。為人民大眾的動機和被大眾歡迎的效果,是分不開的,必須使二者統一起來。”“檢驗一個作家的主觀願望即其動機是否正確,是否善良,不是看他們的宣言,而是看他的行為(主要是作品)在社會大眾中產生的效果。社會實踐及其效果是檢驗主觀願望或動機的標准。”(38)毛澤東的這一論述,雖然是對文藝界講的,但卻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它既是檢驗作家創作的動機與效果的標准,也是檢驗人們道德動機是否善良,道德效果是否良好的標准。
關於道德修養的問題,毛澤東繼承和發揚了中國傳統道德修養論方面注重“踐履”的優點。他說:“倫理學正鵠在實踐,非在講求。”“倫理學示人生正鵠之所在,有裨於躬行。”“空言無益。”同時,毛澤東還注意吸取傳統道德學說重視“修養工夫”和“自省工夫”的優點,肯定這種“自省”、“自察”的工夫,就是中國傳統的“克己與修養之方法。”
強調世界觀的改造,是毛澤東的思想教育與道德修養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他一方面重視“我們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修養。”(39)另一方面強調“世界觀的轉變是一個根本的轉變。”“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程中,人人需要改造。”“拿我們這些人來說,很多人每年都有一些進步,也就是說,每年都在改造。”(40)同時,毛澤東把經常地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作為革命者加強思想改造的道德修養的最有效的方法。
綜觀毛澤東的倫理思想,雖然也注意吸取近代西方倫理學說中的某些內容,但更重視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批判、改造和吸取,這是同他對中西兩大文明潮流的基本看法分不開的。他說:“世界文明分東西兩流,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內,要佔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41)他還明確指出:“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盡是,凡多之部分,亦應與東方思想同時改造也。”(42)正是從這種觀點出發,總的來說,毛澤東一直非常尊重自己民族的歷史和文化傳統,他的倫理道德思想不管是青年時代,還是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以后,都保持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特色。
(作者王鳳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
棧長:這篇研究文章從一個側面反看《九評共產黨》的真實性。在此向作者王鳳賢致謝!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34&aid=115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