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家獨派報紙誤讀英文原意,指外資里昂證券預測國民黨將在2012年失去政權,引起風波。無獨有偶,美國兩岸問題專家卜道維(David G. Brown)也發表文章,思量未來民進黨如再執政該怎麼做,一些藍營人士認為在唱衰馬政府,為民進黨重執政「上課」,而聯合報民調,如果今天大選,蘇貞昌將以領先10%得票率擊敗馬英九。2012年未到,但風雲漸聚,美、中敲邊鼓動作頗耐人尋味。
台灣2012年會不會再政黨輪替,現在言之過早,動態發展須臨近選舉才會明朗化。有趣的是美、中雙方對馬英九的期望各有盤算,華府或北京的優先考量當然不是台灣利益,而是己身的戰略利弊和因應之道。儘管綠營和部分藍營人士把馬英九形容得一無是處,馬的支持度僅剩20多個百分點,與陳水扁不相上下,但「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似乎不易改變。
一個中心是指馬執政有利兩岸關係和平穩定向前發展。三個基本點是:一、台灣主流民意最終可能須省思國民黨下台的代價,回頭支持馬連任;二、北京即使對馬有疑慮,但別無選擇會在兩岸政策上支持馬政府,暗助馬連任;三、華府參照陳水扁執政的經驗,主流意見期待馬連任,可避免台海生波干擾美中關係。
先談大陸必暗助馬英九。ECFA是北京最主要「助選」工具,儘管島內爭議很高,但兩岸6月如順利簽署,台灣所有產品包括農產品都可免稅進口大陸,而台灣最忌諱的大陸農產、勞工卻在北京「兄弟讓利」下暫不登台。ECFA將為台灣進入東協十加三鋪平道路,未來兩年如全面發酵,台灣經濟回溫將是馬英九最主要和最大政績。因此,要說中共為馬「抬轎」應不為過。
消極上,北京不願民進黨再執政,兩岸關係走回頭路,藉台灣急迫要ECFA,順水推舟幫馬營造政績,也使ECFA成為藍綠的主戰場。台灣其實已無真正的統獨之爭,只有執政權和藍綠扣對方帽子之爭,成敗要看ECFA兩年內能否見成效,和馬政府與人民溝通ECFA是否成功而定。中共「配合」馬政府的身段柔軟度空前,馬出訪南太平洋邦交國時台灣接到WHA邀請參與信函;傳聞小布希訪亞洲一度規劃訪台曾獲北京同意,都是北京迫不及待「扶馬」的註腳,難怪馬的幕僚謂兩岸空前信任、台海關係是60年來最好階段。
次看華府態度。卜道維的觀點反映美國憂心2012年民進黨一旦重執政,台海將再陷入動盪,再拖美國下水。2012年11月美國也有總統選舉,中共胡錦濤班子也面臨換屆,如果民進黨上台,包括一中政策、兩岸政府間交流及簽定的協議,不可能循馬政府的一中各表軌跡,只要觸動「一中」敏感神經,兩岸交流步調將大亂,台海穩定情勢一破,立即風雲緊急,但如今中國已非1996年台海危機時的中國,軍經實力加倍以往,可能使美中進行另一場博弈,對美中都非好事。卜道維指民進黨如接續陳水扁路線,美國可能停止對台軍售、停止台美軍事交流、降低對台灣關係法的支持,可視為華府中國通們對馬政府連任看壞的隱憂,想對民進黨「再教育」。美國主流意見表面看對民進黨有期待,但骨子裡卻寧可台海和平現狀能維持,降低美中暗流,對三方都有利,避免陷入不可知的危險賽局。
問題是外在主觀意願,不敵島內主流民意趨勢。馬如果拿不出類似歐巴馬通過健保改革案的大決心、大魄力,不敢高舉ECFA大旗,義正辭嚴說服民眾支持,華府和北京暗挺仍難挽頹勢。最終只能靠泛藍選民的危機意識,讓選民相信如果民進黨再執政,可能不利兩岸關係,進而危及台灣利益,才能助馬連任。荒謬的邏輯是民進黨下台兩年來,對扁貪瀆和偏激路線一直曖昧支持,沒有任何檢討反省,更沒有應對大陸的中國政策。蔡英文「十年政綱」草擬中,急就章下的政綱能切實際?這麼不長進的政黨,靠馬不得人望就能再獲政權?如果台灣選民執意如此,只能說選民要自貽伊戚,怨不得人了。(陳世耀)