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膽固醇過高、肥胖、痛風、便祕、胃潰瘍、頭痛、腰痛、過敏、失眠、自律神經失調……這些佔門診百分之九十的病,實際上不必吃藥就會好。
「盡可能不開藥」,依此建議的慢性病及癌症病患,復發率很低。
關於看病吃藥:
◎ 「好患者」就是會定期回診的病人,因為會替醫院帶來穩定收入。
◎ 不是不吃藥,而是吃藥要有期限;如果一直不好,就要檢討原因。
◎ 血壓高未必需要吃藥,壓力大、作息亂才是腦溢血主因。
◎ 血糖標準降低,於是糖尿病患者暴增幾百萬人,但並非都需要吃藥。
◎ 膽固醇并非愈低愈好,其實膽固醇在220~280mg/dl的人最長壽。
◎ 新陳代謝症候群,根本不必看醫生。
◎ 連醫生都未必知道,腸子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
◎ 制酸劑並不能治療胃潰瘍,原因何在?
◎ 常吃頭痛藥會刺激交感神經 ,可能引發其他疾病。
◎ 腰痛別穿緊身搭,更別馬上貼痠痛貼布。
◎ 過敏、溼疹,不用擦藥膏,多攝取發酵食品就可以治好。
◎ 抗憂鬱藥物,可能讓人更不開朗。
◎ 晚餐不要太晚吃,就能改善失眠。
養生的好習慣:
◎ 別讓養生成為壓力,再養生的食物,吃起來好吃才是最基本的。
◎ 量量體重,就能看出營養是否失衡。
◎ 坐姿不前傾,就能改善很多疼痛症狀。
◎ 按摩手指,就能維持自律神經的平衡。
◎ 按摩小腿部,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環。
◎ 按壓百會穴,刺激分泌內分泌,提高自癒力。
◎ 洗澡冷熱水交替,能遠離感冒。
◎ 把看電視改成每天散步一小時或六千步,半年體重九十變六十。
◎ 睡覺不只是休息,睡足七小時才能徹底修復人體自癒力。
◎ 不可以用病患的身分去看病,而要以顧客或朋友的對等身分。
◎ 聰明病患會設法讓醫生講出「因為你是私下問,我才會老實說」的醫療建議。
這14種提高自癒力的生活習慣,就算不全部執行,只做到六、七成,結果一樣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