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前吳敦義以捨我其誰之姿,在諸多角逐者中當選國民黨主席。當時,國民黨初逢2014和2016兩次敗選,短短3年間3度更迭黨主席,不僅迫在眉睫的黨務革新不能連貫推動,黨中央與立法院及地方首長之間不能連成一氣,更無法有效制衡民進黨。吳敦義承載著藍營支持者的殷切期盼,希望這位受蔣經國不次拔擢,歷經地方與中央多次選舉檢驗,曾擔任閣揆與副總統要職的資深政治家,能團結、改革國民黨,達成重返執政目標。
兩年多過去,吳敦義不僅沒有呈現過去老謀深算、精明過人的本事,卻成為國民黨大敗的始作俑者。所謂改革,只為自己量身訂做,包含把黨主席兩輪投票改為一輪,以利下次連選連任,為防韓國瑜,把總統兼任黨主席條款拿掉;所謂團結,只為自己的總統夢,拿韓國瑜鬥朱立倫,拿郭台銘鬥韓國瑜,加上黨務系統不用青壯,只用親信,加劇國民黨內世代對立。更別談屢屢失言、談吐與社會脫節的形象,最終成為黨內造勢避之唯恐不及的尷尬角色。吳敦義的作為讓八德路上斗大的「革新、團結、重返執政」標語成為莫大諷刺。
而面對2020大選的慘敗,吳敦義並未展現領袖應有的擔當,敗選聲明通篇只見政治算計,不僅沒有向藍營選民道歉,還聲稱只有總統和區域立委選舉挫敗,不符期待,一字不提不分區爭議造成藍營選情雪崩的政治責任。甚者,還突兀地在這份本應自我檢討的聲明中,強調韓國瑜應以高雄市長身分專心市政建設,言外之意,國民黨最具分量的韓國瑜不應角逐黨主席。
韓國瑜在這場選戰,連高雄市都慘敗,是否應該捨本逐末競選黨主席,相信他會有自知之明,無論如何,這都不是吳敦義應該說三道四的。但在這份聲明中,充斥吳式太極語言,總辭還辭得不乾不脆,只說留待本周中常會決定,保留宮廷挽留大戲的可能。從目前中常委多數親吳的結構,及長期以來的吳氏風格判斷看,這場與社會脫節的濫戲碼真的很可能發生。
國民黨在這場選舉中已經失去中間選民與年輕選民的支持,倘若再次上演政治權謀爛戲,藍營支持者對黨還能剩下多少信賴與期待,新黨與親民黨殷鑒不遠。
憂心中華民國前途的藍營青壯派,必須毅然決然挺身而出,扮演改革的基石。沒有改革,國民黨就不可能重振。幾位藍營青壯派決定發起「+1」改革行動,呼籲吳敦義應堅定辭去黨主席,不接受中常會慰留,國民黨決策層立即進行世代交替;其次,懷璧其罪的吳斯懷應辭不分區;第三,吳敦義應放棄遞補吳斯懷的不分區名額,由謝龍介遞補。這是改革的第一槍,也是國民黨重獲新生的第一炮。吳過去近3年的任期,已證明其無法帶領國民黨革新、團結、重返執政,國民黨必須世代交替才能改革,也才能在敗選後獲得新生。
這次的改革是由國民黨的青壯派帶領,不是派系衝突,而是青壯派救黨救國的熱誠,要從水深火熱之中挽回國民黨的存續,並向一路追隨的藍營支持者負責。國民黨不能再錯過這次改革,更不能寄望韓國瑜式的勝選奇蹟,只有身強才能體健;只有一個有能力、負責任的在野黨,才能爭取人民支持,才能重新振作。
蔡英文固然獲得史前無例817萬票新民意的支持,但絕對的權力必將帶來絕對的腐敗。在民進黨鯨吞蠶食國家資源的政黨文化下,失去有力的在野制衡,必貪汙風行,國家將危險萬端。民進黨掏空中華文化、否定台灣與中國的連結,甘為美國牽制中國的棋子,台灣將非常危險。
未來幾年,國民黨的競爭對手不是民進黨,而是民眾黨、時代力量與基進黨等小黨,必須改革才有能力監督民進黨,才有機會重返執政。國民黨對台灣來說,仍至關重要,只有國民黨才能在未來美中衝突間扮演緩衝的和平基石,也只有國民黨才能搞好兩岸關係,為台灣爭取穩定的發展機會。國民黨好,兩岸關係才能好,台灣就能更好。當年受蔣經國提拔的吳敦義,為了國民黨與中華民國的未來,應急流勇退,成為改革的助力,而不是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