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範圍內的刺絡放血療法
針刺放血療法不僅在國內針灸界有一定的影響,在國外也很受重視。 很多國家都有不少針刺放血治療疾病的文字記載,如在古希臘醫學家希波克拉底的全集和古印度的醫術中,就載有針刺放血的方法。 中世紀西班牙的阿爾納爾德和一些德國人,也曾用過刺絡法。 16 世紀法國侍醫列納德波達羅曾對許多疾病施行過大量放血療法。 我國的近鄰日本也是瀉血療法開展得比較早的國家之一,公元412 年就有類似刺絡放血治病的文字記載。 從《醫心方》和《大同類聚方》來看, 在公元794-1192 年之間的日本,針刺放血療法就已經廣為流傳。
2.1刺絡放血療法在日本
日本的刺絡療法源遠流長,自古至今,不僅因其具有確切的療效而被醫生廣泛採用,而且因其簡便易行而在民間廣受歡迎。 有意思的是在我國的歷史上秦鳴鶴用刺絡放血法為唐高宗治療頭風,險些招來殺身之禍,而在記載允恭天皇的書中卻寫道: “…… 欲除我既有之病,乃非個人之奏言,而是密將身破治療之” 。 這裡所說的破,就是指刺破身體放血。 可見,在古時的日本,從統治階層到平民百姓,對放血療法都極為重視,在皇帝得病時,都要求進行刺絡放血法治療,其他的人就可想而知了。
從鎌倉時代到室町時代的日本,針灸雖已不太興旺,但刺血療法在民間已得到普及並廣泛運用於臨床各科疾病的治療,如對於熱性病是用小而尖銳的金針,行淺刺出血的方法治療,在病變皮膚上刺六處,病重者刺二十多處。 江戶時代中期,山肋東門等人著有《刺絡篇》等書,專門論述刺絡。 《針灸治療綱要》是刺絡療法中又一很有價值的書籍,全書共載有102 個症候,其中約48 種涉及放血療法[ 103 ]。
丸山昌朗等人編著的《刺絡治療法》是以現代醫學為基礎所寫的一本有系統的刺絡學,全書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對刺絡的定義、種類、適應症論述甚詳;第二部分系統論述了包括高血壓、風濕病、神經痛等疾病在內的七大類疾病的臨床刺絡療法,該書突破了傳統刺絡療法的窠臼,極大地促進了刺絡療法與現代醫學的結合。 (謝永光中國針灸傳海外)
就總體而言,日本乃至整個東南亞的傳統醫學均受我國傳統醫學的影響,刺血療法也不例外,如日本醫學家丹波元簡在其著作中,詳細記載了我國明代醫學家用針刺放血法治療傳染病的經驗。 又如朝鮮名醫許浚以《內經》為藍本,引用一百多種中醫古籍所編成的《東醫寶鑑》中,也介紹了我國的刺絡放血療法。 現日本有刺絡學會,定期組織有關學術活動,並編輯出版了《刺絡療法》會刊,定期發行。
2.2印度的放血療法
放血術在印度醫學史上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在公元4 世紀,經印度著名的醫家龍樹整理修訂而成的《妙聞集》中曾多次提到放血療法,而且把放血療法作為外科醫生的基本操作之一。 在放血治療皮膚炎、頭痛等疾病時,有時使用手術刀,有時使用螞蝗;在治療時,其放血部位相對固定,且出血量大。
放血療法不僅是古印度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其他民族的傳統醫學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我國的藏醫學就是以古印度醫學為主,在藏醫經典著作《四部醫典》中就詳細介紹了古印度名醫龍樹的治病經驗,其放血療法佔有重要的地位。
2.3歐洲放血療法概況
約在公元前500 年,古希臘人就已經意識到放血能防治疾病,如阿爾克邁恩就主張多數病人甚至健康人在氣候變暖和,人體血盛時,適於放血,以清涼血液;在希波克拉底時代刺絡放血療法已得到充分使用,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放血療法;在羅馬的神話裡,甚至有放血療法可使人返老還童的故事。 可見在羅馬帝國時代的人已經充分認識到放血療法的重要作用。 歐洲運用水蛭吸血治病的歷史也相當古老,在很久以前,歐洲的一些醫生就已經知道把水蛭放在額部吸血,用於治療充血性青光眼。
隨著中世紀的到來,整個歐洲的醫學步入了一個衰弱的時期,然而正是在這一時期內,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異軍突起,隨著伊斯蘭教勢力範圍的擴大,阿拉伯醫學成為中世紀醫學的燈塔。 幾次十字軍東征伴隨著東西文明的交流和衝撞,歐洲醫學逐漸吸收了阿拉伯醫學的精華。 在巴格達醫學校校長、御醫馬薩華的著作中有靜脈切開術、杯吸術等放血療法的內容;在阿維拉森的經典著作《醫典》中,也有放血療法的內容,而且這種療法在民間廣為流傳,一直延續至今。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歐洲中世紀對任何關節炎的治療,特別喜歡用放血術。 如著名的醫生西頓拉姆最喜歡用放血療法治療風濕症。
17 世紀末,我國的針砭術傳入歐洲,法國醫生路易· 白利渥慈首先試用於臨床並取得成功, 1882 年在巴黎醫學會中提出“ 論瀉血術” 論文, 1816 年發表了《論慢性疾病、瀉血術及針術》著作,對在世界範圍內推行該療法起到了先鋒作用。
現就總體而言,刺血療法不僅是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被賦予現代醫學內容,如經靜脈大量放血,用於治療真性紅細胞增多症等血液病。
刺絡放血療法臨床應用總結
刺血療法, 又稱放血療法, 是用三棱針、毫針、梅花針、或用刀具刺破軀體的一定部位, 放出一定量的血液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 該法應用廣泛﹑簡便安全﹑且療效肯定, 因而在民間廣為流傳。
1.刺血療法概況
1. 1 中醫刺血療法析源
刺血療法源遠流長,它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 在現存的文獻中,此法最早載於馬王堆出土的漢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其中曾有“······ 引下其皮,以砭穿其旁” 的記載,即用砭石刺破八髎以治療疝氣。 《內經》的問世,使這一療法發展到比較成熟的階段,全書162 篇,論及此療法的竟多達40 餘篇,從理論到臨床基本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備的體系,其中對放血療法的機理﹑施術部位﹑操作手法﹑適應症及禁忌症均作了精闢的論述[1] 。 《漢書· 蘇武傳》[ 102 ]曾有這樣的記載: “…… 武(作者註)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毉。鑿地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 ” 也就是說,衛律的醫生在坎火的輔助下,用蹈其背出血的方法,使蘇武的呼吸在半日內恢復到正常。 這種放血療法極像後世劉涓子所說的水角或水銀角血法。 晉· 葛洪《肘後方》載以“ 針角” 之法治病。 南北朝《小品方》載“ 若有聚血在折上,以刀破之” ,即是用刺血的方法治療疾病。
唐代刺血療法的應用更為廣泛,理論更臻完善,出現了用刺血療法治療疾病的專案記載。 如御醫秦鳴鶴針刺百會及腦空出血,治癒了唐高宗的頭眩目不能視。 宋· 王懷隱《太平聖惠方》載在治療舌頭腫脹時, “ 用手指或鈹刀把舌下兩邊的皮膚弄破使之出血” 此法不僅為後世醫家所借鑒用於治療舌腫脹,而且發展為針刺金津、玉液出血,治療構音障礙及吞嚥困難。
金元時期,隨著醫學爭鳴之風的興起,刺血療法也得到了提高和發展。 身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從正,雖不專攻針灸,但對刺血療法的運用頗有心得。 據《儒門事親》記載,張從正曾身患目疾,或腫或翳,休止無時。 後用鈹針針刺攢竹、絲竹空等穴,且使之出血約兩升許,三日後平復如故,從此張從正對刺血療法不僅在理論上潛心研究,而且在實踐中不斷發揮和創新,形成了其極具特色的刺絡放血診療方法。 張從正認為刺血不僅可發汗,而且可以補虛。 在治療時,不僅刺血部位多,針刺次數多,而且出血量大[2] 。 他在《儒門事親》中記述的針刺醫案凡30 餘例,幾乎都是刺血療法的驗例。 脾胃學派的代表李東垣對刺血療法也很精通,其門人羅天益在其代表著作《衛生寶鑑》中,也收集了不少刺血療法的經驗。
明清醫家楊繼洲、葉天士、趙學敏等皆擅刺血。 楊繼洲在《針灸大成》一書中詳細記述了針刺放血的穴位及針刺放血治療重症、急症的經驗。清代醫家郭志邃所著《痧脹玉衡》堪稱刺血治療急症的專著,對後世影響極深。
近年來,刺血療法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醫院刺血科王秀珍醫師,承繼祖傳,積40 年臨床經驗,與助手寫成《刺血療法》一書。 她的經驗不僅在國內受到歡迎,而且還為日本、西歐各國、港澳等醫學界人士所關注[3] 。
1.2中醫理論框架下刺血療法的適應症
中醫學從氣是宇宙的本原、構成萬物的元素這一基本觀點出發,認為氣血是構成人體的最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物質。 氣血並行脈中,濡潤營養全身,人體各種機能的正常發揮,均有賴於氣血的正常運行。 而經絡“ 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 ,溝通人體的內外表裡,通過其“ 行氣血、營陰陽” 的功能維持著人體機能平衡。
人體的氣血,在生理上是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病理上,則因氣血的失常或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發生障礙而導致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所以《素問· 調經論》說:“ 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
一旦經絡運行氣血的功能失常,機體就會發生疾病,而解決辦法就是“ 通其經脈,調其血氣” 。 《靈樞· 九針十二原》則說“ 宛陳則除之。 ” 就是說要通過刺絡放血的方法疏通經絡中壅滯的氣血,協調虛實,調整紊亂的髒腑功能,從而達到積極的治療作用。 一般而言,針刺放血主要有瀉熱、止痛、鎮靜、消腫、急救開竅、解毒、化瘀消癥的作用[4]; 其主要的適應症是急證、熱證、實證、瘀證和痛證[5] 等病症。 所涉及的病種有乳腺炎[6] 、急性腰扭傷[7] 、帶狀皰疹[8-16] 、周圍面神經炎[17-20] 、高熱[21-26] 、痺痛[27] 、踝關節扭傷[28] 、軟組織扭挫傷[29-30] 、關節炎腫脹疼痛[31-33] 、急性中暑[34] 、腰椎間盤突出[35-37] 、黃褐斑[38-39] 、扁平疣[40] 、坐骨神經痛[13 、 41] 、口唇乾裂[42] 、早期甲溝炎[43]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44] 、高血壓[45-49] 、支氣管哮喘[ 50] 、痛風[51] 、銀屑病[52-55] 、角膜潰瘍[56] 、頑癬、美尼爾氏綜合症、大隱靜脈急性炎症、流行性腮腺炎[57-59] 、急性咽炎扁桃體炎[60-72] 、外眼急性炎症( 如麥粒腫等) [73-80] 、驚厥[81] 、百日咳[82] 、 頑固性頭痛如偏頭痛[83] 、肺水腫[86-87 ] 流行性感冒、急性淋巴管炎、中風後遺症( 特別是語言不利) 、腱鞘囊腫等。 詳見表1 。
表1: 刺絡療法的適應症[88]
科別病種
內科: 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高血壓,心髒病,消化性潰瘍,膽囊炎,膽石症,慢性腎炎,血管神經性頭痛,面神經麻痺,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肝炎,癔病,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多發性神經炎,中風後遺症,痺痛,夢遺,美尼爾綜合症,痛風,中暑,高熱,風濕性關節炎
流行性感冒
外科:癤腫,乳腺炎,急性淋巴結(管)炎,肩關節周圍炎,骨折後功能障礙,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前列腺炎,踝關節扭傷,軟組織扭挫傷,蛇咬傷,甲溝炎,銀屑病,頑癬,黃褐斑,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
婦科痛經不孕症
兒科兒童偏頭痛,瞼腺炎,喘息型支氣管炎,外傷性癲癇,食後瀉,腮腺炎,驚厥,百日咳
五官科急性結膜炎,角膜炎,麥粒腫,鼻炎,耳鳴,耳聾,咽炎扁桃體炎,角膜潰瘍
1.3中醫刺血療法的放血部位及放血方法
1.3.1中醫放血穴位的選擇
對針刺部位的選擇,古人早在《內經》中就有詳細而精闢的論述,如“ 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又如在《靈樞· 終始》中說,“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 。 可見,放血部位的選擇,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一般地講,放血部位的選擇應遵照如下原則: 循經選穴、局部選穴和經驗選穴[84] 。 在具體操作時,應根據患者病情的需要靈活選穴,而不要拘泥於選穴原則。
據《循經考穴編》記載,可用於放血的穴位共計28 個,在臨床應用時則往往根據醫生自己的經驗和體會選穴。 如王秀珍老中醫最常選用的穴位有: 頭部的太陽,上肢的曲澤、尺澤,腰背部的腰俞、腰陽關,下肢的委中、委陽、陽交,還有手背部和足背部的穴位[85] 。 除此之外,現在臨床常用四肢末端的十二井穴、十宣治療中風初起、高熱,太陽、攢竹、印堂等穴常用於頭痛、偏頭痛的治療,商陽、魚際、少商等穴用於咽喉部疾病的治療,背部反應點、絲竹空、太陽等穴放血治療外眼疾病,球結膜放血治療角膜潰瘍,特別是耳尖、耳背放血治病歷史悠久,在民間廣為流傳。 常見的刺血部位詳見表2 。
表2: 刺絡放血療法常用的腧穴及特定部位[88]
軀體分區常用的腧穴及部位頭面部太陽印堂絲竹空攢竹瞳子髎鼻前庭耳背耳尖舌下靜脈球結膜素髎聽宮地倉下關等上肢部井穴十宣魚際尺澤曲澤曲池四縫中渚等下肢部井穴委中委陽丘墟陽交陽陵泉條口血海梁丘豐隆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解溪然谷內庭太衝等軀幹部大椎陶道肩髃腰俞腰陽關上髎關元俞次髎等此外,病變的局部也常常是刺絡放血的施術部位,如踝關節扭傷後的腫脹局部或癰腫瘡瘍的病變部位往往是關鍵的治療部位。
1.3.2刺血方法
臨床上刺絡放血的方法多種多樣,如三棱針點刺出血,梅花針叩刺出血,毫針散刺出血,或刺絡後配合拔罐,均是有效治療手段。 此外,割治療法也是放血療法的組成部分。 對某些疾病的治療,靜脈內直接抽放血即可見效,如直接靜脈內放血對慢性肺心病的治療就是突出的例子[87] 。代表性的刺血手法有點刺法、散刺法、瀉血法、挑刺法、叢刺法、順刺法、逆刺法等。 其比較詳見表3 。
表3: 主要的刺血方法比較[5 、90]
主要刺血法特點點刺法針刺一個點,深1 ~ 2 分,針刺時速進速出多用於手指、足蹠的末端如十宣、十二井穴等處。
散刺法以病變局部中心為圓心行環形點刺,可刺10 ~ 20 針以上,多用於局部瘀血腫痛、頑癬等。
瀉血法結紮施術部位的近心端, 對準靜脈針刺,深0.5 ~ 1 分,主要施術部位為肘窩、膕窩及太陽處的淺表靜脈。
挑刺法挑刺對象為穴位或陽性反應點,施術時先挑破皮膚約0.2 ~ 0.3cm
然後深入皮下,挑斷白色纖維組織,挑盡為止。
此外,王秀珍老中醫在《刺血療法》中記載了三種刺血法,分別為血管刺血法、孔穴刺血法和局部刺血法。 其比較見表4 。
表4: 王氏刺血方法比較[90]
刺血法特點血管刺血法直接刺入皮下淺靜脈,血液自然流出,血盡而止,自然止血。
孔穴刺血法穴位上施術,刺破皮膚後, “ 待血盡而止” ,可配合拔罐或用手擠壓使之出血。
局部刺血法在病變部位或四肢末梢點刺,“ 出血如大豆” ,或用梅花重扣局部加拔火罐。
至於針刺出血量的多少,古書記載不盡相同,或“ 出血如大豆” 、或“ 微出血” 、或“ 出血盈鬥” 。 如清代名醫王孟英針刺放血,常“ 盈鬥盈升” 。 現在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也是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 一般而言新病、實證、熱證、體質較強的病人,出血量較大,反之則較少。 可見運用刺血療法治療疾病並不受出血量多少的限制,如有人對慢性肺心病患者的治療,出血量竟多達150 ~ 350mL[87] 。 同樣,針刺放血的治療時間,也應根據病情和病人的體質強弱酌定,以王秀珍老中醫的經驗而言[89] ,對慢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腰腿痛、癲癇、腦血管意外後遺症等,可間隔1 ~ 2 週刺血治療一次。 若效果不明顯,可根據病人的情況適當增加; 急性病如神誌昏迷、精神分裂症躁狂不寧、急性腹痛等,可連續刺血治療1 ~ 2 次,待病情好轉後,適當延長治療間隔時間。
針刺放血治病安全可靠,一般沒有什麼危險。 但是,如果病人過分擔心或操作時疏忽大意或針刺技術不夠熟練,也往往會導致異常情況的發生。 為了避免暈針或其它意外情況的發生,應在治療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在施術過程中要規範操作,嚴格消毒,同時一方面要熟悉解剖,注意不要刺傷深部動脈,另一方面要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防止意外的發生。
針刺放血療法不僅對許多常見病、多發病有效,而且對某些疑難病症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我們應該明白,放血療法並不是對所有的疾病都有效,它也有一定的適應症和禁忌症,臨床治療時必須正確地加以選擇運用,才能確保和提高療效。
1. 4我國其他的民族醫學放血療法概況
放血療法不僅是中醫藥學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而且也是其他民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就如藏醫[91-93] 來說,該法也是藏醫治療學中極具特色的一種治療技術。 在公元1 世紀前後成書的古代傳統醫學巨著《月王藥診》中,就有專章論述了藏醫的放血療法。 如《月王藥診》中寫道:“ 剖刺放血法包括截除、穿刺、放血三種施術法。烤灸與剖刺放血則為療法之最” 。 此外,該書中還詳細敘述了放血療法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施術方法、放血部位的選擇等內容。 《四部醫典》的問世使放血療法的理論進一步完善、經驗進一步豐富,如在該書中記載:“ 五械之首放血之章法” ,可見,藏醫很重視穿刺放血療法,將它看作療法之佳法,五械之首具。
放血療法是藏醫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放血有固定的部位或絡脈的名稱,但無穴名。 在工具中提到用石塊、竹子放血。 角法治療中有兩種角,雖然都是黃牛角,但用法不同。 如用於虎口者為先吸出“ 鼓瘡” 後放血,而治療“ 肝上有水泡” 則在阿是穴上放血。 作砭石的石塊也有兩種,用羊脂白石刺血,又用墳墓中的石塊燒熱後再使用[ 103 ]。
藏醫認為: 在放血前三天,應先服一些藥和三果湯,目的是把好血和病血分開,放血前應溫暖身體,用扁形細繩捆紮放血以上部位,放血進針的部位都有固定。 放血時,如流出液色黃而稀,甚或有泡沫、粘液者,均為歹血病血; 如色紅而粘者,則顯然不是病血,不能再放。 出血量視病人和病情而定。 放血時機亦應根據病情和病種的不同分早中晚三種不同的時機進行治療。
蒙醫的放血療法也有非常久遠的歷史,據史書記載: “ 烏桓、鮮卑知以艾灸,隨痛病處,以刀決脈出血” 。 也就是說,蒙古民族的醫生早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就已經知道運用放血療法治療疾病。 蒙古傳統醫藥學中的放血療法,最初以“ 引病外除” 原理和寒熱學說為指導。 隨著《醫經八支》和《四部醫典》傳播到蒙古地區,蒙醫傳統的放血療法吸收了古印度醫學和藏醫學的理論。 因此蒙醫放血療法在很大程度上與藏醫放血療法相合,從理論體係到臨床經驗都有其相似之處和共同的特點[93-101] 。 藏、蒙醫藥學中刺血療法適應症詳見表5 。
表5: 藏、蒙醫刺血療法的適應症
民族醫學適應症藏醫瘟病波動熱擴散傷熱癤腫丹毒黃水病麻風病瘡瘍等蒙醫傷熱擴散騷熱疫熱癤腫麻風瘡瘍痛風結核病丹毒黃水病等
蒙醫雖然深受藏醫的影響,但其放血療法仍有自己的特色。 蒙醫認為,心位於胸中,紅脈起於心臟而周布全身,並分跳動和不跳動兩种红脈。這些紅脈都與絡脈和砭血有關。 在治療時,常用的放血療法有七十八脈放血法。 傑出的蒙醫代表伊希旦金旺古拉一生潛心於醫學,特別注重對放血療法的研究,對蒙醫放血療法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104 ]。
維醫所用放血療法是致病體液用手法排泄法之一,又稱全身瀉法。 此法用於“ 依密提拉” 即實證的治療,多適用於血液質性和膽液質性氣質失調疾病。 和回醫一樣,維醫放血部位也相對固定,而且在不同的“ 脈” 放血,可主治不同的疾病。
中國回族[93] 在一千多年的與疾病鬥爭過程中,不但形成了獨特的醫藥理論體系,而且形成了獨特的刺血療法。 如眉心放血法俗稱挑頭,適用於風寒感冒、頭痛、身痛、前額痛、畏寒等症; 太陽放血法適用於感冒頭痛、寒熱往來、瘀血頭痛、高血壓頭痛等; 此外還有膕窩放血法、肘窩放血法、中指放血法、外耳廓放血法及內迎香放血法。 維、回醫放血適應症比較詳見表6 。
表6: 維、回醫刺血療法的特定部位及主治症[93]
民族醫學放血部位主治症維醫“ 克法力” 脈五官疾病“ 巴斯力克” 脈肺、肝、脾疾病“ 奧克艾力” 脈全身性和復雜性疾病“ 馬比孜” 脈脊柱、腸道、肛門、子宮疾病“ 奧塞來木” 脈肝脾疾病“ 薩分” 脈生殖系統疾病“ 爾困尼薩” 脈坐骨神經痛等回醫眉心風寒感冒、頭痛、身痛、前額痛、畏寒等太陽感冒頭痛、寒熱往來、血瘀頭痛、
高血壓頭痛等膕窩風寒感冒、身痛、腰痛及腹痛等肘窩風寒感冒、肢體疼痛、身痛等中指風寒感冒、小兒客忤驚風、婦人癔病等外耳廓咽部紅腫充血、扁桃體炎、口瘡、
皮膚疥癬、神經性皮炎等內迎香急性眼炎、紅眼、咽炎、咽部充血等
苗醫藥學[93] 放血法常用碎瓷片或鐵製針具在指( 蹠) 尖、指( 蹠) 甲旁、肘窩、膕窩、人中、舌下青筋等處點刺放血。
侗族醫藥學[93] 在痧症高熱不退時,採用放血療法,放血部位常集中在舌下、肘窩、膕窩的青筋處及十個手指頭。 此外涉及放血的傳統醫藥還有畬醫藥學[93] 中放血治療痧症; 納西醫藥學[93] 中用於治療小兒驚風; 水醫藥學[93] 中用於眉毛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