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振興中醫打擊西禍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醫療藥品產業化】(轉貼)
 瀏覽6,903|回應11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糖尿病新藥DBPR108台美進入臨床試驗 最快2017年完成
2012-02-21

[工商時報 記者 杜蕙蓉]2012/02/21

由國衛院技轉,健亞(4130)、東洋(4105)、中化(1701)等6大藥廠合作研發的糖尿病新藥DBPR108,獲准同步在台灣與美國執行第1期臨床試驗,力拚2017年上市,搶攻全球糖尿病藥物市場每年430億至480億美元商機。

健亞總經理陳正表示,由於華人飲食習慣是以米食為主,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比歐美高。該病症目前只有美國默克藥廠和瑞士諾華有開發經驗,而DBPR108由於在動物療效上比默克已上市產品JANUVIA佳,安全性更是大幅改善,有機會在華人研發糖尿病新藥中拔得頭籌。

DBPR108是國衛院研發的糖尿病候選藥物,是由國衛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所長趙宇生團隊結合健亞、中化、南光、永信、台灣東洋、信東等6家製藥公司,組成產業聯盟,共同執行行政院科開發基金的「促成生技成功投資案例」專案,總計出資1.75億。

DBPR108這是國衛院繼抗癌準新藥技轉廠商之後,第二個與產業合作研發的候選新藥,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規劃於今年上半年於台灣臨床試驗中心啟動。由於該新藥後市看好,也推波昨(20)日包括中化、東洋、健亞和永信股價齊漲。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791159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神手術? 你真的需要「達文西」嗎?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健康名人堂/公開藥政會議 有助健保改革

2015-04-14 02:41:02  聯合報 楊志良

2008年舉辦第一屆全國藥品政策會議,是我國醫療政策的重要指引。今年將舉辦第二屆,主題為「以病人為中心、價值為基礎」。但檢視議程,卻令人百般好奇「以病人為中心」的思維何在?所謂「價值」又是指什麼?

議題擦邊球 沒擊中要害

台灣藥品政策所面臨最大的核心問題,簡單一句話,就是「新藥根本進不來!」平均一個新藥審查需要4至5年,等到病患可以使用到新藥時,新藥早就變成「舊藥」。

這背後源於兩個阻礙所造成,一是健保收入不足,因此能分配到藥品的部分自然少;二是醫院財團太強勢,在政治角力不均衡的狀況下,屬醫院成本的藥品費用自然更處於弱勢。

不過,在藥政會議會前會的初步結論中,盡是些「提升審查能量」、「建立規範」、「檢討審查制度」等模糊的詞彙。對如何解決上述兩個阻礙,實在沒看到有任何具體的做法。

三方角力戰 無核心價值

二代健保的核心價值,在於保費徵收要「公平」;分配要有「效率」;醫療要有「品質」。但我國新藥價格經常是十大新進國家的最低價,且醫院掌握了藥價差,分配上是否真的有「效率」?新藥遲無法納入健保給付,醫療上是否真的有「品質」?

此次藥政會議的事前專家會前會中,既沒有邀請專業醫師團體、醫院或醫學會,也沒有邀請病友代表、付費者代表參與,自然淪為政府、藥師與藥廠三方之間的角力戰爭。如此定調下的藥政會議,所呈現的「價值」為何?大家心裡該有個底。

以病人為主 不該淪口號

要解決健保的藥品問題癥結,就必須從藥品決策的公開、透明著手。所有與藥品決策,包括醫療科技評估(HTA)、共同擬訂會議,甚至往後的藥政會議內容都必須公開、透明,並且讓病友團體都有正式陳述意見的管道。

畢竟吃藥的是病人,病人的意見自然最優先。而與藥品最直接相關的共同擬訂會議,也應該比照立法院的要求,做出逐字稿的會議紀錄。讓一切攤在陽光下,才能促成各方討論與意見交換。這其實與目前正流行的「審議式民主」,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神手術? 你真的需要「達文西」嗎

2015-04-05 03:05:16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吳佳珍、鄧桂芬、張嘉芳/台北報導

超大海報占據醫院候診大廳整面牆,眾醫師在海報裡一字排開,軍容壯盛,頭上大大的字寫著「第三代達文西機器手臂」;再往前走幾步,醫師人形立牌笑容可掬,推介立牌上有著多隻手臂的機器,讓人傷口小、好得快。走進診間,醫師評估病情後建議手術,果然開口:「要不要考慮達文西手臂?」

達文西手術量 十年成長三百倍

國內於二○○四年由三軍總醫院引進全國第一台達文西手臂,當年僅開了十二台刀,如今全台醫院已購置廿五台達文西手臂。以人口密度換算,僅次於美、日、新加坡、法國,位居全球第五,手術量達三千六百八十四台,十年間成長了三百倍。

接受達文西手術的國人愈來愈多,但這項技術健保不給付,需自費廿萬至卅萬元。患者必須盤算:「我一定要用達文西手臂開刀嗎?」

花大錢卡有效?醫師要講清楚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日前在健保廿周年研討會,點名批評達文西手臂淪為賺錢工具,醫院爭相花費鉅資購買昂貴儀器,再鼓勵民眾自費醫療。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也多次指出,機器手臂效果未必較腹腔鏡手術好,醫師有義務向患者說明。

年逾七旬的吳伯伯因為攝護腺腫瘤求醫,醫師建議,可以用達文西手臂開刀,但手術費用近廿萬元。這對退休的吳伯伯是不小的負擔,但面對醫師,他不好意思反對,也擔心傳統手術效果不像新科技這麼好,十分煩惱。後來外甥女陪他看診請教醫師,醫師說用傳統手術也能解決腫瘤,才讓吳伯伯釋懷。

復元快 她心臟手術5天就出院

周惠如兩年前透過達文西手臂動心臟手術,這是她考慮後的決定。周惠如說,手術前醫師說明達文西手術的優點是傷口小、復元快,但價格相對高。當她聽到需要十五萬元時,嚇了一跳,回家與家人討論,還上網查資料,決定聽從醫師推薦,術後不到五天就出院。

達文西手臂雖然先進,但不表示萬能。黃達夫認為, 醫療高度專業,醫病雙方醫療資訊不對等,醫師更應站在病人立場,考慮疾病的治療效果,而非著眼商業利益。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趙灌中指出,從美、韓統計可見,達文西手術併發症並不比傳統手術少。

「有些醫院只公開漂亮的統計數據,但很多失敗個案卻被隱瞞。」趙灌中說,達文西手術時間比傳統腹腔鏡、開腹式手術長,病患可能因開刀過久導致氣胸,或術後引發腸穿孔、膀胱穿孔、發燒等現象,部分症狀不一定在開刀後立即出現。

失敗案例被隱瞞 有人組自救會

趙灌中透露,國內其實有很多病人後悔花大錢接受手術,甚至有病患合組自救會,想辦法爭取權益。

台北榮總一般泌尿科主任張延驊也說,病患一定要比較達文西手臂和傳統手術的優劣。趙灌中也提醒,婦癌中只有早期子宮內膜癌較適用達文西手術,其餘均有合併症風險。

圖/聯合報提供

達文西手術 不可不知的5件事

2015-04-05 03:05:17  聯合報 整理/鄧桂芬

Q:達文西手臂和傳統開腹、腹腔鏡手術有何不同?

A:止血、縫合更精準,出血量少,恢復時間短。

Q:達文西手臂的優勢?

A:患者傷口小、恢復期快、住院時間短。

Q:達文西手臂手術的平均費用

A:15-30萬元不等,健保無給付。

Q:一次手術需耗費多久時間?

A:視病人狀況,平均約3到5小時,比傳統手術多約1小時。

Q:達文西手臂的缺點?

A:達文西手臂沒有「手感」,無法摸出組織軟硬彈性,當醫師不熟練或解剖概念、經驗不足,容易引發併發症。

(諮詢/趙灌中、張延驊醫師)

美期刊:達文西最大不同是…錢

2015-04-05 03:05:18  聯合報 記者黃文彥、鄧桂芬/台北報導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FDA)於二○○五年核准達文西手臂進行子宮切除術後,達文西手臂的優勢討論不斷;但是美國醫學會(JAMA)期刊於二○一三年二月發表論文,研究發現達文西手臂與傳統腹腔鏡的最大差異,其實是「錢」。

不過,台大醫院機器手臂小組召集人梁金銅指出,自達文西手臂於一九九九年問世以來,已有超過八千五百篇相關的醫學文獻,它讓醫師像在打電動般的操控精密的機械手臂,如同廿年前問世的腹腔鏡。對於費用昂貴,他認為,癌症治療有標靶藥物,費用一樣昂貴,達文西能精準切除病灶,也能降低癌症復發機率,可以提供病患另一種選項。

在JAMA刊出的「機器輔助與腹腔鏡子宮切除術之比較」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團隊比較廿六萬四千七百五十名婦女,她們分別接受達文西手臂與腹腔鏡手術,發現兩種方法的手術結果幾乎沒有差異。

儘管接受達文西手術的患者較早出院,但在術後併發症,甚至手術中輸血量,兩種手術無顯著差異;而傷口小、術中失血較少,正是各大醫院一直強調達文西手術的優勢。唯一的差別在於醫療費,腹腔鏡大約得花六千七百美元,達文西手術則近八千九百美元,兩者相差約兩千美元,換算成台幣約六萬五千元。

美國醫學會期刊去年二月也曾刊登一篇論文,罹患子宮肌瘤的美國麻醉科醫師艾咪里德接受達文西肌瘤切除術,術後病理報告顯示,該肌瘤屬子宮惡性肌肉瘤,但達文西手臂切除過程先把肌瘤絞碎,再從體內取出,艾咪的癌細胞因此擴散,由癌症第一期跳到第三期,使她的存活機會大幅降低,艾咪為此打官司求償。

梁金銅認為,現代醫學講求精準治療、個人化醫療,達文西手術對於腫瘤位於深層的攝護腺癌及大腸直腸癌特別有優勢。「這是潮流,高科技是一條不歸路。」

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則指出,達文西手臂的靈活度非腹腔鏡可比擬,對於嚴重的腹腔沾黏,機器手臂處理效果好得多。

一台達文西 500次手術才能回收

2015-04-05 03:05:19  聯合報 記者黃文彥、楊欣潔、吳佳珍/台北報導

達文西機械手臂呈現3D立體影像,視野放大六到十倍,可進行精細的切割、分離與縫合,被譽為「腹腔鏡界的法拉利」。但醫界也不諱言,一部達文西系統在台售價逾三百萬美元,近新台幣一億元,醫院為了回收成本,拚命向病人推銷。

購置達文西手臂成本近億,還不包括手臂耗材以及每年約五百萬元的設備維護費。若以達文西手術單價廿萬元計算,醫院至少得累積五百例手術,才能達到購置成本。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對此非常憂心,認為達文西手臂讓醫師變成廠商奴隸。

臨床醫師透露,切除子宮肌瘤不一定得用達文西,卻有醫師鼓勵病患自費;也有醫院人員說,自從醫院購入達文西手臂後,衛教單張經常宣傳相關手術和好處。某醫學中心每月出版的衛教刊物都會提及達文西手術的優勢;有的醫院常舉行記者會,讓用過達文西的病人現身說法。

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說,曾聽過以達文西開子宮肌瘤,收費不到十萬元,大概就是支付耗材,機器成本由醫院吸收;但令人擔心的是,「開達文西手術的醫師經驗值並沒有公開。」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表示,醫師素養比醫療器材更重要,如果由新手來執行機器手臂,「形同讓新手駕駛,開再好的車,也可能因不熟悉而有狀況」。

黃達夫說,如果病程為初期,或許機器手臂的效益較佳;若醫院鼓勵癌末病患花大錢接受機器手臂治療,值得討論;民眾有權知道其他治療選擇及效益,不該只有醫師單方面訊息,「這樣很不道德。」

訂出適合病症 讓達文西手術發功

2015-04-05 03:05:20  聯合報 記者詹建富、吳佳珍/台北報導

多數執行達文西手術的醫師表示,醫療新科技對病人有助益,但為避免少數醫師拿病人「練刀」,醫界應共同制訂治療的適應症。

林口長庚醫院婦產部主任李奇龍說,根據臨床觀察,包括子宮外孕、卵巢或子宮切除等,約八成的婦科手術僅需要使用腹腔鏡手術。雙和醫院副院長賴鴻政是國內第一位執行達文西手術的醫師,他也說,切除單純子宮肌瘤等手術,並不需要用到達文西手臂;卵巢癌等容易造成腹腔轉移的癌症,傳統開腹手術比較合適。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切除巧克力囊腫、子宮肌瘤手術,的確不需用到機器手臂,也是種醫療浪費。但並非良性的婦科手術都不適合接受達文西手臂治療,他曾收治一名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由於先後開過七次刀而嚴重沾黏,最後選擇機器手臂手術解決她的痼疾。

台大醫院外科部副主任,同時也是台灣機器人手術醫學會理事長的梁金銅強調,機器手臂並非萬能,也不可能取代傳統手術,否則成了「用原子彈打小鳥」。

梁金銅舉大腸直腸癌手術為例,如果病灶位於右側大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採用傳統腹腔鏡手術比機器手臂更順手;位於骨盆底部的直腸癌,由於腹腔鏡手術有視野死角,這時機器手臂就可派上用場。

劉偉民表示,從各項文獻證實,接受機器手臂手術的患者,出血量約是傳統開腹手術的十分之一、腹腔鏡手術的二分之一,病人滿意度都達九成以上。

不過,由於健保不給付達文西手術費用,梁金銅和李奇龍建議,為了避免有些醫院為求快速回收成本,浮濫鼓勵病患捨腹腔鏡而改接受機器手臂手術,應該由衛生福利部邀集醫界根據臨床實證,擬出手術適應症,並規範執行手術醫師的條件,才能保障病患權益及醫療品質。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309963
健保免費連線向證嚴黑幫宣戰(轉貼)朽根的大愛 —慈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健保免費連線向證嚴黑幫宣戰

各位好朋友,您好!

健保免費連線的主要改革對象是財團醫院,因為「中華民國」已經變成「中華金國」,國民兩個貪腐無能政權都被財團所圈養,而慈濟醫院已是我國最大的吸金集團,吸百姓與健保的血,去餵養牠一間接著一間開的連鎖醫院集團!證嚴法師已經變成這個穿著白衣外套的黑幫魔頭,必須要嚴與鏟除!

本連線在去年大選前就已經向慈濟宣戰,到新店慈濟醫院抗議,今後將不遺餘力的打擊慈濟等財團醫院,要將牠們收歸國有,絕不允許牠們將救命的醫護志業,變成謀財害命的產業體系!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09834489106470/

https://www.facebook.com/NationalHealthServiceAlliance/posts/300523166659975

小弟的同學,對上次的撲文有意見,今天一併刊登!但慈濟害命罪惡更甚於一些小惠型的憐憫舉措,還是要不客氣的大加撻伐!

梅峰 謹敬

朽根的大愛 —慈濟—

慈濟光環陰影下  花東弱勢悲情淚

—建在虛浮名利上的愛 —台湾人捐的錢就是不救台湾人!

連續兩年從洛杉磯遠道回台灣花蓮門諾醫院作志工,剛開始是本著一股好奇心;為什麼六十五年前,一群與台灣人沒有血緣關係的宣教士,陸陸續續遠離家鄉來到這窮鄉僻壤的後山關懷此地的同胞?為什麼黃勝雄醫師要放棄美國總統專屬醫師的頭銜及豐厚的高薪,回到這塊土地上默默的為花東弱勢族群來奉獻心力,搶救靈魂?而另一個我想知道的是—花蓮是慈濟大愛起家的地方,我希望看看他們在花蓮的總部,來瞭解慈濟如何從這裡發展並馳名世界?

參觀了著名的靜思堂雄偉的建築,大門上雕刻著眾慈濟道親將證嚴法師如神供奉擁戴。靜思堂的左邊是慈濟大學,右邊是著名的慈濟醫院,此院剛剛才完成一個「舉世轟動」的拉直折疊人手術。這片大規模的建築沿著中央路一併列開,直達山腳下,風景秀麗宜人。再往西走不遠,有慈濟技術學院,及實驗小學等「貴族」學府,設計建築都是富麗堂皇。

花蓮確實是好山好水,但是居民普遍並不快樂。當向他們問及慈濟,我心中總覺得他們應該很為慈濟是出自花蓮而感到驕傲才對。但令我非常意外的是,許多當地人提到此名,都恨得咬牙切齒。從許多司機口中得知,當初慈濟在徵購這些龐大的建築用地時,讓許多當地善良無知無助的居民委曲求全。

設立的學校,昂貴的學費,不是普通當地人能負擔得起的,完全沒有造福鄉里的作用。在門諾安寧病房(癌症腫瘤科)走動關懷時,更讓我意外的發現,許多從花東各原住民部落來就醫的病人,因為沒有健保而被慈濟醫院拒收,甚至因為慈濟醫院的處理不當而延誤病情的,聽他們心酸落淚的講述,我無法按奈心中強烈的震撼。

因中央山脈的隔絕,加上政府措施的失當,花東地區的弱勢族群及農民沒有得到保障;許多沒有受教育的居民不懂得如何辦健保,更不會利用政治選舉來保護自己。

生活水準的偏低加上心情無法舒展,此地居民的抽煙喝酒比例,男性佔了卅八至四十趴,女性佔了十四趴,(台北的比例是男性兩成,女性一趴);平均年收入也只有台北的一半;居民的平均壽命也遠比台北少了八歲。

慈濟醫院的折疊人手術患者來自廈門,我不相信這位患者持有台灣健保卡,為什麼他可以在慈濟「名醫」的巧手下昂首站立,並作特別傳媒報導。而這麼多花東的原住民同胞們,因沒有錢,沒有背景,沒有利害關係,只得默默吞忍,被遺棄在慈濟大愛的光環陰影下。

慈濟媒體報導技術是無比高超,只要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發生災變,慈濟的攝影機,便當及救助立刻在世人眼前展現。但全世界卻沒有人知道,門諾醫院基金會靠著小額捐款及微薄補助,每天準備有五百個熱騰騰的便當送達花蓮市區及偏遠山區經濟困難,生活水準低到讓人無法想像的各部落,甚至躺臥在床無法動彈的弱勢族群,十五年來如一日,這不是普通的愛心可以堅持下來的。

門諾醫院的醫護人員薪水沒有慈濟醫院優厚,但他們本著『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耶穌身上』的謙卑精神來對待病患;全人關懷組的社工幫助沒有健保卡的病患處理一切事宜,讓病患及家屬們安心休養。本著六十年前建院的傳統精神,他們連結生活與醫治,對弱勢族群作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

聖經裡的教導:『你施捨的時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做的』,這應該就是台灣人所愛說的「積陰德」,也要如此才能得上天的紀念與賞賜。而慈濟人卻愛敲鑼打鼓作善事,唯恐世人不知,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有錢的慈濟人,或許捐一大筆錢,就可以蒙證嚴法師召見;沒有錢的,就在辛苦作志工數年後,從灰上衣換成藍上衣,再熬過幾年,藍袍加身,這難道是慈濟人辛苦行善的目的?那豈不太可憐了嗎?

慈濟的善行或許達世界各角落燦爛開花,而對就圍繞在周遭需要幫助的鄰舍,卻不聞不問,讓這大愛的根基腐朽潰爛。難道慈濟的大愛裡還有孽障的隔閡,還是有金錢名利的條件?台灣人若認為因證嚴法師、慈濟而可以將台灣推向國際舞台,那這個犧牲掉的代價且代表什麼意義?

我對慈濟人從佩服的心急轉直下,我感到遺憾,我為他們覺得可憐;他們付出的代價在一句「感恩」中卻毫無盼望可言。祈願在這心聲裡喚醒世界各地的慈濟人,愛不是建立在虛浮的名利上,而是在耶穌基督創始成終的愛及永生的盼望裡。

民國一〇二年十一月五日 寫於洛杉磯

Re: 【健保免費連線】 Re: 轉發: 台灣最大吸金集團慈濟

Hi 同學:

看到這一篇文章,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覺得有失偏頗。

在過去的三十年間,我經歷了父、母親及兄姐等過世的傷通往事。其中每次均有慈濟的師兄師姐前來助念,家屬均能藉此感受過世的親人應能放下一切,往生極樂世界;也因此讓家屬的心靈平靜不少,但均未碰到如文中所述要求捐獻的情況。

謹以個人經驗說明,讓大家能有平衡性的認知。

Best Regards,

David Tsai

蔡崇元

示範區國際醫療 進度恐受影響

「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已送至立法院,不過反服貿活動持續影響立法院運作,使國發會評估相關產值達新台幣387億元的國際健康產業,也遭延宕。

國發會的資料指出,民國102年來台接受醫療服務的境外人士已超過23萬人,創造產值新台幣136.7億元;自102年12月28日五處國際醫療服務中心啟動後,已協助1萬6000人次就醫。

國發會依據衛生福利部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評估,示範區特別條例通過後,如果能在105年完成園區的初步設立,可進一步提高國際健康產業的關聯產值達387億元,帶動國內醫療觀光等周邊產業發展。

國發會指出,除可輸出我國高品質的醫療服務,也可帶動製藥、醫療器材、中醫藥、養生、復健等產業共同發展,營造產業群聚效益。

對於輿論憂心在示範區推動專業國際醫療機構,可能造成國內醫療營利化、排擠健保資源影響國人權益、對相關產業的影響等,國發會說,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對於專辦國際醫療機構的型態,是以現行法規中就有的醫療社團法人設立,並未納入醫療機構公司化,不會有醫療營利化的疑慮。

有關放寬公司可以成為醫療社團法人的社員,國發會強調,目的是為了擴大資金募集來源,並不改變國際醫院非營利組織型態的本質,也仍需受到國內醫療法規的規範。

國發會重申,目前衛生福利部規劃的國際醫院,可執行醫美、健檢、重症醫療及非緊急手術治療等,服務對象以外籍人士為主,但所有項目皆為自費,不會占用健保資源;且醫院必須制定回饋計畫,繳納經營許可費(特許費),適度挹注全民健保財源,照顧中低收入者及弱勢族群,有利改善健保財務、提升社會福利。

為保障國人就醫權益,國發會說,特別條例中將限制國內醫師支援看診時數;推動初期僅核准少數國際醫療機構設立,所需醫生不多,對國人就醫權益可能產生的影響可降到最低。

【2014/04/05 中央社】



全文網址: 示範區國際醫療 進度恐受影響 | 要聞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示範區國際醫療 進度恐受影響-8594063.shtml#ixzz2y2FTq0Vh 
Power By udn.com 

院會癱瘓 示範區草案苦等

反服貿活動持續占領立法院議場,立法院院會停擺,當初預估今年可以增加民間投資新台幣210億元、創造就業達1.3萬人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仍在立法院苦等。

自由經濟示範區在去年4月經行政院核定,第一階段已在去年8月先行啟動,包括北、中、南6海1空的自由貿易港區,以及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到去年12月上旬,已有8家企業投資,總投資額約6億元。

政府更在去年12月中更推出擴大方案,擬定「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以自由、開放為主軸,推動智慧物流、農業加值、教育創新、金融服務及國際醫療5大創新重點。

另外,擴大方案中亮眼的部分還包括放寬外籍專業人士來台工作時有關聘用幫傭的限制;律師、建築師、會計師也納入開放範圍;民間土地可透過與政府合作開發方式申設示範區;區內服務業投資,陸資比照WTO承諾,並簡化區內僑外投資程序等。

行政院預估,目前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實體區位,包括北、中、南6海1空的自由貿易港區,以及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預期在示範區政策的推動下,將可帶動民間投資在民國103年增加210億元、提高國內生產總額達300億元、創造就業達1萬3000人,貿易值將在民國104年突破1兆元以上。

示範區草案在年初送達立法院,就待立法院這個會期審查並儘速施行。不過,示範區草案送到立法院後,受到服貿協議無法過關衝擊,立法院經濟、財政、內政委員會聯席初審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朝野決議4月中前開5場次公聽會後再逐條審查,立法程序受衝擊。

反服貿學生占據立法院,更增添示範區草案何時立法完成的變數。對於目前的情勢,國發會主委管中閔低調表示,希望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審查能夠順利進行。

中華民國港務工會聯合會理事長楊金和在日前公聽會中表示,時間不等人。前總統李登輝領導台灣時,曾提出把台灣建設成亞太營運中心、亞太金融中心、亞太航運中心等,使台灣在國際能站上樞紐位置;但後來因政治因素,加上週邊國家及對岸趁勢而起,台灣逐漸落後。

他認為,自由經濟示範區真要做,只有一個建議就是只能「快」。

楊金和說,若無示範區,台灣看起來就如一池死水,但若有投資者進來,至少總有多的工作機會,總有經濟的流動,這是能無中生有的機會。

【2014/04/05 中央社】



全文網址: 院會癱瘓 示範區草案苦等 | 要聞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院會癱瘓 示範區草案苦等-8594061.shtml#ixzz2y2GFvXWQ 
Power By udn.com 

美國10大最棒工作 7個醫療業

2015-01-14 15:07:31 聯合晚報 國際新聞組/綜合報導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網站13日公布2015年美國最佳的十大工作,都屬醫療和科技業,其中醫療業占了七個工作。

該網站先選出美國勞工統計局預測在2012年和2022年之間成長最快的100個工作,包括商業、創意、建築、醫療、社會服務和科技,接著根據預測職缺數目、成長率、工作前景、失業率、薪水和工作滿意度排名。今年的十大工作排名如下:

1、牙醫:這個行業從去年第三名回升第一名,美國牙醫的平均年收入16萬4570美元,勞工統計局預測,從2012年到2020年將會有2萬3200個新職缺,成長率幾達16%。

2、專科護理師:專科護理師紀錄病歷、作診斷和開處方藥,其工作前景亮麗,因為健保改革,提升這種工作的就業率。

3、軟體開發人員:這個工作監督設計和執行電腦操作系統與應用程式,在資訊科技業中仍很搶手,就業率高,薪水也高。

4、醫生:這個工作的前景光明,若你願意在農村和低收入地區工作更是如此。而且從2012年到2022年,新工作將增加近18%。

5、牙科保健員:勞工統計局預測,這個工作到2020年會增加33.3%。

6、物理治療師:這是個應用很廣的職業。物理治療師可以私人執業,或在醫生診所或醫院工作,病人包括運動員、尋求復健的中風病人、癌症病患等。

7、電腦系統分析員:這工作算是資訊科技業的項目經理,專長是為某一組織或項目,進行軟體和硬體的成本效益分析。

8、資訊安全分析員:處於對科技依賴甚深的社會,我們經常在網路互相傳送個人資訊,就會出現安全問題。因此需要專業人員來保護電腦網路。

9、有照護士:護士的失業率僅為2%。

10、醫師助理。



本文於 修改第 10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039329
(轉貼)國際醫療機構 開放公司化法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自由經濟示範區 擬開放外籍醫事人員 上限訂20%
2013-05-09

[經濟日報 記者 林安妮] 2013/05/09



自由經濟示範區第一階段將在7月上路,衛生署副署長戴桂英昨(8)日表示,初期各示範區僅限成立一家國際醫療機構,陸資不得經營,區內業者每年也需繳交經營特許費,挹注健保。為強化競爭力,日後區內考慮開放聘用外籍醫事人員,但以20%為限。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天邀集經建會、衛生署等相關部會,報告示範區規劃進度。其中衛生署規劃的國際健康醫療中心方案曝光,將分階段推動初期並有總量管制。


戴桂英進一步說明,示範區特別條例通過前的第一階段,即「五海一空」自貿區先升級為示範區階段,區內僅准許社團法人成立國際醫療機構;待第二階段示範區特別條例通過後,才會開放設立公司化法人。


據了解,目前台灣的醫療單位,屬性為財團法人,非以營利為目標,需要承擔相當程度的社會責任,因此,開放示範區內可以公司型態經營醫療機構,成為獲利事業,並提供醫療、醫美、健檢等一站式購足,由商機來思考醫療機構經營,是示範區吸引業者進駐主要誘因。


她指出,推動初期重點將放在開辦美容醫學、健檢、重症治療等項目,並允許養生療法、SPA、健康產品等相關產業進駐。區內雖不得為健保特約機構,不過,國人仍可自費前往。


衛生署也要求業者正式營運後,每年應繳交經營特許費,以挹注健保。值得注意的是,衛生署鼓勵外資、國內機構投資,但排除陸資,外籍人士充任機構董事,也不得超過總數三分之一。


院內初期應優先聘用國內醫事人員,日後考慮開放20%外籍醫事人員,強化競爭力。


立委質疑區內准設國際健康醫療中心,是否排擠國人區外既有的健保資源,戴桂英回應說,初期每個示範區僅限成立一家國際醫療機構,以10個病床配置一位醫師來看,即便五海一空各設立200床醫院,也僅有120名醫師前往執業,相較全台4萬名醫師,比例微乎其微。衛生署也會限制區內兼職醫師看診時數,避免影響區外醫療資源。

據經建會規劃,待行政院6、7月核定示範區行動計畫後,包括基隆港、高雄港、台中港在內等五海一空自由貿易港區,將作為示範區的起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960691
(轉貼)德媒:西方藥品以東德人做實驗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德媒:西方藥品以東德人做實驗
時間:2013/5/13   新聞引據: 中央社

  德國「明鏡」(Spiegel)週刊12日報導,西方製藥廠曾在前共黨東德超過5萬人身上進行藥品實驗,經常沒有告知病人,其中有數名病人喪生。

  報導指出,約600個臨床試驗在超過50座醫院中持續進行,直到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報導引述東德衛生部、藥品研究所和秘密警察先前未經發表的檔案。

  「明鏡」說,許多德國、瑞士和美國大藥廠都參與其中,為每個實驗支付高達80萬西德馬克(依現在的匯率換算約為40萬歐元,即52萬美元)的費用,為東德資金不足的健保系統提供一大筆挹注。

  明鏡週刊說,病人經常沒有充分被告知可能的風險和副作用。其他測試則在早產兒和一群有嚴重精神錯亂酗酒患者身上進行,他們通常無法給予知情後的同意。

  根據報導,紀錄顯示,2人在測試Trental期間在東柏林過世。這是一種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由當時西德赫司特(Hoechst)公司研發,如今為賽諾菲集團(Sanofi)併購。

  報導另外指出,另外2名病人在馬德堡(Magdeburg)附近一所肺病診所,在測試血壓用藥時過世。藥品由山德士藥廠(Sandoz)製造,這家藥廠現被瑞士諾華集團(Novartis)收購。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960688
(轉貼)病房超豪華 醫療太世俗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病房超豪華 醫療太世俗

【李源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台北市)】 2013.03.27 04:14 am

 在我教學行醫四十多年歲月,眼見醫療專業逐漸式微,不勝憂心。近日報載有病家要求比照超市或大飯店,憑醫院費用帳單免費停車。提供盡心的服務無可厚非,但把醫療的專業服務視同一般的生活服務,才是我為文重點。

醫療服務有深奧學理,也有珍貴經驗,醫師在良知及良心驅使下,竭盡心力維護病人生命,因此獲得病家信賴。只有醫療專業的行使,及病家信心的互動,才能提供最佳照護。

可是今日在顧客滿意度誤導下,各級醫院或以超級豪華裝飾的診間病房廣為招徠,或四處設置接駁車及送便當點心收納病人,或購置昂貴不實的診療儀器誤導大眾,甚至以獨家總攬的手段欺世盜名,或開啟地下商場或大眾食品街服務,與一般商店無異,服務質變成營利行為,或許是醫界式微、醫療糾紛多起的原因。

尤有進之,近日雷厲風行的醫學美容及健康管理,以不貴而高貴的器材,以營利包裝服務,以名嘴或代言人誤導大眾,都令人寒心。在利的呼喚之下,有些醫院的執事者甚至要求員工提供卑躬屈膝的服務,只在贏得顧客滿意,不也太世俗化,有違醫學的「專業尊嚴」。

政府即將在自由經濟區開展「旅遊醫療」,以增進台灣經濟活力,用心良苦,許多醫院也摩拳擦掌,不落人後。台灣醫療有精湛的專業,有高度的人性化醫療,再加上合理的醫療費用,我們歡迎外國病家能夠在台灣贏回健康,同享有尊嚴、有專業更是合理的醫療服務。如只著眼商業利潤,推展膚淺又世俗化的醫療服務,不也蹧蹋萬千服務其間的醫療專業人員的用心。所以,我呼籲醫療專業人員及社會大眾,特別主政者,應認清醫療是超「服務」的專業,有其神聖不可冒犯的一面。


=======================================================================================================================

醫院軍備賽 更貴沒更好

【鄭鴻鈞/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台北市)】 2013.03.27 04:14 am


今年是醫院間的軍備競賽年。

健康保險給付愈來愈少,醫院生存愈來愈困難,只有引進新的醫療,才能吸引更多病人,才能有自費項目,以維持醫院競爭能力。

去年十二月中,歐美各大媒體報導,質子治療用來治療攝護腺癌,除費用昂貴外,已經證明跟一般的放射治療效果類似,但可能副作用較多。

失敗的原因,主要與質子的物理特性有關。質子打入人體以後,在一定的深度會把能量釋出,因此理論上,是治療人體深部腫瘤很好的放射治療武器。但也因為這種特性,病人每天治療時,腸胃空氣多一點,膀胱的尿少一點,肌肉緊張一點,腫瘤在人體的深度就會發生變化,就可能沒有命中目標,且可能把放射能量釋放在正常組織裏,造成傷害。

如果再考慮病人在治療時,呼吸變化所產生的腫瘤位移,或者,腫瘤每天縮小的輻度(我在頭頸癌的研究,腫瘤每天約縮小百分之一,病人外形在七周的療程改變約百分之卅)。以現在的科技,要解決病人在治療中身體的「瞬間變形」,及治療期間的「每日變形」,仍然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報載相關醫院將擇六名合適患者接受免費治療,包括腦瘤、攝護腺癌各一名,肝癌、頭頸部癌各兩名,顯然違反人體試驗規定。主管機關不得不慎。

還有其他醫院準備引進重粒子治療機,但造價更為昂貴。從質子治療的結果及前列腺癌的生物特性,重粒子治療很難有更好的治療結果。

質子治療在美國要美金三萬二千元,一般強度調控放射治療只要一萬九千元。兩者療效一樣,但質子治療以目前科技,副作用可能較多。

「新未必好,貴是一定」,歐美各大媒體相繼報導質子治療「沒有更好,只有更貴」,值得深思。

醫院軍備競賽已開始,誰是得益者?病人?醫師?醫院?還是廠商?還是另一個醫療財務黑洞?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941100
(轉貼)生技應集中發展化學新藥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旁觀「宇昌生技案」

2011/12/12

曾經身為一名生技產業記者,宇昌生技從發起到後來的變化,我相信除了當初參與過程的科學家、企業家及官員,沒有人比我更熟悉。 

回頭看2006年到2009年自己寫過的報導,如今部分資訊再度被引用,引用者基於不同黨派與不同媒體的立場,出現了不同的詮釋,讓我更加懷念過去單純追求真相、真心期待台灣生技產業會更好的那段日子。 

這兩天偶與參與過宇昌生技運作的科學家及官員們聊了一下,我相當驚訝他們之間的態度竟然也不一致,有人肯定蔡英文,但也有人否定蔡英文。 

我自己的看法有幾項: 

一,宇昌生技成立過程中,是否有精心策畫圖利之心存在裡頭,我並不清楚,但蔡英文絕對不是主要的參與者,和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也無關聯性,旋轉門條款?那是法律專家要辯證的專業問題。 

二,宇昌生技通過國發基金的撥款過程,是否有貪一時之快,違反正當程序之嫌?可能!當時成立過程卻同時有兩個時間壓力,一是與Genentech談判的時間壓力,另一是執政黨可能改朝換代的壓力。 

三,不少政客與媒體以蔡英文圖利之心質疑她,這是事後諸葛的看法,也是對生技產業不了解,宇昌生技就像大多數新藥研發公司一樣,至少在2007年以前很沒有賣點,台灣企業(政府也一樣啦)對於新藥產業的風險相當畏懼,要他們投幾百億元去建廠是毫不手軟,但要他們花個幾十億元去研發新藥,可以反覆談了好幾年仍撥不出款來,宇昌生技最初募資過程也有這情形。 

四,也有政客及民代質疑宇昌生技至今仍然虧損,每股淨值只剩下個位數,這還是對生技新藥產業不了解,台灣目前的財報,尚無從將新藥在人體臨床試驗的進度列入無形資產,跨國藥廠正在待價而估宇昌生技,在台灣還被邱毅視為空殻公司。

五,馬英九政府的兩岸開放政策,或許是支持他勝選的有利條件,但在選前最後一個多月強打宇昌生技案,卻有可能成為一個敗筆。執政黨會發現,有不少單純想發展生技產業的科學家會跳出來替蔡英文講話,到時是否連同這些科學家一起批鬥下去?以後還要不要靠他們為執政黨規畫生技產業政策?執政黨如何在選戰中切割他們與蔡英文,可需要花很大的功夫。



�X�B:旁觀「宇昌生技案」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5922170#ixzz2A9mVA6EZ

再論「宇昌生技 」案

2011/12/14

宇昌生技是台灣生技發展中的一項指標案例,當中或許穿插生技產業極端高明的商業競爭,總體而言原是一群科學家苦心孤詣規劃生技戰略下的產物。這個戰略經歷了10年,至今仍然剛起步,現又因選舉悪鬥,隨時可能回到原點。 

台灣生技自2000年開始掀起一波熱潮,當時想投資生技業的創投基金如雨後春荀般成立,美國生技產業得以成功,創投資金的活絡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但台灣並不是美國,台灣的創投規模都太小,10億元以上規模已經算極少數。 

2001年起,一群在美國關心生技發展的科學家們提議,台灣應該成立資金規模夠大的生技創投,至少是10億美元,而不是10億新台幣,希望以大筆資金介入國外生技公司董事會並取得主導權,將真正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技術引到台灣。  

這項構想經過幾次醞釀,包括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前行政院副院長林信義都給予高度肯定,2002年行政院召開SRB會議時也曾提出討論;至2003年底,經濟部制定初步規劃,計劃以「台灣國際生技製藥投資開發公司」名義籌組公司,只是新公司將以什麼型態來管理10億美元資金,經過幾年討論仍未定調。


2005年元旦剛過不久,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就傳出,將評估成立10億美元生技Mega Fund  

依照科顧組想法,設立10億美元Mega Fund的必要性:一是技術扶育,以創投資金的功能,投資以及培育有商業潛力的創新技術;二是塑造成功投資案例,策略性透過國際合作及併購等方式,引進較成熟的生技公司;三是延攬及培育「生技產業經營及創業專才」。 

此項Mega Fund的基本架構,將由政府出資49%,民間出資51%,為避免民間投資意願不高,也為了宣示政府促成Mega Fund的決心,在第一階段資金募集中,政府將出面扮演「主導投資人」。 


科技顧問組的構想很美好,能否獲得國發基金的支持卻是大問題,扁政府執政八年期間,面對立法院朝小野大的壓力,國發基金對絕大多數送審的生技籌資案,一概拒絕扮演「主導投資人」角色,國發基金也絕少在投資案中占40%以上股權。 

對台灣許多有財力的民間企業來說,生技產業,尤其是新藥研發公司,是一個敬而遠之的領域,一批一批海內外生技專家成立新創公司,想回台尋找資金,大企業及大集團老板多半回應:「只要政府先出錢,我們才投資。」 

到底應該政府先出錢?還是民間先出錢?許多很好的生技投資案一再被蹉跎,台灣生技的競爭力也隨著政府低落的效率不斷流失,Mega Fund也面臨相同老問題而未開張過。 

唐南珊與張子文創立的Tanox生技是另一個典型的例子,這家公司發明一項抗哮喘新藥Xolair,早在1998年,唐南珊已向台灣提出興建蛋白質藥廠的計畫,多年來她總共提了三次建廠計畫,但從未在台灣實現過。 

唐南珊第三度在台灣提出建廠的時間,自200510月開始,依照建廠計畫,這座蛋白質藥廠共要投資2.5億美元。除了開發基金出資30%之外,民間第一家表態支持的是高育仁成立的歐華創投。開發基金不願意拍胸脯保證投資,讓唐南珊在台灣民間找錢找的很辛苦。 

和前兩次失敗的經驗一樣,民間投資人對蛋白質藥廠的疑慮之一,是廠房建好後訂單從那裡來?唐南珊提出,第一項藥物Xolair已交由美國第一大生技公司Genentech生產,Tanox還有第二項研發中新藥可在台灣生產,也就是今天宇昌生技發展的抗愛滋病新藥TNX-355 

200611月,Tanox在美國發布一項震撼消息,公司將被Genentech公司併購。唐南珊在台灣興建蛋白質工廠的夢想宣告破局,協助唐南珊推動建廠計畫的創投業人士分析,TanoxGenentech公司正式合併前,如果台灣仍有意願和Tanox合作興建蛋白質工廠,應轉向爭取Genentech公司的支持。

事後得知,國發基金為了審查唐南珊的建廠計畫,20068月起率領團隊前往美國Tanox公司總部參訪,其中一位專家是愛滋病權威何大一,之後團隊向國發基金回覆,TNX-355並不足以支持台灣建蛋白質藥廠。

20073月底,國內突然召開一場名為TaiMed公司的投資說明會,出席說明會的人,包括中研院院長翁啟惠、李遠哲、院士陳良博、經建會主委何美玥、國發基金代表及多家創投及藥廠代表。 

另外兩位意外出席的重量級人物,是何大一及Genentech公司代表,何大一並親自報告TaiMed公司的營運規劃。 

這場說明會的召開,重點項目就是TNX-355;半年後,以TNX-355為重心的宇昌生技,在重量級科學家、國發基金及Genentech的加持下,風光宣布成立。 

Tanox另一位創辦人張子文、高育仁而言,高端如生技產業,竟也充滿商業上爾虞我詐的疑雲,可想而知兩位當事人都相當憤怒;被激怒的還包括許多曾被國發基金高姿態否定的生技人。 

宇昌生技成立效率之快,被許多人視為不透明也不公平,當中合理性已不可能被100%釋懷,但曾參與規畫的投資界人士多認為,要在其中找到違法事端並不容易。翁啟惠近期聲明指出,蔡英文是在眾科學家邀請下,擔任宇昌董事長。 

成立宇昌生技的同一階段,另一家台懋生技創投也成立了,循著科學家們2001年起構思的大戰略,期許台懋生技創投扮演Mega Fund角色,宇昌生技將是Mega Fund投資架構下第一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技公司。 

從台灣產業推動進程來看,宇昌生技比起Tanox公司,更拉近了與Genentech這家重量級公司的距離,Genentech在美國生技界的地位,相當於蘋果在電腦界的角色,何大一參與宇昌生技的運作,也協助TNX-355在美國順利進行臨床試驗,並獲得蓋茲基金會的高額研究補助。 

較可惜的是台懋生技創投的角色,隨著200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落敗,國發基金原本承諾加碼的資金停擺,民間配合投資的資金也告中斷,之後蔡英文轉戰民進黨黨主席,潤泰集團陸續吃下台懋生技創投多數持股,台懋生技創投轉為單純的民間創投公司,不再背負Mega Fund任務。 

國民黨重回執政地位,劉兆玄擔任閣揆,Mega Fund2009年另起爐灶再度被提出,政府推動「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要成立600億元創投基金,歷經三年,今年6月國發基金終於核准張有德成立50億元TMF生技創投,但這與600億元的規模差距太大,為了發揮Mega Fund的功能,政府希望類似的創投基金能出現第二、三檔。 

TMF的成立,並沒有改變過去10年藍、綠兩政府對生技業頗為一致的態度,先是行政院長吳敦義主導下,對國發基金投資比例,由四成降到兩成,另外兩成雖然指示由台糖、中鋼、台鹽等泛國營事業投資,因為總統大選到來,泛國營事業的資金能否到位?生變的風險並非無可能,更遑論國發基金主動撥款,多數民間企業也不願意率先投資。 

Mega Fund第二檔、第三檔資金能否出現,原本已是政府推動生技產業的高度挑戰,對許多生技人來說,過去與政府資金牽扯在一起的不愉快經驗,隨著「宇昌生技案」繼續被操作,悪夢恐將變本加厲。 

曾經協助台灣的科學家們一個一個將被捲入選舉混戰,這場生技夢原本可以很豐富,而不是只有藍與綠,繼續悪鬥下去,Mega Fund的夢想歷經10年終究只能一場空。 

選戰過後,這群海內外生技人的熱誠是否成為絕響?尚待操作選舉的主事者儘早深思。



�X�B:再論「宇昌生技 」案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5929290#ixzz2A9nGoYU2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883369
(轉貼)生技應集中發展化學新藥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羅氏藥廠楊育民:台灣生技應集中發展化學新藥

2012/06/10

今年年初,總統大選打的火熱,宇昌生技案成為藍綠對抗的焦點,也意外讓一位海外生技專家聲名大噪,他是楊育民,瑞士商羅氏藥廠的全球技術營運總裁。

 

行政院科技顧問組(現已改成科技會報)每年召開「生技產業策略會議(BTC)」,這個已舉辦多年的會議,總會邀請國內外第一流生技產業專家返台,透過三天閉門會議為台灣生技把脈,結論並成為政府生技政策的重要主軸。

 

參加這場會議,可以聽到不少國際級的群策建言,只可惜相關意見在國內通常要歷經數年才有辦法逐步落實。

 

去年BTC邀請的一位專家我最好奇,他就是楊育民,全球各大跨國藥廠中,位階最高的台籍主管,不同於其他仍身津要職的台籍海外企業家,楊育民近年來經常返台,且總是不吝發表許多誠懇的建言。

 

那次BTC會議將閉幕當天中午,我前往會場現場,閉幕會前20分鐘,一位灰髮先生已獨身默默的坐在第一排位置,看了看桌上名牌,我主動上前遞上名片,他是楊育民。

 

楊育民說,他每半年回台,主要是探望87歲的媽媽,弟弟去年也在馬偕醫院當副院長。我對楊育民第一次的印象,是2007年蔡英文主導成立宇昌生技時,他曾協助將Genentech生技公司的抗愛滋病新藥授權給宇昌生技。

 

那時楊育民是Genentech副總裁,這家公司是全美新興生技龍頭,20094月羅氏藥廠併購了Genentech後,他在新藥廠的地位再上一層樓而當上總裁。

 

楊育民說,羅氏原本一年營業額260億美元,併了Genentech之後,營業額達到360億美元,其中來自化學藥品(小分子藥物)的業績有100億美元,來自於生技(蛋白質)藥品的業績則達到200億美元以上。

 

羅氏併購Genentech的目的,和其他跨國大藥廠一樣,希望能從傳統的化學製藥集團提升為生技製藥集團。

 

楊育民說,目前全球藥品市場,生物藥品的年銷售額成長幅度15%,主要成長動能來自主流的歐美市場;相較之下,化學藥品每年業績成長幅度僅有4.5%,且成長動能主要在新興市場,生物藥品成為製藥市場主流,已是不爭的事實。

 

「但這並不代表化學藥品將來會從製藥市場消失」,楊育民特別強調,以癌症治療為例,許多生物藥品只能在癌細胞外圍作用,但癌細胞內部仍有許多分子可能影響癌細胞繁殖,必須透過化學藥品才能深入癌細胞內,達到攻擊的效果。

 

一般人誤以為,化學藥品發展至今已經面臨瓶頸,事實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每年通過的新成分新藥(NCE)二、三十項,其中仍以化學藥品占多數,就市場銷售量來看,化學藥品的規模仍勝於生物藥品。

 

因此,楊育民認為,台灣發展新藥,仍應以化學藥品為主,這也是台灣的強項,台灣化學人才相當多,若考慮進軍大陸在內的新興市場,化學藥品機會仍高於生物藥品。

 

台灣生技業發展相當多元,為此楊育民主張,政府仍應集中發展新藥才是正軌,研發新藥才能讓台灣更專注在高門檻的項目。

 

他認為,台灣的生技資本市場太膨脹,很多保健食品及低階醫材股價被吹捧過高,有泡沫化的危機,一旦泡沫破滅,會讓很多投資人對生技徹底失望,而事實上造成泡沫的公司都非西方生技的主流項目,只有回歸到新藥的長期發展,才能突顯這項產業的價值。

 

今年總統大選後,楊育民有感台灣選舉的悪質,發表聲明強調,不再返台向政府提供建言。我和楊育民的訪談相當簡短,仍紀錄下他對全球生技製藥的分析與對台灣的建議。



�X�B:羅氏藥廠楊育民:台灣生技應集中發展化學新藥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6532369#ixzz2A9o2VYS8

我看電影「桃姐」

2012/06/05

香港近年有兩部電影,拍得又淡然又好看,一部是「歲月神偷」,從青少年、兒童的視野看60年代家庭生活及青澀愛情;另一部是談老人的電影,我昨天才看到的「桃姐」。

 

「桃姐」這部電影在台港及國際履獲大獎,知名度很高,各影評都盛讚葉德嫻和劉德華兩人的演技精湛,電影的深沈價值,其實超過媒體的傳播宣傳。

 

桃姐的劇情,透過一位年過七旬的佣人和年近半百的少爺之間的相處,探討老人的故事。整部電影沒有高潮與衝突,主人翁桃姐從初次中風至醫院病終,少爺從被照顧的對象轉換為付出孝心的角色,一切顯得理所當然。

 

接近片尾時,少爺告訴醫生,他要出差一周,若桃姐走了,先送太平間,最後少爺平靜主持追思儀式後,夜幕低垂走回公寓,電影畫下句點。全片像英文名「A Simple Life」一般簡單而必然。

 

仔細品味,桃姐固然是全片的中心人物,電影也花了相當篇幅介紹老人院的各色生態。桃姐因為中風、初到老人院時,她對周遭人事物從驚惶、習慣、至最後轉換成體諒。

 

那裡有難聞的浴廁環境、有簡單夾板隔出的單人房、有脾氣暴燥、喜歡糾正他人的退休校長,有不甘年華老去、愛跳舞愛泡妞的堅叔。

 

透過桃姐的眼睛,對她最貼心的金姨經常忍受女兒為扶養不公而抱怨,年紀不大的梅姑為了洗腎反被媽媽送進老人院。

 

桃姐帶著觀眾探索老人的生理狀態及心境,自己也在少爺陪伴下,人生最後階段出現火花,她初次享受不曾有過的盛會邀約,被少爺俏皮的探索戀愛觀,也在少爺一家人的敬重對待下,享受了短暫天倫之樂。

 

相較下,電影對劉德華演的少爺,未有太多說明他回報桃姐的理由,其中一幕是少爺帶著桃姐回家後,他認為桃姐的許多收藏已太過時、也太瑣碎,但隨後又發現每一張照片、每一件衣服及每一本畫報,全都紀錄著少爺早年的生活與夢想。

 

我曾數次拜訪老人養護中心,見過一張張不同的臉孔,他們當中坐輪椅者有之、包著尿布提著尿袋者有之、因中風而臉歪嘴斜者有之,也有不到四十歲的年輕人,因為失能而住進養護中心。透過電影「桃姐」的輕描淡寫,那一張張臉孔又再度浮現。

 

我常想,每人都會終老,包括我及我周遭友人,是否已開始學習面對家人終老的事實?不少被工作壓到喘不過氣的我的朋友們,如能看看「桃姐」這部電影,原本對老人語出不耐、態度尖銳的態度能稍加調整,他們今日的感激、明日將成我們的期待。



�X�B:我看電影「桃姐」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6519947#ixzz2A9oafLwc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883368
可惡財團醫院 要對全球造孽(轉貼)醫院公司化的發展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醫院公司化的發展(一)

2011/06/21國際醫療 海外行銷搶客源

 
【經濟日報╱記者 謝柏宏】 
  
旅行社安排下,浙江義烏地產開發商張大為好奇的踏進新光醫院健檢中心,這一趟行程是由廣州旅行社安排,目的是讓張大為體驗台灣六天五夜的健檢旅遊。

四小時健檢過程中,張大為完成256切低劑量電腦斷層掃瞄、無痛腸胃鏡檢查;等待健檢過後,接下來的行程將前往北投溫泉、陽明山土雞城、台北市春天素食餐廳美食。

張大為告訴新光健檢公司總經理洪子仁,大陸的高階健檢中心預約時間動輒二至三星期,他只能到小型健康中心進行抽血、驗尿等簡單工作。

台灣推動國際醫療,從2007年啟動,衛生署成立「醫療服務國際化專案管理中心」,由私立醫療院所協會主持,中心執行長吳明彥介紹,包括建立台灣國際醫療網、邀請國際導覽出版商,針對台灣整體醫療服務進行推廣。

截至2010為止,外籍人士在台就醫人數11.5萬人,創造產值1億美元。

只不過,相較於亞洲各國爭相發展國際醫療,衛生署長邱文達坦承,歷經四年,台灣成效並不顯著。

新加坡2007年就服務了42萬名外籍病患,泰國2009年更服務了200萬名外籍病患,兩國都創造了12億美元收入。

台灣能否順利發展國際醫療產業,醫院的資本化、公司化是一項根本障礙,但這卻直接挑戰醫界傳統濟世的價值觀。

政務委員朱敬一是公開提倡「國際醫療專區」首位專家,2009年4月,朱敬一喊出「推動國際醫療最好能一國兩制」,強調特區內醫院應公司化、營利化,才有利於對外招攬病患。

去年7月,朱敬一在中研院院士會議的演說中公開砲轟,國內都把醫療當志業服務,醫療不應產業化的思維,是台灣醫療國際化無法落實的原因。

朱敬一問台大醫院,是否發展國際醫療?台大醫院回覆,教學為重,不可以賺錢為目的;同樣問題去問尹書田醫療財團法人的尹衍樑,得到的是「醫院濟世救民,不要談賺錢」。

縱使如此,在行政院院會的支持下,衛生署自去年2月正式推出國際醫療專區的規畫,將開放桃園航空城或中南部特定地區,透過醫療法修正,讓國際醫療專區內的醫院,得以公司化及股票上市。

自今年3月起,為了讓國際醫療專區可順利成行,行政院將醫療法兩項需要修正的條文送到立法院環衛委員會審查,但未獲朝野立法的通過。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在4月22日的公聽會中質疑,國際醫療專區的設立,一方面會造成醫療階級化更加嚴重,二是造成醫學倫理與醫療品質的瓦解,連醫師公會也在這一場公聽會上持反對立場。

儘管立法院的反對聲浪不小,衛生署立場,然自5月分在北、中、南部向醫界舉辦三場說明會,原本期望醫療法修正案能在5底正式通過,參與說明會的吳明彥說,與會的醫界人士贊成與反對聲浪各半。

台灣的醫療究竟應支持產業發展,推動國際化?或者固守民眾衛生安全的本分,避免更多商業化介入?不只是醫界、財經官員,對於一般民眾來說,後續的討論才正要開始。

【2011/06/21 經濟日報】

設立國際醫療專區 評估四地點 
 
【經濟日報╱記者 謝柏宏】  
  
3月21日,甫上任一個多月的衛生署署長邱文達,在立法院環衛委員會面對立委質疑時說,國際醫療專區是世界潮流,新加坡、日本、韓國及大陸上海都已投入發展,台灣要是不推動國際醫療專區,整體醫療競爭力將落後其他國家。

行政院所規畫的「國際醫療專區」,自去年8月推出,要透過BOT(興建、營運、移轉)方式,選擇高鐵桃園站附近設立,整個專區除了要設立200床以上醫院之外,也要結合四星級旅館,總投資金額20億元以上。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說明,高鐵桃園站土地僅是國際醫療專區第一個據點,由台灣高鐵公司提供近六公頃地主導開發,但是依桃園航空城的條件來看,還可以再增設另一座國際醫院,估計全台約有三到四個適合發展國際醫療的地點,包括高雄義大世界、高鐵台中烏日站及彰濱工業區,都是可評估的位置。

推動「國際醫療專區」重頭戲,是完成醫療法第4條及第90條修法,允許專區內國際醫療機構得以公司型態營運,並能引進國內外法人(不含大陸)入資且得公開上市。

不過,為避免國際醫療專區設立後,將對台灣醫療資源造成磁吸效應,衛生署不僅限制專區內醫療不得收健保,今年起更提出兩大重點,一是專區內的醫院公司若有獲利,必須提撥兩成給健保,另一是醫生在專區內的公司兼職,將設時數上限。

依照行政院目標,推動國際醫療專區後,能吸引海外人士來台接受服務4萬5,558人次,吸引民間投資40.8億至46.3億元,創造產值109.9億至123億元。



�X�B:醫院公司化的發展(一)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5348077#ixzz2A9hYa1dB

醫院公司化的發展(二)泰國康民醫院借鏡

2011/06/25

計程車一停,服務人員立刻趨前開門,拐杖剛剛落地,貼心的輪椅馬上載著你前往十樓國際掛號專區。

不論是衣著襯衫短褲的金髮白人,或全身蒙上黑布的中東婦女,曼谷康民國際(Bumrungrad International)醫院的大廳前,咖啡香及當季美術畫作伴隨下,所有病人在此得以放鬆心情。

曼谷市中心的NaNa商業圈,藝品店、觀光飯店、酒吧之外,不到1公里處的康民,每天湧進4,000名病人,這裡是全亞洲國際醫療最重要的指標重鎮。

這家全泰國最知名的國際醫院,去年營收100.68億泰銖,獲利12.58億泰銖,不受泰國政局不安影響,年增率都有1到7%的成長。

康民醫院的源起,早期由美籍醫生創立,後經當地華商接手,並打造康民醫院走向資本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更進一步走向國際醫療領域。

1997年就加入康民,現任醫院行銷總監Connie Mar說,那一年,康民的外籍病人僅佔全院病人的17%,現在已經過半。

帶動康民醫院國際病人大增的關鍵,是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後,大批中東富人在美國受到排擠,必須在自己的中東國家之外,找到新的就醫環境。

康民醫院所在地,鄰近中東僑民社區,中東人在曼谷生活,一遇到疾病,就近前往康民就醫,由於這家醫院服務品質佳,很受曼谷的中東僑民信賴。

透過居住在曼谷的中東人口耳相傳「康民醫院是一家具有美式水準的醫院」,逐漸的,康民醫院也吸引許多中東本地富豪慕名前往。

如今康民醫院的國際病人,已不僅來自中東,更包括亞洲其他國家病人,如日本、東南亞緬甸、美國及中國地區。

Connie Mar說,從2006年到2010年為止,外籍病人占康民全醫院營收比重都在54%以上,去年更創下了57%的紀錄,這些國際病人,除了原本就居住在泰國的僑民之外,更多是透過康民在全世界十多個分支機構引介來到泰國。

敏盛醫院總監周治華指出,泰國能成就國際醫療的原因,和泰國民族性有很大關係,泰國人個性溫和,輕聲細語的談吐,被全世界觀光飯店視為最佳的服務業所在。

周治華說,許多中東人到康民醫院就醫,「並不喜歡預約掛號。」任何時間感受到病痛,直接就搭上汽車前來醫院。

面對這些隨興的中東病人,康民也儘量配合其習慣,不論是夜間,或是星期六、日,隨時可見康民的醫生繼續為病人就診,或進行開刀。

做為一家國際醫院,康民醫院全體員工,並非全數能說流利的英文,但解決國際語言的最大利器,是醫院大樓第十層的「國際廳」,廳內四周圍著22種語言的專櫃,共150專職翻譯,可陪同國際病人完成一切醫療服務。

外貿協會駐曼谷辦事處經理陳怡君表示,康民醫院能發展為國際化醫院,不僅是康民醫院的努力,也是曼谷國際化成果。

白色巨塔上市 突破禁忌

政府推動國際醫療,要在專區內設立醫院公司,並得公開上市,醫界及立法院不少人反彈;亞洲目前開放醫院資本化的國家,以泰國、新加坡兩國最具代表,兩地醫院的資本化,和其推廣「開放系統」的醫療體制有很大關聯。

新加坡與泰國的私立醫院,經營管理上吸收美式管理精神,其「開放系統」體系下,醫院就像百貨公司或者房東,提供一切診所應有的設施,醫生則像各專櫃品牌負責人及租賃店面的店家。

在這個開放系統的醫療環境,泰國康民(Bumrungrad International)與新加坡百匯醫療(Parkway Healthcare )兩家上市的醫院公司,多數醫生平日在各自社區診所上班,部分醫生甚至是醫學院教授。

康民行銷總監Connie Mar說,醫院透過資本化,可以提升整體醫療軟硬體品質,並能招攬更多海外優秀的醫生至曼谷。

百匯醫療助理副總裁陳行義說,百匯經營由公司的執行長負責,醫院內部醫務管理由醫生背景的院長來推動;泰國康民醫院的經營,也是由非醫療背景的專業經理人來負責。

開放系統的醫院管理,最大的特色是醫院負責人不必背負營利化的道德壓力。

泰國三美泰醫院董事會顧問頌喜莉說,醫院上市後,泰國投資人是基於行善的理念而投資醫院,民眾對醫院資本化的反彈,不像台灣那麼大。

新加坡旅遊局國際醫療保健旅遊處前處長楊葉振發說,新加坡的醫院公司,公司與醫療各由不同的政府部門管轄,若醫院上市,自然也須遵守金融監管法令,完全沒有混淆的空間。

【2011-06-22/經濟日報】



�X�B:醫院公司化的發展(二)泰國康民醫院借鏡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5362441#ixzz2A9hnXQwH

醫院公司化的發展(三)星國經驗 醫療管制彈性化

2011/06/25

記者 謝柏宏

穿越人潮擁擠的烏節路,百匯集團的伊莉莎白醫院隱身在各家精品名店背後街道,這座醫院外表及內部裝潢並不起眼,在許多新加坡民眾心目中,醫院另一代名詞就是「高貴」。

去年6月亞洲各大媒體紛紛報導,大陸知名藝人趙薇已到新加坡生產,她選擇的待產醫院,就是百匯集團旗下醫院。

百匯助理副總裁陳行義說,伊莉莎白醫院在新加坡人心目中,一直都是為西方人提供服務的醫院,1995年被地產公司百匯集團收購後,至今在新加坡共有四家醫院。

除了直接設立在新加坡的四家醫院,百匯也在全世界43個城市設有分支機構,以協助跨國病人到新加坡就醫。

任何一位國際病人,任何時間向百匯各國的分支機構提出醫療詢問,新加坡總部可在24小時內提供回覆,如果是情況較嚴重的病人,更可在48小時內決定前往新加坡就醫、收費等,再經過預約,病人三天內將可以買到機票及飯店住宿。

陳行義說明,百匯的國際病人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海外直接前來新加坡,占醫院的三成,另外七成為新加坡本地居民,這其中又有三成為居住新加坡的外籍人士。

直接由海外前往百匯醫療就醫的病人,又以馬來西亞及印尼人最多,其次是越南、孟加拉及中東等地病人,至於專程從歐美地區飛來新加坡的國際病人則非常少數。

「國際醫療」名詞在1980年代並不普及,但已有不少馬來西亞及印尼的華商,陸續前往新加坡就醫,百匯醫療一直是東南亞華人的首選。

為了滿足東南亞華人的醫療需求,整個百匯集團1,200位醫生,三成為馬來西亞籍的華人醫生,新加坡政府對於醫療人員管制相對彈性,任何持有美國、英國及澳洲執照的醫生,不論國籍都可以到新加坡開業。

根據百匯公布財報,2010年集團營收11.1億星元(約新台幣260億元),年增率15%,去年獲利1.25億星元(約新台幣29.3億元),年增率6%。

新加坡旅遊局說明,新加坡2003年起推廣國際醫療,並非單純想要創造商業收入,另一個重點,是為新加坡本地400萬民眾著想。

新加坡旅遊局國際醫療保健旅遊處前任處長楊葉振發說,要讓新加坡人獲得更高品質的醫療服務,現有醫院必須繼續成長,光靠400萬人口,無法滿足醫院成長的需求。

百匯推廣國際醫療的策略,是執行不少國家所禁止的項目,例如活體肝臟移植,新加坡是全世界唯一允許三等親以外民眾提供活肝捐助,自從開放非親屬進行肝移植,至今已進行了200例以上。

自2009年開始,百匯又在伊莉莎白醫院,進行亞洲第一家正式以機械手臂進行微創手術,透過媒體的放送,百匯的國際知名度一次又一次在世界各地傳播。

新加坡國際管理學院講師陳立穎說,新加坡政府執行家庭醫生制度,新加坡外籍人口眾多,但並未納入家醫系統,因此百匯醫院就成為在地外籍人口的選擇。

陳立穎認為,新加坡在國際上的形象,只要政府開始提倡一項政策,世界各國都相信他們一定做得到。信任感是新加坡推廣國際醫療,最大的支柱力量。

收益穩定 吸引私募基金

醫院成立的上市公司,對投資人具備那些吸引力?德盛安聯大霸基金投資首席傅子平分析,世界上主要上市的醫院公司,多半有穩定投資收益的特色。

去年第四季來,國內陸續出現幾檔以醫院為營運主體掛牌公司,包括敏盛醫院創辦人楊敏盛創立盛弘醫藥,大陸醫療設備及服務的金衛醫療,及4月底掛牌的新加坡中醫連鎖診所KY馬光公司。

傅子平分析,國際上允許醫院上市的國家,包括泰國、新加坡、印尼、澳洲及德國,德國醫院公司過去三年平均配息率2%,新加坡的萊佛士醫院,去年配息率1.8%,澳洲的醫院公司配息率8.5%最高。

總體而言,醫院公司的經營都很穩定,不會為投資人帶來高比率的投資報酬,但也不易受景氣影響。

以美國為例,每年CMS調查給付給醫院保險,CMS前年8月公布,2011年的payment rates將下調0.4%,消息公布後,美國不少醫院公司股價應聲下跌,顯示各醫院對保險需求仍相當大。

傅子平說,醫院公司配息穩定,去年美國一家私募基金就宣布買下一家醫院公司,看中該醫院比銀行1至2%的利息更高額。

帶動私募基金投資醫院的另一主因,是人口老化但醫療資源有限的社會,過去德國一直不斷進行醫院整併,有助於醫院省下更多成本,因此吸引了私募基金前往套利。

傅子平舉新加坡為例,每千名居民所享受病床數,2005年為2.81床,2010年降為2.26床,新加坡政府估計到2013年每千名居民享受的病床數目,將降到2.12床。顯示新加坡病床成長速度趕不上人口成長速度,因此讓萊佛士和百匯等醫院公司有擴充規模機會。

【2011-06-23/經濟日報】



�X�B:醫院公司化的發展(三)星國經驗 醫療管制彈性化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5362475#ixzz2A9iG2MbP

醫院公司化的發展(四)醫院營利 專業與商業拉鋸
2011/06/25

記者 謝柏宏

「我希望你稱呼我為張醫師,而非稱我張董事長」。

基亞生技公司董事長張世忠創業至今已12年,他的公司在生技產業界已經創下不小成就,但張世忠永遠無法忘懷,當初辭去慈濟大學醫學系主任時,來自外部同儕壓力與自己內心的掙扎。

台大醫學系畢業的張世忠,36歲被證嚴法師送到英國攻讀醫學博士,四年後回台接掌慈濟醫學系系主任,成為國內醫界相當耀眼的明星,但他選擇45歲時轉戰生技產業。

張世忠永遠無法忘記,花蓮地方報紙以斗大標題寫著,「張世忠要棄醫從商」,這四個字,至今在他心裡仍感到刺痛。離開慈濟前,張世忠懇請與證嚴法師單獨談了三小時,直到獲得證嚴法師的祝福,他的心緒才逐漸平靜。

張世忠說,進入台大醫學系的第一天,他認定自己已進入全台最高知識殿堂,這一切追求真理而努力打拼,是為了濟世救人這種崇高理想。  

「如果我只想要賺大錢,並不需要當醫生,」張世忠這一句話,道盡了全世界所有醫生的基本信念。

所有醫學院畢業生,永遠要記得希波克拉底的誓言「我將不容許有任何宗教,國籍,種族,政見或地位的考慮介於我的職責和病人間。」在希波克拉底的精神下,醫生這一行業絕不能以營利為目的。

但是自98年底開始,在總統府財經小組的共識決策下,政府終於決定推動醫院得以公司化,開啟這一扇窗的,正是國際醫療專區。

衛生署醫事處處長石崇良解釋,為了創造台灣的國際醫療產業,應該允許醫院可以透過股票的公開籌資,以足夠的資金進行大規模的建設。

但是石崇良也坦承,要推動國際醫療的挑戰很大,他舉例,全台醫療人員約有30萬人,他們要如何說服其餘2,000萬人,應該把醫療當產業來推動?

初聽到衛生署將修法讓醫院可以公司化時,民間督保聯盟秘書長滕西華當下直呼「不可思議」,她認為醫療和教育,原本應被列入憲法保障為公共財,政府應全力保障讓民眾不受任何差別待遇,怎麼可以帶頭讓醫院走向資本化?

民進黨立委黃淑英聽到政府將透過醫療專區,允許國際醫院得以公司化,楊淑英第一個反應是,怎麼可能真正成功的區隔。

黃淑英反問,台北市忠孝東路上有很多醫美診所,擺明了都是營利為目的,政府又如何限制這些診所在國際醫療專區外不可以資本化。

黃淑英說,整個社會價值觀,對於醫院的公司化尚未達成共識,貿然實施醫院公司化,只會造成醫療階級的對立。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更是直切反對,讓醫院走向資本化絕對是荒謬的,醫生和病人之間存在高度的知識的不對等,當一名醫生告訴病人,你需花多少金錢來治療,多數病人無從判斷醫生的建議是基於人道與專業,還是基於商業目的。

然而,長年推動醫院公司化的時代基金會執行徐曉波指出,醫生固然不應以營利為目的,但是憲法,卻應該保障醫生以營利為目的的自由。

當民眾將其最基本的生命存續交付給醫院來服務時,能否容許商業化的力量介入,對台灣多數人來說仍然是個持續思考的議題。

專家看資本化 異見多 

中研院院士,台大醫學院特聘講座教授陳定信: 

如果把醫療當事業,雖然對傳統價值觀造成衝突,但外國人也是人,如何避免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確保民眾都能被照顧才是重點。

長庚體系最高顧問吳德朗:

國際醫療專區規劃的醫院病床數太少,不足以吸引長庚投入,醫院能否公司化的問題,我們以非營利模式一樣可賺到錢,賺到的錢全部投入醫院病人的服務品質。

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

支持國際醫療專區及醫院公司化,中國醫藥大學也有興趣爭取。

國光生技董事長詹啟賢:

醫院公司化雖然有違傳統醫療價值,但是台灣應該允許不同的價值觀存在。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江東亮:

醫院能否公司化的課題,就像台灣應該朝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路線去發展一樣,是一個很難有結論的問題。

新光醫院院長侯勝茂:

推動國際醫療是醫界共同心聲,但規劃設立國際醫療專區的必要性則值得討論。境外人士有時自海外慕名來台,卻發現醫術高超的名醫不見得在國際醫療專區內看診,所以建議在現有的大型醫學中心旁,也開放新設國際醫院,成功機會將更大。

慈濟大學公衛系教授葉金川:

國際醫療的公司型態以營利為目的,中下階層完全感受不到這個制度的好處,獲利的將是財團。

(記者謝柏宏/整理)

【2011-06-24/經濟日報】



�X�B:醫院公司化的發展(四)醫院營利 專業與商業拉鋸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5362495#ixzz2A9jNLB8N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883366
財團醫院 賺錢擴充 臺灣已滿 再往大陸(轉貼)施振榮領頭 醫學中心攻陸搶商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施振榮領頭 醫學中心攻陸搶商機
 
時間:2012/10/23 10:01
新聞引據:經濟日報

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資料照片)

  行政院科技會報今天(23日)將召開「2012年生技產業策略會議(BTC)」,「醫療管理服務輸出(海外)」將是明年政策的新主軸;經由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促成,由生策會集合10餘家醫學中心成立「醫療服務產業化、國際化促進委員會」,搶攻國際醫療管理商機。 

  行政院科技會報今天起一連3天舉行生技產業策略會議,首度將「醫療管理服務輸出」納入會議主軸,這個會議每年邀集海內外生醫專家與會,會議共識向來成為行政院隔年的生醫政策,「生技起飛鑽石行動方案」就是由這個會議所催生。科技會報表示,今年生技產業策略會議探討的主軸「醫療管理服務輸出」,將於24日進行討論,施振榮即是討論人之一,會後則由民間組成「醫療管理服務輸出平台」,媒合台灣醫院管理進軍國際市場。 

  生策會表示,BTC會議閉幕後,將參考議討論出的結論,邀集台大、榮總、馬偕、陽明、秀傳、嘉基、童綜合等大型醫院,在11月成立「醫療服務產業化國際化促進委員會」,委員會成員除了施振榮外,還將邀集醫務管理協會、時代基金會及各大醫院負責人或院長,共同擔任委員會委員。 

  智融集團說明,施振榮看好「醫療管理服務」,他認為,台灣醫療管理優於亞洲甚至世界各國,未來希望結合雲端、電子化管理系統,做到「整廠輸出」,目標則鎖定大陸市場。 

  據悉,目前智融集團透過旗下智融美洲及智融創新等創投,已開始投資醫療管理公司,未來結合國內醫療院所,研討進一步投資的可能性。 

  智融指出,透過台灣醫療管理優勢,結合數位醫療(雲端)管理系統,台灣可成立醫管服務公司,針對技術、設備輸出,並協助境外醫院改善醫療流程,並提供管理的授權與訓練,不僅可將技術核心留在台灣,也可打造軟、硬體產業鏈。

當科學家遇到企業家(二)人人都該認識林福坤!?

2008/06/12

台灣提倡生技產業的歷史逾二十年,歷經幾次起伏,自去年上半年起再度掀起了生技投資熱,不過許多人都沒有留心到一件問題,有別於大多數產業,生技產業被視為人類工業發展史上,第一次基礎科學,與市場運作如此緊密的結合 


安進Amgen)生技的發展正代表美國生技基礎研發,與資本市場結合最鮮明的案例 

提到安進生技,所有對生技產業稍有涉獵的人都會豎起大姆指,它和基因科技(Genentech)生技兩公司在生技產業世界裡相互追逐龍頭地位,安進位在南加州洛杉磯市附近,基因科技則位在北加州的舊金山近郊,兩公司同時代表美國生技產業由萌芽變為巨人的最佳見證 

選擇安進來做介紹,是因為這家公司的名聲,伴隨著一位台灣人的成就而崛起,這位台灣科學家叫做林福坤。 

安進的創辦人鮑威(Bill Bowes)是一位創投專家,創業之前原本是全第一家生技公司Cetus的董事,鮑威19721973年擔任Cetus董事期間,這家公司利用生物技術為石化公司及酒廠服務,鮑威卻認為生物技術有必要應用在更好的地方。 


到了1979年,鮑威前往舊金山灣區的學術中心尋找科學家,後來終於在史丹福大學找到西撒(Winston Salser博士,並由西撒負責籌組科學顧問委員會,安進生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198010月以8萬美元為第一筆資金正式成立。 


拜基因科技公司提早幾年成立之賜,全世界資本市場自1970年代末期開始對生物技術產生了極高的期待,安進公司成立第二年,鮑威順利為公司籌得1940萬美元,成為當時全美初創公司籌到的第二大資金,並從亞培藥廠找到研發部副主任拉瑟曼成為安進的執行長。 


可以說,安進生技的成立,是先由一群對生物科技懷有發財夢的創投家出面籌組公司,接著再從藥廠裡找到有管理經驗的執行長,最後才開始思索公司應該研發那些產品。 


安進到了1985年時,列了四大產品開發計劃,包括人體治療、人體診斷、動物保健,以及特化學藥品,四大計畫包含的產品項目共有14項產品專案這些專案不是拉瑟曼最想要的,但是整整有三年時間,他不敢在董事會上堅持安進必須成為製藥公司,直到1997年,當安進的藥品已在美國市場上站穩腳步後,公司才正式放棄動物保健和特化學藥品的銷售。 


19818,來自台灣的林福坤正式向安進報到,他加入公司時,全公司從執行長到秘書及兼職員工才13人,實驗室是他加入公司後第四個月才改裝完成。 


旅美生技作家李喬琚在她的著作「改寫生命密碼」中介紹,1941年出生在基隆的林福坤,基隆市立中學畢業後,考取了台灣大學動物系,後轉至植物病理學系,他和生化研究的淵源,開始在吳龍溪教授指導下的真菌生理研究,1967年,林福坤在台灣取得植病學碩士之後,接著前往美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師從抗生素和真菌生理學先驅David Gottlieb,並在1971年順利取得植病學博士。 


拿到博士學位之後,林福坤的研究領域轉往癌細胞,一連在普渡大學及內布拉斯加大學做的博士後研究,從事的都是和癌細胞研究有關的項目,後來他曾短暫回台兩年,在中研院植物所任正式副研究員,並回母校台大植病系兼課。

1977年,林福坤再次重回美國,開始在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研究轉譯RNA序列的研究,再過兩年,林福坤又轉到南北羅來納醫科大學做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 


1981年,林福坤40歲的那一年,有一天,他在「科學」雜誌上看到一則徵人啟事,這則徵人啟事是由安進生技所發的,雖然林福坤並不知道這家公司要他做的是什麼,他向這家新成立公司寄了履歷表,並前往加州參加面試,因為這一無意間的嘗試,從此改變了林福坤的一生,也為全球生技產業創下新的一頁。 


林福坤加入公司後,在眾多計畫中負責紅血球生成素Epogen的基因分離,紅血球生成素是人體內的一種荷爾蒙,它是由腎臟所產生,中老年人經常因為腎衰竭而造成的貧血現象,就需要透過紅血球生成素來改善,自1977年以後,紅血球生成素的產生方式,是藉由尿液來純化產生。 


林福坤領導的紅血球生成素技術團隊,並非安進生技所獨享,包括基因科技,Biogen及幾家英國公司,都在同一時期想利用基因工程技術來生產紅血球生成素,最後是由林福坤擊敗眾多生技團隊,不僅讓安進在幾年後躍居為全世界最成功的生技公司,也創造了紅血球生成素一年140億美元的銷售金額。 


發現DNA雙股螺旋諾貝爾獎得主華生近年來寫了一本科普讀物「DNA」,他描述美國19701980年代,像安進和基因科技等生技公司能夠幸運的成功,共同特徵都是,他們所選擇的疾病,都是市面上已有現成的藥物,只是因為生物技術提供了新的研發及製程技術。

工研院生醫所所長留忠正則認為,生技產業在美國1980年代後的崛起,是因為1980年以前,美國生物技術已經累積了相當長時間的基礎研發能量,一旦資本市場準備好了迎接生技產業,來自科學界的成果才能協助產業界快速創造價值。 


2000年以後,林福坤自安進生技退休,他個人的生活也相當低調,位在南港的藥華醫藥生技公司,林福坤原本也是公司創辦人之一,但是在藥華籌備階段,林福坤就發現,以台灣的資金能量,很難支持他藉由藥華來進行的長期研發計劃,於是只在一次記者會後,他再也未在台灣的公開場合現身。 


2000年到現在匆匆又過了七年,對於生技產業這種高技術門檻,且需要高度資本需求的行業,我們是否有能力?或者有需要?再造第二個林福坤與安進的成功故事。


�X�B:當科學家遇到企業家(二)人人都該認識林福坤!?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1952173#ixzz2A9fJ35nS

當科學家遇到企業家(三)陳良博的感言

2008/07/10

中央研院召開院士會議的最後一天,我和院士陳良博先生約好中午在社科中心進行了一場訪談。

1943年出生的陳良博,目前是哈佛大學醫學院退休榮譽教授(Emeritus),也是第一位拿到此頭銜的華人。陳良博曾參與過十家生技公司的創立,其中一家,2002年成立的Synta製藥公司,今年底將有一項治療「移轉性黑色素瘤」的新藥可完成第三期人體臨床試驗,Synta已獲得英商葛蘭素史克(GSK)藥廠8,000萬美元前期權利金,未來藥品在全球上市後,總授權金可達10億美元。  

陳良博也是宇昌生技公司發起人之一,現任宇昌生技及台懋生技創投董事,並擔任美國知名避險基金(Hedge FundCaxtonAssociates的科技顧問,該基金旗下掌管資產達100億美元。

儘管在海外產學兩棲都曾創下傲人的成就,但近年來協助台灣推展生技產業的經驗,卻是他最感挫折的一件事。那天的訪談一開始,還未提問,他已主動將過去五年的心情敘說出來:  

 

五年前,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到美國休斯頓參訪,他約我在他下榻的旅館見面,李遠哲要我協助台灣發展生技產業,從那之後到現在,我回台灣的次數不下四、五十次。 

返台後第一件事,就是說服總統、行政院長,及當時行政院副院林信義,台灣應成立三大種子基金,每檔基金各出資50億元,三大基金各別和中研院、工研院,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除了政府協助成立之外,民間企業也要拿一部份資金出來投資。 

李遠哲當時找了永豐餘集團總裁何壽川來支持,並規劃由我擔任總經理,但是即使是靠何壽川在業界努力奔走,他也發動關係企業全力支持,最後籌得的資金卻比原先目標少很多。 

這是我第一次所學到的,台灣企業家雖然很有錢,但是對於高風險,且必須長期投資的事業,態度就非常保守。 

這筆資金後來由永豐餘成立的上智創投公司來運作,在現任總經理張鴻仁運作下,上智創投可說是國內最好的創投公司,遺憾的是錢太少,每次投資僅能以100萬或200萬元的數目投入,不能投資大型且長期的計劃,更別想帶動台灣生技產業發展,這件事讓李遠哲、何壽川和我三人都感到很挫折。 

後來李遠哲又提議,再成立一檔大型基金(Mega Fund),資本規模10億美元,於是我又從頭開始向民間募資,這回我向政府承諾,由我負責向華爾街的金融家們籌募其中60%的資金,其餘的40%由政府負責。 

經過一番努力,華爾街的金主們願意投資了,美國知名的AEI主席都願意支持我,行政院國發基金於是發出正式邀請,請這些華爾街投資專家來投資台灣生技業,雙方都已簽下了合作意向書了。 

但不知為何,政府後來卻又完全沒有回音,華爾街的投資人問我怎麼沒消息了?我不知怎麼向他們交待。 

台灣宣稱要發展生技產業,歷年來的產業科技策略(SRB)及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BTC)都講的很大聲,包括張俊雄、游錫堃,和謝長廷都簽名蓋章,他們都表示會全力支持,但是卻從來沒有正式回應,過去五年政府官員奉命發展生技產業,但只在開完會議,公文寫好後,就沒再繼續做事了。 

 

2006年翁啟惠當了中研院院長,希望能第三度再努力一次,這次總算說服了前行政院副院長蔡英文,願意積極投入,蔡英文卸任副院長職位後,去年我們成立了宇昌生技,成立之前安排蔡英文到美國「受訓」兩星期,並邀請何大一和基因科技(Genentech)公司副總裁楊育民成為宇昌生技的董事。 

宇昌成立後,我又遇到了過去從沒想到過的問題:台灣的生技公司,大股東的資金進來後,卻吝於將公司交給專業人才去管理,這也是台灣企業特有的現象吧。 

台灣的企業慣性,出錢的人最大。幾家生技公司董事會,已由學術界請來專家擔任技術董事,但是民間股東們卻經常繞過董事會,透過臨時股東會的召開掌握大小事情,連秘書的薪水都要由股東會來決定,或許台灣公司法規定董事長要負最高責任,許多生技公司董事長在專業不夠的前提下,對每一筆資金運用顯得過度緊張。 

去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通過,這只是第一個俢法的開始,接下來希望生技公司董事會及股東會的權責能再定出更妥善的法規。 

談到法規,衛生署臨床試驗法規更是落伍,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擔任主管的台灣專家林秋雄,和陳紹琛,過去十年每次回台灣不斷勸說,他們也講的很煩了,衛生署主事者心態不改,法規跟不上時代腳步,到現在新藥第一期人體臨床試驗從未在台進行過,很多高階醫材廠商也不願意在台灣申請新產品查驗登記。

  

不過,就算法規環境很進步的日本和德國,他們的生技產業也做不好,這又涉及到另一個課題。 

這幾年,美國生技產業發展的有聲有色,許多州政府都想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展生技產業,有一陣子俄亥俄河流域周遭六個州的州長一起開會,這六州每年獲得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研究預算比加州還多,但卻未能成立任何一家生技公司。

他們找我討論了兩次,後來找到的原因是:這六州的大學教授們,在校園外創業的風氣並未形成,相同的問題也發生在德國和日本,因此兩國生技產業發展不夠成功。 

美國生技產業最蓬勃的三大重鎮舊金山、波士頓,和聖地牙哥,學校教授在外開公司的風氣很普遍,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或者史丹佛大學的教授們要是沒在校外開公司,還會被懷疑是否沒本事。 

紐約則相反,這裡是金融中心,學校和醫學院教授們反而更自命清高,大家都想拿諾貝爾獎,並不作興在校外開公司,因此也很少聽到紐約有任何知名生技公司。

以麻省理工學院來說,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很開放,翁啟惠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博士,他回台灣中研院之前,在美國曾有三度開公司的經驗,翁啟惠的老師,諾貝爾獎得主George Whitesides更參與了16家生技公司成立。 

我所任教的哈佛大學,教授創業的風氣是近二十年來才興起,我自己也是在取得終身教職的資格後,才敢在校外開生技公司,現在我開過的生技公司已有十家,最重要的幾家公司,是我和另一位日裔諾貝爾獎得主利根川進共同成立。 

這三個生技重鎮的教授在外開公司,不限於理論或應用學科,也不管是物理還是化學,大家都有志於成立生技製藥,或是醫材公司。

得過諾貝爾化學獎的李遠哲,基於社會觀感,並沒打算以他的學術成就來開公司,但是依我來看,他的研究至少能成立十家生技公司,衛生署長林芳郁在心臟科具有相當高的權威,一旦他卸下署長職務,也夠資格成立一家具競爭力的醫材公司。 

但台灣的教授不僅欠缺校外創業的風氣,連社會大眾觀感,及法令規章對此也頗為反對,教授的研究成果應該透過產業化來造福社會,他們每天花兩小時協助公司處理研發與技術問題,也能擴展教授們的視野,進一步找到新的研究課題。 

除了教授在外開公司的風氣十分保守外,另一個相對的課題是,台灣的企業家多半不願意針對教授的研究成果,進行長期投資,台灣若無法接受以十年時間所進行的長期投資,那麼台灣生技產業將永無成功希望。 

 

和陳良博訪談結束後,我遇到中研院任職的另一位朋友,他說近年來政府高倡生技產業,讓不少學者無形間產生了很大的壓力,不少人選擇進入學術殿堂,寧願兩袖清風卻能免受世俗的干擾,他們原本縱情於純粹知識的追求,現在卻擔心拿了政府研究預算後,必須經常面臨立法院追問:能不能在明年開始賺錢?


�X�B:當科學家遇到企業家(三)陳良博的感言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2027617#ixzz2A9gqpwod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883363
(轉貼)醫院公司化的省思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醫療保健,麥可波特說出了多少?

2007/05/09 01:35:30瀏覽3125|回應0|推薦12

台積電慶祝公司成立二十周年,請了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發表演說,談的竟然是醫療保健的議題,聽說張忠謀從去年開始對外宣傳這場重頭大戲,演講日當天,台積電公關人員說,來聽演講的外來聽眾,除了公司的合作夥伴外,有一半都是醫界群倫。 

我自己也去聽了這場演說,而且為了這場演說,更在前一晚臨時抱佛腳,上網查了波特近年來對醫療保健的論述。 

演說結束後,追問了幾位醫界代表,有的讚美波特說的好,也有人是皺著眉頭、或是笑而不答。波特自己顯然知道醫界的想法,在回答提問時說:「很多人對我的異議是,說的有理,但太難實現了。」 

去年6月,波特出版了一本書「重新定位醫療保健(Redefining Health Care)」,這本書與其說是波特對醫療保健的最新觀點,倒不如說是他整理了美國近幾年對醫療體系的批評,再試圖去提供解決之道。 

波特在書中指出,美國醫療照護已逐漸淪落,以降低成本為導向,爭取利潤最大化為目的,這樣的體系,讓病人的健康價值不再受到重視。 

其實不僅是波特,對於他所擔憂的問題,近年來已有相當多的批判作品充分提出,以去年為例,國內出版業也翻譯了「別讓醫院殺了你(Critical Condition)」一書,由兩位時代雜誌資深記者對美國醫療亂象做了相當深刻的調查採訪。 

「別讓醫院殺了你」書中圍不斷辯證重點是:市場機制的核心目標,是藉由不同公司的競爭,以創造最大的利潤,但醫療保健的目標,應該是「賣得少」,而非「賣得多」,以減少看病次數、減少吃藥次數為目的才對。 

換句話說,醫療保健這種攸關人類生命的服務,能否引用其他產業發展模式,以降低成本、連鎖複製,及效率化的管理方式來介入?已在美國引起一陣檢討。 

除了「別讓醫院了你」之外,有關醫療保健的批判作品,還包括「藥廠黑幕(The Truth About the Drug Companies)」、「發明疾病的人(Die Krankheitserfinder)」、「無效的醫療(Heillose Medizin)」、以及更早的「一顆價值十億的藥丸(Prescription Games)」,這些作品批判的對象不是醫院、就是藥廠,或是醫院和藥廠的聯手勾結。 

這幾本翻譯書籍的作者,有醫生,有記者,他們都是具備人道立場、關懷醫療保健的有志之士,書中內容質疑醫院、及藥廠,為了創造利潤而從事許多不當行為,其罪悪包括:創造莫須有的疾病、偽造虛假的醫學數據、重新包裝老藥,以掩飾新藥無法產出的困窘、或者搶了國家衛生研究院的成果,卻反以高價賣藥給納稅人。 

我自己的看法是,幾本書中所指控,可能都是事實,發崛出這些事實,讓一般民眾對醫療這位莫測高深的體系,終於有了說不的權利,但是除了找出藥廠或醫院作悪的證據之外,這幾位作者似乎沒提出更有建設性的解決之道。 

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人類是否等到有一天,藉由醫療的進步,讓病痛終至於無形?如果這個答案目前是無解的,那麼包括醫院或藥廠的存在,也不可能單純的拒絕市場管理,僅從人道關懷角度出發,變成百分之百的慈善機構。 

以商學院教授的角色來探討醫療亂象,波特算是近年來相關專家中,少數較能從市場管理的角度,來解決醫療問題的一位。 

依照波特的演講所強調的重點,各醫院的市場競爭是無法避免的,但這種競爭,應該是以「創造病人的最大價值」為目的,或許很多醫師在進入醫學院第一天就知道這個道理,但現實的環境,讓不少醫院都忘掉了身為醫院的基本價值,反而成為唯利是圖的機構。 

在做法上,波特建議,應該讓醫療系統彼此進行橫向整合,包括以整合性治療替代分科治療,或者以科技(如電子病歷網路化)來串連不同醫院的診療技術。

最後波特主張,像台灣這樣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已經相當難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全民健保不應由健保局扮演唯一付費者的角色,他建議,台灣在醫院與健保局之間,應該有一個健康計劃的機構,可協助民眾監督及把關個人健康所需用掉的成本。

我曾就教一位醫界前輩,究竟波特的演講是否有理?所得到的答案是,波特的分析相當傑出,但是對於醫療照護這塊領域來說,在實現問題上仍有很多困難,波特的演講結語很謙虛:「希望這個議題討論只是一項開始。」我想他說的真是對極了。

不過,對於波特這位名聞全球的管理大師,在演講中似乎忽略了某一層面的考量,那就是醫療系統上下游能否整合的問題。

所謂上游 是指製藥、醫材產業,及背後的新科技發明,下游則包含了養生、保險、藥局通路等更貼消費者取向的服務,一位民眾的生命安全是否受到保護,絕對不僅是醫院這一層級的工作。 

不過,上游衍生的難題,在於藥品及醫材的技術創新,被各企業之間的智財保護所限制;下游的問題,涉及繁瑣但又專業的角色分工,一旦都被醫院整合了,是否又會成為社會批判的另一托拉斯?



�X�B:醫療保健,麥可波特說出了多少?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947774#ixzz2A3pRyrTO

除了觀光,醫院國際化還有其他選項

2007/05/31 01:34:15瀏覽2366|回應0|推薦9

透過觀光與醫療的結合,泰國,及新加坡近年來在觀光醫療市場已愈來愈發達,有為者亦若是,台灣近三年來也開始仿效兩個鄰國的做法,希望建立本土觀光醫療產業,能否成功?恐怕得先從台灣的觀光實力來推論。 

宏仁企業集團為了推廣台灣醫療走向國際,前一陣子請來泰國曼谷醫院代表Kanwar Singh傳授觀光醫療產業經營之道,演講結束前,衛生署副署長陳再晉請教了一個問題:曼谷醫院推動觀光醫療產業,實際來自醫療的收入有多少? 

這位曼谷醫院的代表回答是15%20%,未來目標是提高到40%,也就是說,這家泰國最知名的國際級醫院,其收入來自觀光旅遊的比重佔了八成。 

泰國是全世界著名的觀光盛地,每年進入泰國旅遊的歐美人士遠高於台灣,近年來泰國大力推廣觀光醫療產業,但依曼谷醫院的實例看,真正吸引外國人前往泰國消費的理由,觀光目的仍然遠高於醫療目的。 

台灣和泰國有所不同,醫療的國際水準高於觀光,想要發展台灣醫療走向國際化,除了觀光資源之外,仍有其他選項,衛生署前一陣子邀集國際醫療保險公司來台,請各公司從成本的角度思考西方醫療服務外包的可行性,說服力就勝過與觀光的整合。 

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告訴我,台灣進行一次髖關節置換手術的健保費用,一次是20萬元,若對外國人收費再加上一倍到40萬元,費用也僅有泰國和新加坡的八折,如果和美國及英國比較呢?美國收費是180萬元,英國是150萬元,兩國的保險公司若願意幫他們的客戶出機票來台灣,絕對比在英美當地划算許多。 

衛生署前年起先在屏東恆春展開試辦觀光醫療計劃,但是成效不彰,恆春附近的墾丁國家公園,已是發展相當成熟的風景名勝,依照每年進駐當地的遊客來算,有意順便試試醫療保健的觀光客並不多。 

或許政府及各醫院可以換個想法,當韓國及泰國的醫學美容市場已殺紅眼時,台灣是否應避開這一塊,從高階醫療手術開始做起,這樣的國際患者和家屬來台灣,除了休養之外,大概沒有心情及體力再去觀光,不如將醫院的住宿環境導入飯店式管理,讓病人和家屬住得舒服就很好。 

泰國在觀光醫療產業的成功,有其觀光資源先天上的優勢,台灣的優勢在高品質的醫療水準,搭配超低水平的收費,是否必要非從觀光入手,值得商榷。



�X�B:除了觀光,醫院國際化還有其他選項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994379#ixzz2A3t3G2f2

醫院公司化的省思

2008/02/04 03:03:05瀏覽2901|回應1|推薦11

 和同事一起走入宇智顧問公司董事長徐小波的辦公室,針對醫院國際化的問題採訪他的看法徐小波為這場訪問定了一個標題「公立醫院法人化,私立醫院公司化」。

從私立醫院公司化開始談起,徐小波說,社會對醫院的期待,是扮演公益慈善團體的角色,但這並不意謂著,醫院必須被剝奪成為營利機構的權利


他主張,醫院應該成為台灣知識型服務業的一環,既然被稱為服務業,醫院應該具備成為公司資格,可以籌資、可以分配股利,可以上市櫃,甚至可以到海外投資,或引進海外資金到台灣。


至於公立醫院法人化,也是要求公立醫院能比照公司般,以企業化管理來經營,透過財團(或行政)法人的規範,將純粹的公家機構改造得更有效率。


徐小波說,國內的醫院應該分層分級重新定位,讓公立、非營利醫院去照顧弱勢團體,並扮演傳染疾病預防機構;至於私立醫院,應該允許創造財富,以提供更多稅收給國家,進一步利用這些稅收照顧弱勢族群。


徐小波的這項主張,一般人聽起來可能有點奇怪,不少民眾心目中,醫院不就是一個賺錢的單位嗎?


徐小波提倡「醫院公司化」的觀念已有幾年,這個主張若真要付諸實現肯定會有不少醫生、社福團體跳出來反彈,甚或在民間團體跳腳之前,衛生署內恐怕就有一大半具醫療專業的主管反對。


醫院和公司差別,公司法第一章第一條規定,公司以營利為目的相對的,醫療法第一條卻是,為促進醫療事業之健全發展,合理分布醫療資源,提高醫療品質,保障病人權益,增進國民健康第二條則明,本法所稱醫療機構,係供醫師執行醫療業務之機構。


兩套法律,兩個機構的存在目的完成不同,醫院和公司能不能混為一談問題其實並不簡單。


如果你看過日劇「白色巨塔」,一定會對財前醫師有相當熟悉的感覺「沒錯,很多醫師很多都像他一樣既高傲,又市儈」。但實際上,不論是民眾的期待,或是醫學教育的宗旨,醫師應該更像里見醫師那樣「視病如親」才對。


大家對台塑集團長庚醫院耳熟能詳,社會上對長庚醫院的印象,一開始就是「很會賺錢的醫院」,而忘了它其實是「財團法人非營利醫院」。


不論是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或其他財團老板徐旭東、林義守、吳東進,或首富郭台銘,他們絕對會告訴你,開醫院絕不是以賺錢為目的,如果要賺錢,並不需要開醫院。


這些企業老板講的都沒錯,開醫院最初目的並不是為了賺錢,雖然他們都很想賺錢,私下也都賺到了錢,但衛生署並不允許醫院明目張膽以賺錢為目的。


老板們其實很想透過醫院,協助集團跨入醫療產業,不過醫療產業是以產業發展,市場開拓為目的,醫院的角色能提供多大貢獻?目前為止還沒有成功經驗。


醫院必須成為慈善公益機構,而不以營利為目的,現實上最大的衝突就是健保制度,任何醫院和藥商之間交易利得,一不小心就會被視為該死的「藥價黑洞」。


秀傳醫院總裁黃明和講過一個例子,幾年前屏東有一家知名的人愛醫院,擴張速度太快,財務面臨困難,做為主管機關的衛生署,卻抱持著「只要不出人命,其餘我不管」的態度,醫院是否倒閉,完全不在其管轄範圍之內。


醫院公司化的阻力相當大,連全世界最崇尚資本主義的美國也是如此。兩名時代雜誌記者寫的「別讓醫院殺了你」,就將醫院走向華爾街後,醫院為了降低成本,造成醫療品質面臨衝擊,書中做了相當深刻的批判。


幾年醫療法修正通過,私立醫院達到一定規模,必須改制為社團法人,社團法人醫院財務報表必須公開,也必須繳交營利事業所得稅,醫院成為社團法人化之後,成為一個半公司半醫院的機構。


但也有看起來很莫名其妙的限制,譬如社團法人只開放外界以自然人身份成為社員,若有一家公司想投資醫院,社團法人完全無法提供這家法人股東進退場投資機制。



�X�B:醫院公司化的省思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1594075#ixzz2A3xjb3pr

當科學家遇到企業家(一)
2008/04/22 02:53:59瀏覽2469|回應0|推薦16

我應該覺得榮幸,從事新聞工作,能近距離持續觀察「生技產業」,而非「生物科技」的發展,這兩者的差別,讓我見識了科學與企業的交集與矛盾。 

一位朋友在研究機構當公關,他最常面對的挑戰,是如何把研究成果,轉換成記者能看得懂的新聞稿。 

這位公關朋友抱怨,每回為了一則新聞稿,他須往來奔走於行政大樓與研究室之間,請發表成果的專家們用更簡單的方式再講解一次,最後經過雙方折衝協調後,新聞稿才正式對外發表。 

公關朋友說:「如果不經重新翻譯,讓專家自己提供新聞稿的話,很可能整篇稿子只有兩行文字帶過,不然就要記者自己去找英文期刊來看。」 

我自己的經歷,有一回訪問美國東岸的華裔教授,對於我的提問,他一板一眼的回答:「你能不能重新定義這個問題,究竟是要問A,還是問B,這兩者差別很大的,如果不能界定清楚,我很難回答你。」 

這是我還是菜鳥記者時遇過的例子,當時我一時語塞,心虛的想落荒而逃,在這位教授看來,我連他領域的ABC問題都分不清,怎麼訪問他? 

接著我遇到另一位來自加州的科學家,向我推薦這位科學家的,是一位創投界的朋友。 

朋友告訴我,這位專家在美國化學領域有相當傑出的成就,但之前的經驗,讓我對頂尖學者的訪問相當畏懼,腦子裡浮現的,又是一位白髮蒼蒼,光定義問題就可以花一小時的老學究。 

有一次,這位加州科學家回台開研討會,我硬著頭皮撥通電話到中研院宿舍,他願意和我閒談一番,見了面時我相當驚訝,這位外表黑瘦,年紀只有五十初頭的科學家不和我談科學,他跟我談的是生意經,談的是他的研究一旦應用到產業界,未來的市場有多大就有多大。 

這位來自加州的科學家,後來和台灣的互動愈來愈頻繁,直到2006年當上了中研院的院長,他的名字叫翁啟惠。 

有一年為了採訪專題,我特地到加州聖地牙哥走了一倘,聖地牙哥是美國生技產業重鎮,此行也到了翁啟惠任職的普利克研究院(Scripp Institute),及他和另一位創業家張念慈合辦的Optimer生技公司。 

聽當地台僑描述,翁啟惠在聖地牙哥有相當高的知名度,當年史普利克研究院為了提振自身在美國化學領域的地位,重金將翁啟惠從其他大學禮聘而來,當時還被聖地牙哥視為年度大事。 

坐在翁啟惠的辦公室裡,他用很簡單的幾句話介紹他最新研究重點,接著又提到他的研究已經在Optimer生技公司裡展開臨床試驗。 

說實在的,對於翁啟惠的研究,縱使我之前已做了很多功課,當時聽他講起來還是很困惑,所幸他也看出我的困惑,講到市場進展時,我的興趣才逐漸高昂。

我問翁啟惠:「為何你的研究能符合商業的需求」?他相當不以為然的回答:「我的研究從不以服務商業為目的,是這些商業自己從我的研究中找到價值。」

後來幾次聽翁啟惠闡述他的觀念:研究應該以服務社會為目的;研究成果如何造福人群?科學家有責任幫忙產業界來解決問題。 

翁啟惠的這些論點,對於他這樣的應用化學專家而言,應當是天經地義的吧?

但是我發現,不只是台灣,連生技產業最發達的美國,對於科學家和企業家之間身分差異,以及價值認同,並不如翁啟惠所想的那麼容易區隔,兩者之間的衝突也經常存在。



�X�B:當科學家遇到企業家(一) - 七葉膽的網誌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hsieh1698/1804433#ixzz2A40X6rOy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883311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