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獨欲要淡化甚至抹滅的1895
「1895」,是台灣新拍攝的一部客語發音的影片。
影片的大意是說,在1895年,清廷因甲午戰敗割讓台灣。次年日軍登陸,遭遇客家同胞頑強抵抗的影片。
當時這場反抗日軍侵台的戰爭,據估有一萬四千名台人戰死,史稱「乙未戰爭」。
由於乙未戰爭是台灣居民以中國人的身份抵抗日帝的戰爭,而當時領導者的丘逢甲(客家人)的年號是「永清」,這強烈的展示了某種祖國意識的中國民族主義史觀,這正是台獨所忌諱的。
為了對抗中國民族主義史觀,台獨派的主要策略有二。
1.儘量淡化乙未戰爭的重要性,轉而把「二二八」當成是「台灣人的悲情」的濫觴。
2.對部分皇民化的台獨派而言,乙未戰爭是難堪史實,愈早忘記愈好。
然而,在乙未戰爭中犧牲的台人,卻幾乎十倍於二二八的死難數字。
台獨因反中而把228說成是台灣人的悲情,因親(媚)日而故意淡化甚至要把「乙未戰爭」從台灣史上抹去。要知道,「乙未戰爭」發生在228之前、死難更慘重,卻不算是台灣人的悲情,這證明了台獨的台灣史觀是扭曲的和有選擇性的,也許,乙未戰爭大部分的死難者是客家人而非河洛人也是原因之一。
1895年,日本首先改革開放,走上富國強兵之路,並自詡「文明開化者」,福澤諭吉(日幣千元鈔上的人物)力主兵侵大清王國(含台灣)和朝鮮,并以「支那」稱呼大清。同時,也以支那人、支那奴、清國奴嘲罵台人。而今,部分台獨卻鸚鵡學舌以「支那」稱呼中國,若中國是「支那」,那台灣人豈不是成了「支那的奴才」的「支那奴」了。辱罵自己卻沾粘自得,台獨除了學舌之外,還需要腦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