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兩岸通水少了善意 喜事走調
2018-08-06 00:00經濟日報 記者
林庭瑤

兩岸通水,金門縣府精心安排噴水特效,讓民眾可以清楚看到陸水來了。 記者蔡家蓁/攝影
兩岸通水走了23年,原是一樁美事,但兩岸官方互批對方,陸方稱「橫加阻撓、無理取鬧」,
陸委會指對岸「巧詞歸責、顛倒黑白」,惡言相向的「鬧場」,使這場兩岸共慶的喜事走了調。
從泉州晉江通往金門的供水管線,曾經八二三砲戰洗禮,現在成為解決金門缺水的民生之地,何其可貴與不易。
一條跨越兩岸的管線能完成,並非理所當然。這23年間,有多少牡犡養殖農被迫暫停,有多少民宅被迫搬遷,且晉江供水金門多少會影響到晉江民企的用水。
這場歷史性的兩岸通水,需要累積多少善意?但兩岸官方的認知有極大差距。陸方認為供水金門的背後,承載款款溫情;但蔡政府認為這不過是場買賣交易,與其說供水,不如說是購水,讓原本喜劇也變了味。
在泉州晉江的兩岸通水儀式現場,擺放一塊「上善若水」石碑,意指老子認為世間最善良的人,應該像水一樣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對照兩岸官方通水的惡言相向,讓人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